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1228|回复: 161
|
如果股市你捉摸不到,该进来学习了。。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类投资术语
EPS(每股盈利) - Earning Per Share
算法:公司除税后的可分配盈利除以已发行的股数
……………………………………………………………………………………………………………………
PE/PER(本益比)- Price to Earning Ratio
算法:股价除以每股盈利
……………………………………………………………………………………………………………………
ROE(股东回报率) - Return On Equity
算法:净收入除以股东基金
……………………………………………………………………………………………………………………
DY(股息率) - Dividend yield
算法:一年的每股派息额除以现有每股股价
……………………………………………………………………………………………………………………
NTA(有形净资产) - Net Tangible Asset
算法:公司总资产,扣除公司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债务和优先股的par value
……………………………………………………………………………………………………………………
NTA Per Share(每股有形净资产) - Net Tangible Asset Per Share
算法:有形净资产除以已发行的股数
本帖最后由 icy97 于 30-6-2013 01:44 P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1-12-2010 10:47 PM 编辑
解譯 什麼是 紅股
紅股 - bonus share, 通常係好消息, 就好似split 拆股一樣, 股價會因送紅股而拆細....
一股送二紅股是什麼意思?? 即係如果你有一股就送兩股比你 example. 你有 10000 share 既 876 ($1.5), 咁佢就會送 20000股紅股比你 咁你就有30000股啦.....但係股價會因為一股就送兩股而攤薄左..... in this example, 因為係一股就送兩股, 咁個股價就會由 $1.5變左 $.5 「一股送二紅股」是不是代表股票數量提升了3倍?? 係呀...上面解釋左.
紅股有什麼分別?? 係冇分別既....通常紅股係普通股, 但亦有公司派優先股.
什麼是中期息?? 你買股票, 你除左想佢既股價升之外, 你當然想佢派息比你啦. 中期息同其他息..如第一季息,未期息 一樣,都係派息比你.... 只不過每間公司既營業年期不同, 有d公司一年派4次息 (5.hk 匯豐銀行) 咁佢在o個個年度第一次派息就係第一季息, 第二次派息就係中期息,第三次就係第三季息, 最後一次就係未期息囉...有d公司一年只係派息兩次..咁第一次派息就係中期息, 而第二次派息就係未期息啦. 補充時間:2006-05-20 11:13
要收取中期息又需要什麼手續??
一般既銀行/經紀行都會代你收息既...所以冇咩手續...當然佢地會charge你手續費啦...
息係會在除淨日後才會寄比你既經紀行既... 大概在除淨日後7日左右(視乎效率) 你就會正式收到息啦... 補充時間:2006-05-20 11:19
個example 既股價只係假設....而這個股價係除淨日之前一天既股價 補充時間:2006-05-20 11:22
宣佈派送紅股的時間,大部分公司均會選在中期業績或末期業績宣佈時一併公佈。如有意獲得紅股,投資者應持有正股至紅股除淨日(即截止過戶日之前兩個交易日),始有權利得到派送。 補充時間:2006-05-20 11:23
免費獲得派送紅股,大部分投資者當會無任歡迎,若處牛市或市場氣氛佳的情況,派紅股這消息更會刺激股價上升,正股可能因而被投資者追捧。為吸引長線投資者持有 補充時間:2006-05-20 11:23
紅股派送,表面上屬百利而無一害,但其實僅是掩眼法。原因是:當派送了紅股,該股的每股盈利便會隨著發行股數增加而下降,每股盈利也會受到攤薄,每股淨值因而相對下降,市盈率亦會相應上升。而股數的增加,實際只是彌補了上述每股盈利及淨值的下降。
在紅股除淨日當天,該股股價會在開市前調整,以反映已發行股數的增長;除淨過後,股價將作適量調整。舉例來說,假設正股除淨前價格為1.5元,股東每持有三股將獲二股紅股派送,除淨日開市時調整價將如下:
開市前調整價 = 1.5元×1 /(1 2) = .5元 補充時間:2006-05-20 11:25
紅股派送,表面上屬百利而無一害,但其實僅是掩眼法。原因是:當派送了紅股,該股的每股盈利便會隨著發行股數增加而下降,每股盈利也會受到攤薄,每股淨值因而相對下降,市盈率亦會相應上升。而股數的增加,實際只是彌補了上述每股盈利及淨值的下降。
在紅股除淨日當天,該股股價會在開市前調整,以反映已發行股數的增長;除淨過後,股價將作適量調整。舉例來說,假設正股除淨前價格為1.5元,股東每持有三股將獲二股紅股派送,除淨日開市時調整價將如下:
開市前調整價 = 1.5元×1 /(1 2) = .5元 補充時間:2006-05-20 11:26
係 1 加 2 ........
一)附加股、債券和憑單的性質有甚麼不同?
(二)一家公司為何要發附加股、債券或憑單?
(三)發了之後對公司股價有甚麼影響?
(四)在甚麼情況下,公司發售相關產品值得投資?以新加坡雲頂發售的附加股為例,又有何看法。
答:(一)附加股(Rights Issue)主要是按固定比例以某一價格發行股票給現有股東,但股東有權選擇執行或拒絕其權利,無意認購附加股的股東,可選擇在公開市場中脫售有關附加股認購權。
為吸引股東認購,附加股售價一般比有關公司的市價低,認購有關附加股的權利將擁有一項價值。例如馬來亞銀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組)附加股價格定為2令吉74仙,是附加股除權價4令吉17仙的折價34%,以及3月5日收市價4令吉82仙的折價43%。
債券則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想向投資者發行,並且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券債務關係,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或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一旦有關公司進行清盤,債券持有人會較股東享有較優先的權利申索這間公司剩餘的資產。
憑單是一種衍生性的有價證券,投資者可在付出權利金取得該憑證後,有權力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美式)或特定時點上(歐式),按事先約定的行使價向發行人買進一定數量之標的股票,且發行人不得拒絕履約要求,有負責提供履約的義務。
投資者購買憑單,支付的是權利金,購買“未來以固定價格購買固定數量的股票的權利”;憑單有一定到期日,於到期日該憑單即告下市,屆時股價如低於憑單行使價則為零。
(二)公司發售附加股、債券或憑單,是為了向現有股東或投資者籌集資金。一般上,通過發售相關衍生產品來籌集資金,將用來減輕公司負債、擴充現有業務或多元化至新投資的業務等。
公司在發出債券/附加股時,通常會附加憑單以做為“甜品”。以發售債券為例,被視為“甜品”之憑單可能會減低有關公司債務之負擔。
(三)由於投資者擔心附加股計劃將沖淡每股盈利,因此往往在宣佈計劃後股價遭沽售,雖然有大股東給於保證會認購附加股或承諾包銷小股東股票,不過仍無法阻擋股價下滑。
發售附加股或衝擊股價
除了每股盈利沖淡顧慮外,發售附加股因需要較低售價才可吸引買氣,也可能會導致公司股價表現更低迷。
至於發售債券影響,則胥視債券類型,可轉換債券轉換後會稀釋每股盈利,有一定負面作用,特別是發行量很大的時候。
此外,企業發行債券投入的項目,能否帶來可觀效益也將對股價帶來影響。
如果投資的項目肯定能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就是利好,比如經營黃金的上市公司,發行債券和增發新股是用來收購金礦,而黃金走勢堅挺的趨勢,必然給公司帶來持續更高的收益。
憑單的發行可增加普通股的股本,因此若行使憑單轉換權將攤薄每股賺益水平。
此外,大量發售憑單將增加普通股供應量,對流通量欠佳的股票有一定的好處,不過臨近到期時,也將導致母股股價相對波動。
(四)一般來說,上市公司會從股票市價打個折扣來設定附加股認購價,唯一的例外是當股票的面值比市價高。
由於股票不能以低過面值發出,附加股認購價必需在面值或以上的價位,否則投資者難以從中賺取利益;若附加股認購價比市價高,這項附加股計劃一般不具任何投資吸引力。
投資債券要考慮信用等級
投資公司債券,首先要考慮其信用等級。信用等級越高的債券發行者,其發行的債券的風險就越小,對投資者來說收益就越有保證;資信等級越低的債券發行者,其發行的債券的風險就越大。
此外,投資者在投資公司債券時,也需要瞭解存在的利率、流動性、信用、再投資、回收性和通貨膨脹等風險。
投資憑單須關注資產價和行使價
投資憑單時,主要關注相關資產(如股票或指數)的價格相等於或非常接近憑單的行使價,或是相關憑單為在價憑單。
以認購憑單為例,相關資產價格於行使時必須高於打和點水平,認購憑單持有者才會獲利;而認沽憑單則是相關資產價格於行使時必須低於這個打和點水平,持有者才開始獲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2-12-2010 01:36 PM 编辑
附加股
迷思1: 冲稀盈利
当一家挂牌公司宣布附加股建议时,股价通常会出现应声而跌的现象,市场这种反应并不难理解,因为公司发售附加股就是向股东要钱,小股东当然不会高兴啦, 有些还可能需要卖出一部份股来筹钱预备认购附加股,加上发附加股等于是发新股,会增加股票供应,因此出现卖压的现象就自然不过了 。这是一般解说,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市场包括分析员担忧附加股对盈利的稀释作用 会拉低公司的每股盈利, 使到股价面对卖压。下列的例子可让你明白这点。(参阅图表)
这里你很清楚地看到由于除权后每股盈利被冲淡造成本益比走高, 这不是该有的现象,因为公司的净利在附加股计划除权后还是一样,股票的本益比估值就没有理由如此走高。所以当公司宣布发附加股建议时,股价会下调至反映除权后的本益比和附加股建议宣布前的相若水平。
话说回来,公司的盈利在附加股后没有改变只是一个假设,实际情况却不尽然,因为得看公司发附加股筹款的目的,比如说公司将所筹到的这笔资金用在扩张业务或者收购资产,并估计在下个财政年度就会开始对盈利做出显著贡献,那么短期盈利的冲稀就不足为忧,股价终竟会反映公司来年收益的增加。在这个情况下,股价卖压如果有也是非常短暂,确是一个难得的买进机会。
相反的如果附加股计划只是为了减轻债务,虽然利息开支的节省可以提高净利的表现,但却不足以显著减低盈利冲淡的情况,这么一来,股价出现卖压也就不足为奇了。
迷思2:发售价至关重要
除了附加股的比例我发现到一般个人投资者都特别关注发售价,当然你可说他们想先预算需要多少资金来认购。但是我指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如果附加股价格定的离市价越低投资者就会觉得越便宜,越值得认购。或许是这个原因,一般公司都倾向于把售价定在较低水平,担心如果是太接近母股价格的话,附加股会被低额认购,甚至整个计划泡汤。真的是这样吗?
