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422|回复: 40

涅盘--帕奥禅师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8-2014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想體證涅槃嗎?
Do you want to attain nibbāna?
2014年6月12日
帕奧禪師(Pa-Auk Tawya Sayadaw) 在馬來西亞檳城 法悅林開示
覓寂比丘 翻譯 抄寫
你想體證涅槃嗎?(大眾回答:)是的。如果你想要體證涅槃,首先你要做什麼呢?對我們佛教徒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為佛教徒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體證涅槃。如果你想要體證涅槃,首先你要做的是什麼呢?你應當努力來證知四聖諦。

在《相應部‧諦相應(Saccasaṃyuttaṃ)》裡有一部經叫《邊際村經(Koṭigāma Suttaṃ)》,我們的佛陀最後一個雨安居住在毗舍離(Vesāli),他來到一個名叫邊際(Koṭi)的村莊,佛陀在《邊際村經》裡開示說:
「諸比丘,如果任何的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了知『這是苦』,不如實了知『這是苦集』, 不如實了知『這是苦滅』, 不如實了知『這是導至苦滅之道』者,諸比丘,我不承認這樣的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婆羅門中的婆羅門,這樣的具壽不能於現法中以自己的證智體證並成就而住於沙門的目標或婆羅門的目標。(Ye hi keci, bhikkhave, samaṇā vā brāhmaṇā vā ‘idaṃ dukkha’nti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anti, ‘ayaṃ dukkhasamudayo’ti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anti, ‘ayaṃ dukkhanirodho’ti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anti, ‘ay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ti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anti, na me te, bhikkhave, samaṇā vā brāhmaṇā vā samaṇesu vā samaṇasammatā brāhmaṇesu vā brāhmaṇasammatā, na ca panete āyasmanto sāmaññatthaṃ vā brahmaññatthaṃ vā diṭṭheva dhamme sayaṃ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upasampajja viharanti.)(pg. 3.0378)」

佛陀接著開示說:
「諸比丘,如果任何的沙門或婆羅門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 如實了知『這是苦滅』, 如實了知『這是導至苦滅之道』者,諸比丘,我說這樣的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婆羅門中的婆羅門,這樣的具壽能於現法中以自己的證智體證並成就而住於沙門的目標或婆羅門的目標。(Ye ca kho keci, bhikkhave, samaṇā vā brāhmaṇā vā ‘idaṃ dukkha’n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anti, ‘ayaṃ dukkhasamudayo’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anti, ‘ayaṃ dukkhanirodho’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anti, ‘ay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anti, te kho me, bhikkhave, samaṇā vā brāhmaṇā vā samaṇesu ceva samaṇasammatā brāhmaṇesu ca brāhmaṇasammatā, te ca panāyasmanto sāmaññatthañca brahmaññatthañca diṭṭheva dhamme sayaṃ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upasampajja viharanti)」
這是在《相應部》對沙門和婆羅門所下了定義。根據佛陀的教法,有四種沙門、四種婆羅門,巴利稱為「samaṇa」和「brāhmaṇa」。沙門是指四種比丘,即:預流者(sotāpanna,須陀洹;入流者;已入聖法流者)、一來者(sakadāgāmī,斯陀含)、不還者(anāgāmī,阿那含;不來者)和阿羅漢(arahant)。這四種比丘又稱為沙門。沙門的意思是指已經止息煩惱者,他們也稱為婆羅門。婆羅門是指已經淨化了煩惱者,他們在各個道智逐一地斷除、淨化了煩惱,當他們證得阿羅漢之時,即淨化了所有煩惱。因此他們稱為沙門和婆羅門。但假如無法以觀智來親自證知這四聖諦,他們就不是沙門,他們就不是婆羅門。這個意思是他無法成為聖者。但假如能以觀智來親自證知這四聖諦,他們即是沙門或婆羅門,他們能夠成為預流者、一來者、不還者和阿羅漢等聖者。假如你能證得阿羅漢,在槃涅槃(最終的滅, final cessation)之後,你將能夠體證涅槃,再也不會有輪迴了,這是這部經的要義。

因此,假如你想要體證涅槃,就要努力證知這四聖諦,如果無法證知這四聖諦,你就無法成為預流者、一來者、不還者和阿羅漢,你也無法體證涅槃。因此,假如你想要體證涅槃,首先就要以觀智來親自證知這四聖諦,而不是只是聽聞而來的知識而已。

什麼是四聖諦呢?即:苦聖諦(dukkha ariyasacca)、苦集聖諦(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苦滅聖諦(dukkhanirodha ariyasacca)及導至苦滅的道聖諦(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ariyasacca),又簡稱為道聖諦(magga ariyasacca)。

你必須努力來了知這四聖諦,也許你可能正在修習止禪或觀禪,但假如你無法以觀智來親自證知這四聖諦的話,你就無法成為預流者、一來者、不還者和阿羅漢。這是佛陀的教法,並不是我的教法。你應該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

什麼是苦聖諦(dukkha ariyasacca)呢?《轉法輪經(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是佛陀所開示的第一部經,佛陀在這部經裡開示說:
「簡而言之,五取蘊即是苦(saṃkhittena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簡略地說,五取蘊即是苦聖諦。
什麼是五取蘊(pañcupādānakkhandhā)呢?即:色取蘊(rūpupādānakkhandha)、受取蘊(vedanupādānakkhandha)、想取蘊(saññupādānakkhandha)、行取蘊(saṅkhārupādānakkhandha)及識取蘊(viññāṇupādānakkhandha)。共有這五取蘊,這稱為苦聖諦(dukkha ariyasacca)。

