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古道西风

太上感应篇图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9-8-2019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37:救人之危




  两造争田事未清,坠崖身死祸端生。若非贤守明如镜,全士衔冤何处鸣?




  注:“危”者,死生在于呼吸,如水火、盗贼、争斗、刑狱、疾病、逋负、羁旅、患难等事,救之缓则无济矣。有财有力者,触目生怜,广行方便,则功德无量矣。


  案:浙江金郡义乌县,民刁好讼,动以人命诬砌成狱。乡民虞全士价买虞盛公田一亩五分为业,已经二载,盛公之侄虞祖福又将此田卖与虞兆文,以致互争控县,未审。时值初夏,兆文赴山查看树木,失足坠崖,跌伤偏右并右肐肘,越数日殒命。其弟兆贤顿起奸谋,谓嫂吴氏曰:“兄与全士争田,输赢未决,若移尸投水,告以挟仇谋命,则田可永业,且问全士抵偿,是一举而积恨可消也。”嫂畏祸不允,告知其婿赵毛并兆贤之弟虞世德,与侄虞公星,共相阻劝,兆贤不依。即令己之二子,乘夜抬尸,自将兆文雨伞包裹携带至王顶塘塍(chéng,田间土埂,小堤),沉尸于水,置伞物岸上而归。天明时,有对塘居住之虞佩生、汪大玉,见伞柄刻有兆文名字,往告兆贤。兆贤佯为不知,同赴查看,暗将兆文原卖田契与控县呈稿,扯碎弃落塘塍。适有虞佘看见拾取,兆贤即指为全士挟仇谋命之据,控称兆文于四月初九日鸡鸣(丑时,即凌晨1-3点)时,赴县催审,被全士拦路打死抛塘。报县,县验有致命伤痕,死后弃水,重刑严讯全士,无从置辩,问绞拟抵,遂成冤案。


  时郡守朱公,慈祥明决,断事如神。一见谳词(谳音yàn结案定罪的文书),瞿然曰:“是案疑窦种种,竟至大辟,吾不忍也。”遴委兰溪令会同研鞫。据兆贤续呈血衣一件,供系兆文所穿,当初验时,脱下垫尸,被仵作陈佛奇取去,用钱买回。质讯佛奇,坚供并无其事。复赴王顶塘,履勘塘塍,曲折迂回,如果全士仇杀,自必急图抛弃,岂肯从容远涉?况契纸呈稿何难即时毁灭,焉肯留于塘塍自露行迹?且初夏天雨泥泞,纸弃草地,必然湿烂,安能拾取辨别?随唤兆文贴邻虞昭能、单顶生,并近塘之寺僧裕生,供出兆文在山失跌受伤情事。从此层层推究,始据赵毛虞佘等,将抬尸弃塘,及亲见兆贤袖中落出契纸呈稿,并血衣系兆文跌伤后脱存在家各情节,历历不爽。兆贤俯首伏辜,不敢置喙,事得昭雪。计全士系囚待决,已骈受戮西曹,幸遇朱公明鉴,遂令狱底冤魂,拨云见日。况钟之治苏郡,人称慈父;文拯之莅开封,民颂青天。以公方之,复何愧焉!公江南娄县人,讳椿,号性斋。乾隆十六年圣驾南巡,以贤能特升温处观察,行功过格,兴举义学,建置义冢,修育婴堂,刻劝善书,施送药饵,戒杀放生,助人善举,济急救危,功德不可胜举,仁慈明断,实为近代罕有,不愧考亭(宋代大儒、理学家朱熹,号考亭先生)后裔云。


  【注释】况钟:1383~1442,明代大臣。字伯律,号龙冈,又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为苏州知府,帝亲赐敕书,许以便宜行事。时苏州府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况钟为人刚正廉洁,有治剧之才。知苏期间,不慑权势,敏达敢为,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执法如山,断狱严明,凡有讼者必辨其是非,为民伸冤。他还与江西巡抚周忱悉心计划,奏减苏州府税粮七十余万石,并建义仓,均徭役,疏免军户,招复流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其政绩显著,三次守苏达十三年之久,时称能吏。吏民念其刚正廉洁,孜孜爱民,为其立生祠,誉之为况青天。著有《况太守集》。






 【译文】




  注:所谓“危”,是指生死只在呼吸之间。比如水灾、火灾、盗贼、争斗、刑狱、重病、欠人债务、羁旅异乡、遭逢患难等事,救济稍慢就可能有危险。有钱有力的人,看在眼里,生起怜悯之心,尽力方便救护,功德无量。


  案:浙江金郡义乌县,民风刁猾,好打官司,动不动以人命相要挟,诬陷、嫁祸于人。乡民虞全士按价购买了虞盛公的田地一亩五分,以此为业,已经两年了。虞盛公的侄子虞祖福又把这块地卖给虞兆文,以致于两家互争,控告到县里,还未审理。当时正值初夏,虞兆文到山里查看树木,不小心失足坠崖,摔伤右半边身子和右胳膊,没过几天就死掉了。虞兆文的弟弟虞兆贤诡计多端,对嫂子吴氏说:“兄长和全士两家争地打官司,还没分出个输赢。如果把尸体投到水中,状告虞全士挟仇害命,这样我们就能永远得到这块地了。而且要让虞全士偿命,这样一举两得,可以解恨了。”嫂子害怕惹祸,不答应,又把这事告诉女婿赵毛和虞兆贤的弟弟虞世德,还有侄子虞公星,都来劝阻虞兆贤,兆贤不听。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趁黑夜抬着尸体,自己带着兆文的雨伞、包袱到王顶塘的堤上,把尸体沉入水中,把雨伞和包袱放到岸上,回去了。天明时候,有在水塘边上居住的虞佩生、汪大玉二人,见雨伞把上刻着兆文的名字,就去告诉兆贤。虞兆贤假装不知,一同去查看,又偷偷地把兆文卖田的田契和到县里告状的状纸原稿,撕碎丢弃在塘堤上。被虞佘看见,捡起来,兆贤就以此作为虞全士挟仇害命的证据,控告称:虞兆文在四月初九日丑时,到县里催促审案,被虞全士拦路打死,抛尸塘中。报到县里,县官勘验尸体上有致命伤痕,死后被弃尸水中,严刑拷打虞全士,无从辩说,被判处绞刑偿命,铸成冤案。


  当时的郡守朱公,性情慈祥,处事果决,断事如神。一见到县里报上来的卷宗,吃惊的说:“此案疑点重重,竟然如此轻易判处死刑,我于心不忍。”选派兰溪县令一同勘验,虞兆贤又呈上来血衣一件,供称是虞兆文所穿,初次验尸时脱下来垫尸体,被仵作陈佛奇取走,又用钱赎回。讯问陈佛奇,坚持说并无此事。又赶赴王顶塘,仔细查看塘堤,发现塘堤曲折迂回,如果果然是被虞全士所杀,必然着急抛弃尸体,怎么肯从远地从容地到池塘抛尸?况且将田契和状纸原稿完全毁灭掉,并不是难事,怎么会留在地上自己暴露目标呢?而且初夏多雨,道路泥泞,纸张丢在草地上,肯定湿烂,怎么还能拾起来,这么容易辨认?随后又传唤虞兆文的近邻虞昭能、单顶生,和塘边寺庙的僧人裕生,供出虞兆文在山里失足跌伤的事情。从此,一层一层推断,又根据赵毛、虞佘等人的供词,于是认定抬尸体抛入水塘,和亲自看见兆贤袖中掉落田契、状纸,以及血衣乃是兆文跌伤后脱在家中等等情节,历历不爽。兆贤低头认罪,不敢申辩,虞全士得以平反昭雪。当时全士已经被关在大牢,等着被受绞刑,幸亏遇到朱公明察秋毫,才令狱中的冤魂,得以重见天日。当初况钟治理苏郡,人称“慈父”;包拯莅任开封府,人称“包青天”。同他们相比,朱公也无愧!朱公是江南娄县人,名朱椿,号性斋。乾隆十六年,皇帝圣驾南巡,朱公因为贤能特地被提拔为温处观察。朱公平生实行“功过格”,兴办义学,建立义冢,修建育婴堂,刻印劝善书,施送药物,戒杀放生,助人善举,救济危难,各种善举功德,不胜枚举。仁慈明断,实为近世少有,不愧是朱文公的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38: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韩公盛德古今无,人己同亲未有殊。至圣中怀诸佛量,子孙世世耀麟图。


  注:好得恶失,人己同情。小人忌人之得,幸人之失,只缘此心不平之故。抑思财之聚散,势之盛衰,业之兴废,学问之进退,功名之成败,人之所得,何损于我,而有忌心;人之所失,何益于我,而有快心。总自生烦恼,徒增罪孽耳。


  案:韩魏公名琦,字稚圭。平心接物,从无苛刻。当国时,士人日以文章献,佳者则抄录讽诵之曰:“琦所不及。”劣者,则手自封藏,不以示人也。人有善则击节叹赏曰:“此君子也!”有过则拊膺太息曰:“此人平日甚好,何以至此,想传闻之误耳。”或告公曰:“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之公心也。公一味有誉无毁,毋乃非直道乎?”公曰:“方今人才渐替,奖拔之犹恐不振,何容稍有挫抑?且君子小人何代无之,若嫉恶太严,绝彼自新之路,则人皆自弃矣。吾备位宰相,欲为朝廷作养人材,是以视人之得失,不啻己之得失,体应如是,岂同乡愿作阉然媚世态乎?”其人愧服而去。公后五福全臻,子封王爵,女为帝后,子孙簪缨,世世繁盛,南宋末犹有作台鼎者。


  执政三朝德望隆,平心接物不矜功。视人犹己存仁恕,胞与为怀慕魏公。


  【注释】乡愿:指貌似忠厚、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人。《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




  注:喜好得到,厌恶失去,别人和自己都是一样的想法。小人妒忌别人有所得,一看到别人有所失,就高兴,都是因为心态不平和。应该想想财富的聚散,势力的盛衰,家业的兴废,学问的进退,功名的成败,别人得到了对我有什麽损失,而产生嫉妒心;别人失去了,又对我有什麽好处呢,而产生快意心?只不过自寻烦恼,徒然增加自己的罪孽罢了。


  案:北宋名臣韩琦韩魏公,字稚圭,总是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从不苛刻。担任宰相时,很多读书人献上自己的文章以求推荐,对于好的文章,韩公就抄录下来,经常诵读,说:“我韩琦比不上啊。”对于较差的文章,就封存起来,不拿给别人看。人有善行,就赞叹道:“这是君子啊。”人有过错就手摸胸膛,叹息道:“此人平时很好,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是传说有误。”有人对韩公说:“能褒扬好人,也能惩罚恶人,这是仁者的公心。公一味只有夸奖,没有批评,恐怕不是正道吧!”韩公说:“现今人才渐渐缺乏,奖励提拔犹恐来不及,怎能稍微有挫抑呢?况且君子和小人,哪朝哪代没有呢,如果嫉恶太过于严厉,就断绝了其改过自新的道路,那么人都自暴自弃了。我位居宰相,想着为国家培养和提拔人才,所以对于别人的得失,视为自己的得失,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怎会同乡野阉畜性的做法一样,做出媚世的姿态呢?”那人很惭愧,对韩公的话佩服不已。韩公后来五福齐全,儿子被封王爵,女儿成为皇后,子孙贵显,代代昌盛,到南宋末年仍有作宰辅的。

  诗曰:“执政三朝德望隆,平心接物不矜功。视人犹己存仁恕,胞与为怀慕魏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39:不彰人短




  黔字分明死不磨,往来指摘笑声多。感君掩土埋枯骨,从此安然伴薜萝。




  注:“短”,缺处也。或其人才有未能,或其人偶然失足,茍或彰之,则彼之身名从此败矣。盖彰人之短有两等,有存心刻薄,于广众中迎机凑巧,一言中之,令人无地自容者;亦有谈到高兴,不知不觉顺口道出者。招尤贾祸,得罪神明,可不戒哉!


  案:京江段克遇生平恶闻人过,闺阃之事尤禁口不谈。一日,过黄坑,于路见一髑髅(dulou,死人头骨),隐隐有“窃贼”二字,盖黔(在犯人脸上刺刻涂墨的刑罚)犯也。至晚宿寓中,梦一少年以衣蒙首曰:“我在世不肖,致遭官刑。今朽骨暴露,黔字犹存,见者不生怜悯,反加非笑,我羞愧之甚。知君忠厚,特来相求,倘蒙掩以抔土,我必有以报君矣!”段醒,忆其言,次早偕仆仍至黄坑,寻前骨埋之。越数日,复梦少年来曰:“感君掩我之丑,君明日过溪,其中有三溺死鬼,往往害人。吾当悉力救援,保君稳渡也。”次日渡溪,旋风大起。隐隐闻争斗声,舟抵岸无恙。事毕回家,欲赴田看收获,家人曰:“近出一虎,咥人多矣。”惧不敢往。夜又梦前少年曰:“虎食人必须伥鬼指引,君可预挖一坑,明日二更时,我与伥引此畜入阱,可歼也。”段如其言,率家仆持械伺之。至二更,果见有二人隐隐前行,虎后随,至坑边,二人用手指坑,虎即跌入。众械齐下,从此害除。段与相邻述其事,皆感其德。敛赀为之立庙,塑冠带像,题曰“灵显大王祠”。像成之日,合村之人皆见伞旗鼓吹前导,有一少年乘轩进庙,如新官到任。自是春秋祭享不绝,祈祷辄应。此可见黔鬼能报德除害,即便成神,人奈何不自振乎?


  附:麻城刘仲辅家贫,自少仁恕。与夫人董氏初婚之夕,有偷儿入室,公惊起视之,乃所识者。因曰:“想汝以贫故至此。”即检夫人首饰几件与之,嘱曰:“汝速改行为善,我必不言。”后夫人常问为谁,公曰:“已许不言矣。”公享寿八十有九,吉庆之事,岁岁不绝。子孙俱发科甲,登显秩,封诰(帝王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盈庭。及公殁,有一族子触棺痛哭,其人颇有善行,疑即昔之偷儿。(《人鉴》)


  桐城何文瑞做礼部侍郎时,偶寓古道庵内。一日赴酌,张灯步归。遇醉汉直撞而来,口中骂詈,且吟曰:“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踢其灯笼而去。公约其仆从,不许呼喝。明早其父携子跪门持杖请罪,公曰:“我昨未出庵门。”竟不问。后拜相。


  彰人短处坏人名,口孽由来报不轻。甚羡二公存厚道,怜贫忍辱两分明。

  【注释】“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唐代的刺史韦丹和诗僧灵澈交谊很深。灵澈和尚在庐山时,作了七首咏赞庐山的诗寄给任洪州剌史的韦丹,韦丹读了,心仪神往,写了首《思归寄东林澈上人》诗:“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休归计,五老峰前必共闻。”诗意谓官事繁冗,没有闲暇的时候,人生找不到最后的归宿,像云一样没有根蒂,漂泊西东。自己被灵澈的诗所唤醒,决意像西汉张衡(字平子)一样,写篇《归田赋》,毅然从官场抽身,在庐山五老峰前与灵澈作方外之游,以尽山林之趣。灵澈见诗后,酬答一首:“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前两句说自己悠闲自得,后两句说韦丹的言行不一。由于它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这善意的嘲讽成了后世讥刺不能忘情于世俗,却偏要搔首弄姿,故意摆出一副方外高人的架式的那类人的绝妙禅语。据宋•张端义《贵耳集》记载,宋孝宗朝尚书鹿何年四十余归隐筑堂,匾曰“见一”,即是取灵澈诗意。由此可见“见一”是多么的不易。即使是甚得逍遥之趣的苏轼,其《临江仙》也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之慨,更遑论“人人尽道事空王,心里忙于市井忙”的芸芸众生了。






  【译文】




  注:“短”,是指人的缺点。或者此人才能有欠缺,或者偶然做错了事,如果把人的短处揭露出来,就使别人从此身败名裂。揭露人之短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人心术不正,刻薄阴险,在大庭广众中找机会,把人的短处一口气宣扬出来,令人无地自容;第二种是有人在谈话聊天到兴头上,不知不觉随口说出来。这两种情况都招人怨恨,甚至引来祸事,得罪神明,能不严加禁绝吗?


