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275|回复: 66

一多庐太极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0-2010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enz 于 11-7-2016 07:08 PM 编辑

雪隆一多庐太极拳练习时间表

『早课』
地点:Taman Rekreasi Bukit Jalil
时间:星期一至五,早上7.30am-9.30am。星期六下午4pm。

『晚课』
地点:A-1-9, Tulin 28, Jalan Riang Ria 8, Taman Gembira, Kuala Lumpur
时间: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四, 晚上8pm - 10pm

联络人:游志伦(Yu), 012-9692126

河蟹会研究主旨:
(1)学习一招一式的扳架子,引导身体劲路,喂劲。
(2)通过扳架子理解如何观拳照。
(3)经过四正手,推手,散手提升拳艺。
(4)理解里开外合,抽靠贴,靠墙贴壁,刀剑等各种内练技巧。
(5)理解如何有效改善身体健康素质。

注:河蟹会一如一多庐太极拳的宗旨,没有门派,没有身份高低,纯粹享受玩味太极拳的乐趣。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younker

http://www.wushuwg.com/bb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上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很高兴能够坐下来与大家探讨太极拳(中国人习惯说,太极拳是用“手谈”的,用手来谈话的,不是用嘴巴来谈的),乘此机会,我想把我对太极拳的一些理解(我不是一下子就理解了太极拳,也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了太极拳,我也是从这样一条路走过来的),我把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样可能比每天单纯的练,可能会好一些。