當你在修習止禪或修習觀禪之時,假如你無法以觀智來親自證知這苦聖諦(dukkha ariyasacca)的話,你是無法體證涅槃的,這是佛陀的教法。
什麼是色取蘊(rūpupādānakkhandha)呢?由於有十一種色法聚集在一起,所以稱為「色取蘊」;同樣的道理,由於十一種受聚集在一起,所以稱為「受取蘊」;由於十一種想聚集在一起,所以稱為「想取蘊」;有十一種心所(cetasika)又稱為「行」,由於十一種行聚集在一起,所以稱為「行取蘊」;由於十一種識聚集在一起,所以稱為「識取蘊」。所以總共有十一種五取蘊。

是哪十一種呢?這在《相應部‧蘊品(Khandhavaggo)‧蘊相應(Khandhasaṃyuttaṃ)》的《蘊經(Khandha Suttaṃ)》裡有提到:
「諸比丘,凡任何色,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還是遠、近,是有漏的,可執取的,這稱為色取蘊。(Yaṃ kiñci, bhikkhave, rūpaṃ atītānāgatapaccuppannaṃ ajjhattaṃ vā bahiddhā vā oḷārikaṃ vā sukhumaṃ vā hīnaṃ vā paṇītaṃ vā yaṃ dūre santike vā sāsavaṃ upādāniyaṃ, ayaṃ vuccati rūpupādānakkhandho.)(pg. 2.0039)」

同樣的道理,過去、現在等十一種受稱為受取蘊;十一種想稱為想取蘊;十一種行稱為行取蘊;十一種識稱為識取蘊。
這些佛陀在《相應部‧蘊品‧蘊相應》的《蘊經(Khandha Suttaṃ)》裡有解釋。

由於這個原因,當你在修習觀禪的時候,你應當努力去通達這十一種五取蘊。在這五種取蘊當中,過去的五取蘊包括在裡面,現在的五取蘊也包括在裡面,未來的五取蘊也包括在裡面,內在與外在的五取蘊也包括在裡面,粗與細的五取蘊也包括在裡面,劣與勝的五取蘊也包括在裡面,遠與近的五取蘊也包括在裡面。當你在修習觀禪的時候,如果不知道這十一種執取的對象(取蘊),你是無法證知涅槃的,你是無法體證涅槃的。

因此,假如你只是了知現在是不夠的,由於這個原因,當你在修習觀禪的時候,你應該努力去了知這十一種執取的對象(取蘊),它們是觀禪的對象。你應該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為什麼呢?由於這五取蘊在生起時,立即消滅,是非常迅速生滅的,所以是無常的(anicca)。由於它們不斷地被生滅所逼迫,所以是苦的(dukkha)。由於它們的不斷生滅,沒有一個永恒的主體或自我,所以是無我的(anatta)。這種觀照的智慧稱為觀禪(vipassanā)。假如你想要依照佛陀的教法來修習真正的觀禪,你必須努力的去了知這十一種執取對象的五蘊。

根據佛陀的教法,我們的身體是由微小顆粒所組成的,這些比原子還要小的顆粒稱為色聚,巴利叫做「kalāpa」。再者,你必須去辨識這些色聚,那時你就可以見到究竟的色法,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及食素等等。它們是勝義的色法(paramattharūpa),這些勝義的色法是觀禪的對象〔所緣〕。如果你在修習觀禪時無法辨識這些勝義色法的話,這樣的觀禪是表面的觀禪、虛假的觀禪,不是真正的觀禪。所以你應當了解佛陀所教導觀禪的意思。同樣的道理,名法的生起也是以組合的形態呈現的。有些名法的生起是依照名法心路過程而生起的,這種心路過程巴利叫做「vīthi」;有些名法的生起是離心路過程的,巴利叫做「vīthimutta」。這兩種名法都是觀禪的對象〔所緣〕。當它們生起之時,並不是單獨生起的,而是與相應的心所同時生起,在每一個心識剎那伴隨著相應的心所生起。你應當努力去了知這些行法生滅的真實現象。假如無法以觀智來親自了知這些究竟的色法和究竟的名法,你是無法體證涅槃的,因為它們是觀禪的對象〔所緣〕。

如果你想要以觀智來親自了知這些究竟的色法和究竟的名法,你要怎麼做呢?這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在《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的義註有提到這個問題。在修習止禪時,總共有四十種止禪業處;但在修習觀禪時,則只有兩種禪修業處〔修行法門〕,即:色業處(rūpakammaṭṭhāna)和名業處(nāmakammaṭṭhāna),或稱色攝受(rūpapariggaha)和名攝受(nāmapariggaha)。在修習觀禪時,只有兩種禪修業處而已。

如果你想要辨識色法,你應當怎麼做呢?《大念處經》的義註解釋說:
「此中,對於明顯的色(法),世尊都是以簡略作意或詳盡作意四界差別來講解色業處的。(Tattha bhagavā yassa rūpaṃ pākaṭaṃ, tassa saṅkhepamanasikāravasena vā vitthāramanasikāravasena vā catudhātuvavatthānaṃ vitthārento rūpakammaṭṭhānaṃ katheti.)(DA. pg. 2.0314)」佛陀在教導修習色業處時,佛陀每次都會教導四界差別,而四界差別有簡略的修法和詳盡的修法兩種。這是佛陀的教法。如果你想要以觀智來親自了知這些究竟的色法,你就要有系統的修習四界差別。如果你沒有有系統的修習四界差別,那你只是透過閱讀而來或聽聞而來了解色法而已,不是真實的觀智、觀禪,只是粗淺的知道而已。如果你想要以觀智來親自了知這些究竟的色法,你就要有系統的修習四界差別。要怎麼有系統的修習四界差別呢?在這座法悅林有幾位尊者可以教導你們如何有系統的修習四界差別;在今年的雨安居,緬甸的Ven Ukkaṃsa—優越尊者也會來教導你們禪修。他在帕奧禪林是合格的禪修指導老師(kammaṭṭhānācariya),他會在這裡帶領三個月的禪修營,你們可以好好地跟他學習,他會教導你們如何有系統的修習四界差別。

