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31|回复: 6

马六甲的郑和像

[复制链接]
Lion1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7-5-2005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散文(葛红兵)

  马六甲,类似中国的南方小镇,有些旧。一切都微缩了的中国南方。到处可以看见中文标牌,只是它们都是繁体字的,有一条华街,全部是华人商店,在那里甚至可以吃到地道的中国小吃。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特殊,不容易被同化的民族,在南洋各国旅行,去了许多华街,看得越来越真切了,这个民族的特性,无论到了哪里,呆多久,都不会改变。马六甲的中国景观,看起来像是没有经过1949年改造的中国,道教庙宇、佛教庙宇,关公、大伯公、妈祖、观音娘娘在这里并行不悖,他们一起管理着华人的精神世界;三宝山上矗立着华人坟墓,福州会馆里面供奉着仙逝者的灵位;街上的花生糖还是当初那个花生糖;古董店里的瓷器、木器还是中华的款式,它们甚至比今天中国大陆的更传统、更地道。建于1646年的青云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中国庙宇,据说建庙的材料和工匠均来自中国南方,庙宇的装饰以中国神话人物雕刻为主。

完全有占领的能力但不事征服

华人来马六甲活动非常早,中国明朝宦官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7次下西洋,有证据显示,他至少5次到达马六甲。今天,马六甲还保留了不少和郑和有关的遗迹,三宝山、宝山亭、三宝井等都和郑和有关,“三宝”是郑和原名,三宝山是郑和当年帅队驻扎的地方,三宝井据说是郑和当年开凿。也有说,马六甲皈依伊斯兰教,和郑和的传教有关,郑和乃伊斯兰教徒。不过,华人爱好和平、不事征服的秉性,使郑和在马六甲并未实行真正的占领和殖民统治,尽管从军事和科技上看,他完全有能力那样做。不过这丝毫也没有影响郑和在当地华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中华文化马六甲的影响力。

  今天在马六甲,郑和的像一共有三座,一座在马六甲苏丹皇宫博物院内,雕刻的是郑和谒见马六甲苏丹时的情景,人物取跪姿,身穿绘有龙图的袍服,此塑像展出后,引起当地华社争议,大多认为跪姿塑像可能不符合史实,2003年初,一中国官员前来访问,参观苏丹皇宫博物院时笑言“穿着龙袍可是要杀头的”。当时中国明朝国力强大,郑和代表明永乐帝授苏丹印信,苏丹接受印信并成为中国的属国,并派遣使者跟随郑和船队到中国来朝贡,此后更有中国公主来嫁,两国通婚的纪录,因而跪像不能反映当时两方交往的实际情况。当然,明代后期以及后来接续的清廷自动放弃海权,以禁海取代开放,自绝于海洋,架空了我宗主国的地位,使我海外华人失去母国照料,地位降低也是事实。

  第二座郑和像在宝山亭院内,高一米左右,较小。宝山亭里有三宝殿,据说是特别为郑和而建立的,不过宝山亭中供奉的乃是当地神大伯公,并非郑和,郑和为穆斯林信徒,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自然不能接受香火。

  自16世纪开始,马六甲先后成为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从英国手中宣布独立。16世纪以后,西方崛起,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海洋国家纷纷崛起,他们远征亚洲,逐渐把亚洲部分地区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也因此,马六甲还保留了大量的葡萄牙、荷兰以及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遗迹。马六甲港口的半山腰上,有荷兰人留下的红屋,郑和纪念馆就设在这里,馆内展出郑和画像、迷你石像、仿建船舰、陶瓷餐具、古书等文物,纪念馆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郑和石像。

  该石像乃马六甲中华工商总会前会长吴国基于1991年率团访问中国,参观南京郑和纪念馆后,在中国定造的,这是一尊高九公尺的郑和石像,本来希望能置放在三宝山,但翌年郑和石像雕好运抵马六甲后,却由于种种原因(有说郑和为穆斯林信徒,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不被允许安置在三宝山或宝山亭内,石像只能寄放在一家华人公司的空地上,一放就是十年,期间因为疏忽连起运时用于路上保护石像的铁框架都没有启封。现在,郑和像放在郑和纪念馆前,也算是暂时有了一个居身之所,不过,有关人士还是认为,郑和像应该放置在三宝山,“坐镇三宝山,渴饮三宝井,俯瞰郑和将军路,才能衬托出他的伟大”。

折射华人在马六甲生存环境的复杂性

  不过应该承认,我们(编按:指中国)在建国以后,外交政策上的确是有过一些失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对外政策,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政府的感情有过一定的伤害,对生活在这些国家的华裔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至于直到今天,这些国家对我们还有一定疑虑,这种疑虑甚至渗透到了这些国家民族生活的内部。郑和像在马六甲的处置问题,无论是跪姿是否妥当的问题,还是立像到底应该安放在哪里的问题,都是这些深层疑虑的反映,它也折射出当今华族在马六甲生存环境的复杂性。

