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84|回复: 161
|
净界法师的《楞严经》讲义( 受持弘扬楞严经的功德,第162楼)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5-2016 10:24 PM 编辑
法师简介:
净界法師于西元1983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机械工程系,役满之後,进入中国钢铁公司担任机械工程师,时有都市佛学院,因对佛教有好感,遂往参加,讲課法师适为慧天老和尚,是为法師初入佛门之因缘。1987年淨界法師出家受戒,並就读淨律学佛院(第一屆),为期3年,受教于达理老法师、性梵老法师等已故尊宿,以及道海律师、果清律师、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识座下,並兼任教务工作之推行,得以亲受老和尚之教导,于解门、行门、事务门及性格之陶冶等方面,受益良多,並于1993年起担任淨律学佛院教务主任至今。 净界法师之修学以天台为宗,旁及唯识、中观,並汇归净土法门。教义之研究以中国传统佛法为主,其中最服膺《楞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论,及蕅益大師之思想。並曾於本院、蓮因寺、北部齋戒学会、南普陀佛学院及福严佛学院等多处讲学,授過之课程有《佛法修学概要》、《灵峰宗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教观纲宗》、《小止观》及《弥陀要解》等课程,並已制成录音带流通。净界法师鉴于於末法时期,正法衰微,众生迷惑、彷徨,亟须佛法光明之引导,使內心有真正之皈依处,因此弘扬正法、续佛慧命,使令佛法的光明得以灯灯无尽、永久住世,至为重要。而佛灭度後,法賴僧传,是故法師以僧伽教育为己任,课余之时隨缘讲学、参访,使更多人对佛法生起欢喜,乃至破恶、生善、入理之益,进一步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同登极乐、同成佛道,是为法師自利、利人之志。(资料来源:http://www.namo-amtb.org/namo-amtb-chigae.html,更多视频及电子书可从这里下载)
此帖的缘起:
楞严这部大经,备受LZ敬崇已久,佛教界有一个说法,“自從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可见楞严的价值多么宏伟。但是楞严经的义理深奥,实在太难读太难解,初读者往往看了几页都不懂说什么,更不可能读完全经,业障重者更是会毁谤,如果不借善知识的助力,实在不容易契入此经。LZ自己在家中禅修,曾经出点状况,遇到境界不知如何自理,幸好遇到善缘,读了楞严经“五十阴魔篇”以后,豁然开目,喜不自胜,从此依此明灯,慢慢走出误区。净界法师说:“你《楞严经》看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亲近善知识,从一个你现在妄想的状态要怎么样回家,佛陀讲得清清楚楚,你回家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事情,你应该怎么办,都讲得非常详细。这是法门的完整性,总而言之是,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LZ一直以来想把此经解过一遍,但是苦于基础不够,所以先学其他经论;最近因缘成熟了,读到净界法师对此经的释义版本时,发现法师将此经内容剖析得完完全全、明明白白,一清二楚。弟子赞叹法师不是常人,若非解行并重,只靠佛学禅理,是不可能有如此这样精深的悟见,是以开始把部分读到的章节,抽出作为单帖精文发在法音版,与各位同修结缘并分享法喜;但是一路读下去,发现章章都是大义,句句都是经典,转帖也越来越多,开始占据了法音的版面,难免对其他宗门修行的同修带来了烦恼。LZ在喜不自胜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其他同修的感受,所以引起不便的地方,还请各位同修原谅。是以从此帖开始,LZ为之前的转帖,编成目录,集中于此帖专发,尔后还会继续跟帖,将其他精选的内容也放上来,请喜欢楞严的同修们,继续留意此帖动向;如果你想直接阅读全文,也可以到以下网址参阅,无需等待LZ的龟速处理。
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
愿以分享佛法精文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众生在三宝的明灯下,皆能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终证解脱,或求生西方净土。南无本尊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安住大地菩萨众,南无一切龙天善神!祈愿正法长存,明灯永续!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1-8-2014 03:04 P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3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3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1-12-2015 05:46 PM 编辑
51. 我希望我们培养一种观念,我们遇到事情不要马上去做。(第44楼)
52. 台中莲社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第45楼)
53. 修圆顿止观二十五圆通之前,你必须建立的一种大乘的正见。(第46楼)推荐
54.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你的感觉受过去业力的影响。(第47楼)推荐
55. 修行不是说全世界的人都不要来吵我!(第48楼)推荐
56. 世间的三种勇气!(第49楼)
57. 同一个太阳照射到我们的身体,没有二个人感受是完全一样的。(第50楼)
58. 不是你业障很重,而是你思想错误!(第51楼)推荐
59. 你越吃亏,结果你福报越大!(第52楼)
60. 一只小蜘蛛的故事。(第53楼)
61. 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世间法就是佛法!(第54楼)推荐
62. 佛法不是破相,是破执着!(第55楼)推荐
63. 说开悟的《楞严》,那你悟到什么东西呢?(第56楼)
64. 我们这一念心性虽然是毕竟空,但是它却有无量的可能性!(第57楼)推荐
65. 为什么有些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他对死亡不害怕?(第58楼)
66. 《金刚经》《楞严经》都是在讲破相,这二种有什么差别?(第59楼)
67. 佛陀在讲小乘法的时候,并没有把整个生命的全貌讲出来!(第60楼)推荐
68. 什么叫胜义中的真胜义性?(第61楼)推荐
69. 还没有迷真起妄之前,我们的相貌是什么?(第62楼)推荐
70. 我们的生命开始是先有依报的环境,然后再有有情众生!(第63楼)推荐
71. 地水火风也是我们一念心变现出来的。(第64楼)
72. 三细、六粗、四生是如何形成的?(第66楼)推荐
73. 众生跟世界是靠业力来支持的!(第67楼)
74. 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以后,永远不会失掉!(第69楼)
75. 空观就是破除心中妄想所捏造出来的相状!(第70楼)
76. 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你对你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第71楼)推荐
77. 只有破它的相,不能破它的法!(第77楼)推荐
78. 这真实的忏悔在于觅之了不可得,是真实的忏悔。(第78楼)
79. 什么叫作因缘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因缘?(第79楼)推荐
80. 妄想为什么非因缘呢?因为妄本无因!(第80楼)推荐
81. 我们的五蕴身心的确很污浊,但是你离开了五蕴身心,你绝对找不到那真实心性!(第85楼)
82. 你要掌握一个依、掌握一个旋这二个字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你就有资格闭关了。(第86楼)
83. 净土宗它比较偏重在爱取的转变,禅宗比较重在对治心中的有所得。(第87楼)
84. 我们这一念心性,跟外在的宇宙万法是二个门,是从耳根入门,从意根出门。(第88楼)
85. 其实我们的六根里面有很多珍宝。(第89楼)
86. 七种大乘果位的功德,又叫七常住果。(第90楼)
87. 不管你外在有没有声音,不管你耳朵听得到听不到,闻性永远是存在的(第91楼)推荐