我最早知道太极拳这个概念,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我父亲是一个乡村里面的医生。他是一个中医,比较传统的中医。大概在一九七五年的时候,他去进修(因为他是中医,不适合当时医学上的发展了,需要去学习一些西医的知识),他就从一个乡村,来到了宁波这样一个地级城市。从乡村来到城市,接收了西方医学的知识。这一过程中,他认识了几位练太极拳的老师。我当时只有十来岁,他回乡后,我每天只看到他在家里打太极拳,还买了很多书在看,他练的是二十四式。当时中国政府正在推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这二十四式,就是我们新加坡联络所里很多老师在教的二十四式,几乎是属于那种普遍在推广、普遍的让大家都能够来认识的那一种。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去认识这件事,中国在一九四九年、五O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整个国家的卫生条件很差,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很差,整个国家,人的身体素质也很差。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些资料,当时,就说我们嘉兴这个地方,人大批大批的死亡,很多人得了一种疾病,叫吸血虫病。通过水里的钉螺来传染的。人一旦接触了有吸血虫钉螺的水源,就有可能被传染。这种病菌会寄生在人体中,吸取人体的营养,让我们身体的营养不够。得这种病死的人,肚子都很大。当时死了很多人。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当时中国的卫生状况。毛泽东还写过一首诗叫《送瘟神》,说的就是这种病。当时不但是嘉兴,嘉兴经济卫生条件,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还算不错的。当时江西、湖南等有这类病。可见,当时整个国家的生存条件很差,医学又不发达,生活环境又差,物质又很贫乏。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开始推广一些能够让大家的身体素质能够得以提高的办法,这些办法,又要简单易学,毛泽东主席倡导大家要“为革命而锻炼身体”。简化太极拳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得以推行的。在此之前,太极拳不是罗普大众的健身娱乐活动。当时只有有钱、有权、有文化的人,才有可能接触太极拳。从清朝开始,太极拳一直以来,就被定位成“崇高”的贵族运动。所以,从简化太极拳开始,太极拳开始走向普通老百姓家了。当时参与简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有全国各地的太极拳专家,他们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开始将太极拳简化到只是动动手、动动脚,便于普通老百姓短期内学会的活动方式。当年我父亲在练的,就是这样一种运动方式。普及推广时,从中央政府,开设培训班,十五天培训一批教练。这些教练到了省里,也一样的十五天培训一批教练,这些教练又到市里、县里,一层层的培训,一起在推广简化太极拳。以至于到现在,太极拳成了全世界范围里,锻炼人数最多的一项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一亿的太极拳爱好者。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式也好,其他形势的简化太极拳也好,也是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下,所演变出来的。我记忆中所接收的太极拳的第一概念,就是这一类。当年,我父亲从宁波学来后,他也很激动,也开始在乡村里推广他的太极拳。我记忆中大概有四五个人,也每天跟着我父亲在练。当年我父亲也动员过我练这太极拳。我当时没答应练。我概念中,这慢腾腾的拳,好像与我没有关联的。这太极拳没有能够有吸引我的优点。这是我对太极拳的第一个认识:太极拳不过是一种老年人运动。我当时就有成见,这拳不适合我练的,也不属于我喜欢的玩意。
我真正开始学习太极拳,其实也是很偶然的。那一年,我大学快毕业了。一九八七年吧,我大学毕业前一年,我们学院,在大学毕业前一年,都要安排学生“实习”。我是被安排在法院实习的。我当时从上海来到嘉兴,住在临河的一个小院子里。那条河叫外月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小支流。小院子前有块空地,每天早晚,都能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打拳,打太极拳。很慢,很优雅。他的拳架打的真的很漂亮,穿着一袭黑色的练功服。我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将太极拳打的这么漂亮的。因为我父亲打拳,没有这么讲究的,就是随便衣服一穿。那位老人,这么一穿以后,在练太极拳,很有味道。可能是我从十几岁到了二十几岁,我对事务的认识可能也有所改变吧,我觉得这太极拳特别文雅,因为我自己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我喜欢这些有文人气质的东西,我突然觉得,这太极拳很好玩的,很适合我。再说,我当时身体很差,当年我体重只有108斤,54公斤。我于是就过去问那老先生。老先生姓王。叫王清发,他后来就成了我太极拳的第一位老师。我当时觉得很好玩,就过去问他,我能不能跟你学这太极拳。他说可以啊。于是每天的早晨晚上,我就跟着王老师学他的这一套太极拳。大概学了两个多月吧,我把整套拳架学下来了。他的拳架,是他六十年代去四川工作时学来的。四川的太极拳,是从李雅轩老师这一脉传下来的。王老师最早的太极拳老师,叫周子能,后来周子能又把他介绍到了栗子宜。周子能在重庆么,栗子宜在成都。后来又通过栗子宜老师,又结识了李雅轩老师。王老师虽然也直接跟李雅轩老师学过架子的。他还是称李雅轩为太老师的。他说太老师也表扬过他的拳架,认为他拳架练的很漂亮。但是王老师没有学到推手。王老师跟我说,你先跟着学拳架吧,以后有机会找到老师,要补学推手的。一九八七年的中国大陆,还没有全面的改革开放,娱乐活动也很少,一群年轻人,早晨晚上反正也空闲者,无聊,于是我就把太极拳当作是唯一的娱乐活动了。回到学校,我们马上就要面临毕业。当年,我记得是国家教委第一年规定,倘若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而我,偏偏是体育不及格的。我跑步跑不快,引体向上也不行,打球、跳高跳远没有一样适合我的。一项制度一旦开始实施,倘若就有人因为体育不及格而不能毕业,这对于老师来说,很尴尬的。但是,既然有了明文规定,他又不能不去执行这规定。我的体育老师急了,他说,你自己想想,只要是体育,你只要有一样能行,我就算你通过了。可是,我就是没有一样行的,我跑步跑不动,力气力气没有。他说,我再给你放宽要求,体育,桥牌也是体育,围棋也是体育,中国象棋也是体育。这些都是体育,你只要有一样说行,让我看一下,能通过就给你通过了。可是我还是不行的,我打牌不会打牌,下棋也不会下棋,我当时只知道读书的,什么都不会。我也有些急了,我突然想起来了,我说老师这样,我会练太极拳。老师开心了,他说好啊,太极拳也算体育啊。他说好,你打一套拳给我看看。我就打给他看这套我跟王老师学了两个多月的太极拳。他看了后说,很好很好!我就这样毕业了。就靠这套太极拳,毕业了。我对太极拳的第二个认识就是:太极拳能帮我。太极拳帮我毕业了。
后来毕业后,我反正只要有空,就会打打太极拳。心里对太极拳有感恩之心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我女儿出生。当然中间,我还跟一位老师学了太极剑、昆仑剑、长须剑等。一九九二年八月份,我女儿出生,我在医院陪我太太和刚出生的女儿,整整一个多礼拜在医院里。这一个礼拜,白天晚上都在医院里的。一个礼拜后,我开始回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整整一个礼拜在医院里,突然出来,跑到外面发现空气都不一样了。那时,我骑了一辆单车,满嘉兴的兜风。在一个空旷的场地,看到有一群年纪大的人在玩推手。我感觉像是太极推手。其实之前我也没看到过推手。所以我就过去问他们。记得其中有一位姓叶的阿姨,有几个年轻人在跟她玩,好像也玩不过她的。我觉得奇怪,就问她,我说我能不能也跟你玩玩。她说可以啊。我一开始还不敢用大力,毕竟对手是一位老太太呢,就只是轻轻的用点力试试看,唉,我发现推不动她的。她反而说,你用力用力。我就用了些力,这下反而被她弹出来了。我就觉得很奇怪。我就说,我能不能跟你学呢。她笑了说,跟我学什么啊,我才学了一年不到时间。她指着旁边的一位老师,说,他是蔡老师,你要么跟他学。蔡老师长得高高的,他其实在一旁看着的。他跟我说,过来过来。于是我就开始跟蔡老师学习推手了。我从一九九二年八月学到一九九三年初吧。半年多一些时间,一年不到。我开始跟蔡老师学了一些推手的基本概念。由于工作的因数,就去了黄山。当时我从法院已经出来了自己开始做些生意啊什么的,在黄山的这几年的生活一直没有稳定下来。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多,生意也不稳定。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我看到有人练拳、推手我都会跟人玩玩。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到我后来重新回到嘉兴,大概是一九九七年了。这之间我一直没有正规的老师教我,只是随着生意全国各地的跑,走到那里,看到那里,玩到那里。中间见了很多老师,虽然他们也没认认真真的教,我也没认认真真的学,但是我始终对太极拳和推手充满热情和兴趣。几年下来,当时自己感觉到自己已经入门了。自我感觉很好。因为当时几乎没有人能过把我推得动的。凭着自己一身整劲,一身力气,象一座山一样的,他们推我不动的。这个时候,我对太极拳的认识是:我只要不输,我只是这么蹲着,别人就奈何不了我。渐渐的,我又变得很好胜。只要有人练太极拳,我就会跟他们去推手。即便有人说不会推,我会用话去激他们。我说你不推手,那还学太极拳干嘛呢。可见当年我年纪轻啊。年轻气盛,很好胜的。一直到二OO二年年底,这十年里,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自己学的这才是太极拳了。我在黄山那段时间也好,在嘉兴也罢,不管别人练什么拳,只要喜欢推手玩玩的,我都会跟他们玩。后来他们甚至带着自己的一群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跟我学推手的。我当时坚定一个信念,我练的这种太极拳,是可以跟各种武术形式抗衡的。只是我不打你,而你肯定打我不了,我只是不想推你,你肯定是推我不动的。当时我就这么认为的。这个观念一直保持到二OO二年年底。那时候,我已经开始上网了。我自我感觉很好,已经开始写我的网文了。由于网络的原因,我结识了一位朋友,他叫范笑我。认识了他,我的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范笑我先生是个文化人。他不练太极拳,但是他喜欢听我聊太极拳。有一次,他跟我说:二水啊,我有一个朋友也练太极拳的。他说姓金的,叫金仁霖。我说金仁霖老师怎么会是你的朋友呢?因为我之前跟蔡老师学了一段太极拳,学了些推手,我知道我练的这拳,就是从金仁霖老师这里承继下来的。虽然我没有学完这拳架,但是我已经知道我练的就是叶大密老师传金仁霖老师,再转折传承下来的。况且,一九九三年我在黄山时,看到过金仁霖老师发表的一篇有关武当对手剑的文章。范笑我说,他居然跟金仁霖老师是朋友。这让我很诧异。我说金仁霖老师的大名,我很早就听到过了。心仪已久了哦。后来就是通过范笑我先生的介绍,金老师来到了嘉兴。认识金仁霖老师后,我开始对太极拳完全有了新的认识。当时我见到金老师时,那一年他七十七岁,二OO三年年初吧。他七十七岁,个子不高,一米六十左右,人也不算胖,估计一百一十斤左右吧。而我当时的体重在一百七十五斤以上,很胖。我当年是三十七岁,小他整整四十岁。任凭我怎么推他,就是抱也抱他不动的。老人家也开心,任你怎么着,他只是呵呵的笑笑,随便的一甩手,我就被弹了出来。我们十来人跟他玩,几乎是车轮大战的。老人家也玩的很爽。因为金老师是嘉兴人,他是一九二七年出生在嘉兴的,一九四七年去上海念书。二十岁离开嘉兴去的上海,中间也回来过几趟,后来有一段时间没有来嘉兴,因为难得回嘉兴,见到嘉兴有一群人喜欢练他的太极拳,他很开心啊。他毫无保留的与我们玩,什么都不隐瞒的。你就去抱他、去摔他,他也没关系的。我当时就想跟他学。他说好啊,不过学拳需要时间的。我问他需要多少时间。金老师说:三年。他说像你现在这样,倘若再学三年太极,还没感觉提高,你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你去学其他吧,不要再学太极拳了。当时我在从事法律专业,他就说,譬如你去专研法律,凭你目前的基础,再化三年时间在法律上,你应该可以做一名法律专家。但是,三年下来,你还是不甘心的,或者你就换一个更好的老师。我觉得他这么说,其实是对他自己的教拳方式很有信心的。我理解的意思是,他这套教学体系,只要三年,他能够把我提高到一个层面的。其实,我当时自我感觉还是很好的。我发现自己对学太极拳是有天赋的,我就跟金老师开玩笑说:只要你用一种办法打过我,让我摸过,感受过,说不定过几天,你的这些功夫就会到我身上来的。金老师只是笑笑,不置可否,没有评论。因为我当时自我感觉很好,加上这十年,虽也见了不少老师,但也没有哪位老师认真教过我,我也没有怎么认真的练过,也近乎无师自通。只是跟蔡老师学过半年推手,之后全国各地的跑,见老师就推推手,我给些劲,有些老师也能把我打出来。只要他们打过我了,过几天,他们的这些技法,我也能在其他拳友身上尝试出来。我当时感觉到,我这个人是不是特别的聪明呢。所以我才跟金老师开玩笑,说金老师,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你打过我,过几天你这些功夫就会到我身上来的。我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有另外一种疙瘩的。或许是自己看了很多武侠小说吧。有江湖门派什么的说法,因为我已经跟王老师学了整套拳架,跟蔡老师也学了一段拳架,我不打算跟金老师学拳架的。我就跟金老师说,金老师这样吧,我跟你学对剑吧。拳我已经学了。其他两位老师不会对剑么,所以我就跟你学对剑么。我想这样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没想到金老师爽快的答应了,他说,可以啊。我觉得我们向他提什么要求,他总是什么都可以的,都答应我们。他说好啊,你要么先打一套拳给我看看。那我就打了叶派太极拳的第一节动作,当时打的自我感觉也很好。金老师看了后,说,你这样的拳架不能学对剑的。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我这样的拳架,这种水平,是没有资格来学对剑的。他话说的很婉转的,他说你还是得先学拳的,你把拳架学好了,对剑也就学好了。他这么一说,我就想老人家是不是不愿意教我对剑呢?是不是对我有其他的看法呢?我心里想法很多的。那我就再进一步试探,我说这样吧,我叶派的拳架会第一节,第二节也跟过。但第三节没有学过。我是不是跟你学第三节。之后我自己回过头来再修正第一、第二节拳架呢?叶派太极拳跟杨式的太极拳一样的,有三节呢,第一节很短,很简单的,第二节长一些,第三节几乎包含第一、二节的全部内容的。倘若第三节学会了,其实第一、第二两节也就会了。当时我自作聪明呢。我想这样也行的。金老师听后笑笑,说,不行的。拳架得从头学的,从第一个动作开始学的。于是我就答应从头开始学拳。从此,只要我人在嘉兴,每个星期天,风雨无阻的,我往返于上海嘉兴之间。从二OO三年三月份到现在,五年了,这一过程,彻彻底底的改变了我对太极拳的认识。把之前自以为是的种种小聪明全抛弃了。这一过程,我其实不但跟金老师学了拳术,而是学会了太极拳综合性的一个概念。这一综合性的太极拳概念,首先包括,作为技术层面的拳技。太极拳作为一门技术来说,我首先跟金老师学了这么一门技术。但金老师不单只是懂太极拳技术的人,他还有一整套的理论支撑在里面的。作为技术层面的背后,他还有一整套的指导技术的理论。我自然也跟着金老师学会了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太极拳技术特质的这样一整套理论。然后,我还跟金老师学了太极拳的来龙去脉各种传承演变的历史。再者,我还跟金老师学了他的一套特有的教学体系。他有一套教学方法,他能把我这样一个对太极拳误解很深的人,重新对太极拳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或者说,他能将一个不懂太极拳的人,怎么样一步步的让他进入太极拳的门槛。在此基础上,我其实还跟金老师学了怎样的为人处世。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古人说邯郸学步,确实,我连金老师走路的模样也学的。所谓“步亦步,趋亦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前面,我讲了自己对太极拳理解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我走过的一段弯路,经过这样的一段历程,我才认识了太极拳,才认识了金老师。接下来,我想把我现在所理解的太极拳的概念,与大家分享一下。
太极拳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这么问。一些认识我的人,知道我练太极拳很多年了,有人会很直截了当的问: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回答,你觉得太极拳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回答,其实很难。太极拳究竟是什么?你说太极拳是武术吧?武术好像还不是这样的。你说是气功吧,纯粹的气功也不是这样的。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太极拳是什么呢?我认为,太极拳是一门学问。太极拳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课题的这样一门学问。太极拳研究的课题,说到底,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调控,是中国人对身体的理解,或者说中国人对修身养性的一种看法。太极拳是这样的这种学问。太极拳这样一种学问,能够让习练者,通过太极拳,进入到太极式的一种生活状态。通过一套拳,能够让你对生活、对人在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上、自然界中的位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能够常常看到这样一个词,叫做“以拳入道”。这拳,只是一种方法,或者说只是一种台阶,通过太极拳这样的一种台阶,一阶一阶,让我们从下面开始,沿着台阶,一步步的走上去,一直上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做“太极”。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学问,它通过一套拳架,让我们逐渐的通过练拳,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让我们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共处的这样一种学问。“以拳入道”,说到底就是生活的学问。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我想首先来厘清几个几本概念。
首先,太极,太极究竟是什么意思。太极拳这种台阶,让我们一步步的爬上去,爬到一种叫做“太极”的境界,那么,这“太极”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有时候有阴差阳错的现象,或说是以讹传讹的过程。原本是一种误解,后来反而误打误撞。太极这一概念,就是误打误撞出来的。中国古人,最早或许没有“太极”这一概念的。我们一般都认为,太极一词,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后来在宋明理学中,“太极”一词几乎被塑造到很神圣,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地步。成了圣人之学。但是,一九七三年,从马王堆里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就有一本是《周易》。这本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句,在帛书中却没有太极两个字,这一句被写着:“易有大恒,是生两仪”。意思是说,在汉马王堆墓入土前的《周易》系辞中,没有“太极”两字的,而是“大恒”两字。有学者研究认为,可能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才将“恒”改作“极”字的。“太”与“大”字形相近, “極”与“恆”在繁体里,两字也相近的。倘若这种说法成立,我们现在可能就不存在“太极拳”的说法了,或者叫做“大恒拳”了。这一层面上,“太极拳”的出现,是一种误打误撞。(有听众提问:江老师,大恒是什么意思?)大与太,含义相同的。那么恒,是什么意思呢?恒是永久的意思,一种始终不变的,一种最简单的,有规矩的一种循环。恒字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所以古人也有一恒不二的说法。一即是恒,恒即是一。中国古人一直在探讨世界的本源。这世界,从一开始来的,一变成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最为根本的依然是由一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规律,就是“恒”。
