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26|回复: 81
|
穿上你的ARMANI 在红尘中成佛吧!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15-12-2008 08: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是什么?
也许有人说饿了就吃,累了就睡,爱了就娶/嫁,生了就死,死了就生。。。。轮回就轮回。
这就是自然。
如果自然把你带到痛苦的轮回,你还认为这个自然值得你随从吗? |
|
|
|
|
|
|
|
发表于 22-12-2008 0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n1988 于 21-12-2008 11:41 PM 发表 
结论就是法门无量,最重要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你若找到了,便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找不到就听佛说的,末法时期,念佛成就。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问题, 之前已经讨论过了。
http://www.ngotcm.com/bbs/?72071/action_viewspace_itemid_2351.html
“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佛经出处考
不少大德法师提到说,在大集经中有“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净土法门,才得解脱”,或“《大集经》上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如是之语,请问到底在哪一部经的哪一段?
1、(宣化上人、净空法师的说法应该来源于印光大师和蕅益大师。)
宣化上人谈念佛
在《大集经》上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就是说亿亿人修行,却一个得道的都没有,只有念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得度。尤其现在是末法时代,念佛正与一般人的根机相应。
(藕益大师的原话应该是: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因为古书没有标点符号,遂断句为: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蕅益大师跋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2、(印光大师的话来源于藕益大师。应该是断句不同所致。)
印光大师文钞: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3、(藕益大师的说法应该是来源于唐朝道绰大师的安乐集。)
唐道绰禅师安乐集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坐禅三昧经卷下意?) 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大集经卷五五意) 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是故《大集月藏经》(卷五五意) 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从现存"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第九"经文"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与道绰大师引用经文义理虽相似,然译法大不相同,应为两位不同译经大德作品,且现存经文为"卷第九",道绰大师为"卷五五",大不相同,因此推断道绰大师在唐朝所引用经文至今千年以上,应是已经佚失,这样当然无法找到原文。)
(且吾国大唐,八宗并育,诸圣贤齐现世间,国家兴旺,佛门大德高僧无数,禅宗有六祖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律宗有道宣律祖,慈恩宗有玄奘大师,窥基大师,密宗有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德高僧,若非如来正说,圣典明言,谁敢造此奇论。何况道绰大师是有修有证之大德高僧。佛门首戒妄语,焉有误导众生之理乎。)
附录: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第九
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乃至一切诸天人等。亦能显现平等正法。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08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认为在红尘中修行要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保持觉知的体验],另一个是[拥有穿透力的观照],这两个要素, 就是把佛法拉到现实的基础。
他指出:一个明明是吃不饱的饿汉,还要教导去超越人间的美好和快感,要把色相和七情六欲都当成空, 不能有任何起心动念。很多饿汉‘穷汉,就是在这种强调禁欲的戒律中, 长期压抑体内自然的需求, 最后反而造成极端饥渴的妄求和变态倾向。
当你成为[娑婆觉者], 就看透人性的本质和运作模式, 其中一个就是当一个人太饥渴, 但强迫自己禁欲, 意识底层的那些被压抑的欲望与能量,就会自己找出口,到了最后, 反而从不该出来的地方窜出来,让自然的欲望,会变成不正常的妄求, 对食物就会有贪恋与执着。
就像一个人饿得太久,一有机会吃饭就会狼呑虎咽, 吃超过自己的需求的量,把自己撑死。学佛也是如此,当你用错方法逼自己禁欲,欲望就会变成妄魔来反噬你。
作者说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大部份人都 不是王子或公主,不会从小享尽荣华富贵与山珍海味,佛法对他们 来说,应该从体验种人生滋味开始,等 体验够了才能有所悟, 才能放下对这些欲望的追求,进而超越俗世的幻象。
因为,身为人太缺乏快感,或快感太强,太多都不合中道的极端。真正觉醒的人, 会保持阴阳互动平衡,不离中道,在二端中摆荡,但不落入每一个极端。当有一天,觉醒者对这幻象的摆荡游戏感到腻了,自然会跳出这个游戏,进入[无我],[无住]的层次,静观万象流转幻变而不起心动念。 |
|
|
|
|
|
|
|
发表于 19-12-2008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望,是我想要。我想要,是因为我从中得到满足。这满足感,必定可以带来快乐。这就是我执的方程式。那么,快乐,快感,高潮,又是什么?我们可以最简单的两件事来分析,也就是食色性也的美食与美色。
吃了好吃的,有快乐,所以想要吃。那么,什么是好吃的?有没有一个标准?标准在哪里?