  案:京江段克遇生平厌恶议论或听人讲说人的过失,妇女闺房之事更是闭口不谈。一天从黄坑路过,路边见到一具死人头骨,隐隐现出有“窃贼”两个字,原来是脸上被刻字的罪犯的尸骨。到晚上,住在旅店里,梦见一个少年用衣服蒙着头说:“我在世的时候做了坏事,遭受官府刑罚。现在尸骨暴露在外,刻的字还在,见到的人不但不生怜悯,反而讥笑。我羞愧之极,知道先生是忠厚长者,特来相求,如果您能够把我的骨头用土掩埋,我一定会报答您的。”段公醒后,回忆梦中的话,第二天早晨带着仆人又到黄坑,寻找尸骨埋葬。过了几天,又梦见少年来说:“感谢先生为我遮丑,您明天过溪水,水中有三个溺死鬼,经常害人。我会尽全力救援,保证您平稳渡过。”第二天要渡过溪水,果然起了很大的旋风,隐隐约约听到有争斗的声音,船平稳到岸。事情办完后,回到家,想到明天查看庄稼的长势如何,家人对他说:“最近出现一只老虎,吃了不少人。”段公很害怕,不敢前往。夜里又梦见前面那位少年说:“虎吃人必须有伥鬼指引,您可预先挖好一个坑,明天二更时,我和伥鬼把这个畜生引入陷阱,就可以把虎除掉。”段公按他的话去做,率领家仆拿着武器埋伏等候。到了二更天,果然隐约看见有两个人在前面带路,老虎在后边跟着,走到坑边,那两个人用手指坑,老虎就掉下去了。大家伙一齐下手,把老虎打死了,为民除了一害。段公将此事讲给乡邻们听,大家都感激少年的恩德。捐钱为少年立庙,塑了一座冠带像,题为“灵显大王祠”,塑像完成那一天,全村人都看见伞盖彩旗,鼓乐喧天的仪仗,有一位少年乘车进入庙中,如同新官上任的气派。从此以后,每年春秋季节举行祭祀,祈祷有求必应。由此可见,罪鬼如果能报答人的恩德,为民除害,就能成神,人爲什麽不振奋精神,努力积累善功呢?


  附:麻城的刘仲辅,家贫,从小为人仁慈宽容。和夫人董氏新婚之夜,有一个小偷,进了他的房间,刘公惊起,一看,原来是认识的人,就对小偷说:“我想你是因为穷才做这种事的吧。”就选了几件夫人的首饰给了他,又叮嘱说:“你要是能改过向善,我一定不会把这件事说出去。”后来夫人常常问起这个小偷到底是谁,刘公说:“我已经答应他不说了。”刘公后来享八十九岁高寿,吉庆的喜事,年年不断。子孙都进士及第,官高位显,家中受朝廷封典很多。等刘公去世后,本家族一个人前来吊孝时,伏在刘公棺木上痛哭,此人很有善行名声,怀疑就是原来那个小偷。


  桐城的何文瑞在做礼部侍郎的时候,一次住在古道庵中。一天去赴宴,打着灯笼步行回来。碰到一个醉汉直冲过来,嘴里骂骂咧咧,还吟一句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踢坏了他的灯笼而去。何公和仆从们约好,都不准呵斥醉汉。第二天早晨,醉汉的父亲带着儿子过来,跪在门前,手执棍棒,请何公治罪。何公说:“我昨天没出庵门。”不予计较,也不问醉汉是谁。何公后来升任宰相。


  有诗云:“彰人短处坏人名,口孽由来报不轻。甚羡二公存厚道,怜贫忍辱两分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0:不炫己长




  才高何必冀人知,只合恂恂与世宜。石受刀锥因孕玉,翠遭网罗为逞仪。

  郭公膺福缘多让,韩信戕身在见奇。班马文章羊杜业,一堆黄土掩埋之。




  注:人有所长,即当善藏其用。故圣人不矜不伐,君子若无若虚。才欲见长,便是短处,如龟以智自害,翠以羽自残,石以抱璞而碎质,象以有齿而焚身。物尚如此,况于人乎?每见少年英异之士,漏才扬己,眼中无人,到底只是平常,甚有困顿而死者。盖器量浅薄,自无受福之地也。


  案:弘治间,浙江许容能文章,恂恂自处,未尝以才智先人。时学院试士,有友盗其文,考居第一,扬扬得意,逢人自炫,久而忘其所以,在容面前亦作矜张语。众友代为不平,群欲面而讦之,许止之曰:“文之遭际,关乎运之否泰。彼运应居首,与文何涉?且并非吾文,诸君切勿错认。”友闻之,肉袒请罪,且索其窗稿,许仍检佳者与之。是科七题全遇,友得中式,许反落第。友竟不感,许亦不较。后友选山东滕县尹,许适赴北闱,过其地泊船,友出拜客,见许佯为不认。回衙着乡地驱逐浙人,不许容留在境。许原无抽丰之意,一笑而已。到京登第,钦点山东巡按。友无面相见,出文告病谢职。许慰留之,竟不提前事,相待如初。


  学问深时意气平,许公有友盗虚声。出文谢职心知愧,相待如初见至诚。




  【注释】(1)乡地:乡长、乡保、乡约等地方执役人员统称乡地。


  (2)抽丰:指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又叫打秋风


  (3)巡按:唐天宝五年(746),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物件,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实时处理,事权颇重。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废。




 【译文】


  注:人如果有特长,就应当善于收敛,不轻易外露。所以圣人绝不自夸和吹嘘,贤能的君子虚怀若谷,表面上看去很平常。有才能而想极力表现出来,就失去可贵之处。比如乌龟因为有智慧而被人杀害,翠鸟因为美丽的羽毛而被残害,石头因为孕育美玉而被击碎,大象因为象牙而被猎杀。自然之物尚且如此,何况对于人呢?每每见少年英才,才华横溢,天赋异禀,而显露才能,抬高自己,目中无人,到最后还是落得个平平常常,没有很大的建树,甚至有穷困潦倒而死的。这都是器量浅薄,就没有受福之命啊。


  案:明孝宗弘治年间,浙江许容,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而为人谦虚谨慎,从不因为自己的才智而目中无人。当时学院里举行考试,有一位同学盗取了他的文章,考了第一名,洋洋得意,逢人就夸耀,时间长了,就忘乎所以,甚至在许容面前也自吹自擂。大家都看不下去了,为他鸣不平,都想当面揭露他,许容制止了他们,说:“文章的遭遇,关乎时运的好坏。他运气好,该得第一,和文章有什麽关系?况且并不是我的文章,大家千万别认错了。”那位同学听后,光着膀子前来向许容认罪,又向他索取文稿,许容仍然挑选几篇比较好的给了他。当年乡试,七道试题,全部遇到,那位同学中举,许容反而没考中。那位同学也不感激,许容也不跟他计较。后来同学被选任为山东滕县县令,许容到京城参加会试,路过滕县,把船停下,同学外出会客,见到许容竟然假装不认识。回到衙门,命令地方小吏驱逐浙江人,不许留在滕县境内。许容本来没有打秋风的意思,一笑了之。到京城,考中进士,钦点为山东巡按御史。同学没有脸面相见,写了篇文告说因病请求辞职。许容劝慰他留下来,根本不提以前的事,还是像初识的时候那样待他。


  有诗云:“学问深时意气平,许公有友盗虚声。出文谢职心知愧,相待如初见至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1:遏恶扬善




  见刃顿知往失,畏神忽悟前非。一朝濯垢凈无遗,扬名凭内助,免祸赖贤妻。

     里巷公评啧啧,门阑奖额累累。闺中待字女孩儿,乘龙得佳婿,桃李共芳菲。




  注:“遏”,止也。未成之恶则止之,使勿行;已成之恶则止之,使速改。“扬”,表也。一端之善则表之,使其知所鼓舞;全体之善则表之,使人知所取法。规过劝善,激浊扬清,随人、随地、随时皆可为也。


  案:开封卜霖苍,财盖一乡,喜交匪类生事,妻俞氏谏不从。时值重九,卜命城外酒肆备肴馔,偕无赖数人会饮。有一外路书生,见卜不为礼,卜怒曰:“何物饿殍,如此大样!”生答言不逊,卜用拳挥去,生举手一格,袖中脱出金扇一柄,系白玉坠,晶莹可爱。卜顺手接得,曰:“留此作免打之资。”生曰:“此祖传至宝,留以聘姻,何得妄夺?”卜笑曰:“尔果能发迹,吾将女与汝。”生欲分辨,店主拉之出,曰:“此人无良,扇坠事小,急宜远避,免伤性命。”生含忍而去。其妻俞氏知卜怕鬼信神,用匕首一把,上粘小帖,托为雷神语“若不速改,即行天诛”,潜置卜枕旁。卜醒见之,魂魄俱丧。遂栉沐对天忏悔,再不敢为非。妻曰:“遏恶还须为善,我家颇有资财,何不广行善事,以赎前愆?”卜从之。被泽者多俱称之曰“卜善人”。府县皆旌表其门。县令吴育龙,因年荒,卜代民完粮,制“一乡善士”匾额亲送悬挂。


  忽报按君入境,尹出郭迎接拜谒毕,按君曰:“有卜某者,乃大恶人,吾已行府差拿矣。”尹愕然曰:“此善士也,历受旌扬,不识宪台何所见,加以恶人之号?”按君曰:“此人之恶,不但传闻,抑且目击。贵县代为掩护,得毋钱神有灵乎?”尹曰:“属吏与宪台所见不同,称呼自别。杀人媚人不敢为也。”辞出,府厅进见,其说亦同。按君心疑,仍扮旧日书生,至前酒店私访。店主一见曰:“卜善人寻官人多次,今适在店后,可进会也。”盖卜预得尹信,借此躲避。卜一见生,握手欢然。生曰:“向日见忤门下,未知何故?”卜曰:“前得先生玉坠,有婚姻之许,小女至今待字。如先生有室,则将原坠奉还,如未聘,前言可践也。”生笑曰:“翁原来如此至诚,大非昔比,可喜可贺。但小生一贫彻骨,有辱门下,奈何?”卜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吾家计颇丰,先生何忧食用?但我现被按君访拿,未知性命如何。得见先生来完小女之事,亦了却胸中一挂碍矣。”生察其诚,遂耳语曰:“吾即按君也。”出印章示之,卜伏地战栗,不敢仰视。生扶起曰:“昔因小忿相忤,今为翁婿,何畏焉?”卜谦不敢当,生曰:“翁不食言,久羁令爱佳期,君子也。我还肯独为小人?翁速归,我即行府销差矣。”次日,即令县尹为媒,择吉成礼。卜后以寿考终。


  痛改前非结善缘,扬名免祸赖妻贤。按君便是乘龙婿,佳语何妨到处传。




  【译文】




  注:“遏”,就是制止的意思。尚未形成的罪恶要制止,使其不要再做;已经形成的罪恶要制止,使其快速改正。“扬”,就是表扬。如果人有一点善行,就要表扬,使其受到鼓励,更加努力行善;如果所作所为全部是善行,就要表扬,使别人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规劝人不要犯错误,勉励人行善,隐恶扬善,激浊扬清,不管是对什麽人、什麽地方、什么时候,都可以做到。


  案:开封人卜霖苍,富甲一乡,喜欢结交地痞流氓,为非作歹。他的妻子俞氏劝他改正,不听。正逢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卜霖苍命令城外的酒店准备好酒菜,带着一帮无赖喝酒。有一个外地的书生,见到卜霖苍,不给他行礼,卜大怒道:“哪里来的饿死鬼,如此大模大样!”书生答话时说了难听的话,卜挥拳打去,书生举手一挡,袖子中掉落一把金扇子,系着一个白玉坠,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卜顺手接住,说:“把这个东西留下,就不打你了。”书生说:“这是祖传的宝物,留作娶妻的聘礼,你怎么能随便夺去呢?”卜笑着说:“你如果真能飞黄腾达,我就把女儿嫁给你。”书生想要跟他争辩,酒店店主拉他出去,说:“这个人不是好人,扇坠是小事,快点躲得远远的,以免伤了性命。”书生含恨忍痛而去。卜霖苍的妻子俞氏知道他最害怕鬼神,就用匕首,上面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假托雷神的话“若不速改,即行天诛”,偷偷地放在他的枕头旁边。卜醒后,一见匕首和字条,吓得魂飞魄散。于是沐浴更衣,对天忏悔,发誓不敢再做坏事。妻子说:“改恶还要行善,咱们家家财丰厚,爲什麽不多作善事,来赎罪呢?”卜听从了妻子的话。受到他恩惠的人,都称他为“卜善人”,府里、县里都表彰门庭。有一年荒年歉收,百姓完不成官粮,卜代为缴纳,县令吴育龙制作“一乡善士”的匾额,亲自送到他家悬挂。


  忽然报告说巡按来到县境,县令出城迎接,拜见完毕之后,巡按说:“你们县里有一个叫卜霖苍的人吗?此人乃是大恶人,我已经命令府差捉拿了。”县令吃惊地说:“这个人是善人啊,多次受到表彰,不知道巡按大人爲什麽说他是恶人呢?”巡按说:“此人的恶行,不但有传闻,我还亲眼见过。贵县令替他掩护,难道是收了贿赂,被他收买?”县令说:“下官和大人所见不同,下官说他是善人,而大人说他是恶人。但是要下官冤枉好人,取悦上司,下官实在不敢这么做。”辞别而出,到府厅进见,说法一样。巡按心生疑惑,仍然打扮成原来穷书生的模样,到原来那家酒店私访。店主一见他说:“卜善人寻找官人多次,他现在在店后,你可以进去见他。”因为卜霖苍提前在县令那里得到巡按要捉拿他的消息,在这里躲避。卜一见到书生,握手欢喜。书生说:“原来的时候在下和你结怨,今天如此热情,不知为何呀?”卜说道:“上次得到先生的玉坠,有婚姻之约,小女至今未嫁。如果先生已有妻室,就把这个扇坠还给先生,如果您还没娶妻,我原来的话说到做到。”书生笑着说:“老先生原来如此真诚,已经今非昔比,可喜可贺。但是在下一贫如洗,恐怕有辱您的家门,怎么办呢?”卜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家业颇为丰厚,衣食用度,先生不用担心。但是我现在正被巡按捉拿,不知还能否保全性命。今天得见先生,小女的事情有了着落,也了却我一桩心事。”书生见其确实真诚,于是对着卜某的耳朵小声说:“我就是巡按。”取出印章给他看。卜某跪倒在地,战战兢兢,不敢抬头看他。书生扶起他说:“当初因为小事结怨,现在您是我的岳丈,你还怕什麽?”卜某谦虚不敢当,书生说:“岳父言而有信,长期等候令爱的大喜日子,真是君子。我怎么还能记仇,自己当小人呢?岳父快回去吧,我现在就到府里销差。”第二天,就让县令做媒,择吉日成亲。卜霖苍后来以高寿得到善终。


  有诗云:“痛改前非结善缘,扬名免祸赖妻贤。按君便是乘龙婿,佳语何妨到处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2:推多取少


  富贵穷通自有天,好争好夺总徒然。当场让得些儿过,何必修斋种佛田。


  注:财者,人所必争之物。然人生贫富,自有定数,推之不去,取之不来,究竟能吃亏者,未尝不是讨便宜处也。若锱铢必较,以致骨肉成仇,亲戚启隙,朋友相争,狱讼繁兴,同归乌有,何若吃些小亏,长久相处之为得也?


