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219|回复: 55

什麼是有為法和無為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2015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usauser 于 2-9-2015 10:13 AM 编辑

【有為法】
  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無為法】
  有因緣造作之法,叫做“有為法”,無因緣造作之法,即叫做“無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滅變異的有為法,最後六法,才是清淨寂滅的無為法,也叫做“真如實相”。真如實相本來不一不異,為何又分出六法?蓋六種中的前五種,或依其原因而說,或約其作用來講,只有最後的真如無為才是無為法的本體。
一、虛空無為
  虛空遍一切處,既是虛空,自然無生滅變化,故名虛空無為;
二、擇滅無為
  擇是揀擇,滅是寂滅,又名涅盤,擇滅無為就是用真正的智慧去選擇佛法,修成涅盤之果,證入無為之境;
三、非擇滅無為
  一切有為法,皆是仗因托緣而生起的,如果沒有能生之緣,或有因而無緣,則畢竟不生,這就是非擇滅的意思。再者,無為法的法性,自體本來清淨,沒有煩惱,既然沒有煩惱,也就用不著去揀擇智慧來滅除,這也就是所謂的非擇滅無為;
四、不動無為
  說的是色界第四禅的禅定情形。佛經說,世界進入壞劫時,發生火水風大三災,動搖全世界,唯有四禅天,火水風三災都不能到達,這種三災不至,煩惱不生所顯現的無為,就叫做不動無為;
五、想受滅無為
  想是想像,受是感受,也就是五蘊中之受、想二蘊,佛教所說的最高禅定叫做滅盡定,又叫做滅想受定,想、受不起了,無為境界就會顯現,這種一切想、受都不生的無為境界,就是想受滅無為;
六、真如無為
  真者真實不虛,如者如常不變,這種既真實不虛而又如常不變的真如理體,就是諸法沒有生滅的無相無不相的真如實相,斷除了我、法二執,才能證得真如無為。(《佛學常見辭匯》陳義孝編)
  有為法與無為法,有何差別?
  有為法就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無為法就是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這是有為法與無為法一般之見識,有為法可說事相方面而言,無為法可說理體方面而言。
  若站在中道實相義而言,有為法與無為法是不二的,離開有為法就沒有無為法,離開無為法就沒有有為法,有為無為不一不異,何以故?因為無為法建立在有為法之上,有為法由無為法而彰顯故。
  大般若經雲:“有為界不見無為界,無為界不見有為界,何以故?非離有為施設無為,非離無為施設有為故。”
  (聖嚴法師著《佛學問答》)

imagesRTNL73R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10: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5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頭是有為還是無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為法與無為法

【 点击数: 4410 】 【字体:小 大 】 【 收藏 】 【 打印文章 】  



《整理自 淨空法師華嚴經第1980集》

    宇宙萬法,無量無邊的現象,天親菩薩歸納成一百法,這一百法分為五類,

    第一、心法,八識;

    第二、心所法,心所法就是心理作用,五十一法;心心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

    第三、色法,即是物質,十一類;

    第四、不相應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它是從心心所、色法裡所產生,與前心心所、色法皆不相應,但均有連帶關係。並非事實,現代人所謂「抽象概念」。

    以上四大類屬「有為法」。『有為』即是有生有滅,有來有去。

    第五、無為法。無為法是不生不滅,有六個。六種無為中,僅「真如無為」(真如本性)的屬真實;其餘五種無為皆是「相似無為」。如虛空無為,因虛空既不屬心、心所法,亦不屬色法、不相應行法,所以歸納在無為法中。

    由是而知,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有為法;無為即是一真法界。在此地我們簡單區分,凡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即是有為法;不起心、不動念則屬無為法。

    修行至圓滿境界,有為、無為是一非二,圓融自在!如何圓融?有為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不妨礙無為,無為也不妨礙有為,二者可以同時並存。

    無為即自性。我們不認識時,無為被障礙住了;覺悟之後,有為無為互不妨礙,世出世法是一不是二。所謂障礙,即是分別執著;離一切分別執著,障礙全無,得大自在。果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即是回歸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亦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教下所說「一真法界」。

《整理自 淨空法師華嚴經第1981集》

    ◎ 宇宙萬法,大分為二,一是有為,一是無為。「有為」即有所作為,有作為即因緣生法,皆是有生有滅。總而言之,有為法具「生、住、異、滅」四種現象。分而論之,動物(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植物(有情眾生)有生、住、異、滅;礦物(無情眾生),如星球、星系,有成、住、壞、空。依此三類眾生,說三種不同名相,實則內容無異。凡具此四種現象者,即是有生有滅,均稱「有為法」 。

