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Quest716

无记业的果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6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uest716 于 30-9-2016 11:28 A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29-9-2016 09:19 PM
思考因果的每枝每葉是瘋狂的, 尤其儘心要去解釋每一個因果是給自己找麻煩. 就像你喝杯水, 你還要去想哪粒水分子是從雲朵來, 哪粒水分子是從溝渠來, 哪粒水分子是從糞池來 ... 真是給自己找麻煩. 大乘一直以來最熱衷 ...

对啊,如果是修解脱道,就是减法,一直减下去减下去,为道日损。。
但我尘缘深,是有情众生,修不到解脱道,老实说觉得解脱道排遣五蕴断除六根,对我这有情凡夫来说是很枯闷无趣一无所有。
所以就修外道轮回法,也可以说是佛教和外道的共法,轮回法@有为法那就多玩艺儿了。这样修有为法,一直修下去,有天,或许觉得这些生灭的东西会修到很累,那时或许就会一心向解脱道。不过目前还没有这种体验。
我本身觉得,佛陀是玩了很多有为法,最高禅定他玩过、针床他睡过、出窍神游他玩过、修福报他努力修过、婚姻生活他体验过、武术射箭他玩过、美酒他喝过、金银珠宝他戴过。。最后,玩腻了觉得没有意义。好像一个小孩玩腻了玩具渐渐长大,就走解脱了。
好像maxis大老板的孩子,是自然而然放下。我身边一个朋友,他想出家,我发现是因为他觉得修行很伟大,一种浪漫的、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一种“spiritualego”。
因为师父讲涅磐最伟大,所以他就觉得涅磐最伟大,自己却还没有那个体验,所以他不能有那个立刻出家的感慨,还要拖下去。
那个“生命的感慨”很重要的,在人间打滚,活到某种成熟度,就会出现这种感慨,佛陀活到30岁左右,就有这种成熟度,所以他能够不顾一切,半夜骑马离开了家里。这种“生命的感慨”,我还没有活出来。
既然这样,那我就继续修轮回道。
顺便提一提我走的不究竟轮回道路线,大概修行方向是这样,用六识和七脉轮来概括:

: 培养眼的正能量,读经,看好书好戏,看真善美事物 。。
:培养耳的正能量,听好音乐,听正能量话,听大自然天籁。。
:檀香、精油、茶。。
:吃健康、念经咒、尽量讲有益话、卷舌、扣齿。。
:运动、打坐、瑜伽、气功等养生法、修善福德。。
:正向善思维、观想、修定、觉知。。
从脉轮角度出发

海底轮:与肉体连接和好,活在当下。。
本我轮:转化、调节性欲、生命力、战斗力、斗志、了解我相、与自我和好。。
脐轮:了解及调和情绪和压抑。。。
心轮:发展慈心、爱、同理心。。。
喉轮:拓展知识、增加分析力、沟通力、第六感、。。
眉心轮:培养观照能力、自省力、创意、
顶轮:培养定、慧。。
*为免在轮回堕三恶道,所以 基本的 戒定慧+ 不能少。

你可以看到,以上内容是有形的,形而下的,那个我还在。佛陀在成佛前很多世相信都走这些路线,走到因缘具足了,最后一世解脱。例如做过各种各样仙人、善良又富有的国王、也做过龙。。 我这个人得少为多,觉得做个仙人、福德正神那样,很有力量,有点智慧,又有点善良,那样也很不错一下。
简单讲,走解脱道是垂直向上发展的;另一个修行方向,则是放射式多方向发展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些成就者需要很多手臂、法器、眼睛、座骑。。
解脱道是走向消散,轮回道是走向扩张和开展。
但依据菩萨道,是可以即解脱又存在,这是很难明白的。我先走“有”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9-2016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9-9-2016 09:19 PM
思考因果的每枝每葉是瘋狂的, 尤其儘心要去解釋每一個因果是給自己找麻煩. 就像你喝杯水, 你還要去想哪粒水分子是從雲朵來, 哪粒水分子是從溝渠來, 哪粒水分子是從糞池來 ... 真是給自己找麻煩. 大乘一直以來最熱衷 ...