  案:闽人有丁姓者,长名岱,仲名嵩,季名岳。岱治家,嵩出外经营,岳读书。兄弟和好,从无间言。岱生四子,岳生五子,嵩只生一子,甫四龄。一日,岱谓两弟曰:“食指渐众,家业未增,不若析产为三,各觅生计。”嵩曰:“九世不分,传美千古,我兄弟承先人之福荫,不能勉法古人,已为可愧。今兄有四侄,弟有五侄,我惟一子。不忍诸侄啬而我子独丰,请析为十。”兄从之。嵩后贸易湖广,有欠帐千金,乃岱、岳所未知者,嵩取讨全,抵家已大病,口不能言。指银与诸侄,手作十字状而卒。兄不忍利其有,尽与嵩妇。是夕,妇梦嵩曰:“我与兄弟推多取少,汝何违我之志,独没千金?宜速吐出。”妇如其言,仍作十分均分。丁系白屋,从无列宫墻者,独嵩子苦志蕓窗,未三旬成进士,累代书香。


  生前不忍没千金,示梦犹存友爱心。哲嗣青年成进士,实由贤父善根深。




  【注释】九世不分: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新唐书•孝友传序》:“张公艺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令据《清史稿•任天笃传》记载:“乾隆中,巡抚何裕成言天笃九世同居,高宗赐以诗,赉镪帛,表宅里。”




 【译文】




  注:钱财,是人人都想争的东西。然而,人生富贵贫穷,自有定数,该是自己的推也推不掉,不是自己的,争也争不来。到最后肯吃亏的人,未必不是得到大便宜,正所谓“吃亏是福”。如果斤斤计较,以致于至亲骨肉成为仇敌,亲戚产生矛盾,朋友之间争来争去,动不动就打官司,导致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不如吃点小亏,相处长久,这样不是更好吗?


  案:福建有一户姓丁的人家,有兄弟三人,长子丁岱,次子丁嵩,三子丁岳。老大丁岱治理家业,老二丁嵩出外经商,老三丁岳读书。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从没有闹过别扭。丁岱生有四个儿子,丁岳生有五个儿子,丁嵩只生一子,刚满四岁。一天,丁岱对两个弟弟说:“现在吃饭的人口越来越多,家业没有增加,不如把家业分成三份,各人自谋生计。”丁嵩说:“古人有九代不分家的,千古传为美谈,我们兄弟承受祖先的福荫,不能效法古人,已经愧对先人。现在大哥有四个儿子,三弟有五个儿子,我只有一子,不忍心这些侄子们得到的少,而只有我的儿子一人丰厚,请求把财产分成十份。”兄长听从了他的话。丁嵩后来到湖广做生意,有人曾经欠他一千两银子的债务,这笔债老大和老三都不知道,丁嵩把这些钱都讨回来,回到家已经大病不起,嘴也不能说话了。临终时,用手指着银两和侄子们,做了一个十字的手势,就去世了。兄长不忍心分这些钱,全部给了丁嵩的妻子。当晚,妻子梦见丁嵩托梦说:“我和兄弟推多取少,你爲什麽要违背我的意志,自己独占一千两银子?快点拿出来。”妻子按他的话去做,仍然按十份均分。丁家的人,从来没有读书考功名做官的,只有丁嵩的儿子寒窗苦读,不到三十岁就考中进士,世世代代继承书香。


  有诗云:“生前不忍没千金,示梦犹存友爱心。哲嗣青年成进士,实由贤父善根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3:受辱不怨




  处世和柔莫逞强,让他些子有何妨。为人若学娄师德,管取终身免祸殃。




  注:凡人辱我,定非无因。若我有可辱,咎自在我。我无可辱,彼自妄耳,又何怨乎?不怨,非独不报,亦不介于心也。古来大手眼人,必然忍小忿小耻,正是享福处。若夫藏怒于心,徐图报复,又奸险之人耳,岂太空之心哉?


  案:唐娄师德,器量过人。有无知者,指名辱骂,公若不闻。或以告公,公曰:“恐是骂他人耳。”曰:“明呼公名!”曰:“天下岂无同名同姓者?”或犹不平,仍以为言。公曰:“彼骂我而子述之,是重骂我也,毋劳见告。”一日入朝,因体肥行缓,同列曰:“何异田舍翁?”公笑曰:“某不为田舍翁,而谁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公谓曰:“吾兄弟受国厚恩,禄位过盛,时人所忌,何以自宽?”弟曰:“有唾某面者,拭之,庶不为兄忧。”公愀然曰:“人唾汝面,是怒汝也。拭之是逆其意而甚之怒也。夫唾不拭自干,当笑承之,方是处盈之道。”公为帝所信任,举朝无比,愈加谦谨。凡遇毁谤之来,即反躬自责,若无地自容。尝曰:“人以非礼相加,其中必有所恃,付之不较,非惟养量,亦以免祸。此君子所以三自反也”。呜呼!如娄公者,可谓受辱不怨者矣。


  【注释】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师寨镇安庄村)人,唐朝大臣、名将。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大臣。以谨慎忍让而闻名,“唾面自干”的典故即来自师德。卒后追赠为凉州都督,谥曰贞。




 【译文】




  注:凡是有人侮辱我,一定不会没有原因。如果我有可以让人侮辱的理由,那么我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我自己没有可以让人侮辱的地方,那是别人无理取闹,又有什麽怨恨的呢?不生怨恨,不但不想着去报复,也不要耿耿于怀。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有远见者,必然能够忍受小的愤恨、小的耻辱,这正是承受福分的地方。如果把怒气藏在心中,而等待时机进行报复,这是奸险之人的做法,这不叫虚怀若谷。


  案:唐朝大臣娄师德,心胸宽广,器量过人。有一个狂妄无知的人,指名道姓辱骂娄公,公好像没有听见一样。有人来告诉娄公,娄公说:“恐怕是骂的别人。”来人说:“那人指名道姓骂您!”娄公说:“天下这么大,怎么会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呢?”这人仍然为娄公感到不平,再次告诉娄公。娄公说:“他骂我,而你把他骂的话讲一遍,这是重复骂我,你不用再说了。”一天上朝,娄公因为身体肥胖,走路缓慢,跟不上队,同一排有个人说:“这和庄稼汉有什麽两样呢?”娄公笑着说:“我不是庄稼汉,谁是呢?”娄公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即将赴任的时候,娄公对他说:“我们兄弟受国家厚恩,官禄、爵位太过于隆盛,受到人们忌恨,如何来自保呢?”弟弟说:“有往我脸上吐唾沫的,擦去而已,不会让兄长担忧的。”娄公严肃地说:“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对你有怒气。你擦去,是违逆了他,反而增加了他的怒气。唾在脸上,不用去擦,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去承受,身居高位而更加要居安思危,这才是处盈之道。”娄公深受皇帝的信任,满朝官员无人可比,而更加谦虚谨慎。凡是遇到有人毁谤,就更加反省自身的过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好像无地自容的样子。公曾经说:“别人对自己无礼,必然有他的理由,我们不去计较,不但培养自己的器量,还能免除祸患。这就是君子所以所以要三自反的原因。”呜呼!像娄公这样,可以说是真正做到受辱不怨的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4:受宠若惊


  人臣恃宠则骄矜,骄矜则放纵。历观古来大奸巨恶类,皆恃宠贾祸。呜呼!必如郑侯,功崇愈深敬谨。大业出于小心,可以谓之高人,亦可以谓之智士。


  注:福兮祸倚,人但受宠便易盛满,才到盛满,便是祸机。若惊云者如不当得而得,过我分量,担承不起之意,如此则兢业小心,随分尽职,内而忠诚,外而勤谨,必无盈满之祸也。


  案:唐李泌生有异质,骨节珊珊,能于薰笼(有笼覆盖的熏炉,可用以熏烤衣服)上立,屏风上行。每当风清月朗,空中即有鼓乐来迎,家人恶之,泼秽水向空而唾,自是鼓乐不复闻。成童(古代十五岁成童,行成童礼)时胸罗万卷,凡天象地理文谟武烈,靡不贯彻。时杨妃擅宠,奸佞盈朝,乃隐居匡庐,不乐仕进。至禄山作乱,明皇幸蜀,肃宗即位灵武,闻泌之名,强起之,尊礼备至,呼“先生”而不名。尚方珍异,泌未尝,帝不先食也。屡畀以钧衡(比喻国家政务重任)之任,泌坚辞不受,曰:“臣以布衣备顾问,荣于宰相多矣。”在军中与帝并骑而行,军中指之曰:“黄衣者圣人也,白衣者山人也。”莫不叹羡。帝于冬日得佳梨,炉中烧熟,亲削赐之。时诸王在侧,皆跪请,帝命各赐一枚。诸王曰:“御手亲削,方足为贵,梨何足异也。”帝曰:“泌吾师也。芟夷大难,克复两京,使社稷危而复安,皆其参赞之功。尔等无益于国,何得妄思非分?”卒不削。泌叠受恩宠,益不自安,求去益力。帝曰:“俟天下大定,朕与卿同享二十年富贵,再如卿意未晚也。”一夜与帝同榻而寝,泌涕泣求归,帝惊,披衣而起,曰:“朕与卿,君臣鱼水,尚疑朕不能始终耶?今且寝,明早议之,”泌曰:“不然。卧榻之前,臣尚不得请,况黼座(皇帝宝座)之下乎?”伏地不肯起。次日,上命诸王大臣合词劝留,众曰:“上之宠公至矣,公之受宠,古今未有其比也。时怀去志,得毋太过?”泌曰:“公辈知享殿牺牲乎?饲以刍豢,被以文锦,天子亲临省视,非不尊且荣也。一旦付诸鼎俎,求老死田野不可得矣。”众回奏,乃暂命还山。代宗时,信任尤笃。泌受两朝殊遇,卒不受职,可谓善于处荣者矣。


  【注释】李泌:722~789,字长源,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世人因称李邺侯。他是南岳第一个钦赐的隐士。肃宗为他在南岳烟霞峰下兜率寺侧建房,名之为“端居室”,后人称之为“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书院。李泌在此过了12年(757~768)修身养性、纵情山水、博览群书的生活。端居室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藏书馆。韩愈在《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中有句“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可见其在南岳藏书之多。曾随玄和先生张太虚学习道教秘文,又与懒残和尚(明瓒禅师)等高僧交往甚深,著有《养和篇》和《明心论》。“尤工于诗”,如《复明堂》、《九鼎议》(一说二者为一篇)、《建甯王挽歌词》、《八公诗》等,“有文集二十卷”。精于书法,至今福严寺侧石壁上,尚有石刻“极高明”三个大字,传为李泌山中读书时手书,此处因名“高明台”。薨后赠太子太傅,其子李蘩(曾任随州刺史)在南岳庙左建南岳书院。千百年来,李泌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


  附:余姚王实庵先生诞辰,子守仁捧觞为寿。先生戚然曰:“吾父子乃得复相见耶?贼濠之乱,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以为事难猝平而平之,此仗祖宗神灵,朝廷威德,岂汝一书生所能办?今吾父子之荣极矣,然福者祸之基,能无惧乎?古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牖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耶?”守仁跪曰:“谨受教”。


  (附录)愚按:王阳明先生教嘱良言一十章,兹谨录嘱言一章,亦足见先生之学,得力于庭训云。




  八嘱吾儿志气饶,为人我是一英豪。乞怜优诏归田里,带得天香满布袍。

  湖海放情间散诞,林泉结屋任逍遥。逃名学承留侯计,不比韩彭没下稍。




  【注释】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守仁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附录:劝速戒骂人娘口过:


  骂雨诃风定干天谴,骂人伤母必有天殃,骂人之娘人亦骂其娘,是骂人适以自骂也。夫人纵得罪于我,其母未尝得罪于我,胡乃出口伤人,牵连其母,置人于不教之地,陷己为忤逆之徒,是禽兽也。难免戴角披毛,知父母乎,方许顶天立地及时痛改,尽忏前非,随地劝徵,请观后效。


  其一:母氏劬劳德莫忘,如何开口骂人娘。人惟习惯干天怒,大劫临头定降殃。

  其二:人人有母人人敬,谁忍骂娘谁忍听。明明骂已说骂人,痛改此言思孝顺。

  其三:记得孩提唤母时,终身孺慕敢忘之。骂娘到处成风俗,故犯明知悔过迟。

  其四:父骂其儿弟骂兄,伤天害理悖人情。不堪入耳言难述,最是孩童出口声。

  其五:未必人人皆不孝,未必人人皆不骂,皆骂皆为不孝人,莫怪天殊皆惨报。

  其六:伤人父母是何心,果系伤心戒自今。习俗移人贤不免,任情笑骂祸来临。

  其七:骂到口头心要想,得罪于娘切莫响。各人自戒自消灾,骂一声来一巴掌。

  其八:劝戒此言天下传,一时忏悔涤前愆。人知不孝皆知孝,感召祥和万万年




 【译文】




  注:福和祸相互转化和循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人只要受到恩宠,便容易骄傲自满,盛气凌人,这便是取祸之道。所谓“惊”,是说如果不该自己得的,得到了,超过我的本分,要有承担不起的感觉。这样就能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安分守己,尽职尽责,内心忠诚,对外勤勉谨慎,这样就不会有盈满之祸了。


