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684|回复: 85

净土宗-念佛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11-2007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土宗或称念佛法门---念佛号( 南无阿弥陀佛 na mo a mi tuo fo )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也就是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





首先,念佛一定要生信,若不信很难会念佛。不要将念佛当成是修禅定,求息妄的公具而是要求生西方。念佛法门殊胜之处就是能
让我们到西方继续修行,超脱三界。如果摆着个西方在你面前你都不去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信佛语——信此净土法门是释迦如来金口所说,决无妄语欺人,故当深信,受佛教诲,勿生疑惑。
信佛愿——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一一胜妙无比,是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个大愿后,经累劫修行所庄严而成。佛是万德之尊,决无虚愿,故我们当信极乐之乐,信有信愿必得往生。
信法门——信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上至等觉菩萨,中而西域东土历代祖师,下至愚夫、愚妇乃至五逆十恶者,如肯发大心求愿往生,必蒙佛慈悲摄受接引。信此法门有三种殊胜:单持一佛号便可永断生死;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一生极乐便得不退转。
信自心——我们虽是凡夫迷昧倒惑,但我们的常住不灭的真心不变,如能一念回光返照,老实发心念佛修行,自然:业消智朗,亲见自性弥陀。我们的心性原本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愿力亦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之洪名更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的心持不可思议之名号,往生不可思议佛力所成的极乐世界自当必然!
信事——信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之西,确实有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阿弥陀佛愿力所化的清净国土,凡有愿求往生者,必蒙佛接引莲花化生,永离轮回之苦、得大解脱,深信此事即为信事。
信理——法界唯心,则知我们现前一念心即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即“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佛心周遍,故我心亦遍,国土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是如此,故不劳外求,自心即是弥陀,阿弥陀佛是我心内之佛,我乃阿弥陀佛心中之众生,不隔毫厘,足名信理。我们应知学佛不可执理废事,亦不可着事迷理,执理废事则理不能圆融,着事迷理则功自不高。然着事而能够精勤实行,还可不负往生之望;若执理废事而无实行,则招落空之祸,可不慎哉!
--澫益大师

所以求生净土并没有远离了佛陀的教义也不是变相的天堂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澫益大师

简单说就是要有愿生净土的心,若还想东想西,杂修杂念,那不叫真发愿。



“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澫益大师


总之,念佛要至诚恳切,求生净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于世无求,于人无争,老实念佛。


[ 本帖最后由 yen1988 于 26-1-2008 01:1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7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   

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前所有一切相,没有一个相不是虚妄的。所以佛菩萨应化在其中,对于这一切相,他了解真相,所以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不会起心动念,那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我们不晓得事实真相,以为这个幻相是真实的,以为它是实在的,所以在这个妄相里面就起了心,起心动念。起什么心?想占有,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都是在作梦,都是妄想。为什么?你身都不可得,你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什么东西是真的?灵性是真的,法身般若解脱是真的,法身般若解脱里面的四净德是真的。你没有见法身,没有证得法身,那个「真的」没分,你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生在虚幻的境界里头,正是《永嘉证道歌》上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无量劫来你做了个大梦,做到今天还没有醒,还在梦中,还在继续作梦。醒过来的境界,你茫然无知,你不知道,你要知道那个境界,你就醒过来了。你醒不过来。

西方极乐世界是要伏断,只要你伏住它不起现行,就是不起作用,就能往生,这就方便太多了。我们果然搞清楚、搞明白,把现前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很好,没有也很好,绝不被外面境界所转,我这一句佛号功夫得力,就能往生,万修万人去。




[ 本帖最后由 yen1988 于 18-12-2008 12:5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美美哦~
关于净土宗的帖可以放在你楼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7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岁岁平安 于 23-11-2007 06:45 PM 发表
http://i91.photobucket.com/albums/k304/yen1988/295.jpg这个美美哦~
关于净土宗的帖可以放在你楼下吗?~


上次上网乱逛的时侯看到的... 当然可以,无限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澫益大师和净空法师能亲自指点,不然我会建议跟随永嘉禅师的宗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十大决定义

问:净土是圆融广大遍摄群机的法门,不知有那些决定之义?

答:有以下十大决定义:

(一)净土虽然称为宗,但它不是与其它宗派对立的宗,而是以大乘诸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又能摄持一切宗的理行而归于佛果菩提。应以圆融、简约、易行、会通、四要诀而推广净土的要妙。

(二)历代净土的祖师都是因为见地圆融,悲心广大,护持佛教,弘传契机的净土法门,而为后人推为祖师,没有一位是自立祖师或传承祖师,以及弟子推上的。

(三)净土宗不可以破其它宗派而以为高,更不可轻谤经典而为妙。应赞叹禅密诸宗,摄持各宗行人归向净土。因为真正证悟念佛三昧的人,才知道禅、大手印、大圆满等至高之法,都是净土法门。所以净土至高、至广、至圆、至妙而圆摄、平等,决不轻斥它宗与经典。

(四)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任何人偏提、偏重、偏专都会导致巨大失误,因为无信无以立愿,无愿无以导行,无行的体验无以证信,信若无证则所立愿即虚,即不能持久与深入。所以三资粮圆融的提倡,才是净土的要妙。

(五)净土行人需要在行持中不断提高。因为弥陀他力虽能消业与加持往生,而自身的不断深入与提高则是应和佛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在信愿行的三方面都要不断地深入与提高,而且不仅是知见上,应是实际的体验与素质的完善。

(六)净土之行有正助之分,正行是以持名、观想、观相、实相以及念佛四十八法与诸念佛三昧为根本,其它与禅观、止观、持咒、诵经、礼拜、供养、行善、阅读等均可为助行,如一概专念,不顾及众生根机的培养,则易趋入“上帝教”的迷信状态,形成了大众性的无智之行,开产生严重的固执排斥心理。

(七)净土是一切宗、一切法的归宿,因此可融入一切行持中而不必改变宗派,不必过于标立。所以凡是以净土为归而虔诚发愿,即得往生。

(八)以一切经论导入念佛的殊胜只是净土宗的第一层意义,更进一步应从念佛心中导出一切六度万行的佛法,以证明净土的妙胜,则是极为重要的第二层。如能更加胜进,圆融一切,非净非不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娑婆与西方不二,自心与净土无别,彻了诸法,印入佛海,则是净土,极妙之德。

(九)净土宗应重视引导,引导中理智与情感应平衡,理解与修持应一致,心态与行动应连续,深入与化出应无着。如果过多地诤论、标榜、破斥、树立等则会失去净土的美德。一切法都是佛法,无论是谁都在佛性中起作用,只是作用的不同而有凡夫与佛的差别。

(十)如果是真正的净土行人,或是各宗派会归净土之人,均应在自己内心去与佛相应,努力相应于净土妙德,深入古德的开示,融入自心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在行持中不断转化而契入。以自己的行持体验、智乐悲的不二开发,圆解的透彻呈露,行为的清净自在,则必以自身的含养而方便利生,不必高扬己德,不可指斥他人,而应以净土之净而尽除一切习染,空灵其心,隐含众德,自然光照天地,感应道交,契入佛心,自成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3-11-2007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清 妙空大师

护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则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缠绵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时,意地自妙於观察,当知念佛能转凡为圣,为世出世间第一了脱之方。

戒口业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不可任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自思维,念佛之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

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卧时,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当人自验诚不我欺。

过珠持名

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高声持名

若神智昏沉时,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到得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想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

低声持名

若精神散失时,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自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

金刚持名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总觉不便,则只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

默然持名

又或高声低声,都不相宜,手过珠又嫌烦碎,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声音,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调息持名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随分持名

或时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或时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持名随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到处持名

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但自迥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从久远劫来,经历过百千万亿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办得了当,所以轮迥辗转,不得出头。我今亦不他念,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则又生也。虽至大小便时,女人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儿呼母,那管母之嫌与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唤,则小儿之堕落坑厕者,只有一死而已,何日见母哉!.

