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110|回复: 33

有关帕奥西亚多禅法的重大错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7-2015 05: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来以下一篇,这裹有没有亲近过帕奥禅法及禅师的学人 ?
能否看看以下所说是否如实 ?


====
有关帕奥西亚多禅法的重大错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7 16:34:34 2011, 美东)

帕奥西亚多的禅修著作在大陆和台湾流传已广,但早些年读来就有许多问题.也有朋友问
起,因为不合和的缘故.只在私下解释.而不作公开批评.

     但此篇文章的出现——班迪达禅修中心:问与答——马哈希尊者和帕奥禅师 ,说明
问题严重.

缅甸佛教大僧团长老及宗教部禁止帕奥西亚多的部分著作。

    虽然修行佛法最主要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修行,但知道有类似错误但为了所谓不争而
不指出,想来那也不过是伪善。因为隐瞒错误足够害死许多人。

    帕奥禅法的错误,依据经典而说,有多处严重错见.因此现在指出:

    错误第一,是他所提的内观必须要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其错误在于,根本
不了解度疑清净的实际是要了解缘起的本质——无常、苦、无我,而绝非是了解具体的
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

    同时,按照经典而言,了解具体的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只有彻证色界
第四禅那获得熟练精通并且具有神通等独特根性者才能成就此宿命通。见《清净道论》


神通部分
但帕奥在其著作中却说依第一禅以下就能在内观中洞察具体的过去世和未来世。从禅修
内观的角度讲,即使看见了也多是个人潜意识的暗示而已;从各派禅修来说,这都是执
着某些幻觉境界的错误方法。

    错误第二,他强调,观禅一定必须有光——他所谓的智慧之光,这本身实际就是一
种执着,《清净道论》道非道智清净部分言,光明只是一种观禅的染,如果执着就是存
在问题的。光明如果被执着为内观禅的必须,那这一修行内观者在内观之初已经设置了
一个执行,而永远无法真正对身心的无常、苦、无我有所观察。而此对光明的执着本身
就是“常见”。虽然他在著作中解释说,在道非道智中不执着光明,但其实践指导却是
执着光明的。

    第三,他所引用的经典,断章取义。有几处出现前后自相矛盾,同时违背圣典依据。

    可以负责的说这样一句,如果帕奥的禅修观点成立,那么,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教导殊
胜过他的这一教导十倍都不止.但在我看来,佛陀本人的教导最为殊胜,所以帕奥的观点
无法依靠.

     所以在修道之途上,许多艰险。需要有正见,以佛陀为师,而不以大师为师。以真
理为师,而不以盲从为师。

-------------------------------------------------

转自“佛陀教导的佛教 ”ditthi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7-2015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8-7-2015 10:59 AM 编辑
缅甸佛教大僧团长老及宗教部禁止帕奥西亚多的部分著作。

这是很严重的指控,请楼主提供比较实际可信的资料报导,而不是道听途说。

如果没有具有可信度的依据,转帖这种网络传说很可能造成对上座部佛教的误导,甚至对僧团和长老带来抹黑和诽谤,破坏僧团的和合。请楼主进一步澄清,并请版主关注。

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是来问对错是吧?博奥禅师的法是有一个很大争议,(在家人不便多说)但是个人觉得真的不必在乎对错,每个法都有它的追随者,他的缘。你可以追随被认同的mahasi 禅法,或轲应卡禅法。而像上面那位上上上人,对于完全不了解的南传,可能会造下地狱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很肯定让你知道,现在缅甸比较出名和有代表性的禅师就是博奥禅师了,因为上一代出名的mahasi,u bandita,ledi,不是年纪很大,就是“羽化而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帕奥在其著作中却说依第一禅以下就能在内观中洞察具体的过去世和未来世。从禅修内观的角度讲,即使看见了也多是个人潜意识的暗示而已;从各派禅修来说,这都是执着某些幻觉境界的错误方法。

从汉传佛教角度来看,上述的修行法跟汉传小乘经论所教的“五停心观”之“因缘观”极其相应。这个禅修法对透过实证因果法则来了解佛说十二因缘的过程,从此明白一切皆因无明而来,然后断除取舍和爱着的执著,证入小乘果位。

  因缘观
  
  经说,愚痴偏多的人,宜修因缘观。此所谓愚痴,是指不明因果法,也不信因缘法。对于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能了解;醉生梦死,而又烦恼终身。
  
  传统的因缘观,是观生死流转的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观成即知生死虚妄,若知虚妄,便能及时从生死流转而转变成生死还灭,即是从生死获得解脱。
  
