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758|回复: 27

也谈佛教学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2-2007 03: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佛教徒排斥学术研究,总是爱把佛教学者有意无意的贬低为没有修行的佛教徒,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评论者又是否知道何谓学术呢?佛教学术研究真的对于学佛和佛教发展没有意义吗?这是一般人的看法,upatissa愿意逆流而行,为大家介绍佛教学术的价值。

整理:陈昭钦、陈志伟

现在汉语体系里的“学术”概念是源自于西方的。在英语中最早出现“学术”一词是在1549年,来源于拉丁语中的“academia” 一词。在英语世界,“学术”是指一种纯粹的求知活动,它源于柏拉图的学院(academy)活动。科学性是学术研究的特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所谓科学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学术界是以学术为目的和内容的精神文化世界。支撑这个世界的硬件是学术人、学术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媒体,支撑这个世界的软件则是学术信念、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制度和学术传统。学派一般是学术共同体发展到相当水平、相当高度之后的产物,是学术发展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学者们探求真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如果说学说仅仅是个体的话语表达,那么学派是共同思想者的集体话语的表达,尔后成为一个理论,成为思想。后来的研究活动就会沿着这里开展。

一个学说如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等于取得了全世界普遍的认同。

相关于佛教的这个版图必须有正信佛教徒的参与,所以我们有必要关注学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证据与数据阐明佛教的论理和体现出佛教以应有的精神面貌。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工具和共通的语言,佛教徒只有掌握人类的科学知识,在学术这个平台、体制里站住了脚,才能入世实践佛法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佛教徒才真正的算是参与了建设这个世界和文明。

现代佛教学术研究起源于欧美,日本迎头赶上,以汉文为基础的佛教学术研究,无论是质和量都远远不如欧美和日本学者,尤其是在文献学和语言学的训练。如果和基督教比起来,整体佛教界的学术成就更是望尘莫及。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现代很多出名的欧美和日本佛教学者,对于佛教的品论和看法,和传统佛教并不一致,致使佛教学术研究无法为佛教界展现他应有的价值。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渐渐为全世界所接受,比如说佛教曾经在马来西亚/东南亚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的辉煌的佛教事业 。但是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在学术界里,对于佛教学术的关注,研究还是相当的贫乏的。 在马来西亚,有系统的佛教研究,几乎接近零。

如果说汉传佛教(中国,台湾)在世界佛教的学术上,成就远不如西方和日本,那么大马佛教在这方面,更是令人汗颜,和中国,台湾比较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说还没有起步。对外面对西方/基督文化的冲击,对内佛教又有自身内部的问题,无可否认这个时代的佛教,对于人类文化、社会发展,世界和学术界的影响力,我们是日趋式微。有鉴于此,无论是为了挽救世界佛教学术研究所面对的危机,还是为了大马佛教的前景,大马佛教界现今有必要栽培一班富有宗教情操的学术精英和成立佛教研究中心的迫切性、必要性。

1。 为佛教徒争取佛教学术发言权

和汉传佛教比较起来,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西方是比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遗憾的是这两个传承的佛教徒,并没有非常出色的学者可以代表佛教在学术界发言。汉传佛教虽然有印顺导师和吕澄这样出色的佛教学者,尤其是前者,对于佛法思想和精神的掌握,可以说汉传佛教界的奇迹。这两个出色的佛教学者,他们丰硕的佛学研究成果,如从思想和哲学角度来看,简直可以列为世界级的大师,可惜他们的成就并没有受到世界学术界的认可。由于佛教徒自身不去争取在现代学术领域来诠释佛教,这些任务如果被非佛教徒来当担,必然无法正确的理解佛教,举个例子:例子一:西方两个著名的佛教中观学者,E. Lamotte 和Poussin都是天主教神父,后者一生对于佛教中观哲学不存好感,认为它是澈头澈尾的虚无主义,把中论说成佛教的断见;另一方面,后起的李查•罗宾生,桅山雄一和穆谛在内的许多学者,却把龙树的中观佛教说成是某一种意义的辩证法(dialectic), 否定为了显示最高真实,犯了中观佛教 “不空“的错误,这是佛家的常见 。汉传佛教学者,印顺导师和杨惠南对于中论的诠释,明显是比较符合中论的原意,不过汉传佛教学术尤其是文献学和语言学非常的弱,导致国际佛教学术界无法吸收汉传佛教学的研究成果。西方/日本/印度佛教学者往往是以西方文化或者站在婆罗门教的角度来诠释佛教/佛法;这样的情况,欧美学者如此,日本学者亦然。比如说佛教学术界一般认为婆罗门教和佛教只是对于奥义书的不同诠释。

例子二:佛教学者霍韜晦认为佛陀的无我说其实是某一層次之上積極的承認一個自我 ;翻译很多南传佛教经典的坦尼沙罗尊者认为佛教的无我说其实是一种“非我“的策略 。这样的论调和一般西方,日本,印度佛教学者的观点,没有多大区别-佛陀只是借着非我的策略来达到最高自我-梵的境界。非我的说法,为印度教/奥义书的最高自我保留了空间,无怪乎学术界会认为佛教是印度教的派系之一,连甘地也高声呼喊:佛陀是一个真正的印度教徒。

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把佛教学术研究的发言权争取回来。


2。 培养一批具备学术涵养和佛教情操的佛教学术精英

现代著名西方/日本学者多重于文献和语言学, 忽略了文献学只是一种工具,佛法的智慧,思想和哲学才是佛教研究的目的,这样的态度往往得出不利于佛教,或流于表面甚至不符合事实的结论,更遑论以佛法来达到安身立命了。很多佛教学者在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人格,道德是没有直接关联,对于佛法也没有深刻体会,这样的局面,对于佛教发展来说是不健全和危险的。

佛教毕竟是一个宗教,佛法要解决的终极目标是生死,生命的课题,而不是做为一般的世间知识。因此,佛教界需要培养更多的有素质,有涵养,有宗教使命感的佛教徒,成为佛教学术界中的佼佼者。唯有一个具备学术成就和道德品格高的佛教徒,他的学术成就才会为佛教界带来应有的贡献,提升广大佛家徒的宗教品质。


3。 加强对大马佛教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研究

佛教学术界一般上是围绕着佛学,思想和哲学的探讨。很少学者会对佛教发展,佛教课题和社会课题作深入的探讨,这或许是著名的佛教学者不一定是富有宗教情操得佛教徒,所以对于佛教的存亡和发展,并不会有太大的关心。大马佛教界在这方面的成果也很少,我们对于自身的佛教发展历史,组织、寺院文化等等很多课题并不很了解,偏偏这些研究对于未来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4。大马佛教界缺乏一个资料中心

佛教自公元世纪初就传入马来西亚,我国也有过非常兴盛的佛教王国如狼牙修(Langkasuka), 相传从世纪初至十三世纪1。佛教在本土所流传下来的历史,佛教文物,古物,人物等,我们都没有很系统化的把它发掘,收集,整理和保留下来。大众对历史的理解,总是喜欢评头论足,自由发挥一番。解析历史固然很重要,可是我们对历史本身的挖掘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呢?