有定无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馀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则念一句,不论高声低声,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然哉!然哉!

对像离像持名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不拘一方,不问三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面对感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若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自能消灭也忙中持名能一句则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白乐天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见矣!

闲中持名

世间一切苦人,求闲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闲矣!又闻此念佛之法,务须绵密持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四恩,一朝无常忽到,将何抵对耶?

尊贵持名

今世之福从前世修来,尊贵一辈,大半苦行高僧转世,但虽有荣华,不能长久,设再造孽必致沉沦,当自思维,与其带业归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选念佛僧,或刻净土书,或置弥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决志往生,为富贵贫贱一切人修行榜样,法王使者,尊胜如何?

卑贱持名

呜乎!.身为人役苦矣!不求出离,苦之苦矣!当知四字佛名,不论尊卑贵贱、老少男妇,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称名号,求生极乐,不间不断,现世自获利益,没世自得往生,阿弥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静细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静细念佛以坚固之,当知智慧人念佛,则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则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声名以启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老实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实修行,最为难得,祖师云:参禅中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痴钝耳?老实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实者,不於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喜庆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庆,虽细小之端,皆人生乐境也。当知此乐虚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不亦大快也哉!

许愿持名

持名原为往生,然诸佛威光,不可思议,念彼名号,所愿从心,所以经言念佛有十种利益也,与其祈祷鬼神,杂修事忏,广许恶愿,旁信巫师,不如以念佛期许之也。或曰:如其不应何如?答曰:子未念佛,先忧不应,即此不应之因,必招不应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解释持名

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惑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引起将来恶果,只须顺而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有无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缘即转,无疑也。

愧奋持名

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切苦,即一切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驰,或念时心摄,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时,间以杂语,如此虽念到终身,绝无灵感,人见之者,遂谓念佛往生,终成虚语也,岂佛之咎哉!

恳切持名

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岂明佛性乎!既悲矣!则当思出苦,当思与一切众生毕竟出苦,当思佛之所以称大悲者,为其能拔众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恳切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持名

凡遇佳节,或佛诞日,香花灯果,随时供养,是谓财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胜于一切财供,近来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广罗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净普度皇极寿元,无为大乘等种种邪教,请乩圆光,招魂引鬼,耗人家财,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门,迥然各别,有识者万勿为所惑也。

报答持名

父母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报之哉?一切饮食供奉,立功扬名,衡以世间之法,报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报以念佛为彼迥向西方,已为下一金刚种子,再出头来,自有解脱时分,况无边罪障,悉能消释乎?欲报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布施持名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名,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心念心听持名

心忆而后动於舌,舌动而复返于心,如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自不能妄视,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声中持名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不觉其关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无不通也,无不圆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露。旋绕太空,圆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光中持名

声者心声也,光者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镜中持名

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不断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应酬者,有时间断,然断其言句不能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不杂持名

不杂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机也,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但观也,观者慧之机也,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话头者,谓之参禅,或坐或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乎?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覆不舍,不言参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非相应乎?念到心空时,非永远相应乎?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关,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如救头燃。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经,皆从心起,心若无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无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严者也,看楞严未有不轻势至而重观音者也。即此一见已成生死根本,纵学遍种种知能,不过滋润苦芽,生死关头总不得力,愿速放下,往生西方亲观弥陀。若不能放下,即将此学经演说功德回向西方,发四宏愿,亦不唐捐。若弘扬净土一门,详说念佛功德,则举目动念,皆是庄严西方,上品往生,更复何疑?

不持而持持名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持而不持持名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渥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有举不胜举也。(请参阅广慈法师编印之净土宗法宝大藏全书五十巨册)或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结期持名

结期者,结七日为期也。若独自结期,可用干粮、水果、生姜、麻油四种为食物,炉香、灯油、蒲团、坐椅、棉衣、风帽、净桶、草纸八种为用物,除十二种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与人来往,畅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发心结期者,则必延请护七师一位,严立条规,约束在前,一切起居欲食香花灯果,护七师照应全备,则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见,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为之。

聚会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会者,务先束约而后开口,单念四字,一字一鱼用小引磬专击阿字、陀字,不得参差错落反致纷心。

成就他人持名

或静处安置,或同结念期,或告以净土之事,或借以净土之书,或破其念佛之疑,或坚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为胜矣!若于人临命终时,为之念佛,或令病人记取阿弥陀佛四字,随忆随念,得见如来,使此人气尽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难中持名

凡难中有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厉,而求佛呵护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则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梦中持名

愿力坚,功夫熟,画既绵密,夜间亦然,则梦中自能念佛,此往生之兆也,当调和精进,勿退勿狂。

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愿,若於病中略一停想,则一切爱恋、恐怖、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觉其非,即念阿弥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声啊耶,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绝,病愈谓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弥陀佛,今病好,阿弥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临命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迥,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迥种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即当念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巨细功德,迥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按]: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为大师十二字念诀。愿从口念耳听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渐至心念心听,即已六根都摄。若至神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单念四字,易成片也。惟秽处及大小便时,只宜默念或心念,出声不恭敬。女人生产时,宜出声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或致闭气受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11-2007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法門釋疑---- 淨因 ----

http://www.macau-buddhism.org/26/

  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目前對淨土法門的看法,真是仁者見人,智者見智。推崇淨土宗者將之說成是"十方諸佛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眾生趕快成佛。在無量法門裡面,只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是最快速的成佛方法,簡單、容易、穩當,成就無比殊勝,所以十方諸佛都共同讚揚。"否定者心存種種疑惑,甚至徹底否定西方極樂世界之存在。這種極端對立的認識出於對淨土宗的基本名相缺乏了解。本文就當今修學淨土宗時最熱門的話題展開討論,試圖探討如何正確擺正淨土法門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的位置。

1. 西方極樂淨土之有無
  普通人武斷的認為西方極樂淨土是不存在的,是迷信。因為信仰者既沒有見過,又沒有去過,怎能證明其有?如果淨土被徹底地否定了,往生便無從談起!因此今天我和大家一起首先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信佛之人認為西方淨土實有,因為他們深信經典所說真實不虛。然而普通人不承認經典所說,也不相信個人親身經歷。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從常理來推斷西方淨土之存在。