好了,反正历史开了这样的一个玩笑,我们还是承认“太极”这一概念吧,暂且不去理会“大恒”一词了。我们继续来讲解太极一词。从近代太极拳的传承角度而论,太极这一名称,还有另一个误会。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各派太极拳,譬如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还有孙式太极拳,一般都是分作这五式太极拳,后来还有分作赵堡太极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等等。不管怎样,我们从下往上推,我们先从自己的老师开始,再往上寻找老师的老师,再以老师的老师出发,寻找他的老师。理顺太极拳的源流,我们不妨像是寻找自己的祖先一样,从父亲开始,寻找爷爷,从爷爷出发,再寻找曾祖父,一代代的往上寻找。我们杨式太极拳可以追寻到杨露禅。而杨露禅说,他的拳是从陈家沟向陈长兴学来的。而杨露禅向陈家沟陈长兴学拳的时候,当时陈家沟不叫太极拳的。杨家学了拳后,杨露禅刚开始教拳的时候,也还不叫太极拳的。叫什么呢,叫“化拳”、叫“囮拳”、叫“绵拳”。那么近代的这一支拳种,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太极拳了呢。应该是一八五二年。这一年,有一个人,就是后来创始武式太极拳的,叫武禹襄,这个人,其实是个读书人,书香门第。他哥哥叫武澄清,是位进士,在舞阳县当县令。他在舞阳的一家盐铺里发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一年,武禹襄去舞阳县探望他的在舞阳当县令的哥哥时,找到了《太极拳论》,这之前,他们武家弟兄三人都跟杨露禅学了拳了,他看了《太极拳论》的内容,发现里面的文字内容与杨露禅传授的拳艺,道理一样的。弟兄俩当时很兴奋,说我们要找的秘诀全在这本《太极拳论》里了,我们只要自己按照这拳论来练就行了。武家兄弟专研《太极拳论》,后来也将这本拳论给了杨家。从此,杨露禅一脉传承的拳术,开始将所传授的拳,叫做太极拳了。所以说,一八五二年这一年很重要。从这一年开始,人们开始把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来的陈家拳,叫做“太极拳”了。好了,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有疑问了: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与而今由陈长兴传杨露禅、由杨露禅再传承下来的近代太极拳,究竟是不是一种拳术? 这至今依然是一个问号!意思是说,我们而今在练的太极拳,未必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去了哪里了呢?找不到了。中国文化,在其传承过程中,其实是有断层的。好在文化的传承还是有积淀的,这些积淀又能将业已断裂的断层,渐渐的修复和弥补。因为有了这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了杨露禅开始祖孙三代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公开传授,几代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近代的太极拳的技术特征,又开始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相吻合了。这就是文化积淀对文化断层的弥补。按照金仁霖老师的说法,我们现在在习练的这套太极拳,其实是杨家几代太极拳学者,在原先陈家拳的基础上,按照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断修正,不断发展而演变过来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的 “太极”一词的真谛。所以,我们还要回过头,再来探讨对太极拳有影响的“太极”一词的概念。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讲“大恒”了。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对后世的太极理论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易,日月为易。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结合在一起,就是“易”。所以宋朝 “易有太极”的“太极图”,就画成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结合起来的阴阳图了。“是生两仪”的两仪,就是“阴”与“阳”。从阴阳两仪去把握万事万物,就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看待任何一件事,往往不会孤立的去看待这件事。中国人看到的一个人、看到的一幢房子,看到的花草,都不是孤立的,不会只是着眼于人、房子或花草本身去看问题的。中国人往往是从一个事物的两个面,阴阳两仪,去看待这一事物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我们平时喝茶的一个茶杯。如果用西方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杯子,一个西方人看到这个茶杯,他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或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这杯子做好。这是西方人看问题的方法。这是直接从“阳”的层面去考虑问题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西方人直接从茶杯有形来考虑杯子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做的。而中国人看待这个茶杯,角度就有所不同。中国人首先会想到,这个茶杯是可以用来喝茶的,需要有盛茶水的空间,起码不能漏啊。中国人首先是从茶杯无形的空间来看到问题的。看看茶杯内的空间有多少大?能够装多少水?是不是还能用来装酒或装其他什么东西。这是中国人要考虑的问题。之后才会考虑怎么制作这个杯子。这也正是中国人喜欢说的“体”和“用”了。从无形角度出发,来考虑有形的层面,从“用”来考量“体”,以“阴”来衡量“阳”,这就是中国式太极的思维特征。中国古人说“负阴而抱阳”,讲的就是这一层面的意思。平时中国老百姓,用一张纸,折一下,也能用来盛水,以前绍兴人,一顶毡帽,不单可以盛酒还能打油。这都是对无形空间的充分利用。有形与无形,背面与正面,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概念。太阳能够照到的,就是阳面,太阳照不到的就是阴了。再推而及之,房子,有形的房子,是阳的,房子在地面上的投影,这个影子,就是阴的。反应在武术上,譬如说西洋拳,他们研究的是单手出拳拳量有多少磅,速度要多少快,每秒出多少拳。太极拳研究的不是这些。太极拳所侧重的是,我怎么与对待的一方,相互和谐,组成一个阴阳球体。怎样把我自己的身躯外的空间,与对手有联络,有了沟通。太极拳就是从自己与对手两方面所组成的阴阳,从这阴阳两面,来考虑如何协调阴阳平衡。
对太极拳而言,太极这一概念,首先是“阴阳的平衡”。用时尚的话说,这叫和谐。不树敌,化解矛盾,如何与人平和相处。所谓“冲气以为和”。很多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是顶牛的人,处处树敌的,这不太极了。第二条,以“无形”角度去考量“有形”,或者是以“用”考量“体”,体用合一。杨澄甫老师的“体用全书”,就是以“用”考量“体”的。这是第三点。现在很多人,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就象我的父亲以前所练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拳架学好了,拳也学好了,只求拳架,不讲使用法的。体用不一的。我们现在所练的拳架,必须用推手来检验拳架,必须从用的角度来考量拳架的每一招式的对错。一个杯子,不管外形如何,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个杯子要能够用来喝茶。倘若杯子做的很美,很漂亮,但是杯底是漏的,装不了水的,这杯子只能是摆设,没用的了。第四点,我们从负阴抱阳角度出发,太极拳其实是一种,用最小的能量来发挥最大的功效的,这样一种技术。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一层面上的要领。从养生角度而言,太极拳也是一种消耗最少的能量,来达到最大效果的养生手段。我们的身体,记得有位中医说,我们的身体先天的能量,像是一个煤气罐,父母给我们时,不同的人,这一罐煤气,其实有满有浅的,有的是满满的一罐,能烧很长时间,有点很浅,烧着烧着就烧完了。这是先天的,每个人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珍惜这先天的能量,能够学会太极式的,以最少的能耗,来达到最大的功能,这样,即便先天煤气不满,我们照样能够将自己的一生点亮。或有可能比原本是满罐的人,更加的辉煌灿烂。太极拳所探讨的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能量,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好了,我所理解的“太极”一词,主要就是以上四个要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前面,我讲了自己对太极拳理解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我走过的一段弯路,经过这样的一段历程,我才认识了太极拳,才认识了金老师。接下来,我想把我现在所理解的太极拳的概念,与大家分享一下。
太极拳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这么问。一些认识我的人,知道我练太极拳很多年了,有人会很直截了当的问: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回答,你觉得太极拳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回答,其实很难。太极拳究竟是什么?你说太极拳是武术吧?武术好像还不是这样的。你说是气功吧,纯粹的气功也不是这样的。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太极拳是什么呢?我认为,太极拳是一门学问。太极拳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课题的这样一门学问。太极拳研究的课题,说到底,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调控,是中国人对身体的理解,或者说中国人对修身养性的一种看法。太极拳是这样的这种学问。太极拳这样一种学问,能够让习练者,通过太极拳,进入到太极式的一种生活状态。通过一套拳,能够让你对生活、对人在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上、自然界中的位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能够常常看到这样一个词,叫做“以拳入道”。这拳,只是一种方法,或者说只是一种台阶,通过太极拳这样的一种台阶,一阶一阶,让我们从下面开始,沿着台阶,一步步的走上去,一直上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做“太极”。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学问,它通过一套拳架,让我们逐渐的通过练拳,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让我们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共处的这样一种学问。“以拳入道”,说到底就是生活的学问。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我想首先来厘清几个几本概念。
首先,太极,太极究竟是什么意思。太极拳这种台阶,让我们一步步的爬上去,爬到一种叫做“太极”的境界,那么,这“太极”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有时候有阴差阳错的现象,或说是以讹传讹的过程。原本是一种误解,后来反而误打误撞。太极这一概念,就是误打误撞出来的。中国古人,最早或许没有“太极”这一概念的。我们一般都认为,太极一词,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后来在宋明理学中,“太极”一词几乎被塑造到很神圣,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地步。成了圣人之学。但是,一九七三年,从马王堆里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就有一本是《周易》。这本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句,在帛书中却没有太极两个字,这一句被写着:“易有大恒,是生两仪”。意思是说,在汉马王堆墓入土前的《周易》系辞中,没有“太极”两字的,而是“大恒”两字。有学者研究认为,可能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才将“恒”改作“极”字的。“太”与“大”字形相近, “極”与“恆”在繁体里,两字也相近的。倘若这种说法成立,我们现在可能就不存在“太极拳”的说法了,或者叫做“大恒拳”了。这一层面上,“太极拳”的出现,是一种误打误撞。(有听众提问:江老师,大恒是什么意思?)大与太,含义相同的。那么恒,是什么意思呢?恒是永久的意思,一种始终不变的,一种最简单的,有规矩的一种循环。恒字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所以古人也有一恒不二的说法。一即是恒,恒即是一。中国古人一直在探讨世界的本源。这世界,从一开始来的,一变成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最为根本的依然是由一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规律,就是“恒”。
好了,反正历史开了这样的一个玩笑,我们还是承认“太极”这一概念吧,暂且不去理会“大恒”一词了。我们继续来讲解太极一词。从近代太极拳的传承角度而论,太极这一名称,还有另一个误会。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各派太极拳,譬如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还有孙式太极拳,一般都是分作这五式太极拳,后来还有分作赵堡太极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等等。不管怎样,我们从下往上推,我们先从自己的老师开始,再往上寻找老师的老师,再以老师的老师出发,寻找他的老师。理顺太极拳的源流,我们不妨像是寻找自己的祖先一样,从父亲开始,寻找爷爷,从爷爷出发,再寻找曾祖父,一代代的往上寻找。我们杨式太极拳可以追寻到杨露禅。而杨露禅说,他的拳是从陈家沟向陈长兴学来的。而杨露禅向陈家沟陈长兴学拳的时候,当时陈家沟不叫太极拳的。杨家学了拳后,杨露禅刚开始教拳的时候,也还不叫太极拳的。叫什么呢,叫“化拳”、叫“囮拳”、叫“绵拳”。那么近代的这一支拳种,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太极拳了呢。应该是一八五二年。这一年,有一个人,就是后来创始武式太极拳的,叫武禹襄,这个人,其实是个读书人,书香门第。他哥哥叫武澄清,是位进士,在舞阳县当县令。他在舞阳的一家盐铺里发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一年,武禹襄去舞阳县探望他的在舞阳当县令的哥哥时,找到了《太极拳论》,这之前,他们武家弟兄三人都跟杨露禅学了拳了,他看了《太极拳论》的内容,发现里面的文字内容与杨露禅传授的拳艺,道理一样的。弟兄俩当时很兴奋,说我们要找的秘诀全在这本《太极拳论》里了,我们只要自己按照这拳论来练就行了。武家兄弟专研《太极拳论》,后来也将这本拳论给了杨家。从此,杨露禅一脉传承的拳术,开始将所传授的拳,叫做太极拳了。所以说,一八五二年这一年很重要。从这一年开始,人们开始把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来的陈家拳,叫做“太极拳”了。好了,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有疑问了: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与而今由陈长兴传杨露禅、由杨露禅再传承下来的近代太极拳,究竟是不是一种拳术? 这至今依然是一个问号!意思是说,我们而今在练的太极拳,未必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去了哪里了呢?找不到了。中国文化,在其传承过程中,其实是有断层的。好在文化的传承还是有积淀的,这些积淀又能将业已断裂的断层,渐渐的修复和弥补。因为有了这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了杨露禅开始祖孙三代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公开传授,几代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近代的太极拳的技术特征,又开始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相吻合了。这就是文化积淀对文化断层的弥补。按照金仁霖老师的说法,我们现在在习练的这套太极拳,其实是杨家几代太极拳学者,在原先陈家拳的基础上,按照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断修正,不断发展而演变过来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的 “太极”一词的真谛。所以,我们还要回过头,再来探讨对太极拳有影响的“太极”一词的概念。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讲“大恒”了。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对后世的太极理论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易,日月为易。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结合在一起,就是“易”。所以宋朝 “易有太极”的“太极图”,就画成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结合起来的阴阳图了。“是生两仪”的两仪,就是“阴”与“阳”。从阴阳两仪去把握万事万物,就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看待任何一件事,往往不会孤立的去看待这件事。中国人看到的一个人、看到的一幢房子,看到的花草,都不是孤立的,不会只是着眼于人、房子或花草本身去看问题的。中国人往往是从一个事物的两个面,阴阳两仪,去看待这一事物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我们平时喝茶的一个茶杯。如果用西方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杯子,一个西方人看到这个茶杯,他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或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这杯子做好。这是西方人看问题的方法。这是直接从“阳”的层面去考虑问题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西方人直接从茶杯有形来考虑杯子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做的。而中国人看待这个茶杯,角度就有所不同。中国人首先会想到,这个茶杯是可以用来喝茶的,需要有盛茶水的空间,起码不能漏啊。中国人首先是从茶杯无形的空间来看到问题的。看看茶杯内的空间有多少大?能够装多少水?是不是还能用来装酒或装其他什么东西。这是中国人要考虑的问题。之后才会考虑怎么制作这个杯子。这也正是中国人喜欢说的“体”和“用”了。从无形角度出发,来考虑有形的层面,从“用”来考量“体”,以“阴”来衡量“阳”,这就是中国式太极的思维特征。中国古人说“负阴而抱阳”,讲的就是这一层面的意思。平时中国老百姓,用一张纸,折一下,也能用来盛水,以前绍兴人,一顶毡帽,不单可以盛酒还能打油。这都是对无形空间的充分利用。有形与无形,背面与正面,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概念。太阳能够照到的,就是阳面,太阳照不到的就是阴了。再推而及之,房子,有形的房子,是阳的,房子在地面上的投影,这个影子,就是阴的。反应在武术上,譬如说西洋拳,他们研究的是单手出拳拳量有多少磅,速度要多少快,每秒出多少拳。太极拳研究的不是这些。太极拳所侧重的是,我怎么与对待的一方,相互和谐,组成一个阴阳球体。怎样把我自己的身躯外的空间,与对手有联络,有了沟通。太极拳就是从自己与对手两方面所组成的阴阳,从这阴阳两面,来考虑如何协调阴阳平衡。
对太极拳而言,太极这一概念,首先是“阴阳的平衡”。用时尚的话说,这叫和谐。不树敌,化解矛盾,如何与人平和相处。所谓“冲气以为和”。很多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是顶牛的人,处处树敌的,这不太极了。第二条,以“无形”角度去考量“有形”,或者是以“用”考量“体”,体用合一。杨澄甫老师的“体用全书”,就是以“用”考量“体”的。这是第三点。现在很多人,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就象我的父亲以前所练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拳架学好了,拳也学好了,只求拳架,不讲使用法的。体用不一的。我们现在所练的拳架,必须用推手来检验拳架,必须从用的角度来考量拳架的每一招式的对错。一个杯子,不管外形如何,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个杯子要能够用来喝茶。倘若杯子做的很美,很漂亮,但是杯底是漏的,装不了水的,这杯子只能是摆设,没用的了。第四点,我们从负阴抱阳角度出发,太极拳其实是一种,用最小的能量来发挥最大的功效的,这样一种技术。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一层面上的要领。从养生角度而言,太极拳也是一种消耗最少的能量,来达到最大效果的养生手段。我们的身体,记得有位中医说,我们的身体先天的能量,像是一个煤气罐,父母给我们时,不同的人,这一罐煤气,其实有满有浅的,有的是满满的一罐,能烧很长时间,有点很浅,烧着烧着就烧完了。这是先天的,每个人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珍惜这先天的能量,能够学会太极式的,以最少的能耗,来达到最大的功能,这样,即便先天煤气不满,我们照样能够将自己的一生点亮。或有可能比原本是满罐的人,更加的辉煌灿烂。太极拳所探讨的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能量,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好了,我所理解的“太极”一词,主要就是以上四个要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继续)