远的不说,单是近代大马佛教界的三位大师,苏曼伽罗法师(佛教青年运动之父)、 竺摩法师(汉传佛教之父)和达摩难陀长老(南传佛教之父),随着这几位大师的圆寂,失去的不仅仅是万人敬仰的老师、带领马来西亚佛教徒走过独立前后那种大时代的精神领袖 。。。。失去的还是一本本非常宝贵的历史书、经验论理和参考资料。

我们还可以默默地接受多少珍贵的资料继续流失?

我们也需要把过去佛教界,大学学院及国外对于大马佛教界的各种论文、文献,加以收集和整理,以方便日后做为佛教研究的参考资料。我们期待,这个学会的成立短期内能够凝聚马来西亚佛教学术人员的力量,去提倡与推动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研究;致力于把大马佛教学者推向国际佛教学术舞台,促进知识分子对于佛教/大马佛教的认识,争取佛教徒在学术界的发言权。


总结


长远来讲,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成立一个马来西亚佛教资料与研究中心。

透過科学、系统性的手段收集证据和材料,历史学家和社会研究学者可以重构不同面向的历史發展,如階級形成、移民和迁徙、社会流动和历史的伤痕等。來自领袖人物、平民百姓和少数族群的口述故事,可以拓展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的视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啟发他们以崭新的角度,重述一個社会的历史。口述历史正好填补了统計和量化调查的不足,让我们可以掌握量化数据以外的材料,使我们可以欣赏冷冰冰的制度和结构以外的人性和动态。

一個蘊藏马来西亚佛教徒集体记忆的历史资料档案,將有助培养马来西亚佛教徒的本土意识和社会认同感。透过建立一个至今最大的马来西亚佛教发展档案库、出版跨計划的历史、文献目录和發展适用於本地文化的学术研究计划,本学会將朝着成立一所全国性的、规模完备的马来西亚佛教发展资料及研究中心迈进一步。

未来我们甚至希望这个中心能够在国际佛教学术上的某些课题上,尤其是大马佛教课题,扮演领航者的角色;对佛教学,社会学,佛教经典,思想,哲学,文学,考古,语言与文献学等做整合研究,以期能够揭发佛教对于现今和未来人类社会的价值与贡献,为佛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找到它应有的定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2-2007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研究与修行有冲突吗?

惠敏法师


5:請問法師,學術研究與佛法修證是否會相衝突?
答:一般人覺得二者會有衝突的原因,是由於前者是「理論」與後者是「實踐」的不同,前者重「理智」與後者重「信仰」的差距。若從二者完全是背道而馳的角度,是會有衝突。但是能融會二者的共通點,則可以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學術研究是在追求真理,佛法修證也是在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首先須要具備正確的思考方法,以便獲得正確的知識與見解。用佛教的術語,稱為「破見惑」,證得「見道位」。此種正確的態度是能對各種不同的知識,不論它是自己的、或他人的,是親人的、或是冤家的,都能如理批判,並且經得起各方檢証你的思考步驟與證據。學術研究的領域在這方面可以提供一些清楚的方法。
其次,追求真理也須要具備正確的實踐方法,以實際經驗來印証自己見解與理論的可靠性與體驗性。用佛教的術語,稱為「破思惑」,證得「修道位」。此種正確的態度是能將自己的見解,真實表於在自己的語言與行為,使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清淨,思言行合一。佛法修證的領域在這方面可以展現一些真實的典範。
此外,在佛法中有「聞、思、修」三種智慧,學術研究在聞慧與思慧上可以提供很清楚的方法與理路,佛法修證在修慧上能提供很豐富的經驗與典範。如此融會二者的相通處,則可以發揮解行並重、相輔相成的作用。
 
6:那麼我們如何判斷或檢証學術的價值與內容?
答:我們須要學習分辨兩種判斷,一是「事實判斷」,一是「價值判斷」。事實是唯一的,價值卻具多元性。
學術研究在發現、分析「事實」方面有其檢証的方法與步驟,這也是它的重要價值。例如﹕我們可以檢討其定義是否清楚?是否可依經驗事實判斷其真假?是否有形式(邏輯)與非形式的謬誤?是否有反例或歸謬?是否有充分的論據?等等。
但是,我們對於學術研究所提出的「價值判斷」,則要有寬廣與多元的角度。舉個例子:從歷史的事實,我們可說某部經是「偽經」,但不能說它就完全沒有研究與宗教上的價值。因此,我們不太在意學術界討論﹕某部經是「偽經」,或者某某佛可能是起源於太陽神信仰,而感到不舒服而無法接受。但也不是意味著,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全盤接受,我們可以再研究、再檢討其事實與價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抢张沙发,然后才慢慢发言。

佛教被人当成教育,而不是宗教,这有对也有不对。


你好,我之前作了些对于学术研究的草稿,却迟迟没有落笔完成。后来,去了实修,花了很多时间来探讨实际修证。我曾答应了你,要与你一起谈谈这话题的。结果一拖再拖,索性不在论坛流连。新年刚过,我得空了。对于修行,也理出了头绪。现在,可以回你了。

附上南怀瑾老师的文章,以作参考。

《禅海蠡测》-----禅宗之演变------释迦一代时教,弘开于印度,流传遍亚洲。印度后期大乘兴盛,以世亲时代之汇集阐扬,开后世显密通途之学。世亲年代,假定在西历第五世纪之初(东晋时),印度本土佛教之灭亡,则在西历第十二世纪之末(南宋时),历时约八百年之久,其间学说嬗变,初后期中,又多不同。初期二百余年,派别纷纭,显密异趣,大变从来学说之一贯面目。其后五百余年,大师零落,任运敷衍,灿烂余葩,遂归萎谢。印度素乏历史观念,佛教发源于印度,经典记述,史迹阙如。后贤考证虽精,片羽吉光,不无罅漏。在中国开创之十宗,通途皆归于佛,后先辉映,弥增光彩,禅宗当为其首。有谓禅宗乃后期大乘佛法流行时所开创,臆测之说,殆难征信,姑予存疑可也。

