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224|回复: 125

内忧外患,异论纷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8-2008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依稀记得以前有个貌似 “异论纷纷” 和 “歪曲佛教的网站” 不错的帖子,希望大家吸取过往的经验以本身学佛者的素养为前提回复。相信大家也察觉了,佛教正处在 [内忧外患] 的局面。我是针对问题作探讨,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并非批评而批评。

内忧篇:
学佛者无论什么宗脉传承,都应该以本身为学佛该有的素养,无论是论坛上或论坛下,行为应该如一及如法。佛法真谛不虚,若在讨论佛法真谛时有不如法的行为,那是我们讨论佛法这些人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

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紧握着自己认为的真理不放,不留余地开口批判自己认为不如法的。我们是否缺乏了一颗慈悲、柔软的心?我想说,因为我们修为不好的缘故,而且大家都还在学习,所以我们该时时看好自己的心。即使我们所理解的佛法真谛真实不虚,当我们在论坛上下讨论佛法时,我们的行为也该如法。

良性的讨论非但可以避免自己狭义、被自己的主观固步自封,同时彼此也可以分享有助于修行的心得。一些有别于各自宗派的观点,认同的就接纳好了,不认同也无需业无须咬着不放。而具争议的课题,若讨论后僵持不下,无需恶言相赠。佛陀一直以来是怎么 [引导] 婆罗门和行迹有偏差的入室弟子呢?佛陀曾有用过 [打倒]、[压倒] 或 [击倒] 的方式?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也遵从佛陀的教导?嗯,我们大家都需要省思。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吉祥 + 10 識見卓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8-2008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患篇:
一些宗教人士错误诠释佛教教义,造成许多负面的批评、文章大量涌现。往往这些文章来自宗教狂热分子,带着意图来研究佛法、佛教教义和经典,然后用自己有限的认知来诠释佛。这些文章看似说的头头是道,也不否认有些说到了学佛者们的盲点,然而这些都不足以否定佛法真谛。反之,我们可以拿来当作改善或提升佛教、个人修行的一种参考。

首先,这些作者们是有备而来得,他们已经带着 “批判”、“比较” 等主观的成分,而不是抱试着认识、了解的初衷来研究佛。真正的学佛者都认为修习佛法是需要不断精进而且漫长的;而这些作者却在短短的数年间就成为佛学专家、博士等,质疑佛陀的智慧以及批判流传至今的佛教教义。我想潜意识驱使下,他们已经在排侧了又如何真正深入了解呢?

说实在得,只有不认识佛教、佛法的人才会认为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分析解说后若还不得要领,我们也无需搞到自己面红耳赤,就由他去吧。然而我们可以拿这些当作借镜,自我检讨改进,以实际行动来纠正那些错误的批评。大家可以参与 《为何非佛教徒会误解佛教?(征求看法)》 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还有一 [外患] 就是大众对佛教了解不够透彻,误以为一些宗教团体本身的教义为佛陀的教导,甚至还把一些地方民俗信仰视为作佛教产物。我觉得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改善目前这样的局面,例如佛总、各佛教团体及佛教徒等各自需尽自己本分,同时也向大众不断灌输正确的佛教观。

我们应该紧遵佛陀的教诲,使用温和的态度细心及耐心引导大众正确的佛教观。批评和讽刺只会使大众误以为所谓的正信佛教是偏激的、让人生畏甚至却步那就大大不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08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
快乐将跟随着他,如影随形。

法句经第2偈

不应观察他人的过失,
或已做与未做的(善恶)事;
应只省察自己已做与未做的事。

法句经第50偈

只有自己才能造恶,
自己才能污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
自己才能清净自己。
净与不净只看自己,
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法句经第165偈

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承清我们对佛法错误含混的认识。我们应该以本身为学佛该有的素养,在探讨佛法真谛时须始终保持内心清净。若大家都有例行佛陀的教诲实践八正道,那么 [内忧] 就会相对减少,佛教就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善 [外患] 问题。

愿正法常住,愿佛光普照。

豆 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08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内优-磨擦?
外患-误解?

豆姐好像讲得严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08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值得参考。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08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講得好,大力支持。佛子本來應該著重的事情卻被擱在一旁,然後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對解脫證果沒有關連的方面,實在是不可理喻。如果自己本身都沒有把基本的修持建立好,那裡還會有能力去明辨基本的是非?如果連基本的討論中都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那在生活中豈能正解佛法呢?其實,個人認為論壇是一個很好實踐佛法的地方,因為在論壇交流裡,大家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可以觀察己心,所以如果在論壇裡都不能保持一個清淨的心來討論,那麼縱然自稱修學佛學很久的人也超越不了初學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9-8-2008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豆版主不会因此而心生退转。

我要肯定豆版主为此论坛默默付出的心力,在此我随喜功德,善哉!善哉!