资金决定售价股量
首先我们别忘了一家上市公司在建议发附加股前已决定要筹多少数目的资金了,比如说五千万令吉。因此如果公司决定选择低发售价的话,发售比例就必须提高,也就是发售更多股。反过来说,如果发售价高,比例就可以低,可发售较少的股。
举个例子,假设公司股本1亿股,股价现在是3令吉,想筹资5000万令吉,可选择建议发4配1的附加股,每股定价2令吉,共发2500万股,或者2配1,每股一令吉,共发5000万股。
发售价无关企业价值
从表面上看后者比较吸引股东,因除权后的价格比认购价高的多。其实,如果你懂得计算,你得到的结论将会是,不论落实前一个或后一个建议,附加股完成后原有股东手上持有的总投资价值一样,每股盈利的冲淡也一样。因此发售价完全没有影响到股东的财富,也因此可以这么说,任何附加股计划的发售价与企业价值毫无相干。
要是有好的投资计划,公司甚至可以市价发售,认购额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股东有信心公司可以为他们新注入的资本取得合理的回酬比如15或20%。
所以把发售价定的低一点的唯一站得住脚的理由是股东或投资者因高折价而有兴趣申购额外股,进而确保整个附加股计划成功吧了。
迷思1:
若我不认购附加股,也是一样稀释了我的股权,原本我在公司有1000股,每股有RM1的盈利,如今发售1配1的附加股,使原有的股票数量增加1倍,但是我还是拥有1000股,但是盈利也被稀释至RM0.50了,也表示公司的分红也会被稀释一半。同样的,股价会反应出稀释后的股权,原本RM5的股价,在配售附加股后,将会滑落至一半,即RM2.5,若我是以RM5的价格买入这公司1000股,在没有认购附加股的情况下,则白白因为附加股而损失了RM2500的纸上财富。
迷思2:
附加股最根本的目的是筹集资金,市场对于公司的前景占据着很重要的因素,也因此决定公司附加股计划是否成功或失败。发售价离市价越远,则反应出该公司是否面临着信心的考验。因此在繁荣时期推出的附加股,则一般上能够顺利过关;反而,极少公司会在低迷时期推出附加股,避免计划失败。
附加股在马来西亚出现最多的地方是一些面临重组的公司,在削资后再发行附加股向股东要钱比比皆是。
何謂可轉換債券?
與一般股票有甚麼差別?
答:簡單而言,可轉換債券(ICUL)是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其中一種籌資工具,它是可轉換證券的一種,其持有人有權將其轉換成另一種不同性質的證券,主要是股票。
可轉換債券也賦予持有人,在發售債券後的特定時間內,可依據本身意願選擇,是否依約定條件,將持有的債券轉換為公司股票的權利。
換言之,可轉換債券持有人可以選擇持有至債券到期,要求公司還本付息,也可選擇在約定的時間內轉換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資本增值。
價格會隨著公司權益價值的增加而增加,並隨著紅利派現而下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2-12-2010 01:42 PM 编辑
要在股市里有把握的赚钱,新手们必须做以下的步骤:
1. 准备工作: 收集公司数据。
2. 过滤后,选出有潜质的股。
3. 等待股市崩溃。
4. 崩溃后,留意你认为能在下一个牛市替你赚最多钱的股。
5.在接近熊市最低点进货(目标:进货价离最低点10-20&)
6. 股价上升超过20%后,只持有股票,不再作任何买卖。
7. 在牛市中、后期有次序地慢慢出货(目标:牛市70%-90%阶段)。
8. 出完货后,等待股市崩溃。
下一次,可重复从第4项开始。
在整个过程中(包括熊市与等待期),投资利润大约在50%以上(如果没有买错股),从开始买第一个股到卖完最后一粒股,时间上大约是2年。
如果你有留意股市,你会发觉股价都会分成三个层次。
1. 比合理价低
2. 合理价
3. 比合理价高
而这三种股价又出现在三种股市的趋势里。
1. 熊市
2. 平稳
3. 牛市
所以买股,最重要就是要了解你买的公司的性质,不然你就会有一种捉龟跑鄨的感觉。
可能你会问什么是合理价?合理价有可以分成三种看法
1. 实质分析
根据市场先生的说法,就是把整间公司清盘了,就是它的合理价。合理价再减30%的折扣,防止意想不到的损失或亏损,这个价位就可以买入了。
2. 赚益分析
这种说法就是如果公司每年的赚益有超过其他的投资,这个价位就可以买入。比方,你用一元买,一年它赚一角,那么它的赚益就是10%,本益比就是10。如果,你在市场上,比方做生意还是买卖房产都无法赚取这样的赚益,那么这个投资就是适合你了。
3. 股息分析
这种说法就是不看公司的赚益,单看股息的发派。如果你用一元买,每年公司发放5分的股息。那么你的回酬就是5%。如果你找不到银行利息或其他的投资让你享有5%的回酬,那么这个投资就是适合你了。
当你了解了合理价,你就要考虑到时机了,因为你要把你的盈利放到最大。所以,你就要在三种趋势里分类出公司的性质。或许我简单的说说,让你明白一下。
1. 高股息优质股。
熊市>比合理价高一点或低一点
平稳>比合理价高一点
牛市》比合理价高一点
2. 成长性优质股
熊市>比合理价低一点
平稳>比合理价高
牛市》比合理价高很多
3。 投机性股
熊市>比合理价低很多
平稳>合理价或高或低,看个股
牛市》比合理价高很多
4. 垃圾股
没有合理价,纯粹赌运。
买股票前要问自己10个问题我在抄底的时候从来不会参考任何技术图形,更不会听信任何消息。我通常只问自己10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1.我是否知道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它是否只有一个主业?
2.10年以后这家公司是否还会在?(或者说它还在的可能性是否足够高?)
3.它所处的行业是否是一个正在快速增长、并且随着居住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在未来会超比例获益的行业?
4.这家公司是否会被内需求而拉动?是否有从大城市进军其他的小城市的潜力?(KL的产品会不会延伸到jb, 怡保等。)
5.作为消费者,我及我周围的人是否愿意使用它的产品或者服务?
6.它的行业地位是否很容易被取代?它相对于它的追随者而言是否有一定的门槛(barrier)?
7.它目前的profit rate、cash flow and other statement等估值是否相对合理?
8.它的平均交易量是否足够大?流动性是否足够好?
9.它的directo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流露出来的思想和理念我自己是否认可?
10.这家公司是否存在大量关联交易?