  案:唐朝李泌天生有特异功能,骨节轻盈,能在薰笼上站立,能在屏风上行走。每到风清月明的日子,天空中就有鼓乐来迎接他的景象,家人非常讨厌,向空中泼脏水、吐唾沫。从此以后,鼓乐的声音就再也听不到了。到十五岁时,就已经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无不涉猎,样样精通。当时皇帝宠幸杨贵妃,朝廷内外,奸臣当道。李泌于是隐居到匡庐,不愿意再出来做官。后来安禄山反叛,唐明皇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听说李泌的名气,强行起用他,对他备加尊崇礼敬,称其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皇宫里的美味佳肴,李泌没有品尝之前,皇帝不先食用。多次对他委以国家重任,李泌坚决推辞不接受,说:“臣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成为帝王顾问,比宰相荣耀多了。”在军队中,和皇帝并排骑马前进,军士们都指着说:“穿黄衣服的是天子,穿白衣服的是山人。”没有一个人不赞叹羡慕。皇帝在冬天得到美味的梨子,在炉中烧熟,亲自削皮赏赐给李泌。当时有多位皇子在旁边,都跪下请求赏赐,皇帝命令每个人赏赐一个梨子。皇子们说:“陛下御手亲自削的,才是可贵,梨子没有什麽特别的。”皇帝说:“李泌是我的老师,削平大乱,收复两京,使国家社稷转危为安,都是先生参谋策划的功劳。你们对国家没有什麽贡献,不要有什麽非分妄想。”最后还是没有削梨给他们。李泌多次受到皇帝恩宠,更加感觉不安,请求隐退的决心更大了。皇帝说:“等到天下彻底平定之后,朕和爱卿共享二十年富贵,再满足你的请求也不晚。”一天夜晚和皇帝同榻而眠,李泌流泪请求回归山林,皇帝大吃一惊,披着衣服起来,说:“朕和爱卿,是君臣,朕有爱卿,如鱼得水,你还在怀疑朕不能善始善终吗?今天先睡觉,明天一早再说吧。”李泌说:“不然。在陛下床前,臣尚且不能请求,更何况是宝座之下呢?”跪在地上,不肯起来。第二天,皇帝命令王公大臣一块说话挽留他,大家说:“皇上对你的恩宠已经到极点了,你受恩宠的程度,古今少有能比。你却整天想着一走了之,是不是太过分了?”李泌说:“你们知道祭祀用的牺牲品吗?用最好的饲料喂养,还给它们披上锦被,天子亲自监视,可以说无比尊贵荣耀。但是一旦要被杀掉用来上供,再想求取老死荒野都不可能了。”众臣回去禀奏皇帝,这才允许他暂时回归山林。唐代宗时,对李泌的信任有增无减。李泌受两朝特殊恩遇,最终不接受官位,可以说是处在尊贵荣耀的地位而善于自我保全。


  附:余姚的王实庵先生庆祝寿辰,他的儿子王守仁为其敬酒祝寿。先生表情严肃的说:“我们父子今天又见面了,你平定朱宸濠叛乱,都以为你已经死了,而你没有死,以为祸乱难以平定,而很快就平定了,这都是依仗祖宗神灵冥冥中的保佑,和朝廷的威德,若非如此,岂能是你一个书生能办到的?现在我们父子的荣耀已经到了极点。然而福是祸的根基,能不害怕吗?古人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现在老了,能够父子相互保全窗下,如果到了盈满的时候,而仍然不知满足,就要前功尽弃,名誉不保。”王守仁先生跪着说:“谨遵父亲教诲。”


  (附录)按语:王阳明先生教嘱良言共有十章,这里附录一章,也可以知道先生的道德学问,得力于父亲的教诲很多。“八嘱吾儿志气饶,为人我是一英豪。乞怜优诏归田里,带得天香满布袍。湖海放情间散诞,林泉结屋任逍遥。逃名学承留侯计,不比韩彭没下稍。”


  附录:劝速戒骂人娘母口过消劫真言


  人要是张口骂雨,闭口骂风,就一定会犯天怒,遭天罚。借着骂他人而出口连代伤害母亲的人必定要受天惩罚,得到祸殃。自己骂他人的母亲,他人也骂自己的母亲,这是骂了别人也骂了自己。别人得罪了我,他的母亲并没有得罪我,我又何必出口伤人,牵连他的母亲,让他人陷入不孝的地步,也给自己招来忤逆不孝的恶名。这是禽兽的行为,也就免不了来世长角长毛,变成禽兽。要理解遵重父母,才能顶天立地。往日开口骂娘已属大恶,就要立即痛改,尽力忏悔以前的罪过。随时随地劝戒那些骂口常开的人,以观后效。


  其一:母氏劬劳德莫忘,如何开口骂人娘。人惟习惯干天怒,大劫临头定降殃。

  其二:人人有母人人敬,谁忍骂娘谁忍听。明明骂已说骂人,痛改此言思孝顺。

  其三:记得孩提唤母时,终身孺慕敢忘之。骂娘到处成风俗,故犯明知悔过迟。 ,

  其四:父骂其儿弟骂兄,伤天害理悖人情。不堪入耳言难述,最是孩童出口声。

  其五:未必人人皆不孝,未必人人皆不骂,皆骂皆为不孝人,莫怪天殊皆惨报。

  其六:伤人父母是何心,果系伤心戒自今。习俗移人贤不免,任情笑骂祸来临。

  其七:骂到口头心要想,得罪于娘切莫响。各人自戒自消灾,骂一声来一巴掌。

  其八:劝戒此言天下传,一时忏悔涤前愆。人知不孝皆知孝,感召祥和万万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5:施恩不求报




  解网疏囚莫大恩,如何背地听妻言。他年授首沙场上,冷雨凄风泣断魂。




  注:君子以济人为念,一念触发,推恩给之,见得道理,自当如是。若施恩于人而望报,便不是真心好施,所施者亦必皆能报之人。或报以钱财,或报以声誉,而穷途望恩者不得蒙其泽,全是一团私欲矣。故必不求报而后心平,心平而后利溥,方算得真施也。


  案:吴自修作寿张令,审一大盗,见其丰伟健爽,品貌非常,心窃异之。但盗所犯甚重,欲生之而无路,乃于夜半呼盗至内衙,谓之曰:“吾欲生汝,而律无可生,明日解司,吾嘱差半路释汝,可相偕而遁也。”次日,取银三百两,暗嘱解差中道共逸。事发,吴以签差不慎去官,囊空如洗,家人莫不忧之。吴曰:“施恩而望报,不如勿施。贫穷,命也,何忧之有?”越数年,盗于边庭立功,跻显位,思报前德,以书招吴,吴心不欲往,家人强之,乃行至任所。盗事之如父,时刻不离,数日不归后堂。妻怪而问之,盗语其故,妻曰:“君误矣,妾闻大德不报,彼有挟而求,虽尽囊与之,不足,若不遂其意,彼播扬前事,君何面为官?不若致之死,归其棺,而后赠之,庶君事不露而彼亦受报矣。”盗恍然曰:“卿言是也,迟数日,当行之。”夫妇私计,不知已为厨役樊姓窃听。适进午膳,樊以肴馔不精被责二十板,樊怀恨尽将私计告吴,吴大惊,弃行李与樊宵遁。次早,盗知之,已远不可追矣。乃大悔,遣人赏千金送其家,吴却之不受。值覃恩,吴原官起用,历任尚书。盗领兵征西域,失机论斩,亦负德之报。


  附:河南刘文正公讳理顺,乡荐后久不第。读书二郎庙,闻哭声甚哀,问之,其邻曰:“渠子出外七载,母老且贫,嫁媳图活,昨得远商十二金,今夕即去,姑媳不忍别耳。”刘忽呼其仆曰“取家中银十二两来。”仆曰:“家中乏用,只有纳粮银十余两,明日交官矣。”刘曰:“速取来,官粮再为借当。”遂假作其子书,言离家后获利五百余金,半月便归,先寄银十二两等语。姑媳得银信,急告商还其银去。越十余日,子果归,书中所言悉符。子闻骇甚,叹曰:“殆神明怜我乎!”合家叩谢天地。刘公是年会试,启行前夕,梦鼓吹列炬,二郎神送出庙门,及胪唱,果状元及第。其子后知刘公所为,踵门拜谢,公竟不认。(徐白舫太史《桂香镜》)


  吴郡洞庭山席氏,其先世有诸生事与此同,其所拯者系木匠母妻,木匠归访,知是公,诣谢不认。匠曰:“相公行阴德不居功,小人岂可忘报,闻郎君将娶,小人亲造一床来,愿郎君吉利多男,相公勿却。”后果连生数子,至今科第连绵,为洞庭望族。




 【译文】




  注:君子以扶危济困、救世济人为己任,帮助别人的善念一旦被触发,就会积极施与援手,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如果帮助别人而期望得到回报,就不是真心诚意。其所帮助的人也必然都是有能力报恩的人,或者以钱财作为回报,或者宣扬他的好名声作为回报,而那些陷入极端困境,渴望得到帮助的人却得不到他的帮助,这样的话就完全是自私自利之心在作怪了。所以说,帮助别人必须能够做到不求回报,不求回报才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利益,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帮人。


  案:吴自修作寿张县的县令时,审判一个大盗的案件,他见这个盗贼身材伟岸健硕,品貌不凡,不是那种鸡鸣狗盗之徒。但是考虑到这个盗贼犯的罪过于重大,想要为其开脱,也找不到办法。就在半夜里把盗贼叫到衙门里头,对他说:“我想救你不死,而按照律法,你犯的罪是必死无疑的。明天要把你押解到刑罚司,我叮嘱解差半路上把你放了,你们可以一块逃走。”第二天,取出三百两银子,暗地里嘱托解差半路上一块逃走。事情被发现后,吴自修因为派人不当被罢官,导致家中一贫如洗,家人都十分忧愁。吴自修说:“帮人而希望报答,不如不帮。我现在贫穷,这是命,有什麽忧虑的?”过了几年,盗贼在边疆屡立战功,做了高官,想着报答吴县令的恩德。就写了一封书信,邀请吴自修前去,吴公本来不愿意去,家人催着他去,就来到盗贼做官的地方。盗贼对待吴公像亲生父亲一样,时刻不离身边,几天后连后堂都不回去了。盗贼的妻子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什麽原因,盗贼一五一十告诉了她,妻子说:“你错了,我听说大恩无以为报,你有把柄抓在他的手中,即使把咱们的钱都给他,也不会满足,如果不能满足他,他要是把你以前的事播扬出去,你还有什麽面目做官?不若叫他死掉,把他的棺材运回,然后厚赠他的家人,这样你的事情不会泄露,他也得到了报答。”盗贼恍然大悟,说:“你说的对,再过几天,就这样做。”夫妇二人在那里谋划的时候,不知道已经被一个姓樊的厨子偷听到了。送上午餐的时候,樊姓厨子因为饭菜不可口被责打二十大板,怀恨在心就把夫妇俩谋划的事告诉给了吴自修,吴大惊失色,行李也不要了,和樊姓厨子半夜逃走。第二天早晨,盗贼知道后,他们已经跑远,追不上了。盗贼悔恨不已,派人送一千两银子到吴家,吴推辞掉,坚辞不受。后来,正逢皇帝加恩,吴自修原官起用,一直做到尚书。盗贼领兵征讨西域,因贻误战机被斩首,这也是忘恩负义的报应。


  附:河南刘文正公,名刘理顺,乡试考中举人后,参加会试,长期不能登第。一次,他在二郎神庙读书,听到有痛哭声,就去打听,邻居说:“那家老人的儿子出远门已经七年了,母亲老迈而且贫穷,打算把儿媳妇嫁出去,以图勉强活命,昨天从一个远道而来的客商那里得到十二两银子,今天晚上就要跟那客商走了,婆婆媳妇二人不忍分别。”刘公听完这话,就对仆人说:“到家里取十二两银子来。”仆人说:“家里的钱也不够用,只有准备交纳的粮税十多两银子,明天就要交给官府了。”刘公说:“快点取来,税银再另想办法。”于是以那家儿子的名义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离开家后挣了五百多两银子,再有半个月就回家,先寄回十二两这些话。婆媳二人得到书信和银两,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客商,把银子退还给他。过了十多天,那家老人的儿子果然回家了,书信中的内容完全符合。老人的儿子听说这件事,大吃一惊,感叹道:“难道是神明可怜我吗?”全家拜谢天地。刘公当年参加会试,临走前一天,梦见鼓乐喧天,有人手持火炬,二郎神亲自把他送出庙门。等到发榜后,果然状元及第。老人的儿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是刘公所做,登门拜谢,刘公并不承认。


  吴郡洞庭山席姓家族,他家的先祖有一位秀才也做了类似的善事,他所救的人家是木匠的母亲和妻子。木匠回家后打听,知道是席公所为,前去拜谢,公不承认。木匠说:“恩公行阴德事不求回报,小人我怎么能忘记报答呢?听说恩公将要娶亲,小人亲手造一张床,愿恩公大吉大利,多生贵子,恩公不要推辞。”席公后来果然连生数子,到现在依然是科甲连绵,是洞庭的望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9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6:与人不追悔




  周恤饥寒出本心,道途不肯没多金。一朝行满飞升去,留得高名百代钦。




  注:推解之念,人皆有之,但初念未尝不善,病在转念之易其初心耳。故一念恻隐,慨然与人,复一念系恋,而悔失我有,究竟是吝根难断,义利不明,为德不终,贪萌日炽。推此追悔之心,非惟不能与人,将来必且夺人矣。


  案:袁崇豫家无储蓄,而性好施济。时值岁底,只有米五斗,有贫友告贷,慨然以三斗与之。元旦食薄粥,妻孥苦饥,皆出怨言,袁曰:“既已与人,追悔何益?尔辈苦元旦食粥,视并无粥食者何如?”又冬月,见赤体者解絮袄与之,归家有寒栗之色,妻询得其故,笑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谓孝也。君冻自己之身而恤他人之寒,未免不权轻重,吾有小袄,可速易回。”袁曰:“以小易大,不如勿与,吾身体虽冻而心自乐,卿勿虑也。”乃取小袄着之。一日登厕,见壁上挂布袋,内存白物六大封,约三百金,叹曰:“财与命连,此时失者不知作何景况。”坐于路旁,等至天晚,并无失银之人,携归藏匣中,家人面前亦不言及。次日,复往守候,不觉身体困倦,昏然欲睡。见有神人告曰:“失银之人前世悭吝异常,一文不舍。今生为宦仆,背主私行,奉命采办,浮开银三百两以图入己,天恶其贪,故使之中途失脱。彼以不义得之,以忙中失之,乃系天意。彼已不来,不用久等也。”袁醒,自思虽承神语,然不义之财终不可用。时值年荒,斗米三钱,乃买米百担,于四城门施粥,数日而尽,家下虽极饥馁,并不沾惠。后年逾百龄,鬓眉不改,强捷如少时。遇异人,授以金丹大道,飞升而去。


  附:唐郭元振读书太学。家僮赍钱四十万至,会有缞服者叩门求助葬,元振悉与之,不复问姓名。后官至中书门下,封代国公。


  宋眉山苏公仲杲遇荒岁,卖田以赈其邻。及冬年丰,人偿之,辞不受,祖业渐衰,虽饥寒而心不悔。生子洵、孙轼、辙,俱贵显,文章节义,世称不朽。


  扬州兴化韩乐吾,家素贫,又遇岁饥,典押俱尽。一日止余米二升五合,有同社友绝粮,欲半赠之,妻曰:“如明日何?”乐吾曰:“吾等明日方死,彼却是今日死。”遂分济之。是夜梦神谓曰:“汝济人心切,上帝鉴之矣,当赐汝金一页。”明日锄地,果得之。


  翟嗣兴好行阴德。有一贫人,值大雪饿不能起,公怜之,携钱二十缗投窗隙而去。岁歉,有贫人来籴米,受其钱五千,佯忘曰:“汝钱十千耶?”倍与之。凡肩挑背负诸人,必多偿其值,曰:“彼胼手胝足以求利,忍与之较乎?”享年八十,无疾而终,子孙累世荣显。




 【译文】




  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起初心怀善意,问题在于思来想去,患得患失之后就难免一改初衷。到底还是吝啬钱财,难以决断,财迷心窍,不明白义和利,做好事不能有始有终,贪婪的念头一天比一天炽热。推断这种追悔之心,不但不能施与人,将来必定要夺取人的财物。