愿以此功德,供养佛法僧,愿有情同感,佛法常住世。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19-8-2008 10:1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08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观也好,客观也好,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那就是最好的了。
世界不会因为你的言论而变得更好,却会因为你的德行而变得圆满,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不要去辩论,那会让你的心充满文字障,傲慢,嗔怒和偏颇。
胜利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虽然最初他的名声最响;真实有修为的人,开始的时候是隐微的,然后越来越显著;也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互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8-2008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善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08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咖啡豆 的帖子

Sadhu, Sadhu, Sadhu


***请问那里可以索取中文版的 上座部 的五大部的经藏和小部阿含(十五部),律藏和论藏....PDF或者印朔版的.

Pls PM Me

[ 本帖最后由 雍正皇朝 于 19-8-2008 10: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08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9-8-2008 10:17 PM 发表

不要去辩论,那会让你的心充满文字障,傲慢,嗔怒和偏颇。


充满文字障,傲慢,嗔怒和偏颇的并不是因为辩论。
许多人排斥辩论,依旧犯了这些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08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19-8-2008 06:47 PM 发表
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紧握着自己认为的真理不放,不留余地开口批判自己认为不如法的。我们是否缺乏了一颗慈悲、柔软的心?我想说,因为我们修为不好的缘故,而且大家都还在学习,所以我们该时时看好自己的心。即使我们所理解的佛法真谛真实不虚,当我们在论坛上下讨论佛法时,我们的行为也该如法。

良性的讨论非但可以避免自己狭义、被自己的主观固步自封,同时彼此也可以分享有助于修行的心得。有别于各自宗派的观点,认同的就接纳好了,不认同也无需业无须咬着不放。而具争议的课题,若讨论后僵持不下,无需恶言相赠。佛陀一直以来是怎么 [引导] 婆罗门和行迹有偏差的入室弟子呢佛陀曾有用过 [打倒]、[压倒] 或 [击倒] 的方式?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也遵从佛陀的教导?嗯,我们大家都需要省思。 ...



以上的言论我顶!
一切平等,一切平等。。。。

老话一句:
不信没关系,信回自己的就好,不要去批评,攻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08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好像猴子的[不看,不听,不说]的态度就行了。
也许这种态度造就今日的局面也说不定。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20-8-2008 12:2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08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longines 的帖子

問題的癥結不止在信不信的方面而已,而是有更深的牽扯,所以批判才不會是問題的解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08 09: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ongines 于 20-8-2008 12:14 AM 发表
以上的言论我顶!
一切平等,一切平等。。。。
老话一句:
不信没关系,信回自己的就好,不要去批评,攻击。


真正的问题不在这里.

或许我更应该说:"真正的诊结不在这里".

[ 本帖最后由 我又又来啦 于 20-8-2008 09:5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08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沧浪澈 的帖子


心地的种子当然每个人都有,不过没有雨水的滋润,种子是不会发芽的。
辩论,就是那雨水。您指的是心地的种子。
强加辩论底下,就是让一颗种子,变成一棵大树,我们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去除这棵大树呢?
如果不辩论,还是会发芽,缓慢的,然后,去除一棵发芽的种子远比去除一棵大树容易。
没有了贪嗔痴爱,当然也就有能力去除种子,这是最简易的了。

这就是修行中,会发生的事情。大树就是“不自觉地生发和执著”,发芽的种子就是“初生发的心念”,种子就是“外尘”,心地就是“我们自己”。每一个修行过程,有每一个修行过程需要理解和体会的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8-2008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o1j2m3 的帖子

辩论是双刃刀,可伤人,可助人;你的比喻是片面不恰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08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沧浪澈 的帖子

助人的辩论,是双方依据真理来辩论,抱持探索真理,研究真理的心态来辩论。
或,破斥邪说来辩论,也是助人的辩论。

如果,抱持输赢,坚持主观,不管为了什么来辩论,都是伤人的。
试问,天下间,多少辩论是助人的?少之又少。

分享,比辩论有利益,这就是事实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08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为什么达摩不辩论?就知道,只要对方抱持不正确的心态,多加辩论,只会让对方陷入执著。
这是,禅宗的,都应该晓得的一个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8-2008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作诸恶,
实践善行,
清净自心,
是诸佛教。
法句经第183偈

一、不作诸恶
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意业方面:不贪婪、不嗔恨、不邪见

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护众生、布施、贞洁
语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
意业方面:出离、慈爱、正见

三、清净自心
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该进一步修行诸佛的更殊胜教法,那就是清净自心。什么是清净自心呢?那就是通过止禅与观禅来净除内心的烦恼,乃至彻见涅磐实相,究竟解脱。

资料来源:《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 第14页

感恩das 和 vajira 师兄的 《掌中之叶》
豆抛砖引玉而已,愿法音师兄姐们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2-2025 06:24 PM , Processed in 0.18000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