  一、傍晚看到天空中繁星點點,科學技術告訴我們,每一個小星星都代表一個行星,地球是無量星球中的一個小行星,由此就可以推知,整個宇宙內尚有無數的其他世界。

  二、不同的地區或國家,風土人情都不太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平衡,非洲不少國家的老百姓相對來說苦難比較多,而香港、澳門的環境寧靜,居民生活相對來說比非洲好。同樣在太陽系內的九大行星中,每個行星的自然條件都不太一樣,推而廣之,星球與星球間有優劣之別。星球與星球之間不盡相同,這是不爭之事實。

  三、除去地球以外,是否會有適合生命生存的其他星球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飛碟之謎足以證明其他星球可能有智慧較我們為高之生物存在。

  四、因地球上有地震、旱災和洪水,又有戰爭,由此可知,地球不是有情生存最理想的地方。既然宇宙中存在各種星球,每個行星又有優劣,地球又不是最佳者,可知更優美的世界是存在的,西方極樂淨土則是最理想的適合有情生存的地方。

  從以上論證可知,淨土不但有,而且極多,如東方琉璃世界,彌勒淨土等。

2. 西方極樂淨土的方位-在心中,還是西方?
  宋代,諸宗歸於淨土,其必然結果是各宗皆用各自的觀點來解釋淨土,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把阿彌陀淨土解釋成唯心淨土。然而《佛說阿彌陀經》說:"從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西方極樂淨土到底在心中?還是在西方?這是宋朝以來淨土宗爭論的焦點,一直爭論了九百年。唯心淨土論者認為,淨土唯在人心中,心外實無淨土。如是說法,大違佛意。須知世界唯心所現,是說固是,但既如是說,須知穢土亦是唯心所現。今承認唯心所現之穢土為現前實有,何以又不承認唯心所現之淨土為實有?故既信淨土,必信其實有,不可執理廢事。在這個問題上,善導(613-681),淨土宗第三祖,根據曇鸞的主張,認為西方極樂淨土既在心內,又在心外,既是主觀又是客觀的,是主客觀的統一。

3. 西方極樂淨土是報土還是化土?
  西方極樂淨土究竟為佛之報土、還是化土(即佛應化之世界)?法、報、化身為佛三身。法身之土為實報土,應化身之土為化土。今此淨土如為報土,則罪惡眾生何能到達?如為化土,則未斷煩惱眾生,亦可仗自願力及佛願力,得以往生,但此土似又不甚究竟。今此問題,雖不必深究,但如從各本《阿彌陀經》看,此土似專為化導穢土眾生,而現為攝引者。若依《般舟三昧經》言,修成者得阿彌陀佛現身為之說法,而行者是時起念作觀:“佛寧有來?我寧有去?不去不來,而佛現前,知由心現。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如此觀法。從而悟入諸法實相,如此往生極樂,則極樂世界即非應化土。彼華開見佛,悟無生忍時,其淨土不在東方,不在西方,乃遍一切處,而為報土矣。

  大藏經中有關極樂淨土者極多,非止今一般所說三種而已。其各經所述淨土,有敘述為佛之報土者,有為應化土者,故引起古人種種諍辯。如云:“念佛即生極樂”。一種人解釋為念佛必定往生,如所謂帶業往生。另一種人則認為此乃“別時意趣”,即說為往生,非即往生,乃累世展轉進修,終必往生之義,非指現生即往,如俗言一本萬利,乃逐漸營生,攢積而得,非投一文即可得萬利也。此種異解,當然皆從對佛身土之不同了解而生。其實淨土只一,而見為報土、化土,全視眾生修行程度而定。而修行功深,仍可在化土得法身,則此化土亦不離報土也。

4. 自力與他力
  有人為了讚揚阿彌陀佛,宣稱一隻鸚鵡,學會念「阿彌陀佛」,一隻鵝跟著繞佛,都說牠們往生西方。大家想想,鸚鵡與鵝,真能明了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嗎?也有信有願嗎?

  一、他增上:他增上的反面,是自增上。修學佛法,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二種,自力即自增上,他力是他增上。佛法重於自力,但並不是說到自力,便完全否定他力,因為他力也是確實存在的。例如一個人生存於世間,不能專靠自力或他力,而是依著自他力的展轉增上。如小孩必由父母養育,師長訓導,一直到長大成人,在社會上也還得依靠朋友。同時他所需要的衣服飲食等資生物,也都不是全由自力供給。所以就世間法說,一個人的生存,決無專賴自力而可以孤獨存在的。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寶,即是依三寶的加持力;在修學的時候,也須要師長同學的引導與勉勵。特別是受戒,要經三師、七證,三白羯磨,戒體才得成就。若犯僧伽婆尸沙重戒,則須依於二十清淨大德,至心懺悔,罪垢才能蠲除。這僅就小乘說,實則一切佛法莫不如此。我平常總是說,佛法是專重自力的,所謂“各人生死各人了”,這話本是絕對的正確。如佛的兒子,佛的兄弟,若不自己努力修學,佛也不能代他們了生死。

  但這並非沒有他力,不過任何事情的成辦,一切他力,都要透過與自力的合理關係。諸佛、菩薩、羅漢,以及師長道友,固能給予我們的助力,但這種助力,必經我們自力的接受和運用,才能顯出它的功能。所以外來的力量並非無用,而是要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接受它,運用它。假如自己毫不努力,一切都依賴他力,那是絕不可能的,比方患貧血症,可以輸血補救,但若身體壞到極點,別人的血也是救不了的。換句話說,必須自身還有生存能力,然後才能吸受他人之血,以增強自己的身命。

  接受他力,最要緊的是自覺到有一種力量在支持我們。如小孩正在害怕時,有人對他說:你媽媽就在身邊呢!立刻就會發生一種強大的力量,使他不再害怕。這因為,小孩自己知道母親是他的保護者,所以一聽說媽媽,便無所畏懼了。一般人,特別是怯弱的人,當他沉淪在苦惱絕望之中,一旦自覺到有某種力量支持他,便能做出很多平時所不能做的事情。一個國家亦如此,當他發生危急困難時,若有其他國家發表支援的聲明,人心便會轉趨安定,而發揮出莫大力量,克服困難。如自己不求改進,那末外力的援助,不能拯救這一國家的危亡。他力,要依自力而成為力量。