最近,我又看到一个现象,我这里南传佛教团体,为什么上年纪的比较多呢。
为什么佛光山、密宗,年轻人比较多。
我的看法,南传讲的解脱道,很注重断舍离,没有妥协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壮志凌云,正是要拼的时候,南传告诉他要注意,这些都是贪,应该舍,你的伴侣只是32种人体器官。他听了很不是滋味,还没拥有怎么舍。如果去密宗,他教年轻人修福德,辅助他的未来前景,这个他就马上接受。
而上了年纪,什么都体会过了,屋子车孩子都供完了,身子也老了,他知道很快什么都会失去,这时,你和他说要断舍离,他觉得是啊,始终要失去的,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例如美貌和性能力),要舍是没有问题,比较容易。
佛光山、密宗,年轻人多,因为他们教导很人性化。例如满亚法师讲健康的两性关系,证严法师讲爱和分享。所以年轻人比较相应这些人性化,带点感性的教导。这也是为什么新时代灵修会流行。或许这些年轻人经历风霜后,年纪大点就向往解脱道。
马斯洛金字塔 ,讲基本需求满足了,自然会追求心灵的满足,这个好像有点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6 04:1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9-9-2016 09:34 PM
佛法可以不提輪迴嗎? 菩提比丘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03606&extra=page%3D2


雖然菩提比丘已經否定了佛法不提輪迴, 不過從文中就可以看出昂摩人學佛是不太理採因果輪迴怎 ...

而且会用钱上昂摩的佛法课程学。 昂摩就是好福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16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29-9-2016 08:38 AM
那么,你可以具体举个例子怎样是无记吗?
例如 一个人想不起 前前天早上吃什么,算无记吗

这个不是无记.

无记业多發生在阿罗汉身上,烦恼凡夫不容易做到.

如肚餓吃飯: 对阿罗汉来说吃飯是填飽肚子的行为,为了完全这个作用而起的行为,没有善恶念,所以是无记业
凡夫吃飯时会或面对任何境界都会起分别心,好的坏的,满意或不满意,好的起贪,不满意的起嗔,吃一顿飯也造了业.

触事无心难,面对事物境界要不起分别心是不容易了,有了分别心跟着就造业了,凡夫烦恼习气重,起心动念皆是罪皆是业,所以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6 12:4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记简单来讲就是
你不记得了你干了什么坏事
或者
因为智慧不足 好心却坏了事情

要破无记唯有大智大慧
要得智慧唯有定
要定唯有戒

其实戒定慧是一体同时的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
小乘南传很少谈无记
因为都在忙着戒和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6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2-10-2016 10:50 PM
这个不是无记.

无记业多發生在阿罗汉身上,烦恼凡夫不容易做到.

如肚餓吃飯: 对阿罗汉来说吃飯是填飽肚子的行为,为了完全这个作用而起的行为,没有善恶念,所以是无记业
凡夫吃飯时会或面对任何境界都会起分别 ...


对无记的不同释解,这是部派佛教时代造成的分歧。

分别说部主张无记分为异熟和唯作两种,后者(唯作心)是阿罗汉才有。前者(异熟)是过去的善恶业,造成今世的无记。例如佛陀弟子周利槃特过去就因为吝法,所以感得无记的果报,他对佛法没有记性,所以对修行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一切有部则是主张无记分成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这是佛教部派时代造成的分歧。

因为阿育王的时代,当时实际上有三大僧团,北方是阿难系的僧团(也就是后来的一切有部),东方和南方的僧团属于优婆离系。依照随佛尊者的研究,阿育王时代的第三次结集以南方和东方僧团为主,北方阿难系并没有参与第三次结集,也因此,第三次结集的内容,奠定了南传佛教以分别说部为主流思想的事实。而北方的阿难系的佛法内容则是逐渐向北传播,形成北传佛教。这就是两大师承、三大僧团,逐渐分裂成五个部派的初始。