如果这10个问题的答案都让我觉得比较踏实,那么我就会毫不犹豫地买入。也许股价明天还会继续下探,也许市场明年还会有更好的买入时机,但是没关系,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抄到最低,正如我永远不可能抓到最高。我只要中间黄金时段,剩下的与我无关。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8:54 PM 编辑
什么是IPO价格
IPO价格又称新股发行价格,是指获准发行股票上市的公司与其承销商共同确定的将股票公开发售给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的价格。在这一价格的确定程式中,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帐面价值、经营业绩、发展前景、股票发行数量、行业特点及市场波动状况等,而这些因素的量化过程会随着定价者选用方法的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别。
IPO定价是国际金融界公认的最具迷惑性的难题之一,因为最成功的IPO定价就是发行人能够以投资者可容忍的最高价格顺利发行,而发行失败或以过低价格发行则意味着定价的失败。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投资者的价格接受底线在内的很多因素甚至超出了发行人本身及承销商的控制范围,因此,一个超脱、客观的IPO价格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承销商往往不会把其获得的所有信息融入IPO定价程式中。 Michelle Lowry和 G. William Schwert(2001)的研究表明,美国证券市场IPO业务中平均约15%的首日回报率揭示了相对于二级市场价格而言,IPO定价中存在着倾向于低估的系统性偏差。
通常,在IPO之前, 上市的老板都会将公司 ‘整盘数‘ 做的很好。。 做的越好,成长空间越大。。 越能创造梦想给投资者,定价就越高。。 不过,影响IPO价钱最大的是名誉,名声在自己的地方越响亮的话,给的也就价钱就越高 ( 除了nta 之外 的 good wills, etc 就有 petrochemical, maxis.. etc..).. 所以,只有响亮的名声才能给投资者信心,信心越高,认购额就越高。。定价就越高。。 名声不响亮的则相反。。
一般资深的长期‘价值‘ 投资者,他们都不喜欢投资在IPO.. 因为没有历史作参考。。。propectus 里 的 pe,dy. nta 全部都是预测与展望。。 而prelist 之前的纪录。。 很多都是特地为了上市而修饰的。。可信度有待考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8:58 PM 编辑
公司(COMPANIES)
公司是向CCM(现称SSM, Seruluhanjaya syarikat Malaysia)注册的法人
公司的规模可大可小. 公司的拥有人称为“股东”(shareholder)。
公司的股东人数可多可少,但至少要两人。
1. 如股东人数为2-50人, 此公司是”私人有限公司”, 公司名称后放上”Sendirian Berhad” 或”SDN BHD”
2. 若股东人数超过50人,此公司是”公共公司”,公司名称后放上”Berhad”或是”BHD”. 只有公共公司才能寻求上市.
股东们必须选来董事(directors) 来管理公司. 公司不论大小每年都必须招开一次常年股东大会(Annual General Meeting, AGM).
如有特别事项,主席也可以招开特别大股东大会(Extraordinary General Meeting, EGM)来寻求股东们的通过.
公司法规定每年必须向股东呈报财务报告(Financial Statement). 财务报告主要是指
1. 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
2. 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S)
3. 权益变更表(STATEMENT OF CHANGE OF EQUITY)
4. 现金流向表(CASH FLOW STATEMENT).
这四份报告可大约看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营运表现.
财报有一公式, 就是
ASSETS = EQUITY + LIABLITIES
例子1
A和B 两人决定合资到沙滩卖铝罐汽水. 每人投资100元开一家公司做这门生意.
当公司成立时, 公司的资产如下.
日期 | 摘要 | 来项 | 去项 | 存余 | X1/Y/2009 | INTRODUCE CAPITAL- A | 100.00 | | 100.00 | X1/Y/2009 | INTRODUCE CAPITAL- B | 100.00 | | 200.00 | | | | | |
BALANCE SHEET AS AT X1/y/2009 ASSETS | | | | Fixed Assets | |
| | Current Assets | | | | Stocks | | 0.00 | | Cash in hand | | 200.00 | | Total Assets | | 200.00 | | | | | | EQUITY AND LIABILITIES | | | | EQUITY | | | | CAPITAL | | 200.00 | | LIABILITIES | | | | TOTAL EQUITY & LIABILITIES | | 200.00 | |
由于还没开始营运,所以没有收益. 现金流也只有两位股东交出的两百元.
过后两人到霸市以每罐一元的价格买入100罐可乐。此时他们的记录就变成如下:
日期 | 摘要 | 来项 | 去项 | 存余 | X1/Y/2009 | INTRODUCE CAPITAL- A | 100.00 | | 100.00 | X1/Y/2009 | INTRODUCE CAPITAL- B | 100.00 | | 200.00 | X2/Y/2009 | PURCHASE | | 100.00 | 100.00 |
BALANCE SHEET AS AT X2/Y/2009
ASSETS | | | | Fixed Assets | | | | Current Assets | | | | Stocks | | 100.00 | | Cash in hand | | 100.00 | | Total Assets | | 200.00 | | | | | | EQUITY AND LIABILITIES | | | | EQUITY | | | | CAPITAL | | 200.00 | | LIABILITIES | | | | TOTAL EQUITY & LIABILITIES | | 200.00 | |
X3/Y/2009, 他们开档了,到炎热的沙滩去卖汽水去了,他们以每罐1.50元买出。
他们运气不错,一天就卖光了所有的存货。这时他们的财务情况如下 日期 | 摘要 | 来项 | 去项 | 存余 | X1/Y/2009 | INTRODUCE CAPITAL- A | 100.00 | | 100.00 | X1/Y/2009 | INTRODUCE CAPITAL- B | 100.00 | | 200.00 | X2/Y/2009 | PURCHASE | | 100.00 | 100.00 | Income Statement
SALES 150.00
COST OF SALES 100.00
-----------------------------
Profit 50.00
X3/Y/2009 | SALES | 150.00 | | 250.00 |
BALANCE SHEET AS AT X3/y/2009 ASSETS | | | | Fixed Assets | | | | Current Assets | | | | Stocks | | 0.00 | | Cash in hand | | 250.00 | | Total Assets | | 250.00 | | | | | | EQUITY AND LIABILITIES | | | | EQUITY | | | | CAPITAL | | 200.00 | | Reserves | | 50.00 | | LIABILITIES | | | | TOTAL EQUITY & LIABILITIES | | 250.00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03 PM 编辑
本益比 (PE)
PE 就是 Price Earning Ratio
PE = Price / EPS
也是说投入的本钱多少年能回本。举例:
A 公司每年赚 1 百万 (Net profit),股数 1千万股。
EPS = 1 Million / 10 Million
= RM 0.10
就是每股赚 10 sen,如果股价是 RM 1.00,
PE = RM 1.00 / RM 0.10
= 10
如果你买入 1000 shares,本钱是 RM 1000, 根据 EPS 的数据,你的本钱十年可以回本。
EPS 也是看得到,但是拿不到的盈利。有些好的公司会把 EPS 的一些比率拿出来当股息派,好像 PBBANK 一样。
好了,上完课,正式进入正题。通常投资者喜欢用 PE 来衡量股价是不是便宜,PE 越底,回本时间越短,所以 PE 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最常用的是拿 PE 来比较同业的股,以判断股价是否便宜。马股上市的公司不是很多,大概 1100++ 间罢了,很多企业的业务都不一样,那怎样拿 PE 来比较呢?
并不是说完全不能用 PE,我只是要强调用 PE 比较时,要先了解业务,如果业务一样,PE 还是能用来做指标。
我看 PE:
PE 对我选股是起不了作用的,因为我觉得 PE 很难拿来做比较。可是 PE 有一点很好的用处,如果一间公司的 PE 过底,我们就应该特别小心这间公司,为什么股价被压到这样底,可能业绩出现严重的问题以导致公司股价被超卖。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如果 PE过高,可能就给了我们卖出的信息,股价被高估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19 PM 编辑
什么是凭单?
凭单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的期权合约。凭单(例如:认购凭单)赋予投资者权利 (但非义务) 于指定日期(到期日)以指定价钱(行使价)买入相关资产(例如:股票)。这项权利将在到期日完全无效。
你所支付的凭单价格附带着溢价;既是相对于直接买入相关资产;通过行使凭单来间接买入相关资产的额外成本(百分率)。凭单拥有两种行使方式:美式和欧式。
当你行使凭单权利,你可向发行商购买相关资产;而发行商有义务以行使价交付相关资产。
凭单与买卖股票相似,可在大马交易所自由交易。凭单价值来自于它的相关资产,如蓝筹股,一籃子股票或指数。
凭单可分为两种 : | | a. | 公司凭单
为了筹集资金,公司可透过本身的股票发售凭单。凭单的单位价值取决于该公司的股票价值。 | | b. | 结构凭单
一般由投资银行所发行。结构凭单让投资者在特定的价格和时间购买特定数额的股票,指数或其它类型的资产。发行人的目的不在于筹集资金,而是为你的投资组合提供多一种的投资工具。
公司凭单和结构凭单的主要区别 : |
| 公司凭单 | 结构凭单 | 发行人 | 自家公司 | 第三方发行人,通常是有信誉的投资银行 | 相关资产 | 自家公司的股票 | 任何符合法律 / 法规的相关资产 | 行使方式 | 美式 | 一般美式或欧式 | 稀释 | 发行新股份,通常会造成股票稀释 | 发行新股份,也不会造成股票稀释 | 期限 | 一般3至5年 | 一般6个月至2年 | 流通性 | 没有做市商 | 指定的做市商,将确保流动性 | 结算方式 | 实物交收股份 | 一般先金结算 |
| 什么是认购凭单?