88. 真实的心性是非真非妄名为真,你要执着它是真,那就不对了。(第92楼)推荐
89. 烦恼的形成它是由细而粗,对治烦恼是由粗而细。(第93楼)
90. 大乘佛法,否定门入,肯定门出。(第94楼)
91. 智者大师说:先缘修再真修。(第97楼)
92. 你心中怎么想,你的生命就往那个方向走,一切唯心造。(第98楼)
93. 观世音菩萨教耳根圆通法门。(第99楼) 推荐
94. 名号或者咒语,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他给它一个名称叫功德法聚。(第100楼)
95. 菩萨摄受众生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现出尊容、宣说神咒、接受供养、然后加持众生。(第101楼)
96. 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第102楼) 推荐
97. 佛世的时候的真教体,主要就是靠音声。(第103楼)
98. 耳根的三种功德:圆通常。(第104楼) 推荐
99. 当我们能够脱离根尘识以后,它是什么相貌呢?(第105楼) 推荐
100.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第106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3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5-2016 10:24 PM 编辑
101. 戒为道本:四种清净明诲(第107楼)。 推荐
102.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必须要有二个基础:一、严持四重戒法,二、诵持楞严神咒(第108楼)。
103. 厨师随喜和护持佛七,结果得到大功德
104. 楞严咒的咒心(第110楼)。 推荐
105. 我们在受持楞严咒心的时候,关键就在不生疑悔这四个字(第112楼)。
106. 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你就修这三个渐次(第113楼)。
107. 梦中的老虎是怎么有的呢?就是本此无住而建立这个老虎(第114楼)。 推荐
108. 先有众生,才有世界(第115楼)。推荐
109. 十二种生命形态(第116楼)。
110. 云何名三种渐次?(第117楼)。
111. 什么是无生法忍?(第119楼)。
112. 干慧地(第120楼)。推荐
113. 十信位(第121楼)。推荐
114. 十住位(第124楼)。推荐
115. 十行位(第126楼)。
116. 十回向位(第127楼)。
117. 妙圆四加行位(第128楼)。
118. 圆教菩萨十地果位(第129楼)。
119. 等觉和妙觉,到底差在哪里?(第130楼)。推荐
120. 情爱下堕,理想上升(第131楼)。推荐
121. 凡夫临终去处的相貌(第132楼)。推荐
122. 招感地狱的十习因跟六交报(第133楼)。推荐
123. 鬼道众生是怎么来的(第134楼)。推荐
124. 是什么样的因缘而堕畜生道(第135楼)。
125. 人道众生是怎么来的?(第136楼)。推荐
126. 为什么生到仙道去呢?(第137楼)。推荐
127. 为何修行人的三昧将要成功时,鬼神诸魔会来恼害于他?(第138楼)
128.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第139楼)。
129. 色阴十种魔境之相(一),(第140楼)。推荐
130. 色阴十种魔境之相(二),(第141楼)。推荐
131. 五阴它一层一层就像穿衣服一样,你外面的衣服脱掉了,里面的衣服当然就显现出来了(第142楼)。
132. 受阴十种魔境之相(一),(第143楼)。推荐
133. 受阴十种魔境之相(二),(第144楼)。推荐
134. 想阴现前这个菩萨他内心是什么相貌呢?(第145楼)。
135. 想阴十种魔境之相(一),(第146楼)。推荐
136. 想阴十种魔境之相(二),(第147楼)。推荐
137. 想阴十种魔境之相(三),(第148楼)。推荐
138.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第149楼)。
139. 想阴一旦破坏以后,这个人他平常的梦想完全消灭(第150楼)。
140. 行阴十种魔境之相(一),(第153楼)。推荐
141. 行阴十种魔境之相(二),(第154楼)。推荐
142. 行阴十种魔境之相(三),(第155楼)。推荐
143. 很多的种子集合在一起叫第八识,它没有实体的(第156楼)。
144. 识阴十种魔境之相(一),(第157楼)。推荐
145. 识阴十种魔境之相(二),(第158楼)。推荐
146. 识阴十种魔境之相(三),(第159楼)。推荐
147. 我们性德是具足...修德就是我们要用功的(第160楼)。
148. 为什么五阴本是妄想呢?(第161楼)。
149. 受持弘扬楞严经的功德,(第162楼)。推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3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一个人之所以有障碍,是因为不知道寂常心性!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8(119楼)
舍妄求真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前面二段是阿难尊者出家生涯的回顾,这段是阿难尊者正式来祈请佛陀能够开显众生本具所谓的寂常心性。
世尊!我们这种凡夫众生这一念心,被二种障碍之所缠绕:
第一、我执引生的烦恼障;
第二、法执产生的所知障。
这二种障碍之所以会出现,因为我们没有去观照我们的寂常心性,寂静的、常住的、从来就没有生灭相的这一念心性。
希望如来能够依止大悲心,来开示我们在身心变化当中,我们那个不生不灭的寂常心性,来开启我智慧的道眼。
我们一个人之所以有障碍,是因为不知道寂常心性。这道理是很重要的。
我们这样子讲,一个房间之所以黑暗,是因为它没有光明,你要是有光明它自然就不黑暗,你不用怕黑暗,重点是你把光明点起来。
意思是说:我们过去都是心随妄转,都是很多的妄想,若我们只是停留在破妄是不够的;譬如说你的心现在跟人事接触而产生了烦恼,你就观想,哦!这个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没有一个来的地方,觅之了不可得;又起一个烦恼,你又观察它,觅之了不可得。你每一次都要对治烦恼,换句话说,我们变成很被动,烦恼来了就把它消灭,烦恼来就把它消灭,我们没办法让烦恼根本不起来,没办法!
因为你家里面没有主人,盗贼就一直一直出现。所以假设我们只是停留在破妄,那么烦恼将会不断的出现,你就疲于奔命,经常要观察,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相当的被动。
今天我们知道破妄,我们有这样的方法,但是我们最重要是要显真;我们身体有很多病痛,我们不能只有治病,你要把你的体质,身体的免疫功能建立起来,它自然就不生病。
这地方透露一个很重要的消息,我们之所以有烦恼缠绕,是因为我们没有回家,没有回到我们的寂常心性;我们为什么一直生病,因为我们心中没有强烈的抵抗力,而不是只是治病而已。
这地方阿难尊者正式的祈请,希望佛陀在破妄以后,能够继续的显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3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一个人没有手就没有拳头,但是你没有眼根,你的见并没有消失掉。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8(123-124楼)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佛陀听完阿难尊者回答以后,他提出一个譬喻,佛告阿难:我现在要用真实的语言来告诉你,我不再施设方便。
在大乘佛法凡是讲到因缘的部分,善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个都是方便,没有讲到根本的问题。但是讲到真如本性这个就讲真实理。
真实理这个道理很深,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难理解,所以说即使有智慧的人都要用譬喻,才能够了解这深妙的道理,所以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
佛说阿难!譬如说我现在有拳头,假设我没有手我就没有拳头;你看我为什么有拳头,因为我有手,我的手可以变成掌变成拳头,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才能够产生拳头,这个道理是对的。
佛陀说有手才能够成就拳头,这道理来譬喻说假设你没有眼睛,就不能够成见,你有眼根才构成见。佛陀用眼根才能构成见来比喻有手才有拳头。问阿难尊者说你认为这二个譬喻,道理是不是均等的?