  印度原来情形

  佛所说法,若显若密,皆有典籍可据。唯禅宗传承,缺乏考证资料,学者视为疑案,且有指为伪造者。历来禅宗学者,对此问题,谓为教外别传之旨,皆舍而不论;宗门所传,则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一则公案,为其开端。。。。。。据此二说,后则经典有据,前则载籍无徵。唯宋王安石曾谓于内廷校阅秘阁图书,得读未经颁行之《般若大梵王问决经》,记述此事,实可徵信。


-----------------借助南老师以上文章来看待学术,我们可以知道学术,是人为的,所以会有偏差。做学术者考察资料若不足够,就做出判断,很容易就会造成以上的事故再次出现。著名的例子就是《楞严经》判为伪经,大乘非佛说,禅宗开端拈花微笑是捏造等。当许多资料慢慢消失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做判断呢?例如说,婆罗门自称历史一万多年,但是考据却说只有八千年左右。另外,考据有时候也会出现矛盾的情况。这种矛盾,皆是因为考据得出的是片羽吉光,就像是一只大象摸到的小部分,很难推敲出全相。例子:佛灭迄今多少年?西方根据考据说2550年,中国佛教根据考据说3000年。

----------------学术当然重要,我比较在意的是谁有资格,而这个资格,会不会已经落入了主观窠臼里头转?学术是好的,用这种科学的方程式来维持最大程度的客观性,就是其最大的效益。我们应该支持。不过,我们再看回头,却又会觉得很悲哀。把学术用在佛教上,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南北传问题依然如故,信徒依然佛道不分。现阶段,学术性很难直接看到效益。不过,在历史长流中,这些努力将会是很灿烂的花火。

----------------接着,让我联想到这个:我国教育环境很特殊,这里不多谈。教育无法成功培养出更多能够流利读写,并且作深度思考的学生。这是事实。事实太残忍,人们更加喜欢的是部长的性爱光碟,不是思维。学术,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境界,总叫人太沉重。我国人民的阅读率,我不知道是否已经突破了一年二页的窘境?我国人民的教育金字塔呈现出极不平常的偏差,在最底层的占了太多数,而最高层的却又太缺乏。这些有限的高峰顶层教育者,能够对佛教学术产生兴趣当然少之又少了。再加上我国怪异的回教国现象,研究佛教学术,在这种功利主义社会里,没有太多薪水保障。


--------------那,我们就把范围缩小到佛教徒身上。现在的社会,无钱不行。工作将会花去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精神与体力。还要去做学术研究,我看是只能当作兴趣了。可是,既是佛教徒,就代表了需要时间来修行。要把精力时间花在学术上,那么修行方面自然会减少。这又是两头难的现象。不过,学术也有好处的。学术与修行可以同行,也能互惠互利,这也是事实。不通过些微的学术研究,说真的,很难对佛教有个透彻理解。论坛有潜能成为学术探讨的培育院,可以稍微加强这方面共识。

---------------佛教有着宗教、哲学、教育、文化、艺术、历史等各层面。世界各大学,都在做着这些学术研究。就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国的佛教学术真的很缺乏。时间不断消失,我国的各种资料也一直消失。不过,看看世界各大学的学术研究,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佛教的精髓去做探讨。那些外国人,较多注重在教育、文化、艺术、历史等各层面,对于哲学,总觉得他们老是用着其他宗教的角度来看待佛教,就像是隔了层层的玻璃在看佛教那样。所幸,还有一些纯佛教大学的存在。

--------------大众所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宗教性质。没有多少个人会有兴趣听你说佛教各宗各派的差别,奥义书与佛教有什么关联?婆罗门的历史转变到悉达多的出现。这些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需要是心灵上的依靠。要把学术研究转变成对大众有利益的事,想到就觉得可怕,这是浩大无比的工程。

我无法写出更多更好更详细的看法,草草涂鸦,希望你不介意。我看了你的部落文章,你是在做着佛教学术研究吗?还是你读过佛学院?你的观点有异于我们普通的佛友,看得出比较有系统。希望你能够一日千里。










[ 本帖最后由 种花凡人 于 28-1-2008 09:0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2007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种花凡人 的帖子

谢谢,欢迎!
只要不是出于情绪而是实事求是的言论,有空我都会回应。以师兄在轮回课题探讨的精神与态度,我想这一点并不难。 论坛上难找知音(所谓知音非得与自己站在同一个立场,而是能够不预设立场,追寻真理而非满足个人知见的朋友),对于老兄,我还是有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2007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对我个人来讲,这几年来,对于佛学的探讨,对于佛教在社会,政治,科学,教育等等的形象,发现到我们都远远落后于非佛教徒。我们甚至于沦落到连对于佛学,佛教思想,历史,教理等等权威诠释,很多都有赖于非佛教徒来担当。既然是非佛教徒诠释,当然我们不能期待他会站在佛教徒的立场来关怀佛教发展,在这地下,很多所谓的诠释,或碍于个人的偏见(比如说一神教,印度教,唯物论。。。),或因为没有深厚佛教哲学的训练,或因为个人的文化,大环境等等的局限,很多诠释是对佛教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如缘起所言:一个学说如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等于取得了全世界普遍的认同。如果这个所谓不正确/不利于佛教的学说如果取得学术界的认同,变成大众观念中的绝对真理,学校里的教科书,后果是绝对不堪设想。

站在关怀佛教的信徒来讲,这是很令人伤感的事情。 种种这些,追根究底,都是我们忽略了学术研究的。洪祖丰居士曾说,西方的文化是累积的,他们的知识,经验都是累积的,这是他们的成功之处。佛法对内是净化内心,对外是提升社会的品质。不过提升到那一个程度?这有赖于佛教界背后的深度和内涵,而这个深度与内涵,是要佛教徒自身通过不同的知识和经验的建立,点点滴滴的累积起来 – 学术研究就是让佛教徒累积相关(有深度和内涵的)知识和经验的不二工具。

K:
最近看了两本书:

1。 姚卫群教授,佛学概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被佛教研究网尊称为当代佛教学者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620

2。 Bradley K. Hawkins, Buddhism (陈乃绮翻译,佛教的世界
美国加州大学亚洲宗教系教授

这两人都是知名大学的教授;都在教授佛教哲学、佛学 。。。。这两本书都是他们为学生编的参考书(Reference Book)。

那,它不是印顺导师也不是佛使比丘,不是达摩难陀长老也不是达赖喇嘛的著作 。。。。这是 Upatissa 的意思吗?