认购凭单赋予投资者权利 (但非义务) 在设定的到期日以指定的价格(行使价)买入特定数额的相关资产(例如:股票)
认购凭单的价值是直接受到相关资产的价格变动所影响。如果投资者看涨相关资产,那么购买凭单将让投资者受惠于相关资产的升势。
图1显示认购凭单(被行使或到期时)的盈亏状况. 就像相关资产股票一样,认购凭单有无限的上升空间,但损失只限于所缴付的总投资额。当相关资产价格高于行使价,该认购凭单价格也将开始上升;而你可通过交易所出售认购凭单赚取利润。
(请使用天龍计算机计算凭单理论性参考价格)。
天龍智慧5让你了解哪些做法会令你获得更高的利润,a)通过交易所出售凭单 b)行使凭单 或 c)保留凭单至到期日。
图1: 认购凭单的盈亏状况 | | | | 美式和欧式凭单
凭单基本拥有两种行使方式,即美式和欧式。
美式凭单可在期限内和到期日随时行使其权力,而欧式凭单却只能在到期日行使其权力。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欧式凭单会比较便宜。换言之,由于美式凭单提供投资者较多的行使权,因此也比较昂贵。
行使价
这是投资者在到期日用来购买相关资产的价格。发行人在发售凭单时就已经定下相关资产的行使价* 行使价也是一个用来衡量凭单价值状况的基准,即价内,在价或价外。
*商业活动所导致的价格调整除外。
价值状况
认购凭单
价内 - 当相关资产价格高于凭单行使价
价外 - 当相关资产价格低于凭单行使价
在价 - 当相关资产价格相等于凭单行使价
如图2所示,当ABC公司的股票价格是RM2.50,高于凭单行使价RM2.11; 认购凭单就处于价内(A方案)。
在B方案中,当ABC公司股票价格下降到RM2.00,低于凭单行使价RM2.11;此时认购凭单就处于价外。
最后在C方案中,当ABC公司股票价格相等于凭单行使价; 认购凭单处于在价。
凭单打和价格是RM2.48([RM0.075 x 5] + RM2.11])。你必须在打和价格以上行使权力,这样才能获利。然而,你应该评估结算凭单的各种方式,看看那类方式能让你获得最高的利润。
|
例如 | | 相关资产
A方案: 价内-相关资产闭市价格 (A)
B方案: 价外-相关资产闭市价格 (B)
C方案: 在价-相关资产闭市价格 (C)
行使价
转换比率
凭单价格
期限 | :
:
:
:
:
:
:
: | ABC公司
RM2.50
RM2.00
RM2.11
RM2.11
5 凭单 : 1 股票
RM0.075
6 个月 | | 如图2: ABC认购凭单的盈亏状况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21 PM 编辑
分享:投资不必跟自己过不去
投资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很多时候,风险越大,利润也越大。很多时候,从短期来看,投资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从长期来到,却可能是非常正确的。看看那些过去的熊股,都成了这两年的大牛股。因此,投资要放眼未来,不要以一时成败来论得失或者英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投资往往都是跟自己过不去。股票上涨的时候,我们怀疑风险大了,所以不敢坚持下去,结果白白断送大牛股。而股票下跌的时候,我们怀疑是熊股,所以不敢继续加仓,相反可能割肉出场,结构出场没有多久,就出现绝地大反弹,因此我们也白白错失良机,断送牛股。而股票震荡的时候,有时我们怀疑是瘟疫股,害怕踏空行情,因此选择换股,结果换股没有多久,就白白错失突破上涨的大好时机,最后也白白错失良机。
因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市场的厉害,抱怨主力或者庄家的阴险,却从不反思自己。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是输给主力,输给市场,输给别人,而是输给自己,输给自己的人性弱点。因为人性的弱点,总是让我们自己给自己过不去。
可是,我们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就算暂时的受打击,也可以磨练我们的投资心态,从而提高我们的投资思想,日后只会让我们投资更成熟,更稳健,做到稳如泰山,如如不动。事实上,对于一个成长性很长的股票,你只要是在估值区域买入,未来都可以稳定赚到钱,即使暂时下跌,但是未来也只会涨得更猛。毕竟,下跌也可以积蓄很多动能,所以未来上涨的动力更强劲。
所以,我们不必给自己过不去。涨又如何,跌又如何?涨也只是纸面上的数字,跌也只是直面上的数据。只有坚持投资信念,那才是最可贵的。当自己可以超越自己的时候,就是可以坐收渔利的时候。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26 PM 编辑
名人名言:
1.一个人在街上散步,旁边是他的狗,狗总是这样,它跑到前面,但一会儿折返回到主人身边,然后,它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远,就又跑了回来。一直是这样。最后,他们两个到达了同一个目的地。主人慢悠悠地走了一公里时,狗却跑来颠去地跑了四公里。这个人就是经济,而狗就是股市。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
2.我们只是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沃伦。巴菲特
3.炒作就像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专门攻击弱者,这种做法往往能够百发百中。
——乔治。索罗斯
4.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彼得。林奇
5.顺应趋势,花全部的时间研究市场的正确趋势,如果保持一致,利润就会滚滚而来!
——江恩
6.股票投资,必须具备正确判断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盲目随从,酿成失败!
——吉姆。罗杰斯
7.股市赢家法则是:不买落后股,不买平庸股,全心全力锁定领导股!
——威廉。奥尼尔
8.股市是谣言最多的地方,如果每听到什么谣言,就要买进卖出的话,那么钱再多,也不够赔。
——是川银藏
9.最好的投资时机,是当所有人都恐慌退缩的时候。
——约翰。坦伯顿
10.决定命运的,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上市公司本身,而是投资者本人!
——约翰。奈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29 PM 编辑
所謂價值投資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所謂價值投資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相信都不會對以下說話感到陌生:「有買貴無買錯」、「現在已經進入價值範圍,就算股價還會下跌,現價都應該買入」、「如果看長線的話,買貴少少都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小投資者要運用智慧去分辨何時是價值、何時是價值陷阱或危機,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記得於08年,香港人熱愛的股王匯豐(00005)在金融海嘯中崩堤,不少投資者一直認為匯豐下跌只是短期的事,長線的話,目標價至少達200元,於是從140元反覆回落時,不但沒有止蝕,反而還不斷加碼,最終對投資組合構成重大打擊。而匯豐股價直至今日為止,依然還未能攀越100大關。
只買不賣非上策
對於以上經歷,相信各位讀者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造成以上問題,主要原因是大家容易代入長線投資者的身分,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市場或股票本身的短期變化,大家當見到股價下跌時,會跟自己說:「價值投資者不應該理會短線波動」,於是繼續死心塌地持有股份。更甚者更可能做到「偏聽」,好消息自動入耳,壞消息則自動過濾,可以完全做到不被外間影響。
實際上,價值投資者的宗旨「Buy and Hold」,並不代表我們要「死Hold」。「Buy and Hold」的原則,是要求價值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前,要仔細充分考慮,以打算長線持有的心態去作出分析,避免因短期情緒或者市場消息而胡亂買入。
另外,Hold也不是「死Hold」,倘若市場突變,又或者公司基本因素上出了變化, 令股票價值大跌,繼而價格向下修正,你就要有隨時賣出的準備,而不是選擇死守便可以補救。
定期檢討 NAV
不過,要知道市場或者公司基本因素是否已經變化,對於普通人來說,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前想後,一直都沒有想到一個好方法,直至畢業工作以後,師父教落投資組合應該要以市價計算「Mark to Market」,才令我恍然大悟。一般人在整理投資買賣組合時,都會只紀錄買入價,而不會用「Mark to Market」的概念去計算投資組合的資產淨值(NAV) ,於是,很容易減低對大市或者股票的敏感度。
嘗試舉例:你投資組合只買入一個股票AAA,買入價2元,一個月之前股價10元,現在只有6元,你可能會覺得沒有甚麼問題,反正還賺錢,但是實際上NAV已經在一個月間跌了4成,很明顯有些問題應已出現。
因此,我現在會將投資組合每日「Market to Market」,並且計算出每月、每周及每日的NAV,倘若組合的NAV下跌至超過10%時,我會開始思考手上組合的部署,是否已經出了問題。NAV下跌超過20%時,便會考慮硬性止蝕某些較高風險的股票,以避免在悲劇形成後才懂得大呼「黑天鵝又來臨了」!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30 PM 编辑
迷思1: 冲稀盈利
当一家挂牌公司宣布附加股建议时,股价通常会出现应声而跌的现象,市场这种反应并不难理解,因为公司发售附加股就是向股东要钱,小股东当然不会高兴啦, 有些还可能需要卖出一部份股来筹钱预备认购附加股,加上发附加股等于是发新股,会增加股票供应,因此出现卖压的现象就自然不过了 。这是一般解说,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市场包括分析员担忧附加股对盈利的稀释作用 会拉低公司的每股盈利, 使到股价面对卖压。下列的例子可让你明白这点。(参阅图表)
这里你很清楚地看到由于除权后每股盈利被冲淡造成本益比走高, 这不是该有的现象,因为公司的净利在附加股计划除权后还是一样,股票的本益比估值就没有理由如此走高。所以当公司宣布发附加股建议时,股价会下调至反映除权后的本益比和附加股建议宣布前的相若水平。
话说回来,公司的盈利在附加股后没有改变只是一个假设,实际情况却不尽然,因为得看公司发附加股筹款的目的,比如说公司将所筹到的这笔资金用在扩张业务或者收购资产,并估计在下个财政年度就会开始对盈利做出显著贡献,那么短期盈利的冲稀就不足为忧,股价终竟会反映公司来年收益的增加。在这个情况下,股价卖压如果有也是非常短暂,确是一个难得的买进机会。
相反的如果附加股计划只是为了减轻债务,虽然利息开支的节省可以提高净利的表现,但却不足以显著减低盈利冲淡的情况,这么一来,股价出现卖压也就不足为奇了。
迷思2:发售价至关重要
除了附加股的比例我发现到一般个人投资者都特别关注发售价,当然你可说他们想先预算需要多少资金来认购。但是我指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如果附加股价格定的离市价越低投资者就会觉得越便宜,越值得认购。或许是这个原因,一般公司都倾向于把售价定在较低水平,担心如果是太接近母股价格的话,附加股会被低额认购,甚至整个计划泡汤。真的是这样吗?