如果你想要修習四界差別,你可以直接努力地修習四界差別。但也有另一種修習方法,即是先修習任何一種止禪到達禪那的程度,以這個禪那為基礎再來修習四界差別,這是比較理想的。如果你沒有禪那的基礎而直接修習四界差別,有些禪修者能夠完整地修習觀禪,但有些禪修者則無法完整地修習觀禪。為什麼呢?有些禪修者由於沒有禪那的基礎,在辨識色法的時候,無法看得很清楚,在觀照名法的時候,也無法看得很清楚,在觀照緣起的時候,他的智慧之光不夠強、不夠穩定,無法觀照到過去世,他無法觀照到過去因產生現在的色法和名法。因此,有些人可以直接從修習四界差別就能夠完整地修習觀禪,有些人則還需要有禪那的基礎。由於這個問題,在許多部經裡,佛陀教導先以禪那為基礎,再來修習觀禪。

例如,在《增支部》裡有一部《禪那經(Jhānasuttaṃ)》,佛陀開示說:「諸比丘,我說依於初禪而滅盡諸漏;諸比丘,我說依於第二禪而滅盡諸漏;諸比丘,我說依於第三禪而滅盡諸漏;諸比丘,我說依於第四禪而滅盡諸漏;……。(Paṭhamampāhaṃ, bhikkhave, jhānaṃ nissāya āsavānaṃ khayaṃ vadāmi; dutiyampāhaṃ, bhikkhave, jhānaṃ nissāya āsavānaṃ khayaṃ vadāmi; tatiyampāhaṃ, bhikkhave, jhānaṃ nissāya āsavānaṃ khayaṃ vadāmi; catutthampāhaṃ, bhikkhave, jhānaṃ nissāya āsavānaṃ khayaṃ vadāmi; …….)(A. pg. 3.0220)」經文的意思是:依靠初禪、第二禪、第三禪或第四禪等的力量,當比丘有系統地修習觀禪,甚至能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四種色界禪和四種無色界定,這八種定是可以做為觀禪基礎的定力。依於禪那的定力有系統的修習四界差別,就可以清楚地見到究竟的色法和究竟的名法與及它們的因,進而觀照這些究竟的色法和究竟的名法與及它們因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是可能辦得到的。禪那的定力與觀禪有什麼樣的關係呢?當禪修者證得禪那的時候,這禪那將會產生很強的光,這種光我們稱為「智慧之光」。在許多經裡,佛陀也強調四禪,這四種禪定能帶來很強的智慧之光,以這很強的智慧之光的力量來修四界差別,就能很清晰的觀見色聚,接著辨識這些色聚,就能照見色聚裡的究竟色法。這是智慧之光的力量。有些禪修者以智慧之光的力量繼續地修習,就能觀見究竟色法以及它們的因,特別是在修習緣起的時候,能有系統地修習觀禪。因此佛陀在《禪那經(Jhānasuttaṃ)》裡鼓勵弟子們先修習止禪,以禪那為基礎,接著才進一步地修習觀禪。

你應當如何修習來證得禪那呢?在這座法悅林禪修道場有幾位尊者可以教導你們修習止禪的方法;在今年的雨安居,緬甸的Ven Ukkaṃsa—優越尊者也會來教導你們禪修,他可以教導你們如何修習來證得禪那。如果想要證得禪那,你應當跟著合格的禪修老師有系統地修習。例如,如果你想要修習入出息念,你應當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來修習,你應當把心專注在鼻孔或上觜唇部位的呼吸。假如你能把心好好地專注在呼吸的對象〔所緣〕上,當定力變得越來越深的時候,你就會見到呼吸變成禪相。當你的禪相逐漸地穩定,定力變得越來越深的時候,你的禪相就會變得清澈、明亮,猶如晨星一般。如果你能專注在這清澈、明亮的禪相上,這樣的禪相稱為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當你把心專注在這個似相上時,你就能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這入出息念的第四禪也能產生很強、很有力量的光,我們稱為智慧之光。以這入出息念禪那的定力為基礎,你可以修習其他的止禪業處,如:十遍、八定等等,這是很容易的。以這些禪那的定力為基礎,來修習四界差別,甚至進一步有系統地修習觀禪,都能修得很好的。

