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5|回复: 10
|
我们一定要以爱语来对治恶口,无论人家怎么批评我们。
[复制链接]
|
|
摘自: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讲记,显密文库
网址: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7118
如何受持不妄语戒
好了,那我们应该如何来受持不妄语戒呢?
第一个是以正语对治谎言。任何时候,都说正语,不要说谎。
第二个是以直心对治两舌。直心,直心是道场,出言很谨慎,只是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自己真正透彻明白的,不会一知半解地去瞎说。
第三个是以爱语来对治恶口。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无论你怎么做,总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的。
那个《伊索寓言》上面就讲了一个笑话,说,父子两个,就到城里面去,准备去卖一头驴子。然后父子两个,牵着这个驴子呢,就一路进城去。一路上就有人笑话他们了,说,“哎呀,你看,那个父子两个好笨,有驴子都不知道骑,两个人都走路呢。”然后这个父亲一听,啊,有道理,父亲他就骑上去。就再走。
另外的人看到又说了,“你看看,那个父亲,哎呀,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你看,那儿子那么小,让他走路,他自己就骑个驴子。”好了,父亲又下来了,然后让儿子骑上去。
又遇到人家说了,“你看看,这个儿子多不孝顺,他老父亲在前面走,他骑在驴子上面,洋洋得意的。”
好了,这样子的话呢,这个父亲也没什么主见,他说,“这样子,那我们父子两个都坐上去。”
还是有人说,说,“你看看,这个父子两个好残忍哪,那这个小驴子呢,他们两个人都跨在上面去了。”那然后怎么办呢?这个父亲,这个父子,都没有什么智慧,然后他听说好残忍对这个驴子,父子两个又都下来。
然后没有办法了,两个人抬着这个驴子进城去了。
还是给人家说,“你看看,这个两个笨蛋,你看看,有驴子不知道骑,抬着驴子走路。”
其实人生在世,就跟这对父子进城的样子差不多,无论你怎么做,无论你怎么去委曲求全,无论你怎么想做得圆满呢,总会有人批评的。你不要想着,所有人都满意,不可能的事情。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都有人诽谤。
你看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都有一个女子,一个外道女子,受了那个外道的蛊惑呢,故意在衣服里面,就捆一个小木盆子。跑到佛陀讲经的会场去,指着佛陀说,“沙门,你不要在这里装模作样了,我肚子里面怀的,就是你小孩子。”这个很糟糕,这个帝释天气愤不过了,变作一个小白老鼠,钻进去,把绑那个木盆子的那个绳子咬断了,哦,当当一下,这个木盆子掉下来,大家就哄堂大笑了。
你看,佛陀住世呢,都示现有这些受诽谤,何况是我们呢?所以事实上,这个也就是讲,我们一定要以爱语来对治恶口,无论人家怎么批评我们。
第一个,我们自己要有主见。
第二个,我们不要起嗔怒心。无论人家怎么批评我们,我们不要起嗔怒心。
第三个,我们还要以一个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教化对方。不要以嗔恨对治嗔恨,不要自己跟着他转,他造恶口,我们不造恶口,这样子的话,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更加要警觉,我们受持了这个五戒的话呢,要知道,一定要言辞柔软,不要说很刺激人家的话,不要说很过份的话,这样子呢,就是比较如法了。
要知道,这个世俗的家庭来说,你一句责备的话,如果说得很重的话,可能他就会刺激儿女,离家出走;也就可能引起呢,夫妻反目。在单位上面也可能呢,引起同事成仇。
所以佛陀说,不会说话的人,这个舌头好像一把斧子一样,让他处处都会不知不觉,就制造很多障碍了,然后演变出很多可怕的悲剧了,所以这个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我们受持此戒以后呢,应该要按照佛陀教导去如法地做。
佛陀住世的时候,尚且遭人诽谤和咒骂。有一次,有一个婆罗门,他就跑到佛陀的那个住的精舍来,在佛陀面前,大声地咒骂。佛陀不说话,默然,在那里静坐。哎呀,这个人终于骂累了。
然后佛陀这时候开始说话了,说,“如果你去送一件礼物给人家,那个人不在家的话,那个礼物归于谁?”