在中期阿毗达摩以后的巴利佛教,已将一切有情的一切刹那心分类为八十九型。那是首先随顺佛教的世界观,将一切有请的心分类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的四界说,更把它分为善、不善、无记的。所谓无记(abyakata)不用说也已知的非善亦非不善的中间性质,而此无记又可分为异熟(vipaka)与唯作的两种。————此异于说一切部分无记为有覆(有漏)与无覆(纯无记)的两种,再把无覆无记分为异熟、微仪、工巧、变化之四种。又巴利的唯作无记是他部派所未说的。...其次欲界的无记心,有由过去的善恶业所生的异熟心,与非善恶业亦非其结果,唯有,单纯作用的唯作心之二种。其中,异熟有由过去的善心结果的善异熟与从过去的不善心结果的不善异熟之别。...其次是欲界的唯作心,所谓唯作(kiriya),是唯有作用之意,是巴利佛教独特的。唯作心有关系于一般的认识作用与唯关系于漏尽阿罗汉的之两种。关系于漏尽者,有引起笑的一种,以及与欲界善心相同的八种。此等的任何场合,唯作心决不和业及其报有关系为特征。即所有能引起认识作用之最初刹那的唯作心只限制于刹那的,它不是由过去善恶所引起,亦非关系于现在的善恶业。其次,漏尽阿罗汉在欲界的唯作心是无任何烦恼与欲求,唯有无为自然地游戏心,是超越善恶的非黑非白无异熟的绝对善,该相当于有部的胜义善。...在《无碍解道》于色界、无色界未说及唯作心。————水野弘元著,《巴利论书研究》, 水野弘元(1901-2006),是著名的佛教研究者,专长于巴利文文献。

“我以前有什么因果,使我现在这么愚痴啊?” ...“因为你前生本来是一个三藏的法师,你有五百个弟子。可是五百弟子向你学法,你一天到晚也不教他们法,也不讲经,也不说法。有人向你求法,你也不说法,跪到你面前三日三夜,你都不讲一句法给他听。因为这样子,你不说法,所以你就变成愚痴了,愚痴得以后连一句法你都不懂了!一句法你也记不住了!”喔,他由此之后,就生大惭愧:“唉呀,我怎么这样子呢?人家五百个弟子跪到面前求法三天,都不讲一句法。我因为吝法,自己舍不得这个法,不肯讲法给一般人听!” 所以你们大家记清楚啊!以后我教你们佛法,你们要各处去,见着人家就给他讲佛法;切记不要说:“喔,我不给你讲!我讲,你明白了,我怎么办哪?”不要这样子!不要妒忌人明白佛法!你越妒忌人,你自己越不明白了。周利槃特伽就因为在过去生中吝法──吝,就是悭吝,就是舍不得──不布施法给众生,所以就得愚痴的果报。但是他因为还有善根,所以和佛生到同一个时候。 ————宣化上人,《二十五圣圆通章》

自佛灭当年(387 B.C.),大迦叶号召“第一次结集”以后,经历百年至佛灭百年的“第二次结集”时,佛教僧团发展为传承经法为主的阿难系僧团,还有传承律戒为主的优波离系僧团。阿难系僧团以阿难弟子商那和修 Śāṇakavāsi 及其弟子优波鞠多 Upagupta 领导,传化于北方摩偷罗 Mathurā 一带的僧团为主;优波离系僧团则分为由优波离弟子陀娑婆罗领导,传化于东方毗舍离 Vaiśālī 的僧团,以及由优波离弟子驮索迦 Dāsaka(驮写拘)领导,传化于西方优禅尼 Ujjeni(或 Ujjayaini)一带的僧团。这三大僧团发展所在的地域、部族及使用的语言,彼此都不相同,如是两大师承、三大僧团,共承 佛陀的教法与律戒。 ————Ven. Bhikkhu Vūpasama 随佛尊者着  《原始佛教与法教之流变》