在八聖道支當中,佛陀也教導了一支──正定(sammāsamādhi)。什麼是正定呢?在《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裡,(佛陀解釋正定說:「諸比丘,什麼是正定呢?諸比丘,於此,比丘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離喜,住於捨,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捨、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捨斷樂與捨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諸比丘,這稱為正定。(Katamo ca, bhikkhave, sammāsamādh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vivicceva kāmehi vivicca akusalehi dhammehi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 paṭham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Vitakkavicārānaṃ vūpasamā ajjhattaṃ sampasādanaṃ cetaso ekodibhāvaṃ avitakkaṃ avicāraṃ samādhijaṃ pītisukhaṃ du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Pītiyā ca virāgā upekkhako ca viharati sato ca sampajāno, sukhañca kāyena paṭisaṃvedeti, yaṃ taṃ ariyā ācikkhanti – ‘upekkhako satimā sukhavihārī’ti tatiy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Sukhassa ca pahānā dukkhassa ca pahānā pubbeva somanassadomanassānaṃ atthaṅgamā adukkhamasukhaṃ upekkhāsatipārisuddhiṃ catutthaṃ jhāna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sammāsamādhi.)」)佛陀把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定義為正定,這是佛陀所教導的。如果你想要修習其他的止禪業處,你也要跟著一位善巧的合格老師好好地跟他學習,這是比較好的。當你成功地修習了止禪業處,你就可以進一步有系統地修習四界差別,接著你就能有系統地修習觀禪,當你有系統地修習觀禪,就能證得預流者、一來者、不還者和阿羅漢的階位。

如果你想要依照佛陀的教法來修習觀禪,應當依照《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裡的方法來修習觀禪。在此我們想以佛陀在《大念處經》裡所教導的例子來解釋:「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Iti ajjhattaṃ vā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bahiddhā vā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ā vā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以任何一種禪那的定力為基礎,例如以入出息念的第四禪為基礎,依這禪定的力量,你可以觀照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法與色法。接著你應當一再地觀照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在觀照了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之後,接下來你要怎麼做呢?佛陀在《大念處經》裡進一步的解釋說:在觀照了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之後,你可以進行第二個階段來觀照。第二個階段是什麼呢?「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Samudayadhammānupassī vā kāyasmiṃ viharati, vayadhammānupassī vā kāyasmiṃ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ānupassī vā kāyasmiṃ viharati.)」就是觀照這些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的生起、消滅,以及它們的生滅。你應當以此方式來了知緣起。如果你們把緣起法歸納起來,就是五因和五果:過去的五因產生現在的五果;現在的五因產生未來的五果。這是緣起法的總結。這緣起法就是苦集聖諦(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無法以觀智來親自證知這苦集聖諦,你是無法體證涅槃,無法成為預流者、一來者、不還者和阿羅漢聖者的。這是佛陀的教法,你應當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這是很重要的。

接著我們來解釋是哪五因和五果。
在這個階段,你應當以觀智來親自了知緣起。在辨識了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之後,你應當逆著觀照過去的名色法,一直觀照到自己在母胎時的名色法;接著一直觀照到今世投生那個剎那的名色法,也就是觀照結生識名色法的階段。在觀照了結生識剎那的名色法之後,你要進一步地觀照前一世的名色法,特別是在臨死心路過程的名色法。在眾生臨死的時候,有一個臨死速行心(maraṇāsanna-javana-citta)。在辨識臨死之時名色法的時候,你要觀察臨死速行心的對象〔所緣〕是什麼?臨死速行心對象〔所緣〕的生起有賴於業的潛力。這業的潛力能產生現在名色法。這時你要去觀照過去的五因。這五因即是:無明(avijjā)、愛(taṇhā)、取(upādāna)、行(saṅkhāra)和業(kamma,業的潛力),總共有這五因。你應當以觀智來親自照見這五因。

我們想以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做說明。
有一位禪修者,當她在觀照過去因(觀察臨死速行心的對象〔所緣〕是什麼)的時候,在她的臨死有分意門裡,她見到最後的對象〔所緣〕是她在供養八種必需品給比丘僧團,比丘們就像這裡的比丘們一般,坐著一整排,她在準備三衣、缽、濾水器、剃刀、針等比丘的八種必需品。當她在供養的時候,她看到旁邊有一位十戒尼威儀很莊嚴詳和,內心很平靜。她在布施八種必需品給比丘僧團的時候,就希望未來投生為像她這樣很莊嚴詳和的十戒尼。在這個例子,我們想要解釋無明(avijjā)、愛(taṇhā)、取(upādāna)、行(saṅkhāra)和業(kamma)的五因。例如,現在是誰在翻譯這場佛法開示呢?你們可能會說:是吉祥尊者在翻譯這場佛法開示的。這是真的嗎?如果你認為是吉祥尊者,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認知,是邪見。這錯誤的認知稱為無明。為什麼這是錯誤的認知呢?有兩種真實(sacca,諦),即:世俗諦(sammuti-sacca)和勝義諦(paramattha-sacca)。依勝義諦來說,只有究竟的名色法而已,這些名色法非常快速地生滅,根本沒有時間去說這是男人,這是女人,這是吉祥尊者等等。然而,假如你認為有一個翻譯者是吉祥尊者,從勝義諦來說,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認知,這是無明(avijjā)。在這個故事裡,這位女士在布施的時候,看到旁邊這位威儀很莊嚴詳和,內心很平靜的十戒尼,所以她的心傾向於投生為這樣的十戒尼。當她在布施的時候,她希望自己成為這樣莊嚴的十戒尼。如果她認知有一個十戒尼,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認知,這錯誤的認知稱為無明。由於這無明,所以她對這個十戒尼的生命生起了貪愛,這種貪愛稱為愛(taṇhā);一再地貪愛就是執取(upādāna)。由於無明、愛和取,她供養八種必需品給比丘僧團。在供養八種必需品給比丘僧團的時候,每一個速行心(javana)通常有三十四種名法。是哪三十四種名法呢?如果想了知這三十四種名法,你們就要好好地修習。在法悅林這座禪修道場有幾位尊者可以教導你們如何辨識這三十四種名法。這三十四種名法又稱為行(saṅkhāra)。為什麼稱為行呢?這行能產生未來的五蘊、未來的名色法。她的願望是什麼呢?她的願望是希望未來投生為一位莊嚴詳和的十戒尼。由於她的願,所以產生今世名色法的五蘊。這三十四種名法的行之生滅是非常迅速的,但在滅後卻留下了業的潛力,這業的潛力稱為業。由於這業的潛力導致產生今世名色法的五蘊。你應當努力地了解如何修習來了知緣起法。這是修習觀禪的初步階段。在辨識了過去的五因之後,接著你可以修習因和果的關係。在辨識了今世因與果的關係之後,你也可以辨識由於現在的因產生未來的果。例如,當你們在供養袈裟給禪師(Sayadaw)的時候,你們可能發願想要未來成為比丘。認為有一個比丘的生命,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認知,這稱為無明。由於這無明,所以你們對未來比丘的生命生起了貪愛,這種貪愛稱為愛(taṇhā);一再地貪愛就成為執取(upādāna)。由於無明、愛和取,你們供養袈裟給禪師(Sayadaw),在速行心生之時,通常有三十四種名法,它們稱為行(saṅkhāra)。但這些行是無常的,在行生起之後馬上消滅,但在滅後卻留下了業的潛力,這業的潛力稱為業(kamma)。所以總共有了五因,即:無明(avijjā)、愛(taṇhā)、取(upādāna)、行(saṅkhāra)和業(kamma)。當你辨識未來之時,你將發現:由於這五因,所以才產生未來的五蘊。那時,你就能夠以觀智來親自了知緣起法。但這只是修習緣起的初步階段,接著你要繼續辨識過去許多世,甚至辨識未來世。你們想要知道自己的過去世嗎?如果你想知道自己過去世的話,就要有系統的修習緣起法。如果你也想知道自己未來世的話,也要有系統的修習緣起法,你就能了知你的未來世。這是一件好事嗎?這樣地修習緣起法就好像是機票一般,使我們朝向未來不要再有投生。