太极拳所研究的对象,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中国人将自己的身体,叫做“身心”,是从有形的“身”与无形的“心”一起来考量自己的身体的。中国人把自己的身 体,分成两方面来考量的,一是有形的躯体,还有一个是无形的“心”。这个“心”是无形的。中国人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脏,不是一个概念。心是君器,是 可以主宰身的。从现在概念来讲,心,是大脑的活动,是一种思维,简单的说,心,是一种心理活动。中国人对自己身体的了解,首先就讲身体,分成了“身”与“ 心”。有形的躯体百骸和无形的思维或各种念头组成的心理活动。太极拳这门学问,所研究的对象,是“人”。这“人”=“身+心”。可见,中国人对自己“人” 的认识,也是从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的。
另外,中国人对“身”的认识,也是从两部分来认识的。一个是躯体。用西方医学的理论来讲,这部分躯体,是指由动物性神经来调控的器官。我叫它动,它就会动的,身躯百骸,这些都是由动物性神经来调控的器官。另一部分,则是由植物性神经来调控的器官。这些就是中国人所讲的“脏腑”。脏腑,是我让它动,它不动的。我让自己的心脏多跳一下,它也不肯的,让自己的肠胃动一下,它们也不听话的。让自己的肝动起来,它也不会动的。中医里讲的五脏六腑,脏是相对完整的系 统,腑是有来龙去脉的,相对开放系统。脏,几乎是一个半封闭系统。这样的两大系统,你让它们动,它们不会动的。简单的来说,一部分是大脑指挥不了的,调控 不了的,这是由植物性神经来调控。我们把这些称作脏腑系统。另一部分,大脑可以调控的,可以指挥得动的。中医对“身”,实际上是分作这两部分的。
基于这两部分的原因,中医建立了自己的两大理论体系。一是刚才说的脏腑学说。有了脏腑学说,那么怎么样去沟通脏腑系统与身躯肢体百骸的关系呢?这就又提出 了一个经络学说。内在的,大脑无法调控的系统,怎么样能够体现在身躯外面表层的肢体百骸上呢?这就产生了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 三阴,反正阴的,几乎都跟“脏”有关系的,阳的,都跟“腑”有关联的。这十二正经,象什么呢?十二正经象十二条河流。我们新加坡有新加坡河,中国有长江黄 河等。所有这些河流,都有发源都有流向。中国的长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走过哪几个省等,都有过程的。身体的十二正经,也一样的。十二正经的发源地,两个:一个是脏,一个是腑。十二正经都是由脏腑发源,流经手脚。直接将脏腑与躯体肢体发生关系的,这就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就是用来解决,将我们身体内原 本指挥不动的,看不见的脏腑系统,怎么样的从我们能够指挥得了的,看得见的肢体上得以反应出来。这里的介体,就是一种无形的能量。中医说是“血气”,气功讲的是“宗气”。或说是“气血”。或者说是“脉气”。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气,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手上脸上所呈现出来的气色,到脏腑所产生的能量,都包含在这“气”这一概念中。这也是一个内外合一的概念。血液是在血管里流动着的。而脉络,就是这些无形的能量所输送的渠道。十二正经,是有序的,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共十二条,从脏腑起源,到手上,到脚下,这流经路径,是有次序的。我大概来了解一下,身体中的阴阳。身体的阴阳,这一基本概念也是从太阳晒得着为阳,太阳晒不着为阴这一层面上来划分的。手掌心、手臂内侧是属阴的,手背、手臂外侧是属阳的,脚的内侧、脚底心属阴的,脚的外侧、脚底的背面属阳的。脸属阴的,胸腹属阴的,头后颈、背、腰属阳的。十二经络的走向,我们只要大致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倘若有对中医有兴致,不妨去买本经络图籍看看。我对这些,只求模糊认识,不求甚解的。十二正经这十二条河流,流通的是什么呢,它们流通的是中医所说的脉气。或者说是宗气,或者说是气血。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概念,这些概念所讲的,不是血液,但是,却又跟血液循环有关系的。甚至还不单是血液循环,是体液(包括身体肌肉中的水分),是体液循环所产生的能量。甚至跟体内的气状的水份子有关的。譬如三焦,“焦”字下面的四点,为火,是一种蒸腾的能量。这些能量,气功界写作“炁”。找一些中国古书中能见到这个字的。同样,这下面的四点,是“火”字的简化,火代表一种能量。那么,这“炁”字,就是一种能量,表面看不见的,没有形状的。“炁”在中国古人的概念中,是一种无形的能量。十二正经所流行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形的能量。
那么,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能量,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好处?我们说太极拳是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其实太极拳所要调控的就是这样一种能量。太极拳通过调控这些能量,进而对我们身体发挥出作用。这是太极拳所要研究的课题。
中国明朝有位中医叫李时珍,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里说,十二正经象沟渠。沟渠,就是河道。这沟渠里流通的是一种无形的能量,流行的是一种“炁”。这 “炁”哪里来的?这个能量哪里来的?我自己个人的看法,这无形的能量,来源于体液,来源于体液的流动。(有听众问:什么是体液?)体液包括血液啊,还有身体内的水分等。这类体液的流动。我们的河流,可以发电,我们不去讲其他体液,单单来讲血液循环,身体内所有的静脉、动脉,倘若我们将身体内的血管拉直来,这河流,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了。而且,这河流还有很高的落差,有压力,有血压。这些流动着的血液,它所产生的能量,就是“炁”。
我们来讲一讲一种有趣的现象。譬如说手热手凉。倘若今天你感到手凉了,你不妨去问一位西医,你说医生,我今天手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果这医生会跟你开玩笑,他会拿出一根温度 计,他给你量一下温度。唉,不热啊,也是三十六度五。正常情况下,只要你没有炎症,不发热,即便是手热脚热,用体温计测量一下,一定是三十六度五或者三十 七度。过几天,你或许感到手凉脚凉了,你再去问医生,今天我手凉了,脚凉了,怎么回事?西医喜欢讲实证,碰到问题,就是检查一下,用仪器测量一下,他还是 用体温计一量,唉,依然是三十六度五,或者还是三十七度。几乎没有变化的。常人,体温变化不大的。只要你身体正常,没有生病,没有炎症,不管你是手热手 凉,你去问西医,医生一测量,他会告诉你,你的体温是正常的。那么,这热与凉,是怎么回事呢?你一定要问医生,这手热手凉究竟是怎么回事,西医最后只能告 诉你,你的神经末梢有错觉。西医没有第二种解释的。我有意去问过西医的,因为西医无法来解释的。他只能告诉你是错觉。但是我们手热手凉,是真实的,别人也 能感觉得到的,说是“错觉”,很牵强。但是,同样的这个问题,倘若你去问中医。你今天手热了,中医很简单,说你气血畅通啊。中医很简单的理由,只说气血畅 通。如果你今天手凉了,冰凉的,你去问中医。中医也很简单的,告诉你今天你气血不畅。西医对这种观点就有看法了。畅与不畅,就像水流与不流,应该是可以检 测的啊。那么,你解剖开来,让我看看,气血畅,是怎么样的,气血不畅又是怎么样的呢。你说这是能量,能量从十二条河流中流动着,那么这十二条河流,你给我解剖开来看看,究竟在哪里?很多人都企图用西医方式,去解释中医的经络,企图通过各种办法,来证明经络的存在。但是,至今没有找到。当年我父亲,由中医转 学西医,也其实是一种无奈。中国目前,你去找最好的中医,他最后给你处方时,还是开西药的。很无奈的,给你开了中药,治不好病啊。开些西药,更直截了当。 疗效快啊。中医说的畅与不畅,能量的流动与不流动,一旦遇到西医的实证,很无奈的。西医用解剖的方式寻找脉络,一刀下去,只见骨头、肌肉、肌腱、血管、神 经末梢等,找不到经络在哪里的。(有听众问:现在很多地方有针灸,他们不是能找到经络吗?)针灸,其实相当于于中医里的外科。中国古代最早的医术,就是针灸。经络是脏腑器官跟身躯肢体百骸相联络的一个系统。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肢体,并不是处处能联络的。联络点在哪里?中医以为,外在肢体上的一个个的“穴位”,才是联络点。针灸的原理就是,通过针灸,将这些由外而内的联络点打通了,内在的脉络也也通畅,脏腑系统的病灶也能消除了。最早的针灸,还不是用银针的,是用石头磨制的。用磨制的石头,在身上研啊刺啊的,所谓“以石刺病”。中国五十年代开始,支援非洲,派了大批的针灸医生去。目前在西方,中国的针灸也很流行的。(学员提议中场休息)好的,我再讲几句话,将十二正经的概念先理掉了,好吗?
那么,这无形的能量,有血液循环或者说是体液循环所产生的能量,赖以传输的经络,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西医是无法解决的。其实,我们还得用中国人的太极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问题。还是举刚才说的那个例子:茶杯。茶杯的杯壁,是有形的,但是,用来盛装茶水的空间是无形的。倘若用西医的解剖方式,我们将茶杯杯壁解剖开来后,杯子打破了,肯定找不到用来盛装茶水的空间了。同样,经络,就是无形的能量赖以流动的空间。只是这空间,是由肌肉与肌肉、肌肉与肌腱、肌腱与神经、肌肉与骨头等之间的空间所构 成的。肌肉紧张状态时,肌肉与肌肉、肌肉与肌腱、肌腱与神经、肌肉与骨头等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受到了挤压,空间小了,或者被杜塞了,那么气血就不畅通了。肌肉处在松弛状态,肌肉与肌肉、肌肉与肌腱、肌腱与神经、肌肉与骨头等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就宽舒了,气血就得以畅通。