海边的居民习惯吃螃蟹鱼虾,对于高原山地人来说,不曾见过海产物,所以会觉得是在吃怪物。对于森林里的原住民,都爱吃虫,我们看起来又会觉得不可思议,怎能入口??法国人吃蜗牛,日本人吃生鱼,中国人吃燕窝口水、海参内脏,马来西亚人吃榴莲等等,都是不同的标准。美食是如此,美色亦是如此。
喜爱会因为无常的空性而产生变化,所以对于欲望所带来的快感也会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快感没有一定的标准。再好吃的美食,我们忙碌起来,也会食之无味。再不然,就天天都吃同样的美食,一个月后,也会生腻。那么,这个时候的快感又在哪里了?很显然,一切都起了变化。
快感,是起自于五蕴中受蕴,是一种名为虚明的妄想。此妄想因空性而常常起变化,所以感受亦不可能长久不变。连带的,快感也将是难以抓磨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男女性关系了。没结婚之前,就会觉得性关系是极度美好的,因此而常常为了满足性高潮而行房。但是结婚后不会太久,夫妻间必然会对此习惯了而开始淡然。再多两三年,通常都会变成例行公事,一切都失去了恋爱期间因幻想而带来的无限美好。最强烈的欲望尚且如此,也会变化,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实际上,快感这回事是虚无缥缈而难有定律的。
再来看看快感的模糊是怎样来呈现。设问一下,什么是“最”的呢?有没有最美,最好吃,最爽的?这个最美,最好吃,最爽的,会不会改变?十年之内会变吗?一百年呢?一万年呢?永恒呢?实际上是没有的。快感,只是一种妄想的显现。妄想是虚无缥缈的,所以快感亦是虚无缥缈的。我们把快感视为很实在,那是因为我们的观照力太薄弱,无法看透那背后的空性,所以就陷入了假象里。
当男女恋爱时,会觉得快乐如天上神仙。可是,无常一来,大家不爱对方了,就会觉得相处在一块犹如地狱般难受。人们的快感都被妄念所左右,妄念一动,觉得想要这个,就会生起执着,非要不可。妄念再动,突然不想要了,就会生起另外的执着,完全要远远的离开。快感也当然不可能会出现了。
也只有培养观照能力,去看透一切,才可以不被妄念的假象束缚着。在没有能力照破一切幻象之前,适当地减少欲望,会是很好的习惯,可以培养妄念减少,而不会制造出更多贪求的妄念激烈蠢动的因素。 |
|
|
|
|
|
|
|
发表于 18-12-2008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erang 于 14-12-2008 03:18 PM 发表 
第二章: 谈欲望
七情六欲是通往开悟的大门,但很多人认为,如果不禁欲守戒,就无法修行,因为欲望一直会干扰他们,所以学佛就要禁欲守戒。
作者却说: 如果对万物没有 了感应,那是死人禅,如果对色相不会有反应就是悟,坟场的死人就是佛了。
佛法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教 我人去观照万象本质是空,是许多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教我们用大脑去压抑它,否定它。面对欲望,与其压抑它, 不如学习如何去管理它,看透它,进而超越它。
欲望,以及满足欲望那种快感是珍贵难得,佛法的许多秘密与智慧,都藏在这些快感中,如果你想活得快意,或学佛自在快乐,不妨观照欲望的真面目,在享受欲望的同时,又不爱它牵绊折磨,进而超越它,千百万不要太贪恋它,或太压抑它。
佛法是自然,自然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凡是只要不走极端,都是美好因缘。
对于没有悟道的人,说这种话是不负责任的。由于你只录取了他的一段话,这样不知道是否在后面的文章还有没有另外的补充??
