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047|回复: 5

梦参老和尚讲述,《浅说五十种禅定阴魔》(笔记节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2-2014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乃是自己的学习笔记,摘自梦参老和尚的《浅说五十种禅定阴魔》一书。许多大乘佛经的义理深奥难懂,尤其是楞严经更是难中之最,晦涩难懂,大德的注解就是帮助入门的明灯,老法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解读这本难读的书。原文内容很长,末学特地选录了部分精华和慧语,整理成帖来跟诸位同修结缘和分享,欢迎阅读参考。南无阿弥陀佛。





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部经的题目很长,简称《楞严经》。

2.  什么叫“大佛顶”?大佛顶是表法的。“大”,就包含一切,称赞这部经他的体大,大以法性为体,这部经非常广大,拿佛顶作比喻...“密因”就是大的因,什么是大的因?菩提这个因能成佛果,所以称为大因...大佛顶就是成佛的道理...密因就是妙因,如来的密因。“了义”就是妙义。“万行”就是妙行。“楞严”就是妙定...

3. 妙定不是一般的定而称为妙定。什么涵义?人人本具足的妙性本体永远的定中,修成也如是、没有修成也如是,不是修成了就增加,迷失了就减少,不增不减,所以这叫楞严妙定。

4. 现在不论学戒也好、读诵经典也好、闻法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开始觉悟,这叫始觉。用始觉的智慧照了本觉的理,本觉的理就是真如的妙理,当你始觉观想一照,观想法身本来是空的,佛体如虚空;因为空才能徧,徧满一切处、徧满一切时,没有时间没有处所,如来法身徧一切处,这是法身如来,这是密因。

5. 觉悟是什么标准?觉悟有两种标准,先忍得我空无我,尔后是法空无我。若能达到法空无我、我空法空...是我、法二空的有情才叫菩萨,能够觉到法界真理、认得无量众生是空的,空而不舍悲智,大悲心、智慧心不舍,自他两利,自己再进修直至成菩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 菩萨利有情的时候,自修、他修无量法门,叫万行菩萨。你证得了圆通的体,起了没有作用的妙用,无作的用叫妙行,就是作而不去起念、不去执著,就叫“作即无作”,就叫妙行。

7. 为什么不叫定?而是叫“楞严”?因为他的涵义很广...“首楞严”是梵语印度话,翻我们中国话叫“大定”,一切定的总名就叫“大定”。

8.  “首楞严”是总名,别名“妙舍摩他”、“三摩地”、“禅那”,又这三种别名。“首楞严”一定而具足三种,不是一般的定,不是修证引起的那个定,所以叫大定

9. 这个定是自性本体的定。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坚固,任何事物都不能破坏,一切都在定中,这就叫楞严定;这是体性的定,一切定的总体。

10. 我们尽管在六道轮回,经过很多苦难,经过无量劫的流转,本性的大定从来没有动过,再恢复你的本性就可以了,这叫本定。所以叫妙定,不可思议的定。这个定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永远不会动、不假修证。虽然我们现在都迷了,又各种的惑;但是我们的定的本体没动,不失掉也没有动,这叫圆满。

11. “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若想修奢摩他的自性定,“汝犹未识”,你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微细魔事”。毗婆舍那是照,于智慧中微细的观照,这就是定跟慧。但是在这中间,不要以邪为正。这里头是很微细的,不要以妄作真,不要拿假的当真的,不要拿邪的当正的。

12. 心魔就是五蕴的识蕴所发生的十种见魔。没有实际的外境,而是内心妄生的以些邪见,得少为足。

13. 色受想行识五蕴,每一蕴都会产生虚妄的魔障。修道的时候,你可别当真,这叫五蕴魔。


14. 十二类众生,他的心体,“本觉妙明,觉圆心体”,本来一切众生心,与佛无二无别,众生与佛都是一个心体,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一切众生无二无别。虚妄是怎么产生的呢?妄生空界,“由汝妄想”,把真理迷了,这就产生过患了。“痴爱发生,生发偏迷”,由痴爱而发生。因为迷了理了,由痴爱而发生的;由这个生就迷惑了,因此才有空性的产生。“化迷不息,有世界生”,不息就是不止,产生世界众生。因迷而生。

15. 痴爱是怎么发生的呢?无明就叫痴,虚妄而知,不如实知真如一法,一念不觉生三细,就是这一念的业转现三相,所其的贪、嗔、痴,就是三业。

16. 你观妄尽还源了,十方一切都是顽空,顽空消损;在那顽空消损的时候,就返本归源了。

17. 魔是指欲界天说的...欲界天以上,梵天没有魔了。魔只到六欲天界...


