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703|回复: 15

【【【石墨烯VS石墨炔:国内外“超级材料”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11-2015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1/25/c_134854544.htm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幻彩宝宝科普创新公社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导言: 随着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石墨烯的发明者 ——两位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和康斯坦丁,一时间科研圈掀起了一股石墨烯的研究热潮。石墨烯也成为了越来越多科学家选择的材料。


同样是2010年,中科院化学所的研究人员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碳家族的新成员:石墨炔,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重大突破。


人们不禁会问石墨炔最近发展得如何,石墨烯和石墨炔究竟孰优孰劣,“洋货”和“国货”谁更能主导未来的话语权?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碳家族的新成员


合成、分离新的不同维数碳同素异形体是过去二三十年研究的焦点,科学家们先后发现了三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和二维石墨烯等新的碳同素异形体,这些材料均成为了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碳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催化载体以及纳微电子器件等领域研究。碳具有sp3、sp2和sp三种杂化态,通过不同杂化态可以形成多种碳的同素异形体,如:通过sp3杂化可以形成金刚石,通过sp3与sp2杂化则可以形成碳纳米管、富勒烯和石墨烯等。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被授予了3位富勒烯的发现者,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由于在二维材料石墨烯方面开创性的研究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奖,使得碳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激起了科学家们对新型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研究的热忱和兴趣。


由于sp杂化态形成的碳碳三键具有线性结构、无顺反异构体和高共轭等优点,人们一直渴望能够获得具有sp杂化态的碳的新同素异形体,并认为该类碳材料具备优异的电学、光学和光电性能,将成为下一代新的电子和光电器件的关键材料。就在这时,我国科学家经过努力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见证了碳家族新成员的诞生——石墨炔。


碳家族全家福



稻草还是黄金?


2010年,就在为石墨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欢呼雀跃之时,我国科学家在Chem. Commun.杂志上首次报道了碳家族新成员石墨炔的诞生。


一时间,世界还没有缓过神来。石墨烯是什么还似懂非懂,石墨炔是个什么鬼?更有部分脑洞大开的人已经在期待石墨烷了!正如一线明星有很多模仿者,借名人效应混迹江湖,人们一开始便认为石墨炔就是凭借石墨烯的光环成名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当人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解石墨炔的时候,才猛然惊觉,这真是个宝贝,实在相见恨晚!


2010年,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六炔基苯在铜片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偶联反应,成功地在铜片表面上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大面积碳的新同素异形体——石墨炔,这是在世界上首次大面积制备出了石墨炔薄膜。它具有丰富的碳化学键、大的共轭体系、宽面间距、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被誉为是最稳定的一种人工合成的二炔碳的同素异形体。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及类似硅优异的半导体性能,石墨炔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半导体以及新能源领域。


一直以来,人们总渴望能够获得具有sp杂化态的碳的新同素异形体,从而获得优异的性能。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外国人做不出来,而我国科学家做出来了?


石墨炔的分子结构



美丽的“意外”


1968 年著名理论家Baughman通过计算认为石墨炔结构可以稳定存在,国际上的著名功能分子和高分子研究组都开始了相关的研究,但是并没有获得成功。


渐渐地,人们开始怀疑石墨炔是否能被人工合成。


直到2010年,中科院化学所李玉良研究员等提出了在铜片表面上通过化学方法原位合成石墨炔并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大面积(3. 61cm2)碳的新的同素异形体-石墨炔(graphdiyne) 薄膜。在这一过程中铜箔不仅作为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剂、生长基底,而且为石墨炔薄膜的生长所需的定向聚合提供了大的平面基底。


通过访问李玉良研究员,我们了解到,石墨炔这一巨大的“意外”,其实是该课题组多年的经验积累。


李玉良课题组从源头的分子设计开始进行研究,渐渐地试着合成一些分子的片段。但是仅仅是量变是不够的,直到有一天意外灵感的迸发——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李玉良研究员突然联想到了一种化学的方法有可能使石墨炔大面积成膜。于是,他们立即着手去做,质变发生了,世界震惊了!