佛灭后约 116 年(271 B.C.),时为孔雀王朝阿育王 Aśoka 在位的时代,当时孔雀王朝首府华氏城 Pāṭaliputra 是中印首要的都城,而阿育王又极力的护持佛法,在华氏城建了一座皇家寺院(鸡园寺)供养十方的僧众。当时聚居华氏城的僧众,包含了当时佛教三大僧团的僧众,即北方摩偷罗及迦湿弥罗的阿难系僧团僧众,东方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及西南方优波离系优禅尼、阿槃提僧团等地的僧众。 因为出自优波离师承传化于毗舍离地区的僧团中,有名为大天 Mahādeva 提倡“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以异于传统经法的“五恶见事”,贬谪阿罗汉为有漏、不圆满,造成僧团的论争与对抗。当时传化于摩偷罗的阿难系僧团为了维护古来的经说正统,起而抗拒大天的“五恶见事”,形成阿难系僧团与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的对抗局面。然而,当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偏袒、支持大天的毗舍离僧团,排拒维护正说的阿难系僧团,使得阿难系僧团屈于劣势。见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 “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作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阿育王登位后,即积极的建立王家在佛教中的权威地位。一方面安抚摩偷罗的阿难系僧团,接近摩偷罗僧团主导者优波鞠多,又依优波鞠多的建议,巡礼 释迦佛陀一生行迹等诸圣地,建造塔、柱表彰圣德。...二方面进一步的拉拢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让王弟帝须、王子摩哂陀、女儿僧伽蜜多及女婿出家于优禅尼僧团。阿育王安排摩哂陀依优禅尼僧团主导者,优波离第五代弟子的目犍连子帝须出家,并以毗舍离僧团的大天为十戒戒师,又依迦湿弥罗地区传说出自阿难师承的末田地 Madhyāntika(又译末阐提)为具足戒师。 ————Ven. Bhikkhu Vūpasama 随佛尊者着  《原始佛教与法教之流变》

据觉音论师《善见律毗婆沙》及锡兰铜鍱部‘大王统史’第五章的记载,当阿育王时的僧团争端即将发生之前,目犍连子帝须先避住于摩偷罗邻近恒河边的阿普康迦山,在僧争时受阿育王的礼请与要求,目犍连子帝须出面平息僧争。见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二: “尔时,目揵连子帝须,自念言:争法起已,不久当盛,我若住僧众,争法不灭。即以弟子付摩哂陀已,目揵连子帝须,入阿烋河山中隐静独住。” ‘大王统史’第五章记载,此时在阿育王的支持下,目犍连子帝须与阿育王是“同坐于帷帐中之一隅”,阿育王以“分别说(Vibhajjavādī)”为准,审定何者为“正法之比丘”,并采用一一审问的方式,排除“附佛”的“外道”,令其还俗。然后,目犍连子帝须再藉由自身领导的优禅尼僧团,将自派(分别说者)的主张及看法,采用“结集”的方式,作为统一佛教说法的根据。此一记载,同于觉音论师的说法,见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卷二: “帝须教(阿育)王,是律、是非律,是法、是非法,是佛说、是非佛说。七日竟,(阿育)王敕,以步障作隔,所见同者集一隔中,不同见者各集异隔。处处隔中出一比丘,(阿育)王自问言:大德!佛法云何?有比丘答言:常或言断、或言非想、或言非想非非想、或言世间涅槃。(阿育)王闻诸比丘言已,此非比丘,即是外道也。王既知已,王即以白衣服与诸外道,驱令罢道。 其余隔中六万比丘,(阿育)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阿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知佛法净已,(阿育)王白诸大德,愿大德布萨说戒。……目揵连子帝须为上座,能破外道邪见徒众,众中选择知三藏得三达智者一千比丘。……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 ————Ven. Bhikkhu Vūpasama 随佛尊者着  《原始佛教与法教之流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4-10-2016 08:5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26-9-2016 01:15 PM
嗯!无记业总的来说是谈不上善与恶,非善非恶,譬如我们喝一杯茶,说不上善恶,果报是愚痴,入畜生道或感得山河大地,矿物质那类。

所以怎样喝一杯茶而不落入无记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0-2016 0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4-10-2016 08:54 AM
所以怎样喝一杯茶而不落入无记业??