色蕴阴魔

18.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佛又讲比喻,如一个眼睛很好的人,眼睛清净,住在幽暗当中。“精性妙净”,说那根性之处,住在清净光处,但“心未发光”,心还没有放出光明来,就是“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还没有入三摩地的时候...这是形容色蕴还没有发明、没有放光的时候,但是不为外界的境界所动,也就是有定力了,不为外界所动移了。

19. 无论哪一蕴,心光没有发的时候,也就是六精的性还没有发光、没有达到妙净明心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你看其他一切处都是黑暗的、没有光明的。一精发明,其他的都停下来了。这是说虽然入了定力,可是你的定力不深,还被色蕴所蒙蔽,还没有光。如果定力深了,就发明了,发明就是发光明,其他的黑暗都没了。所以“精性妙净”,妙净是清净的意思,妙净就发明、清净了。若到发光的时候,这个色蕴采没有了,破除色蕴。


20.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功力深是什么现象?“若目明朗”,眼睛很清净,“十方洞开”,所有黑暗的、幽冥的,你都能看见;色蕴尽了,一切色都放光明,所以能“超越劫浊”,一切都看得见光明了。

21.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其为本”...定力不深的时候,坚固妄想你破不了;定力深的时候,光明现前。光明现前就是把坚固的妄想都破除了;也就是明朗的时候...

22. 怎么能够看破一切色相呢?以修行的功力,照见色即是空,一切的色相都是空的。等你明了一切色相,覆盖的黑暗相没有了。一切色相是随缘的,色相就是心,色不异心;心本来是明亮的,色也是明亮的。这个涵义就是你把迷破了,显得是光明,迷没破、光明不显。

23. 入了三摩地了,你的功夫到了,一切色相不存在了。证得你本来的妙明真心,也就是色蕴尽了。色蕴尽了就是没有色相,超越一切劫浊。

24. 色蕴的十种魔境都是你的身见,如果你的身见除了,做不了你的障碍。“精研妙明,四大部织”,四大的网没有了。这个时候你的身出入无碍,以极短的时间,身能除碍了,一切障碍没有了,这就叫“精研妙明”。

25.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例如说我们念佛或者修行的时候,有时候道友能见些圣境、好的境界相。看见佛相、看见菩萨来了,你不作圣境就不是魔境;一执著就是魔事。就当作平常一样的,不起任何的执著见,这就是色蕴破了。

26. 但是你一起执见,就被色蕴给障住了。这个中间非常微细,就在你一念之间。说你念念佛,阿弥陀佛现前了,看见阿弥陀佛现了,你根本不管,还是照样念佛。圣境!“哎呀!我可见到佛了!”佛也不念了,马上去礼拜了,那就著魔了。

27. 魔跟圣境,就在一念之间。为什么要学法?为什么要多听经?你会生起智慧。多听经你就知道了;不然,有时候又感应了,佛菩萨现前了,作圣境了,道友一讲就完了。这一讲就执著了,本来是好事变成坏事,本来是圣境变成魔事。那就开始搞名利、招摇撞骗,就在一念之间。

28. 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身,我们把地、水、火、风四大当成身体,内外尘相,交相组织,内尘与外尘互相执著,这叫质碍


29.  如果是有定力、有精研的人,他在虚妄中,所有的圣境、所有一切外相,不作真实相,那就解脱了。解脱跟不解脱,就是执著的问题。你一执著就不解脱。

30.  若按《楞严经》上讲,禅宗大德所说的开悟就是明白而已。明白什么呢?放下。所有的包袱都放下,我见、人见、众生见、身见、他见,乃至于佛见、法见,以、一律皆空,那才叫做自在。但是那个境界相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是众生的身,自己给自己出障碍,身见不是自己出障碍吗?执著身。精明的意思就是一切都不著。心净妙明,心光发现,一切都不执著,根尘的境界,一切都不相碍了。

31. 我在上房(方)山的时候,那住洞的老修行,他在上房山的洞里可以看见北京的大小街道,人来人往,象在眼前一样的那么清净。他跟我讲,我问他作什么理解?他说:“看幻术!”就象看幻术一样的,没有什么圣解。

32.  还有寿治老和尚从美国回来,坐飞机到上海,下了飞机,有哪些人去接他。后来寿治老和尚到了五台山,以个广济茅蓬的老道友就说:“你那天上海下飞机的时候,有哪些人去接你。”神话吗?不错!他说的完全是事实。假使作圣解,有嘛?不作圣解。这是不是得道?不是的。这是一种明,明眼、研眼;不是眼明,而是心明。心明而后眼明。不作圣解,这证明你的修行有力度了。作圣解就魔了,一作圣解就魔了。

33. 念佛是假他力,或者念菩萨圣号、念佛圣号,这不是你的力量,是佛力得加持,这个不容易有魔。如果自修,作圣解就是魔难;以后就没有了。你不是阿罗汉,阿罗汉是证得的,他开了天眼,五通、六通,有漏尽,这叫心光发明。明就是知道而已,照见。证得的呢?他不失掉。证得的,他了生死了;没有证得的,一经发明六根圆通,这是发的精明。