接著,你要如何繼續進一步地修習呢?這些究竟的名色法即是苦聖諦(dukkha ariyasacca);這緣起法就是苦集聖諦(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苦聖諦和苦集聖諦是我們觀禪的對象〔所緣〕,那時你要觀照苦聖諦和苦集聖諦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在此,佛陀教導由於五因的生起,所以五蘊才生起的。你也要觀照這五因是無常、苦、無我的,五蘊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在此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體或自我,這是觀禪的初步階段。接著,你必須接著觀照接下來的教法:「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vayadhammānupassī vā kāyasmiṃ viharati.)」這是《大念處經》所提到接下來修習的方法。這是什麼意思呢?由於五因的無餘息滅,所以五蘊也無餘的息滅。因為五因無餘的息滅了,所以五蘊也無餘的息滅。這是《清淨道論》的《大復註(Mahāṭīkā)》所解釋的:「『無明滅則色滅』是指由最上的(阿羅漢)道智無餘地滅除無明,所以未來的色(法)也無餘地息滅;由於沒有(因)緣,所以無有。(Avijjānirodhā rūpanirodhoti aggamaggañāṇena avijjāya anuppādanirodhato anāgatassa rūpassa anuppādanirodho hoti paccayābhāve abhāvato.)」這段解釋是非常重要的,你應當對這段解釋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它的意思是什麼呢?由於阿羅漢道的威力而終止了無明、愛、取、行和業這五因的勢力。你現在只是在修習觀禪的初步階段,現在你還沒有成為阿羅漢。什麼時候你可以成為阿羅漢呢?當你有系統地修習觀禪時,未來的有一天,你就能夠證得阿羅漢。那個未來是什麼呢?如果今生你能夠證得阿羅漢,今生就是你的未來;如果你在未來的某一世證得阿羅漢,在那未來的某一世就是你的未來。無論是今世或未來世,那時你就能夠證得阿羅漢。由於阿羅漢道的威力,能無餘地滅除無明、愛、取、行和業這五因。由於五因的滅盡無餘,在阿羅漢般涅槃之後,未來就不會再有新的名色法或五蘊生起了。也就是在阿羅漢般涅槃的死心生起之後,他的五蘊也徹底地消滅無餘了。在此有兩種滅,一種是五因的滅,另一種是五蘊的滅。你應當努力以觀智來親自了知,特別是修習生滅隨觀智的觀禪階段。這是佛陀在《大緣經(Mahānidānasuttaṃ)》裡所教導的。如果無法觀照到未來,你是無法了解這個教法的。所以只是觀照現在的名色法是不足夠的,有時候你要觀照過去的名色法,有時候你要觀照現在的名色法,有時候你也要觀照未來的名色法。因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名色法是觀禪的對象〔所緣〕。

這兩種無餘的滅也稱為煩惱般涅槃(kilesa-parinibbāna)和蘊般涅槃(khandha-parinibbāna)。五因完全地滅盡無餘也稱為煩惱般涅槃(kilesa-parinibbāna);五蘊完全地滅盡無餘也稱為蘊般涅槃(khandha-parinibbāna)。這兩種無餘的滅稱為苦滅聖諦(dukkhanirodha ariyasacca),這是在《增支部‧三法集‧外道所依處等經(Titthāyatanādisuttaṃ)》裡有提到的。這兩種滅是生滅隨觀智的對象〔所緣〕,但並不是四道智及四果智的對象〔所緣〕。四道智及四果智的對象〔所緣〕是涅槃,這涅槃是出世間的苦滅聖諦(lokuttara dukkhanirodha ariyasacca)。