“超级材料”的“超能力”


早在1968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就提出了“菲斯拉格理论”并预测了具有奇特性能的虚构材料,它们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这种人工复合结构或者复合材料就是“超级材料”。而超级材料的超能力则来源于科学家们新颖的设计思想。超级材料的设计思想昭示着人们可以在不违背基本的物理学规律的前提下,人工获得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迥然不同的超常物理性质的“新物质”,把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正是由于超级材料与众不同的超能力,使得新材料领域又掀起了一阵技术狂潮,各国都积极加入“超级材料”的研发行列。关于“超能力”的争夺战愈演愈烈,究竟谁的超能力更加夺人眼球?那些听起来遥远得如科幻电影般的桥段能否真的走出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活?正是由于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期望与不确定,超级材料的争夺战也势必将是一个未知数。


超级材料示意图



棋逢对手:石墨烯 VS 石墨炔


作为碳元素家族的新贵,石墨烯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神奇材料”的代名词,各国的顶尖科研力量对它趋之若鹜,成就了它材料界翘楚的地位。然而石墨炔的出现,再次刷新了“石墨烯”这一新词的热度。二者棋逢对手,那么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先来说说石墨烯的非凡之处。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用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方向,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提升数百倍。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


同时,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石墨烯


石墨炔,是继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之后,一种新的全碳纳米结构材料。它是由sp和sp2杂化形成的一种新型碳的同素异形体,是由1,3-二炔键将苯环共轭连接形成的具有二维平面网络结构的全碳材料,具有丰富的碳化学键、大的共轭体系、宽面间距、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被誉为是最稳定的一种人工合成的二炔碳的同素异形体。


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及类似硅优异的半导体性能,石墨炔有望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半导体以及新能源领域。


最近,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能源应用技术分所研究员黄长水带领的研究小组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玉良合作,首次将石墨炔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储锂性能及储锂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阐明了石墨炔结构、形貌与其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探索了石墨炔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这些研究为石墨炔家族的储锂性能研究以及探索新型碳素储能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研究表明,石墨炔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储锂材料,且其独特的结构更有利于锂离子在面内和面外的扩散和传输,这样赋予其非常好的倍率性能,从实践证明石墨炔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储锂能源材料,科学家也预测它在新能源领域将产生非比寻常的影响。


石墨炔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由此看来,在性能和应用前景方面,石墨炔的“超能力”丝毫不逊色于石墨烯,作为初登科学界风口浪尖的新型材料物质,来自中国的石墨炔成绩自然也不会差。国内外的“超级材料”之争才刚刚拉开序幕,石墨烯与石墨炔的对决还在继续,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学家势必会在这一次的高手过招中再下一城。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某某某某  有了革命性的新材料,你设计的“玄武”、“悍将”坦克离真正实现又迈进了一步。。。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yberjaye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11-2015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开辟碳材料研究新领域

■本报记者 甘晓 通讯员 李丹


▲大面积石墨炔薄膜


▲宏量制备高纯度石墨炔


▲二维碳石墨炔的结构模型


石墨炔是一种新的碳同素异形体,其丰富的碳化学键,大的共轭体系、宽面间距、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半导体性能一直吸引着科学家的关注。随着富勒烯、碳管及石墨烯等碳材料陆续通过物理方法成功制备,如何制备石墨炔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玉良带领团队从表面化学反应结合固态生长合成化学的新视角出发,首次在铜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征带隙sp杂化的二维碳的新同素异形体石墨炔,开辟了人工化学合成碳同素异形体的先例。


首次化学合成


上世纪90年代,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在中科院院士朱道本带领下开展了碳材料富勒烯研究。


据介绍,碳具有sp3、sp2和sp三种杂化态,通过不同杂化态可以形成多种碳的同素异形体。例如,通过sp3杂化可以形成金刚石,通过sp3与sp2杂化则可以形成碳纳米管、富勒烯和石墨烯等。


由于具有sp杂化态的碳碳三键具有线性结构、无顺反异构体和高共轭等优点,科学家一直渴望能够获得具有sp杂化态的碳的新同素异形体,并认为该类碳材料具备优异的电学、光学和光电性能,并将成为下一代新的电子和光电器件的关键材料。


2004年,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用透明胶带粘下一层层石墨层,最终获得了一个碳原子厚度的石墨烯。随后,他们发现,单层石墨烯硬度高,却有很好的韧性,是当时已知导电性能最好的材料。常温下高达15000 cm2·V-1·S-1的电子迁移率,使得石墨烯成为制造高速晶体管的希望所在。


2010年,单层石墨烯已经从实验室逐步走向产业化道路,英国科学家的这项基础工作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就在这一年,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的化学家们,创造了化学合成的方法,制造出另一种新的碳材料——石墨炔。研究人员利用六炔基苯在铜片表面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偶联反应,成功地在铜片表面上,合成出石墨炔薄膜。


这是世界上首次通过化学方法获得的全碳材料,开辟了人工化学合成碳同素异形体的先例,让化学家们深受鼓舞。


不断深入的研究


近两年,中科院化学所石墨炔研究团队持续开展了石墨炔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实现了大面积、规模化制备;同时引领了国际上众多科学家积极参与到该领域研究,推动了碳材料科学的发展,并为碳材料研究带来难得的机遇。


研究人员与多名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发现其在催化、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容器、太阳能电池以及力学性能等方面具有优良性质和性能。