34. 大家看《济公传》,道济禅师他是成道的,但是编辑济公传说的不是那个道济禅师。他一天吃狗肉、喝酒,这叫逆行,不可取。有些师父说:“我们学他!”你学吧!你学他非下地狱不可,逆行的不是通行。

35. 有智慧的人理解这些东西,说你五蕴所表现得,不是圣证,不是修道开悟。开悟前的魔,认得他,不为他所害;你不执著就是圣境,你一执著就是魔业,也就是心的认识。

36. 我们习禅定的时候,在定中见到很多境界相,不作意不作圣解,这是心定下来了,现一切境界相。例如说水,你定下来能照见一切相,心已经有定的成分。假使你认为我修成了,这就麻烦了。

37. 这种境界我想大家没有。境界是幻化的,象我们打坐也好、作梦也好,功夫用得好,会见到圣境;或者到一个莲花池里头,你自己坐那个莲花很高兴,因为你经常想念阿弥陀佛莲池海会,你就在那想;不是佛弟子作不到这个梦,从来也没有想过,他怎会作这个梦?修道的人才作这个梦,到什么境界?就现境相。不执著是圣境,一执著是魔,这是色蕴魔。

38. 禅定的心,因为你精研的用功,微妙的心发生妙明的相,就有这些相。内光发明,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佛的性,本觉的理所现的觉相...

39. 我们经常讲善恶一念间,为什么呢?这是修禅人才有的,他在定中一起念,定力没有了!你看那水池子,若是水池很清净,一点风浪没有。你站那水池看,天上反映到水池里头有很多境界相。假使你一分别,或者你把那水一乱,什么都没有了,只看到水纹了,这是说修定的人。有这种定力的老修行,多分住在山里头,住洞的,住在寺庙里、在大城市里,很少很少,他所现的境界相不同。

40. 我们经常说反闻闻自性,自己的心闻自己的性,耳根闻到自己的自性到了极点。我们念《心经》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照就是反闻。当你行深般若,也就是你到了深夜的时候,这是说初步的功夫。大菩萨境界相,那是运用自然的,心跟境是一,不二,能照所照是一,没有分别心。


41. 象这种人功力很够的,你不作念,天魔入不了你的体。一作念魔就来了。你不作意,天魔进不来的,魔拿你没办法。


42. 这类人很多。你跟他说,他信吗?他不信。修道刚刚有点收获,他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大吃大喝!很多喝酒吃荤的和尚,他说他成就了,吃荤没有关系。既然没有关系,何必吃呢?既然没有关系,那吃素不是一样的吗?明明是贪口味贪吃,他还说没有关系,那不下地狱吗?有这个本事他不说,他也不会这么做。

43. 喝酒犯轻戒,吃肉不犯戒,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菩萨戒则生慈悲心,大慈大悲的菩萨,怎么还能吃众生肉,那是叫心戒制的。

(接下帖)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夏雪宜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2-2014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受蕴阴魔

44.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象,若有若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45. 佛对阿难说,如果说修观、修止、修定力的人,止观双运,色蕴尽了,到这里色蕴已经破除了,“尽”是破除。破除色蕴就是证得了,“见诸佛心”,得到见地,能够见到佛的心,就象一面大镜子在空中能见其象,见到真实相,如境中象。“若有所得而未能用”...因为这个证不是真正的证,是相似证。若菩萨证得这个法叫相似位,他并没有明心见性,这个就明白了。

46. 色蕴破、见佛心,就象见镜中象一样的,不是见到真正的佛身,如镜中的影像。所以说,所有所得,即使明白,也是见镜中象。这个不能有受用,“而未能哦那个”,镜中影像虽现,而不能动作自如了,不是真正得的。登初地菩萨真正证得了,那可以随便运用,与佛无二无别...


47. 虽然见闻不能迷惑你了,但是你的受蕴还在,受蕴还不能自在,还不能运用。


48. 若能达到身心“去住自由”,得破受蕴。把受蕴尽了,这个人超越见浊了,见烦恼没有了


49. 我们看见有些道友,一发大悲心,痛哭流涕,是好现象吗?是好现象。一时还可以!有些道友一拜佛,就哭了,那是魔了!入魔还不晓得,还认为自己是大悲心,这就是受蕴的魔。

50. 我们有时生大悲心,大悲心是学的,不能拿常啼菩萨来比,因为你没有证得,功力还不够,那就叫妄想,那是陵魔入体了,狂魔借这个机会来得到你的体,这叫什么呢?爱见大悲,看见一切众生是父母,以为是学《法华经》的常啼菩萨,其实是受了阴魔。