嗯!了了灵知,终日喝茶,未曾尝上一口茶,不著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10-2016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5-10-2016 01:01 AM
嗯!了了灵知,终日喝茶,未曾尝上一口茶,不著相。

终日喝茶,未曾尝上一口茶? 那还知道茶香吗?茶味吗?
如果不知,恐怕也是无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0-2016 08: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3-10-2016 02:42 PM
对无记的不同释解,这是部派佛教时代造成的分歧。

分别说部主张无记分为异熟和唯作两种,后者(唯作心)是阿罗汉才有。前者(异熟)是过去的善恶业,造成今世的无记。例如佛陀弟子周利槃特过去就因为吝法,所 ...

你觉得如果到高一点的禅定(例如无想定、非想非非想、还有四禅?),是不是很接近无记呢?
人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很像无记?
静坐修定的时候,有时清明,有时肯定会模糊,这些应该都是无记了。
觉得界限很模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0-2016 10:4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10-2016 11:19 A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5-10-2016 08:26 AM
你觉得如果到高一点的禅定(例如无想定、非想非非想、还有四禅?),是不是很接近无记呢?
人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很像无记?
静坐修定的时候,有时清明,有时肯定会模糊,这些应该都是无记了。
觉得 ...


如果你说的无记是指明心见性,或是南传所谓的唯作心,那么那是佛教开悟的人才有的体验,例如佛陀和阿罗汉。至于四禅八定,再象也没用,因为它不是,佛教的觉悟虽然需要一些禅定基础(譬如《俱舍论》所说的六个定地,所谓〝未到、中间、四个根本〞),但是开悟不是禅定。达照法师也说了〝未来禅(未到地定)的境界很像开悟的人,脑袋一片空白,眼前事物又很清晰,不傻又不愣,与大乘佛法讲的明心见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境界非常相似,但未来禅不是开悟,只是一种定境。〞因此任何禅定,再象也不是。既然是无法思辨了解的事情,想多也没有用,只有认真修行吧。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0-2016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5-10-2016 10:46 AM
如果你说的无记是指明心见性,或是南传所谓的唯作心,那么那是佛教开悟的人才有的体验,例如佛陀和阿罗汉。至于四禅八定,再象也没用,因为它不是,佛教的觉悟虽然需要一些禅定基础(譬如《俱舍论》所说的六个定 ...

嗯。有道理。。
然而,个人还没有成佛的志向,所以,算是修简单的人天道和定吧。
人天道严格来说是共法,好像不是佛法的主菜。 不过对我而言暂时够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0-2016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10-2016 12:37 P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5-10-2016 11:48 AM
嗯。有道理。。
然而,个人还没有成佛的志向,所以,算是修简单的人天道和定吧。
人天道严格来说是共法,好像不是佛法的主菜。 不过对我而言暂时够用了。

还没决心学佛之前,我们要学什么都不是大问题,难的是避免毁谤三宝。很多尚未定性的“佛教徒”,在年轻时都喜欢自由探索,当他们去接触其他宗教和修行法的时候,就是忍不住受到外在氛围的影响,只要一时脑热,就随着别人去毁谤三宝,诸佛、菩萨、圣僧、经典,似乎都给骂遍了, 自毁过去累世所培植的善根。最后终于觉得累了,决定收拾心情回来学佛的时候,可惜过去的谤业已经形成障碍,越想学佛反而越多障碍,然后自己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学佛却那么多逆缘,为何佛菩萨不帮助我。如果明白因果的道理,就该知道一切是自业自受,只有真心忏悔才能逐渐消除障碍。

我自己过去也是曾去探索其他修行内容,包括灵修法,但是就是一直有个念头提醒我自己,无论什么因缘,都要忍住不要毁谤佛教(无论对南传或北传,或是禅、净、密),现在也庆幸当初自己还忍得住,并没铸成大的谤业,至于小的过错确是难免。可能是自己曾经受戒的缘故,才有这样的自觉自律。

希望您在自由学习的路上,可以避开这些歧路,遇到起心动念,想要出言毁谤的时候,越要小心忍住,谁知道什么时候你会回来死心塌地的学佛。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0-2016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5-10-2016 12:30 PM
还没决心学佛之前,我们要学什么都不是大问题,难的是避免毁谤三宝。很多尚未定性的“佛教徒”,在年轻时都喜欢自由探索,当他们去接触其他宗教和修行法的时候,就是忍不住受到外在氛围的影响,只要一时脑热,就随 ...