  郑和,本姓马,原名马和,小字三保,是回族华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曾通过海路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并因此获得伊斯兰教哈芝身份,郑和非常倾慕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希望效仿他们的朝圣历程,成为一个哈芝,这可能是郑和远航的一个内在动力,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后归国休整期间,还曾经回乡扫墓,在云南昆阳度过整个斋月,第四次下西洋,他是带着西安清真寺掌教哈三一起出海的,哈三出海显然是为了配合他在西洋各国传布伊斯兰教,郑和还派穆斯林内官去麦加朝觐,并数度奏请在南京和西安重修或新建清真寺,也因此,郑和后来也获得了哈芝身份,这些都说明郑和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凡此种种,都提醒我们,郑和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华族问题,还有宗教等背景,有些中国记者单单从大中华概念出发,简单地从华族尊严的立场,反对郑和跪像,呼吁郑和像安置于三宝山等等,可能是会让当地人困惑的,其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本文小标是编辑所添加)

http://www.zaobao.com/fk/fk050517_50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5-2005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好像是第二位最具名氣的中國穆斯林官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8-2005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和虽出生于伊斯兰教家庭,但是他14岁后便改信佛教,是一虔诚的佛教徒,该文的作者估计是听信了中国国内回教徒的胡说八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8-2005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和后人提出两大新史观 历经20载编出郑氏家谱
2005年6月8日 03:03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郑和的南京家谱已经遗失了近半个世纪。南京的郑氏子孙近年来一直在搜集有关资料重修族谱,今年终于汇编出一本200多页图文结合的《郑氏家谱》,作为献给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大礼。郑和第20代孙郑宽涛称,家谱由传统各支系人名和资料汇编组成,并有两大历史新说法。
  七下西洋前曾立有遗嘱   
  南京碧峰

寺曾是郑和晚年生活过的地方,在1340年左右,郑和一度居住在那里,直到皇帝下令60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接到圣旨后,认为自己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有可能会一去难返,于是,在亲友的见证下起草了一份遗嘱。谁料,他的预感竟成为现实,郑和在第七次航海时果真因病去世,享年62岁。
  郑和的遗嘱到底有些什么内容呢?郑宽涛告诉记者,郑和是个信佛之人,一生捐建了不少佛教雕像,他在遗嘱中表示等他回来后将把所有佛教器物捐给碧峰寺。郑和病倒在海上后,他的后代和朋友帮其实现了愿望。记者获悉,家谱上的这个内容主要出处来自《非幻庵香火记》,书上用了几百个字描述这件事。
  牛首山地宫藏有郑和骨灰
  牛首山位处南京城南,目前还保留有宏觉寺的佛善塔,郑宽涛称,塔下地宫罐子里的骨灰有可能是郑和的;但由于地宫上的盖子已经遗失,地宫四壁又无铭文,所以,这个说法目前还只是猜测。
  郑宽涛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呢?记者得到的答复是,郑和生前曾捐了不少钱来建宏觉寺,郑和墓、郑和神道与宏觉寺的塔又在一条中轴线上,这应该不只是一种巧合。此外,还有资料显示,地宫内骨灰罐周围的佛教器物是由明代宦官李福善捐赠的,而李福善又是郑和生前最好的朋友,郑和去世后,李福善出面主持郑和葬礼于情于理都说得通。另外,当时郑氏家族也非常低调,为郑和修一个隐蔽的墓是很有可能的。尽管如此,郑氏后人至今并未找到明确资料证明此推想。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 ... ject1ai116348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05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破贺兰山 于 10-8-2005 05:36 PM 发表
郑和虽出生于伊斯兰教家庭,但是他14岁后便改信佛教,是一虔诚的佛教徒,该文的作者估计是听信了中国国内回教徒的胡说八道!

改信佛教應該是受到宮中的影響或工作上的需要
一般來講,回教徒是不輕易轉教的,而且具有世襲性質
要知道中國的回族一向是以團結和虔誠見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8-2005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踏破贺兰山,你从哪里获得资料指他改信佛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5-8-2005 08: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此链接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 ... 050718/590003.shtml

为何选郑和做正使?

明初,朱元璋吸取历史上宦官专权的深刻教训,颁布了宦官不能识字读书,又制了铁牌,禁止宦官参与朝政。那为什么郑和又会被选做正使呢?据记载,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回族,生于1371年春,原是我国西域人,后随先祖定居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昆阳镇)。

当时的中国正值元末明初,朱元璋虽已称帝,但天下并没有完全统一,云南还是元朝的地盘。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率军西征云南。马和父亲死于兵祸,12岁的马和成为俘虏,并被当作礼物,阉割后送进燕王府,成为朱棣的贴身宦官,同时也改信奉佛教。此后,马和以勤奋好学、忠诚勇敢得到朱棣信任,并于“靖难之役”随朱棣出入战阵,“屡立奇功”。

“中国古代史书对一个宦官能用‘屡立奇功’这个词是很不容易的。”刘重日说。据正史记载,燕王称帝的第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给伺立在侧的马和特书一个“郑”字赐姓。从此,马和改叫郑和。

至于郑和为什么被选为正使,刘重日认为:一是当时“西洋”各国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郑和深知两者的主旨、风俗和礼仪,方便与这些国家打交道;二是郑和懂阿拉伯语,后又在燕王府学习四书五经,是个“双语人才”,便于从事外交工作;三是郑和机敏过人,又在战乱中锤炼成长。此外,明末清初的民间史书《明书》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之前曾出使日本,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了出使西洋的最佳人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6-2024 11:49 AM , Processed in 0.05639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