51. 什么叫我慢?如果没有我,那慢就没有了;因为有我才有慢。

52. 丹霞劈佛是个故事,你没有到这种境界相,千万可不能做,必须得有因缘。

53. 魔佛一念间,就是你的念头,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果是因为拜佛,土木的象所做的佛,认为这个是颠倒的,这就是欺佛灭祖了。因为有我慢的魔入体了,他就看见这些,这叫我慢。把佛像摧毁了,或者埋到地底下,这个就会疑误很多众生。若这样做会下地狱的。如果你已经是大开悟、大证得,下地狱没有关系,地狱即是天堂。你能做得到吗?做得到就不会下地狱了。

54. 这五十种阴魔都是修定,因为在定中显现一切境界相,修定偏于那一方,那一方的阴魔就显现,全是内心的作用,不是外边境界。


55.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得虚明性不是真实,色消所受的明悟境界相,这个明悟境界相豁然无碍,就是得到受蕴明净之性,豁然现前了,一切法都没有障碍,于法无所得,于心无所求,在这个时间生起了空净的念头。在明悟当中,明虚空净,生起了空净的念。如果把它当成永远灭尽了,烦恼灭尽了,圣果也灭尽了,这就叫拨无因果...没有证得究竟。若作这个解释说:“我空,一切皆空。”生起空念的心,那叫拨无因果。空净之念,一切都断灭了,那就达到拨无因果。为什么呢?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一切都空了;入到空中,断灭空现前。

56. 因此他的心生起断灭之见...他这样会生起很多毁谤,毁谤持戒的、毁谤修法的、毁谤菩萨悟空的,因为这样一毁谤就落了一种空见。一切皆空,没有佛道可成、没有众生可度。再进一步说,跟那些有信心的居士、擅越,破坏人家的信心,一切皆空,什么因果都没有了,饮酒、吃肉、行淫欲,这是魔力使他这样,他并没有证得,这叫魔鬼入心。鬼心入了他的心,疯子啦!失心疯态;或吃屎、屎尿,喝酒吃肉,一切都是空的。

57.  “破佛律仪”,当然要破戒了。什么戒律也不持了,拨无因果。他将来一定堕落,堕落到什么地方呢?空见外道下地狱。到地狱他就空不了。这叫空见,毁灭一切佛的戒律。

58. 禅定的当中自然有一种妙乐,不是世间相...爱极发情、发动、发狂;一切五欲境界现前了,他就随著五欲境界转了...假如把这种虚妄境界当成圣解呢?那就叫欲魔。欲魔入你的心,把欲当菩提道,完了又向白衣说;不但这样做,而且还宣扬说:“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明明行淫行,还说行持法子。现在这类的人我遇见很多。他还跟我辩,什么戒律啊!哪里又这么回事?邪说横行。他说他是真的行佛法,说我们都是冒牌的、假行佛法,这就是魔鬼的力量。

59. 我们看《楞严经》的次第,最初是讲楞严大定,那个定时怎么来的?一步一步的,最后讲你要学习定,得先防患过犯。五十种阴魔讲完了,《楞严经》也就圆满了。为什么把魔事搁到最后才讲呢?前头说的是圣境,后头给你讲魔事。你修定也得防患,别高兴太早了,还有些过患。让你先认识邪魔定,然后再翻过来认识魔境,尔后你再去修定。

60. 在你修禅定所现的境界相,也就是你的色心二法,你应当做个观想,经文上给你启示的,色是一切形相,这是色法;受、想、行、识,都是心!那是心法。无论你修行什么,修行那一门,你能离开色心二法吗?离不开的。但是你的念头,也就是你的观照、想法,一错了就叫阴魔...

61. 色蕴,那只是你肉体所受的,受、想、行、识是你的心的领受。当你一静下来,心必对境,静下来一定会有境界相现前。所以不要忘记了,文殊师利菩萨教授我们的“善用其心”,什么阴魔都没有了,你能善用其心,把心用好,魔就没有了。

62. 在受蕴尽的时候,心跟形体两个分离了。受蕴属于心法,在这个时候,“六十圣位,得意生身”,意生身不是肉体。意生身,有法得意生身,有自在自然的意生身。

63. 受蕴尽了,但是还被想蕴所覆盖...当你的心离开有形有相的肉身,受蕴也破除,等于那个心不局限在身内了...这个有形有相的身局限不了你,你得了解脱。


64. 这个善男子修三摩提的时候,他的受蕴一尽,虽然没有证得阿罗汉的受漏尽,但是他的心离开形体了,心跟肉体分开了,“心离其形”。佛形容这象什么样子呢?你把那个鸟抓到笼子里头来,那鸟就飞不动,牠离不开那个笼子;等你把笼子打开,那鸟到太空中去了,任意飞行。