    ◎ 心法、心所有法,用現代話說,即是心與心理作用;屬精神現象。色法,屬物質現象。除此之外,尚有不相應行法,現代所謂「抽象概念」,既非精神,亦非物質,共二十四類。色法、心法、心所有法與不相應行法均屬「有為法」。

    ◎ 「無為」共有六大類。

    一、虛空無為。屬相似無為,而非真實無為。宇宙誕生,虛空同時誕生;宇宙消失,虛空也隨之消失。由是而知,虛空亦有生滅,但因時間極長,一般人無法覺察。「虛空」與「自性」均無障礙。但自性能現萬法,虛空不能現萬法。因無所作為,所以歸屬「無為法」。

    二、擇滅無為。「擇」是選擇;選擇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滅」是斷除煩惱。滅煩惱需修戒定慧,以智慧斷除煩惱。煩惱斷除,所顯真理,其作用可以教化眾生;雖教化而無執著,故云「無為」。正如世尊示現為大眾講經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入不二法門。

    三、非擇滅無為。此者不需以智慧斷煩惱。如惠能大師,一聽即悟,徹底放下,屬菩薩上上根性。

    四、不動無為。四禪八定中,第四禪得不動地。因於第四禪天中無所作為,所以稱「不動無為」。第四禪天人修出世間法,利根者,如於五不還天(橫在四禪天中)修行的三果阿那含聖者,不需經四空天,即能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

    五、受想滅無為。「受」即感受,屬第七識,末那識(執著)。「想」是第六意識(分別)。能以定功伏住受想,不起作用,無所作為,也屬無為境界。

    六、真如無為。妄盡即是「真」,永遠不變則為「如」。前五種無為,實僅極長時間不起作用,並非永恆不變。唯「真如之理,無所作為」,能現萬法;雖現萬法,無所作為,與十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現身說法,不起心、不動念。

     彌勒菩薩是佛門的唯識專家(即心理學家) ,著《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為教學方便,將六百六十法歸納為百法。百法再歸納,古德云,不出色、心二法;即現代所謂物質與精神;哲學所說唯心、唯物。此二法再做歸納,則心法而已。因物質從心變現,故攝末歸本,僅存心法。《華嚴》云,「一切法從心想生」。



《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有為法】  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無為】  無因緣的造作,即真理的別名。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

【無為法有六】

    一、虛空無為。真空之理,離諸障礙,猶如虛空,無所作為也。

    二、擇滅無為。擇即揀擇;滅即斷滅。以智滅惑,所顯真理,理無作為也。



    三、非擇滅無為。不假智力斷滅諸惑,性本清淨,無所作為也。

    四、不動無為。即第四禪天得不動地,所修出世之理,無所作為也。

    五、受想滅無為。受想心滅,所顯真理,無所作為也。

    六、真如無為。不妄曰真,不異曰如,真如之理,無所作為也。

    蓋前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不相應行,皆是世間有為之法;此之六法,是出世間之法,故名無為。然百法不出乎色、心,而色則由心造也。若攝末歸本,唯心一法耳。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編)

【無為】

    術語。「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即真理之異名也。

    此無為法有三種六種之別,三無為中之「擇滅無為」,六無為中之「真如無為」,是正為聖智所證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實相,曰法界,皆無為之異名也。

    無量壽經上曰:「無為泥洹之道。」

    清信士度人經曰:「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肇論曰:「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於有為。」

    探玄記四曰:「緣所起法名曰有為,無性真理名曰無為。」

    華嚴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無所作為,故名無為。無為即是常也。」

    大乘義章二曰:「釋有二:一對法外四相以釋,色心等法為彼法外四相所為,虛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無為。二對法體四相以釋,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終異後滅前後集起,評之曰為,虛空等三無彼為故,名曰無為。」



《整理自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百法】

    大乘唯識家對一切法的分類。共分一百種,故云百法。分類法是先將宇宙萬法分成五類,即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及無為法。此稱「五位」;再由五位開出百法(小乘俱舍家開為七十五法)。略如下表所列︰

宇宙萬有:
 ◎ 有為:

        心法(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所有法(五十一)--

            遍行(5):作意、觸、受、想、思

            別境(5):欲、勝解、念、定、慧

            善(11):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煩惱(6):貪、瞋、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20):  忿、恨、憍、覆、誑、諂、惱、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忱、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不定(4):     睡眠、悔、尋、伺

        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果、名身、文身、句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不和合