先说第一段,七情六欲怎么可能是通往开悟的大门?世人都有七情六欲,怎么大家都不开悟?可见,他只说一半不说一半。
他说,对万物没有了感应,就是死人禅。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他的境界并不高。他是通过经典义理来企图明白佛法的悟道,可惜,那终究是隔了一层。他必须说清楚,死人禅与活泼禅的差异是什么?怎样才可以做到有反应却又不执着于欲望。我相信作者无法写出来。他也没有交代他本身是如何来禅修,并且去到什么境界。
另外,有一个重点,需要特别注意。
作者提到:秘密与智慧是藏在快感中,这一点就很明显,可以得知他对于写作并不太负责任。快感是因为有一个我的意识存在。佛法的精髓是无我,能觉知一切,而不粘附于一切。实际上,并不能说是我在享受着这种种快感。这些无我的学问太深,太难解释,所以作者这样来写,普罗大众就难以分辨了。
若基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衡量,我们还是凡夫,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太勉强自己,硬是要强迫自己去活出一种苦修的方式。这点,作者倒是说得不错。因为很多学佛人都难免会认为只有苦修才是最上等的,而一窝蜂地倾向苦修。这当然也是一种怪现象。
他所点出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去刻意拒绝一切感官的舒服享受。其实,佛陀也已经用身体六年苦行来表现出来了。不过,作者是错在写得让很多人容易误会,并且容易加深对于欲望快感的放纵。
他必须很清楚地明示出来,如何做才可以在面对一切欲望时,可以超越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商业,他难免必须多取巧来符合大众的心理趋向。
最后,我们当然是取他好的,摒弃他不好的。
[ 本帖最后由 花生包 于 19-12-2008 04:32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2-12-2008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12-2008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liewjian 的帖子
即然你是JT的那你又跑来这版宣说你的教.
你都知道佛不度无缘的人, 如果你明白这道理, 你又何必在这里说你的教呢? 还是归去吧. 不必做无所谓的事.
劝你还是好好了解你自己好了.
难道由人类心中发出的善恶念头而处事是对的吗.... |
|
|
|
|
|
|
|
发表于 16-12-2008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除魔将军 的帖子
嗨,朋友,我是来学佛的,是你的朋友问我关于耶稣,我就回答他的提问,耐心的看下去,这都是与本题有关联的。谢谢耐心等候。 |
|
|
|
|
|
|
|
发表于 22-12-2008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 mahalwin 的帖子
重点是什么就直接讲,引用那么多文章是证明你是对的吗?你知道出处就很厉害?你有考证过?
每一个人修行方式不一,但最终的目的地是一样(出离轮迴)。
请问你又是修什么法门解脱,不妨介绍一下? |
|
|
|
|
|
|
|
发表于 17-12-2008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12-2008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ewjian 于 16-12-2008 05:24 PM 发表 
应该是 。。。。当我们的情绪没有波动时,心情很平静时,用心 来看 神所做的万
物,我就在万物中看见 神。比如说 :
你看自己的身体和里面的器官。我们在爸爸那里时不过是一条 0。00001 的小精虫,
当我们在妈妈 ...
可是你在前一帖说,大哭大闹也是清心(因为清心才可以见神)。
信耶稣也要跟学佛一样,用“心”去体会。我可以去感受 上帝给我们的一切,在大自然里认识上帝。在人群里认识耶稣。在事功上 认识 圣灵。
我享受这七情六欲。大笑、大哭、大悲、大喜。随我喜欢乃是要 感谢 神的恩典。
现在你说的又是另一样。你的立场是什么呢?你们在教会里也是大哭大闹来认识神的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2008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谈欲望
七情六欲是通往开悟的大门,但很多人认为,如果不禁欲守戒,就无法修行,因为欲望一直会干扰他们,所以学佛就要禁欲守戒。
作者却说: 如果对万物没有 了感应,那是死人禅,如果对色相不会有反应就是悟,坟场的死人就是佛了。
佛法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教 我人去观照万象本质是空,是许多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教我们用大脑去压抑它,否定它。面对欲望,与其压抑它, 不如学习如何去管理它,看透它,进而超越它。
欲望,以及满足欲望那种快感是珍贵难得,佛法的许多秘密与智慧,都藏在这些快感中,如果你想活得快意,或学佛自在快乐,不妨观照欲望的真面目,在享受欲望的同时,又不爱它牵绊折磨,进而超越它,千百万不要太贪恋它,或太压抑它。
佛法是自然,自然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凡是只要不走极端,都是美好因缘。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08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道是属于有我和无我之间的看法,
也就是说佛陀不提倡永恒的我和会断灭的我。