煩惱般涅槃(kilesa-parinibbāna)也稱為有餘依涅槃(sa-upādisesa nibbāna),意思是由於四道智的威力,他證知了無為涅槃(asaṅkhata nibbāna),證知了無為界(asaṅkhata-dhātu),但他五蘊的名色法還存在。例如,當我們的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正自覺(Sammāsambuddha)的佛陀之時,當時他已經證得了阿羅漢,他的四道智已經逐一地斷除了煩惱,毫無剩餘。那時候他稱為煩惱般涅槃(kilesa-parinibbāna)或稱為有餘依涅槃(sa-upādisesa nibbāna)。但他名色法的五蘊還存留著四十五年的時間。四十五年之後,當他來到拘尸那羅(Kusinārā,庫希那拉)入大般涅槃(Mahāparinibbāna)的時候,這五蘊的般涅槃(khandha-parinibbāna)又稱為無餘依涅槃(anupādisesa nibbāna),五蘊完全地滅盡無餘。這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是觀禪的對象〔所緣〕。由於四道智的威力,所以完全地滅盡無餘。四道智證知涅槃,這是出世間的涅槃(lokuttara nibbāna)。由於這涅槃,所以四道智及四果智能徹底無餘地滅盡煩惱。所以這種涅槃是出世間的滅聖諦(lokuttara nirodha ariyasacca)。如果禪修者無法體證這兩種苦滅聖諦,他是無法證得涅槃的,這是佛陀的教法。

接著,觀禪的下一個階段,佛陀在《大念處經》裡教導說:「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現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現起『有心』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Atthi kāyo’ti vā panassa sati paccupaṭṭhitā hoti yāvadeva ñāṇamattāya paṭissatimattāya... .... ‘Atthi vedanā’ti vā panassa sati paccupaṭṭhitā hoti yāvadeva ñāṇamattāya paṭissatimattāya... .... ‘Atthi cittan’ti vā panassa sati paccupaṭṭhitā hoti yāvadeva ñāṇamattāya paṭissatimattāya... .... ‘Atthi dhammā’ti vā panassa sati paccupaṭṭhitā hoti yāvadeva ñāṇamattāya paṭissatimattāya.)」這是什麼意思呢?在禪修者觀照所有行法的生滅,當他的觀智逐漸地成熟時,他應當努力只見到生的階段,他應當努力只見到滅的階段。也就是觀照所有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的生以及滅的階段。逐漸地他的心只見到諸行,而沒有見到色聚。他只是見到究竟的名色法及它們的因而已。當他如此一再地修習觀禪,會有什麼結果呢?「他無所依而住,也不執取世間的一切。(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ñci loke upādiyati.)」(當他的觀智成熟時,)就逐漸地生起了四道智和四果智,並以涅槃為對象〔所緣〕。那時就能證知涅槃,就能證得阿羅漢。這是《大念處經》所提到修習的過程。如果你想有系統地修習觀禪,你應當依照佛陀在《大念處經》裡所教導的方法來修習觀禪。

為了證知四聖諦或證知涅槃,你要如何才能辦得到呢?就要修習第四聖諦-導至苦滅的道聖諦(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ariyasacca),或簡稱為道聖諦(magga ariyasacca)。你們可能已經知道這八聖道支了,即:正見(sammādiṭṭhi),就是對四聖諦正確的了知;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就是心朝向四聖諦的對象〔所緣〕;正語(sammāvācā)、正業(sammākammanta)、正命(sammā-ājīva)、正精進(sammāvāyāma)、正念(sammāsati)和正定(sammāsamādhi)。首先,你應當努力修習正語、正業和正命的戒學(sīla-sikkhā),至少你要受持五戒。以這戒清淨為基礎,你應當繼續修習定學(samādhi-sikkhā),這即是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關於正定,佛陀在《大念處經》把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定義為正定。但在其它經典,如《增支部》的《禪那經(Jhānasuttaṃ)》等,佛陀教導了八定,也有一些經,佛陀教導只經由修習四界差別來達到近行定而已。經由修習四界差別近行定的力量,你可以轉修八定或其它止禪。這禪那的定力能夠產生很強的光,我們稱為智慧之光。接著你可以證知四聖諦。當你能夠以觀智來親自證知四聖諦的時候,你在修習對四聖諦正確了知的正見和把心朝向四聖諦對象〔所緣〕的正思惟。因此,總共有八聖道支,這是證知涅槃、體證涅槃的唯一之道。如果你要證知這四聖諦,只需要修習這八聖道支而已。如果你不修習八聖道支,而且還批評止禪,認為止禪不是佛陀所教導的,是不需要修習的,是外道的修行方法等等,你就無法了知究竟名色法以及它們因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你也無法證知四聖諦。如果你想要體證涅槃,就應當依照佛陀的教法來修習。

今天我們的佛法開示到此為止,如果你們有任何佛法的問題,可以發問。
----------------


今年的雨安居,Ven Ukkaṃsa優越尊者。在星期六日 两天讲解 止观二禅 阶段,非常精彩。让我上了很宝贵的课。讲法时候图文并茂。如一些禅那过八定
十遍中,如何从四禅到(除了空遍不能去无色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无色禅的目标,所缘是什么,巨细无遗的讲出来。之前我一直想不到这些的过程如何的,经过尊者讲解,书面的是清楚了。没有老师教导,的确很难明白。深深理解,传承的重要。
目前已经在四界分别观阶段,下个星期开始讲观禅第一段,透视究竟色法名法,如何从观禅的十六观智第一个名色分别智慧。