迷执未悟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尊者回答说:是啊!这道理是均等的。我要没有眼根我就不能构成见的功能,佛陀要没有手就不能构成拳头;所以以我的眼根来比喻见,就好像佛陀的手来比喻拳头一样,这道理是相同的。
佛陀这一段的问答就把阿难尊者整个情执点,将他的全部问题浮现出来。
在这段经文当中佛陀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有拳头?你用什么来见? 但是古德说其实佛陀的重点在汝将谁见?你用什么来见?
就好像你在念佛,古人问你念佛是谁?你用什么来念佛?你说我用嘴巴来念佛。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就好像我们一般说我用嘴巴来念佛。我们这样子回答都是怎么样?可以看出这个人平常的心都是向外攀缘,没有回光返照,都向外攀缘。
所以阿难尊者到现在还是认为,因为有眼根才能够见。
佛陀必须把他的问题逼出来,然后再来引导他怎么去开悟,这地方叫按定他的情执。
以下第二段佛陀正式来开显道理。念佛的是谁?能见的是谁?把这道理开显出来。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引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执,来开显众生本具的佛性。
正斥其非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佛陀正式指出阿难尊者的过失:
佛陀说:你说前面的情况相同,在道理上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一个人没有手就没有拳头,这是一个正常的道理;但是你没有眼根,你的见并没有消失掉。
非见全无,蕅益大师说就是非全无见。眼根只是一个功能,真正能见的是见性。所以你眼根败坏了还是能见,譬如说念佛是谁?你说嘴巴能够念佛,但是没有嘴巴的人他也是可以念佛,他用心地去念佛。这地方的意思是说:没有眼根的人,他的见没有消失掉。
举例发明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佛陀就正式说明,就是念佛是谁,能见是谁?
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什么说是,彼无眼根,非见全无?佛说:你试着到路旁去找那些眼根败坏的人,你随便找一个盲人你问他:你们平常这样走来走去,你们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多盲人他们一定回答你:我现在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看出去就是一种黑暗之相,其他就什么都见不到了。
从这道理来看,我们知道他看到黑暗,只是因缘的一种显现,因为他眼根败坏了,所以他只好看到黑暗。但是背后那能见的见性并没有亏损啊!他还是看到,只是他看到的是暗相而已。你不能够说他眼睛败坏了他就见不到,就好像说他嘴巴坏了他就不能念佛,不能这样讲,当然他嘴巴好他会念得更清楚。
也就是说,前尘自暗,见何亏损?这种暗相、光明相,只是因缘的显现,对见性是没有影响的。
阿难尊者就提出一个疑问说:这么多盲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就怎么算是见呢?我们一般的见是看到青黄赤白才算是见嘛!看到黑暗怎么算是一种见的功能呢?
佛陀回答说:盲人他没有眼根看到黑暗相,跟一个有眼根的人,他处在一个没有光明黑暗的房间,他也看到一个黑暗相。这二个黑暗相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看到黑暗相,跟一个眼根败坏的人看到黑暗相,这二个黑暗相加以比较,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二个都有见到东西,只是见到黑暗相。
我们要见到青黄赤白有二种因素:有内光跟外光;一、内光就是你眼根的瞳孔,内光不能有败坏;第二、外在有光明的显现你才能够见到青黄赤白。盲人是内光败坏,处在暗室当中是缺乏外光,所以内光外光缺一不可。
佛陀举出这个例子以后就正示破斥阿难尊者。
LZ注:前面的起处征心是为了破妄,这里就开始显真,也就是著名的十番显真。这篇是十番显真之一,佛陀给阿难尊者指出,见性是心非眼。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7-2-2013 08:49 P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3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净土宗往生的信心也是根据寂常心性建立的。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8(126楼)
在本经当中的第一大段讲到: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圆三谛理,主要是二个观念:我们在了解我们这一念心,第一个了解他不变的体性,第二要了解他随缘的作用。
我们比较习惯性的想法就是在随缘这一部份,你看我今生是个人,我就以人来当作我生命的自体;我来生变成一只蚂蚁,我就以蚂蚁为自体,一个卑劣的蚂蚁;蚂蚁的罪业受完了,我过去布施持戒的善业起现行,我变成一个庄严的天人,又以庄严的天人为自体。
我们这一念心习惯性是向外攀缘,在因缘当中迷失了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很难回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流转一直不会停止,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死了以后,他生命没有结束又创造一个生命,死了以后又创造一个生命…,因为我们妄想一直没有停止,轮回也就不会停止。
所以祖师慈悲,告诉我们,什么是你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习惯性的时候心是向这样出去的,这个时候它这样子进来,回光返照。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缘,你看拜佛也是向外攀缘,读经也是向外攀缘,你现在开始要眼光向内:我生命的原点是什么?我从什么地方来?你父母未生之前是什么面目?就是本经说的那种寂常心性。
你说找到寂常心性干什么?非常重要。
第一个、你能够发起菩提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因为你找到你的寂常心性,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就相信所有的烦恼是可以断除的,因为它都不真实,你相信所有的善法波罗蜜都可以成就了。所以我们今天的菩提心是依止寂常心性而建立的。
第二个、净土宗往生的信心也是根据寂常心性建立的;你看我们是罪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你凭什么跟他感应道交?从因缘上来看我们是配不上的,我们一点都不配,阿弥陀佛的国土是阿弥陀佛自己创造出来,我们应该是没有份的。因为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在本性当中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我们在研究大乘佛法要掌握二个主题:一、随缘性。随缘性讲到因缘,那就是差别,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每一个人各有各式各样,没有二个众生是完全一样。
但是讲到不变性的时候,你看大乘佛法《华严经》最后、《法华经》最后,怎么样?入不二法门,自他不二。
我们从这么多的差别当中,找到我们每一个众生有一个共同点,我们跟众生有一个交集的地方;我们的心假设跟佛陀没有共同点,那完蛋了!佛陀要救我们都没办法。
什么是共同点呢?