65. 众生的受蕴意尽,就像那鸟出笼一样的。现在虽然是凡夫身,他能自在飞行,所以能够得意生身,也算六十位圣位。“随往无碍”,行动当中不受肉体的局限,行动无碍;但是他还是凡夫身,跟圣位相似也能得到这种自在


想蕴阴魔

66.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佛举例说:睡觉睡得很深沉的人,没有觉。他在睡眠当中,外头有什么声音他也听不到。现在刚刚明白,就在深睡当中明白了。想蕴破的人就得到意生身,跟那沉睡的情况不同了,这是形容词。他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他那个识身,有相似了;不是昏昏睡睡的人。

67 .想蕴尽了,这个人有什么现象呢?他能做什么呢?超越烦恼浊,烦恼能够清净一点,不是象有一些凡夫,如果没有断想蕴的,烦恼很重。他断了想蕴,烦恼就渐渐轻了,但是妄想本源还没有除掉。能够认识到妄想的根本,“融通妄想以为其本”,浮想销尽就是第八识的妄分,能够断一部分而不成妙觉明心,还没有达到妙觉明心的地步。

68.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种,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这就是贪求经历。这个善男子,受阴虚妙,妙者离开心,就像鸟出笼,离开现在的肉身得到意生身。意生身是意念化现的身体,没有真实的形相,随意而往,没有障碍。受阴虚妙,妙就是不受限制的意思,我们经常说的游戏神通,产生了游戏神通,能够放荡自在,遍周尘刹。他的心贪求经历,这就是不好的地方

69. 修定而得到定的时候,有七种爱染的贪求。贪求经历就是爱染的贪求,有游荡的,说好听点就是游戏神通,能够遍周尘刹。功力到这样子,魔就来了...那就看你定力的深浅。若是行道者的定力深,天魔进入不了;如果你的心已浮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魔就入体了...

70. 这五十种魔都是以淫欲为首,魔入体把你的道力破坏了,让你去行淫欲,五十种阴魔都如是


71. 因为魔鬼的教导跟你的贪求两个结合其来,你的心里头原来有贪求的念,魔鬼才入体。如果你没有这个念头,魔进不来的。


72. 修教的人自己可以辨别的很清楚,自己的惑断道什么程度?自己的功力到什么程度?虽然魔来了,学教义的人很少会著魔,但是他容易入诳,那也是魔。认为自己说法了不起了,功德很大了,诳魔入体,你要著魔。

73. 他认为自己了不得,那就麻烦了。如果有惭愧心,不认为自己了不得,或者认为这是三宝加被、拜求三宝的。但是修禅的人没有这个思想的,修禅定的人,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但是魔来了斩不了!斩不了就随魔走了。

74. 贪欲的根本没有断,习气根本都没有断,把束缚当成解脱。这类的魔障,越是末法的时代越多。他说什么呢?口中好言,口里的话很好,眼、耳、鼻、舌、身都是清净国土,这是胡说。又说“男女二根”,男根女根即是菩提涅盘真处,这才是真正谤佛谤法。

75. 修禅定的人讲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所有修禅的人,对任何境界相,根本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有形有相全是假的,见诸相非相。若能这样,魔不入体了,魔都是乘虚而入的。

76. 天魔都口说经法,不然怎么会受他的迷惑?而且说得经法都是微妙的,能使你马上得到神通,这绝对是魔。这个在我们梦里头当中会出现,但是你梦里不觉知了,平常若修有道力的人,你知道这是作梦。有些道友知道这是作梦,没有这个事,马上就醒了。

77. 在修道的时候有很多的幻境,特别是修行人,在修禅定的时候,你的心想得很远,又想到自己的多生多劫,这样子很容易著魔。禅定就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时候,不论过去、现在、未来,观照你的心,千万莫生二想

78. 五十种阴魔都是以淫欲为主,这是无始劫来的根本,所以修行要先断欲念,没有欲得思念,什么魔也进不来。

79. 我有个师伯,他的修行非常得力,可以在梦中给人讲经说法。他醒了就跟我师公说,他说:“我连个大字都不认识,哪会讲经呀?”这是《楞严经》所说的飞魔入体。那你自己也认识到,魔就不能魔你了。

80. 以前这个院子什么都没有,我们在那边修几个小房,锅炉还在,我就住在锅炉旁边。天津有位居士带了五、六个的女孩子,那个天津女士跟我说:“老师父您老了,想不想年轻呀!”我说:“我想年轻?下辈子吧!”她说:“你跟我到天津去,我们自己成立个精舍,我让这些女孩子陪著您,这些女孩子是有神通的。”同时她让我听有个小女孩,她说:“你听听,她的肚子里有个小孩在那里说话!”她是童真说话。我一听,简直是妖魔鬼怪。这就跟天魔入体一样的,邪魔外道。我说:“我不想年轻,你们走开吧!这间庙不会接受你们胡说八道的。”这种情形在人间太多了。在天津、北京,就我所知道的不知害了多少女孩子。这种天魔外道千万莫上当,要老老实实修行,现在社会上这类事很多。