资金决定售价股量
首先我们别忘了一家上市公司在建议发附加股前已决定要筹多少数目的资金了,比如说五千万令吉。因此如果公司决定选择低发售价的话,发售比例就必须提高,也就是发售更多股。反过来说,如果发售价高,比例就可以低,可发售较少的股。
举个例子,假设公司股本1亿股,股价现在是3令吉,想筹资5000万令吉,可选择建议发4配1的附加股,每股定价2令吉,共发2500万股,或者2配1,每股一令吉,共发5000万股。
发售价无关企业价值
从表面上看后者比较吸引股东,因除权后的价格比认购价高的多。其实,如果你懂得计算,你得到的结论将会是,不论落实前一个或后一个建议,附加股完成后原有股东手上持有的总投资价值一样,每股盈利的冲淡也一样。因此发售价完全没有影响到股东的财富,也因此可以这么说,任何附加股计划的发售价与企业价值毫无相干。
要是有好的投资计划,公司甚至可以市价发售,认购额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股东有信心公司可以为他们新注入的资本取得合理的回酬比如15或20%。
所以把发售价定的低一点的唯一站得住脚的理由是股东或投资者因高折价而有兴趣申购额外股,进而确保整个附加股计划成功吧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35 PM 编辑
盈余再投资率
盈余再投资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把部分盈余保留起来然后转投资。这是作者从巴菲特的理念演变出来的,那是保留1块美金后就要创造至少1块美金的回酬。这个公式是直接去计算资本支出占盈余的比率,公式如下:
盈余再投资率 = (non current asset 4 - non current asset 0) / (profit 1 + 2 + 3 + 4) 例子:
(non current asset 4是从2008年 - non current asset 0是2004年) / (profit 2005+2006+2007+2008)。用non current asset来计算是由于购买机器,厂房,土地费用,还有有时会因为收购对手而导致溢价出现,溢价就会出现在intangible assest当中 (这些都是我考虑的资本支出)。
盈余再投资率低于40% 算低,大于80% 就算偏高。负数最好,表示不用增太多的机器设备,在提列折旧下(non current asset逐年下降),而盈利又一年一年的增加中,就会出现负数了。因为这项比率采用移动平均数计算,是为了看出长期趋势,平滑掉单一年度的暴增或暴减:年限采用4年,是一般产业的景气循环周期,以求比较基础的一致。
盈余再投资率应以个股的领域作比较。这盈余再投资率也只是作为选股的参考方法之一,希望能帮到各位新人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49 PM 编辑
[转贴] 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所發表的一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管理演講
葛拉罕追求[價值遠超過價格的安全保障(邊際)(Margins of Safety),這種投資管理方法是否已經過時?目前,許多撰寫教科書的教授認為如此.他們認為,股票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換言之,股票價格已經充分反應了公司一切已知的事實以及整體經濟情況.這些理論家認為,市場上沒有價格偏低的股票,因為聰明的證卷分析師將運用全部的既有資訊,以確保適當的價格.投資者能經年累月地擊敗市場,純粹是運氣使然.[如果價格完全反應了既有的資訊,則這一類的投資技巧將不存在],一位現今教科書的作者如此寫道.
或許如此!但是,我要提供一組投資者的績效供各位參考,他們長期的表現總是超越S&500股價指數.他們的績效即使純屬巧合,這項假說至少也值得我們加以審查.審查的關鍵事實是,我早就熟識這些贏家,而且長年以來便視他們為超級投資者,最近的認知也有十五年之久.我必須說明,所以的這些紀錄都經過稽核,確實符合既有的記錄.
在進行審查之前,我要各位設想一場全國性的擲銅板大賽.讓我們假設,全美國2.2億人口每天擲出一枚美元銅板,並猜銅板出現的正面或反面.如果猜對了,他們將從猜錯者的手中贏得一美元.每天都有輸家遭到淘汰,獎金則不斷地累積.經過十天十次投擲之後,全美國約有2.2萬人連續十次猜對擲銅板的結果,每人所贏得的獎金約超過1,000美元.
現在這群人可能會開始炫耀自己的戰績,此乃人的天性使然.他們可能保持謙虛的態度,但在酒宴會中,他們偶爾會以此技巧吸引別人的注意,並炫耀其擲銅板的奇異洞察力.
假設贏家都可以從輸家手中得到適當的獎金,再經過十天,約有215個人連續二十次猜對擲銅板的結果,每個人並贏得大約100萬美元的獎金.輸家總共付出2.2億美元,贏家則得到2.2億美元.
這時候,這一群人可能完全沈迷在自己的成就中.他們可能開始著書立論:我如何每天工作30秒,而在二十天之內將1美元變成100萬美元.更糟的是,他們會在全國各地參加講習會,宣揚如何有效地擲銅板,並且反駁持懷疑態度的教授說:如果這是不可能的事,為甚麼有我們這215個人呢?]
但是,某商學院的教授可能會粗魯地指出一項事實,如果2.2億隻猩猩參加這場大賽,結果大致上也是如此,會有215隻自大的猩猩將連續贏得20次的投擲.
然而,我必須說明,猩猩的故事跟我即將提出的案例,兩者之間存在著若干重大的差異.因為,經過20天的競賽,只剩下215隻贏家,如果你發現其中有40隻來自Omaha的某個動物園,則其中必有蹊蹺.於是,你會詢問猩猩管理員各種問題:它們吃甚麼飼料?作特殊的運動?閱讀甚麼書籍?換言之,如果你發現成功案例有非比尋常的集中現象,則你希望判定此異常的特色是否是成功的原因.
科學的調查也遵循此一研究型態,試圖分析某種罕見的病因.知道有些絕不是隨機因素(random chance)所造成,雖然未必瞭解病因,但知道從那裡著手調查.
除了地理因素,還有其它方式可以界定起源,即我所謂的[智力的起源](intellectual origin).我認為各位將在投資領域發現,不成比例的銅板投擲贏家來自於一個極小的智力村莊,它可以稱為[葛拉罕村],存在著許多贏家,這種集中現象絕非巧合所能夠解釋.我所要考慮的這群成功的投資者,共有一位智力族長:葛拉罕(Graham).這些離開智力家族的孩童,他們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買賣不同的股票及企業,但他們綜合績效絕對無法用隨機因素加以解釋.他們做相同的猜測,並不是因為領導者下達某一項指令,因此也無法用這種方式解釋他們的表現.族長只提供了智力的理論,每位學生都必須自行決定如何運用這項理論.
來自葛拉罕村的投資者所具備的共同智力架構是:他們探索企業的價值(value)與該企業市場價格(price)之間的差異.實質上,他們利用其間的差異,卻不在意效率市場理論家所關心的問題.股票究竟在興期一或星期二買進,或是在一月份或二月份買進?當企業家買進某家公司時(這正是葛拉罕村的投資者透過上市股票所從事的行為),我懷疑有多少人會在意交易必須發生於某個月份或某個星期的某一天.如果企業的買進交易與時間沒有任何差,則我無法瞭解學術界人士為何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探討代表該企業部份股權的交易發生時間的差異.無庸多說,葛拉罕的門徒並不探討beta值,資本定價模式(CAPM),證卷報酬率的變異數(Covariance).些都不是他們關心的議題,事實上,他們大多難以界定上述學術名詞,他們只在乎兩項變數:價格與價值.
面對圖形分析師所研究的價量行為,我始終感覺驚訝.你是否會僅僅因為某家公司的市場價格在本週或前一週劇揚,便決定購買該企業呢?在目前電腦化的時代,人們之所以會大量研究價格與成交量的行為,理由是這兩項變數擁有無數的資料.研究未必是因為其具有任何功用,而只是因為資料既然存在,學術界人士便必須努力學習操縱這些資料所需要的數學技巧.一旦擁有這些技巧,不去運用便會帶來罪惡感,即使這些技巧的運用沒有任合功用,或只會帶來負面功用,也在所不惜.如同一位智者所說的:對一位持鐵鎚的人來說,每一樣事樣看起來都像是釘子.