那个人就回答,“礼物肯定归于送礼的人,那主人不在家嘛。”
佛陀跟着就说了,“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已。”也就是说你现在呢,你骂了那么久,我没有接受,我也没有动心。然后呢,所以你只好把你那些骂人的话,全部留给你自己享用了,成为你累生累世,累劫的业障的一部分了。
所以这个是佛陀,善巧方便开示我们,无论人家怎样子地用恶口来刺激我们,我们都要如如不动,我们都不要跟随他的语言去转,都不要起嗔怒心,要保持慈悲心,要怜悯他,要修忍辱波罗蜜。
第四个方面,是以禁语来对治绮语。禁语就是不说话,少说话。那些没有意义的,无聊的废话,人家在谈论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说了,不要去搭口了,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人的心很平静,是很少有废话的。一个不停地嘀嘀咕咕,嘀嘀咕咕的人,他的心一定是不平,不平静,所以也才会说沉默是金。这样子来对治。
并且我们要能够知道,要能够觉悟,妄语的危害。言为心声,一个人说话,就能够体现,就能够流露他的性格、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动机、他的心态、他的见识,一切都可以透过他的语言表露出来。所以不要随意妄说。
在《佛说出家缘经》上面说,若犯妄语,则有为人轻毁,不起恭肃,虽言有实,人不奉用等等,十恶报。一个是口,如果你老是犯这些妄语的话,一个是口常臭烂。第二是善神背叛。第三是实言流世,人所不信。你说真话,人家也不相信你了。第四个是俗为重事,不在言议。第五个是未有实事,恶名远闻。恶的名声,说你这个人说假话。第六个是为人轻毁,不起肃恭。没有什么威信,人家不恭敬你。第七是虽言有实,人不奉用。就算你说真话,人家也不接受,也不听你的。第八是多怀怨怖,种诽谤业。第九是身死命终,生地狱中。第十是设得为人,常被诽谤。
《大智度论》上面,有一个问题说,“若妄语有如是罪,人何以故妄语?”既然妄语有这样子多的过失,为什么那些人还喜欢去造妄语业呢?同时也给了一个回答,就说,“有人愚痴少智,遭事苦厄,妄语求脱,不知事发,今世得罪,不知后世有大罪报。”也就是说,有些人,太愚痴,没什么智慧,遇到一些苦厄的时候,自己做了错事的时候,不敢面对现实,不肯承当,所以以妄语希望能够脱免,能够侥幸的脱免这个痛苦。其实他搞错掉了,他没有了解因果,不知道现在这个苦报呢,是因为过去的业因,现在今生受罪苦。也不知道,他如果现在逃避掉了,将来的苦报会越重。为什么?因为罪业没有受报,它还会在日日增长。“复有人虽知妄语罪,悭贪,嗔恚,愚痴多故,而作妄语。”这样子造种种的妄语业。
所以祖师说,经常打妄语的人,你不要看他花言巧语,其实是没有智慧。为什么?因为淫障根本智,妄障后得智。这个两句很重要了,你要想开智慧的话,一定要注意持好这个两条戒了。淫欲习气很重的人,根本智很难发挥,很难显发出来,淫障根本智。妄障后得智,妄语很多,后得智也难以显发出来。
|
|
|
|
|
|
|
|
发表于 19-1-2013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9-1-2013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遇到一位善友,告诉我要尽量做功德。。而且尽量去守五戒..这样就很好了
那样做销售行业的人一定会时常说谎言的,这样不是等于造业??
做销售行业不说谎很吃亏下,有时候也避免不了,不然客人都跑掉。。可是这些谎言也不至于伤害到别人的地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2013 0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edison413 发表于 19-1-2013 07:59 PM
今天遇到一位善友,告诉我要尽量做功德。。而且尽量去守五戒..这样就很好了
那样做销售行业的人一定会时常 ...
某些时候究竟该说实话或是妄语,实际上也有一些开缘,根据法师开示例如以下六种情况:
一般常人所容易犯的小妄语,就是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我们对于这个戒要能够灵活地、圆融地守持,要看自己的发心和动机。如果是为了帮助众生,为了止息他的悲伤、忧愁和痛苦,为了让他能够深信佛法的话,有一些方便的妄语,是可以开许的。
比方说,我们说到了六种,
第一种是善良的方便妄语。是希望让他们,有矛盾的双方,能够和谐,能够团结,所以我们听到一些是非,我们说没听到,然后在中间去圆融他们。
第二种是无伤大雅的一些小妄语。但是对于那个听者来说,对他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树立他的自信心...