81. 这是飞魔入体,你得有方便给他,这是自找的。你没有方便给他,你不贪求冥感,他进不来的。不是那么容易就毁坏我们的道业。这是因为你心里生了乱七八糟糕的胡思乱想,想走方便,想投机取巧。但是学佛人,千万莫要投机取巧。你不投机取巧,持戒念佛,天魔外道,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必须你自己的心已动了,那护法没办法护持你,你的心必须不动。


82. 天魔入体不是随便众生他都入你的体,得看你有没有使用价值,完全没有使用价值,天魔也不会入你的体。天魔是有大神通的,夜摩天上头的;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他能入你这样邪知邪见得体呀?他也得选对象的。这都是修的有点功力了,但是还没有慧力能辨别是非


83. 你不是贪求宿命吗?你要知道,不入到轮回,不知道苦难。迷惑不知,你不知道你做的事是下地狱的事,无间苦难的事。以前还是修行人,现在还是装扮修行人。但是拨无因果,这类人为什么大多是指禅和子呢?不学经、不学律,大家可以看一看。总之阴魔里头,没有一个学戒律的,有学戒律的吗?

84.他不学经法怎么认识魔?他若学学《楞严经》那没事了,绝不会让他入体。他一看《楞严经》所说的,这是魔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14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蕴阴魔

85. 这个修行人的想蕴尽了,行蕴的相生出来了,想蕴的魔境没有了,梦想消灭。修行到这种境界,功力很强了,一切幻想都没有了。我们经常生出很多幻想,那都叫想蕴...这个时候不只在你经行的时候,好比白天,当然白天有些幻想,白天的幻想不说了,夜晚上作梦,一切的梦境全部没有了。不论醒时、寐时,行、住、坐、卧,这个想蕴断了以后,梦想消灭了。这时候,醒著、休息乃至睡觉作梦,你那个心,“觉明虚静”,明明白白的,睡觉跟醒著一如,就象那个没有云彩的太阳一样的,象晴空一样的,象晴空一样,这是比喻。

86. 修行到行蕴地位的菩萨,没有前尘影事了,这里头也包括法尘。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法尘境界。这时候他来认识世界,依正二报,有情无情,他是怎么看的山河大地。“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象镜子照像一样的,来就现,去就消,没有一点挂碍。


87. 一切外道也可以修到这个程度(行蕴区宇),他不是正业,这里头要详加分辨;印度外道跟阿罗汉差不多了,能知八万大劫的生死事情。但是他不是正道,在这里就分辨了,正和邪,一个计无因的,一个顺佛教导,知道一些境相得正知的,还有邪虑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邪虑的也不简单,要辨别邪正。

88. 所以“方得精研,穷本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元露就是本性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他能够不动、不惑、正心,不动定,没有疑惑的慧业,照见明了,定跟慧能够达到均等。十类天魔想找这修行人的空隙,没有了!不象在想蕴当中魔得其便,乘虚而入,等到行蕴菩萨修道这个程度,魔不能得其便。

89. 外道也是修心的,但是邪的,他那种解释是邪的解释,所以叫恶见。依佛所教授的解释叫正见,不是妄计的。为什么?因为外道只修到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以后的事不知道了,他认为到八万大劫就止了,以后的事他不知道了,就说没有了到此为止,所以称为恶见。

90. 之所以会堕入“二无因论”,是因为印度外道的禅定功夫也修得很深的。但是不知道有八识存在,他不知道的就说没有,八万大劫以后的事没有了,就叫冥论...八万大劫以后的无量大劫,佛都能知道,但是你得先把行蕴断灭了才能知道。

91.能把行蕴的量尽到,就八万劫内所有的众生,迁流、循环、转化、生死轮回,都能一一了知。


92.因为他不知道,就认为没有,无根就是无因而有,所以他认为这十二类众生,都是自然而然的生的,不是有因生的,这叫自然外道。

93. 修行人的想蕴破了,行蕴现前了,能够穷十二类众生,十二类众生如何生的?如何灭的?这个叫幽清...计度就是周遍寻求,在这圆常当中周遍寻求,修道者就堕入“四遍常论”。

94.这类人的执著,想尽了就叫常,他执著于常...