把我们这一念心归零,把因缘法归零,佛的因缘法也归零,二个人都把心带回家的时候,大家就入不二法门。佛的本性是如,众生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你看所有的本尊相应法一定要通达自他不二,你的念佛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信心,真实能够往生,真实能够带业往生。
这就是本经所要发明的大乘不二的法门,所谓的寂常心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3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见性是离一切相的,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扰动相!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8(131楼)
LZ注:这里开始进入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佛陀在楞严会上请五比丘之首的憍陈那尊者出来讲说自己当初如何开悟,憍陈那说他从客尘的道理开悟证果,所谓客就是客人(不断轮回、不断变化的这叫客人),尘是飞尘(形容我们心中那一刹的念头),光明就是我们心中的回光返照。当光照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飞尘(念头),而憍陈那尊者就是从客人的变化,从飞尘的摇动,觉悟到变化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主人)存在,就把妄想停下来了,就证得阿罗汉果。
丑二、现相证成。
前面是憍陈那尊者他自己觉悟的说明,这以下佛陀就以二个现前的状态,来证明主客通成之义。佛陀为了要加强阿难尊者的印象,又作二个动作来证明这个道理。
寅一、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
陈述所见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陀在法会大众当中,屈合自己的五轮之掌,屈就变成一个拳头,屈了以后又把它打开变成一个手掌,打开以后又把它关起来变成一个拳头,如是的重复。把手掌的开合显现给阿难尊者看,问阿难尊者说:你今天见到了什么东西?阿难尊者说:我见到佛陀百宝光明的手掌,在那个地方一下子开,一下子合。
佛陀的意思是借境观心,佛陀是希望能够假借这生灭的外境,让阿难尊者来观察这不生不灭的心性;好像我们讲念佛是谁?念佛是生灭法,有念,有生住异灭,念完以后这生就消失掉,但是那能念的心性是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灭。这地方佛陀是有意要借境来观察这不生不灭的心。
辨定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告阿难:你见到我的手中有开有合,到底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有合?阿难尊者说:佛陀的宝手是有开有合,我见到佛陀的手也是有开有合,但是我的见性是没有开合的。
倓虚老和尚说:有本见,本见就是见性,它是没有所谓的生灭。但是本见它的不变性它有随缘作用,外境刺激它的时候,这个本见就产生能所,一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
世尊宝手的开合这是所见的相分。而阿难尊者是用什么见?是用见分,用能见的见分来见。但是这能见跟所见背后有一个根本的见性叫本见,那个见性是没有开合的。所见的手是开合的,我能见的心也是变化的,但是能所当中那背后的见性是不生不灭的。
辨定动静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这时佛陀再进一步,虽然阿难尊者回答对,佛陀以为阿难尊者是一时的猜测,再继续问:什么是动态的?什么是静态?阿难尊者说:佛陀的手是动态的,有开有合,我能见的见分也是变化的,但是那个本见的见性,尚且没有寂静之相,怎么还有动相呢?
见性是离一切相的,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扰动相;我们讲寂静相只是一种方便性,它是离一切相。
如来印许
佛言:如是。
佛陀说:如是,如是。
从七处破妄到现在,阿难尊者的回答只有这一次得到佛陀的印证是对的;也就是说阿难尊者已经慢慢的从生灭的因缘当中,慢慢找到一个不生灭的本体,他对真如本性有一点理解。
谛闲大师晚年的时候生一场病,他背后长一个很大的脓疮。医生给他开刀,用刀子把疮割掉,谛闲大师痛得哇哇叫,叫得很大声。侍者就跟大师说:大师!你平常都讲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这时观想空性,观想你的真如本性是没有所谓的痛苦。谛闲大师也不简单,他说:我是痛归痛,叫归叫,我的自性还是不动。这不简单,我痛当然会叫,那是因缘法,但是我在叫的时候我还是回光我的真如,我有一个不叫的、一个不痛的。
阿难尊者说:你的手有开合,我也看到你开合,但是我的背后有一个没有开合的。
这就是说这个人有点悟处,有点消息;修行就是你要认清消息,你知道怎么回家了,你知道怎么样把生死熄灭了。这个路虽然我们还不是走得很熟悉,但起码我已经知道怎么走,这很重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2-2013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先求不变,再求随缘!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9(135楼)
我们在佛教的修学把生命的因缘分成二部份:一、杂染的因缘;二、清净的因缘。
杂染因缘的相貌,简单的讲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我们一个人会产生痛苦,首先第一个步骤,他一定会先起烦恼,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贪嗔的烦恼。在这时候,假设我们没有控制得住,烦恼的下一个步骤就是造业,一旦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果报,这就是我们杂染痛苦缘起的因缘。
另外一个因缘就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我们刚开始这一念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般若的观照,慢慢的从因缘当中成就解脱,最后成就广大的清净法身。所以我们的生命有二种情况会出现,一、杂染的因缘;二、清净的因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是安住在一个杂染的因缘,我们现在学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杂染的因缘转换成清净的因缘;就是从一个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就是做这个工作。
那应该怎么做呢?
从本经的开示,倓虚老和尚说有三个方法、三个次第:
一、你首先要不迷;二、不取;三不动。
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首先你要生起观照的智慧,当然这观照不是向外,是向内观照;观照你的起心动念,所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达妄本空,我们对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妄想是生灭的,它的本性是空的,不要跟着我们的感觉走,不要跟着我们一时的想法走。
知真本有,我们的真如本性产生一种菩提的愿望,那个是我们可以去随顺的。
所以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只是一时的感觉,什么是一个恒久的愿望,你要把心中的真妄,很清楚的把它区分出来,然后产生不取,最后不动。
我们在佛法当中修学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不要乱动。
我们今天不修行便罢,只要你开始在心地上用功,你就会感觉一个人乱动是很危险的。我自己生命经验,我看过太多的人,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因为一念的差错,一念的乱动,前功尽弃。
《楞严经》后面会讲到,你真的不要乱动。
《楞严经》的基本思想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你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你整个真妄交攻的过程当中,你身心世界的乱动对你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魔境会干扰你的,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惊动魔王,你的冤亲债主会干扰你,会给你一些错误的讯息;你内心的烦恼它会反弹,你要调伏它,它也要调伏你。这时候你内外交攻怎办呢?