  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习行者,当教其观想,过去未来世的四目
  
  「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心缘他念,若缘他念,立即令还,续观:生缘老死,无明缘行。此是十二因缘中过去世及未来世的四目。即是观想:人既有生,必将有老死,因有无明,必将有心意的行为,而带动身口的行为。此处的「缘」,是指关系、原因、要素的意思,即是由于有了「生」的关系,便是有了老死的原因,「生」也就是「老死」的要素。若要无「老死」,先当无「生」。同样的,「无明」是「行」的原因,由于有了「无明」的关系,所以一定会有「行」的结果。若希望无「行」,先当无「无明」。
  
  生及老死是过去生的行为结果,若盼今生无生、无老死,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而其行为的产生,是因无明而来,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已有了的烦恼之根本。若知无明是由梦想颠倒而有,本无实体,即是如空的实相现前,即是无我的智慧现前,无明顿时消失。若无无明,即无行,无行即无生,无生即无老死。若能如此观成,便能返愚痴而为智慧了。
  
  (二)已习行者,初阶段观成后,当教其观想,现在世的八目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若外念诸缘,即摄之令还,继续观想,反复观想如上八目。此是十二因缘现在世的八目。
  
  此即是说,由于有了过去世的「行」为,便以行为而结集成为生命流转的主体;称之谓「识」。有了识的关系,便入胎成为胎儿,胎儿的形成是由精神及物质的结合,精神称为「名」,物质称为「色」,故当胎儿初成,称为「名色」。胎儿成形出生之时,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已经具足,由此六根门户,可以接受六尘的事物,而产生烦恼,故名为「六入」。出生之后,用身体接触到世界的事物现象,名之为「触」。有了接触,即有感「受」,有了感「受」,便对欣喜者产生「爱」着,有了爱着,便有追求的争「取」了。有了取(及舍)的行为,便有了未来的果报之因,名之为「有」。于是生死流转,受苦受难。
  
  若不希望未来再有生及老死的果报,最好便是现在生中不要有「取舍」的执着,若要无取无舍,先当对于所受的不起爱着,若盼不起爱着,先当不要执着苦乐诸受。若想不执着苦乐诸受,最好没有六根与六尘的相互接触。若想根尘无触,先当不用六根。若想六根无用,先当名色不现。若盼名色不现,先当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若盼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造作。若作如此观想成功,即会明确地知道,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了。
  
  (三)久习行者,当教观想,三世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可见,初习因缘观者,观十二支中的过去世的生死流转与未来世的生死还灭;已习因缘观者,但观十二支中现在世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久习因缘观者,则通观三世十二支因缘段落的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
  
  若对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及其每一段落的功能,都了然于心,作此因缘观时也不困难,难是难在常人较无法专注来作连续的次第观想。所以在修习因缘观时,若发现心念别缘他境,随时要回到方法上来。
  
  三世十二因缘的罪魁祸首是「无明」,对于解脱者而言,无明已明,故为智者,身为凡夫,则尚未明,故称无明,故一切不知生死中事,乃是可怜悯者,因由无明,能造后世果报而有生死。痴人不知生死起于无明,无明是从生死之间的造业受报而存续,一旦不造生死业,无明及业中断,生死亦了。佛说所谓痴人有两种类型:一如牛羊无知,二是外道邪见。因缘观能对治如此的二类痴病。
  
  ——摘自圣严法师《禅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wasan2020 于 28-7-2015 01:40 PM 编辑

缅甸佛教界禁止很多帕奥禅師著作的出版,他的书很多都是在外国出版的,如重量级的著作,智慧之光的华语译本在台湾出版,缅文原文本不能在缅甸出版.

帕奥禅師師的许多论点都不被当地主流佛教所接受.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ethen1980 + 5 bingo!正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7-2015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28-7-2015 12:40 PM
缅甸佛教界一向来禁止帕奥禅師著作的出版,他的书很多都是在外国出版的,如重量级的著作,智慧之光的华语译本 ...

为何不说说他的禅法里面有一个大争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28-7-2015 12:40 PM
缅甸佛教界一向来禁止帕奥禅師著作的出版,他的书很多都是在外国出版的,如重量级的著作,智慧之光的华语译本 ...