例如,研究人员实现了石墨炔薄膜的厚度可控,首次证实了石墨炔薄膜的层间距为0.365 纳米,所获得的少数层石墨炔薄膜厚度可以控制在15~500纳米之间。同时,石墨炔薄膜表现出良好的半导体性质,并发现随着石墨炔厚度的减小,其电导率逐渐增加。研究人员首次测定了石墨炔薄膜空穴迁移率,证明了理论计算提出的高迁移率,其迁移率随着石墨炔薄膜厚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厚度为22纳米的石墨炔薄膜的迁移率可达到100~500 cm2·V-1·S-1。


2014年,研究人员发现,石墨炔薄膜是一类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于石墨炔具有sp和sp2的二维三角空隙、大表面积、电解质离子快速扩散等特性,基于石墨炔的锂离子电池也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大功率、大电流、长效的循环稳定性等特点,相关指标明显高于石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碳材料,并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如在2A·g-1的电流密度下,经历1000次循环之后,其比容量依然高达420 mAh·g-1,这是绝大多数锂离子负极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势。


2015年,研究人员将石墨炔掺杂进杂化钙钛矿器件的电子传输层,有效地提高了电子传输层的电导,进而提升了钙钛矿电池的器件性能。


研究人员介绍,石墨炔的引入不仅改善了界面材料的薄膜形态,更好地调控界面特性,提升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值,从而增加了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而且器件效率不受电压扫描条件影响。另外,该项研究还发现石墨炔与P3HT作为修饰材料构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20%。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系列研究为提高钙钛矿电池的性能和新型碳材料的应用开发以及钙钛矿电池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5年,研究人员围绕石墨炔的电容器性能开展研究时,发现其具有优异的电容器性能,电容也远高于其他碳材料。因此,石墨炔电容器能够同时具备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


研究人员还发现,石墨炔负载金属钯可高效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还原速率(0.322 min-1)分别是Pd-碳纳米管、Pd-氧化石墨烯和商用Pd碳的40倍、11倍和5倍;氮掺杂石墨炔具有非常优异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已经与商业化铂/碳材料相当,有望实现对贵金属铂系催化剂的替代。而由于石墨炔三键具有极高的化学活性,TiO2(001)-石墨炔复合物等石墨炔基材料显示了独特光催化、电化学催化及催化性能。


此外,石墨炔作为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缓冲层,可大大提高PbS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并可显著降低功函,高效促进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空穴输运的能力,显著提高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目前,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科研人员仍然在试图用像石墨烯一样通过控制生长及物理剥离方法,获得石墨炔单层结构。“虽然存在困难,但已经有了长足进展,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李玉良介绍说。而对于石墨炔的单体合成,李玉良认为,其大批量制备及工业化尚待时日。


充满希望的未来


作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石墨炔的发现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同行评价认为“这是碳化学的一个令人瞩目的进展,是真正的重大发现”。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Gorling教授的研究指出石墨炔是狄拉克锥物质,他认为这是有带隙的石墨炔在许多性能方面超过零带隙石墨烯的重要因素。


《今日材料》期刊以“Flat-packed carbon”为题指出“合成、分离新的碳同素异形体是过去二三十年研究的焦点,中国科学家首次化学合成了3.6平方厘米的石墨炔薄膜,其优良性能可与硅媲美,有可能与石墨烯一起成为未来电子器件的关键材料……”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arkus Zahn认为石墨炔可能在海水淡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滤除海水中的氯化钠达99.7%。国际著名科学家则通过计算机模拟、多方面的理论计算及实验等发现石墨炔在光学、电学、光电子器件、催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潜在应用。


目前,已经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际和国内的课题组开展了研究,使石墨炔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不仅在学术界,商业界也对石墨炔的应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研究表明,石墨炔在能源、催化、光学、电学、光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


英国《纳米技术》杂志曾将石墨炔与石墨烯、硅烯共同列入未来最具潜力和商业价值的材料,并将石墨炔单列一章专门作了市场分析,认为其将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据该杂志报道,欧盟已将石墨炔相关研究列入下一个框架计划,美、英等国也将其列入其政府计划。


世界两大著名的商业信息公司研究与市场和日商环球讯息有限公司评述了2019年前全球纳米技术和材料商业市场,认为石墨炔是最具潜力的纳米材料之一。


如今,石墨炔如同碳化学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基础和应用中受到广泛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1-2015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某某某某 于 29-11-2015 09:07 PM 编辑

补上脑洞文数枚
我的脑洞可不是民科哦
1.光学隐身 copy.jpg 2.红外隐身.jpg
4.最强装甲.jpg 6.机动能力.jpg


5.电磁轨道炮.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1-2015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yberjaye 于 29-11-2015 09:35 PM 编辑
某某某某 发表于 29-11-2015 08:43 PM
补上脑洞文数枚
我的脑洞可不是民科哦



LZ说的新材料,我在军版的聊天楼有提起过,在等梦魇蝴蝶的看法。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7390&extra=page%3D1&page=45
我国的Scomi集团也在搞着了!