  案:袁崇豫家中无积蓄,但生性好尚施舍济贫。年终时,家中只有五斗米,有位穷朋友借粮,袁公当即送给穷朋友三斗米,自家仅留二斗米度日。元旦家家饭菜丰盛,袁公家粗茶淡饭,老婆孩子吃不饱肚子,埋怨袁公借粮与人。袁公说:“米已给人,后悔有什么用?你们只知道元旦饭菜不如人,可是还有不如我们的人家,又该如何” 又是一个冬天,袁公见一无衣穿者挨冻,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送给挨冻者,回到
家中,自己因冷致病。妻子询问之后,笑着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保护身体就是孝敬父母。你脱衣救人而自家挨冻,未免不知轻重,家里有件小袄,快去把那件大袄换回来。”袁公告诉妻子:“拿小袄换回大袄,还不如当时就不送人大袄,我虽挨冻而心中快乐。”


  袁公身穿那件小袄上厕所,见厕所墙壁上挂着个布袋,内有白银三百两。袁公见钱叹息说:“三百两银子就是丢钱人的命,这时候还不知人家急成啥样子。”于是,袁公坐等来人,天晚不见失主,回到家中,藏好银子,不告知家人。第二天又去等候失主,身体困倦,昏昏欲睡,见神人告知:“丢失银子的人前世非常吝啬,一文钱也不肯施舍,今生作了官家仆人,奉主子命采办货物,谎报帐目,贪污了主人三百两银子。上天厌恶其贪心,使他忙中丢失这不义之财,此乃天意,袁公不用久等了。”袁公醒来后,自思神语,仍然觉得这不义之财不可用。时逢灾年,斗米三钱,就用这银子买了百石米,在四座城门口舍饭,直到百石米舍完,自家饥饿,也不沾一粒。


  后来,袁公活到百岁,头发不白,身体强壮如少年时。碰到神仙,授给金丹道术,飞上高天成了神仙。


  附:唐朝郭元振在京城太学读书,家僮从家乡带来四十万钱以供学资。正逢上穿孝服的人上门求钱助葬,元振将四十万钱全给了孝子,也不问孝子姓名。后官至宰相,爵封代国公,青史留名。


  宋朝眉山人苏仲杲,灾年卖田赈济乡邻,丰收后灾民偿还所借,苏公辞不接受,因而祖宗家业衰败,虽饥寒交迫也不后悔平生所为。生下儿子苏洵,有了孙子苏轼、苏辙,皆功成名就,文章气节,誉满天下,号称“三苏”。


  扬州兴化人韩乐吾,家贫,遇到灾年,家产典押完了。一天,只剩下二升米,这时,一位朋友绝粮,韩公分出一半赠给朋友。妻子怨道:“明天我们吃什么?”公说:“明天没粮我们才会明日饿死,朋友今日断粮却活不到明天。”当晚梦见神仙说:“你救济穷困之心迫切,上帝知道你的行为,特赏赐黄金一穴。”第二天韩乐吾锄田,果然得到梦中黄金。


  翟嗣兴好行阴德。有一个穷人,因饥寒而倒在雪地里,翟公怜悯此人,拿出二十缗钱,从窗缝间投给雪中穷人。灾年,有贫穷人来买米,贫人付钱五千,翟公假装忘记,说:“你给我的钱是十千。”于是收钱五千卖出十千的粮食。凡是他所雇用的工人,就多发给工钱。翟嗣兴后来活到八十岁,没有病痛而终,家中子孙荣华富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9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道西风 于 11-8-2019 02:43 PM 编辑

太上感应篇图说47:所谓善人




  卓哉此老,独善其身。广刊感应太上为心。芳声令誉,上达枫宸。亲挥睿藻,贻厥子孙。




  注:承上文是道则进以下至与人不追悔,言如此乃所谓善人也。曰善人则心逸日休之象,与前所言贫耗忧患等相去霄壤,此在天堂,彼在地狱矣。


  案:元末有储绍衣者,力行《感应篇》,刊刻广布,每句各编弹词,俾闺门妇女亦得解悟。时群雄割据一方,陈友谅少时贫困无赖,储曾周济之。后数年,友谅起兵,占夺湖广诸郡,即伪位,国号大汉。征储不就,屡赐金珠币帛,储不敢辞,但藏之笥中,留以济贫。家虽缺薪米,不肯用分文。明太祖削平诸乱,登极后访天下隐逸善士,有司交章荐,储奉诏至都。太祖问曰:“卿在家何事最乐?”回奏曰:“臣草莽余生,恭逢太平盛世,惟力勤耕种,以善自勉,并以善教子课孙,余无所乐也。”太祖又曰:“陈友谅僭窃之日,卿不入其党,友谅尊礼备至。可见作善之人,虽恶人,亦可感动,善德无所不届,信不虚也。楚书云。‘惟善以为宝’,卿可谓国之宝矣。”御笔亲书“为国之宝”四字赐之,另赐束帛文绮,以安车送归。敕有司月给粟肉,以养其老。官其子为云南布政司,孙入太学读书,俟学问有成,量材受职。




  【译文】




  注:承上文所述,凡是积德行善之道就可以勇于施行,至少不为自身的行为后悔,这样才称得上是善人。善人胸怀坦荡,与日月相映。和那种势利小人有天壤之别,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


  案:元代末年,储绍衣信奉力行《感应篇》,刻印成书,广为传播,储将每句各编弹词,连家庭妇女也能理解领会。当时,军阀混战,各霸一方。陈友谅少年时贫穷无赖,储绍衣曾经周济过他。后来,友谅起兵,占领了湖广诸郡,立大汉国,自称帝王。友谅感激储公旧恩,下诏请公,公辞不往见。友谅屡次赐公金银珠宝,公不敢推辞,全部收藏起来,再用这些财宝接济贫民。自家柴米不继,也不肯动用所赐财宝。


  明太祖朱元璋削平诸乱,当了皇帝之后,访求天下隐士善人,朝臣争相举荐储公,公至京。太祖问:“你以为何事最快乐?”公曰:“臣草民百姓,幸逢太平盛世,自食其力,行善济贫,并以善教导子孙,除此之外不知其它快乐。”太祖又问:“陈友谅窃位时,公不入其党,友谅尊礼备至,可见行善之人,连恶人也能感动,可见‘善’才是宝,公可谓国宝矣。”御笔亲书“为国之宝”四字赏赐,另赐文物,专车送归,帝命有司按月供给粮食和肉等,让其安度余年。加封其子为云南布政司之显官,孙子入京城太学读书,待学有所成,再量材授给官职。


  储绍衣积德行善,世人皆知,明太祖旌表善人,天下敬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9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8:人皆敬之




  宋代求名相,惟公莫与伦。抗章能转日,薄政尽生春。盛德昭今古,宏猷压缙绅。试观薨逝日,会葬万千人。



  注:善者,人所同具之公理,人能全此公理,上自王侯卿相,下至牧竖村夫,无不尊之如神明,亲之如父母,此岂势以迫之,术以驭之哉!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也。


  案:宋司马温公居乡时,聚生徒讲学。会文之期,一饭、一面、一菜、一肉,不置酒。公第其甲乙毕,即申明孝悌忠信之理,娓娓不倦,学者莫不感化。有乡老数人,以菜羹麦饭为献,亦求讲学,公欣然享之如太牢,食毕为之讲《大学》一章,众老退而喜曰:“吾今知圣人之道也。”公每出,市人傍立起敬如对神明。奉诏赴阙,卫士观之,咸举手加额,百姓遮道呼曰:“公幸无归,留相天子,活我百姓。”时王辟之,过青州,见村民数千百为群,踊跃相庆曰:“司马作相,吾辈大快活矣。”契丹闻之,戒其诸部落曰:“中国相司马矣,慎纣毋生事扰边。”公薨之日,帝减膳撤乐,辍朝三日,都民罢市相聚,设位而哭,典鬻衣物为奠,如丧考妣,四方会葬者数万人,香帛纸钱之类,市肆为之一空,盖从来未有之也。


  附:司马温公居洛,正直自持,风俗为之一变,皆敦尚名教,不隐货利人,随贫富皆知自足。后生小子知畏廉耻,欲行一事必相戒曰:“毋为不善,恐为司马温公所知。”




 【译文】




  注:人心好善,公理至上。不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不尊公理如神明,亲公理如父母,这并不是势力所能强迫,权术所能驾驭的。而是“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


  案:宋朝司马光在乡下时,聚集学生讲学。师生聚会时,饭菜简单,不饮酒。司马光按其学习成绩排出先后,然后,重申孝、悌、忠、信之道理,娓娓动听,不知疲倦,学生莫不为之感化。


  有几个乡老,献上普通饭菜,公不以饭菜好坏为意,为之讲《大学》一章,听讲的人傍立起敬如对神明。公奉诏赴朝,卫士见公举手加额以致敬,百姓拦道欢呼:“公可为天子宰相,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天子任公为宰相。经过青州地方,村民数千为群,踊跃庆贺。契丹国闻之,告戒部落:“中国以司马光为宰相,不可于此时侵犯宋朝边界。”


  公逝世之日,皇帝减膳撤乐,辍朝三日以纪念公,京城之民罢市哭泣,设奠如同死了父母一样,四方万人参加葬礼,把香帛纸钱都买光了,可谓盛况空前。


  附:司马光居京城洛阳,为人正直无私,风俗为之一变。皆崇尚名教,为商不奸,百姓自足,年轻人知道廉耻。行事相戒:“不可为恶,恶行为司马温公所不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9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49:天道佑之




  天道从来佑善人,刘公抗疏触丹宸。几番濒死皆无恙,奸相空劳设计频。




  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或孤忠可以贯日,或纯孝可以格天,或贞女烈士有霜飞星陨之异,或劳人迁客有鲸波瘴疠之危。要皆蒙难自全,履险克济,若非天道所佑,人力岂能为欤?佑,谓爱护而保翼之也。


  案:宋刘器之登第后,力学不倦,日讲性命之旨,人劝之稍息,答曰:“隐居求志,行义达道,原非两事,吾侥幸太早,毫无知识,昔漆雕开为圣门高弟,尚以未以信斯为歉,我何人,斯敢不自勉?”及拜谏官,忠直敢言,累抗疏,论章惇小人不可用,人皆为咋舌。及惇用事,修前怨,公遂远窜。宋时流贬之处,以两粤为极恶。人言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廉、雷、化,说著便怕。凡此八州,公历其七,虽盛暑炎日,泛海冒险,监督者不稍宽假,人皆谓公必死而竟无恙,时有赀郎揣惇意,欲径杀公,惇即擢为本路判官。其人飞驭来,去贬所二十里,止宿驿亭,拟于明日处公。左右震惧,夜半忽闻钟声,赀郎如有物击,大叫呕血而死:惇复具疏捏奏,诬以重案杀公,疏未发而事败,帝念公前言,立擢回朝,历平章国事,以福寿终。非天佑善人之明验欤?




  【译文】




  注:天道不讲亲疏,常和善人一道。或忠臣义士,或孝子贤孙,或贞女烈士,或蒙难之人,皆可得天保佑,化险为夷,此非人力所能相比,以上四种人皆有上天护佑。


  案:宋朝刘器之考上进士以后,力学不倦,每日讲求人性天命道理。别人劝他注意休息,他说:“隐居求志向,行义达道理,本来就是一回事。我侥幸早成功名,但毫无知识,昔人漆雕开已成圣门高徒,尚且自谦,我算什么,怎敢偷闲?”


  刘公任谏官,忠直敢言,多次在皇上面前辩论,痛斥小人章惇,人皆替他担心。后来某当政,怀恨刘公,借机将刘公贬到边鄙之地。当时以两粤之地为极恶地,人言“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廉”、“雷”、“化”说着便怕。凡此八州,刘公经历了七州,虽盛暑炎日,泛海冒险,监督者毫不宽容,人们都以为刘公必死无疑,但刘公却安然无恙。章惇用刺客行刺刘公,刺客夜闻钟声,似重物击头,吐血而死。章惇行
刺不成,又捏造罪名,诬以死罪。结果,还没等到章惇报奏天子,章惇事就败露了。


  皇帝想起刘公当日御前骂章惇之言,立即请刘公回朝,任以宰相。刘公以福寿而终天年,这是天佑善人之明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9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50:福禄随之




  含冤上疏叩金阶,廷杖已甘碎百骸。富贵来时辞不得,都缘命运有安排。




  【注解】福,富之也。禄,贵之也。随者,不求而自至之谓。盖天爵修而人爵从,善气感召,捷于影响,莫知其然而然也。


  【证案】唐武后僭位,杀戮宗族,大开讦告之门,株连牵累,死者不可胜计。有裴尚书被仇家所诬,弃市,其侄仙客年十七,上疏讼冤,后庭讯之,谓:“尔年少,何能为,必有人所使?”仙客抗言曰:“忠孝出于天性,何人能使?陛下当论臣言是与不是,不当问其他。”后大怒,命杖一百,纔四杖,气绝。武后定法,人死犹须杖满,执杖者怜其少且已死,以下诸杖备数而已,至九十九复苏,安插边远。回纥(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可汗雅重汉人,见裴系名臣后裔,且通文墨,使教诸台吉,委之以事,靡不妥协,遂以女妻之,裴由是富有金帛,种田则倍收,牧马则蕃息。与中国通市,得利千万,自成部落,富堪敌国矣。由边至京,驿递皆其布置之人,朝中诸事,纤悉毕知。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后,国中有事,裴乘机欲归,偕妻奴婢三百余人,装车数百辆,马数百匹,连夜私遁。回纥怒,遣兵追之,裴率家僮拒之,不胜被执,以爱女之故不忍加诛,拘禁之以待朝命。时敬业之乱既平,武后恐前此流人更有异谋,遣官安插,实暗令杀之也。差官承意旨尽杀之,裴系待命之人反获免。差官回朝复命,后变颜曰:“朕命尔安插,何故擅杀,立付法司典刑。”下诏凡属流人尽赦罪回家,其意以为流人俱尽,故施恩以为掩饰之计,裴适逢其会,遂得归。时张柬之谋诛诸武,后退居后宫,中宗即位,念裴冤,复其家,累官尚书。计裴一生,爵位财产,皆不期而至,可谓福禄随之矣。


  【附证】(一)宋仁宗时,贝州妖人王则反,文彦博奉诏讨贼。一日,升帐议事,妖人用术飞一大石,当顶压下,忽背后有一人抱之,离数步止,将所坐椅打碎。彦博谢之,其人曰:“吾福神也,因公忠直,故来相救。”言讫不见,公后享上寿,位极人臣,子孙荣盛。


  【注释】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二)西蜀李昌龄,字天锡,宋州楚邱人,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官光州太守,平反冤狱,首注《感应篇》,助宣教化,令人因事求理。尝曰:“做人为官,皆不可一日离此书。”后擢御史中丞,年高德邵,五福咸臻,有李传行世。


  徐太史曰:宋郑清之《感应篇序》,谓旧有集注,赅贯翮洽,信而有征,即李注也。《迪吉录》谓“助天阐教,为功厚矣”,其李公之谓欤?