第三是游戏的妄言,小妄语,不会造成伤害。
然后第四个是慈悲的妄言。
经典上面说,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寡妇,她那个小孩子呢,突然生重病、急病就死掉了。然后她一下子就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就去求佛陀,求佛陀一定要让她这个小孩子死而复生。佛陀说,佛陀就方便安慰她说,“哦,这个不难,你去找一户人家,从来没有死过人的,这么一户人家,从他家里面,要一粒芥菜种子回来给我的话,我就能够让你儿子死而复生。”然后她就一家一家去找,但是呢,肯定的啦,任何一家,都曾经有人过世了。所以她找了很久,走了很远都没找到,没有能够得到一粒芥菜种子。后来她就悟到了,她就明白了,哦,原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年纪大,或者是年纪小,任何人都肯定要一天一天地走向死亡。所以她就接受了她儿子突然死亡这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是一种慈悲的,一种妄言,动机是为了启发对方。
第五个是方便救众生的妄语。比方说,遇到猎人,要追寻猎物的时候,我们明明看到了,也不能够告诉他,那个追寻的正确方向。还有,比方说,有人有亲友,他有重病,医院里面查出来,比方说是癌症,或者其他的病,然后他自己还不知道。然后他问你的时候,你明明知道,也是要方便善巧安慰他,不要直接说。
第六个是方便教化的妄语。比方说,《妙法莲华经》里面,那个著名的三界火宅喻,一个比喻说,一个古老的山庄,突然就失火了。这个主人有一些小孩子,年纪都很小,这些无知的小孩子呢,第一次看到这个熊熊火焰,都跑去那个火堆里面,把一些东西扔在里面,然后看它燃烧,就不肯离开。这个主人,这个庄主想了很多方法,叫他们走,他们都不肯走。然后没有办法了,这个庄主就权巧方便,就想了一个法子,来引诱这些小孩子,自愿地离开,自愿地出离这个火宅。他就说呢,噢,孩子们,你们快点到门外来看看呢,门外有各种众宝装饰的,羊拉的车子、鹿拉的车子、牛拉的车子,乃至于大白牛拉的车子。这些小孩子呢,就真的都跟着跑出来看,然后就很高兴,很欢喜,就出离这个火宅。事实上这是一个比方,比方说什么?说呢,佛陀为了教化众生,因为众生,痴迷于三界,沉迷于三界...佛陀就善巧方便就说,开示什么?开示声闻乘,开示缘觉乘,开示菩萨乘。那羊车就代表声闻乘,羊的力量很小,拉一点点东西,那比喻声闻乘,他只求自己得解脱;鹿车是比喻缘觉乘;牛车是比喻菩萨乘;最后是大白牛车,就是一佛乘,引导众生究竟成佛...这样子呢,是善巧方便的教化众生。
——大愿法师讲解,《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讲记
从事销售业者如果不打妄语,真的很难过日子。平时我也从事生意和销售交易,可以明白其中的苦处,这种处境其实和屠夫明知杀猪不好,不杀却无法养家的两难有点相似,但是销售业者的选择空间比较多。个人从生意的经验如此认为,所谓需要打妄语才能帮助促销的东西,坦白说,质量通常并不好,真是好的服务或产品,说实话也能招徕客人。尤其销售业者必须打妄语才能售出产品的时候,更不如检讨自己产品或是改善服务,这是一个方法。有时如果不得不打妄语,可以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最好确保是上述的开缘之一。纵使没办法犯了戒,也必须保持惭愧心,懂得忏悔,这样罪业会减轻,切莫以为这是人之常情,多数人都犯于是自己就是没错。一般我们持五戒,主要是不去犯那些根本戒,例如不杀生的根本戒是杀人,但是要完全避免伤害小生命,实际上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有时被蚂蚁咬了才知道自己踩在蚁堆上,或是自然反应的打死身上的虫蚁或蚊子,这种经验我相信大家都有。守五戒最基本的是不去犯那些比较严重的根本戒,而且戒相有深浅粗细的不同,若想圆满的持到净戒(即使轻罪都丝毫不犯),实在谈何容易?很多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从微细的戒相来看,已是犯戒了。即便如此,还是宁可守戒以后偶尔犯戒,也胜过完全不想守戒。这样因为有惭愧心,即使偶尔犯错了,不至于犯下太严重的过错,可以透过自调及改过,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及修养,为将来的得度种下善因善缘。以下还有一些大德开示,仅供参考!
