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ckNick

Ahmad Zahid : 多元流学校阻碍 种族团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9-2018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南你家乡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9-2018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重提“宏愿学校”政策,并探讨落实宏愿学校的可能性,他表示要让各族学生“在同一个屋檐下”上课,以实现强化国民团结的目标。他还表示无意废除多源流学校,也不认为应该废除多源流学校,而是想通过宏愿学校,让不同源流学校聚集在一起。他同时抱怨这项政策“遭到极端主义教育人士反对”。针对以上事项,华社一些团体已第一时间回应。

敦马还说“国人必须接受我们是马来西亚人,这样才能够实现马来西亚国族的概念”。

我十分纳闷,在这个全球化进程及信息流通日愈加速的时代,还来提“一个国家一个国族”的概念,岂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实际上也不可能成功。不同于早期背井离乡南來谋生的华侨,我们是生于斯、长于斯也将死于斯的华裔马来西亚人,也是货真价实的马来西亚人!

敦马说:“在菲律宾,印尼和泰国等东盟国家,人民已将自己同化为一种种族,并未以其他种族背景为识别”。这些国家真是只存在“一个种族”吗?这个说法未免太新鲜了。

发言前先求证免大误差

更“新鲜”的是敦马还说:“在印尼,印尼华人没有中文名字,没有华小;虽然他们目前也有了华文学校,但那也是后来学马来西亚的做法。”

敦马博学强记,更在政坛上驰骋超过一甲子,不可能不知道五六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发生在印尼的惨绝人寰大事。不过对印尼华社的实际情况,认知可能有限。内阁中有多位精通中文的华裔部长,首相发言之前大可要求他们提供相关资讯,以免出现太大误差。

1957年,印尼全国有1850所华校,比马来西亚现今的中小学华校还要多。1958年开始印尼华校受残酷打压,数量大减,到了1966年更惨遭全面关闭,不止如此,连华人的姓名、语言文字、风俗年节等都被全面封杀,人命、财产和尊严的损失更不忍提了! 这里面有多少无处控诉的惊天血泪和冤屈?只有印尼华人特别是无数直接受害者才真正晓得。对敦马的轻描淡写,印尼华人情何以堪?

纵使一再遭遇如此大劫,说印尼华人没有中文姓名,也是失实的。在印尼华人处境艰难的时候,林水镜、梁海量和王莲香的大名,照样响遍天下。他们的确有印尼名字,但也有中文名,这点也许敦马不晓得。有一个叫Ahok锺万学的,担任过耶加达特区省长,名闻天下,没理由不知道。再退一步说,还有一位叫叶成旺的印尼籍羽球教练,调教过拿督李宗伟呢!如果将当今印尼华人的中文姓名一一罗列,也许可以绵延耶加达好几条街巷。

至于说泰国及菲律宾的华人没有华文姓名,容我斗胆建议:何妨邀请泰国正大(卜蜂)集团的谢国民总裁和现任菲律宾华商联总会名誉理事长蔡聪妙先生来马投资,同时请他们列出一长串泰、菲两国华人的中文名字?(南洋商報評論:夏庭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yow_meng5727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18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前我国首相敦马哈迪接受媒体访问时,重提“宏愿学校”概念,并强调让各语文源流学校学生聚集“同一屋檐”学习与活动,有助于达成国民团结目标。这是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马哈迪首相二度重提“宏愿学校”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马哈迪首相还表示,每个国民必须接受自己是马来西亚人,以形塑“马来西亚国族”。敦马特别引例说明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已经同化为一个民族,不再以个别种族为标识。

“马来西亚国族”和“民族国家”概念,或许是实施“宏愿学校”的理论基础。

“民族国家”迷思

2006年我国教育部发布《2006-2010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蓝图》,鉴于全球化时代在多元种族和多元宗教国度建立“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以统合国民共同价值与爱国精神的重要性,乃倡议通过教育“塑造马来西亚国族,建立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并认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应具备五大条件因素:

其一,要有“共同语言”(Lingua Franca):马来语文,既是国家语文和官方语文,也作为团结工具和人民共同交际语文。

其二,要有统合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各领域,建立国家特征。

其三,要有公民意识:在团结精神和归属感上,建立公民身分认同。

其四,要有爱国情操:热爱国土,愿意为国牺牲。

其五,要有民主精神:培养议会选举文化,提供机会与空间予人民参与治理国家。

至于教育施政的内涵,包括:强化马来语文作为民族团结基础和学习知识的语文;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合;培养对民族艺术、文物和文化的热爱;明确伊斯兰文明在营造思维和社会生活的应用。

从这四方面内涵看来,建立“民族国家”的核心策略在于通过语言、文化、教育,为民族国家重新定位,塑造民族个性,以抵制全球化时代来自不同群体文化的碰撞所引起的“民族国家的理想、文化、价值和尊严”的消失。

180907c02.jpg

但是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互鉴互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于认识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促进价值、意义和观念体系的文化整合,而不是单一文化独尊,强势同化弱势。

再说,当社会需要人们遵循一套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就需要每个人都有对生生息息的本社会价值观充满炽热感情的心灵,才能使社会具有凝聚力。

实质上,“民族国家”概念是源于几个世纪前欧洲大陆的一种狭隘民族观念,它标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元化思想,倾向于强制少数民族接受多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马来西亚教育发展致力建设的“民族国家”,基本上就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而且是一个马来民族本位和回教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

为此,其教育施政就强调马来语文的独尊地位和伊斯兰文明社会的独特优势,贬抑其它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的发展。这毕竟是违背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色彩的国情,也不符少数民族文化民主与基本人权的原则。

马来西亚多元民族语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还期待营造一个国家和平稳定,族群团结融合,社会生活和谐,民族尊严自觉,文化包容互重,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

基于建国社会契约和《联邦宪法》精神,我国华人是生于斯、长于斯,顶天立地存在于马来西亚,国民身分与国家认同,是不容质疑的!难能可贵的是,马来西亚华人始终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认同本民族文化,永保民族文化自信,发展民族语文教育,抗衡民族同化政策。这是有别于东南亚其它国家的情况,诚如马哈迪首相所言,东南亚一些国家华人没有中文姓名,没有华文学校。

慎防“马化”华小

说到东南亚华校,东南亚一些国家华校“被同质化”的遭遇,是足为殷鉴的。那是当政者改制、同化非主流教育体制学校的途径和手段。例如,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政府开始“菲化”华文学校。1973年马可斯总统颁布第176号法令,对菲律宾侨校教育体制一体化处理,除了规定办学主体必须是菲公民、外侨学生不得超过全校学生人数三分之一之外,还对华校开设的华文课程做了诸多限制:华文只能作为选修课程,而且不再是教学第一语言,只能采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华文课时每天不得超过120分钟,中学华文课程由原来的高初中六年制改为四年制;课本只能用本国编写的,华文任课教师只能在本国聘请。

“菲化”华校虽然获得法定地位,纳入国家主流教育体制,华文课程的开设也有了法律保障,但这却是以牺牲华校本质特色为代价的!华校“菲化”,自有其国情政治和社会背景因素,但华校转型后,却也陷入定位不清、功能模糊的窘境,以及秉承民族教育任务抑或为国民教育服务的两难。

“宏愿学校”的本质特征和意图,是把两所或三所不同语文源流的学校设在同一校园,共用基本设施和教育资源,参与共同课外活动,采纳国语马来西亚文为共同行政语文,并“逐步实现以马来西亚语为各语文源流学校统一的教学媒介”,以形塑“不分种族和宗教的学生在同一屋檐下一起上课”的“国民团结”景象。这岂不就是“马化”华小,侵蚀华文小学的民族教育功能,最终导致华小的消亡!

马哈迪首相既说无意废除多元语文源流学校,也接受华人保留身分认同,又期望构建“民族国家”,倡议“宏愿学校”,形塑团结的“马来西亚国族”,其意图的确令人难以捉摸!无论如何,慎防“马化”华小,维护民族语文教育的根柢,仍是当前华教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南洋商報評論:林國安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yow_meng5727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0-2018 09:2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ming2475 发表于 4-9-2018 08:32 AM
跟本不需进回教 UMNO 已倒台了 。。

UMNO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4-2024 12:22 AM , Processed in 0.06433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