末学对南传佛教的内事不是很清楚,不适合评论这些事情,或许应该请南传佛教(尤其是亲近帕奥禅修中心)的同修出来帮忙澄清。

但是末学在网上的搜查,查到这两则讯息,或许可以作为初步的参考和澄清:

“从上来的讨论可以得知,帕奥禅师主张「禅修者应以观智观见过去、未来的五蕴、缘起」,因此也就与马哈希等系统的见解迥然不同。似乎正因为帕奥禅师的见解独特、与缅甸向来的主流修行传统有所扞格,进而导致其共五册的缅文著作《趣向涅盘之道》(Nibbānagāminīpa?ipadā)始自1995年送交「大导师委员会」(State Sangha Maha Nayaka Committee)审查后,将近十年的期间未能获得出版许可。”

2006年12月17-21日笔者到访仰光时,得知帕奥禅师的著作已于2005年公开出版。然而,笔者尚不清楚原本引发诤议的文段是否做过任何修改。”

参考资料:温宗堃,《当代缅甸毘婆舍那修行传统之间的一个诤论

相信相关书籍和议题已经获得南传佛教上座部的僧团的通过。建议诸位最好去咨询南传佛教上座部的僧团意见为准,避免在网上捕风捉影,或是以讹传讹。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7-2015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脱一定要观三世吗?观與不观都有Nikāya(南传五部)的根据的,没什么好爭辯的.

如果遵照十二缘起法来看,前两个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和行都是属于前世的,
识(结生识)则是今生的投胎做人的识.要解脱必须要观缘起,所以要观前世才能解脱是没有错.

佛陀坐在菩提树下先证到宿命通,看到众生在无尽的轮回中生死流转中的原因在於无明,
因无明而有行(行为),因行而有业,因业而有不断轮回,因此悟出十二因缘而觉悟,
所以说佛陀也是观三世才觉悟的.

至于观现世或当下就能解脱的教導在经典很多都有提到,就如在南传早晚课都会诵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 sanditthiko aka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m vedittabbo vinnuhiti.”

它的意思是;世尊所善说的法当下可见,永不过时的、请自来看...,所以世尊所说的法当下或今世就可以见证,
不需要去观三世.

佛陀世代很多阿罗汉都没神通,甚至没有禅定,他们看不到前世,也一样可以证阿罗汉,所以不需要观三世.

所以说,需不需要观三世,各有各的理论根据,无需爭论的.

另: 在帕奧禅法中,观三世的能力不属于神通,而是属于观智的范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then1980 发表于 28-7-2015 01:07 PM
为何不说说他的禅法里面有一个大争议?

我不清楚你所说的大爭议是那一个?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爭议是认为帕奥禅法中是除了要观照自己身心的无常无我外,
也要观照身外物(外在五蕴;如柱子,桌子等)也是无常无我,否则不能证悟.

我个人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因为众生生死流转因无明,就是执五蕴为我,因我而有贪,因不利我而嗔,而无明就是痴.
因贪嗔痴而造业(即无明缘行),所以生死轮回不能解脱,所以要解脱就是要破除五蕴无我,與身外物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07: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對南傳禪修法門有認知的網友給予分享,以讓其他網友對南傳禪修有更多的認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8-7-2015 07:46 PM
期待對南傳禪修法門有認知的網友給予分享,以讓其他網友對南傳禪修有更多的認識。

@moon_boy 对清净道论很有研究,进来提出见解吧,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28-7-2015 02:05 PM
我不清楚你所说的大爭议是那一个?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爭议是认为帕奥禅法中是除了要观照自己身心的无常 ...

请问这位法友是不是修四念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5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28-7-2015 10:01 PM
请问这位法友是不是修四念处的?

不是. 为何有此一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5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28-7-2015 10:32 PM
不是. 为何有此一问?


其實是想提供自己的看法,因為是與四念處有關,所以想知道法友對於這方面的禪修是否有經驗。我個人覺得pak au禪師未必是完全錯誤的,但是他說一定可能就把話說死了。如果你了解四念處的修法,你就會知道禪觀對象不只是內的身受心法,法法觀念處,也有觀外的身受心法。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阿難:
  「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除世間貪憂。

在此內身是指身體內的一切,外身主要是主身體外的事物(身偏向指物質方面)
而內心/受大致是指自己本身所引發的情緒和思考,而外心是指由外在事物所引發的情緒與思考
內外身就是指身體內外,內外心是指所有的情緒與思考等種種
內法是指我們身心的活動,外法是世間的人事物

為甚麼我覺得要觀外呢!有對治作用,因為由外會引起內身的貪慾,痴求欲,貪嗔痴這可能是其中一種原因。當佛陀教導禪觀內容時,有時候他會要你觀境,觀根,觀識。佛陀有講內,也有講外。當佛陀教導羅候羅時就是這樣教的,一切在燃燒,六根,六境,六識在燃燒,到最後無論內外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得,當清楚明見這樣的事實時,就不會有痴求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5 0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28-7-2015 02:05 PM
我不清楚你所说的大爭议是那一个?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爭议是认为帕奥禅法中是除了要观照自己身心的无常 ...