    ◎ 無為--無為法(六):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茲略釋五位百法之內容如下︰

    (1) 色法︰分為五根、五境和法處所攝色等十一種。

    五根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是指五種感覺能力或感覺神經。

    根,是「能力」的意思。根能緣取所對之境,有發生知覺精神作用的力量,故名為根。如眼根能見青、黃等色,引生眼識的知覺作用。

    五境為五根所緣取的對象,即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為所遊履的意思。如色為眼識所遊履,故謂之色境。……

    法為意識所遊履,故謂之法境。法處所攝色,法處即意識的對境。亦即未顯示於外的法或潛在的色法。

    (2) 心法︰是精神作用的主體,取境自在,故又名心王。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

    (3) 心所有法︰為心王所有之法的意思,略云心所法。也就是心所有性。與心王兩者的差異,在於緣境方式的不同。心王只緣總相,心所則兼緣總相與別相。大乘將心所分為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和不定六類,共五十一種。

        {1} 遍行︰其特性與小乘所說之大地法(伴隨一切精神作用而起的心理現象)相同。計有︰作意、觸、受、想、思五種。

        {2} 別境︰其性雖通於一切精神作用,但並非恒時皆起,是向特殊的對象分起的。計有︰欲、勝解、念、定、慧五種。

        {3} 善︰大抵與小乘的大善地法同,唯增加一項「無癡」,計有︰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等十一種。

        {4} 煩惱︰即根本煩惱,又名本惑。計有︰貪、瞋、癡、慢、疑、惡見六種。

        {5} 隨煩惱︰是伴隨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又名隨惑。此又可分為三類︰小惑,指分別起的染污的心理現象,有忿、恨、憍、覆、誑、諂、惱、害、嫉、慳等十種。中惑,謂祇伴隨一切不善心而起的心理現象,有無慚、無愧兩種。大惑,有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合計為二十種。

        {6} 不定︰計有悔、眠、尋、伺四種。

    (4) 不相應行法︰此法非質礙性,故不屬色法,無緣慮性,故又非心法。乃是一種非色非心法。小乘認為有各個別體,但大乘則認為是色心聯合作用上假立的名稱,沒有實體。這種不與色、心、心所法相應的有為法,叫做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種,其中有十一種名稱與小乘所說者相同,但意義有別。依大乘教的解說有︰

        {1} 得──第八識種子的作用。

        {2} 命根──第八識住於一境界的作用。

        {3} 眾同分──第八識變現果報的作用。

        {4} 無想果──雖滅前六識,但七、八二識仍未滅。

        {5} 無想定

        {6} 滅盡定──厭心種子的作用。

        {7} 名

        {8} 句

        {9} 文──聲音上的差別。

        {10} 生

        {11} 住

        {12} 老

        {13} 無常──有情生滅變化的四相。

        {14} 異生性──凡夫具有煩惱種子。

        {15} 流轉──因果相續而不斷。

        {16} 定異──因果有種種的差別。

        {17} 相應──因果關係一定而不相離。

        {18} 勢速──有為變易迅速。

        {19} 次第──生滅有一定順序。

        {20} 方──四方上下,即空間分位。

        {21} 時──三世相續,即時間分位。

        {22} 數──數量分位。

        {23} 和合性──眾緣和合,不相乖背。

        {24} 不和合性──諸法各有分際,不致混亂,即分離性。

    (5) 無為法︰為不生不滅的永遠存在,為離因緣造作的法。在小乘立別體,大乘則從一真如所顯之理,附以六種名稱,即︰

         虛空無為──是離本來諸障礙之位所顯的真如。

         擇滅無為──是由智慧力斷煩惱之位所顯的真如。

         非擇滅無為──是不依擇力,緣缺不生之位所顯的真如。

         不動無為──是在第四禪天,滅除一切苦、樂受之位所顯的真如。

         想受滅無為──是在非想天,滅除想、受心所之位所顯的真如。

         真如無為──真如為真實如常的實性,是離我、法二執所顯的理體,故名真如無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名字

宇宙萬法,無量無邊的現象,天親菩薩歸納成一百法,這一百法分為五類,

    第一、心法,八識;

    第二、心所法,心所法就是心理作用,五十一法;心心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

    第三、色法,即是物質,十一類;

    第四、不相應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它是從心心所、色法裡所產生,與前心心所、色法皆不相應,但均有連帶關係。並非事實,現代人所謂「抽象概念」。

    以上四大類屬「有為法」。『有為』即是有生有滅,有來有去。



good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5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no good. 既然佛教把所有東西都歸類 "有為"和"無為", 那麼, 最好的答案是直接答 "有為" 或 "無為", 而不是帖長文.