U:这两人的背景我不是很清楚,你所讲的著作我也没有看过,很难下判断。不过我可以另举他人:

E. Lamotte 和Poussin,两者都是神父,著名的中观学者。(把佛教说成虚无主义)

桅山雄一,黄心川,孙晶,季羡林,熊十力,牟宗三。。。这些东方/西方著名的佛教学者,都不是佛教徒。他们不可能关心佛教的发展。而且在做佛教研究时,(尤其是佛学),多少会受到个人的信仰,文化。。。所局限,这些我们必须意识到。不过主流的教育机构还是会把这些非佛教徒论点,看法,著作当成是权威,甚至于后起的佛教学者也会受他们影响,理由很简单,我们没有虔诚,又有高学术水准的佛教徒来作为这些非佛教徒的“板凳“。

不知我的看法对不对,印顺导师,佛使比丘,达摩难陀长老,达赖喇嘛都是佛教的出色的“宗教家“:佛使比丘倾向于社会运动,达摩难陀长老是出色的佛教事业僧,达赖喇嘛也是社会运动,只有印顺导师的著作比较有所谓“学术“的味道


季羡林可以说是中国国宝,文化的象征,也是著名的佛教学者之一,尤其是是语言学,可以说是由他开始。曾经写过几篇非常有分量的佛教论文,尤其是原始佛教语言的课题,有兴趣他的著作可以连到: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004.htm#2

他曾为佛教的叛徒,提婆达多平反,写了一篇论文: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文中有他独到的见解,但是也有瑕疵,有机会再介绍。关于提婆达多的问题,印顺导师也有提到,收在:论提婆达多之「破僧」- 华雨集 之三
http://www.fzrj.com/dszz/read-database=yinshun&book=hy03&block=2&innercode=1.htm
论文中提到提婆达多为何破僧,其中之一是和“释迦族“的优越感有关,比之季羨林的论点来的强。不过学术界还是会倾向于季羨林的看法多过花时间去看导师的论文。

霍韬晦先生是个佛教徒,新儒家大师,也是个著名学者。曾写过佛教无我和奥义书自我的关系,认为前者并不反对奥义书的自我,相反的,佛教的无我说是为了显出最高的自我。为何他会有这样的看法?我觉得这要从他的师承背景来谈。


霍韬晦先生是唐君毅弟子,唐君毅和牟宗三、徐複觀三先生同辈;唐君毅也是中國當代有四大儒者(熊十力先生,馬浮先生,梁漱溟先生,張君勱先生)之一熊十力的学生。

熊十力曾经和中国佛教学者-吕澄有过“性觉“和“性寂“之争。吕澄的立场倾向于印度佛教的唯识学,熊十力的立场是糅合儒学和真常唯心的中国佛教。霍韬晦先生的无我是最高自我之说,除了受早期西方佛教学术研究之外,我想和他的师承背景也多少有关系。

这是非佛教徒(熊十力/唐君毅) 如何影响佛教徒的例子。所以佛教徒如果不发奋图强的把“佛教学术“这个领域给攻占下来,往后我们的思想还是会被非佛教牵着走。

当代中国佛教学者:http://www.guoxue.com/fujiaopoem/fjyj001.htm

方立天 方广锠 任继愈 季羡林

王 素 王志远 王 尧 王雷泉
王邦维 吉广舆 韩廷杰 白化文
业露华 吕有祥 巫白慧 江灿腾
孙昌武 张 弓 张新鹰 宋立道
张 总 李志夫 何劲松 李利安
李富华 蓝吉富 杜继文 吴立民
何 云 何劲松 陈景富 麻天祥
杨曾文 杨惠南 降边嘉措 周 齐
杨 泓 陈允吉 陈 兵 洪修平
赵 超 徐文明 徐荪铭 徐远和
柴剑虹 郭良鋆 郭 朋 黄心川
黄夏年 赖永海 宿 白 葛兆光
魏道儒 韩金科 董 群 楼宇烈
杜斗成 熊 琬 温玉成 樊锦诗
潘桂明 邢东风 王兴国  


红字的是佛教徒,其他的还有多少是佛教徒呢?
根据我所知:老教如 季羡林, 方立天, 任继愈, 巫白慧,黄心川都是非佛教徒,不过都是非常权威的佛教学者。
希望以上的帖子可以然我们去深思为何佛教界需要重视佛教学术这个领域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1-12-2007 10:5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2007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访问时,谈到自己对科研和创新的看法 (2007-05-31)


因为自己是做的是科学研究,相信部分的大专生也是这样的背景,所以以上的说法应该是相当清楚地带出其中一个“为什么”了。

我们被引导要去开创新局面,但是基础在哪里呢?书中找吧。
当然,迷信书本或文字的资讯还不足于“正常消化”;田野工作、对话、辩论、交流、研讨、座谈 。。。。

就好像,念佛的好处只有我们努力持续念佛若干年后才有可能说得清楚;静坐的功德也只有我们恒常持续精进很多年后才知道吧?现在的所谓知见,还是“书本上”的、“师父说的”、“他人说的”、“想象的”、“估计的” 。。。。不否认个人会有些体会,但是还没有经过考验的哦。


对不起扯远了,话说回来,对于社会、对于佛教、对于身份本位、对于种族渊流、对于宗教价值、对于现代价值、对于政治、对于社会福利、对于历史 。。。。别说回应了,明显的是作为当代的佛教徒,我们都严重的脱节了。这里算是个人对大专学府里边的有识之士,是时候挺身而出了!

阿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1-12-2007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术论文?如何分辨一分论文是学术非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VDC 001.81、CB 7713-87号文给学术论文的定义为: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一分学术论文应该具备四大特点:
1学术性
2科学性
3创造性
3理论性


什么是学术?