我認為,這一群具有共同智力起源的投資者非常值得我們研究,雖然學術界不斷地對價格/成交量/季節性/資本規模以及其它變數,研究它們對股票績效的影響,但這群以[價值]為導向贏家的方法卻豪不受人關心.
關於這項績效的研究,我首先要回溯到從1954到1956年間,工作於Graham-Newman公司的四位伙伴.我們總共四個人,我並不是從數以千計的對象中挑選這四個人.我在哥大選修葛拉罕的投資學課程後,我要求進入他的G-N公司擔任無給職的工作.但葛拉罕卻以價值高估而拒絕了我的要求.他對價值看得非常嚴重!經過我不斷地懇求,他最後答應僱我.當時G-N公司有三位合夥股東,以及我們四位學徒.公司結束經營之後,我們四個人陸續在1957年離開公司,目前只能夠追縱其中三個投資人的投資技錄.
第一個案是:Walter Schloss,他從來沒有唸過大學,但他在紐約金融協會參加葛拉罕的夜間課程.他成立的WJS公司,28年來複利報酬率是:21.3%,同時間的S&500的複利報酬率是:8.4%.在Super money一書對他的描寫是:他從來不運用或接觸投資資訊,在華爾街幾乎沒有人認識他.他只參考手冊上的數字,並要求企業寄年報給他,情況便是如此.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在管理別人的資金,這進一步強化他對於風險的厭惡.他有高尚的品格,並以務實的態度自持.對他來說,金錢是真實的,股票也是真實的,終身接受且信仰[安全邊際]的原則.
Schloss的投資組合極為分散,目前擁有的股票超過100支.他瞭解如何選股,將價格遠低於其價值的出售給私人投資者,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擔心目前是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興期一,也不關心今年是不是大選年.他的想法非常單純,如果某家公司值1美元,若我能夠以0.4美元買進,我遲早會獲利.他便是如此不斷地行動.他所持有的股票種類遠比我的多,而且比我更不關心企業的本質.我對他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這是他的長處之一,沒有人能夠對他產生足夠的影響力.
第二個案是:Tom Knapp,他在普林斯頓主修化學,大戰結束後,他經常在海灘遊蕩.後來他參加葛拉罕在哥大的夜間投資課程.產生了對投資學濃厚的興趣后,於是正式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並且穫得了MBA學位.當他離開G-N公司後,成立T-B公司.15年來複利報酬率是:20%,同時間的S&500複利報酬率是:7%.T-B公司的投資高度分散,他們也會從事控制股權的投資.我發現他仍然在海灘遊蕩,唯一的差別是,他目前擁有一大片海灘.
第三個案是:Warren Buffett,我本人在1957年成立Buffett Partnership公司,並在1969年擴充為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一直從事相關的投資業務.B-H公司的投資績效,不論各位如何考驗它,它的表現一直都令人滿意.B-H公司40年來複利報酬率是:23.8%,同時間的S&500的複利報酬率是:7.4%.
第四個案是:Bill Ruane,他在1951年參加葛拉罕的投資講座,從1951年到1970年間,他管理的資金規模非常小,績效卻遠比大盤來得好.後來他成立了Sequoia Fund基金公司,合夥股東不僅繼續委託他管理,還投入更多的資金,而且對他的表現十分激賞.基金公司15年來複利報酬率是:18.2%,同時間的S&500的複利報酬率是:10%.
我比須指出,截至目前我們所觀察的紀錄,投資組合在整段期間都幾乎沒有重疊.他們都是根據價格與價值間的差異來選股,選擇的標的也截然不同.Schloss的重要持股是紮實的企業/Knapp所選擇的則是名不見經傳的企業/Ruane選擇的則是大型企業.他們的記錄並非由某人主導的,也極少出現重疊的現象.
第五個案是harlie Munger,他畢業於哈佛法學院,並且成立一家主要的法律事務所.我大約在1960年認識他,並鼓吹他瞭解葛拉罕的價值投資理念.於是,他成立一家合夥公司13年來平均獲利率是:19.8%,同時間的DJ30報酬率是:5%.他的投資組合集中在極少數的證卷,但仍然依據相同的價值折價從事投資.他願意接受股價的上下擺盪,而他恰好是一位精神極度集中的人.他同時也是B-H公司的副董事長,當他自己經營合夥事業時,他的投資組合和我或任何先前所提到的人完全都不同.
第六個案是:Rick Guerin,他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數學系.在我網羅Munger之後,Munger又網羅了他.他成立了太平洋合夥公司,從1965年到1983年間,S&500的總成長率316%,而Guerin的績效為22,200%.即19年來其年平均複合成長率是:32.9%,而同時間的S&500則平均是:7.8%.
這兩個都沒有商學教育背景,但是認同[價值投資方法],可以視為具統計上的顯著性.
在此撇開主題:以0.4美元的價格買進1美元的紙鈔,人若不能夠立即接受這項概念,就永遠不會接受它.它就像注社藥劑,如果它無法立即抓住這個人,則我認為即使使你長期地說服他,並且展示各種記錄,你也無法讓他接受.這是很單純的概念,但他們就是無法領悟.類似Guerin這樣的人,他完全沒有正式商學教育的背景,卻可以立即領會價值投資法,並且在五分鐘之後便加以利用.我從來不曾見過任何人,會在十年之後才逐漸地叛依這種方法.它似乎和智商或學術無關,它是頓悟,否則就是拒絕.
第七個案是:Stan Perlmeter,他畢業於密西根大學的藝術系.他經營的廣告公司就在我的Ohama B-H公司的同一棟大樓.1965年,他也認同葛拉罕的觀點,認為我所經營的事業比他的行業要好,於是離開廣告業.在一次地,Perlmeter於五分鐘之內就接受了價值投資法.
他的合夥公司持股和我們的都不相同,它們都是獨立的紀錄.公司19年來複利年長幅:23%,同十時間的DJ30報酬率不到7%.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50 PM 编辑
Perlmeter買每一支股票時,都是因為他所穫得的價值高於他所支付的價格,這是他唯一的考量.他既不參考每一季的盈餘預估值,也不參考明年的盈餘預沽值,他不在乎當時是星期幾,也不關心任何的投資研究報告,他無視價格動能/成交量與其它類似的變數.他只提出一個問題:該企業值多少錢?
第八個案是:Washington Post信託基金,年平均投資報酬率是:16.2%
第九個案是:FMC公司退休基金,年平均投資報酬率是:15.6%
這兩家公司的退休基金是我所能施展影響力的,我都引導它們朝向以價值為取向的基金管理方式.很少公司內部的退休或信託基金是以價值的觀點從事管理,我建議這兩家公司聘請以價值為導向的基金經理人.
由於管理方式的不同,這兩家公司內部基金的整體績效名列前百分之一.FMC將績效歸功於選擇基金經理人的心態,他們都有共通的特質,即根據價值來選股.
這九項投資記錄來自葛拉罕村的,我並非以後見之明而從數千名對象珠挑選出他們.我乃是根據他們的投資決策架構,而在多年前並選定了他們.我瞭解他們所接受的訓練,而且知道他們的智慧/個性和脾氣.我們務必瞭解,這一群人只承擔了一般水準以下的風險;留意他們在股市疲弱期間的記錄.他們的投資風格雖然大不相同,但心態上始終格守:買進的標的是企業,而非企業的股票.他們當中有些人偶爾會買下整個企業,但是他們經常只購買企業的一小部份.不論買進整體或一部份的企業,他們所秉持的態度完全相同.在投資組合中,有些人持有幾十種的股票,有些人則集中在少數幾支股票.但是,每個人都受惠於企業市場價格與其內含價值之間的差異.
我相信市場存在著許多沒有效率的現象,這些來自葛拉罕村的投資人成功的掌握了價格與價值之間的缺口.華爾街的群眾可以影響股票價格,當最情緒化的人/最貪婪的人或最沮喪的人肆意驅動股價時,我們很難辯稱市場價格是理性的產物.事實上,市場經常是不合理的.
我想提出有關報酬與風險之間的重要關係.在某些情況下,報酬與風險之間存在著正向關係.如果有人更訴我:我有一隻六發裝彈的左輪槍,並且填裝一發子彈.你可以任意地撥動轉輪,然後朝自己扣一次板機.如果你能夠逃過一劫,我就賞你100萬美元.我將會拒絕這項提議,或許我的理由是100萬美元太少了.然後,他可能建議將獎金提高為500萬美元,但必須扣兩次板機.這便是報酬與風險之間的正向關係?
在價值投資法中,情況恰巧相反.如果你以0.6美元買進1美元的紙鈔,其風險大於以0.4美元買進1美元的紙鈔,但後者報酬的期望值卻比較高.以價值為導向的投資組合,其報酬的潛力愈高,風險愈低.