每个星期三会尊者开示阿毗达摩,主要讲解发趣论,已经过了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这些名字好像很深不可测,其实尊者在讲时候,图文并茂。那些字在看了图片,非常简单理解。)


当知道了,这些名法精神现象作用运作时候,我的确开始理解禅师所讲的东西。讲来讲去,就只是指那些很物质,精神的现象。若近期有看lucy,里面一些现象,色法向细胞分裂过程,依据时间升起灭去一个接一个(亲依止,依止缘,无有,离去),很相似佛教的理论,只不过没有精神现象的部分而已。可以理解到,行起即业起,心路过程刹那中出现的速行心,就是那个行,白话可以叫做起心动念,临死的心路过程出现的速行心,凡夫没有趣相(未来投生地点)出现在速行心上,就可能会出现业相(就是过去所造的思维再次出现过一次),让我想起香港戏剧,七号差馆。女鬼马姐对其做恶的侄儿说,要死亡前,浮起来的影像就是过去做事重复的看一次,就是这样情况

学习这些,对我很重要。身边很多朋友,父母不一定是佛教徒,有时候,想帮助他们,根据理解佛法,如何让他们一直不断升起善业,即使他们不是佛教徒,也能得益处。速行心做手脚起动善业的念。临死关头时候,最重要时候,找最大有利的方法给他们。

真的很感恩,能学到这样多的法。真的很谢谢法悦林翻译的义工们。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28-8-2014 10:32 PM 编辑

emp.gif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随喜赞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8-2014 12:4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ucy 里面,她指导一位科学家,以车的速度来比喻时间,跑车速度慢跑时候,可以看到车影,到速度快到不行时候,跑车就不见了。说明时间速度主宰一切。

我第一想到她那句跑车论。就是在说名法的刹那生灭太快就像跑车快了万倍已经察觉不到跑的画面,一眨眼就很多亿万心识刹那升起灭去。同样的,时间放慢,心很强去注意。就可以看到跟随时间刹那生灭的心路过程,就像放慢跑车一样。否则跟常人一样察觉不到那种跑车快速经过。

Lucy 有佛教知识的人会联想到一起。很有趣的一部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14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14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禅师,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8-2014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4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講到Lucy这部影片, 我有个假設: 腦部开发跟佛教講的开悟是否有直接的关糸? 佛陀当年証道, 是否腦部已开发了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8-2014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支那八公 发表于 30-8-2014 12:26 AM
講到Lucy这部影片, 我有个假設: 腦部开发跟佛教講的开悟是否有直接的关糸? 佛陀当年証道, 是否腦部已开发了 ...

头脑只是个化学物,脑袋里面的化学反应再厉害也只是化学层次。化学层次的东西能厉害到哪里去?
难道现代人还迷恋炼金术,鼎炉炼丹,以为某某ingredient A + ingredient B,就突然变成魔术般的东西出来?

现在大家深研的是物理层次的东东,电机工程师造设备发射电波,射出电波不知道比脑电波强多少百万倍。科学家制造核武器也需要控制各种物理变量。头脑这个恒温37celcius的东东,能产生什么奇迹?

产生奇迹的不是头脑,是心意。这才是最厉害,至尊贵,至宝贝的东西。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30-8-2014 12:3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4 07:2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跟西洋医学不同地方在,西医说大脑是管理所有心意地方,佛教主张的心识在心脏部位。大脑只是执行脑的接收讯息作用。

心脏部位叫做心所依处,所有受想行的存在处

我假设,看一看心识发展必须很强的定来自心。心脏一血每次进出,人自然的意识跟着浮现。意门心路过程只出现在心所依处的地方,第四禅者不呼吸,可以想象心脏活跃很慢。一二三四禅都是不同的呼吸渐渐慢,如果是这样,心脏进出血时间也跟着变很慢,意味刹那过程也逐渐变慢。就像lucy说的汽车放慢原理。 时间速度因心变慢,天界梵天界生命也如此慢因而变长。

Lucy他说过,严格来说我们不曾死亡过,这就是意味能量不会消失的消灭的,这空间不能让剩下的能量生存后一直物质转换其他空间。假如生命也是能量,到最后结束时也是因精神五因投入,再次物质转换新的生命或者到其他空间生活开始,就像细胞一分裂后就的死亡,新的开始,一直不断生灭。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30-8-2014 07:3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8-2014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29-8-2014 11:24 PM
佛教跟西洋医学不同地方在,西医说大脑是管理所有心意地方,佛教主张的心识在心脏部位。大脑只是执行脑的接 ...

如果右腦开发100%了, 会是什么情形? 請看以下图片.



2934349b033b5bb523f87fd334d3d539b600bcf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4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29-8-2014 04:35 PM
头脑只是个化学物,脑袋里面的化学反应再厉害也只是化学层次。化学层次的东西能厉害到哪里去?
难道现代 ...

你不如說头腦只是一团漿. 可是現今人类料技几勁都好, 也不能复製它. 对于自己不是很了解的东西, 不要太早下定論, 多去做researc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15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佛教主张的心识在心脏部位
复制代码


不知月兄以上主张出自何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5-2015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patissa 发表于 21-5-2015 10:44 PM
不知月兄以上主张出自何处?