  有時,明明是自力,卻可以化自力為他力,因而增進自力的。如夜晚走路,有人怕鬼便唱起山歌來。聽到了自己的歌聲,好像有了同伴,有了支持他的力量,使他不感孤獨,不再怕鬼。又如小孩害怕的時侯,即使母親在他的旁邊,而他自己不曉得,還是一樣的害怕。反之,母親並不在,聽人說母親就來了,也會使他堅強起來。所以,外來的他力,或者只是自力而化為他力,只要自己知道,知道外來有某種力量,確能援助自己,即能發生效用。(望梅止渴、畫餅充餓)稱念阿彌陀佛,依佛力而往生淨土,即是他力。但從上解說,我們可以知道,確有阿彌陀佛,但如不知不信不行,也仍然無用,不得往生西方。自力與他力,必須互相展轉增上。如果專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與神教無異。依佛法說,便不合因果律。不管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著重自力,自己努力向上,自然會有他力來助成。如古語說:“自助者人助之”。不然,單有他力也幫不了忙,所以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大凡一個人的能力越強,自力的精神也就越強。如小孩的生存能力薄弱,即依賴他力,漸漸長大,生存能力漸強,自力的表現也就漸漸明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易行道與難行道
  《十住毘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的(難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分明的說有二道差別。《大智度論》也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這也分明說菩薩有二類:一是慈悲心多為眾生的,多去沒有佛法處化導(成佛也就願意在穢土);一是樂集佛功德的,就如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的一類。所以,易行道應有通別二類,在通泛的稱十方佛(阿彌陀等)名外,更有特殊的易行道,就是念佛發願,往生極樂的法門。《大乘起信論》也這樣(大正三二‧五八二上、五八三上)說:“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信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1)四攝、六度等菩薩行難行,念佛、禮佛、讚佛、供養佛易行
  易行道,這名稱出《十住毘婆沙論》。菩薩在發心修行的過程中,不退菩提心bodhi-citta是最重要的。於菩提心得不退轉avivartika,才能不斷進修,成就佛道。如退失了菩提心,那就是退轉──退入二乘,或退在五趣生死,那就不能成佛了。可是菩薩道廣大難行,容易退失,非怯劣眾生所能成辦,因此龍樹說:菩薩得不退轉,要修四攝、六度種種難行苦行,極不容易。於是有人就問:有沒有比較容易行的?龍樹即批評說:這是下劣根性,無大丈夫氣。菩薩學佛,應難行能行,勇往直前,不該自卑。

  但為了適應根性,龍樹畢竟還是依經而說出易行道。易行道,並非專指念佛,而是概括普賢的十大願,即禮佛、讚佛、供養佛等。這些所以被稱為易行道,是因為容易學,容易做,並不是說學了這些法門就容易成佛。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的念佛、禮佛、讚佛、供養佛等等,都是嘴裏念,心裏想。就是供佛,也是在觀想中供養。所以易行道的易行,即在乎自心觀想,不須依具體事物去實行。不能勝解觀修,口頭念也可以。從口頭誦持,再引起內心的思惟。若真正讚佛,就得造偈如實稱嘆。真正供佛、就得不惜犧牲一切而作供養,這就難行了。易行道,即依緣佛果位的種種功德,而去觀想或稱念。這原出自《彌勒菩薩功德經》,說釋迦佛因中修難行道,精勤苦行,發願於五濁惡世成等正覺。而彌勒則是修的易行道,故將來在淨土成佛。約此說,一般的念佛、讚佛、隨喜、懺悔、勸請、迴向,可以增長善根,消除業障,都是屬於易行道。念阿彌陀佛,就是易行道的一種。《十住論》說易行道念佛,也並不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易行道的禮佛、讚佛、供養佛等,處處以佛為中心。菩薩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是難行道。龍樹說:菩薩發心有依大悲心修種種難行苦行;有依信精進心,樂集佛功德,往生淨土的。這二種,也即是初學的二門路:前者從悲心出發,修難行道;後者從信願出發,修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的前方便,兩者並非格格不入。《十住毘婆沙論》說:易行道不但是念佛,包含念菩薩、供養、懺悔、隨喜等等,菩薩依此行門去修,到信心增長的時候,即能擔當悲智的難行苦行。對於初心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發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學。故修學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漸次轉進增上,至信願具足,而後才修難行道。這麼說來,易行與難行二道,僅為相對的差別,並非絕對的隔離。

(2)佛法太深廣
  “佛法”──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解脫生死,真是談何容易!菩薩道難行,修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佛法也不容易。雖學佛多年,甚至一生,在教理上能有所悟者不多,聽到三世輪迴,自感前途茫茫,覺得一切不能把握,信心發生動搖,不敢擔荷如來家業。

  佛陀慈悲,開示易行道、勝方便的淨土法門。如《大乘起信論》說:“眾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娑婆世界……信心難可成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為攝護這類初心的眾生,所以說勝方便的淨土法門。這是念佛法門的所被的主要根機。一到淨土,即使下品下生也可慢慢向上修學,得到成佛的結果。這是淨土法門的妙用,妙在往生必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說是佛法中的保險法門,保險不會走錯路子。也可說是留學法門,娑婆世界難行苦行,成佛度生,有點不敢自信,生怕途中退失,前功盡棄,生淨土就好了。這如本國教育水準低落,設備,儀器,圖書都不充足,不及外國學校的好,所以有留學之必要。到外國學,各樣條件具足,學業容易成就;學成以後,回來貢獻祖國。這如淨土的修學一樣,修學到悟無生忍以後,然後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救度眾生。小乘專重己利,所以有很多的阿羅漢出現。禪宗專提向上一著,所以也有很多的祖師出現。可是大乘法門,太深太廣,不容易為一般所完滿信行。印度的大乘既興,淨土法門的簡易,就由此而大大的宏揚起來。

(3)在實踐上簡易平常
  修學三論、唯識、天台者,不僅要老師教,而且名相太多,不知要多少年才能領悟;禪宗,打坐,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有小孩、工作時,忙時,就不行,念佛則不然,隨時隨地都可以。

  眾生根機不一樣,難行道、易行道各有優勢,無須比高下。一句“阿彌陀佛”,但未法時期,眾生為生活奔波者為多數,因此念佛法門應為當今忙碌人生的一種好的修行方法。

  易行道的真正意義是:一、易行道不但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及《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二、易行道除稱佛菩薩名而外,《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三、易行道不單是稱名禮拜而已,如論說:"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所以,易行道就是修七支,及普賢的十大願王。四、易行道為心性怯弱的初學說,重在攝護信心,龍樹論如此說,馬鳴論也說:"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五、易行道的攝護信心,或是以信願,修念佛等行而往生淨土。到了淨土,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如一般所說。或者是以易行道為方便,堅定信心,轉入難行道,如說:"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德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愍傷諸眾生,無比功德,......深生悲心。......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若菩薩如是,得隨慈悲心,斷所有貪惜,為施勤精進 "。這就是從菩薩的易行方便道,引入菩薩的難行正常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 帶業往生、別時意趣與消業往生
  有罪業的,能不能往生淨土?約現生說,從少到老,人那裏會沒有過失呢!善業與不善業,一直是不善業強就墮落,善業強就上升,在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狀況中。古譯二本,似乎沒有提到這一問題,只是通泛的說五戒、十善,說要有怎樣淨善功德,依功德而分三輩往生的高下。“佛法”一向說有業障,是障礙佛法進修的,所以四十八願的晉譯本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唐譯本作:“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五逆即五無間罪,是“佛法”所稱為業障的。“大乘佛法”興起,說誹謗大乘正法的罪業,極重極重。隋、唐所譯經本,每增列誹謗聖者。依四十八願本說:造五無間罪及誹毀大乘的,即使發心念佛,也為惡業所礙而不能往生。但《觀無量壽經》,說三品、九生;下品三生,都是造有惡業的。下品上生是:“作眾惡業”而不謗大乘的;下品中生是:“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下品下生是:“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樣的惡業重大,也有往生淨土的可能。從所犯的罪業來說,是聲聞佛教所說的罪業,就是一向不知或不信佛法,或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大乘佛法者所作的惡業。所以“命欲終時,遇善知識”,在最迫切的重要關頭,知道大乘淨土法門,就能至心歸向,不墮落而往生極樂。“佛法”不是也說:濫殺行人的惡賊鴦掘魔羅Angulimala,一聞佛法,就證入聖果嗎?