(演讲中场休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课间休息后,答学员提问)


(学员问:老师能讲讲怎样才能松柔吗?)
我个人观点,松,是一种境界。松,并非是一种练功方法。很多人一味的强调松,一松到底。其实,真正的松,只有当人在床上睡着的时候,才有可能是松的。人站着,想要真正的松,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拳架中,要想达到松的境界,必须先搭好框架,这样,人的重量就不会只承受在局部的位置上。人倘若只是以局部的躯体位置来承受全身的重量,这样就会紧张。如果一百多斤的人,整个重量只是承受在两脚跟火膝盖上,人就会紧张,两脚会感觉很重。如果,先将人,象架子一样,把框架搭起来了,拳论中强调的虚领顶劲,我说的肘的定位等,整个人就像这把椅子一样,有了间架结构了,我坐在这把椅子上时,人的重量,就均摊在这把椅子的每一部分了。如果这把椅子,间架结构散了,没有了架子,椅子的材料瘫在地上了,就无法承受我身体的重量了。所以,说到底,间架结构之所以能均匀承受重量,就是因为间架结构所构成的空间。人,也一样的。身躯各部位必须严格构建成一个完整的间架结构,身躯有了空间感了,全身的重量,就不会只承受在局部了。倘若没有具备间架结构,单纯想着放松是无法放松下来的,两脚承受着全身的重量时,其实身体其他部位想松,也放松不了的。所以,我一定要让脚先放松。当我的脚放松了,身躯开始放松了,整个人就像一只气球,有浮在上面的感觉,那么,全身的肌肉就可能放松了。肌体放松了,人的心情也开始放松了。倘若局部受力,膝盖紧张了,人其他部分的肌肉也会随之紧张,这样,人会感觉累,心情也紧张。我们所说的松,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松了,这个过程是随着我们学太极拳的一步步的深入也随之到达松的境界。所以,松,不妨成为我们的一个目标。但是,练的过程,从不松开始练到松,这是一段路。这就是学太极拳的一个过程了。这个过程,必须是在将人体搭建成一个架子的前提下,才会松。这个架子,就具备了能够承受人全身重量的这样一种状态。我喜欢讲,这是架子的承载力。如果身躯搭建成架子了,就像这把椅子一样,这椅子本身的重量,就均匀的承载在椅子每寸材料上。人也一样,全身的重量,能均匀的承受在身躯每一部位上的时候,我的每一寸肌肉,我的骨架,才可能处在最为放松的状态。所以说,“均匀”是一种方法,“松柔”就是目的了。架子构成了,身体能均匀承受全身重量了,人身心才可能处在松柔的状态。当人身心处在松柔的状态时,人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才会很畅通,那么我周身的无形的能量,才可能“布及”周身。拳论说“布气”,“侯形布气”,我形体做好了,所有的能量也就能布及周身了。这样,自己身体内所产生的能量,能够布及到身躯每一部分,都能在身躯每一部分产生效用。所以,我认为,松柔还不是一种练功方法,我们从这里开始出发,走路一样,走到叫“松柔”的地方。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修整架子,让架子成形,才能往松柔这一目的地靠近。
(学员问:老师,我们睡觉起来,会觉得精神爽朗,我们练拳架,最终的目的,也是否要有这种感觉?)
对的,太极拳在练的过程,就是让人身心很享受。我说,太极拳是一种让我们走向“太极状态”的一种学问。而不说,我们要努力去练太极拳。我对太极拳的理解,是说,太极拳,它不是一份“工”。我们练太极拳,不是去做工。练太极拳并不象是上班做工,它是一种享受,享受一种太极状态。我们练拳时,不要为自己去压一种任务:我一定要化几个小时去练太极拳,把自己身体练的很辛苦。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调控身心,而不是让身心去磨练。中国古人养生的观念呢,相当于我们现在在保养一辆汽车。我们身体这辆车,倘若象是每天在路上跑的TAXI一样,二十四小时,每天在马路上跑,这辆车,三年就得报废了,或五年就报废了。反过来,这辆车,倘若你摆在车库里,一天都不开,这辆车也很快就要报废的。人身体这辆车,我们要适度的开,另外,车身内部,需要保养。车里面的发动机啊,要常常保养的。身躯处在这种适度运行,时常保养内部要件,人身这辆车,才能保持在“太极状态”。适度的躯体的锻炼,另外,要让植物性神经所调控的器官,五脏六腑,让五脏六腑运动起来,得到养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运动方式,譬如跑步啊,或者我们通常能理解的一些运动形式啊,这些所运动的都是动物性神经所调控的器官。很多竞技体育,奥运会,他们训练的就是躯体百骸,“更高,更快,更强”,这些运动,其实不是养生的,而是伤身体的。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体育形式,是伤身体的。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只要是国家级的运动员,一旦退役下来,一身病。浑身上下都是病的。因为这些体育,带有激励全民奋发的精神,有其他的目的,所以我们暂且不会说这些了。但是,太极拳,我们不能这样练的。我们练太极拳,不是做工,不是让身体去做一份工作,而是让身体去享受。那么,太极拳要动的,不是躯体大幅度的运动,大运动量的运动,而是要让我们的内脏器官也运动起来。人,就像一辆汽车,躯体百骸,就像车身、车轮子,会动,而里面的五脏六腑,就像承载在车内的乘客,车身在动,乘客只是坐着,不动的。我们就得让这些脏腑器官运动起来。脏腑器官运动起来后,就能产生很多无形的能量。这些能量,再反过来养身。我刚才说,中国人对自己身体的理解,有一个内,一个外。内,指的是五脏六腑,外,指的是肢体百骸。我们要让内脏腑运动起来,所产生的能量,再来滋养外部的肢体百骸。奥运的运动形式,是让肢体百骸大运动量的运动,内在的脏腑,却始终是被动的。所以说,作为内功拳的太极拳,它所强调的运动理念,与奥运竞技运动所倡导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国内有些人提出来,要将太极拳也进入到奥运会项目。好了,你们有时候也能看得到这类符合奥运精神的很奇怪的太极拳。腾空跳的很高,跳上去,三百六十度转身,下地一个跌叉。好了,这样的太极拳打下来,一个个都是满身伤痕。这种太极拳,是在伤残着自己,而不是养生。这根太极状态,跟享受太极,是两码事了。我们不主张一天到晚像是做工一样的,去练太极拳,这样很累的。我们要求的太极拳,很享受的,一天到晚,跟自己的身体在对话,让自己身躯由内而外的,动一下,动一下,将身躯调节到最佳状态,然后在推手时,与另一个人之间,手与手之间,心与心之间,有一种接触,有一份对话,有一种交流。这是一种享受。太极拳不是运动量很大的,不要求跑的多少快,也不需要跳的多少高,它不是“更高,更快,更强”,它可能是从快要练到慢。更慢,更柔,更加的平心静气。太极拳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我们理解了太极拳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才能明白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去享受太极拳了。而不是一味的想着把太极拳练好,一味的想着去超过别人。太极拳不能带着这种观念去练习的。
(学员问:老师你能否再进一步说明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我等一会,会在讲调控身心时讲到的。我们的身体,倘若能让脏腑器官有所运动的时候,我们说,脏腑器官是由植物性神经所调控的,我叫它动,它不肯动的。我们只能通过能够调控的外在机制,进而来带动脏腑器官的内动,或者通过经络的畅通,让流行于脉络之间的无形的能量布及周身,慢慢的影响内脏器官,使得脏腑器官处在放松状态。这时候,倘若你心越急,动作越是僵硬,肌肉一旦僵硬,气血不畅通,脏腑器官就更加不听话了。当我们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里面的脏腑器官也会随之运动。譬如含胸,倘若胸口憋着气,胸口越是紧张。而胸口放松后,胸椎软骨就能带动胸肋骨而做内陷运动,这样,脏腑器官就随着含胸而呈现按摩状态。这就是大脑对身心的一种调控。
谈到这里,我再解释一个字:心。目前有很多太极拳论著,叫“内功心法”,这“心”究竟是什么?修佛教的人或许知道,有部经书,叫《心经》,心,是最为重要的地方,最为基本的要点。《心经》是撷取《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最之要旨,是一种概括。《香港基本法》就是一种治理香港的“心法”。太极拳的心法,其实讲的是大脑调控肢体的最为基本的训练方法。并不是说秘传,偷偷的讲给你听,而不传授其他人的,这不叫心法。
好了,先谈到这里,我们开始继续讲课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刚才我们讲了十二正经的概念,李时珍说,十二正经呢,象沟渠。沟渠,就是河道。这是一个譬喻。就是说,人身体里面的十二正经呢,它是用以沟通、流通一种无形的能量,这样一种河道。这河道是由五脏六腑发源, 通过手,通过脚的,这样的十二条河流。这就是十二正经。手上有手三阳,手三阴,脚上有足三阳,足三阴。总共加起来三四十二条。这十二条河流,每一条是不联通的。我的心脏系统功能好,那么由手厥阴心包经或者手少阴心经所流通的能量就特别的足,气血就旺盛,倘若我肝功能不好,那么我身上与肝相关的足厥阴肝经能量就不足。或者胃系统不好,那么与胃相关的足阳明胃经所流经的能量就不足。相互之间,没有补济。就像是长江水泛滥了,黄河缺水了,或者黄河泛滥了,而长江缺水了,两条水系没有沟通,这个时候,就需要另外一个层面的经络。我们说十二正经,每一个人都是通畅的,即便不练拳的人,也是通畅的。但是这十二正经是各管各的,相互之间的沟通,就需要有奇经八脉。李时珍说,奇经八脉象什么呢?奇经八脉象湖泊。能够将十二正经所流通的能量,如果多了,就可以储存在这河系周边的湖泊中。但我认为,这奇经八脉还不单是具有湖泊的功能,还相当于有着运河的功能。联络各河系之间,相互之间有补济功能。譬如说督脉,它是总督一身之阳脉。它具有总督功能。督脉,它是人整个身体中所有的阳脉,都是它来统领的。倘若督脉通畅了,那么手三阳、足三阳这些阳脉,都可以通过督脉来相互联通,通过督脉来调配能量。任脉,是总任一身之阴脉。任脉通畅了,它能使你周身的手三阴、足三阴相互有了联络。这些阴脉所流通的能量,就可以通过任脉整体的来调配。 损有余而补不足。任督两脉就是奇经八脉中最为重要的两条脉络。这个意义上说,奇经八脉更像是运河。像是京杭大运河,可以把淮河的水,流到长江来入海,或者可以南水北调,把长江的水,送往北京。拳经里,有谈到打通任督二脉,讲的其实是这一概念。
讲到任督二脉,练气功的人会知道一个概念。要打通任督二脉,需要过几道关卡。一是,人的嘴巴里,口腔的上部与口腔的下部,上下有隔阂,不联通的,古人认为,这就需要搭建一根桥。叫“鹊桥”。通过一条舌头,舌头是长在口腔下部的,要轻轻的抵在口腔上颚,只要轻轻点着就可以了,不能用力,舌头不能硬,只要轻轻点着,督脉下行时,在上嘴唇的人中,通过这根鹊桥,才能与下唇承浆相通。这样才能让任脉有下行之势。任脉下行到会阴时,肛门前的会阴,与肛门后的会阳,因为隔着肛门,也是一个隔阂,像是天堑,也需要搭建一根桥。俗称下鹊桥。一些拳论就提到,需要“提肛”。敛臀时,肛门似乎稍稍有上提的意思,气功书籍有 “上提谷道”,其目的也是让下行的任脉与上行的督脉得以联通。所谓“会阴、会阳脉气相通”,讲的就是这一要领。第三根桥,有些书讲是在夹脊。为什么在夹脊,需要一根桥呢。因为人是从动物演变过来的,人以前是爬行的,爬行时,四肢一撑,脊梁骨就拉挺了,甚至在爬行时能够运动变化,象猫一样,猫在跑动时,脊梁骨会带着身躯动的,整根脊梁骨是贯穿的。而人一旦直行以后,人正常的生活状态中,脊梁骨在腰眼处是凹陷的,命门这一位置,出现了一段曲线,这样一来,人上半身的重量,无法均匀落地,而是有一大半的重量压在脊椎的第四第五节处。这时候,督脉就无法上行,人倘若始终处在这样的状态, 脊椎的第四第五节处长期承重,承受过大的压力,这几节脊椎就会肥大,或说长骨刺了,这骨刺就有可能压迫神经。我们练太极拳,要求命门稍显外凸,目的就是矫正这部位的凹陷,这样便于打通督脉,使得督脉能够从下面顺利的上行。练气功的人常说的过三关,指的就是这些关卡。我们只要简单了解这些概念就可以了。我们不是纯粹练气功的,可以不去深究。(学员问:第三关怎么沟通?)命门这一位置,人在常态下,是凹陷的,我们要略显外凸,使得身形处在类似动物爬行状态下的撑起脊椎的要求。拳论所说的“后天返先天”,我们人的先天状态,就是动物的爬行状态。夹脊一开,精神也提起来了,督脉就能上行,任脉也能下行。督脉与任脉就构成了周而复始,周流不息的一个状态。这一周流过程,经过上鹊桥、下鹊桥和夹脊,我们把夹脊下原本凹陷的命门,稍稍外凸,也就搭建第三根桥了。
直接跟我们太极拳相关的,任督两脉基础上,我们还要理解一根带脉。带脉在腰部,像是京戏中的玉带。腰上像是套着一个呼啦圈的概念。
手脚之间,我们刚才说的手三阴跟足三阴之间,需要由任脉来总任,这样就形成了“手三阴-任脉-足三阴”,这样一种格局。就是说,手要通过任脉,跟足发生关联,所有手足的属阴的脉络,都要经由任脉来管理。这样就出现了“阴跷脉”与“阴维脉”,阴跷脉,还是能看得到运行轨迹的,阴维脉则是由内而外的沟通。阴跷脉是手足上下的联通,阴维脉是涉及身躯内外沟通的概念。手三阳跟足三阳之间,也有一个联络。这一联络,是通过督脉来相互之间有了沟通。这样也就形成了“手三阳-督脉-足三阳”这样的格局。这就出现了“阳跷脉”与“阳维脉”。阳跷是一种左右交叉的连接,譬如右手的手三阳与左脚的足三阳,通过督脉联络的,就是阳跷脉。维脉是同侧的手足之间的连接。
上面任脉、督脉、带脉再加上阳跷脉、阳维脉、阴跷脉、阴维脉四根,就有七根脉络了。这七条脉络倘若通畅了,最后自然会畅通贯穿躯体上下的脉络,瑜伽叫中脉。中医叫“冲脉”。一般中医经络学说里,冲脉不讲运行轨迹的。一般只说从涌泉开始,到百会,由下而上,向四面扩散开来的意思。像是放烟花一样的,由下而上,再往四面八方散开来。
这奇经八脉通畅之后,就能使得十二正经所流行的无形的能量,相互之间能够得以调剂。那么,太极拳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通过“心”对“身”的调控,来达到让我们的十二正经所流行的能量,相互之间能够得以调剂,相互之间能够有所补救,这样一种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损多余补不足,这也符合中医的“补泻”理论。“补泻”之间,以达成阴阳平衡。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我在这几年里,通过跟金老师学习太极拳,金老师虽然是很随意的教,我也很随意的学,几年下来,我发现,金老师其实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的,他能够让一个完全不懂太极拳,或者对太极拳误解至深的人,经过几年的学习,能够对太极拳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慢慢让我们走向太极拳状态。我对这一套教学体系,有个简单的归纳和整理。这几年,我来新加坡,每次都是将这一体系,带有尝试性的教学,让大家对这套体系有所认识。这套教学体系,其实就是怎样调控身心的这样一整套方法。今天,我想将以往每次都在大家身上尝试过的一些基本功训练法,整理一下,使得大家对这套体系,从理论上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步基本功:我们要在自己的身体内去“寻找太极阴阳球”。
太极,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平衡体,是有形与无形两部分所组成的一个阴阳平衡体。既然我们练的拳,而今叫做太极拳,那么,我们怎样在自己的身体中去寻找这样一个阴阳平衡体呢?或者说,我们怎么样用太极的理论去指挥我们的身体、去调控我们的身体,去达到那种太极状态呢?这就是我们这一组基本功所要训练的要求。我们把这一组基本功训练,称之为“寻找太极阴阳球”。
跟画图一样,想要画好一个球体,我们先从“找点”开始。我们首先在自己的身体里去找到一点。
1、找点:
我们要找的究竟是哪一个点呢?我们在前移后荡的时候,中轴在两脚的前脚掌到后脚跟之间移动,最后,我们要将自己的中轴,停在一点上。这一点,就是涌泉,是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古代中医书有解释涌泉两字,说“劲如泉涌”。当我们的中轴找到这一点之后,就像是地下的矿泉水,被踏开了泉眼,这矿泉水就会往上喷射出来。那么涌泉究竟在哪里呢?很多受西方教育的人,喜欢问:涌泉究竟在哪里?在脚底的前后左右各几厘米处?其实,中医的概念,是模糊概念。涌泉其实不是固定在很精确的几厘米与几里面的坐标点上,中医只讲这涌泉大致在哪一个位置。另外,其实每一个人的涌泉位置,也不是绝对相同的。我们主张,用自己的身体的前移后荡,来自己寻找自己身上的涌泉。身体平行步站立后,意念将自己象衣服一样的挂起,这样才能将脚踝骨松灵下来。这时,保证身躯完整的前提下,整体的向前倒,整体的向后倒,不要曲膝,也不要弯腰,像是一根竹杆子一样的,前移后荡,这时,我们的大脑就能调控自己的中轴,在两只脚底的“前脚掌”、“后脚跟” 之间渐渐的前后移动。你会发现,中轴在前脚掌或后脚跟时,都会有前冲后跌的恐惧感。经过一个阶段的前移后荡,你会发现,当你将中轴停在“前脚掌”、“后脚跟”之间的某一点时,你会发现,你心中一静,坦荡荡的,如一桩心事落地的感觉。这一点,就是涌泉。一只脚掌,去掉脚趾,或者说脚趾的根处,就是我们说的 “前脚掌”。靠近脚踝骨的地方,叫做“后脚跟”,或者叫做“脚踵”。前移后荡时,我的中轴到了“前脚掌”、“后脚跟”之间这段区域的前三分之一的位置时,大致就是涌泉了。之所以说是大致,其实因人而异的,随着每个人练功的深入,譬如腰竖直了,与腰弯的还没竖直的人,找到的位置是不同的。随着练功的深入,这位置越来越精确的。找到涌泉之后,其实,我们人的重量,就寄在了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上了,这一点,就是我们人体的重量落地的重心。我们一直在前移后荡训练,这个基本功训练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为了找到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当我们找到了这一点,你会觉得自己是最不用力,人原本由腰椎骨所承受的重量,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一点后,我们全身的重量,就只承受在这一点上了。像是泥工砌砖头一样,每一块砖都叠的很平整,都是沿着一条垂直的平准线来叠放的,那么,整个墙体的重量,就只承受在最下面的这一块砖头上。如果,这墙体砌的弯弯扭扭的,那么,所有的弯曲处,就会承受上面几块砖头的重量。人体也一样的。只有当中轴下垂线找到了这一点,身躯的重量,就只承受在这一点上,人就感觉到轻松自在。如果弯腰腆肚的,那么腰椎的弯曲处就会承受上身的重量。
(学员插话:老师,找到这一点,就是百会、会阴与涌泉是一条线了,是吗?)是的。找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能找到这一条线了。就是”囟门“、”会阴“与”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这三点的连线,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条线。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找线了。