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所谓学术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是以某个领域里的某一专业性作为研究对象。有时候可以是两个或几个专业的专家联手合作研究,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学术问题,写出学术论文。

比如说我国的佛教王国-狼牙修(Langkasuka),单靠历史学家就解决不了,我们需要调集古文字学家、天文学家、考古学家等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再写出学术论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2007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论文从选题上说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说移民时代的大马佛教历史,一看就知道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相反的,“论人生/苦/生命“等等就称不上专业性。

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更是富有明显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是作者运用他们系统的专业知识,去论证或解决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问题。有时候,单纯从题目上还难以判断是否学术论文,必须从内容上加以辨别。
比如说之前有位基督徒在东方日报写了篇回应影射佛青关于创造论在小学六年级的英文课本课题的立场,某君写了篇论文来回应这位读者:

进化论和创造论的斗争 http://www.bumyweb.info/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68&Itemid=41

虽然文中以历史角度谈到创造论的演变,但这篇文章还不能算是学术论文,充其量只能算是议论文(据说有人把它当成学术论文来看待)。但是如果有某个历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学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来研究创造论/进化论的某个问题就是学术论文了。

再举例:关于风水的论题,我们可以写成一般的论文或思想评论来论证它是迷信;不过当一位地理学家运用地理知识去论证“风水”的古代科学与封建迷信并存一体的特点,这就不是一般议论文,而是学术论文了。

从语言表达来看,学术论文是运用专业术语和专业性图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主要是写给同行看的,所以不在乎其他人是否看得懂,而是要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规范,因此,专业术语用得很多。
科学有科学的语言,佛教,文学,神学,巴利佛教,梵文佛教。。。都有各自的专业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2008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发表在报章上的“言路”、“社论”版的“论文”都不富有学术参考价值的。刚刚开始和大家解说学术研究活动时,发现有一部分的同修以为说的是“佛教徒写作人协会”。是的,这会是这一波酝酿的一部分贡献,但,不只是这样而已。

补充一下,Upatissa 仁者提到的一般学术论文的4大特点:

1。学术性
即观念地、抽象地反映被研究的事物,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上升为一种理论,而不是对被研究对象的外部现象和直观的描述和简单地综述。

2。科学性
即指论文的内容(包括论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所使用的材料)及其表达方式,必须符合科学的一般要求,即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准确性与全面性。

3。原创性
即论文具有新的见解,或建立了一种新的理论、新的设想、新的方法和新的定理等。或进行了第一手资料的调查。

4。可读性
即论文的行文必须严谨,简练,通顺,文体格式符合具有学术风格.论文字数适中。一般要求:学士论文为一万字左右,硕士学位2-3万字,博士学位论文在五万字左右。具体长度依学科和内容而有所不同。


接下来说说格式吧!

论文的基本结构
标题:基本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练,外延,内涵恰当,立场观点明确。
作者署名:若为集体研究,应按贡献大小,先后排名。
摘要:其作用是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要求:短小精炼,300-400字左右(占正文的5%),完整而独立成篇,不加评论。内容包括: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内容和过程,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主要结论,主要的新见解,结论的意义。(可供学科评议组审查用)。
关键词:3-5个,以分号间隔。多为专有名词。
前言(或称引言,导言,绪言,概述)
一、研究的背景,前人工作的基础和不足,以及现在的知识空白点;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临床和实验基础或前期的社会调查等.
三、研究的目的,预期的结果及在相关领域里的影响和应用。

正文
一、对象与方法
研究的对象及其选择的原因与标准;
课题研究的方法(如装置、测试和调查方法及其指标);
理论假设及其合理性的理由,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自己改进的或创造的;
二、结果
用数据和图表表述观察到的事实及结果的统计整理。
三、讨论
研究结果的本质和规律性的阐述,进行理论上的论证与提高 。

参考文献:按国家(中国)标准局颁布的《科技学术期刊编排规则》的规定执行。
期刊格式:作者姓名.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参考书的格式:作者姓名、书名、页次、出版社地:出版社.年份。
中译本格式:原文作者姓名、中译本书名、译者、页次、出版社、出版年份 。

附录:主要列出正文中冗长的公式推导、辅助性表格、论文中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和计量单位、工作程序说明等 。
致谢:凡对本文研究提供过指导和帮助的人士均应给予书面的致谢。


这是西方学术活动遗留、沉淀下来的好东西;现在学术界一般都认同这样的论文格式,理科和文科都是一样的。符合了以上的规格才称得上是学术论文。一般会投给学术期刊或者学报,也会参与合适的研讨会作口头发表或者文字发表。这整个过程就以为学术人员基本的工作和报告的方式了。



阿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08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佛教学术研究学会 - 系列学术课程

马来西亚佛教学术研究学会 - 系列学术课程酝酿中的马来西亚佛教学术研究学会目前在筹备主办系列学术课程。每个课程15小时,由专人主讲专题。

第一炮将在三月假八打灵马佛青总会会所进行,由马大毕业生佛友会承办,
课题是"唐代政治与宗教"

4
5日(六),6-9pm
4
6日(日),9-12noon2-4pm

4
12日(六),6-8pm
4
13日(日),9-12noon2-4pm
四天合计15小时。
这课程由大陆学术界泰斗,南京大学的周勋初教授的高徒,即拉曼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余历雄博士主讲。更多和主讲人相关的信息可以浏览:

http://faqing. org/forum/ viewtopic. php?t=393

http://faqing. org/forum/ viewtopic. php?t=3339

希望大家踊跃参加,也把信息传开,推荐给更多的同好,支持这尝试。

若有任何疑问可以直接联系我们



苏伟贤-012-2200329                   梁秋梅-012-9535423
陈志伟:65-91162975                     陈昭钦:65-90629657



稍候会提供更多关于课程及报名的细节。谢!