  香凝燕寝讼庭间,想见笺经昼掩关。太上功臣推第一,笔垂仙露洒人间。(徐太史诗)




  【译文】:




  【注解】“福”,是富裕;“禄”,是贵显。“随”,指的是不用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到来。因为人只要能够修养高尚的道德,人间的福禄自然可以获得,行善感召福禄,如影随形,往往不知其然而然。


  【证案】唐朝武则天称帝,杀戮李氏皇族,大开揭发控告之门,一桩案子往往株连牵扯到很多人,因此而被杀的人不计其数。有位裴尚书被仇家诬陷,被判处斩首示众,他的侄子裴仙客,十七岁,上疏武则天控诉冤情,武则天当庭讯问他,说:“你年纪轻轻,能做什么?必是有人指使。”仙客抗辩说:“忠孝出于天性,谁人能够指使?陛下只论臣说的对与不对,不应当问及其他。”武则天大怒,命令廷杖一百,纔打了四杖,就断气了。武则天的规定,人死了仍然要杖打够数。行杖者可怜他年少而且已经死了,以后的杖打仅仅为了凑数而已,打到九十九杖,又醒过来了,被发配到边疆。回纥的可汗敬重汉人,见裴仙客是名臣后裔,而且通达文墨,就叫他教导自己的儿子们,并委任他官职,都能办理妥当,就把女儿嫁给他。裴仙客从此富有金银布帛,种田则丰收,养马则繁盛。和中原通商,获利千万,自成一个部落,富可敌国。从边疆到京城,沿途驿站都有他布置的人,朝中的事情,大小没有不知道的。当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国内有事,裴仙客趁机想回国,带着妻子儿女、奴仆婢女三百多人,光行李就装了几百两车,马匹有数百头,连夜逃走。回纥可汗大怒,派兵去追,裴仙客率领家丁抵抗,失败被擒获,可汗因为爱女心切,不忍心把他杀掉,先把他关起来等待朝廷的命令。徐敬业叛乱被平息后,武则天恐怕以前流放的人图谋不轨,派官员安插到边庭,实际上是令其暗杀流人。差官揣摩武则天的旨意,把流人全部杀掉。裴仙客属于待命之人,反而逃过一劫。差官回朝廷交差,武则天翻脸说:“朕派你到边庭,你为什么擅自杀人,立即交付法司处分。”接着下诏凡是属于流放的人,全部赦免罪行回家,她的意思是认为流人已经被杀光了,所以为收买人心,做做样子。裴仙客正好赶上这个机会,得以回家。后来张柬之等人策划诛杀武氏,武则天退位,居后宫,唐中宗即位,念裴家的冤情,恢复裴家的地位,历任至尚书。我们看裴仙客一生,官位财产,都是不期而至,真可谓福禄随之。


  【附证】(一)宋仁宗时候,贝州妖人王则谋反,文彦博奉旨讨贼。一天,升帐议事,妖人用妖术飞来一块大石头,从顶上压下,忽然背后有一个人抱住他,走了几步放下来,石头正好把座椅打碎。文彦博感谢他,那人说:“我是福神,因为公忠直,所以来相救。”说完就不见了。文公后来享高寿,位极人臣,子孙昌盛贵显。


  (二)西蜀李昌龄,字天锡,宋州楚邱人,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任光州太守,平反冤假错案。首次注释《感应篇》,帮助宣扬教化,令人从具体的事中明白道理。曾说:“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官,一天都不能离开此书。”后来擢升为御史中丞,德高望重,五福齐全,后人为之作传记流传于世。


  徐太史说:“宋朝郑清之《感应篇序》中说,旧时有集注,内容连贯,实证丰富,就是说的李昌龄所作的集注。《迪吉录》中所说‘帮助上天阐扬教化,功德无量’,李公不就是这样吗?”


  徐太史诗:“香凝燕寝讼庭间,想见笺经昼掩关。太上功臣推第一,笔垂仙露洒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9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51:众邪远之




  将军娶妇应遭诛,愚父贪金鬻掌珠。元振代天行大法,害人妖魅一时屠。




  【注解】妖不胜德,善人正气充满,邪不敢干,譬如太阳一出,冰雪自消,一切不正之气远而避之,不敢为祸也。


  【证案】唐相郭元振未第时,挟策游京师,至太原,日将暮,居停无所。路傍见一庙,额书“乌将军祠”,十分整肃。振偕仆入,见殿阶两傍俱列妆奁,如嫁女者然,殿上供酒肴,有金介胄将军上坐,闻左边室内有女子啼哭声,振问为谁,内应曰:“君人耶,则救我;鬼耶,任为之。”振命仆将门打开,有盛服女子,年十六七,容色姣好,向振哭拜求救。振曰:“予天下血性男子也,尔敢负枉,可实言,吾当救汝,舍身不惜也。”女曰:“此地有乌将军者,每岁索少艾女为夫人,若不进献,则降炎殃,合乡不宁,数年来丧女命多口。吾父利乡人三百金,醉妾而闭之此房,自分必死,倘蒙救援,愿为婢妾。”振命女仍住房中,自与仆在堂静候。俄顷,有十数人,各持笤帚等类进内,见元振曰:“相公在此”,弃所持奔去。又门外有皂衣公吏数十,遥见振曰:“相公在此”,不敢进内。振心喜,自念吾当作相,可除此怪矣。霎时有鼓吹伞旗执事拥一将军乘轩而来,至二门,公吏回云郭相公在堂上,将军若有惧色曰:“既郭相公在此,吾当相邀。”振命仆至舆前,请曰:“郭秀才请见。”将军下舆至堂上,与振叙礼,振曰:“小生路过,闻将军嘉礼,愿为小相。”将军谦不敢当,命酒与振共饮,谈笑甚欢。振有匕首极锋利,思欲刺之,曰:“吾有鹿脯,得自御厨,敢以上献。”从行李中取出,用匕首解开,亲送将军前,将军伸手来取,振捉其腕而断之,将军大叫而走,从人悉奔,一时寂静。振呼女出,与以饮食。至天明,女父持楮钱嚎哭,与众老来至庙中,见女竟无恙,问得其故,众老哗曰:“破吾香火。”欲殴之,振曰:“尔等老于年未老于事,且勿哗,静听吾语,上帝设神非犹今之州牧乎?今乌将军奸女多人,乃上帝所必诛,吾奉帝命,为一方除害,何哗为?”众皆踊跃曰:“是也。”公率众照血迹寻至一古冢,有穴如屋,一大猪无右爪卧内,盖所谓将军也,众共杀之,火其庙,怪遂绝。父欲携女回,女辞曰:“得金卖女,置于死地,父子之情安在?吾永随郭恩公,不复念家乡矣。”郭署为侧室,生二子。


  【附证】岁甲寅,福建漳州疫疠盛行,染者立死,殆亿万计。有道人云惟奉行《感应篇》者得无恙,访之果然。


  海雾漫天黯不开,啾啾疫鬼窜荒隈。道人无限慈悲意,应是琳宫奉敕来。(徐太史诗)




 【译文】:




  【注解】妖不胜德,善人一身正气,妖邪不敢侵犯,就好像太阳一出,冰雪消融,一切鬼魅邪气远远避开,不敢作祟。


  【证案】唐朝宰相郭元振,在还没有登第的时候,到京城读书。路过太原时,天晚了,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看见路旁有一座庙宇,匾额上写着“乌将军祠”,十分庄严齐整。元振带着仆人进去,见大殿两旁陈列着妆奁之类的东西,好像民间嫁女的样子。殿上供奉者酒菜,塑像是一个身披金甲的将军的模样。忽然听到殿左边的屋子里有女子的哭声,元振问是谁,里面应声回答说:“你是人是鬼?是人,就救我;是鬼,你就自便。”元振叫仆人把门打开,有一个盛装的女子,大概十六七岁的样子,容貌姣好,哭着向元振求救。元振说:“我乃是天下血性男儿,你有什么冤枉,尽管实话实说,我会救你的,就是拼上性命也在所不辞。”女子说:“本地有个所谓的‘乌将军’,每年索取少女作夫人,如果不进献,就要降下灾殃,全乡不得安宁,多年来已经害了不少女子性命。我父亲贪图乡人三百两银子,把我灌醉,关在这间屋子里。我料想自己必死无疑,倘若您能救我不死,我愿意作婢妾相报。”元振让女子仍然先待在房中,自己和仆人在堂中守候。过了没多久,有十多个人拿着笤帚等工具进到屋里,看到元振就说“宰相在此”,都丢下工具跑掉了。又门外有身穿黑衣服的公差数十人,远远看见元振也说“宰相在此”,不敢进来。元振自己感觉很高兴,心想原来我要做宰相,可以除掉这个妖怪了。霎时间,鼓乐喧天,旗帜伞盖簇拥着一个将军乘车而来,到了二门,公差们报告说郭相公在堂上,将军好像有些害怕的样子,说:“既然郭相公在这里,我应该邀请。”元振命仆人到车前邀请说:“郭秀才请见。”将军下车来到堂上,和元振行礼完毕,元振说:“小生路过此地,听说将军娶亲,我来道贺。”将军谦愧不敢当,拿酒和元振共饮,谈笑甚欢。元振有一把匕首,极为锋利,想着要刺杀将军,说:“我有鹿肉,从御厨哪里得来的,献给将军尝一尝。”从行李中取出鹿肉,用匕首切开,亲手送到将军面前,将军伸手拿肉,元振一把抓住他的手腕,把手剁掉,将军大叫着跑掉了。将军的随从也都逃走了,一时间没有动静了。元振把女子叫出来,给她吃喝的东西。到天明,女子的父亲拿着香烛纸钱号哭,和众老者来到庙中,见女儿竟然安然无恙,问明缘故。众乡老叫嚷着说:“这人破坏了我们的香火。”想要殴打元振,元振说:“你们虽然年纪大,却不明白事理。先别吵,听我说完。上帝设立神明不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州府官吏吗?现在所谓的乌将军奸杀了女子多人,上帝也一定会诛灭他。我奉天帝之命,为地方除去这一害,你们吵吵什么呢?”众人拍手称是。郭公率领众人沿着血迹寻到一座古墓,有一个像屋子一样的洞穴,一头大猪,没有右爪,卧在里面,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将军,众人一块把猪打杀了,把庙宇烧掉,妖怪绝迹了。女子的父亲想把女儿带走,女子拒绝说:“为了钱把女儿卖掉,置亲生女儿于死地,父女之情何在?我永远跟随郭恩公,不再挂念家乡了。”郭公娶为侧室,后来生下两个儿子。


  【附证】甲寅年,福建漳州瘟疫流行,被传染的人立即死掉,死者不计其数。有一位道人说只有遵信奉行《感应篇》的人可以安然无恙,四处访问,发现果然是这样。


  徐太史诗:“海雾漫天黯不开,啾啾疫鬼窜荒隈。道人无限慈悲意,应是琳宫奉敕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9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道西风 于 11-8-2019 02:57 PM 编辑

太上感应篇图说52:神灵卫之


  月色湖光黯淡时,招魂此际倍凄其。松醪一盏犹图报,满载金珠作酒资。

 
  【注解】神道无私,其所敬者忠孝,所钦者正直,所爱者循良,所尊者道德,故遇善人无不曲加保护。古来积德之人,遇水火兵盗之灾,往往化吉生祥,脱离凶厄。《传》曰:“神所凭依,将在德矣。”此之谓也。


  【证案】长沙赵德邻,六岁患症将危,有神送药一丸而愈。曾出外遇鬼,见土地持杖卫护。后娶盐贾汪姓女为妇,贾挟重赀,合家居大艘,常泊岳州湖岸。赵岁时过洞庭省视,有鬻菱芡老叟愿载,赵见其船无锅灶,问何食,曰:“菱芡耳。”赵带有佳酿名松醪春,屡饮之,叟亦不愧荷(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一日妻归宁,居父船,夜起风涛,合家漂没,赵设祭湖滨,痛哭招魂,三日夜不辍,精诚感动水府,主者命查勘,左右曰:“有汪姓一家已拘到矣。”检簿无其女名,唤出即赵妻也。主者曰:“尔夫前世积德,神灵处处相卫,他日治岳郡,与吾有枌榆(fén yú,泛指故乡)之谊,当放还家。”索笔题汪氏臂曰:“昔日湖头菱芡人,感君数饮松醪春。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赵德邻。”命水卒送回。赵正祭奠,见有一物漂来,拉起乃妻也。问之,得主者放回之故,设位朝夕顶礼以报其德。后铨选得郡,果如主者言。接妻赴任过湖,有一老叟挽纤,若不在意,命杖之,叟曰:“昔日水府释尔,今反仇恨耶?”细认乃昔日之主者,拜而谢之。问父母安否,欲图一见。翁曰:“易耳。”至中流,忽旋风,船即沉湖底,汪一家攀舟嚎痛,将向日所沉货贿尽付女载回,曰留此无用也。须臾,舟复出湖,并无沾湿,抵郡与夫述之。赵后屡迁官,俱迂道而行,再不敢复过洞庭矣。


  【附证】菱湖费文耀,雍正四年奉湖州太守命,领库银往东洋采办铜筋。越岁,五月十三日反棹大洋,飓风猝来,众号啕无措,文耀至心虔祷天后座前,祝曰:“倘叨慈佑免厄,三日得到乍浦,愿竭力多印《太上感应篇》劝世。”祷毕,忽见冥晦中一道云光闪烁,舟前如有神引导者。十五日未刻众距跃呼曰:“舟抵乍浦矣”。


  徐太史曰:天后炳灵,事迹备载《天后志》及《显圣录》,而此案独佚。窃叹灵迹之有散见他书者当复不少,行将采补梓行,宏阐慈化。


  瓣香谁不拜湄洲,翠羽金支宛在眸。风满归帆涛扫雪,神鸦已送海东头。(徐太史诗)


  吉神拥护吉人多,善气氤氲自召和。说与榜师牢把舵,世间何处不风波。(同上)



 【译文】:



  【注解】神明无私,尊敬的是忠臣孝子,钦佩的是正直无私,喜爱的是安分善良,尊崇的是道德,所以神明对于善人无不在暗中加以护佑。古往今来,积德行善的人,每逢水灾、火灾、盗贼等灾难时,往往能偶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脱离凶险。《左传》中说:“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就是这个道理。


  【证案】长沙的赵德邻,六岁时患病将死,有一位神人送来药丸,服下一粒就痊愈了。曾经出外遇到鬼,看见土地神持杖卫护。后来娶了姓汪的盐商的女儿为妻。盐商携带大笔财物,全家住在大船上,常常停靠在岳州湖边。赵德邻过年时要过洞庭湖探亲,有一个卖菱角的老者愿意载他过去。赵德邻见他的船上也没有锅灶,问他吃什么,老者说:“菱角啊。”赵德邻随身带着好酒,名叫“松醪春”,把酒给老者喝,老者也不客气。一天,妻子回娘家,住在父亲船上,夜里突然起了风浪,船沉了,全家没入湖中。赵德邻在湖边祭奠,大声痛哭,以求招来魂灵,三天三夜不停止,他的诚心感动的水府,掌管水府的主者命令查勘,旁边的人说:“有姓汪的一家人已经抓来了。”检看簿册,发现并无女儿的名字,就是赵德林的妻子。主者说:“你的丈夫前世积德行善,有神灵处处卫护他,以后治理岳州,和我有同乡之谊,应当放你回家。”拿笔在汪氏的胳膊上题了一首诗:“昔日湖头菱芡人,感君数饮松醪春。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赵德邻。”命令水卒送汪氏回家。赵德邻正在湖边祭奠,见湖面上漂过来一团东西,拉起来一看,原来是妻子。问她怎么回事,汪氏把水府主者放她回来的事讲了一遍。夫妇两人设立主者的神位,每天礼拜,来报答恩德。后来赵德邻被选为岳州郡守,果然和主者说的一样。派人接妻子到任,过洞庭湖的时候,有一位老者拉纤,好像对夫人不当回事,命令杖打他,老者说:“当初水府里把你放了,现在要恩将仇报吗?”仔细辨认,发现就是当时水府主者,向其礼拜道歉。赵妻问父母现在怎样了,请求见父母一面。老者说:“这个容易。”到了湖中央,忽然起了一阵旋风,船就沉入水底,汪氏一家人攀住船号哭,把以前沉入水底的货物钱财都交给女儿载回去,说留着这些东西没用。过了一会,船又浮出湖面,并没有沾湿。到达郡府后,赵妻把这些事给丈夫讲了一遍。赵德邻后来多次升官,每次都绕道而行,再也不敢从洞庭湖过了。


  【附证】菱湖费文耀,雍正四年,奉湖州太守的命令,领了官银到东洋采购铜筋。一年后,五月十三日这一天,返回,走到海上,突然起了大风,船几乎要翻掉了,众人哭叫,不知所措。文耀到天后神像前诚心祷告,发愿说:“如果蒙受保佑,得以免除灾难,三日之内到达乍浦,愿意竭尽全力印送《太上感应篇》劝世。”祝祷完毕,忽然见黑云中一道亮光闪过,船前好像有神明引导。十五日未时,众人欢呼雀跃地说:“船到乍浦了!”