2、找线:
第一条线,是由百会开始,到会阴,到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平常,我不太喜欢说“百会”。为什么不太喜欢说百会呢?你自己不妨做个实验。你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百会这一点上,只要你注意上三十秒钟,你会发现你的头会发眩的,很不舒服。你只要注意三十秒,就会不舒服的。很多练气功的,我们能听到很多“走火入魔”的例子,中国有什么法轮功啊,或者其他类似的功法,这些练功者,甚至可以去自焚,按照师父的某种指令,去做超越于自己意志力的事,听起来很莫名其妙的,很不可思议,其实都是与“意守百会”有关的。百会被过于注意了,用意念一直想着这里,人会处于一种幻觉状态,很有多幻想,所谓的“气功态”。天天这样意守着百会,他们甚至会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他们说,你不用去辛苦的锻炼什么功法的,只要你意守百会,默默的在心里念想着,老师会“给你功”的。你们即使在新加坡,我在嘉兴,你们只要每天意守着百会,天门开了,像是手机、无线电的接收天线一样,只要你们心诚,与老师调到了一个频率上了,好了,你们不用这么辛苦的练功了,我会给你们发功的。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概念上的。他们认为,你们在锻炼的这些功法,是俗世间的功法,而且是最低级的功法,“师父给的”,才是最高级的功法。菩提灌顶,也属于这一类的高级功法。还有一些凌空劲的大师,也说需要接收师父的信息的。我认为这些都是很邪的功法,却也能满足人性贪婪、速成、不劳而获的一面。人倘若长时间的处在意守百会的状态,会逐渐变得神志恍惚,睡觉也睡不好,白天像是在做梦,晚上做梦时,又像是时时在接收师父的信息,像是醒着一样,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这种所谓的“气功态”,其实就是走火入魔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的脑子就失去了“理性”。人一旦失去理性,价值观念就被颠覆了,人也就无法去判断是非对错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唯师父马首是瞻,师父说的全是对的,师父即便没说,你会去揣摩师父的的想法,甚至会通过各种手段,去与师父保持心灵的沟通。师父说,你的躯壳只是臭皮囊,好了,学员就开始六亲不认了。这样一下,我们说被洗脑了。我喜欢讲囟门。囟门在百会前一些,是小孩子头颅骨的吻合处。或者,感觉囟门也不舒服,没关系的,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我们换一种办法,意念想象着,自己像是一件衣服一样,在后脑勺上端,像是一个衣架的挂钩,将自己悬挂起来。我以前还说过,想象着自己胸前有一个大冬瓜,冬瓜的藤,像是挂在后脑勺上,将冬瓜悬空挂起来。只要不去意守百会,不管你们以后跟什么老师,或者去学其他什么功法,倘若有老师要求你们意守百会,我建议你们:马上走人。离的远远的,千万不要跟这些大师有任何瓜葛。一旦有了瓜葛,很麻烦的。真的会很麻烦的。好了,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条线。是囟门-会阴-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这一条,你们会发现,是半条经过身躯,半条在两脚下,不经过身躯的。或者说是半条有形,半条无形的组成的。我为什么不只说有形的上半段呢,而是要将下半段无形的也一起讲呢?我目的是要大家着意于两脚下这看不见无形的这半段。太极拳,始终离不开这有形与无形的组合。如果我们只是着意于看得见的上半段,那么在拳架中,就只会动手动脚,而失去了空间的移动了。倘若我们在拳架中,着意于看不见的下半段了,那么,每一招每一式,我们都会要求这根中轴是整体的前移后荡,而且会带着这整个空间一起鼓荡起来,像是人置身于游泳池里一样,整潭的水,就会鼓荡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无根树”。
第二条线,我们可以在川字步里去理解。前手的食指根节,前肩里根,前胯里根,前脚涌泉,这些点形成的是一条曲线。后肩里根与后胯里根,一直下垂到后脚踵,这是第三条线。这三条线,就构成了汉字“川”字的三条线了。“找线”训练,其实是用我们的大脑,在自己的身躯中,去寻找这三条线,通过这种“寻找”,使得我们的身躯更加的便于接受自己大脑的调控。我们在调控这三条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将这三条线,这个“川”字三笔笔画的间距,尽量的拉宽。将三条线的间距拉宽,就会使得身躯前面的空间变得更大。而拉宽三条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开肩、开胯的过程。开肩、开胯的过程,其实是胸腹肌肉、肌腱舒展开来,而不是缩小。平时拳架任何姿势,倘若用手去摸摸肩窝处,胸大肌是松柔的,就对了,倘若胸大肌是鼓起来的,紧的,硬的,就错了。肌肉硬的、紧张的,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空间其实被缩小了,那么气血就不通畅了。肌肉一旦舒展,经络就畅通了,气血就畅通了。其实这些天,我们在练的一些基本功,其实都是在找这三条线。
第三个,我们要找面。点、线、面,我们在川字步的前提下,来找面。
3、找面:
第一个面,我们用意念想象着,在两肩处,套上一个呼啦圈。背部通过两肩,再与两手相拱,外面套着一个呼啦圈,意念想象着,不能让这个呼啦圈掉下来,意思是,肩要开开来,像是一个气球充气一样,将呼啦圈胀住了,这几乎是一个有形的圈。
第二,我们要在腰上,也套上一个呼啦圈。腰上这个圈,是一半有形的,夹脊扒开来,命门稍稍外凸了,我们说拔背,拔背其中的一个要领,就是在命门处左右上下都有对拔的意思,这个时候,腰上就能套着一个呼啦圈了。就像中国的京戏里,有身份的人出来,不管是男的女的,腰上套着一个圈,这叫“玉带”。(学员问:命门上下怎么拔呢?)上下的要求,后脑勺有象衣架挂起来的意思,尾闾稍稍收敛一些,敛臀了。京戏里,有身份的人一出场,腰上有根玉带,气宇轩昂的。这玉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只是有身份的人出场,也会有的。老百姓就没有了。这个圈,只是腰背上这半个有形的,胸腹前的,是无形的。
第三,我们用意念,在膝盖上也套一个呼啦圈,只是靠腿侧,几乎是无形的一个圈。两腿内像是有个气球,在不断的充气,这样才能把这个呼啦圈固定着的感觉。
好了,刚才川字步里的三条线,而今分别在肩、胯、膝上,用意念再套上了三个圈,我们还要尽量的让身躯放松下来,舒展开来,不能缩,不能紧。这样,我们对自己身形的调控,就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空间感了。点、线、面,好了,我们可以找球了。
4、找球:
刚才在川字步的三条线上,套上了三个圈,好了,我们再用意念想象着,用头顶开始到后背、后腰,再用脚底向胸前,套一个大圈,好像整个人被套在了一个大圈里。这样,我们的躯体,就构成了有形与无形所构成的有机体了。身躯有形的三个部分,与无形的三块空间所组成的一个阴阳球体。身躯有形的有哪上三部分呢?躯体的双手,这双手与肩之间,像是用两根鞋带系着,可以断开,又可以连接。像是以前城门上的吊桥一样,容许自己人出去,而不容许敌人进来。身躯的两脚,通过胯,可以支撑起躯体来。手与脚与躯体,武术上称作是三大节。脚为根节,像是树根。躯干,是中节。手呢是梢节。是树梢。一个是树根,一个是树的躯干,一个是树梢。相对于这三大节而言,人两脚下的这块空间,包括屁股后面的一小部分,这是第一块空间。两手下面一直到胸腹前,也是一大块空间,这时第二块空间。两眼睛向后看,视线仿佛由后脑勺再向前看的,沿着两耳朵尖,再向前,包含脸部的这块空间。好了,身躯的三大节,构成了身躯的有形部分,与身躯有形部分相关联的三块空间,又构成了身躯的无形部分。这是身躯外在的阴阳概念了。刚才我们说过,人的躯体肢体百骸,与脏腑系统,是身体另一层面的阴阳了。
好了,我们调控身心,就先要在自己身体上去寻找这样一个阴阳球体。当我们在大脑的指控下,逐渐的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球的 去寻找这个太极阴阳球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间架结构,这个间架结构,就会均匀的来承担自身的重量,甚至能够承载来自对手的重量和冲击力。整个人就会象是一个冲满气的气球一样,两脚与地面之间,会有若即若离的感觉,所谓如履薄冰。这样,肌肉和骨架都会处在最为放松的状态了,人体内的经络就会最大限度的通畅。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第二步基本功:运动的层次。既然我们在自己的身体中,找到了“太极阴阳球”,那么我们就该开始用大脑去灵活的调控这一球体了。为了便于大脑对这一“太极阴阳球”的调控,我们不妨先将运动分作一些层次,来单独训练。
首先,我们先将这个球进行充气。刚才在讲到松柔的概念时,我们说松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不松走向松柔,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用球体来譬喻,我们假设,一个气球,在没有充气时,这气球摊在地上,这样的状态,我们不能叫它松柔,而是一种“懈”。如果我们把这个气球,气充的狠饱满,像是实心球一样了,那么这个球就过于硬了。这样的球体状态,肯定也不能叫做松柔。倘若我们先把这个球体,将气先充足,然后再适当的放掉一些气,这样的球体,用手去按它,也能按得进去,但是越用力按,越会觉得来自球体的反弹和转化。这样的球体,就可以称作是“松柔”。我们来回过头讲身体的这个太极阴阳球。同样的道理,我们将自身的这个太极阴阳球,由小变大,再由大适当的变小一些,身体的太极阴阳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将身体走向“松柔”的过程。这一充气过程,体现在基本功中,我们称之为“内动”。我们的基本功训练中,就有一个纯粹训练内动的基本功。
1、内动:
两脚采用孙式无极式的姿势,两脚跟并在一起,脚尖成90度角,两手平举齐肩,两拇指、两食指并作一处,膝盖稍稍弯曲,肘也稍稍的弯曲,腰背尽量的向后靠直,这时,从两跟开始,由内开之意、无内开之形,两腿也由内而外的开,肩胯打开,胸腹也一一掏空,最后两手臂内侧肌肉也有内开的意思。这样的训练方法,其实是训练身体内侧肌肉或者胸腹部带动脏腑系统的运动。这一基本功,不单能将手足内侧肌肉运动起来,还能通过胸腹的内动来带动脏腑的运动,像是对脏腑起着按摩作用。这种内动训练,会增强脏腑系统的功能,脏腑系统机能强大了,发源于脏腑系统的无能的能量,也就充沛。我平时训练的最多的动作,就是这一动作。再随意一些,两脚在川字步的前提下,也可以一样的内动训练,这就是“抽靠贴”的训练法了。
2、脚踝骨的运动:
平时,脚踝骨因为几乎要承受人整个身体的重量,因为人的整个重量,就是通过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才与地面接触的,所以,脚踝骨几乎承受了人体的整个重量,所以,这个部位,最不容易放松了。倘若脚踝骨不能放松,你们不妨观察一下,人身体受外力被跌倒,其实就是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没有放松,身体所受的外力,作用在脚踝骨处,因为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相连处没有放松,无法释解这些外力,最后,脚底就离地了。脚踝骨越紧张,身上所受的外力,就直接对抗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人就越会被跌出。脚踝骨其实充当着脚底板与小腿胫骨之间的缓冲功能,它具有一种缓冲功能的。如果脚踝骨松灵了,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发挥的功能就大了,这种情况下,身体所受的外力,一旦传导到小腿胫骨之后,就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给缓冲了,这样,脚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足以抗衡业已缓冲了的外力,这样,人就变得很稳了。一般,来自对方人体的外力,其实其发挥作用的势能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也就只有几寸,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一旦发挥,人体中轴就能向后移动几寸,外力一旦超越了几寸的距离,其势能就如强弩之末,或者我身躯迎上几寸,也能封闭对手势能的释放,对手会感觉到压迫,外力也自然失去了作用。所以说,脚踝骨的运动,其实是很重要的。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这“一动无有不动”,其中有一个概念,就是讲脚踝骨的运动。只有脚踝骨处运动了,才能带动全身身躯的整个运动。(学员提问:老师,脚踝骨运动时,是否大力一来,就会有一个缓冲的概念?)是的,脚踝骨能松灵了,能自如的运动了,对方大力推来,到了脚底,就会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所释解了。这就是一种缓冲功能。脚踝骨的缓冲功能,其实还不单只是前后。(学员用英文解释缓冲字意)这种缓冲,不单是前后缓冲,左右也有缓冲功能。
谈到这里,我们不妨来谈谈人的“重心”的变化。由于脚踝骨的前后左右的运动,使得人的重心,在两脚之间,前后左右,有一个圆形的缓冲空间。一般的人,只是两脚作为两个支撑点,支撑着身躯,而当脚踝骨松灵之后,脚踝骨在前后左右都能有缓冲了,人维持重心的范围就会变得大一些。人重心所维系的这个区域,我们把它叫做“际缘”。人的重心,在这个际缘范围内,是稳定的,一旦超出际缘的范围,就会失去平衡。所以说,人维系重心的这个际缘,它的范围大,平衡功能相对就好。你的这个际缘范围大了,你就有资格将别人的重心,逼迫到他的际缘边沿,那么对方就会失去平衡,或被跌出。所以说,脚踝骨松灵了,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了大了,人维系重心的际缘的范围,也就大了,你重心的稳定性,肯定比别人好。(学员提问:这是不是有不倒翁的概念?)有不倒翁的概念,但是,不倒翁呢,中轴是有倾斜的,只是依赖下半身绝对的重量和底盘的弧形结构,才得以维持平衡。而人际缘变大,得以维系重心平衡时,人的中轴是不能倾斜的。人像是一把椅子放置在一个云台上,下面的云台可以左右前后自由的运转,而椅子还是稳定的,不能象不倒翁一样的摇晃。人的中轴线,在际缘的范围内,前后左右的能够自由的活动。有一些人,确实以学做不倒翁来维持平衡,遇到顶牛,腰背后向弯曲了,两脚还死死支撑着地面。想当然的以为是柔腰百折了,还自以为柔化的很好,幅度很大,其实这样会练坏身体的。这种顶牛的人,很多人练得腰、膝都是伤疼。所以,我平时不愿意把太极拳的稳定性,用不倒翁来譬喻。我说的际缘,不妨用意念想象一下:自己的头颈上挂着一根很长的毛笔,毛笔的端毫,似乎能触碰到地面,当人定步前后左右的虚实变化时,毛笔的端毫,就在地面上画出了重心所维系的际缘了。这个范围,就是你目前重心稳定的范围。或者说,像是拍电影的摄影师,摄影师是坐在一把椅子上的,手上、肩上扛着一架摄像机,椅子下面呢,装着轮子,这轮子呢,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只是太极拳中要求这轨道既可以前后向的运行,也可以左右向的运行。这样才能保证摄影机的平稳。这把椅子在前后左右向运行的范围越大,这际缘就大了。如果这椅子一旦超出了轨道,那就超出了际缘,就会人仰马翻。平时在这一基本功训练时,脚踝骨由后向前或由前向后,加上前后之间的涌泉,一只脚可以虚拟的分作前后中三块。左右向,也可以左右左右或右左右左,每只脚分作两部分。这样一来,两只脚似乎可以虚拟的分割成十二块了。这需要一点想象力的,是虚拟的。这对理解两脚之间的8字循环圈,很有好处的。脚底8字圈,说到底就是两脚重心在十二块脚底的区域里,均匀的受力变化。或者说,像是由十二只小脚,组成了两只大脚。这么说,是要有一些想象力的,新加坡每户人家家里,常常可以见到壁虎。就像是壁虎的脚掌上,每只脚上还有很多小的吸盘,这些吸盘能够均匀的附吸在墙上。人的两只脚倘若能像这种吸盘一样,重心就稳定了。接下来我们来讲中轴。
3、中轴的平整移动:
中轴的概念,常常容易被误解。刚才我们讲到一个重心的概念。其实重心的概念与中轴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人,其实没有重心的概念的。重心是西方物理学的概念。譬如以一扇门为例子,门的重心应该是整扇门中间的那一中心线与地面接触点上。而中轴就不同。门的门轴就不同,这轴线,可以装在门的左边,也可以装在门的右边。或者干脆象旋转门一样,门轴是在中心线上。门轴在中心线上,这中轴就与重心合一了。门轴在左右向时,就与门的重心是两个概念了。太极拳要求,中轴可以前后左右平整的运动,目的是练到两脚虚实分明。中轴由前向后平整移动时,前脚膝盖尽量定位不动,胯打开,前脚完全变虚,像是摆样子摆在那里,这时,即便前脚下这块地面凹陷了,前脚还不会跌下去。中轴由后向前,或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等,都是一样的,终归要将一脚平整的移到完全“虚”了,而且还要象是摆着样子一样。两脚虚实不清,阴阳不分,也就双重了。上面说的脚踝骨运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保证中轴平整的移动。
4、胯不动转腰:
接下来,我们可以讲最后一个运动的层次:胯不动转腰。能够保证中轴前后左右的平整移动之后,身体就可以渐渐的分作上下两半,就像一个球体一样,上下两半球像是瓶盖与瓶子一样,上半运动时,下半不动。相对来看,上下两半球就成反向运动了。就身体而言,腰以上是一部分,胯以下是另一部分。人体在左右向转动时,其实是转动腰以上的这半个球体,胯以下的半个球体,尽量的固定住。就像是古时候的磨盘(学生问:是磨豆腐的磨盘?)是的,就像是磨豆腐的磨盘,上面有一个石盘,下面也是一个石盘,两个盘重叠着,转动上面这个石盘时,下面的石盘是不动的。刚才讲到门轴,我们也可以说,门随着门轴在左右转动时,门框要固定住。这样的运动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双手随着腰左右向的运转后,与下盘胯以下相对固定后,与胯以下的双脚构成了反向的作用力。就像是杠杆原理中,动力臂、作用臂与支点这三者关系一样。太极拳左右向的运动方式,都要注意腰胯的分离。老一辈把这种胯不动转腰,有称之为“扭脊”的。
好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简单的可分成以上这些层次。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0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人体在运动中所要注意的一些规矩与法度。什么地方该动,什么地方不该动,什么地方先动,什么地方后动,运动到什么位置,什么程度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运动的规矩与法度。