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1973年,華盛頓郵報公司的總市值為8,000萬美元.在這一天,你可以將其資產賣給任意十位買家之一,而且價格總值不低於4億美元,甚至更高.該公司擁有郵報報社/商業週刊/數家重要的電視台.這些資產目前的價值為20億美元以上,因此願意支付4億美元的買家並非瘋子.
現在,如果股價下跌,該企業的市值從8,000萬跌到4,000萬美元,其beta值也上升.對於用beta值衡量風險的人來說,更低的價格使它變得更有風險.這真是仙境中的愛麗絲.我永遠無法瞭解,用4,000萬美元,而非8,000萬美元購買價價4億美元的公司,其風險竟然更高?事實上,如果你買進一堆這樣的證卷,而且稍微瞭解所謂的企業評價,則用8,000萬美元的價格買進4億美元的資產,這筆交易基本上沒有風險.尤其是分別以800萬美元的價格買進10種價值4,000萬美元的資產,其風險更低.因為你不擁有4億美元,所以你希望能夠確實找到誠實而有能力的人,這並不困難.
另外,你必須有知識,而且能夠粗略的估計企業的價值.但是,你不需要精密的評價知識.這便是葛拉罕所謂的:安全邊際.你不必試圖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價值8,300萬美元的企業.你必須讓自己保有相當的緩衝(Cushion).架設橋樑時,你堅持載重為3萬磅,但你只准許1萬磅的卡車穿梭其間,相同的原則也適用於投資領域.
有些具商業頭腦的人可能會懷疑我撰寫本文的動機.更多人叛依價值投資法,將會縮小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距.我只能夠如此告訴各位,自從葛拉罕出版的這本書,這個秘密已經流傳了50年.在我奉行這項投資理論的35年中,我不曾目睹價值投資法蔚為風潮.人的天性中似乎存在著偏執的特色,喜歡把簡單的事弄得更複雜.最近30年來,學術界如果有任何做為的話,乃完全背離了價值投資法的教訓.它很可能繼續如此,船隻將環繞地球而行,但地平之說仍會暢行無阻.在市場上,價格與價值之間還會存在著寬廣的差值,而奉行葛拉罕理論的人也會繁榮不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53 PM 编辑
基本分析入門與簡易應用(一) — 從哪開始看? / 歐斯麥
基本分析入門與簡易應用(一) — 從哪開始看? / 歐斯麥採用基本分析研究的開始,就又面臨了選擇,是要採用Top-down還是Bottom-up,” どっち?!”鬥雞又來了嗎?其實就跟之前那篇的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好一樣,兩者都可以,重點是了解自己的限制(例如資料取得、每天能花的研究時間等),選適合自己的最好。麥講喜歡吃總匯三明治,幾乎幾天就來上一個,所以我通常是都看,都用,從上而下與從下而上,一樣都會吃到夾在中間的肉的…….我先簡單解釋一下,何謂Top-down跟Bottom-up。
Top-down:由上而下選股法,先研究總體經濟環境、大趨勢,然後根據趨勢來選擇區域、產業,再下延伸到類股族群的個體企業,投資全球各區域的基金經理人多半是採用這種方式,例如看好中國消費市場崛起,可能代表中國內需股會因中國市場而受惠,所以就投資相關類股中最具潛力的公司,因為他們不太可能一天到晚三不五時就飛來台灣或中國看各個公司實際運作的狀況,因此以趨勢為主,再根據當地的研究團隊報告來做資產在股、債、匯市的配置。
圖片來源:大華投信
有沒有覺得上面那段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以股市術語來說,這就像是「概念股」的雛型,幾乎每個投顧老師都朗朗上口呢!
“但是!”
歐斯麥只能說,會半套比都不會還慘。這樣的思維其實有一個隱含假設:「當特定產業或地區趨勢大好時,相關的產業企業將隨之受惠。」
真的是這樣嗎?當特定產業或地區趨勢大好的時候,也就表示熱錢可能快速的湧入,過多貨幣供給追逐少數的企業,容易使得企業的價值被不當高估了,舉例來說,妳家附近有家青蛙撞奶超好喝又超便宜,似乎沒人發現所以妳幾乎天天花15元買上一杯,突然有天新聞雜誌開始大肆報導,排隊的人潮開始多了,然後妳悄悄發現老闆換上了招牌—現在1杯要20元,過三個月又變成25元…….人潮似乎更多了……
Bottom-up:由下而上選股法,更精準來說,是企業個體的價值研究:也就是由企業的價值驅動因子(策略、經理人能力、價值鏈分析…),佐以財務及價值分析,以及產業前景作為參考,綜觀評估一家企業的投資價值。產業趨勢、區域經濟景氣、甚至幣別匯率…,都只是次要的參考點,真正重要的在於企業本身的成長是否值得期待。
圖片來源:某投信( 我忘了 XD )
但這種研究方式,我覺得其實沒有太多人”真正”的採用,因為對一般人來說,實在是很難了解公司真正的營運狀況,券商裡的研究員們都用盡各種方法來旁敲側擊公司的各種狀況,而媒體跟報章雜誌的相關報導通常多所偏頗,就算是財務報表,如果不是在相關產業工作的人,大概也不易搞清楚報表中各式數字是否有特殊的算法與眉角。而如企業策略、人力資源運用、公司治理、自由現金流…,這一類的探討,亦沒有標準的概念可供套用,各個產業的算法都不太一樣,所以媒體搞不懂,就通通叫某某概念股,只佔公司營收1%也可以叫概念股哩,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巴菲特不喜歡業務太複雜的公司吧(笑)!
此外,若是真的慧眼獨具,買到乏人問津、且價格低估的投資標的,通常更是對於耐心、判斷自信力的嚴峻考驗。但此種思維可以讓你避開許多過熱、可能產生泡沫化的危險、以更低的成本持有好企業的股權(或者,至少不是為了搶熱潮而看錯股票代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55 PM 编辑
基本分析入門與簡易應用(二) — 財務報表初步 / 歐斯麥
關於財務報表,這點麥講其實不會講太多,只說一些安全的,初步的就好,如果真的有興趣的投資朋友,或是對產業有專精、想要分享產業知識的,也可以來信交流交流。我先說,麥講會看,但是我只看我覺得重要的地方,分析一些預期心理而已,畢竟會計有時候可以專業到連會計師都可能被騙(如博達案),我不過只是個投機客,只要資訊足夠讓我賺到我該賺的錢就夠了。
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甲公司前三季稅後EPS分別為:2元、1.5元、1元,而乙公司的前三季稅後EPS分別為:-1.5元、-0.8元、0.3元,通常妳覺得哪家公司的股票短期內(一到三個月左右)會漲?
通常應該是乙的機率比較大。明明算起來甲公司前三季EPS加起來有4.5元,而乙公司還是負的一元,WHY?
或許談每季對一些只想短期賺賺價差的人有點遠,那談談每月好了,每月公司公佈的財務數據有哪些?最主要的就是當月公佈上個月營收狀況。藉由營收狀況我們可以知道公司是不是穩定的成長,但營收就是獲利的保證嗎?營收就只是公司賣出去多少貨品的總價金而已,你跟7-11買了一條七塊的七七乳加巧克力,我想大部分非業內的人應該都不知道歐噴將賺了多少,七七乳加巧克力這家公司賺了多少,但你可以知道歐噴講多了七塊的營業額,也就是七元的營收,有沒有可能快要過期想要趕快賣掉,搞不好是賠本在賣哩!
而且,你得注意一下公司的營收公佈時間點。通常一家公司到月底時,公司內部人員就會大概知道這個月營收多少,賺了多少,再來就會有長期追蹤該公司的研究員運用財務模型與旁敲側擊田野調查法( 拜訪公司、問業界朋友之類的 ),去估算大概的財務狀況,等到公佈時,消息靈通的短期交易者也大概上車得差不多了,就歐斯麥的經驗,當月營收若不錯的公司,有些公司的股價跟籌碼部份在當月底就會有所端倪了,等到公佈那天營收大好,常都是短線出貨的溫床。
提上述這些,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思考,思考數字背後的意義跟邏輯,你才有較大的機會獲利。其實股市裡賺錢並不難,難的是想要短期賺大錢,你每天上班八小時一個月辛辛苦苦賺個三五萬元,那為何會想要每週只花兩小時研究金融市場(如果你認為看看經濟日報叫研究的話)就想要每月多賺三萬元?所以我並不建議沒時間研究的人殺進殺出的,以季度跟年度進行操作就很夠了,不要貪心,選對股票,安心睡覺就好,行有餘力,再花時間學進階。就拿騎腳踏車做比喻吧!學會自在的騎,能前進就可以享受順風的快感,但是要學會特技,摔個幾十次狗吃屎可就會變成是家常便飯了呀~( 個人小時候吃過不少 老實說味道並不是挺好 所以在這新手區裡我就不打算教各位吃啦 XD )
OK!最簡單先看什麼?