  徐太史说:“天后神灵显赫,显灵的事迹详细记录在《天后志》和《显圣录》中,而唯独这件事缺失,实在遗憾。我考虑到天后灵验事迹零散记载在别的书中的也有不少,很快就要收集整理,编辑成书,刊行于世,来弘扬天后的恩德。”


  徐太史诗,
       瓣香谁不拜湄洲,翠羽金支宛在眸。风满归帆涛扫雪,神鸦已送海东头。

       吉神拥护吉人多,善气氤氲自召和。说与榜师牢把舵,世间何处不风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8-2019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道西风 于 11-8-2019 02:58 PM 编辑

太上感应篇图说53: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汉武秦皇慕永年,不思修德妄求仙。暴残久已遭民怨,炉鼎何能结道缘。

  泛海徐翁修未返,加诛五利亦徒然。奚如发政施仁泽,三岛蓬莱在目前。




  【注解】所作,指作善而言。凡有作而不成者,多由善根浅、善缘薄,以致大愿成虚,功德难满。若人事既合天心,天心岂违人意,故所作必成。善事既成,则心无愧怍,阳春在抱,其气舒长。所谓仁者寿也,神仙之长生久享,必本乎此,故曰可冀也。


  【证案】王茂修志在行善,每遇好事,虽解衣典物不惜。曾见乞丐病死路旁,无人埋葬,回家搜囊无一文。时值天寒,只存絮被一条,赴典铺质钱数百文,不足,又以妻耳环凑之。次日,即有还远年陈欠者,除取赎典物外尚有余剩。生平所作善事,若有神助,无不成就。郡城外有官路,两面临水,日久倾圮,来往不便。王发愿重修,无力,遂出家为道士,募化,人感其诚,无不乐助,期年得千金。鸠工庀材,砌以方石,凿莲花,名莲花街,遂成坦道,余资建太乙阁,修炼其中,每早广施药材,以救疾苦。一日,有疥癞羽士来阁中求斋,王与之食,且赠以衲衣。至夜半羽士曰:“尔大有福缘,故所做必成,肯从我游?”王欣然许之。羽士命闭目,携手而行,如在半空,足下波涛汹涌,启目微视,则茫茫大海也。霎时抵岸,见层峦迭嶂,鸟语花香,迥非人境。羽士止王于石室,暂别他往。王至后洞,见燃烛数十,辉煌雪亮,卧地死人十数,王大骇。羽士适至曰:“此吾道友偶出游人间,作王公卿相,不日即回,何惧焉?”王求归,羽士亦不留,曰:“尔归念既动,仙缘尚浅,有一书付尔,可照此行功,俟二十年后吾再为接引。”遂送归。其书乃痘疹方,王用以治小儿,无不立痊。后二十年,复遇前羽士度去。


  【注释】鸠工庀材(jiū gōng pǐ cái): 庀,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附证】钱塘柴省轩先生,讳绍炳,字虎臣,着术善书,皆辅翼经传。生平与臣言忠,与子言孝,无不勉人为善。其为下根人说法,每引感应之案歆以动之,因取《感应篇》逐句详释,仿河上公解《道德经》例,分为九章,名《感应篇直解》。又取十三经及二十一史之感应故事,勒为成书,名《感应经史通考》。殁后有江右罗含者,馆正定梁氏,病剧见冥官威仪甚肃,旁侍钱塘洪贞孙,罗夙与洪友善,趋问尊官为谁,洪曰:“吾乡柴公省轩也。”罗向前肃拜,问将来功名,柴曰:“人生大节在忠孝二字,穷达何足论?”语讫而苏,事闻于都下。翰林侍读施愚山、给谏严灏亭皆柴公故人也,同至罗寓询其状貌,悉符,事载吴青坛《太史记》中,甚详。公生二子,长世堂,次世台,皆有文名。(《兰桂编》)


  琼笈犹存耀斗魁,性光绽处笔开花。欲知地府天曹吏,都自忠臣孝子来。(徐太史诗)


  【注释】柴绍炳:1616—1670年,字虎臣,号省轩,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九年,年五十五岁。少博闻强记。工于诗文,下笔动辄数千言,一气呵成,自成一体,人称“西陵体”,于“西泠十子”中,以绍炳名为最着。




 【译文】:




  【注解】这里的“所作”,指的是做善事而言。凡是想做善事却不能成功,多半是由于善根浅、善缘薄,以致于大愿成空,功德难以圆满。如果人事合乎天心,天心又怎会违背人的意愿呢,所以所做善事必能成功。善事做成,心中无愧。胸中总是一团阳春之气,十分畅快,所以仁者才能长寿。神仙长生不老,也一定是以这个为基础的,所以说“神仙可冀”。


  【注解】王茂修志在行善积德,每次遇到善事,即使把衣物典押出去也在所不惜。曾经见一个乞丐病死在路边,没有人给他埋葬,回家搜索钱袋,已经分文不剩了。当时正值寒冬,家中只有棉被一条,拿到当铺当了几百文钱,还不够,又用妻子的耳环凑够。第二天,就有人归还陈年旧账,除去赎回典当的东西之外,还有剩余。生平所作的善事,如有神助,没有不成功的。郡城外有一条官道,两旁临水,年深日久,道路损坏严重,往来行人多有不便。王公发愿重修此路,苦于无力,于是出家做了道士,募捐钱财,人们被他的诚心感动,无不慷慨解囊相助,一年的时间就得到千两银子。准备材料,招集工匠,用方石铺路,刻上莲花,取名为“莲花街”,这条路于是成为平坦大道。剩下的钱修建太乙阁,他就在阁中修炼。每天早晨施舍药材,解救病苦之人。一天,有一个生有疥癞的道士来阁中化斋,王公给他吃的东西,又赠送给他衲衣。到了半夜,道士说:“你福缘很大,所以所作善事,必能成功,你愿意跟随我而去吗?”王公欣然接受。道士让他闭上眼睛,拉着他的手同行,好似在空中行走,脚下波涛汹涌,睁眼一看,原来是茫茫大海。很快到岸,见崇山峻岭,鸟语花香,和人间景象大不一样。道士让他先待在石洞中,暂时到别处去。王公来到洞后,见点着几十只蜡烛,灯火辉煌明亮,地上躺着十多个死人,王公大吃一惊。道士正好来了,对他说:“这都是我的道友,暂时到人间一游,作王侯将相,很快就回来了,你不用害怕。”王公请求回去,道士也不挽留,说:“你既然有回家的念头,说明你仙缘还没到,我有一部书送给你,可以按照此书,行功立德,二十年后我再接你。”于是送他回去。此书乃是痘疹的医方,王公用此方来给小儿治病,无不药到病除。二十年后,又遇到前面那位道士,度他而去。


  【附证】钱塘柴绍炳先生,字虎臣,号省轩。喜欢编着善书,以补充圣经贤传之不足。生平对作臣下的讲说忠诚的道理,对作儿子的讲说孝敬的道理,说的话都是劝人向善。对根基不好的人讲解道理,就用因果感应的事例来感化他们。于是把《感应篇》逐句进行讲解,仿照河上公解说《道德经》的模式,分为九章,名为《感应篇直解》。又采取十三经和二十一史中的感应故事,编辑成书,名为《感应经史通考》。柴公去世后,有江西的罗含,在正定县梁家作家庭教师,病危的时候恍惚见到地府官员,威仪严肃,钱塘的洪贞孙在旁边站立,罗含和洪贞孙友好,过去问这位冥官是谁,洪贞孙说:“这是我乡柴省轩先生。”罗含向前礼拜,询问将来的功名如何,柴公说:“人生大节在于忠孝二字,贫穷富贵不足论。”说完后,罗含就醒过来了。这件事很快就在京城流传开了。翰林侍读学士施愚山先生、给谏严灏亭先生都是柴公的故交好友,一同到罗含那里询问,罗含描述的柴公的样子,全部都相符。此事记载在吴青坛所著《太史记》一书中,极为详细。柴公生有二子,长子世堂,次子世台,都以文章著名。


  徐太史诗:“琼笈犹存耀斗魁,性光绽处笔开花。欲知地府天曹吏,都自忠臣孝子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9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54: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蓬岛在何处,只在此心中。一能坚道念,一则愿求荣。

  富贵须臾事,繁华顷刻终。琵琶弹夜半,异术羡仙翁。




  【注解】承上作结,深明作善为立命之本也。功行满足,超居洞天,曰天仙。练形长在,行地不老,曰地仙。立者积也。一千三百云者,乃刻期成功之意,勿泥。


  【证案】昔沈、刘二公子有志清修,偕入终南山,构屋修炼,数月形容枯瘠,刘忿然曰:“吾辈弃功名,抛父母,居荒寂中,求为天仙,次亦作地仙,今渺茫无凭,渐为槁鬼,吾将归矣。”沈劝之,不从,遂回家,娶赵氏,美姿容,善音律,刘以门荫(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补礼部主事,洊升御史,奉命巡江南河道。舟泊燕子矶,时值微雨,见一渔人箬笠摇船而过,乃沈也。差人强邀到船,握手笑曰:“甚矣,子之愚也。吾回家数载,不敢自谓显运,然已作御史,兄若急早回头,尚不失为贵人。”沈大笑曰:“夏虫不可语冰,士各有志,毋强留也。”刘对曰:“君一寒至此,倘有所需,吾当应命。”沈曰:“仙家何物不备,奚求于子?吾近于扬州门外新购一宅,颇有花竹,君暇时可相访也。”拂袖而去。刘事毕返至扬州,忆沈言,携童访之,甫出城,有黄头数人道迎曰:“主人候久矣。”引进一门,初甚荒凉,渐进则琼楼玉宇,画槛雕栏,瑶草琪花,迥非人境。沈带九华冠,金章玉佩,左列仙童,右侍玉女,迎刘入,叙礼命酒,美酒佳肴,皆目所未见者。至夜半,沈呼苍头谓之曰:“座中无乐,殊觉寂寞,刘郎久染腥膻,无缘听吾仙乐,可唤世间善歌女子速来侑酒。”少时,一素妆女子手携琵琶,刘视之,上有清音二字,乃刘亲笔,歌弹数曲,皆平日闺中,素演者。天将明,沈曰:“此地九华仙府,夫人有福,方得到此,故重劳远涉。”仍命苍头送回。刘知其以仙术游戏,愧悔请教。沈曰:“道经云:人有一善,百神俱奉;十善,司命储美;百善,东华注名;千善,福及七祖;万善俱备,白日飞升,谓之天仙。其次当亦可超永劫,免地狱之苦,谓之地仙,君择而勉之可也。”刘别后虽居仕途,勉立善功,亦得无病享大年。


  【附证】(一)昔吕祖学道于钟离祖师,授丹于吕祖,曰:“此丹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祖问曰:“终有变乎?”钟离曰:“五百年后当复本真。”吕祖曰:“若此则害五百年后人,某不愿学也。”钟离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存此心,三千功行已完满矣。”后成仙,敕封孚佑帝君。


  【注释】钟离祖师: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为“天下第一闲散汉子”。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
列为北宗第二祖。亦为道教中的八仙之一。


  (二)陶隐君已获道,以本草济世活人而不上升,托桓闿访之,三日后,桓公来告曰:“君所修本草,以虻虫水蛭为药,功虽利而害及物命,以此淹留耳。”隐君悔悟,复以草木可代物命者另着三卷行世。后遂仙去。(《丹桂籍注》)




 【译文】:




  【注解】此句承接上文,作一个总结。更深一层阐明了行善乃是立命之本。功德圆满,超升天界,叫做“天仙”。修炼身形,长生不老,叫做“地仙”。“立”,是积累的意思。一千三百、三百这两个数字,是说刻期成功的意思,不要拘泥于数字。


  【证案】从前有沈、刘二位公子,有志于修仙求道,一起入终南山,构筑房屋,在里面修炼。几个月后,形容枯槁,刘公子气愤地说:“我们抛弃功名,离开父母,住在这荒山野岭,想着求作天仙,最起码也作个地仙,现在神仙渺茫无凭,却把自己搞成这个鬼样子,我还是回去吧。”沈公子劝他留下来,不听,于是回家,回到家后,娶了赵氏作妻子,姿容美丽,擅长音乐,刘公子靠门荫补选为礼部主事,又被推荐升任御史,奉命巡视江南河道。船停靠在燕子矶,当时赶上下小雨,见一个渔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摇着小船而过,一看原来是沈公子。刘御史派人邀请沈到船上来,握手笑着对他说:“你太愚蠢了。我回家才几年,不敢说交了好运,然而已经做到御史,兄长如果及早回头,还能做贵人。”沈公子大笑说:“夏虫不足语冰,人各有志,不必强留。”刘御史说:“你现在贫穷到这个程度,如果你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告诉我。”沈公子说:“仙家什么东西没有,还用得着求你吗?我最近在扬州东门外新建了一座宅子,景物齐全,你有空的时候可以来游玩。”说完后甩袖而去。刘御史办完公事后,返程到扬州,想起沈公子的话,带着童仆前去拜访。刚出城门,就有几个童子在道旁迎接,说:“我家主人等候您很久了。”把他带到一座门,刚开始很荒凉,再往里走,就看到琼楼玉宇,雕栏画栋,瑶草琪花等等美景,完全不是人间景象。沈公子头戴九华冠,身穿华服,佩戴玉佩,左右有仙童玉女侍奉,迎接刘御史进来,相互行礼完毕,摆上酒宴,美酒佳肴,都是世间从来没有见过的。到了半夜,沈公子对童子说:“席上没有音乐,很是无聊,刘郎久住尘世,无缘听我们的仙乐,可以叫世间擅长歌舞的女子来助酒。”过了一会,一个身穿白衣的女子,手持琵琶,刘御史一看,琵琶上有“清音”二字,乃是自己亲笔所写,弹唱了几曲,都是平日里闺中经常演唱的。天快亮了,沈公子说:“这里是九华仙府,夫人有福,才能到此地,长途跋涉辛苦了。”仍然命令童子送回。刘御史知道这是沈公子用仙术给他开玩笑,惭愧不已,向其请教。沈公子说:“道经中说,人有一善,百神保佑;有十善,司命之神记录;有百善,东华帝君注名;有千善,福报惠及七世祖先;万善毕备,就可白日飞升,成为天仙。其次也能永脱轮回,免除地狱受苦,叫做地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勉力实行。”刘御史告别后,虽然在做官,却能勉行善事,积累功德,最后也是享高寿,无病而终。