第三步基本功:规矩与法度
上面运动的层次里,内动、脚踝骨的运动、中轴的平整移动、胯不动转腰等,落实在拳架中,有时候几个层次的运动是一种组合,而且,由于人体是由三大有形的部位与三个无形的空间所组成的阴阳球,落实到某个具体的拳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力不从心的现象,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身躯,其实未必能听从自己大脑的调控。身形、手脚一旦不听从自己大脑的调控,其实就是“妄动”。所以,太极拳要求不能“妄动”,当然,纯粹从活动活动手脚,只是为了达到简单的运动躯体的效果,那也无所谓妄动不妄动的,倘若想要通过太极拳达到最有效的健身效果,甚至说想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技击含义或深层的文化内涵,那么就必须懂得身躯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的的规矩和法度。动必有方。因为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还讲究“以小搏大”,小力胜大力,小力发挥最大的功能,在这一概念上,那么我们就得研究运动的规矩,运动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法则。这里会涉及几个概念。

1、定位:
譬如躯体某些部位的“定位”。(叫某学员上来,在他身上试验右手小臂某定位点的变化,类似抱虎归山时右手反抱的动作),我们想要把你反抱起来,倘若手臂上没有定位点,那就是两人在较力了。我力气比你大,就能把你抱起来,我力气小,就抱你不动。你看哦,我要右手大拇指这一位置上,尽量不动,相对的定位了,中轴带动右手小臂上的小轴的一个运动形式,你看,不需要很大力气,就能把你连根拔起了。因为有了这个部位的相对定位,身形这根大中轴带动小臂小中轴,这时候,所花的力气是最小的,但是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最大的。拇指某个点定位了,肘部其实也有点是定位的,目的是保证小臂的小轴线,能够承接来自身躯大轴线运行的劲力。(由学员来试验另一动作。类似两手挑枪式)你看,这一动作时,你看我的两肘,也有定位的意思,这样,我只要轻轻的一转,是胯不动转腰吧,胯不动,其实也是一种定位,肘部也有相对的定位,这像是杠杆原理中的“支点”,有了这个定位点,就能使得小力发挥出大作用来。每一拳势中,其实每一招式,我们都应该去注意某一个定位点。这个“定位点”是因拳势而异的,不同招式、不同拳势,每个定位点是有变化的。明天开始,我们会讲解拳架,在我们这套拳架中,拳架变化的每招每式,每一个动作,都有技击含义,因此每一动作的变化,都要注意某个定位点。这个定位的点,并不是绝对的不能动,而是相对的不动。(学员问:不是一点都不动?)不是一点都不动!相对身躯其他部位而言的,类似于杠杆原理中的这个支点。因为人体是活动着的杠杆。有关定位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详细的与大家手把手的来探讨。今天只是简单的涉及这个概念吧。