  也有不少人認為“帶業往生”是沒有根據的,依據經文,要消業才能往生。消業往生,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的。經中說觀想念佛,念佛的剎土,念佛(菩薩)的身相,如說:“此(觀)想成者,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得當生極樂世界”。念佛而可以懺罪,就是“取相懺”,於定心中能見佛相(及國土相);念佛而能懺除生死罪業,往生(各方)淨土,是多種大乘經所說的,不限於(觀)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其實,念佛、消罪、生淨土,是沒有一定關係的。如《觀無量壽佛經》說:“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這是觀念佛、消業障、生淨土──三者一致的。經上接著說:“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觀念)”!這是聞名也能消罪,沒有說淨土:這是消罪業不一定生淨土。《觀無量壽佛經》,是由於韋提希的:“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佛才教他修三種“淨業正因”及觀想。“淨業正因”與(願)“樂生”,是往生淨土的先決條件,否則如《般舟三昧經》(卷上)說:念佛而見佛現前,還問佛怎樣才能往生佛國,可見念佛見佛而不發願往生,是不一定能往生的。

  淨土行者所說的“帶業往生”,也是合理的,但並不表示淨土法門的特勝。“往生”是什麼意義?死了以後,生到別處去,就是往生──往生人間,往生天上,都是往生。《般若經》有“往生品”,往生是不限於往生淨土的。但“往生西方”,“往生淨土”,我國的淨土行者說多了,大家也聽慣了,以為往生就是往生西方淨土,那是不對的。說到“業”,佛弟子都認為,眾生無始以來,積集了無邊能感生死(總報)的業力,這一生又造了不少。造作了善業、惡業,就有業力(潛能)存在,在沒有受果報以前,那怕是千生萬劫,業是永不會消失的。徹底的解決方法,就是智慧[般若]現證,截斷生死根源的煩惱;根本煩惱一斷,那無邊的惡業、善業,乾枯而不再受生死報了。如種子放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中,失去了發芽的能力,那種子也就不成其為種子了。這是徹底辦法,但是深了一點。大乘佛法的方便道,是以強有力的功德,如念佛,誦經等,壓制罪業,使罪業的功能減弱,惡消善長,轉重為輕,罪業還是罪業,但功能減弱,因緣不具,不能再感生死苦報,那就是"消業"了。如種子放在石板上,種子無法生芽,生芽也長不下去(重罪輕受)。一般眾生的業,如從人而生鬼的,由於某鬼趣業成熟,所以往生鬼趣,受鬼趣果報。但在前生人中,還有無始來的種種業,與這一生所造的種種業,並不因為生鬼趣而消失;無邊潛在的業力,都帶著往生鬼趣。如因善業或禪定力,往生天國,無邊的業力,都帶著到天國去。所以依佛法說,業是從來隨造業者而去──帶業往生的。如人有信、有願、有行,念(稱名念,觀想念)佛而求生淨土的,只要淨業成就,就能往生淨土;無邊生死業,都帶到淨土去了。業與煩惱,在淨土中是一樣的:一般(除得無生忍的上上品)往生淨土的,沒有斷煩惱,煩惱卻不會生起;帶有無邊的生死罪業,業卻不會感苦報。所以我以為:“帶業往生”是當然的,合理的,大家都是這樣的;帶業往生淨土。

  念佛能否即生往生?如《稱揚諸佛功德經》說:“其有執持斯佛名者,復勸他人令使誦持,增益功德,必當得往生此佛國,求最正覺,立不退轉,疾成不久”。執持佛名號的易行法門,主要能:懺除罪業;得陀羅尼dharani,往生清淨佛土;不退轉於無上菩提。念佛名號而求生淨土,在"大乘佛法"中,可說是十方一切佛所共的。重信心的大乘易行道,經典不少,流通極廣,到底為了什麼?"大乘佛法"主流,是甚深廣大的菩薩道。菩薩發大菩提心,凡是有利於眾生的,沒有不能施捨的,沒有不能忍受的;菩薩行難行大行,而能歷劫在生死中,利益眾生。菩薩實在太偉大了!但由於法門是“甚深難行”,眾生的根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嚮往有心,而苦於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業障深重。即使發心修行,也容易退失。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如《十住毘婆沙論》所說:《寶月童子所問經》的十方佛名;還有“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這樣的“稱(十方佛及菩薩)名一心念”,就能得不退轉嗎?“求阿惟越致[不退轉]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能行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福德力轉增,心亦益柔軟,即信佛功德,及菩薩大行"。由此能引發悲心、慈心,進而能修行施、戒等波羅蜜──菩薩的大行難行。

  龍樹Nagarjuna的《十住毘婆沙論》,立難行與易行二道,然所說的易行道,是通於諸佛菩薩的,有二行差別,而終歸於菩薩道的正方便,六度等難行大行。無著Asanga的《攝大乘論》,立四種意趣,解說經說的意趣所在。第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世親Vasubandhu解說別時意趣為:"謂此意趣,令懶惰者,由彼彼因,於彼彼法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此中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昇進因,非唯誦名,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這是說:由稱名、發願,能得不退轉,能往生極樂國,是說由此為因,展轉增長,才能達到,而不是說稱名、發願,就已得決定,已能往生。這一解說,與龍樹《十住毘婆沙論》所說易行道,展轉引入六度大行的菩薩道,意趣相合。

  我個人的看法,無論是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或別時意趣,有一點很重要,修行、念佛之人,可以改變業果報應的時間和方式,但佛教的業力緣起、因果報應理論不能變。