@梦魇蝴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15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来有多大用处还不能下定论。
我第一次知道石墨烯是因为面板,当时想要了解中国面板产业发展状况,查了很多资料,其中就有关于石墨烯应用方面的,后来又看了一些关于石墨烯的资料。石墨炔了解的很少,只知道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纳米材料,用于电子方面。
从我了解到的信息看,石墨烯的应用范围比石墨炔更广,比如石墨烯本身有很高的物理特性,有作为高强度材料的价值。

2015年03月02日,全球首批3万部石墨烯手机在渝发布,该款手机采用了

最新研制的石墨烯触摸屏、电池和导热膜,可接受官方预定,16G售价2499元。其核心技术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开发。


2015年6月,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和物理学院田建国教授的联合科研团队通过3年的研究,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石墨烯材料。该材料可在包括太阳光在内的各种光源照射下驱动飞行,其获得的驱动力是传统光压的千倍以上。该研究成果令“光动”飞行成为可能。


Q5B_banner01.jpg 81d0c9cc231347d1ba9255455c9afdc4.png a41f726719b2165e8cf00b.jpg m_3a244e8b3d836316cc8c5bc09a073af6.jpg
真正实现商业化生产的石墨烯面板,日韩加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15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梦魇蝴蝶 发表于 1-12-2015 01:11 PM
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来有多大用处还不能下定论。
我第一次知道石墨烯是因为面板,当时想要了解中国面板 ...

设计有点老套。。。

如果设计成这样三叔苹果肯定汗颜。。。

最近有被这个电到。。。哈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alex92 + 5 加分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2-2015 05: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梦魇蝴蝶 发表于 1-12-2015 01:11 PM
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来有多大用处还不能下定论。
我第一次知道石墨烯是因为面板,当时想要了解中国面板 ...



石墨烯手机有何特别之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5 03: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魇蝴蝶 于 1-12-2015 07:33 PM 编辑
cyberjaye 发表于 1-12-2015 09:08 AM
石墨烯手机有何特别之处呢?

透光好一些,不像玻璃面板那样易碎。就柔性屏来说我不觉得柔性屏在手机上有多大用,电子元件都是硬的,只屏幕能卷曲是没有用的。
视觉技术方面正在开发的有裸眼3D和全息投影,也许石墨烯面板能和裸眼3D结合。
日本VOCALOID演唱会用的是德国的3D全息透明屏,这种初级的全息投影技术距离实现民用化还差很远。石墨烯电池本质也是锂离子电池,比传统锂电池提高了充放电效率。oppo的闪冲是比不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2015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墨烯面板? 哈哈哈哈, 我觉得是吹出来的。 销售的很喜欢吹,搞不好只是接口用上一点而已,然后就吹是整个都用上了。  有新词汇, 销售商都喜欢拿来吹,是不是真有,那是另一回事。

因为到现在还没有工业量产的手段。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86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5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t 发表于 2-12-2015 09:00 PM
石墨烯面板? 哈哈哈哈, 我觉得是吹出来的。 销售的很喜欢吹,搞不好只是接口用上一点而已,然后就吹是整 ...


你说的也是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5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我一支铅笔,涂黑一张纸就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5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t 发表于 2-12-2015 09:00 PM
石墨烯面板? 哈哈哈哈, 我觉得是吹出来的。 销售的很喜欢吹,搞不好只是接口用上一点而已,然后就吹是整 ...

http://www.timesnano.com/article.php?prt=4,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5 07: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t 于 3-12-2015 07:30 PM 编辑

原料是一回事,产品是另一回事。  

你可以google  石墨烯 炒作。 

上面的文章都是抄中国炒作的东西,原本就是要在中国本土炒概念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2016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t 发表于 3-12-2015 07:25 PM
原料是一回事,产品是另一回事。  

你可以google  石墨烯 炒作。 

上面的文章都是抄中国炒作的东西,原本就是要在中国本土炒概念股。



http://cn.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279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2016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家伙全身上下都是精神感应框架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2016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nwt 于 12-12-2016 11:46 AM 编辑
牛牛好累 发表于 12-12-2016 11:00 AM
那家伙全身上下都是精神感应框架吗?


未来的武器装备会越来越贵,世界各国军事成本肯定会越来越高。。。
用意志操控早就不是什么新奇东西了,把它运用在军事上不是不可能,但问题是买不买得起或人家肯不肯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09:46 AM , Processed in 0.104995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