据一位西洋心理学家的分析,人类之中,很少有人不想偷窃他人东西的,也很少有人从来没有犯过偷窃罪的,即使是顺手牵羊,即使从未被人看成是窃盗犯。根据佛戒的持犯而言,在五戒之中,也是以盗戒最易违犯。--《律制生活》,圣严法师
問:信佛的人什麼最要緊?宣化:信佛的人切記要守住五戒,五戒是最要緊的,五戒也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登天的一條階梯。若守住五戒,無論什麼時候也不會把人身丟了。—— 《金剛棒喝》, 宣化上人答問錄
問:我未受五戒,為什麼要守呢?宣化:這五戒是自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也應該要守。受戒是事相,守戒是理;你必定要守戒清淨,在事相上才能圓滿。—— 《金剛棒喝》, 宣化上人答問錄 还有一种因素,有些人是学佛不敢受戒,他就有一个误解,认为说,我受了戒了,万一犯戒的话呢,那要堕地狱,所以很害怕,就不敢受戒。其实呢……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里面神通第一的,叫做莲花色比丘尼,她证得果位以后呢,就劝导很多的女众,要出家,修行,要受戒。然后那些人就跟她说,我们不敢受戒,为什么呢?因为受了戒以后,犯戒的话呢,要堕落。
然后莲花色比丘尼,就给他们开示说:宁愿受戒,因为宿世的业力犯了戒,然后再去忏悔,这个就要好过因为怕犯戒而不受戒。为什么?因为我们受戒以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所以罪业会减轻,还有将来得度的机会。如果不受戒的人,他犯了戒不知道忏悔,罪业会越来越重,所以会沉沦到三恶道中间去。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并且来说的话,我们如果能够受戒的话,那个解脱的种子,就种下来了。
——大愿法师讲解,《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讲记
另:推荐您读这篇帖子,http://cforum1.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88846&extra=page%3D2
南无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1-2013 02:00 P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20-1-2013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20-1-2013 02:57 AM
某些时候究竟该说实话或是妄语,实际上也有一些开缘,根据法师开示例如以下六种情况:
感激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24-1-2013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真金不怕红炉火,除非自己的见解偏离了正法,否则无论人们如何攻击也别怕。
在佛法的修行上,有主见不如有正见。 学习佛法客观点比较有收获,因为自己的主见会导致错误的见解,客观的态度会对所接触的法门作分析,才不会被偏离的教义拉着鼻子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4-1-2013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 你所说 的“用爱感化恶人”。
不过现实可不是如此如意噢~
最近本座遇到一个恶人,他可以把对的讲成错的,那个人煽动,纠众来对付本座...
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013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arikingknight 发表于 24-1-2013 04:27 PM
我同意 你所说 的“用爱感化恶人”。
不过现实可不是如此如意噢~
受到批评的时候,要训练自己马上回心转念,也许是自己不对,也许是定力还不够,只要还有忍辱的想法,其实已经不对了。常常这样观心起念,没有不进步的;如果脾气还是不受控制,或许应该暂时避开,选一门方法去修持,或是多读经书也有帮助,只要止功有长进时,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煽动。当然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有时进步有时也会退步,要做到完全不起嗔心,那是圣贤的标准;我们即使做不到一百分,可以先从十分做起,有进步了,再将门槛上移,只要持之以恒,我们也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所谓佛菩萨也是人做的,我们务必相信自己也有这样的能力!
仅此互相勉励,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4-1-2013 04:46 P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24-1-2013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24-1-2013 04:44 PM
受到批评的时候,要训练自己马上回心转念,也许是自己不对,也许是定力还不够,只要还有忍辱的想法,其实 ...
zzzzzzzzzzzz
|
|
|
|
|
|
|
|
发表于 24-1-2013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是以正语对治谎言。任何时候,都说正语,不要说谎。
1. 有個人追殺一個仇人,仇人跑得快丟失了,恰好仇人經過時被你瞧見,這時追殺的人追上來了,問你那仇人去了那裡,你會怎麼說?
2. 有個官員因為兒子病情危急,急需醫療費而中飽私囊,恰好被你瞧見了。過後皇帝得知此事,大怒而要誅滅貪賊九族,而又知道你是唯一知道內情的人,就過問你,你會怎麼答?
3. 有個老婦的兒子出遊外地,而你也認識她兒子,也知道她兒子已命喪九泉。那老婦已經沒有任何一個親人,只有那麼一個兒子。而且她體弱多病,有心臟病、高血壓,稍微一點打擊都可能有生命危險。某日,你回鄉了,那老婦詢問你她兒子情況,你怎麼回答? 本帖最后由 鏡花水月 于 24-1-2013 10:18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013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鏡花水月 发表于 24-1-2013 09:52 PM
1. 有個人追殺一個仇人,仇人跑得快丟失了,恰好仇人經過時被你瞧見,這時追殺的人追上來了,問你那仇人去 ...
