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1|回复: 0
|
净界法师:生灭心有二种情况,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
[复制链接]
|
|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8(112-113楼)
万法唯心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佛陀讲出他的目的以后,佛陀就在自己的狮子座上用手来摸阿难尊者的顶(有安慰鼓励的意思)说:我过去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二种因缘都跟心有关系,有二种心:
第一、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第二、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以《唯识》的观念,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这个心指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讲到依他起性,诸法所生是我们业力所变现的一个身心世界,譬如我们现出一个人的果报、人的环境,这个就是诸法所生,一切的色身诸法是一个所变现;而唯心所现是指我们心中的阿赖耶识是能变现,阿赖耶识有很多的善业恶业。
譬如说怎么会有人呢?因为我们过去有五戒十善的善业。
所以我们了解诸法因缘生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了解到第八识把业力先显现出来。我们刚刚讲过这一部份我们是不能够改变的;业力所现的外在环境,这种客观的环境你改变不了的,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认命,因为这是过去的业力。这个心指的是第八识的心,是潜在的心。
第二、一切因果微尘,因心成体,这个心要注意,这个心是六意识,我们平常用的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果相跟因相。首先我们会承受一个果报,所以我们心跟外境接触就产生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
如果你今天在这个因缘上是一个善业的表现,你一定出现快乐感受,所以你跟这个人在一起,你经常感受到快乐,你对他过去是有恩的,他是来报恩的;你这个人跟他在一起,你经常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听你讲话就很痛苦,这个人是来讨债的,前生你欠它的,但是这个业力你是跑不掉的。
所以你看你跟谁接触,你第一念的感受是快乐是痛苦,你就可以判断过去业的因缘。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有感受,这个感受就是在承受果报。第二个我们对这感受会产生另一个思想---你怎么做!你产生一个正面的思想,我欠你的,我当还债想;或你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你,这糟糕了,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在承受果相的时候,又产生一个因相,你又产生一个善恶的思想,这时又创造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就会影响来生。
所以我们一个生命体,每一个刹那的念头都是在感受过去的果报,又再创造一个新的业力,每一个念头都是这样,先有感受然后接着就产受一个思想,就产生一个因果的相续,这个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整个生命的因缘,第一个是外在的因缘,业力创造一个外在的因缘,一个客观的环境,然后我们主观的第六意识去接触这因缘的时候,产生苦乐的感受,产生善恶的思想就产生新的因果。
佛陀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真心有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阿难!这么多的世界,这一切的色心诸法,乃至于最小的一根草一根线,像线打成一个结,我们追究它的根源,都有它的体性。法都是有它的体性,如地水火风,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热性,风动性。
什么叫有体性?就是不管你怎么想,你怎么骂它,你说这个水…你骂它它还是湿性,不会因为你骂它,它变成热,这是不可能。我们常讲一句话:恢复他本来面目。不管外境怎么变动,它的体性就是这样子,水不管你怎么骂它,怎么赞美它,它还是水,这就是它本来的体性。一切法都有它的体性,即使是无声无相的虚空,也有它的名称,有它的相貌;你看虚空就是空空洞洞,这就是它的相貌。这一切的外境都有它的体性,都有它的相貌,何况是我们内在清净明了光明的真实本性,它身为性一切心。一切心指的是作用,性指它的体,它是一切善恶心念的自体。它身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怎么会没有自体呢?
这地方等于是说明真心是有自体的,叫阿难尊者不要紧张。佛陀他有本事帮你破妄,他就有本事显真。若你只是破妄,破到最后那我怎么办呢?你把我旧的东西拿掉,那你要给我新的东西啊!你说我过去用这个心去攀缘这、攀缘那,这是不对的,那我应该怎么办。所以佛陀必须讲出一个真心的自体。
这地方是说明其实整个因果是以心做自体,这个心是有自体的;这段是先安慰阿难尊者的心,叫他不要害怕,不要生起断灭见。
壬三、委明分别无性
到目前为止,佛陀讲出了妄想跟真心,大方向来说妄想是没有自体的,真心是有自体的。这段是将这种观念作一个总结,详细的说明我们分别心所引生的妄想是没有自体的;把真心跟妄心的相貌作一个总结。
真妄之别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假设你一定要认为,你要坚固的执着你现前这一念对外境接触,所谓前尘虚妄相想,你接触外境的时候,你产生一个感受、一个想法,而这明了的感受跟想法是你自己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要有个条件。就是这一念心要离开外在的环境,包括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包括外在种种的事业,它必须有它自己的体性。
攀缘心的特性就是它没有体性,你外境不刺激它,它不能生起。
你说阿难尊者为什么出家,他出家的心哪里来?佛陀的三十二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假设不现前,阿难尊者不可能出家的,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它生起以后,它会变化,你说阿难尊者是因为佛陀三十二相出家,那么万一佛陀头上长一个疮,那么阿难尊者不是要还俗了。你当初是缘这个境而出家,那么这个境变化你的心也变化,这很正常的,随境生灭。心态会受外在环境而变化,这心就是没有自体的。
你看我们讲水,水为什么说湿性是它的自体,是它的本来面目?这盆水放在那个地方,你怎么骂它,它还是湿性,你怎么赞美它,它还是湿性,这是它本来面目,它有它的自体。我们这一念心不是,人家赞美你很高兴,这个赞美的因缘消失掉了,这个高兴的心也没有了,那是一时的刺激,产生一时生灭的想法,这个你不能当做你的真心的。如果你把这个当做真心那有问题,你这个心是变化的,到时候你这一念心生灭变化,你就断灭了。(下面会说,那谁能够成佛呢?)
这地方佛陀说:身为一个真心,一定要离开外境有它的自体。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离尘有体。
托尘似有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正式说明妄想生起的因缘,是外境刺激的。
譬如你现在听我说法,这一念心也是因为音声而产生分别、产生觉观。
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我们去听法的心,听法是谁,念佛是谁?是这一念心。
这一念心严格来说是生灭心,因为你攀缘佛的音声才有,你要攀缘法师的声音才有这个想法。但是听法跟一般不同,听法刚开始是生灭心,但是你回光返照以后,你从法当中悟到一个道,这就不是生灭心。你心中有道的时候,你把佛陀说的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刚开始听到这一句话,会产生一个感觉、一个想法,这个是生灭心没有错,因为是外境刺激的;但是你静坐以后,你再去如理思惟,把文字里面的道理体验出来,心中有心得,这个就不是生灭心了,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了。
我们刚开始听法是外境的刺激,这当然是生灭心,但是你要经过这个过程;你听完以后,你静下来思惟这个道理,产生一个理解、产生一个道理,这个就不是生灭心,依止这个道理去做事情,那就不是了,所以你现在听法也是用这个生灭心听法。那么你修禅定,你用禅定的力量(指外道禅定),把对外在的见闻觉知,对外的分别功能完全消灭,只是攀缘内心的幽闲寂静,这个也是一种法尘分别影像。你也是攀缘外境,这外境是你心中的法尘,你过去的影像来加以分别,这是分别心。
生灭心有二种情况:
一、五俱意识。这是《唯识》的名相。五俱意识是第六意识它必须夹带眼耳鼻舌身五根,来攀缘现在的境界,譬如说听法。
第二、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单独的去攀缘心中过去的影像,就是内守幽闲;我现在不攀缘外面,攀缘里面,这也是一个妄心。
只要是依托外境才能够生起的就是妄想,这是一个很清楚的判定方法。"托尘似有"依止六尘相似的显现。"相似"本没有,但是它有它一个相似的相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