  (1)近報遠受:條件不成熟,推遲果報。
  (2)因報果受:金人刺佛,重報輕受。

7. 念佛三昧
  三類見佛人中,一、是依禪得五通pancabhijna的。二、是常修念佛,沒有神通而能見佛,這應該是離欲得定的。三、初學念佛,或已離欲,或沒有離欲,也能見佛。三類都名為"念佛三昧",而淺深大有差別。依此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說:"云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云何復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即'離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父母所生清淨常眼,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見普賢......"。不入三昧,專心修習,心心相次,這是定前的“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就能見佛、菩薩,當然這是低層次的。一心誦持到心不散亂,如隋.智顗的“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見共(慧)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法華經》所說的六根清淨,是受持、讀、誦等“法師”的功德。父母所生的眼耳,能見聞障(如鐵圍山等障)外的佛與淨土,與智顗所得的境地相當。《般舟三昧經》說:“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醒時)不見,於夢中見之”。這也是“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的。《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說:“普賢菩薩復更現前,行住坐臥不離其側,乃至夢中常為說法”,那是深一層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 橫出三界
  念阿彌陀佛,是易行道,易行是不太勞苦的意思。《十住論》說:或步行而去,或乘舟而去。乘舟而去,身心不感勞苦,如易行道。但比步行而去,不一定先達目的地。有些學者,為了讚揚淨土法門的易行,說什麼“橫出三界”,“徑路修行”。從激發念佛來說,不失為方便巧說;如依佛法實義,誤解易行道為容易了生死,容易成佛,那顯然是由於經論之外,全屬人情的曲說!

  橫出三界稱名念佛,是佛法的“易行道”,比起菩薩的深觀廣行,確是容易多了!稱念他方佛名,能消業障,能往生淨土,能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本是通於一切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佛,更能順應眾生心,所以為多種大乘經(及論)所提到;在最後的“秘密大乘”中,阿彌陀佛也還是三佛、五佛之一。在中國與日本,雖所說的不一定相同,而稱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確是普遍極了!依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五),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卷六),馬鳴《大乘起信論》所說:淨土法門的長處,是能適應一般初學,容易修學,可以堅定信願。中國稱揚淨土者,過分強調淨土的殊勝,有“橫出三界”等說,有些是值得再考慮的。

  “橫出三界”,也許是依據《無量壽經》的“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卷下)。惡趣,一切經論只有三惡趣,《無量壽經》的不同譯本,也沒有“五惡趣”字樣,所以“五”應該是“三”的訛寫。不過,五趣是三界生死,是有漏法,雜染不淨法,約“勝義善”說,姑且說是三界五惡趣吧!三界五趣生死,是怎麼出離的?有以為:佛法的淨土法門,是橫超的,其他的法門是豎出的;豎出的是漸,不如橫超的頓出。這樣,淨土法門是太好了!據我的了解,解脫生死的佛法,都是頓斷橫出的,豎出是不能解脫生死的。什麼是豎出?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外道依禪定求解脫,如離欲界而得初禪,那是豎出欲界了。離初禪而得二禪,離二禪而得三禪,離三禪而得四禪,還在色界以內,如進離四禪而得空無邊處,那是豎出色界了。空無邊處是無色界中最低的,如離空無邊處而得識無邊處,離識無邊處而得無所有處,離無所有處而得非想非非想處,那是無色界中最高的了。修到這一地步,就不可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而超出無色界。為什麼?因為這一修行,“厭下苦麤障,欣上靜妙離”,是以世俗的“欣厭心”──厭離當前的缺陷,而求以上的美妙。可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再沒有可欣求處,也就不能出離非想非非想處了。經論中比喻為:尺蠖(或作“屈步蟲”)緣樹而上,總是前腳先搭住上面,然後後腳放鬆,身體一拱,就前進一步。這樣的向上,到了樹頂,向上再沒有落腳處,無法前進,還是向下回來了。厭此欣彼的禪定行,也是這樣,從非想非非想處退回來,又到欲界人間,三惡趣中了。佛法所以能超出三界,不是豎出而是橫出的。為什麼有三界五趣的生死?是業力所感的。為什麼有感報的業力?是煩惱所引發的。所以要解脫生死,重要點在斷煩惱。煩惱有枝末的,也有根本的,佛法能頓斷煩惱根本,所以能離(煩惱)繫而出離生死。人間的修行者,如截斷三界生死的根本煩惱,那就是得初(預流)果的聖者了。得初果的:“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這是說:得了初果的,再也不會墮落三惡趣了;最多,也不過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就決定能得究竟解脫,不再有生死苦了。經上比喻為:得初果的,如大湖的水乾涸了,只剩一些些水。這是說:無量無邊的業力,沒有煩惱的滋潤,所以都乾枯而不再受報,僅剩七番生死的(總報)業力。如截斷樹根,樹還在發芽、開華、結果,而很快的就不會再生了。說出離生死,佛法都是這樣說的。所以能頓斷生死的根本煩惱,那由於智慧的體悟,無住無著的根斷"我我所見"(加"疑"與"戒禁取",名為“三結”)。是勝義慧,不是厭下欣上那樣的世俗智,所以解脫生死是頓斷,對禪定的豎出,可說是橫出的。

  淨土行者,厭惡五濁惡世而欣求淨土,約三界生死說,欣厭心是不能出離生死的。不過生在淨土的,由於環境好,“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蓮華化生,不會生老病死不已。在這樣的環境下,是一定要解脫生死的,所以“因中說果”,不妨說往生淨土,已解脫生死了。正如得初預流果的,雖還有七番生死,但決定解脫,不妨說“我生已盡”了。至於修行,在淨土是否比穢土要快些?依經文說,淨土修行,不如在穢土修行,如《無量壽經》(卷下)說:(在此娑婆五濁惡世)“為德立善,正[慈]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佛國為善百劫"。可以說:在淨土中,進修是緩慢的,但不會退墮,非常穩當。穢土修行功德強,進步快,只是障礙多,風險要大些。穢土與淨土法門,適應不同根性,是各有長處的,不要自誇 “橫出三界”了!

9.往生淨土即是成佛嗎?
  日本部分淨土行者,以為“生淨土即成佛”,那真是無稽之談了!

  「彼諸菩薩」,是修般舟三昧的菩薩。能見佛、聞法,更能“一切生處常不遠離諸佛”。《般舟三昧經》也說:“行是(三昧)比丘已見我,常為隨佛不遠離”。《論》中也說:“菩薩念佛故,得入佛道中。……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恆得值佛”。“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報”。念佛能消罪業,生生世世見佛聞法,得不退轉,是一切念佛法門所共同的。往生西方淨土,也不外乎這一意義。有些淨土行者,厭娑婆而求生淨土,不免消極了一點!