若有信息发放和程序条理的拿捏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以下为报名表格。
http://www.filejumbo.com/Download/7ADCEE86DCAEEE7C



顺祝   福慧双修

陈志伟、陈昭钦合十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7-2-2008 05:1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08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种花凡人 的帖子

原来仁者在这一楼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08 08: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抢张沙发,然后才慢慢发言。
佛教被人当成教育,而不是宗教,这有对也有不对。
谢谢师兄的答复。。。

  


-----------------借助南老师以上文章来看待学术,我们可以知道学术,是人为的,所以会有偏差。做学术者考察资料若不足够,就做出判断,很容易就会造成以上的事故再次出现。著名的例子就是《楞严经》判为伪经,大乘非佛说,禅宗开端拈花微笑是捏造等。当许多资料慢慢消失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做判断呢

《楞严经》在学术界被
评为伪经,主要有两个原因。。。
  • 关于大乘佛说(亲口说)还是非佛说的争论(这是印度佛教有大乘佛教以来,就一直被争论的课题),由于“宗派“的成见,一般标准是佛说的就是佛法,非佛说的就不是佛法。由于部派佛教(或者俗称小乘佛教-上座部)以及近代的学者认为大乘非佛亲口说,《楞严经》是大乘经,自然是非佛法,伪经。
  • 关于《楞严经》的思想,由于它的思想是和真常唯心契合,(比较接近婆罗门的梵),所以被判为非佛法。。。

。。。关于第一点,现代的学术界已经不再把它当成问题来争论,毕竟佛法之所以佛法,本来就不是以佛亲口说做标准(果真如此,没有一本佛经是佛说了。。。“)佛法的判断自有它的标准,传统来讲是三法印,缘起,中道等。。

关于第二点比较复杂,大乘佛法在印度以来,只有部派佛教认为大乘非佛法;但是大乘佛教不会说小乘非佛法,不过把它评为非了义。所以传统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对于佛法的定义比较宽容,对于佛教内部,没有佛法非佛法的论争,不过却有哪一部经/那一个宗派的观点比较究竟和非究竟的争论。龙树菩萨就把佛法分为四个层次,最究竟的佛法观点是缘起没有自性(因为苦,无常,无我,无我所。。。),所以是空。。。
近代的部分佛教学者(有些是学者也是宗教师),由于楞严经宣扬的是真常唯心,和初期佛法,甚至初期大乘佛法(般若及龙树学里的第一佛法)的思想不相容,反而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有共同之处,所以把它判为非佛法(这是和部派佛教对于佛法的标准及态度)。其实如果站在初期佛法的定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以及大乘佛教对于佛法的态度及定义,无论《楞严经》是否佛说,还是非佛说,甚至于是中国佛教徒说,《楞严经》只要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标准,他还是“佛法“。

无论禅宗开端拈花微笑是否捏造,并无损于禅宗作为佛法的一个门派。。。禅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并不是靠“拈花微笑“这个典故来混饭吃。。。

例如说,婆罗门自称历史一万多年,但是考据却说只有八千年左右。。。一万多年是婆罗门教自宗的说法。根据近代学者的考察,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不会早于公元前~1700(也就是距离现在大约3700年),之前的印度文化是属于非雅利安人,印度后来的奥义书文化,沙门文化,轮回,解脱,佛陀,顺世论,密教等都是立足于非雅利安文化。
另外,考据有时候也会出现矛盾的情况。这种矛盾,皆是因为考据得出的是片羽吉光,就像是一只大象摸到的小部分,很难推敲出全相。例子:佛灭迄今多少年?西方根据考据说2550年,中国佛教根据考据说3000年。
佛教体系中早就认为推理,思维,经验(包括宗教体验)等并无法亲证实相,但也不会否定它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学术当然重要,我比较在意的是谁有资格,而这个资格,会不会已经落入了主观窠臼里头转?学术是好的,用这种科学的方程式来维持最大程度的客观性,就是其最大的效益。我们应该支持。不过,我们再看回头,却又会觉得很悲哀。把学术用在佛教上,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南北传问题依然如故,信徒依然佛道不分。现阶段,学术性很难直接看到效益。不过,在历史长流中,这些努力将会是很灿烂的花火。
我以为师兄还不了解“学术“的定义,对不起我这样说。学术/科学其实是一个方法,一个严密,严谨,专业以及可以被改善的方法来探讨真理。
所以学术/科学是追求真理/真相的方法,不过学术/科学本身并不是真理/真相,他只是一个/多个方法。
这有点像佛法,佛法是追求解脱/涅磐的方法,但是佛法本身并不是解脱/涅磐,经中把它形容成一条船。
学术当然重要,我比较在意的是谁有资格,而这个资格,会不会已经落入了主观窠臼里头转?
资格的问题,不但在学术界,甚至于在宗教界也是应该被检验及挑战。
把学术用在佛教上,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果真如此,师兄可是否定了阿比达摩佛法,大乘中观论师(龙树,体婆。。。)以及大乘唯识论师如弥勒,无著,世亲等。尤其是阿比达摩伦师以及无著,世亲等,基本上就是以严谨的方法(套用现在人的术语就是学术)来探讨佛法。


南北传问题依然如故,信徒依然佛道不分。现阶段,学术性很难直接看到效益。
如果你问我为何,我的答案是佛教徒无法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佛教历史,这才会各自在宗派上执著。很多人讥讽,或者把佛教界的信徒底素质的现象,来批判佛教学术,这是错的。佛教学者的责任是帮忙沥青一些佛法/佛教的盲点,教育普罗大众的信徒是站在最前线的佛教徒(宗教师以及佛教界领导层),而不是学者,毕竟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是佛教/佛法研究/修行/布教等等工作,都很难兼任,至少对于一般人来讲。很不幸的是,站在前线的佛教界宗教师/领导称无法消化佛教学术成果,普罗大众的信徒自然无法从中受益。

----------------接着,让我联想到这个:我国教育环境很特殊,这里不多谈。教育无法成功培养出更多能够流利读写,并且作深度思考的学生。这是事实。事实太残忍,人们更加喜欢的是部长的性爱光碟,不是思维。。如果大马佛教徒在于教育(尤其是佛教教育)的素质很高的话,我人自然也不需要鼓励学术研究了,就是没有的才要去建立啊。。。

学术,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境界,总叫人太沉重。我国人民的阅读率,我不知道是否已经突破了一年二页的窘境?我国人民的教育金字塔呈现出极不平常的偏差,在最底层的占了太多数,而最高层的却又太缺乏。这些有限的高峰顶层教育者,能够对佛教学术产生兴趣当然少之又少了。再加上我国怪异的回教国现象,研究佛教学术,在这种功利主义社会里,没有太多薪水保障。
呵呵,不说或许你不知,在大马,佛教研究是“回教学者“的强项,他们是领头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08 08: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们就把范围缩小到佛教徒身上。现在的社会,无钱不行。工作将会花去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精神与体力。还要去做学术研究,我看是只能当作兴趣了。可是,既是佛教徒,就代表了需要时间来修行。要把精力时间花在学术上,那么修行方面自然会减少。这又是两头难的现象。不过,学术也有好处的。学术与修行可以同行,也能互惠互利,这也是事实。不通过些微的学术研究,说真的,很难对佛教有个透彻理解。论坛有潜能成为学术探讨的培育院,可以稍微加强这方面共识。