  【附证】(一)当初吕洞宾跟随钟离权祖师学道,祖师授给他一种仙丹,说:“这种仙丹可以点铁成金,可以用此帮助世人。”吕祖问祖师说:“最后还会变回来吗?”钟离祖师说:“五百年后还会还原。”吕祖说:“要是这样,就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意学这个。”钟离祖师说:“修仙要立三千善功,你有这个心,三千善功已经圆满了。”后来,吕洞宾成仙,敕封为孚佑帝君。


  (二)陶隐君已经得到,撰着本草医书,济世救人,却迟迟不能升天成仙,就派桓闿去访问,三天后,桓公回来告诉他说:“先生所著的医书,用昆虫水蛭做药材,虽然对人有利,但是害了生命,因为这个原因不能升仙。”隐君悔悟,又用草木可以取代动物的,另外著作三卷医书,流传于世,后来果然升仙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8-2019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55: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欺心卖主欲求荣,未及身荣已溃痈。堪叹靖南愚昧甚,临终犹自唤田雄。




  【注解】自此以下至“杀龟打蛇”,承上文“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来,皆恶行也,此二句先统言之,“义”是心之制、事之宜,“理”是天理,“动”则才举念头,“行”则见诸实事。曰“苟或”,有一时失足,后悔无及之意,不可不察也。


  【证案】田雄乃靖南伯黄得功家奴也,得功勇冠诸军,每临阵雄捧鞭随侍,颇着微绩。靖南不学,无知人之明,误倚为心腹,凡事信任。乙酉五月五日,我兵渡江,弘光奔窜,时得功镇守芜湖,乃率太监韩赞周往投之,得功一见大哭曰:“京师为根本重地,当坚守以待勤王之师,今龙离沧海,事不可为矣。”乃介胄执鞭谓雄曰:“帝寝帐中,我与尔皆宿卫之臣,干系不小。”雄唯唯,不知已通信二藩刘良佐、刘泽清,共约献弘光为请功之地矣。至夜半,雄进言曰:“看弘光举动非人君之相,元帅亦要看光景。目下天下遑遑,义理二字不可拘泥。”得功叱之曰:“忠臣有死无二,今天不眷明,社稷将墟,吾惟一死以报国恩耳,汝为吾心腹,何出此言?”话未毕而二藩已率兵来劫,得功单鞭与斗,雄从后射之,中左腿倒地,遂入账中将弘光背出,谓二藩曰:“宝贝到手,三家不必争矣。”随众而去。得功负重伤不能追,仰天大呼曰:“明朝三百年天下被我断送也。”拔剑自刎而死。弘光自在雄背上求释,不理,咬落其项肉一块,遂成痈疽,溃烂见骨,头落而死。后嗣绝,宗族子孙耻认之,不承荫。


  【附证】(一)明陈良谟曰:正德乙卯,谟北上至王家渡,同泊数舟皆举子。俄闻殴谇声,则予家僮与人斗,予责家僮,谕遣其人去。坐中一同年,新淦人也,攘臂怒骂曰:“咄!尔何人,敢集多人上官船行劫,反谓吾舟人殴尔耶乎?”缚而挞之。其人叩头哀乞,乃叱去。在座者皆称其能,己亦洋洋自得,谓予曰:“兄何迂哉!今之为官者,天理人心四字用不着矣。”予怃然不答。其人后为绍兴推官,惟凭胸臆虐民,以考察降调,疽发背,死无子。


  徐太史曰:试看官场不用“天理人心”者如何结局。(《征信录》)


  (二)刘威居心公正,有张茂、孙广二人凑万金伙开当铺,威与作中。越三年,广死,其子欲抽本,茂不与,言原本带利尔父支使已尽,今止剩八百两。其子告于官,茂私造一帐,许威五百两作证。威曰:“于理有悖,我不肯昧心也。”坚辞不受。官审时为广之子直证。后威生一子,官至州牧。(《觉世篇注证》)





  【译文】:




  【注解】从这句到下文的“杀龟打蛇”,是承接上文“其过大小有数百事”而来,都是讲的恶行。这两句是总说。“义”,是合乎人心;“理”,是合乎天理。“动”是才产生一个念头,“行”是付诸实施。说“茍或”,有一时失足,悔恨无及的含义,不可不慎重。


  【证案】田雄是靖南伯黄得功的家奴,黄得功忠勇无比,为诸军之首。每次冲锋陷阵,田雄手捧铁鞭跟随左右,立了不少小功。靖南伯不读书,不能知人善任,错把田雄当成自己的心腹,什么事都很信任他。乙酉年五月五日,清军渡江,弘光皇帝奔逃,当时黄得功镇守芜湖,弘光就带着太监韩赞周去投奔,得功一见皇帝,大哭道:“京城乃是根本重地,应当坚守等待四方勤王之师,现在龙离大海,大事不妙。”于是穿上铠甲,手执钢鞭,对田雄说:“皇帝寝帐中,我和你都是贴身保卫之臣,关系重大。”田雄假装答应,其实得功不知道他已经串通另外两处镇将广昌伯刘良佐、东平伯刘泽清,共同约好献上弘光皇帝,邀功请赏。到了半夜,田雄对得功进言说:“看弘光的举动,不像个皇帝的样子,将军也要看好形势。现在天下兵荒马乱,‘义理’二字不可拘泥。”得功呵斥他说:“忠臣宁死不随二主,现在上天不再保佑大明了,社稷危亡,我只有一死,以报国恩,你是我的心腹,怎么说出这种话来?”话还没说完,两处镇将已经带兵来劫掠弘光皇帝,得功一条铁鞭对抗,田雄从后面向得功射箭,射中左腿,得功倒在地上。田雄到帐中把皇帝背出来,对两镇将说:“宝贝到手了,三家不用争了。”跟随众人而去。得功身负重伤,追赶不上,仰天大呼道:“明朝三百年天下,被我断送了。”拔剑自刎而死。弘光皇帝在田雄背上求他放开,田雄不理睬,弘光把他脖子上的肉咬下来一块,感染成为毒疮,溃烂露出骨头,田雄就死掉了。田雄断子绝孙,家族以他为耻,不肯相认,无人继承他的官位。


  【附证】(一)明朝陈良谟说:“正德乙卯年,我北上到王家渡,同行的几条船,都是进京赶考的举子。忽然听见有吵嚷的声音,是我的家僮和别人打架,我批评了家僮,叫那人离开。船上一个同年,是新淦人,挥着胳膊怒骂道‘滚!你是什么人,竟敢纠集多人上官船行劫,反而说是我船上的人打你?’把那人捆起来便打。那人磕头求饶,才把他放走。在座的人都说这人很能,这位同年自己也洋洋自得。对我说‘仁兄真是迂腐!现在做官的人,天理人心四个字用不着了’,我沉默不语。此人后来做了绍兴推官,只凭自己的意志虐待百姓,考核时被降职,疽发背而死,没有子嗣。”


  徐太史说:“试看官场不用‘天理人心’的人,就是这样的下场。”


  (二)刘威居心公正。有张茂、孙广二人,凑了一万两银子,合伙开当铺。刘威作中间人。三年后,孙广死去,其子想抽回成本,张茂不同意,说连本带利你父亲已经支取干净了,现在就剩下八百两了。孙广之子告到官府,张茂伪造了一本账目,许给刘威五百两银子,让他作伪证。刘威说:“这件事不合道理,我不会昧着良心说假话。”坚决推辞不受。在官员审案时,实话实说,为孙广的儿子作证。后来,刘威生下一子,官做到州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8-2019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图说56: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酷吏周兴来俊臣,曾将重法虐囚人。后车不鉴前车覆,狱底青磷化孽尘。

  贾家有女唤贞娘,蜚语诬栽事渺茫。酷吏忍心成枉断,剖肠千古骨犹香。




  【注解】“恶”即上文非义背理之事。以为能者,自负为手段也。如此则善念日消,恶根日炽矣。伤之曰残,杀之曰害。兼人物言,以恶为能之人,心上无过不去的事,故忍作残害而不顾,所谓恶人专行恶事也。


  【证案】山东朱宗予好行残忍,为郡倅,违例造重刑,杖重八斤半,夹棍一尺六寸,枷三百斤,拶上裹铁。幸倅系闲曹,无可施威,乃谋署县印。甫到任,命皂隶改装,如阎罗殿鬼使样,吆喝令作鬼声,闻者战栗。每日至未刻睡起,掌灯时坐堂,血飞肉绽,呼号达旦,惨不忍闻。民间有病死人,令禀报往验,夫死则指妻为因奸谋杀,师死则指徒为谋财害命,道死者则指为劫抢殴毙,株连牵累,不可胜计。人畏刑诬服,彼且欣欣得意,计署事四十余日,诬指命案置大辟者二十七件。有贾姓女贞姑,已字孙宅,将嫁,继母诬为有孕,孙赴县告休,宗予准理。女父虽知其冤,因碍继妻不敢言,惟向女流泪叹息,女惊问,父语以故。女曰:“朱恶人也,女若不出,父必受重刑,女罪通天矣。不若挺身赴质,或可辩白。”乃更衣至县,看者数千人,女并无羞涩。宗予升堂,不容分辩,令稳媪看验,媪回实系原身,并无胎气。宗予大怒,一拶百敲,媪死复苏,仍命再验。女即立起大言曰:“不必验矣,媪受刑如此,岂敢再说实话,与其媪验,不如尔自验也。”乃解衣用利刃由心以下剖至腹,掷刀于地,两手分腹,肠胃皆见而死,犹怒视挺立,数十人移之不动。郡守闻之,飞马来验,置继母抵偿,以礼祭奠,女尸方倒。抚台纠察宗予任性滥刑,惨毙人命,奉旨发审二十七案,
皆得平反。法司恶其太酷,每审一事,或杖或夹或拶,使遍受诸苦毙狱中。


  【附证】(一)宋浙江温州参将郭承恩,奉公宽恕,司法元珍,残忍刻薄。时同考满入都,共买舟行,将抵绍兴界,风雨大作,人皆见海神持巨斧,劈舟为两截,承恩居前舱,直抵岸,元珍居后舱,溺焉。(《觉世篇注证》)


  (二)明李有容,太原人,任意作恶,有劝以为善者,则反言以拒之曰:“我惟恐人说我在善流一边。”有阻其为恶者,则反言以抵之曰:“我赶早行些恶事,日后见阎王,还仗胆些。”未几口生一疽死。三日复苏,语妻子曰:“阎王因我行恶,罚我一世变狗,再世变马,今生东门外某家,乃一白项花狗,汝等可取我归。”其子寻至某家,果生一白花狗,见子至,眼流泪,口牵衣,因抱回家养大,送至法华寺,每高僧谈经时,此犬即来,若听者然。(同上)






  译文:




  【注解】恶行就是上面文中非义背理之事。把作恶当做能力,以认为有手段。如果是这样,则善念日消,恶根日炽。伤人叫“残”,杀人叫“害”。不听人言,以恶为能的人,心上没有过不去的事,故意作出残害而无顾忌,即所说的恶人专作恶事。


  【证案】山东的朱宗予好做残忍的事,他在当郡副的时候,违反朝廷律令,私自制造酷刑。刑杖重八斤半,夹棍一尺六寸,枷板三百斤,拶子上裹上铁皮。幸亏郡副属于闲职,他的酷刑无法施展,于是谋划着当上了一个县令。刚到任,就命令衙役们打扮成阎罗殿鬼差的模样,吆喝学作鬼的声音,听到的人没有不害怕的。每天白天睡觉,傍晚起床,晚上升堂审案,血肉横飞,号哭之声通宵达旦,惨不忍闻。民间如果有病死的人,令人前往察验,若是丈夫死,就诬指妻子因为奸情谋杀亲夫,若是老师死,就诬指徒弟谋财害命,若是在路上死的,就诬指为是被人抢劫后打死的,株连牵累无辜的人,不计其数。人都惧怕他的酷刑,往往屈打成招,朱宗予自己还洋洋得意。在县衙当官四十多天,就胡乱诬指人命案,判人死罪的就达二十七件。有一位贾姓女子,名叫贞姑,已经许配给孙家,马上就要出嫁,继母诬陷说她已经有身孕,孙家告到县衙,要解除婚约,朱宗予受理了这件案子。女子的父亲虽然明知她是冤枉的,因为继妻的原因不敢多言,只有对着女儿流泪叹气,女儿问父亲怎么了,父亲把原因告诉她。女子说:“朱宗予是恶人,女儿如果不出面,父亲必会受重刑,女儿的罪过就大了,不如挺身而出,出庭对质,还有可能分辩清楚。”于是换上一身衣服,来到县衙,观看的人数以千计,女子并没有羞涩的样子。朱宗予升堂,哪里容她分辩,令稳婆查验女子的身体,验完后报告说确实还是处女之身,并没有胎气。朱宗予大怒,把稳婆拶起来,又杖打一百,稳婆昏死过去,又醒过来,命她再次查验。女子站起来义正词严地说:“不用验了,老婆婆受到如此酷刑,怎敢再说实话,与其让稳婆验,不如你自己验。”于是解开衣服用锋利的匕首从心口以下剖开身体直到腹部,把刀扔在地上,两手分开腹部,肠胃都露出来,就这样死去了,仍然怒视站立,数十人都挪她不动。郡守听说后,骑马来验。判处继母死刑,为其偿命,设礼祭奠,女子的尸体才倒下。巡抚纠察朱宗予滥用刑罚、残害人命的罪行,奉旨重新审理二十七件冤案,全部给予平反昭雪。法司痛恨朱宗予的残酷,每审问一件事,就在他身上采用一种刑罚,各种刑罚让他都受一遍,最后死在大牢里。


  【附证】(一)宋朝浙江温州参将郭承恩,执法公正宽恕,而司法元珍残忍刻薄。当时他们二人同时考核期满,要去京城述职,一起买船出发,快到绍兴地界的时候,风浪大作,人们都看见海神手持大斧子,把船劈开,分为两截,郭承恩在前半截的船舱,直达岸边,元珍在后舱,被淹死。


  (二)明朝的李有容,太原人,任意作恶。有人劝他改恶从善,他反说:“我就怕人说我在善流的一边。”有人阻止他作恶,他又说:“我赶早做些恶事,以后见了阎王,还能壮壮胆。”没多久口边生了恶疮,死掉了。三天后,又醒过来了,对妻子说:“阎王因为我作恶,罚我下辈子变狗,再下一世变马,现在托生在东门外一户人家,是一只白脖子花狗,你们可以把我要回来。”他的儿子找到这家,果然生有一只白脖子花狗,见儿子来了,眼里还流出泪来,用嘴咬住儿子的衣服,于是抱回家养大,送到法华寺,每次高僧讲经的时候,这只狗就跑过来,好像在听经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6-2024 02:40 PM , Processed in 0.05836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