在我所学习的内观传统,马哈希内观,有部分行者都不太认同博奥禅师的教导。但出于个人的习性,非常崇敬博奥禅师的独特见解和教导是源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屈服于缅甸的经纶传统,所以不敢对他或他的教导有任何的评论。但是在此非常谢谢你一番的分析和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7-2015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下面的説法,隨隨便便就可以被駁倒。更何況文中沒有證明帕奥到底說了什麽,怎麽說,怎麽觀。一切都是作者在自説的just another recycle bin rubbish,不用理會。


帕奥禅法的错误,依据经典而说,有多处严重错见.因此现在指出:


    错误第一,是他所提的内观必须要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其错误在于,根本
不了解度疑清净的实际是要了解缘起的本质——无常、苦、无我,而绝非是了解具体的
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


巴利相應。利得、供养与名誉

任何之色,受,想,行,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近、或远--一切之五蘊,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则为无取着解脱。
 
罗喉罗!如是知,如是见,则于此有识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善解脱。”

错误第二,他强调,观禅一定必须有光——他所谓的智慧之光,这本身实际就是一
种执着,《清净道论》道非道智清净部分言,光明只是一种观禅的染,如果执着就是存
在问题的。光明如果被执着为内观禅的必须,那这一修行内观者在内观之初已经设置了
一个执行,而永远无法真正对身心的无常、苦、无我有所观察。而此对光明的执着本身
就是“常见”。虽然他在著作中解释说,在道非道智中不执着光明,但其实践指导却是
执着光明的


相應部第五一相應第一五經》記載阿難尊者說,以欲斷欲

‘友阿難!斷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跡耶?’
‘婆羅門!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
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羅門!此為斷欲之道、之跡。’
六 ‘友阿難!若然,則為無邊而非有邊,以欲斷欲者,無有是處。’
‘婆羅門!然則,我問汝,隨所好應答。
七 婆羅門!於汝意雲何?汝先前有往阿蘭若之欲,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欲止滅耶?’
‘如是,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5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29-7-2015 01:05 AM
其實是想提供自己的看法,因為是與四念處有關,所以想知道法友對於這方面的禪修是否有經驗。我個人覺得 ...

你说的对,向外观照是对治,但不是根治.

无我观和无常观,不管向外还是向内都能对治常见或痴见重的众生.
但生死的根源是对于自身五蕴的邪见和执着,要解脱就必须向内观照.

帕奥禅法要求向外观照,否则不能悟道,那是把对治当根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5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29-7-2015 08:08 PM 编辑
wawasan2020 发表于 29-7-2015 03:02 PM
你说的对,向外观照是对治,但不是根治.

无我观和无常观,不管向外还是向内都能对治常见或痴见重的众生.
...



或许我做一些补充,我所谓的观外不是叫你去妄想一个东西,然后去观它的无常无我
我所谓的观外是指在六根接触六尘而有六识的当下,无论那件事物是带来苦,乐还是舍
观它的无常无我是观外,观被升起的身心活动的无常无我是观内。
简而言之就是对六尘,六根六识而起观,这就是我说的四念处身受心法内外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5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29-7-2015 08:07 PM
或许我做一些补充,我所谓的观外不是叫你去妄想一个东西,然后去观它的无常无我
我所谓的观外是指在 ...

帕奧禅法没有所谓「妄想一个东西,然后去观它的无常无我」.

它和四念处的修行次第不同,也更复杂.
不能用四念处的修行次第套用在帕奧禅法,这是行不通的.

四念处的观智所缘是身受心法,
而帕奧禅法的观智所缘是; 五蕴,十二处, 十八界, 二十二根,
四圣谛,十二缘起. 简称「蕴处界根谛缘起」.

五蕴中的色蕴可分四种,心生色,业生色,食生色,时節生色.
每个色法又再细分二十八种色,其中十八种色法是属于真实色法,
是我们观照的对像.

受蕴,想蕴和行蕴包括五十二个心所,每个心所也是我们要观照的.

识蕴则是八十九种心(识).

观照这些名色需要很強的定力,有定力就会产生光,所谓的智慧之光.再把这些光投射在观智的所缘,再观察它们的生灭变化.

向外观照则是把光投射在外在五蕴(附近的人,动物)
或时節生色(没有生命的色法,如桌子),再观它们的生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5:23 AM , Processed in 0.070714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