不要乱动。
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先求不变,再求随缘,你一动你可能就前功尽弃了!那问题是我们要怎么不动呢?你就是要先不取。为什么能够不取呢?首先不迷,你要很清楚什么是真妄。
佛陀花了三卷半的时间来作心理建设,现在我们还没进入二十五圆通真实的止观来修学。但是你必须把不迷的基础打好,很清楚的分别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八个字,我们可能要学将近一年的时间,要花一年的时间学这个道理,对以后整个心念的止观打好坚固的基础。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8-2-2013 12:23 A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2-2013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种断灭论的印度外道思想!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0(137楼)
外道邪见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在听过前面二番开显见性以后,波斯匿王的反应相当的强烈。所以在法会中波斯匿王就站起来白告佛陀说:我过去还没有亲近佛陀,还没有听闻佛法之前,我曾经亲近过外道。这当中值得我们一提的,一个是迦旃延,一个是毗罗胝子。迦旃延跟毗罗胝子,这二个外道是在整个印度外道六师当中的其中二师。印度的外道基本思想有六种思想,有六种师,这六师当中,他每一个师都有十五个弟子,就有九十个外道在加上他的师父六师,就构成九十六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其实就是六种思想。
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们的思想:迦旃延这个外道的思想,生命是由大梵天所创造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死了以后还要回到大梵天。所以你在整个过程当中,造善也不会创造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可能创造痛苦果报,我们的生命只要做一件事,就是皈依大梵天,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可以了,这是迦旃延大梵天的思想。
毗罗胝子我们一般叫自然外道,他认为生命就是一个偶然,生命就像一片树叶从树上飘下来,有时候往东边飘,有时候往西边飘,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只是一个偶然。你为什么会有痛苦?你为什么会快乐?完全没有因缘,就是你运气比较不好,所以你痛苦,你运气比较好,所以你快乐,拨无因果。
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们的思想论点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属于断灭的外道。他们的共同点说: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他们的共同思想是认为当一个人死亡之后,就不可能再有生命现象,你只能够活一次,你的生命只有这么一次,当你死了以后这就叫为涅槃;涅槃不必修只要死了以后,这不生不灭的涅槃就自然出现了。
这个观念的问题点在此身死后断灭,这种思想是很可怕的。当我们没有来生的时候,我们造善造恶完全没有意义,那人生变成只有及时行乐,因为没有来生你造善干什么?你就没有需要去断恶修善,这是很可怕的拨无因果。
波斯匿王把他心中长久的疑惑提出来。
心中疑惑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我现在亲近佛陀也听闻了佛法,但是我心中这样的一个结:到底有没有来生?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相?我还是很多疑惑。希望佛陀能够为我发挥去证明,这一念心它不生灭的本性。
至诚请问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不但是我有这种的想法,今此法会大众,只要是还没有成就圣道的凡夫,都希望能够听闻这样的道理。
这是波斯匿王他在听了前面二段的开显见性以后的一个感想,从外道断灭的思想来请佛陀开示。
这二段的祈请,佛陀是先回答波斯匿王祈请,然后再回答阿难尊者的祈请。因为波斯匿王是显问,他是直接的开口,所以佛陀对直接的部分先回答。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2-2013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当。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0(140, 142-143楼)
无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前后变化的,而这变化从经文上来看,是刹那刹那念念之间的变化。
譬如你说我现在怎么样,其实你讲这个我已经是前一刹那的我,现在的我又是一个新的我。所以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生灭没有所谓的静态,除了真如本性以外都在动,所有的因缘都在动;所以我们要觉悟,我们是活在一个变化动态的环境,这叫诸行无常。
第二,诸法无我,这就比较可怕,它在变化的时候,你做不了主。你说我不要变化,不可能!当你出生的时候,你对你身心世界的变化你做不了主。
佛法的观念是这样,我们对今生是做不了主,但是我们来生做得了主。佛法告诉我们要活在未来,因为来生可以创造,它还没有出现,但是今生的时候,那个业大概都成熟了,要变化有限,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你这个业造了,它在阿赖耶识当中它就要释放出来。所以我们这个今生是无我的,你很难主宰的,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这一段如果我们好好的体会,能够产生出离心。因为佛教的苦谛是从无常无我安立的。
什么叫苦谛?什么叫做生命的苦呢?
是我们对眼前的因缘,我们没办法掌控。你看我们现在还不错啊!身体健康,今天中午还吃得到饭啊!但是问题点在哪里?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所以当我们在有漏生命的时候,我们跟圣人有一个差别就是,圣人的安乐是决定的安乐,我们凡夫的安乐是不决定的,现在会出现明天就消失,明天可能破坏了,没有主宰性。所以苦的意思就是不安稳。
这地方是说明从变化当中,产生一个出离心。这地方也讲出一个消息,其实我们的变化还有相续,生命的变化还会相续。
诸位有没有想到你来生会变怎么样?
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得到二个结论:一、我们来生跟今生会不一样,会变化,但是也有一些相似点;其实我们看昨天跟今天比较你就知道,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是有变化,但也有几分相似,它变化又有点相似。所以来生的我肯定跟今生不一样,但是有几分相同,就像水流一样,你看这水流流到后面跟前面不一样,但是味道有几分相似,这就是生命观。
这个地方所强调的观念是无常变化,色身是无常变化的,我们能够对现前的因缘产生出离。
...
LZ注:接下来就是十番显见之三的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了,也就是佛陀透过恒河的水性,对波斯匿王破显变化之中那个不变的东西的道理。
这科讲到明见性无生灭。
这科的由来是波斯匿王,他见到外道所谓的此生死后断灭,就是人死了以后就像灯消失一样,人死如灯灭,从断灭的恐怖来祈请佛陀开示。
佛陀在开示当中先让波斯匿王把生灭的相显出来,的确生命是有它生灭变化的一面,这个是事实。前面是把生灭相现出来,佛陀在讲完生灭相的时候,就问波斯匿王说:你知道还有不生灭的东西吗?波斯匿王说他不知道。所以这时佛陀就从生灭的因缘当中,同时把一个不生灭的体性开显出来。
前面是约着所见的恒河。你看你三岁的时候见到了恒河,到你十三岁乃至到六十二岁时候,你身体变化很大,但是恒河的水,一点都没有改变,湿性依旧,它的湿性是没有改变的。这是第一点,是约着所见之境,这以下是约着能见之心来作说明。
能见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佛陀说:你现在深自感伤,你现在年纪也大了,头发也白了,面皮产生很多的皱纹,这发白面皱的状态是从童年的时候就开始了,不是到了六十二岁才突然间变化;你自己讲到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可停住,这是你色身的一个状态。那么你用你这样刹那刹那变化的眼耳鼻舌身,这样的六根去观察恒河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观察恒河的那个见性,能够见到恒河那见的体性,能见的体性它有没有所谓年少、年老的差别呢?波斯匿王说:不也,世尊!我能见的见性是没有差别。
这段等于是把我们生命当中,什么是生命变化的,什么是不生灭的把它厘清。
蕅益大师在这段经文的注解上说:佛陀在开显不生灭的时候,是用对比的方式,所谓借事显理。因为蕅祖说:不生灭的本性是很难理解,我们根本没办法见到不生灭,所以必须假借一个存在的事情。你看恒河的水是变化的,你看湿性没有变化,从这道理来类推,你的身心世界变化,但是你在这身心世界变化当中,你那个眼耳鼻舌身意,见闻嗅尝觉知,这功能慢慢的衰退,但是见闻嗅尝觉知那个见性、闻性、嗅性…这本身是没有改变的。
所以我们在开显见性的时候,一定用对比的方式,假借生灭的因缘来开显不生灭的本性。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佛陀把生灭的因缘跟不生灭的本性开显出来以后,佛陀就正式的回答,波斯匿王有关生命相续的问题。
正述二性
前面佛陀透过问答的方式,把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开显出来,以下佛陀正示来回答,波斯匿王所提的所谓生命死亡以后的问题。
因皱而变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佛陀说:大王!你现在的面皮变皱了,精神也比较衰退了,但是你能见到一切法的那个见精、那个见分、那个体性,是没有变化的。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会变皱的会衰老的这个是变化,不会变皱的是没有变化。
这段经文,佛陀要我们在观你的身心世界,要分成二部分观察;所以大乘佛法在观事情是双方面的:一个是变化的、会产生皱纹的;一个是不会变化的,没有皱纹的。我们对身心世界要全面的观察。
由变故灭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我们要知道只要会变化,这个东西就会消失;你看这个东西会变化,你就知道这个东西一定会消失。只要一个东西不变化的,它就不会消失;因为它既然无生,它也就不会有灭,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
这种从来没有生,未来也不会灭的,这种不生不灭的见性,怎么会受着我们一期生命,随我们的生命而生,随我们的生命而死呢?也就是说当我们生命死亡的时候,有一个东西它不死亡的,因为它没有变化,它当然不会死亡;既然我们的生命死亡以后,我们的色身消失以后,还有一个东西不消失,那你怎么还相信末伽梨(注一),这种外道的断灭见,都说我们的生命死掉以后就全部消失了!