95.一切众生从我流出,我性常,一切众生无常,一切众生从我常流出的无常,这是有一类的外道所执著的。


96.到了无想天的外道,叫不死天。遇到有人问他,他就说,从此而后不会再死了...他把无想天认为是不死天。外道不知道他还会是会死的,还是要灭的。


97. 这十六种的外道,就是我见,无论分别好多,都属于我见。或者我在色中,色在我中,永远如是相续。但是这十六种外道都计度什么呢?他的执著是什么呢?死后以定有相,相相循环,这一个相就有十六种相。



识阴阴魔

98. 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当中,识蕴的魔相是最深的。佛跟阿难说,修楞严定的善男子,行蕴尽了得现相识什么样子呢?...功夫到达这个地方,一切修定的人,他的执取于未来的受生。“感应悬绝”,感应就是因果...悬绝呢?行蕴已尽了,甚深潜在的脉络已经断了,因也亡了,果也丧了,不复受生。所以叫悬绝。

99. 这个时候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就像天空要亮还没亮的时候,那个小鸡就叫唤了,牠看东方将要发明、还没有发明...

100. 识蕴是非常幽秘的,但是又不失沉寂的。当你的六根消失了,犹有一未亡,“一未亡”就是这个识蕴将尽没尽。识精现前,不是昏暗的,不昧就是很明了,那么修道人开始明心见性,这是约圣者说的。外道的知见就不同了,他的境界跟修道者也是相同的,这是修道必经的过程,就像天还没有大亮,开始明了...

101. 六根都请净了。在这个时间,十方的世界跟你的身心,就像玻璃一样光明透彻的。内外都能明照,这就是识阴尽了。五蕴的识蕴尽了,能够超越命浊。浊酒是命根不清净。这时侯修行的人可以命不浊,掌握自己的生死。生死由自己来掌握,这个时候,罔象虚无,也就是无障无碍,颠倒妄想都不存在了。

102. 什么叫颠倒?违背真性就叫颠倒。

103. 正道跟外道,就在一念之间,于涅盘自性的天,特别明悟。明悟。开了大悟了。违背它,入了生死路了。一个是涅盘路,一个是生死路...参禅的人,在这个知见的当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念成了外道邪见,妄心一起,有能知所知。生出这么一念的知见,堕落外道邪见;如果一念不生,万法俱灭,这就是正道。

104. 摩醯首罗天是色界的顶天,大自在天,他计著这个天是常的...他执著在他身上能现出无量众生,为什么有这样想法呢?五蕴的识蕴行人,他说十二类众生都有识蕴而生起,这是执著...


105. 这个主要是计识,拿这八识作为自体,从自体之中流出来一切的诸法、众生。看似万法唯识,实际上是错谬的,违背圆通。佛说的万法唯识是缘生的,缘生一切诸法如幻,生即无生,不是实在计生的,说错就错在这儿。

106. 八识不是常住的,不是真如法身,若把八识执著为真如法身,那就错了

107.大自在天就是魔王天,他是计为永常的,是属于生灭的。

108. “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舜若多”是空性,空性成为他的伴侣,而不是佛菩提,这种众生灰身泯智,把他的身体灭坏了,把他的一些知见消灭了,说这个就是归依空处了。这空处不是所归依处,所归依处是虚空,虚空能依托吗?把虚无不实的境界作为他所归依的依处,这些都不是该归依的归依处。


109. “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也就是中国道教所说的长生不老之术。中国称长寿仙,求仙道的,长住世间,这种叫执著命元...

110. “是名第八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天魔种。”...若是不断欲而去修禅定,一定落魔道。《楞严经》是以断欲为主,如果你在修定的功力很强了,但是里头夹杂有邪思,还贪欲世间,那就堕于魔道。

111. 第九种定性声闻,第十种的定性辟支佛都属于邪道。本来证得阿罗汉果,证得独觉果,这是二乘圣人,但是在《楞严经》上,定性声闻也是邪道。


112. 他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知道一切三界世间的苦,悟得寂灭的道理。但是他证得寂灭的道理,更不向前,所以迷菩提,亡失正知正见。这个正知见是指驻足不求成佛果的。


113. 声闻缘觉他们证的是无漏惑,已经不再漏了,没有地狱,没有三界,只是不精进而已,不向前求佛。把化城当成宝所,化城不是究竟的,这是同中的不同。二乘人跟那些天魔外道是不一样的,外道是要下地狱的,二乘人不会再下地狱了,永远断绝了。

114. 假使色、受、想、行、识的识蕴,没有破除是成不了佛,转八识成识智,得把八识转成智慧。识蕴若尽了,究竟成功了;真正证得了,你的现前根根互用,体性圆融,六根之用没有间隔的,一根即具足六根,互用当中就能得到金刚慧,这叫金刚亁慧,这个得将识蕴尽了,诸根互用,在互用中这才行菩萨道,入菩萨金刚亁慧。...金刚十地,是不坏的意思,一直到等觉妙觉,究竟成佛了,圆明了。

115. 佛跟阿难说,此时过去一切的诸佛世尊,在奢摩他的止当中,毗婆舍那的观的当中,止观的当中,止观觉了,分别无碍。“觉明分析微细魔事”,因此一切魔事消灭了,直至菩提。心不迷惑得大利益了,“觉明分析”,微细的魔事,一切的魔业,全部消失,这叫楞严大定。

116.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一切世间相一切影子,原来就没有,头上安头,就像演若达多把脑壳丢掉是一样的。要找元因,“妄元无因”。佛就答复阿难,你要找一个妄的元因,没有。有还叫妄吗?