10. 惡人正機-普度眾機,不擇善惡

  為日本淨土真宗開祖親鸞所提倡之思想;係顯現阿彌陀佛無限慈悲之用語。親鸞曾於《歎異鈔》中謂,阿彌陀佛之本意為度人往生,無論善類、惡類皆當救度;尤以惡人,更當救度之,使其往生,此稱惡人正機。蓋淨土真宗對違犯十惡五逆罪者之往生,提出慈悲、智慧二門之說法,謂於智慧門中,彌陀鑒照是非善惡,接引善機而慎誡惡行、惡性;然於慈悲門中,則以惡人為得蒙救度之主要對機。此乃親鸞所倡念佛之精髓。
  人的本來面貌是什麼?有優點,也有缺點。西方有位哲人曾說過,“何為人?高於動物低於神。”換而言之,生為凡夫,必有缺點。一點缺點也沒有的人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缺點的人,不是人,應稱之為神。佛教講,沒有業障,不生娑婆。換而言之,有了業障,才生娑婆。既生娑婆為凡夫,優缺點共存。我們理應承認一個人的優點,同時也應允許一個人有缺點和不足之處。這個社會,太多的人做過壞事,惡人正機說有一個用處。。就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罪業凡夫,誠心懺悔,接受彌陀救度。。反而能息滅我慢,踏實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願法門之危害
  念佛的淨土宗人,都推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其實遠公的念佛,並不重在口念。由北魏的曇鸞、道綽,到唐朝的善導大師,才發展為特重稱名的念佛法門。善導大師有《觀經四帖疏》,重慈悲願力,重散心,以為持戒、犯戒,皆可往生。“普度眾機,不擇善惡”,這話並不錯,經上也有十惡五逆可以成佛之說。換而言之,但須念佛,即得往生,犯戒等根機,不在簡別之列也。淨土與聖道之判,即信願往生與戒定慧──聖道之別。故其弊,不重戒定慧之聖道,而以往生為純由佛力。日本學者唐代來華,傳承此善導之法流,乃演出戒法,甚至專憑信願,不重持名(蓋以持名而至一心不亂,即由念佛而得三昧,等於聖道)之真宗。淨土宗傳到日本,日本是典型的神教國家。淨土宗適應他而蛻化為真宗,主張但憑信願往生,連持名也認為不重要。這與因信得救的耶教,最為相近。因為淨土真宗主張,如平時知道阿彌陀佛Amita^bha,知道往生極樂,以為只要信仰,不分持戒犯戒,作善作惡,依阿彌陀佛的悲願,都可以往生極樂。

  正因為如此,真宗興起後,日本佛教界再沒編過《往生傳》。因為他認為,只要有信仰,必定往生,已是淨土中人,在世要報佛恩,做"真淨妙好人"即可,盡力從事各項事業......這種理論在日本很有影響力。我以為原因有二:(1)日本是一個神教極濃的國家,建國神社即為最好的例證。(2)在二戰後,這種理論因對刺激日本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盡管如此,這種信仰不可取,因為它否定了佛教的業力緣起、因果之理論,最後極易發展成神教,顛倒解義,自誤誤人!在這種理論之下,既然善人、惡人皆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性娶妻食肉,主張棄戒定慧等聖道,而專取本願。由於專重他力的阿彌陀佛願力,所以進一步以為,只要信,當下即為阿彌陀佛所攝受。索性平時不要念佛,不需念到一心不亂,以為一信即得往生。

  依佛法本意說,往生極樂世界,特重他力。若說連持戒等功德都不要了,那淨土又何以有三輩九品之分呢?九品的劃分,就依聖道為標準。五逆十惡者,生淨土也只是下品下生。平素孝敬師長,勤行施戒,修學定慧,悟解空義的,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印順導師在《淨土新論》中說:如荒年糧食奇缺,吃糠可以活命,但到了豐年,應該以米麥活命,若是硬要說吃糠為最好,其餘的都不要,這豈不成了狂人!但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往生,是為十惡五逆,而臨近命終人說的,猶如遇到荒年教人吃糠,是不得已的辦法。你既不是十惡五逆的地獄種子,又不是死相現前,平時來學佛念佛,怎麼不隨分隨力的修集功德?怎麼不在彌陀誓願的攝受中,勤行聖道?至於說只要信,不念佛而可往生,更是莫明其妙。如掉在海中,只想別人救他,而不伸手拉住救生圈和繩索,試問如何可以登岸?不念佛何以得一心不亂?何以能與佛願相通?撒除眾生自心障礙,與佛願相應,佛說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亂。信彌陀願力,而不信接受彌陀願力的方法,真是可笑。放棄自力,不是別的,這只是發展於神教氣氛中的神化!

  當今有少數淨土行者,為了闡明淨土法門之殊勝,教人專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為行,不修智慧慈悲行,也要等到很遠的再來人間(娑婆)。從大乘的宗要去看,這是由於獨到的偏頗發揮,忽略了大乘正道的完整性。我們要知道信,願,行為淨土宗之三要素。信願行的序列,實為依信起願,依願而勤行的過程。菩薩行的宗要,是信願、慈悲、智慧的總和,完整的拹調。

淨土法門為八萬四千法門之一
  推崇淨土宗者認為,"只有淨土法門最契合眾生的根器","只有淨土法門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出離三界、永脫輪迴,當生圓滿成就","只念一句佛號即可解脫","想要出離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淨土一個方法而已。""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無始劫來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多少菩薩、羅漢長時間的勤苦修行,沒有辦法圓滿成就。我們業障凡夫在這一生,仰仗彌陀大悲願力,就能夠立刻超越他們所有的修行,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教我們專精念佛求生淨土。"現探討如何正確認識淨土法門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的位置。

  佛教界流傳有禪淨的四句料簡,據說是宋初永明延壽大師造的。現在簡略的引述如下:“有禪無淨土,十人九岔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無禪無淨土,銅床并鐵柱”。四句偈中的“禪”,不是一般的,專指達磨傳來,發揚廣大的禪宗;“淨土”也不是十方淨土,而是“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禪與淨土,表示參禪與念佛往生淨土的修行。

  永明延壽是一位禪淨雙修的,在他的著作中,並沒有這四句偈,所以是否延壽所作,是值得再考慮的。依四句偈的內容來判斷,這是在禪、淨都流行的時代,作者沒有輕視禪宗,而卻是志在西方淨土,以淨土行為最殊勝的法門,這是四句偈作者的立場。

  “有禪有淨土”的最為理想。如虎稱“獸王”,老虎頭上生角,那真是雄猛無上了。最理想的“有禪有淨土”,姑且不論。所說“有禪無淨土”,“無禪有淨土”,到底怎樣是“有”,怎樣是“無”?如看語錄,或住過禪堂,打過禪七,這是不是有禪?如有時去佛寺,或去居士林、蓮社等念佛(名號),或打過佛七,這是不是有淨土?如說是“有”,這樣的有禪,可能還沒有到達禪的邊緣,走入岔路的資格都沒有呢!這樣的有淨土,就能“萬修萬人去”嗎?念佛而能生淨土的,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三種“淨業正因”,其中發菩提心,決不是心裏想一下,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就得了,發起菩提心,也不太容易吧!放低標準,如《阿彌陀佛經》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要修到“一心不亂”與“心不顛倒”,也不能說是“萬修萬人去”呀!如說“有禪”,把標準提高,以為禪者即使“徹悟自心”,還可能多數走入歧途。說到“有淨土”,把標準儘量抑低,以為只要口頭喃喃,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那不是公正恰當的料簡!六度萬行,是如實的難行道;念佛往生淨土,是方便的易行道。難行與易行是有的,那是適應根性的,不同而又相成的法門,決不能如四句料簡偈的那種偏私論法。末後一句──“無禪無淨土,銅床并鐵柱”,可說是豈有此理!中國的禪宗,自達磨傳來(經過中國的玄學化),被稱為“最上乘禪”。中國的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也有適應中國的特性。