長期來說,我認為還是得看一個產業的趨勢、景氣循環位置跟公司獲利的穩定性,當然,用這個簡單方法想找到飆股天天漲停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通常主力股主要還是得看籌碼面的,而且要賺到整段其實難度頗高,實在不建議業餘股友們介入這種類型的股票,有興趣的話改天再談。
不囉唆,直接講如何用財務報表簡單的「初步」篩選股票( 再次強調,是「初步」,讓你從一千多支股票中先挑出比較安全的 ),先連上公開資訊觀測站或是拿本四季報放在旁邊,不然上各大券商的網站應該也都有:
一、平均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看過去幾年公司為股東創造多少報酬率,最好是多看幾年,一般建議是看五年,也就是說在經過景氣循環後還能持續為股東創造穩定的報酬,顯示這家公司對產業環境變化的應變以及經營能力穩定。
二、過去幾年配發股利的結構:
要去查查看公司配發的股利,是本業獲利配發的,還是業外獲利、靠增資來發的,也就是說要確定公司是真的有賺錢可以發給股東,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去借錢來發給股東呼攏股東。
三、EPS的結構:
不要輕易相信報紙寫的,若一家公司的EPS在某季突然增加2元,要去研究一下它EPS的結構,有可能1.5元是賣土地或大樓的業外獲利,而反而本業上只賺0.5元是大幅衰退的,媒體通常會故意忽略這類消息。
四、公司現金、負債跟存貨與週轉率有多少:
看現金流量、負債情況是要避開公司因周轉不靈而出問題的機率,消費電子公司若存貨過多會有存貨變不值錢的疑慮。
五、營收獲利與去年同期相比較:
月增率( MOM)增加,可能只是季節性的問題,例如消費電子股第四季通常是旺季,所以11、12月的月增率比起8、9月來說,增加是很正常的,但若是年增率 (YOY,也就是跟去年同期相比)減少,「暗示」其實今年第四季比去年第四季的狀況可能比較差,用營收是為了估算該季的獲利情形,詳細狀況還得要去深度調查一番。
六、同類股財務狀況比較:
找同類公司,可以先上雅虎股市連上該公司的網站,或是到公開資訊觀測站查一查,看看業務營運項目跟比例是否雷同,雷同才能直接比較,不然就又流於概念股之流了;若同類股的營收跟獲利趨勢差不多,或許暗示該產業正處於上升的景氣循環。
「初步」選出股票,要注意一下每個產業狀況不大一樣唷,一般人拿到的資訊都是落後的,所以抓一個產業的成長方向,做一個較長線的規劃,我認為對沒太多時間深入研究的上班族來說是比較簡單的,而且你會發現,初步篩選完,應該就可以篩掉60%以上的公司吧,而且績優生總是那幾檔。
PS. 60%是我隨口說的,我猜應該比例更高才是,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算算看 ^^
PS2 感興趣的朋友們,我們在無名的留言板有開放Call-in,歐斯麥大大會想辦法舉簡單例子替各位解答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0 10: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m 于 26-5-2011 09:57 PM 编辑
基本分析入門與簡易應用(三) — 總體經濟判大勢 / 歐斯麥
關於總體經濟的部份,PHIGROUP裡有Mr.X與Job在,歐斯麥不敢造次呀!!
所以我說說一般人很方便得到資訊且又頗重要的部份就好,至少讓大家對於局勢現況有個概念,但重點還是科科老的「資金+心理預期=趨勢」,可不要傻傻的看到黑影就開槍呀!
像這次的次貸風暴,相信大家看新聞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不過次貸風暴是2007年年中才開始的嗎?次貸的情節,早在「美元大崩壞」這本書中,作者早已提及,而且幾乎是一幕幕的按照順序上演著,二房危機、壽險公司倒閉等。那本書是好書,只不過經濟學家嘛,或可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卻幾乎永遠算不準何時發生,書可是2004年寫的呢!要是歐小麥不理智一看完這本書就一股腦兒的跳進去梭哈,「空!」,那可真的是空空了,腦袋空空,口袋也空空。
美國一定要看,畢竟在未來五年我認為還是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取代美國在國際的地位,目前他還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家,大家努力工作為了什麼,亞洲人努力工作為了什麼?不過是為了讓美國人爽而已,美國人一不消費,全世界一起遭殃。希望哪一天新台幣有機會可以取代美元,可以換我們爽大家幫我們打工呀~
原則上,所有的經濟指標都是落後的,只有股價才是所有領先的因素,循環有時候只是人類自我實現的預言(不是芋圓),樂觀的時候,一年賺不到一元的公司股價可以飆上兩三百塊,只因大家覺得他未來前景看好、某產業未來十年看不到一片烏雲,現在三百超便宜不買可惜,而悲觀的時候,就算只剩30元都覺得現在不賣,未來恐怕變成3元,其實都只是心理因素,因為樂觀跟悲觀的預期,導致同一張股票在不同時間點被人們所認定的價格不一致罷了。
只提幾個一定要看的點,讓各位朋友可以很快GPS一下自己身在股市多空循環的何處,順便告訴大家去哪看比較方便:(當然在PHIGROUP這裡不定期幫大家整理最方便啦)
一、經濟成長率(GDP年增率):
假設所有的經濟數據都是落後股價的前提之下,我們只能找個接近一點來評估股市的高低循環,上圖是大陸統計美股的資料(偷懶用別人的圖 XD),可以看出來雖然慢一點,但是大抵上是差不多的,台股大概同步或落後一季左右。有人提供一個大致可以衡量相對高點的方法,就是當股市市值超過GDP 的120%時,表示市場處於過熱的情況,泡沫隨時可能破裂,不過他講的是美股,我沒驗證過,但是台股的話嘛……我建議還是直接看GDP就好。
資料哪裏找: 行政院主計處每季公佈 http://www.dgbas.gov.tw/
二、貨幣供給額:
Job大大有統計過,跟股市漲跌幅相關性很大的,就是貨幣供給額。原則上,各國央行主要是以『維持物價穩定』為前提,進行貨幣供給調控,像我國每年12月的貨幣供給額都比平常多出50%,,一般電視上都管這叫年底資金行情,歐斯麥猜是中國人有過年包紅包的習慣,央行就先把鈔票印出來等大家來領吧(笑),以上隨口說說,博君一笑,什麼原因造成我認為其實不太重要,當你看到某支個股大單賣出,搞不好只是因為大戶今天賭馬賭輸需要湊湊現金而已,重點是看到貨幣供給增加,就暗示這些錢可能會流進股市,那有可能就真的會有推升股價向上的動能。
跟麥當勞在各國賣的價錢不同,口味也不同,各國央行的M幾意義好像也都不太一樣,省事一點就先看台灣的就好,我國貨幣供給額統計分為M1A,M1B及M2三種,定義如下:
M1A=通貨淨額+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M2=M1B+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郵匯局轉存款等準貨幣。
(註:通貨淨額指貨幣機構與郵匯局以外各部門持有之通貨。
亦即:通貨淨額=央行通貨發行額-全體貨幣機構及郵匯局的庫存現金,簡單說就是扣掉機構庫存流通在外在你我手上的現金總和)
從上述可知,以流動性及交易功能做比較,M1A>M1B>M2;也因此,M1A及M1B常被用來衡量股市動能強弱。但其實三種都有人在用,好像比較多人用M1B年增率觀察,也有用M1B與M2交叉或M1B-M2年增率來做判斷,衡量資金跑到定存多寡,我是覺得反正是看一個趨勢方向,把三個數值都畫在同一張圖上就行啦!不然只看一條M1A或是M1B也可以就是了。
資料哪裏找:中央銀行網站每月公佈 http://www.cbc.gov.tw/
三、FED利率:
事實上,全世界其實只有一個央行,那就是FED,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其他各國央行手上一堆美元資產,所以只好大多時間都看FED臉色做事,所以重要日子開獎時,據說就跟王建民打球當天時台股成交量會稍微下降一樣,「全世界都在看」,外匯市場有時候也會以量縮表達大家屏息以待、引領期盼之意,等著看鬍鬚伯打算賣多少錢一碗滷肉飯….景氣熱,人潮多的時候,就像百貨公司樓下賣 40元、60元滷肉飯都有人排隊搶著吃,但當伯南克決定推出加量不加價、甚至降價時(也就是選擇降息、放出大量貨幣供給),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美國這個滷肉飯攤的生意不好才需要降價刺激消費呀~
資料哪裏找:http://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fomccalendars.htm
這裡直接附上FED今年開會時間,要趕快拿行事曆記起來唷~
GDP跟貨幣供給額,我比較看的是年度、季度的多空循環,而FED利率政策,影響則是較長線的多空週期,因為升息循環與降息循環是不會快速轉向的,通常都是一路升到底,不然就是一路降到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歐斯麥說:有央行的地方,就有循環!
對於這方面想要深入了解的,我會建議大家多看看金融史,你會發現坦伯頓爵士說的一點都沒錯:世界上最貴的幾個字,就是「這次不一樣」。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