注一:六师外道其中一个,他提出无因缘论,生命是没有因缘的,这种无因缘论也是被判作断灭见;六师外道有三个都是断灭见,迦旃延、毗罗胝子、末伽梨等都是断灭的思想。
这段佛陀的结论是说: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有些东西是消失了,只要会变化的东西都消失了,有一个东西是不会消失的,没有变化的它就不会消失。
所以我们在观察人身,他是有一个暂时性的因缘,还有恒久性的因缘,大乘佛法是这样观察的。这一段是佛陀的总结,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这是佛陀给他的一个答案。
波斯匿王听到这个答案以后,他的心情怎么样?
子三、 领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听到佛陀讲到有些东西会生灭,有些东西不生灭以后,他就深深的相信,我们色身变化以后不会断灭,还会得到一个生命,就是弃舍这个生命以后,因为我们还有一个不生灭的性,这个不生灭的性,就会创造另外一个生命,所以生命绝对不会断灭。
这时候跟法会大众,听到有来生的观念,听到有无量生命的观念,听到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生命,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为什么得未曾有呢?因为波斯匿王他对来生到底存不存在,到底死了以后是不是完全断灭,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结、一个疑惑,这时佛陀将他的结解开了,所以他感到非常的欢喜。
欢喜的意思,古德在这地方的注解说:波斯匿王是示现一个凡夫,也就是一个没有出离心,修习人天乘的凡夫,所以他造了很多善业,他护持三宝。
他造了善业要干什么呢?
他希望依止这个善业,来生来受用,创造一个来生安乐的果报,他是这种心情;那么假设没有来生,那么他今生所造的善业就没有用了。他之所以欢喜,他知道他的善业不失。
我们讲生命的相续,来自于业力的相续,如果你今生所造的业不能够贯穿到来生,那你生命就不会相续,所以,一定是你今生在造的业,当你死亡以后,这个业他能够在死亡当中继续通过去。死亡到了以后,把我们身心世界破坏了,但是你所造的业,这个业性没有被破坏,它怎么样?它继续的通过死亡,到来生去受用。所以我们要看到生灭的部分,也要看到不生灭的部分。
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刚开始在看生命的时候,先从变化开始看起,生命就像一个水流,我们看水流先看它的外表,从外表我们得到二个结论:一个是它变化的,一个是它相续的。
一般来说人天乘根性的众生,他看到相续的一部份,他没有出离心,他知道有来生;所以他从来生当中,他产生一个增上心,他积集善业,创造美好的来生,他看的是生命的相续。
二乘人是看到生命的变化无常,他是比较偏空的,因为他看到无常变化,所以他就产生一种极度的厌离,因为这个变化让我感到没有安全感,变化的本质就是痛苦,所以声闻人看到无常的变化产生出离心,修四念处,成就偏空涅槃。
大乘佛法他是从一个变化当中,看到另外一个不变化的本性。就是看到水流的变化,他又看到它的湿性,清净本性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从清净本性当中,产生一种荷担菩提心,荷担众生的一种菩提愿望,上求下化。假设生命都只有变化的一部份,那么菩萨不必发菩提心,发出离心就好。
这在整个大乘佛法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只是看到生命变化的一部份,你很难发菩提心。你为什么发菩提心呢?生命都是变化的,变化以后你就死亡,死亡以后就偏空就涅槃,什么都没有,那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今天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这个观念: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我们看到经文,佛陀不断的告诉在我们一个生命观,你今天要走大乘佛法,你要训练自己双向思考,生命有变化的部分,让我们产生出离心,有所放下,但是生命当中有它永恒的部分,让我们有所承当。
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单方面,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当。因为他看到的生命是二部份,有变化的一部份、不变化的一部份。这个就是大乘佛法,为什么他说能够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能够无住又生心,生心又无住?因为大乘佛法看到生命是看到二方面,智慧引导一个人的行为。
我们从这段经文当中,其实波斯匿王所觉悟的没有那么深,其实他觉悟不到、看不到真如本性,他只是相信有来生,看到在死亡到达的时候有些东西是不受死亡破坏,能够贯穿死亡,包括业力、包括你六根的本性,所以他知道有来生,他感到很安慰,他的觉悟只是这样子而已。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8-2-2013 02:32 P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8-2-2013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2-2013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既然我们的本性是不生灭的,我们应该都早就成佛了,为什么是个凡夫?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0(144-145楼)
LZ注:这里进入了非常精彩的十番显见之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读到这里真是被推了一下,好象脑盖被敲了,原来....真妄都是同一个东西啊!!!且看佛陀如何解释....
十番显见前面的三番,都是把真妄做一个很清楚的切割,真实的东西是不变化的,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可以说是破妄显真。你看我们前面三段都是把盗贼跟主人做非常清楚的厘清。但是这一段以后就不太一样了,佛陀开始发明真妄不二的道理,其实贼就是主人,主人也可能会变成贼。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就在迷悟的差别,你迷的时候全部是盗贼,你觉悟的时候盗贼全部变成主人。
这一段不容易理解,已经慢慢达到真妄不二的道理,当然不容易理解的东西佛陀是有善巧的。
子一、疑问。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佛陀在前面讲过,在生命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本性的时候,阿难尊者有一个疑惑,他就从座位当中站起来,礼佛合掌,长跪而白告佛陀说:佛陀!假设我们六根门中这见闻嗅尝觉知,它的本性是不生灭的,是本来清净。那么佛陀为什么在前面的文,诃责我们生死凡夫是无始劫来遗失了真如本性,生起烦恼,颠倒行事,造作罪业,最后自取流转?希望佛陀能够兴起大悲心,为我等来开示我心中的疑惑,来洗涤我心中的尘垢。
这段经文古德的意思说:阿难尊者听到面的经文说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有生灭跟不生灭。这个道理跟前面的第三十三面,佛陀诃责我们,说我们的心是念念生灭,颠倒行事,认物为己,最后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他的意思是说,既然我们的本性是不生灭的,那么为什么佛陀说我们是凡夫众生呢?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早就成佛了,为什么我们还是个凡夫?