石頭, 不是: 第一、心法,八識;
石頭, 不是: 第二、心所法,心理作用;
石頭, 不是: 第三、色法十一類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無表色);
石頭, 不是: 第四、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

搞到那麼複雜卻無法解答一個最簡單的問題, 那麼複雜是做什麼用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2015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sauser 发表于 2-9-2015 11:05 AM
有為法與無為法

【 点击数: 4410 】 【字体:小 大 】 【 收藏 】 【 打印文章 】  

這個更複雜啦, 做什麼用的? 為了絞腦汁而絞腦汁? 真的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解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usauser 于 2-9-2015 05:08 PM 编辑

又有一类人,虽读佛经,只不过是為了节录佛经中的辞句,藉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助益文章写作的内容。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探究佛经的深妙义理,可说是入宝山而不想取宝。

又有一类人,虽然研究讨论佛经义理,或对人讲解佛经,也不过是依文解义,或是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至壮至老至死,从来没有依著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手的宝物当作玩物鉴赏,或抱在怀中,或拿在手裡把玩,兴致索然时,却把宝物丢弃了。

儘管如此,只要我们的八识田能够沾染薰习佛经的文字,终究能因此而修行成佛。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2015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sauser 发表于 2-9-2015 04:38 PM
又有一类人,虽读佛经,只不过是為了节录佛经中的辞句,藉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助益文章写作的内容。这些 ...

有理就辯理, 沒理就要認自己理虧. 忽然改變主題不討論, 卻攻擊對方的人品行為, 是最卑鄙的辯論角色.
我從來沒有遇見過一個佛教徒從頭到尾都用理來跟我論, 不到兩三回一定是放掉論理而來攻擊我了. 修行真的有效果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5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sauser 发表于 2-9-2015 04:38 PM
又有一类人,虽读佛经,只不过是為了节录佛经中的辞句,藉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助益文章写作的内容。这些 ...

好, 回歸主題. 你帖了那麼洋洋大觀的文,淹死人進入文迷陣,也淹死你自己跌入文迷陣。把所以一切分為兩種,有為和無為。

那麼,我只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石頭是有為還是無為?

很難答嗎?需要這樣就來攻擊我的品格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5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sauser 发表于 2-9-2015 04:38 PM
又有一类人,虽读佛经,只不过是為了节录佛经中的辞句,藉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助益文章写作的内容。这些 ...

好,再用一種方式。你說有為和無為,把世界所有一切分為有為和無為兩種,說到天花亂墜。

一個基督教徒或回教徒,方正就是一個外道,聽不明白,問你:“石頭是有為還是無為?”

你要怎樣去哄騙這個基督教徒或回教徒去相信你所說的這一切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頭是有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教典籍《楞严经》中,佛陀已经预见了,在末法时期,群邪魔布满行走于这个世界,纷纷自称具有无上功德与神通,并欺骗蛊惑世人,使其对佛法失去信念及正确认识,更有甚者会因此家破人亡[3]。并指名这些附佛外道会自称是佛,并身着俗人的衣服、受比丘的敬礼、诽谤佛法、侮辱出家众[4]。他们还会自称是佛,說十方眾生都是其子女,并声称因为如此,不用修行就自然能修成佛法[5]。他们还会声称佛和菩萨也有大小、先后、真假、男女之分。这些外道邪说最为蛊惑,如果轻信则深陷不已[6]。佛菩萨化身度化众生,为称赞佛法,使人了解佛法妙处、起信心,绝非自称为某某菩萨、罗汉;相反,则必然为附佛外道邪说[7]。作为末法时期的佛教徒,必须传正法以使众生醒悟并明白佛法意理,捍卫佛法尊严,使其免受邪教魔道的蛊惑[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師外道[编辑]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佛教

Dharma Wheel.svg


基本教義显示▼





修行位階显示▼





人物显示▼





宗派显示▼





典籍显示▼





聖地显示▼





相關主題显示▼



佛教主題

六師外道是古印度的佛教成立以前的諸宗派教派中,有数教派的總稱。外道是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在印度的宗派教說。

在釋迦佛時代的印度,雖說主流社會信奉的仍是婆羅門教,但在當時仍然有對吠陀學派批判的自由思想家,提倡否定吠陀權威的學說。在原始佛教經典裡對這些學說亦有描述,合稱為「六十二見」,並總稱當中的主要思想為「六師外道」。這六師其後各有16個弟子繼承,並繼而發展成為九十六種外道。

六師列表[编辑]