---------------佛教有着宗教、哲学、教育、文化、艺术、历史等各层面。世界各大学,都在做着这些学术研究。就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国的佛教学术真的很缺乏。时间不断消失,我国的各种资料也一直消失。不过,看看世界各大学的学术研究,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佛教的精髓去做探讨。那些外国人,较多注重在教育、文化、艺术、历史等各层面,对于哲学,总觉得他们老是用着其他宗教的角度来看待佛教,就像是隔了层层的玻璃在看佛教那样。所幸,还有一些纯佛教大学的存在。
知道为什么吗?让我告诉你吧,因为现代的佛教徒参与佛教学术研究的意愿很低。近代出名的佛教学者,在西方多数是天主教徒,基督徒,不然就是唯物论;在东方,除了日本,几乎都是唯物论,印度教以及儒家学者的天下:季羡林,黄心川,巫白慧,孙晶,姚卫群,熊十力,方东美,胡适等等。我们如何期待非佛教以学术方法来直接为佛法,为佛教的发展而努力呢???

--------------大众所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宗教性质。没有多少个人会有兴趣听你说佛教各宗各派的差别,奥义书与佛教有什么关联?婆罗门的历史转变到悉达多的出现。这些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需要是心灵上的依靠。要把学术研究转变成对大众有利益的事,想到就觉得可怕,这是浩大无比的工程。
佛教徒如果不去理解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关系,佛法与奥义书的同异,而让非佛教徒如婆罗门教徒去带领,结局是我们会很尴尬:就像现在以印度教,西方为主流的佛教学术界的看法:佛法/佛教和奥义书/婆罗门教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于佛教界本身对于佛法也会产生混乱,比如对于无我说,不但非佛教徒不理解,连佛教徒(从部派佛教以来)自身也搞不懂。近代在佛教界的“非我“以及“无我“说,如果佛法的anatta是指“非我“而不是“无我“,那么佛陀就像印度教徒所讲的一样,它是道地100%真正的印度教徒(非我说是印度教的观点)。偏偏佛教的大师也有人配合这种观点,如Thanissaro bikkhu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3064


我无法写出更多更好更详细的看法,草草涂鸦,希望你不介意。我看了你的部落文章,你是在做着佛教学术研究吗?还是你读过佛学院?你的观点有异于我们普通的佛友,看得出比较有系统。希望你能够一日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2008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upatissa 的帖子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p=1118101#1118101
老黄

给这个课程说几句话!

既然是标榜“马来西亚佛教学术研究会”,当然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学术研究。
因此,办的课程并非是一般的讲座。
如果您只是抱着“吸收知识”到来,您恐怕要失望。
正确的心态是——学习人家怎样治学。

再说,如果只是要“吸收知识”,唐代跟我们有何关?唐代政治?管它,才与我们没有关系,何况宗教与政治不该挂钩。唐代宗教?有什么意思?我们要关心的是大马佛教。

可见,办此课程,绝对不是为了灌输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2008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upatissa 的帖子

upatissa

引用:
正确的心态是——学习人家怎样治学。


绝对赞同!!知识是information, 这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的,不一定非得通过此类课程。治学是一种方法,态度,(比如执着和实事求是)我们要学的就是正确的方法及态度。

引用:
再说,如果只是要“吸收知识”,唐代跟我们有何关?唐代政治?管它,才与我们没有关系,何况宗教与政治不该挂钩。唐代宗教?有什么意思?我们要关心的是大马佛教。


关于这点,我有小小意见。宗教应该超越政治,这是对的。但是历史上的宗教发展,却又离不开政治,这也是事实。以印度佛教发展历史来看,政治在于佛教发展的兴衰,几乎扮演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单是佛陀的一生来看,佛陀/佛教早期和晚年分别受到了当权者的厚待与排斥,主导了佛教的发展。

唐代虽说和大马没有关系,政治与宗教也不挂钩,但是唐代宗教与政治的探讨,应该多少也可以启发佛教徒,如何去看待/对待政治对于大马佛教的发展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7-2-2008 05:21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岁岁平安 + 8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2008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来参加学术课程?听听学者如何讲。。。

老黄

再谈谈参加类似课程的正确心态:

1)我们是要学习学人如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

如果主讲人讲课时,只是告诉您一般的知识,譬如讲唐代有哪些皇帝维护佛教,哪些皇帝反佛教,有哪些杰出的法师等等,类似题材是书本就可以看到的,不讲也罢!这样的讲座就不是学术讲座,当然,整体而言,就不叫学术课程。严格说起来,参加学术讲座,自己不可以是“空空如也”的,要不然,您的要求就只是知识。您要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再看学人如何在众多材料中去发掘问题,提出来讨论。(不过,我相信我们大多对唐代的政治与宗教都是不了解,要大家强行看书,恐怕要吓跑不少人。)

2)看学人如何发掘材料。

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看学人看过什么书。如果您对相关领域有认识,那么您看学人所看的书籍(包括版本),就知道他的斤两。如果您没有相关的知识,那么您就只好拜求学人列出书目,您从中学习。例如,要知道唐代政治与宗教,该看《新唐书》还是《旧唐书》?要不要看《续高僧传》或《宋高僧传》?还有哪些材料是相关的?

3)看学人如何分析问题。

有了材料,有了问题,当然,学人也要尝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未必要赞同学人的结论,但是对他的思考方式,却不能不关注,以从中了解他分析问题的能力。


无论学习任何东西,治学的方法与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掌握了这两者的窍门,其他的就只是资讯收集,处理及消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2008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抛个比较争议性的课题吧,这有点衔接“种花凡人“的之前关于“学术与修行“的探讨。从佛青网站的“常青姐姐“而来的。

佛教学者与佛教实修者的区别 ----灵山居士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一群人,他们习惯于盯着苹果,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然后凭借着对苹果的视觉感受彼此争论苹果的味道。争的不亦乐乎。
有的认为苹果是青的,一定非常酸,有的认为虽然是青的却未必非常酸。他们都忘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知道苹果的味道必需亲口尝一下苹果。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研究佛学的学者

还有一种人,看到了苹果之后他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品尝苹果。
在别人争论的时候,他已经快把苹果吃完了。他知道苹果既非特别酸,也非特别甜,他不认为可以通过文字完整的把苹果的味道表达出来。
因此他只是微笑的注视着争论的人,在他们争累的时候对他们说:你们说的都很对,不过你们为什么不亲口尝尝再争论呢。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佛教实修者


看到这篇文章,道出不少人的困惑与问题,也看到不少异见间的争论与讨论。

且贴上来,一同分享,一起讨论…

未开始,先贴上以下几则较有意思的回应。


http://www.xici.net/b620903/d56299389.htm
~ 匆匆进客 ~

这个观点尽管被时下许多高僧大德所称许,甚至不少佛门信徒以此暗自自我赞叹,但我以为这也仅仅是大师们从人生苦短这个立场所设的方便开示。我们不必奉为圭臬死在方便慈悲的语下,而忘记了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准则!