子二、示答。分二:丑一、顺世立喻。丑二、正以法合。
丑一、顺世立喻。
佛陀先随顺世俗的因缘,安立一个譬喻,因为佛陀曾经说:诸有智者,要有譬喻才能开悟!用简单的譬喻来开显深妙的道理。
示臂倒相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陀在开显道理之前,佛陀做一个动作,把金色臂垂下来,使令这五轮手指,指向于大地,问阿难尊者说:你现在看到我的手臂下指于地,我这母陀罗手(宝印之手),下指于地,这样的相是端正相还是颠倒相呢?阿难尊者说:世间的众生都是以下垂之相为颠倒相,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端正相或颠倒相。
这段古德的注解释说:因为阿难尊者在七处破妄当中,多番的被佛陀所破斥、所诃责,现在对自己没什么信心,所以他不敢说他自己的意思,他说是世间众生的想法,其实就是他的想法,只是他不敢明确的表达。
定臂正相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告阿难说:我把手臂下指于地是颠倒相,那么什么是端正相呢?阿难尊者说:如来您把这手臂竖起来,把这细白柔软的手上指于虚空,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端正之相。
到现在佛陀现出二个相状:一、颠倒相,二、端正相。但是诸位有没有感觉到手臂没有改变,是同一个手臂?同一个手臂可以见出端正相,同一个手臂也可以见出颠倒相,这个就是佛陀所要表示的。
颠倒非失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佛陀竖起手臂以后上指于空,告阿难尊者说:事实上这手臂的颠倒相跟端正相,只是一个首尾的交换,上下手臂的交换,这手臂一点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也就是说如此二种的端正相与颠倒相,对世间人来说,它只是一种瞻视,向上仰望叫瞻,向下的俯视叫视,也就是说,颠倒相跟端正相,只是上下相状不同而已,一种向上跟向下的差别如此而已。
在前面的经文,佛陀对于生灭相跟不生灭相,是很清楚的厘清。生灭的东西,只要变化的东西它总有一天会在我们生命消失,它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暂时的因缘在大乘佛法就是说,这个东西你要放下。不生灭的东西,它不会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东西,这是你要追求的。
刚开始佛陀是这样开示的,但到这个地方佛陀讲到见性的时候,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其实生灭的东西跟不生灭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
不二法门是很难理解的,妄想跟真心,古人说:不隔一条线。这是很难理解的。很难理解的东西,佛陀必须用譬喻的方式。因为手臂向上跟向下是同一个手臂,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所以这譬喻就是用一个浅显的事情,来譬喻一个深妙的道理。
所谓佛陀他的本性跟我们众生的本性是不二的,只是他的因缘不同,他觉悟了,他觉悟以后,他依止觉悟的心开展出他波罗蜜的功德,显现出万德庄严。我们的本性因为迷惑了,所以产生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把杂染因缘跟清净因缘二个都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不二的,是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显出一个手臂是端正相,一个是颠倒相,这是一个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看颠倒相,也不看端正相,把这手臂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就是一个手臂,就是一个手臂它显出二个相状。
我们今天也可以把我们众生跟佛陀做一个比较,我们今天创造出一个惑业苦的因缘,佛陀创造的是法身、解脱、般若的因缘,但当这二个因缘都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我们二个是同一个本性。整个十法界,整个原点是一个,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原点。整个大乘佛法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我们可以重新开始,我们可以做生命的改造。
这就是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道理。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8-2-2013 09:45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要破的就是阿赖耶识,《楞严》要找的是阿赖耶识背后的主人公!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0(147-148楼)
佛陀说我过去曾经讲过一个观念: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身为一个方便的教法,佛陀对生命的解释,他把生命分成五个部份:
一、色法,色法就是有滞碍,譬如说你这个桌子在这个地方,你摆了桌子就不能摆椅子,它有滞碍,它互相会障碍。这地方包括我们身心世界的五根六尘。二、心法,心法的特色就是明了分别,当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它会产生很多的感受、想法,明了分别,讲精神状态,这地方讲到八识的心王。三、诸缘,诸缘是引生色心诸法的因缘。譬如色法是二缘生要有亲因缘,要有种子,要有增上缘,产生色法。心法是四缘生,要有亲因缘,要有所缘缘,要有增上缘,等无间缘,这是产生色心诸法的因缘。色心诸法会相互作用,产生作用的时候会产生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善恶的功能。
产生功能以后,就创造不同的身心世界差别的分位,就是诸所缘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在描述身心世界的差别分位的一个专有名词。
简单来说这五个法就是色心诸法,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能分别的心、一个所分别的色、所分别的境,这二个色心诸法在相互作用。
在《唯识学》的角度来说,这整个身心世界的交互作用,是唯心所现,是我们这一念的心,这个地方的心是谁呢?是阿赖耶识。
你要从妄回到真,你还要依止妄、依止生灭就路还家!
阿赖耶识在《唯识学》叫我爱执藏。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根本,或者讲一个仓库。譬如我刚刚造了一个业,我刚刚去拜了八十八佛,我拜完以后,这个业造好了。那业跑哪里去了?谁来保存它?那么我死亡以后,怎么这个业能够从今生跑到来生去呢?那一定要有个东西把它保存,那这东西谁保存?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我爱执藏。这是一个很微细很微细的俱生我执,也就是《唯识学》上说整个生死杂染的根本,所以其实《唯识学》要破的就是破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它的作用有二种情况:
第一、它能够种子生起现行,所谓的去后来先作主公,当阿赖耶识在我们生命投胎的时候,它第一个把种子释放出来,将你前生所造的善恶的种子,在今生慢慢的释放出来,种子起现行,释放果报。
第二、你今生造了很多业,这现行又变成种子,又现起又薰种子,它又把你今生所造的业把它吸收起来。
所以阿赖耶识身为一个生命的根本,第一个它释放业力,第二个把你今生所造新的业再把它保存回去。所以构成业力的相续,又构成生命的相续,所以为什么会有来生,因为有阿赖耶识。
身为一个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就把这色心诸法,不断的把它释放出来,你造作以后心法攀缘色法,又造了很多业,又把它收回来,当来生继续用。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来生?因为我们不断的就这样的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相互的辗转相续。这就是我们在《唯识学》所学的教理。
但到《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佛陀开显真实相,事实上我们的身心世界,在阿赖耶识的背后还有一个主人翁,就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唯识学》所要做的就是,破阿赖耶识恢复到本来面目。我们前面经常讲逆流造性,逆生死流,也就是破坏生死流,去观照我们的真如本性。
什么叫顺生死流呢?