117.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在没有的当中立个有,这个有就是因缘。为什么?缘起。把这个因缘迷了,迷了不承认因缘,称为自然的。世间上有自然的,哪一法是自然的?虚空皆是自然的吗?虚空对著有说的。没有有,虚空还有吗?这还立个虚空干什么?“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它是幻化的,“因缘、自然”都是众生自己计度的。

118. “张三”、“李四”等等,这都是你计度的假名。你不计度,什么都没有。假如你没计度,哪有五蕴。五蕴牢固不可破的,五蕴根本就没有,若认为有,你也破不掉。因为原来就没有,根本就不成立,所以叫妄想颠倒。

119. 一切法是因缘假合,迷了因缘,说一切法自然的,它的虚空性,虚空性是什么样子呢?幻生的、因缘的、自然的,幻生因缘自然,众生的计度,妄生虚妄计度。也没有一个幻生,也没有一个因缘,也没有一个自然,这是你安上的,诸法都如是。

120. 彼虚空的性不动不坏。虚空有体吗?幻妄所生的才叫空。迷了,迷妄才有虚空,依空而建立世界。所以空的建立世界,在世界里头所产生的因缘、自然,是众生的妄生计度。这要思惟,不是在语言上能悟得到。

121. 妄是怎么起的呢?说妄因妄缘,妄因妄缘从哪儿来呢?妄无元,原来就无有,妄计无元,说妄因缘,原来没有又说它有,这不是头上安头吗?

122. 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本因,为什么有五蕴呢?妄想

123. 佛教授我们许多成道的方法,从每一天的生活当中你都可以开悟。你一想,其实是这个道理,等你想不通,钻牛角尖了,当你从牛角尖跳出来就通了。你钻到牛角尖里头,当然不通。

124. 心里的生灭不停,说这个不停的生灭,就叫行。这个行是若身若心,迁流不住,人是怎么老的啊?就是这么迁流不住老的...还有我们指甲、头发的生长、经脉的摇动,这些都是行蕴。

125. 行蕴的理体是什么?是不停的变化...心理是生灭不听的念念在想,身体是不停的变化,不是一下就老的。

126. 急流水,你看起来很平静没有流,实际它流得非常急。流得急了反而平静了。这是形容想元...


127. 五种妄想(五蕴),它是受报的,把那个真性覆盖了。这叫五受用蕴,又叫五取蕴。


128. 观你的五蕴身,这里头深浅微细有所不同,每个人跟每个人的不同,但是都是妄想所成的。真心没有。真里头无妄,五蕴法都是虚妄不实,没有一样是真实的。等你的妄尽还源了,成为一真境界。

129. 若离开色相了,就叫尽色。色尽了都是空。

130. 我们想到《楞严经》上的一句话,“妙湛总持不动尊”,这就是形容我们八识这个体,“首楞严王世希有”。但是得把八识的妄想销除,“销我亿劫颠倒想”,也就是把八识给消灭了。“不历僧祇获法身”。一念间,八识灭。法身显,显露法身了。

131. 假使说识蕴尽了,证到什么地位?依一般大乘经义的说法,到了地上的菩萨。灭无明,证法身。《楞严经》上说是初住,住心向地,初住的时候就可以了,初住就获得法身了。

132. 念《楞严经》,销业非常快;但是你想学《楞严经》,障碍也非常多。大家念《楞严咒》,起码要愣半年,半年还不会背,但是只要能听一遍《楞严经》,并不是天天念的,功德无量不可思议。

133. 这部经的功德力量相当强,你学一遍就等于销了无量劫的罪业,那不是金钱所能及的。“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就能够成佛了,不需要经过无量僧祇劫的时间。



其他相关文章:
《楞严经》之五十阴魔,此五十种禅境,千万不要执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敬老法师大德。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四众和合,回向社会和谐,回向正法久住。南无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2-2014 12:10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hanford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14 1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末学读《楞严经》对这句最有深刻印象【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14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些陷阱,有备无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14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5-2-2014 12:06 AM
行蕴阴魔

85. 这个修行人的想蕴尽了,行蕴的相生出来了,想蕴的魔境没有了,梦想消灭。修行到这种境界, ...

参老和尚的西藏密法修了十年,不知他的禅定修得怎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2-2025 04:58 PM , Processed in 0.11708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