学习戒相,不等于你非要如此或是这般不可,持戒的目的是帮助观护身口意三业,不能单纯以外在身语行为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如戒。我举个例子好了,例如以下的比丘,宁可自己受伤害,他都不会去伤害众生,这是最严格的持戒。次例如4楼提到例子,遇到猎人要追寻猎物的时候,我们明明看到了,也不能够告诉他,那个追寻的正确方向。这是合理的使用开缘,不能算是犯戒。但是上述两例的动物是无辜者,这点和你提的事情又不同了,你举那些人未必无辜,有的是犯了国法,既然犯法那么接受国法处置也属于个人的现世果报,你不一定负有责任。而且戒律不应该凌驾于国法之上,当戒律与国法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不能不考虑按照国法处理,例如警察追捕小偷,你如果对警察撒谎,等于知情不报,如果法律有知情不报这条罪,那你间接是犯了国法。但是也不一定都是这样,例如战争日军要捉拿民间义士,你是否应该奉法如实举报,又是不同的考量了。例如佛陀曾作大悲商主时,与五百商人一起乘船入海取宝,天神告知其中有一人欲杀死五百商人,此商主思惟,其余商人均是不退菩萨,若那人杀业成功,必堕无间地狱。因此发起了大悲心,宁可自己下地狱,而杀死了那个图谋不轨的人。这样做虽然救了人,却是犯了国法,虽然未必犯戒,回去还是逃不了送交国法处置,可能会被处死。那你要怎么做呢?取决于你自己,那个当下是什么念头?是怎样的智慧?是不是抱著菩萨的心肠?或是奉公守法的公民想法?这些事情都是没有绝对的,无论做什么抉择都有必需承担的苦果,各人依据不同的起心动念,将有不同处理,却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与其问我怎么做?应回问自己会怎么做?再说我不是你,我不晓得你是什么想法。即使是我,也要那个时候才知道,因为你这个是假设性的问题,简化了大量的背景,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判断的事情。所以答得不圆满的地方,请原谅了。南无阿弥陀佛!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大家也应该听说过了。有一位比丘,他受持这个不杀生戒,宁愿自己受伤害,他都不会去伤害众生。有一位比丘,他就托钵乞食,去到一个珠宝商人的这个店铺里面。这个珠宝商人正在为国王做一个皇冠,用线把那个宝珠穿进去。然后看到那个法师来了,很欢喜说:“法师,您稍微等待一下。”然后他就进去,拿着比丘的这个钵,到后面的房子里面去装一些食物来供养他。哪里知道不巧,一阵风吹过来,那个没有穿好的宝珠,就从桌子上面掉到地上来了。刚好就有一只鹅,这个主人家里面养了一只鹅就在旁边,一看晶晶亮的一个东西。鹅呢,一口就把这个珠子就吞到肚子里去了。这个比丘当然都看到这一切了。然后那个主人回头来把食物奉献给比丘,但是回头往桌子上一看,面色大变。为什么?最名贵的宝珠不见了。周围没有其他人,他就怀疑是这个比丘,就责问这个比丘说:“我好心好意供养法师。为什么你竟然敢偷我的东西呢?”那法师当然知道这个宝珠到哪里去了。但是如果说出来的话,这个鹅的命会死掉,所以他就不说。那个主人就越说越生气,拿起棍子来打他,打得他通身流血,但是这位比丘仍然还是不说宝珠在哪里。这个血顺着他的身体,流到地上来,这个鹅在旁边看到有血流下来,它就过来吃这个血,饮这个血。主人盛怒之下一脚踢过去,就把这个鹅就踢死掉了。然后这个时候,那个鹅已经死掉了,这个时候比丘才告诉主人说:“你那个宝珠在鹅的肚子里面。”一剖开来,果然就在里面了。然后主人就忏悔,向法师忏悔说:“法师,为什么前面不告诉我呢?前面你明明知道宝珠在鹅肚子里面。为什么不告诉我呢?为什么?”因为如果前面告诉他的话呢,那就犯了一个什么?教他杀。所以他宁愿给人家冤枉,冤枉他偷了东西,宁愿给人家责打,他都要保护众生。这个是什么?这个是真正地持不杀生戒。所以持不杀生戒要从此地来用功就对了。不要广讲了。--大愿法师讲解,《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讲记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4-1-2013 11:19 PM 编辑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