2、主、被动:
第二是“主、被动”的概念。太极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这种说法并不是指人身体每一位置都一起在运动。不是这个概念。身躯各部位在“一动无有不动”时,其实是有先后节拍、先后次序的。哪里先动,哪里后动?哪里跟?哪里随?刚才我在示范这个动作的时候,左手指与右手肘内侧像是有铆钉,左手是主动的,右手其实是被动的跟着。另外,譬如身躯整体平整向前时,这是中轴的平整移动。在身躯平整的向前平移时,因为两手掌接触到对手的身躯,这时,两手掌就不能妄动,身躯是主动的,手是被动的。四正劲的掤劲,身躯整体的由后向前,这是主动的,而两手是被动跟着向前的。金老师说,身躯的中轴像是毛笔的笔管,而两手像是毛笔的端毫。他怕我们听不懂,干脆说,身躯中的中轴像是拖把,拖地板的拖把,两手就成了拖把上的布条了。这说的就是主被动的概念。金老师还说,以前纺织厂里的轴动皮带的联动装置,两个轴,只能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的。倘若两个轴一起运动,皮带就会绷断。拳架中,每一招式,我们都会详细的来讲解这种主被动关系。这里只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学员提醒:老师,我们借用的场地,还只剩下五到十分钟)哦,好的。

3、腰胯分离:
第三个,我们还是要强调腰与胯。很多书,在描述太极拳运动过程中,都是腰胯不分的。“腰胯带动”、“腰胯转动”等,这些都是腰胯不分。其实,太极拳在运动中,只要涉及左右向的运动形式,腰与胯需要明确区分的。刚才在运动的层次中,我们已经谈到,胯,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动中轴的平整移动。前后左右,或者四个斜角方向,这八方,胯在这八方的运动,目的是要保证中轴向这八个方向的平整移动。倘若只是这八个方向的平整运动,太极拳就会显得像是木偶一般,这样以来,太极拳就会显得不灵便。那么,当胯运转到这八方的某一方时,这时,胯不妨先休息下,让腰来发挥功能了。这样,胯相对定位后,腰还可以左右向的运行。这样,就补充了拳势在各个反向的运动角度。同时,也便于上下身躯之间,串成一个大的杠杆,杠杆原理中,动力臂的延长。胯的作用是中轴的平整移动,腰的作用是杠杆原理中,力臂的变化。

太极拳中,还有一些基本的规矩和法度,譬如劲路的方向与劲路运行轨迹、前手与身躯之间构成的角度以及角度变化等等,以后有机会在讲解拳架时再加以探讨。
太极拳技击原理,不外乎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心理学因数。譬如杠杆原理,我们先人其实很早就在运用这个概念了。西方最早发现这个原理的,是阿基米德吧。公元前 200多年,就已经发现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有句名言,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小力胜大力的关键,就在于力臂的变化。中国古代的杆秤,也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我们拳架中,肢体之间,其实很多都是要符合杠杆原理的,只是身躯的结构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几个点和几个力臂,我对身体解剖和绘图能力较差,否则我可以将拳架中的杠杆原理,一一画出来,这样就更加直观一些。
拳里,另一因数,是心理学原理。太极拳之所以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神奇,也是由于这个心理学因数。太极拳是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首先调控的是自己的身心,当自己的身心能够被调控之后,就能够去影响对方的身心。譬如驾小车的,看到大车逼向你车身时,就会有恐惧感,距离越近,越怕。太极拳也一样的。有时候,人还没有碰着,就会有恐惧心理,这种怕,就是一种心理学因素了。太极拳之所以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身心来达到调控对手的内心的效果,原因就在于自身身心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就会给对手产生一种压迫感。调控自身,然后再通过自身,来调控别人。老一辈有人说,太极拳是一门控人的艺术,一门控制人的艺术。这“控人”,其实就是调控。
从这一概念上说,太极拳就不会有好胜斗狠之心了。而是通过自身的修为,来达到影响你周边人的,这样一门艺术。而且能够改善周边这群人的身体状况。现在,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就是这一层含义:太极拳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也不是谁是谁非,而是通过手把手的感触,使得周边的拳友能够融洽相处,使得周边的拳友身心愉悦,进而达到改善周边拳友身心状况,这样一门艺术。当我们放下了输赢观念,当我们能够与周边的拳友,全身心的去享受太极拳的时候,这样,你的太极拳的造诣就会提高到一个层面。太极拳,就是这样一门学问,能够让我们进入到太极状态,让我们充分去享受太极拳的,让我们进阶到一种“太极式”的生活状态的。
好了,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鼓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0-2010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多年的交流,我从此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他将会来马来西亚教学,希望我能够跟他学到些东西,到时再跟各位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0-2010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0-2010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1-2010 0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ntknight 发表于 28-10-2010 10:50 AM


不好意思,才刚看到你的留言,感谢你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10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lenz

别客气,好的东西应该大家分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1-2011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nz 于 12-1-2011 09:54 PM 编辑

2010大马十日的拳学大纲

二水居士


一 、理念:

理念只用以指导平时的行功走架,而并非属于平素里的基本功训练法,所以只要求学员闲暇时,在大脑的指控下,调理一番即可,不必苦练。否则容易肩背酸楚,欲速不达。

1、 方圆相济  :间架结构的搭建,旨在帮助理解方形的间架承载力。所谓唯方能载重。寻找太极阴阳球,旨在帮助理解太极拳的球形。只有理解了有形与无形的球体,才能运化自如。所谓唯圆方能致远。

1.1、间架结构:

唐山大地震时,全城砖瓦结构的建筑,皆倒塌了,唯有一座明朝末年的李家祠堂,虽然位移了五六米,却屹立不倒。中国式的建筑架构--榫铆结构,发挥了独特的功效。太极拳老拳论中的接铆斗榫,讲的就是这种间架结构。五指抓地,或入地三尺之类的练法,就类似西方的建筑结构。太极拳的脚与地面之间的关系,不抓不扣,平服贴地,脚心涵空,犹如吸盘。就像中国式建筑结构中的廊柱与柱凳之间的关系。而身形的稳定,则是有赖于间架结构的搭建。

1.1.1、
两脚川字步,立掌合十,虎口松开,掌根相黏,舒展胸肌,使立掌与胸的间距变大。两肩胯如有两杆标枪插入,有往两边掤开之意。上下、前后、左右皆须能承载力。

1.1.2、
前式,双手立掌,前后相联,仍须有虚拟合十之意。或一手立掌于前,另掌虚拟向边上撑开或上托、或下撑或撑向各角度,双手皆须由上下、前后、左右之承载力。

1.1.3、
两手手心朝下,两前臂相覆成一边,胸前构成矩形。意象将矩形面积扩大。肩肘腕指各节,皆有对拉拔长意。如是,上下、前后、左右皆须能承载力。

意念想象,两胯之间也有一矩形与胸前之矩形同构,如身前置一方形的铁皮树,铁皮有千度温度,以免烫伤。

1.1.4、
承上式,将其中一手前臂上举,另一手立掌,与举手之前臂相粘。类学生举手发言。身前依然犹如置一方形高温铁皮树。

1.1.5、
双手前臂上举成平行线,身前依然犹如置一方形高温铁皮树。

1.1.6、
一手平举伸前,手心朝内,一手掌与平举之前臂内侧相粘合,身前依然如置一方形的高温铁皮树。

1.1.7、
双手平举伸前成平行线, 身前依然如置一方形的高温铁皮树。上下、前后、左右皆须能承载力。

1.1.8、
双手平举伸前成平行线,,立腕竖指,掌根须有粘敷意。身前依然如置一方形的高温铁皮树。上下、前后、左右皆须能承载力。

1.1.9、
一手覆掌,手指搭与另一仰掌脉门,两腕皆须有舒展意。两轴曲张,对拉拔长,两手于胸前构成五边形。意念将五边形面积扩大。身前依然如置一五边形的高温铁皮树。上下、前后、左右皆须能承载力。

1.2 、寻找太极阴阳球:

1.2.1、找点:平行步高站式,身形有“头悬梁锥刺股”状,前移后荡,中轴在前脚掌、涌泉、后脚跟之间移动,用身体感悟,去寻找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

1.2.2、找线:

第一条:囟门—会阴—涌泉连线的中点

第二条:前手食指根节—肘内侧--肩里根—胯里根—膝内侧—涌泉

第三条:后肩里根—胯里根—脚踝骨后侧

三条线,构成中文“川”字,俗称川字步。三条线,尽量的拉宽,就像将川字三笔画的间距拉宽一样,便于开肩、开胯。像是剖鱼后,用竹签将肩、胯两端撑开,胸腹掏空,一如晒鱼干。

1.2.3、找圈:

肩圈:肩上套一呼啦圈,意想着不能让圈掉下,有由内而外涨开的意思。亦可由肩向前推动呼啦圈。

腰圈:像是京戏有身份的人出场,腰间佩着玉带。如此气宇轩行。颈后插上令旗,英气逼人。然后,意想着肩圈尽量不动,腰圈由后向前的推移。

膝圈:两膝盖处,如套一呼啦圈,意想着不能让其掉下,两膝盖处似有球往内钻挤的意思,目的是大脑调控两腿内侧肌肉向外侧贴靠。

1.2.4、找球:

在三个呼啦圈的前提下,再从腰背向身前竖套一圈,构成一个无形与有形相间的球体。

2 、有形与无形

身体有形的三大节,相对应的三块无形的空间,构成了太极阴阳球。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便构成太极拳重要的理念。《吴越春秋》有: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只有调停完善有形的间架,才能通过有形的形体透出一股浩然正气,如此方能意所至,气所至,劲力无所不达。鼓荡、陆地游泳、西山悬罄所昭示的波粒传导,只有在通过调控有形的身躯来达到指挥无形的空间时,方能展露内功拳独特的魅力。

2.1、三大节 :

手为稍节,身躯为中节,脚为根节

2.2 、三块空间:

头脸部前的空间,两眼内视,耳廓外展,所谓内视反听,脚踝一动,能占先机,收惊上取下之效。

两腿前后一块空间,宜占位以占后势。

双手所及,胸腹之前的空间,往往是别家所尚争取之地盘。此为苟利,宜以剑锋锐取,不便蛮闯。


二 、运动的层次:


就像英文单词都是有26字母组成一样,太极拳动作,在不动步的前提下,不外乎由内动、脚踝骨运动、中轴平整移动及胯不动转腰四个层次组成。将拳势中每一招式,悉心研练,分释其运动的层次,有益于拳艺的精进。

1、 内动:内家拳以内动为要义。通过含胸拔背等,带动胸椎股软骨的运动、腹部的运动,来达到脏腑器官的最大限度的运动幅度。进而达到健身、拳艺的提高。

2 、脚踝骨的运动:脚踝骨是躯体与脚底板之间的连接点,身体所承受的外力,通过脚踝骨作用于脚底,进而影响人的稳定性。训练脚踝骨的运动,旨在让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构成缓冲机制,当身躯所受外力侵袭时,能在缓冲外力的同时,及时将外力反馈给对手。

3 、中轴的平整移动:中轴平整运动旨在平送身躯,使得间架结构发挥出完整一气的功效。向前运动时,胯须有先行意,向后运动时,头须有后撤意。

4、 胯不动转腰:腰与胯,就像是磨盘的上下两盘,上转下不转,盘转轴不转。腰胯在运动中的分离训练,能让机体发挥劲力的延伸及反弹性。


三 、行功式之静中动(详见传心录)

1 、无极式

2 、纯阴式

3、 纯阳式

4、开合不二

5、迎春

6、岁寒

7、虎视

8、大鹏展翅

9、致中和

10、平开式

11、合太极

12、静岳

13、流中留


四、太极刀(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11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无极式        
平行步高站式,两臂松垂两侧,掌心向里和拳架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11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纯阴式        
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和拳架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11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纯阳式        
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和拳架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2-2024 09:53 AM , Processed in 0.15404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