谢谢提醒。 我都没有毁谤的,反而,还有供养三宝。好像人家去登山,我本身不是很有兴趣很吃力,但觉得是好事,也应该支持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大家互相提醒和勉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6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10-2016 12:47 A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5-10-2016 08:21 AM
终日喝茶,未曾尝上一口茶? 那还知道茶香吗?茶味吗?
如果不知,恐怕也是无记?

嗯!无记业是无明,不清楚,不明白,不了解(某某人的口头禅),自性里有见闻觉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了了明明,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讲的粗一点是不著相,不落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0-2016 10: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6-10-2016 12:43 AM
嗯!无记业是无明,不清楚,不明白,不了解(某某人的口头禅),自性里有见闻觉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了了明明,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讲的粗一点是不著相,不落 ...

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益州大随法真)师曰:坏。
曰:恁么则随他去也?
师曰:随他去。
僧不肯。后到投子举前话。子遂装香遥礼,曰:西川古佛出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0-2016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課室裡,老師對一眾同學們說:
同學們,你們來這裡的目的是求學問,所以不可以在班上搗蛋,如果你表現良好,老師就給七彩的星星,有了七彩星星的同學就可以被派去冬溫夏涼的風水位置坐,要是壞蛋老師就給黑星星,就會被派去廁所門口坐,明白嗎?
同學甲:老師,如果不好也不壞呢?
老師:如果不好也不壞的,老師就給無顏色的星星,哪裡有空位就派去那邊坐。
同學乙:歐爺!我要拿多多的七彩星星,我要去冬溫夏涼的風水位坐。
同學丙:是咯,是咯,我也要!
同學丁:其實無顏色的星星也不錯啊!哪裡有空位就可以去那邊坐。
同學戊:對呀!可以自由自在的,能夠這樣我已經很滿足了。
同學己:是咯,是咯,只要不是被派去廁所門口坐就已經很好了,還醬貪心想去坐冬溫夏涼的風水位!要知道七彩星星可是不容易拿的A!

在課室外的閒人不禁搖頭嘆息,
唉!這些同學太不懂事了!老師只是不想你們學壞而耽擱了學習而已,為何不學學乔答摩悉达多同學,他懂了所有的學問,一顆星星也沒拿,就畢業離開學校了,你們則只是關心 有沒有 懂不懂 什麼是星星,其實有沒有星星一點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夠畢業離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0-2016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6-10-2016 01:00 PM
在課室裡,老師對一眾同學們說:
同學們,你們來這裡的目的是求學問,所以不可以在班上搗蛋,如果你表現良好,老師就給七彩的星星,有了七彩星星的同學就可以被派去冬溫夏涼的風水位置坐,要是壞蛋老師就給黑星星 ...

这个同学在入学的那一年努力学习加上天赋,已经拿完星星了,拿到腻了,风水位也坐到很无趣。所以证书也不拿就离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6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6-10-2016 01:41 PM
这个同学在入学的那一年努力学习加上天赋,已经拿完星星了,拿到腻了,风水位也坐到很无趣。所以证书也不拿就离校了。


同學們什麼都不懂,所以非常非常的在意一切 “有” “沒有”,
例如
“有” “沒有” 努力学习,
“有” “沒有” 天赋,
“有” “沒有” 拿完星星,
“有” “沒有” 拿到腻了,
“有” “沒有” 风水位,
“有” “沒有” 坐到很无趣。
“有” “沒有” 证书,
“有” “沒有” 拿就离校了。

事實是這位同學明白了一切,畢業了,無執著的默默就離開了,
還沒畢業的同學們,不管願不願意都只能留在學校繼續尋找自己認為的 “有” “沒有” 了。

其實同學們與這位同學根本毫無分別,除了男女身份不說,差異就只在 “有” “沒有” 的認知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16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未审这个还坏不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4-2024 03:02 AM , Processed in 0.06550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