六師

梵語轉寫

中心思想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Ajita Kesakambalin 順世論及後世的遮盧婆迦[1](Cārvāka)的始祖。唯物論者,認為人間世界的四大構成元素是地、水、火、風。
唯物主義者,認為生命以色身為主體,因所見有限,只見到人死亡之後,身體便逐漸敗壞,而能聽能聞能思維等六識也消失無蹤,所以認為人死後一切都終究消滅無餘。因此認為有情死後是沒有可以來去三世的心識、沒有會投生來世的生命本際,因為沒有不壞滅的生命主體可將有情造作善惡染淨無記業的業種寄存,所以認為沒有業因,當然也認為沒有業的果報。是標準的斷滅論者。

迦羅鳩馱迦旃延[2]
Pakudha Kaccayana 七要素說(地・水・火・風・苦・樂與命)。

富蘭那迦葉[3]
Purana Kassapa 道德否定論者。
是主張宿命論者。認為不須要實行道德的善法就可獲得解脫,因此被認為是無作論者。而又認為此世人所造作種種善、惡的業行不能帶來未來任何的果報,因而否定造作善惡的因緣。

末伽梨拘舍梨子[4]
Makkhali Gosāla 裸形托鉢教團生命派(Ājīvika教、邪命外道)的始祖。決定論者。

刪闍夜毗羅胝子[5]
Sanjaya Belatthiputta 懷疑論者

尼乾陀若提子
Nigantha Nataputta 耆那教的開祖。相對論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佛教用语) ?编辑

菩提道: 外道与附佛外道的区别: 佛教把佛陀所说的教法,符合因果实相正理的实证法道,佛弟子依之而修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称为内道。因此之故,佛教也称为内教。意思是说,究竟的真理在我们的真心如来藏自性中,心外求法都是不究竟的。所以佛教把心外求法的种种宗教统称为外道。

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只要不是源于佛性,皆是外道,然承认源于佛性则等于皈依了佛门。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因为佛陀在各经论中,都说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国禅门也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见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谈法论议,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视为“外道”。

goo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5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題是討論 "有為" 和 "無為", 不是掉轉槍頭去攻擊外道. 如果你不討論主題還要繼續攻擊外道, 就請便, 我無所謂. 眾人可以見證佛教在外道面前抬不起頭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usauser 于 2-9-2015 08:40 PM 编辑

淨空老法師開示



  

邪是對正來說的。在佛法的定義,教化兩個字比教學意思要深,「教」是教導,「學」是學習,完全是在修學階段上來講。

但是「化」就不一樣,「化」是從成績上 來說,你教學真的變化氣質,古人的教學非常重視這一點。教學的成就是什麼?變化氣質,如果達不到變化氣質,你的教學就失敗了。



佛法的教學更重視這一點,我 們是凡人,如何能教凡夫變成聖人,這就是教育起了作用。菩薩是聖人,佛是聖人,超凡入聖,功夫是在教學。如果你的教學與事實真相相應,就是與真理、真相相 應,不違背真理、真相,這就是正教;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背,就是邪教,這是正教與邪教的辨別。
石頭是有為




   至於外道,意思又不相同。外道決不是貶低別人,絕對不是輕慢別人。

佛家講外道,這個內與外是講心性,如果從心性當中求,這是內學,所以佛教稱為內學;凡 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



其實我們許多學佛天天在讀經研究經教的人,依舊是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凡是心外求法,決定不能成就。譬如說斷 煩惱、修法門、成佛道,要在心外去求是決定成就不了的。一定要從內心裡去求,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個理很深。





   如果我們不會,一定要靠外面境界,那就用心外求法,只有一個法門可以幫助我們成就,哪個法門?唸佛法門。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來幫助我們,

阿彌陀 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心外求法。



心外求法唯有這一門能往生不退成佛,一定要懂得。



可是你心外求阿彌陀佛,往生的品位很低,只能生到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 土;往上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用心外求法是決定達不到。



但沒有關係,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再進一步捨棄外道的理念,恢復自性,然後就能提升到實報土、寂 光土。這是方便法,其他經教、宗派都沒有,唯獨唸佛法門,所以此法門能普度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都是心緣外面的境界,幾個人懂得心性,幾個人能向內學?

太少太少了。若修學唸佛法門能向自性當中求,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其果報在實報 土、寂光淨土,與修學其他大乘法門沒有兩樣,這是難行道。

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易行道,才能普度九法界一切眾生。這是講內、外,我們要辨別清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5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頭何來有所為? 誰為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頭何來有所為? 誰為之?
because u think it is a stone
or I think it is a stone

     第一、心法,八識;

    第二、心所法,心所法就是心理作用,五十一法;心心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

    第三、色法,即是物質,十一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頭 is物質 , so fall into 【有為法】
  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06:15 AM , Processed in 0.06212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