心所依处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5%BF%83%E6%89%80%E4%BE%9D%E5%A4%84&variant=zh



清净道论觉音尊者的见解。




一枪打去脑部,还有机会生存变植物人 (或许植物人还有意识)
一枪打去心脏部,心脏一停,生命断绝,别说还有意识。


经藏论藏没有直接表明心所依处就是心脏附近部位。


不过我认为不会差很远。 不是佛教的,比如易学都是心 眼相通。汉代已经有此认为,伤心不在大脑,而在心脏。
从此我有一更夸张的假设。 心脏是意识地方,受想行在大脑,或者受相行在心脏,大脑就是意识。
知道心痛(受想行具伤),不是脑痛。

我觉得脑与心脏有微妙关系。思维与见 也是慧学的组合故。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upatissa + 5 谢谢分享! 清净道论觉音尊者的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15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22-5-2015 12:05 AM 编辑
moon_boy 发表于 29-8-2014 12:49 AM
Lucy 里面,她指导一位科学家,以车的速度来比喻时间,跑车速度慢跑时候,可以看到车影,到速度快到不行时 ...

生滅的剎那豈止萬億,到底剎那有幾短?佛教裏面並沒有明確的數目,根據注釋書,一閃電能有億萬個心識生滅,說明最少一剎那有萬億分之一。不過根據科學這其實還是算長,現代科學已經通過嚴密的數學驗證,並證明宇宙真正最短的時間,短到不能在短的時間單位是普朗克時間,也就是10的負43次方秒。
也就是說色法或名法真正住的時間只有那麼短,但是真的能觀察到那麼驚人的數量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5 1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5-2015 12:30 AM 编辑

《菩萨处胎经》裡面,世尊跟弥勒菩萨有一段对话,世尊问弥勒菩萨,说一个凡夫,普通的凡夫,心有所念,他起了个念头,世尊问弥勒菩萨,这一个念头是有几念、几相、几识?他的原话说,「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这经文原文是这样的。

我们讲清楚、讲白一点,佛问,我们动个念头,这个念头里头有几个念头?说明这个念头很粗,它不是一个单位念头。有多少念头、有多少相(相就是物质现象,就是阿赖耶的相分)、有多少识(就是阿赖耶的见分)构成一念?

弥勒菩萨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单位是百千,一百个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三百二十兆的细念构成一弹指,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叫一念。

这一念时间多短?如果我们说一秒钟可以弹七次,乘七,一秒钟两千两百四十兆次。一秒钟它已经波动(生灭)多少次?两千两百四十兆次,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决定没有两个念头是相同的,所以叫无常。如果每一个念头相同,那就不叫无常,那就常住了,没有相同的。(上净下空老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5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uest716 于 22-5-2015 09:38 AM 编辑
moon_boy 发表于 29-8-2014 12:49 AM
Lucy 里面,她指导一位科学家,以车的速度来比喻时间,跑车速度慢跑时候,可以看到车影,到速度快到不行时 ...

<<Lucy>>到最后她“ 不再存在,却无所不在”,如果以佛教话来说的话,倒是很像契入如来藏性海,无所不在,在拈起的一朵花里,在契茶里,在一切处。。用哲学话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相融并存。这类电影有接触到这些的都属于这类形而上即是形而下,而且承认有本体。还有一部有这种色彩的电影就是<<cloud Atla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5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21-5-2015 11:40 PM
心所依处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5%BF%83%E6%89%80%E4%BE%9D%E5%A4%84&var ...

对,你看脉轮的道理,就很接近我们的亲身体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5-2015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外道 于 22-5-2015 10:23 AM 编辑
第二 发表于 21-5-2015 11:50 PM
生滅的剎那豈止萬億,到底剎那有幾短?佛教裏面並沒有明確的數目,根據注釋書,一閃電能有億萬個心識生滅 ...

10^-43秒 是一個 Frame,心識到很細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每個 Frame 都是獨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5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30-8-2014 07:24 AM
佛教跟西洋医学不同地方在,西医说大脑是管理所有心意地方,佛教主张的心识在心脏部位。大脑只是执行脑的接 ...

“心识”是个代表名词,只是一个形容词,人们把所有感受归纳于心的反应,但事实上这个心指的是“名。。识”的意思。
“受想行识”的感应完全发生在脑部不是在心脏,是“名”MIND的部份。
医生把B病人给换上了A死者的心脏,但B病者并没有A死者的思想与所有感受和行为。这证明了心不是“识”的部位。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upatissa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5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支那八公 发表于 30-8-2014 12:26 AM
講到Lucy这部影片, 我有个假設: 腦部开发跟佛教講的开悟是否有直接的关糸? 佛陀当年証道, 是否腦部已开发了 ...

Lucy 電影故意隱藏某些東西,故意以腦開發程度來做指標。真正證道的指標根本不在腦,就算腦開發100%也只是普通人一個。洋人搞錯?不,關於神秘領域洋人知道的比我們華人多多,說他們知道的比佛教還要多也不為過,他們故意用錯誤的腦開發程度作為證道指標,這樣他也不用給你知道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5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21-5-2015 11:40 PM
心所依处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5%BF%83%E6%89%80%E4%BE%9D%E5%A4%84&var ...

别忘记,生命是名色的组合体,也就是说生命是五蕴的构造现象而已。生命不能缺乏名和色的互相补助力量,世间的人类和飞禽走兽缺少任何一个”名“或”色“就不能足成一个活着的五蕴生命体。
色身是依靠“识”成为一个活生命。  色身如果缺乏了“识'的补助力量,那么这个色身就不会发生任何行动。 你不相信吗?可以自己试试看。
你只要把手放在桌子上,如果你不想把手从桌子上移走,手会永远不动地放在桌子上面。这证明了色身必须依赖”识“的动向而成为一个活着的生命体。
脑死的病人就已经不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其已经失去了”名'的功能。  
一个还有意识的植物人还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06:06 AM , Processed in 0.07545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