  這是中國佛教,但佛教是不限於中國的。如今日錫蘭等南傳佛教國,佛教非常興盛,就是我國的隋、唐時代,也不及他們。然而南傳佛教國家,沒有我國所弘的禪,也不知道西方極樂淨土與阿彌陀佛,這當然是“無禪無淨土”的,難道這樣的信佛修行者,都要“銅床并鐵柱”,非墮入地獄不可嗎?作者處身於禪、淨盛行的中國,只知道禪與淨,缺乏對佛教深廣的遠見,一心要弘揚淨土,才作出這不合情理的料簡。

  那麼問題出在那裡呢?問題出在“只有淨土法門最契合眾生的根器”,“只有淨土法門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出離三界、永脫輪迴,當生圓滿成就”,“只念一句佛號即可解脫”,“想要出離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淨土一個方法而已。”“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無始劫來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多少菩薩、羅漢長時間的勤苦修行,沒有辦法圓滿成就。我們業障凡夫在這一生,仰仗彌陀大悲願力,就能夠立刻超越他們所有的修行,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教我們專精念佛求生淨土。”

  淨土是修行的殊勝法門,這是對的,因為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淨土是其中一門。但千萬不能說成是唯一的法門。
  佛陀悟證之後,在不同的情況之下,運用他悟證的法的精神去幫助人們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07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2
3
4
5
6
7
8
病菌
肉體痛苦
病人
看醫生
藥方
護士
服藥
病愈
煩惱
精神痛苦
苦惱眾生
親近佛
佛法
僧人
修行
解脫

  (1) 病菌有千千萬萬,老的病菌依然存,新的病菌卻又不斷湧出,隨時隨地威脅著人類肉體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樣,佛家講,人有八萬四千煩惱,給人的精神世界造成極大的痛苦。

  (2) 感染不同的病菌,便會得不同的疾病。比如說,感冒;有何煩惱,便會產生相應的痛苦,比如貪名貪利。佛家講,煩惱有八萬四千種,相應的精神痛苦也就有八萬四千種。這兒的八萬四千種並非實指,而是譬喻很多。

  (3) 看醫生與親近佛陀,車子用久了就需要去車房保養;房子使用久了就需要清掃;衣服髒了就需要洗;人身體病了就需要看醫生;但人的思想上有問題應該怎麼辦?這就須要用法水去沖洗。這兒的法水就是佛法,更具體地講,就是佛經。《藥師經》──精神治潦法引出來的。

  (4)開藥方與講經,不同的病情,醫生因人、病情而開出不同的醫方;佛經的產生,並非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是佛陀有計劃、有組織地編寫而成。當佛陀悟道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四處雲游,當人們遇到思想問題時,便向佛陀請教,佛陀對機說法,解除人們的痛苦,這就是在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除去一部經以外,佛陀從來都沒有無針對性地講解任何一部經。藥方無所謂好壞,對症的藥就是好藥;經無所謂重要不重要,對機的經就是好經。

  (5)護士與僧團,服藥期間,病人仍需要護士醫生的照看,學佛時,僧人的指導很有必要。隨著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越來越多。原則上,人生了病,人人都可以看醫書,找到答案,但畢竟花時間太多,也沒有這個必要,問一下專業人士──醫生即可;同樣,人有時精神壓力大,想不通,原則上也可以自己去看佛經,找到答案,但佛經那麼多,為什麼不問問專業人士──僧人呢?二寶居士??

  (6)服藥與修行,看說明書,不能治病。看佛經不修行,不能開悟。理論上能否開悟?oxford四聖諦學與知是兩回事。哥哥的死,悲嘆的程度不一樣。如實見,如實知,見道,自己成為道的一部分,自己與道相融為一個整體。去海南,說不行,到底是何樣,必須身臨其境才行。學習佛法猶如研究車子的構造,修行佛法猶如乘車,乘車才能把你帶到目的地,研究構造,仍在原地。文字障,所知障,道理就在於此。

  (7)病愈與解脫,憎、饑、苦、樂、利、哀、毀、譽。八風。比如,從澳門去珠海的方法有:走過去、騎自行車,開車、坐船、飛機,還有偷渡,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到達目的地。步行是其中一種,但千萬不能說是唯一的一種,最好的一種,只有這一種......因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去澳門的方法。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岁岁平安 于 23-11-2007 11:17 PM 发表
本願法門之危害
  念佛的淨土宗人,都推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其實遠公的念佛,並不重在口念。由北魏的曇鸞、道綽,到唐朝的善導大師,才發展為特重稱名的念佛法門。善導大師有《觀經四帖疏》,重慈悲願力,重 ...

http://www.shinranworks.com/

净土真宗的教义,可以看看他们的开宗祖师的著作。

其中在华人佛教界流传很广的“唯说弥陀本愿海”是净土真宗的偈。
如来所以興出世 唯説弥陀本願海
五濁悪時群生海 応信如来如実言
The reason for the Buddha's appearance in the world
Is, above all, to expound the Primal Vow of Amida, wide and deep as the ocean.
All beings in the evil age of the five defilements
Should believe in the truth of the Buddha's words.
- 正信念仏偈 Hymn of True Shinjin and the Nembuts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24-11-2007 12:00 AM 发表

http://www.shinranworks.com/

净土真宗的教义,可以看看他们的开宗祖师的著作。

其中在华人佛教界流传很广的“唯说弥陀本愿海”是净土真宗的偈。
如来所以興出世 唯説弥陀本願海
五濁悪時群生海 応 ...


英文人家看不懂哦~
而且我不是净土宗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1-2007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岁岁平安 于 24-11-2007 12:07 AM 发表


英文人家看不懂哦~
而且不是净土宗哦~

不是特别给你看的。有兴趣的都可以去看。

净土真宗的教义也有华文版的。网上不多。
shinran的著作,我们的学会的藏书里有一本华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24-11-2007 12:10 AM 发表
不是特别给你看的。有兴趣的都可以去看。

净土真宗的教义也有华文版的。网上不多。
shinran的著作,我们的学会的藏书里有一本华文的。


那么mahalwin就别引用人家的帖啦~
人家。。。会误会的说~

原帖由 mahalwin 于 24-11-2007 12:12 AM 发表
http://218.87.41.20/xiyuan/bigclass.asp?typeid=33&bigclassid=118
shinran 的教行信证


谢谢分享哦~
蛮详细的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岁岁平安 于 24-11-2007 12:16 AM 发表


那么mahalwin就别引用人家的帖啦~
人家。。。会误会的说~



谢谢分享哦~
蛮详细的网站~

下次不要perasan了
我只是想针对净土真宗的本愿法门做出回应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12:57 AM , Processed in 0.14975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