佛法的中道不是形容对可爱的欲望生起不贪爱和不压抑之间。
这种不压抑和不贪爱欲望说法也许是为了保护一些自称觉悟又可以拥有性生活的邪师。 |
|
|
|
|
|
|
|
关于佛法,法师和高僧和会告诉你的故事
金刚经说佛陀从来没有渡化过任何人,从实相的角度看,并没有所谓众生和佛陀,也没有谁渡化谁。(我有疑问?)在这人间苦海里,人人都有手脚可以游 上岸,如果一定要抱着师父的救生圈,而且指名一定要在佛教出厂的[佛陀]品牌才愿意使用, 这不只荒谬,而且是自欺欺人,离佛法越来越远。
当我读到这一本由台弯作者吴九箴著作的穿上你的ARMANI 在红尘中成佛吧这本书,让我着实吃了一记闷棍,一时百感 交集,无从说起,只能借一首诗表达内心纷至沓来的多种感触,欲说还休,只有道个天凉好个秋。
的确,吴九箴的这本著作说出了许多学佛的误区与迷思,他所体验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形式或仪式的心法,是从体验快感开始的, 也就是是从自然和人性的需求开始的。饿了就吃, 累了就睡,这就是自然;该笑就笑,该哭就哭, 这就是人性。佛法是教人保持觉知地去体验这一切, 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让自己成为封闭的生命系统, 让自己与社会众人或这个世界隔绝。
读这本书时,我对他颠覆传统的学佛过程念经持咒,感到有些认同,他说佛经参考就好, 不要太执著,他说如果你觉得念经比较安心,那也就别管他人咋说,自己自在最重要;相对的,如果为了念经搞到坐立不安,艰深为了搞懂经文而伤脑筋,不如把经文忘掉,因为 ,不知所云的经文对你的自性反而是种障碍。
有一段说得更为不可思议,他认为人身有无法解读的因缘聚合,才拥有灵魂和肉身,有了眼耳鼻甜舌身意,才能体验这个红尘世间一切。当你看见了迷人的彩霞,何不尽情欣赏,就像看见美女与鲜花一样, 那种让人身心舒畅的美感,也是因缘,为何有些学佛的人,都要逼着自己去否定他?
作者说既然能以人身来到这个世间,是要让你借着这个肉身感受各种滋味,这才是关键,咋会反过来[空]这个概念,而不让眼耳鼻甜舌身意去发挥功能,体验人生风景呢?
如果你扼杀了内存灵性的需求;一个人活在这世界里,而又全身强烈排斥这个世界,即使神经系统不崩溃,内存的精神系统也会错乱。
这一段,我就有些捉摸不到作者的愿意,我想作者可能让我们的肉身感触色香味觉的无常,让自己的自力觉醒和观照,观察自己的贪噌痴慢。
鉴于书的内容太长先告一段落,下次输入一些争论性的内容,好让网友能抒发已见。 |
|
|
|
|
|
|
|
发表于 13-12-2008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有他的書...不過...不是你這本...
我很欣賞這位作者...
也有與其相左的想法...
可是...我覺得...很多人都不相信他那一套...
很多人都只想到祭拜...而不是去自修...
也因此...我都不敢介紹他的書給我的長輩...
因為...他們只在乎形式...而不自我觀照...
與作者有共鳴的一句話...:不想当人,就别想成佛
也因此而買了這本書...
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2008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oong143 于 13-12-2008 11:52 PM 发表 
我也有他的書...不過...不是你這本...
我很欣賞這位作者...
也有與其相左的想法...
可是...我覺得...很多人都不相信他那一套...
很多人都只想到祭拜...而不是去自修...
也因此...我都不敢介紹他的書給我的長輩. ...
真想不到还有你这样的知音,你说得不错,像这样颠覆传统的书籍,
若想介绍给同修,还得考虑他们是否能接受这样的论调,像我只有早晚课的
十念法,好多同修也是不能接受的,最重要,我们经常得自我观照内心的运作,
一天的起心动念有没有动了贪嗔痴,在财色名食睡有没有过量。
这个作者共写五本有关佛学的书籍,我买的这本是他最后的一本,因为他不想
再为这些课题与人纠缠不清。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08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2-2008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沒看過他的書. 不過, 看以上的論調, 並沒有什麼新奇.應該算是新時代印度系脈的, 作者是參考印度大師們的見解, 有感而發. 佛教弓拉得太緊, 新時代印度系又很鬆懈. 基本上都是同一脈, 沒有衝突. 鬆緊度, 自己給自己調諧比較好. 最不好的是逼人接受自己的鬆緊度..
[[i] 本帖最后由 新網友 于 15-12-2008 11:27 AM 编辑 [/i]]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08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erang 于 13-12-2008 09:33 PM 发表 
关于佛法,法师和高僧和会告诉你的故事
金刚经说佛陀从来没有渡化过任何人,从实相的角度看,并没有所谓众生和佛陀,也没有谁渡化谁。(我有疑问?)在这人间苦海里,人人都有手脚可以游 上岸,如果一定要抱着师父的 ...
金刚经经有句偈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则现如来。”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08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hoong143 的帖子
对,这才叫 佛法。因为他们太着重“佛像”。只有活在当下,体会现在。
这才是我看到最有智慧的学者。不过。。。。。。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