佛学也好、学佛也好,都是整个佛法三藏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都要随喜赞叹!:)





还选了一个,这么回应的:

http://www.xici.net/b620903/d56299389.htm
~ 无上明王 ~

人为的把佛学者和修佛者对立起来了,呵呵。仔细看看,佛学者真是上面描述的这么不堪吗?佛学者的研究,对于佛教的正知正信的获得,还是很有启发的。我了解到的,有些佛学者无论学识还是气质,都很醇然,何以修佛者却老是对之横眉冷对呢 ?

那种惟我修佛人才是拥有佛之正法\别无分店的念头,最是害人!
_________________


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没有中土那么多有如玄奘大师类的高僧冒死求法、辛苦探索,哪有我们今天的中土的佛法三藏?如果他们也抱死在一句“实修”的教语下,实在不敢想象今天的佛学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没有一位真正的高僧大德会放弃对佛学的探索,即使许多被讥讽为佛学者的教授学者,在背地里的佛学证量未必比我们这些号称实修者的要少多少。

事实上,目前中土佛教已出现了许多不好的苗头,比较明显的毛病:许多佛子只知道“宗”,而不知道“教”,错会了“一门深入”的真正含义,只发空乏的大乘心而无踏实大乘行,这是违背佛陀世尊的完整教义的。

一点感慨,欢迎大家讨论与抨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008 08: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学者不是佛教,但是是支撑佛教的重要支架.
就好象吃水果,如果没有树干,没有根,没有叶,没有花,就没有果.
而肥料和支撑架不是水果树,但是没有他们,在现代充满虫害的社会,就吃不到水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008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hoollly 的帖子

谢谢hoollly 。您和种花凡者算是这个楼的稀客吧
对于类似课题,我的回应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008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学者型佛教徒)与修行是不应该对立的。我觉得佛教界普遍上有这样错误的认知,主要来自对于“修行“观念不全面的认识。


一般上我们说学佛是从“闻思修“三个阶段下手,从听闻佛法(包括文字佛法),思惟佛法到身体力行修行落实佛法。一般人谈修行倾向于把“闻思“与“修“切开来,以为后者才是修行,前者只是纸上谈兵。我以为这是造成通过佛学研究/法义/学术和通过直接应用佛教的“修心“方法之间对立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够把“修行“定位为““闻思修“,不但应用佛教特殊的修心方法来调整内心是修行,哪怕是听闻佛法的阶段也还是修行,就不会有这种对立的看法出现。


有些不死心的“修行型佛教徒“或许会说,如果听闻佛法,思惟佛法也是修行,那么那些精通佛法/佛教的非佛教徒学者,是否也在修行佛法?比如中国的季羡林,巫白慧。。。,新儒家学者如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霍韜晦,。。。天主教徒徒如E. Lamotte 和Poussin等等。我以为这可以从几方面来说

1. 他们纯粹是研究佛法/佛教,佛教的价值观并没有对他们的人生观/思想产生任何的影响,冲击。我们可以说他们不是在修行佛法。但是一个研究佛法而又完全没有被佛法影响,我想机会是微乎其微。如牟宗三与霍韜晦,虽然标榜新儒家学者,以儒家为最终皈依处,不过思想,言行,谈到修行/心,处处显露佛法的影响(恐怕宋明以来的理学及新儒家学者都有这种倾向吧)。这种学者/人,佛法的价值观对他的影响比较小,以中国唯物主义及西方神教徒为代表。
2. 虽然标榜佛教学者,不过佛教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严格来讲,熊十力,牟宗三,霍韜晦等应该归类于此。一些停留在“闻思“而没有到“修“(应用佛教修心方法,或者在日常生活思惟/应用佛法者),也可以归类于次。
3. 是佛教学者(或者在法义/佛学上了解佛法),时时刻刻听闻,思惟,身体力行佛法,这种人是彻头彻尾的佛教徒,是真正了解“佛教修行“观念的佛教徒,佛法的价值观对于他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理应最值得赞叹(无奈现实佛教界中最被误解的人)。
4. 对于那些从一开始就应用“佛教修心方法“的而轻视“闻思“阶段的佛教徒,我以为佛法的价值观对其影响不一定强过第二者,更莫说第三者了,为何?所谓佛教的修心方法是通于外道的,比如戒律,禅定(无论南北藏传),持咒,甚至中国佛教所开展出来的持名念佛(印度教早在Bhagavagita时代就提倡这种方法,区别在于我们念阿弥陀佛,他们念黑天)也还是和外道共通。如要区别彼此,也还是在于“佛法“/外道对于生命/世间的看法 – 见/见解。
那么如何获得这种见解呢?佛教/佛法流行了那么多年,我们如何确保自己所获得的“见“是属于佛法而非外道呢?第一个问题是要从“闻思“下手,唯有从闻思我们才可树立起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有了正确的见解,通于外道的修心方法才能引我们到“佛教的涅磐“。第二个问题,是要应用种种客观,专业,科学,严密,的方法来求证,应用现代人的术语就是“学术研究“。

很多一开始就落入佛教修心方法的佛教徒,100个里面,99。9个不是走上唯心,就是限于“自我膨胀“主义。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佛教界中,互相批判的宗派/门派/传承,都是这种人居多,言行也是最激烈的。如用导师对于“宗教“的定义,这种人只有“宗“(宗教的神秘体验),而没有“教“,或者不是“第一义“佛法的教。由于没有第一义佛法的“教“,自然无法全面“消化“或者提升自身的“宗教的神秘体验“,而不得不走上“唯心““唯我“宗教层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2-2025 09:51 PM , Processed in 0.15968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