阿赖耶识我们前面说过,它把种子显现出很多的因缘,你顺着这个因缘去走,那就完了!你应该跟谁怎么样,应该跟他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你顺着过去的业力去走,那你就是顺生死流,你大概你的人生被过去都决定了,我们一个人就活在过去了。
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心怎么样呢?回光返照,经常观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不迷、不取、不动,不要乱动。不要乱动的时候你的因缘是怎么样?它业力是一个生灭的,它业力过去以后你的因缘就消失掉了,你就能够找到你的本性。
我们向外攀缘就被阿赖耶识牵着走,我们的生命有二种选择:第一个你跟着阿赖耶识走,它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所以阿赖耶识叫业识,它就是业力的大本营;第二个是我跟阿赖耶识抗拒,我就观照不迷、不取、不动,这时候你的业就开始转变了,阿赖耶识再也不能控制你。
所以你要顺着阿赖耶识走,那么五蕴身心就出现了,你要能够破坏阿赖耶识、观照阿赖耶识,本自不生,本自不灭,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把阿赖耶识破坏掉,转成清净法身。
但是我们不能离开阿赖耶识,所以《楞严经》它一再告诉你一个观念,真跟妄是不同的,一个是不生灭,一个是生灭,但是你要从妄回到真,你还要依止妄、依止生灭就路还家。
你说我把现在的身心世界全部都不要了,外道说的无想定,我把整个身心全部停下来进入到无想,那你的真如本性也没有了。因为真住在妄当中,你就是在妄当中你就是随顺它,然后观照它,不迷、不取、不动,才能够回家,你把这些生灭的因缘都断掉了,你也回不了家了。
倓虚老和尚讲出一个偈颂,值得大家深思。倓虚老和尚有一次在山中打坐,他打完坐出来他讲一个偈颂说:眼观青山数十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
我们看到眼观青山数十里,然这青山都不是外面的东西,都是我心中显现的,都是我的本来面目。我为什么会变这样呢?只因自己不相识,我们没办法回归本性,所以迷惑了,所以把自己跟身心世界分开了。应该怎么办呢?
不识己者是自己,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在打妄想在迷惑,迷惑那个人是谁呢?迷惑者谁?不识己者,一个迷惑颠倒的心是谁?就是自己,迷惑那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的真心。不识己者是自己,这句话值得我们参:我现在打妄想,谁在打妄想,其实就是真如本性在打妄想嘛!离开了真如本性我们没有作用的嘛!只是它迷了。
所以你要知道不识己者是自己,你的本来面目就在妄想中去找,但是你要有智慧的观照。
你看佛陀在开显不颠倒性的时候,他也是顺着因缘,你看我们有身心世界,有很多善恶的造作,创造一个阿赖耶识,最后把阿赖耶识"啪"破坏以后,回归到清净本性。这个就是一个还灭的因缘。不识己者,当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就是它,当你觉悟的时候还是它嘛!
我希望大家好好体会,你有志于走大乘佛法,什么叫作不识己者是自己,这个你要好好体会、要好好体会。为什么说打妄想的就是真如?打妄想是谁?就是你本来的面目。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2013 02:45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将阿赖耶识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0(150楼)
示无颠倒性。
佛陀说: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这地方的问题有二个重点:第一、色、心诸法。我们一个生命体它是有物质的色法跟精神的心法,那这色、心、诸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唯心所现。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是它有出现二个心,第一个是唯心所现的心,这个心是第八识,根本识,我们讲俱生的无明,或者讲俱生的我执,在《唯识学》叫我爱执藏的阿赖耶识,这是唯心所现。身为一个根本识,它的重点就是它有很多的业力,它变现我们这一期的身心世界,变成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女人,变成一个蚂蚁的身心世界。
好!那么我们今生就用我们现在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来造业,就变成前面的色心诸法,这个心是第六意识。这时候就讲到生命的互动,第八识创造了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又改变第八识,因为它又把这业力又薰回到第八识,又改变第八识,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造了业以后又回薰第八识,又改变第八识…。造成一个所谓生命的二次循环,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第六意识又改变第八识,构成一个轮回的生命相续。
这地方的重点:A改变B,B又改变A,那这怎么办?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这时候谁要先改变呢?
第六意识要先改变,因为第八识没办法改变自己。
所以这时候我们第六意识开始听闻佛法,面对这一切因缘的时候,当我们得到这一期身心世界的时候《楞严经》说的不迷、不取、不动。这么多变化的因缘你开始觉悟了,开始观照了,身心开始不随外境所动。
这时当你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不随外境所动的时候,这阿赖耶识就开始慢慢慢慢的消失。
我们生命的本体,你不跟它互动,它就会慢慢消失,阿赖耶识就慢慢的转识成智,最后阿赖耶识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佛陀说我们今天的不颠倒,就是在这生灭的因缘当中,你要能够生起首楞严王止观。
在大乘起信论上说:断相续心,破和合识。你只要不随它转,它就改变,阿赖耶识就改变。
这地方讲到不迷、不取、不动的止观,就可以把杂染的阿赖耶识,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的一个寂常心性。
这是讲到不颠倒,觉悟的状态,以下讲我们凡夫迷惑颠倒的相貌。
|
|
|
|
|
|
|
|
发表于 1-3-2013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几个净界法师的vcd,觉得法师讲经井井有条,从不紊乱。谢谢分享!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3-2013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法他是从一个变化当中,看到另外一个不变化的本性。就是看到水流的变化,他又看到它的湿性,清净本性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从清净本性当中,产生一种荷担菩提心,荷担众生的一种菩提愿望,上求下化。假设生命都只有变化的一部份,那么菩萨不必发菩提心,发出离心就好。
-------------------
不要忘了, 六师外道的嗜那教的教义就是认为, 在变化生死(肉身)中有一个不死的本性(灵性),
几时嗜那教的教义变成佛教的教义?? 那大乘不就是嗜那教的假名了吧.
有谁可以说出大乘经的这个不死的本性的教义和嗜那教的永恒不灭的灵性教义有何不同?? 不然如何让有识之士信服??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3-2013 06:28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印 发表于 1-3-2013 05:47 PM
大乘佛法他是从一个变化当中,看到另外一个不变化的本性。就是看到水流的变化,他又看到它的湿性,清净本性 ...
谢谢三师兄的登门拜访。
此帖名为集中帖,就是集合净界法师的开示,专供佛友研究和学习《楞严经》,交流分享心得的地方。
关于师兄您要提出辩论题,跟此帖学习《楞严经》的宗旨无关,建议师兄自己另外开帖,希望您的问题可以在新帖得到满意的处理。谢谢你的合作,
祝师兄:道业精进、早成罗汉、继佛法业、续佛明灯。
南无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2013 07:00 P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1-3-2013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3-2013 06:58 PM
谢谢三师兄的登门拜访。
此帖名为集中帖,就是集合净界法师的开示,专供佛友研究和学习《楞严经》, ...
即然你贴出来, 你应该明白当中的法义, 我只是随机而问, 你说不出来,
还有人能说说其中的分别吗??
是大乘法义盗取了嗜那教, 还是盗取了大乘法义. 事关重大, 万一佛教徒用外道的教理来教导自家教徒, 此不是欺师灭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印 发表于 1-3-2013 07:24 PM
即然你贴出来, 你应该明白当中的法义, 我只是随机而问, 你说不出来,
还有人能说说其中的分别吗??
谢谢,末学已经解释,恕不会再回应,请师兄换对象也换地方吧。阿弥陀佛!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