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圣谛是佛法的要义,它是一切佛法的根基,没有四圣谛没有佛法,没有不落两边的中道、八正道,无常、苦空、无我。没有四圣谛,没有佛教的圣者。所以能够深入掌握了解四圣谛,才算真正了解佛法,佛法的修行基础才能稳固。
“苦集滅道”四圣谛
我以为苦谛是四圣谛里最重要的一环,这个部分搞清楚了,自然能够掌握佛法的集谛和道谛,具备了佛法的苦集道圣谛,才有佛教的灭谛可谈。
苦圣谛
讲到苦谛,一般上是从八苦来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忧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简单来讲,五取蕴苦。
小弟以为从究竟义来看,佛法不讲五蕴是苦,而说五取蕴是苦。苦是因为不断,无数次连续的对(五蕴)爱染,产生强烈的「执取」而生起。
那么什么是五蕴?五蕴就是我们现实的身心世界。五蕴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主从的关系,只有相互相续的关系,不能说色从识生或者识从色生。五蕴是缘起所生,所以不断地经历成住坏空的阶段。但是这个无常无我,终归于灭的五蕴并不会引发无边的苦,而是执取着于它们(五蕴)才会产生各种苦恼。所以以佛法来讲,对于五蕴和世间的描述都可以从缘起出发,而得出无常无我,不圆满,不自在-苦的结论。这里的苦只是对现象界(世间/五蕴)的描述,它并不是佛法所描述宗教上的“苦恼”,后者是要从执取五蕴来讲。
我们知道苦是从取而来,而爱是取的因,有「取」就有五取蕴,有五取蕴就有苦的生起。传统佛教的无余涅磐观则进一步的以为有五取蕴是我们存在/轮回的原因,如果我们没有五取蕴,就没有在未来存在/生起/轮回的原因。没有了五取蕴,这一生的色身灭了,就不再轮回,达到彻底的解脱-无余涅磐。而小弟以为当我们把灭苦推向于脱离轮回时,(无论是外道的有客观存在的涅磐世界如梵和自我或者如佛教般火熄灭了,不能闻火去了那里,状态怎样等)我们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形而上的范围。所以佛法的苦谛还是放在灭除执取就好,尽量避免走向任何哲学的描述。实际上,对于一个完全没有“取”的圣者,他根本不会在乎灭后的世界是怎样,我们之所以会问,会期待(上天堂,回归梵,脱离轮回等等)那是因为我们还有取。
所以宗教/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种种描述,背后都有一个不得以的悲情,内心总是希望有一个相对于不圆满的现实世界,存在着一个绝对安乐,快乐,永恒的世界/境界。对种种形而上学的解脱观点,是因为我们执取于五蕴而生苦,如果(五取蕴)苦熄灭了(只能根据佛陀通过缘起正观的方法,依据外道的看法,苦灭只能寄托在来生证入他们所提出形而上的”xx "),对于如何消灭客观苦的种种问题/争执也就熄灭了,戏论灭了。对于一个彻底灭除内心烦恼的佛教圣者来讲,既然苦已经止息了,自然不会再去追求这种世界/境界/消灭。
依佛法来讲,要灭除生命中的苦恼,就要离开五取蕴,而不是叫我们离开五蕴。因为五取蕴源自于爱染,有爱染就会有”有(五取蕴苦)因缘,只要有爱,(五取蕴)就会再生,(五取蕴)苦就不断的生起,轮回。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苦集圣谛,是因为无明。如果能够完全远离爱取,就是苦的熄灭-涅槃。
节自于
五蕴是苦?还是五取蕴是苦?
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
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二)
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 (三)
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四)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15-4-2009 06:50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4-2009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upatissa 的帖子
當痛苦升起,它消失。
而,當它消失後,痛苦又再生起。
那裡,就只是痛苦的生起和消失!
每樣事物就只是生和滅,
而不是好像有任何事物持續著一般。這種看法,
將會使我們對世間產生一種平心靜氣的平和感覺。
我們不認為快樂是「我們的」,同樣地,
我們也不認為不滿和不快樂是「我們的」。
當我們不再那樣地去認為,
去執著快樂和痛苦的時候,
所剩下的就只是事物的真實本然了。[1]P.49
痛苦(suffering)是何時升起的呢?它是在
我們瞭解到我們已經獲得了什麼的同時升起的,
這就是痛苦依住(lie)的地方。
如果我們存有「自我」(myself)的想法,那麼,
我們周遭的一切便都成為「我的」(mine,我所),
而困惑(confusion)就跟隨而來了。[4]P.49,[8]P.185
一切事物只是事物,它們不是任何人痛苦的原因。
這就像一根非常銳利的刺,它使你痛苦嗎?
不,它只是一根刺,它不打擾任何人。
世上的一切事物單單只是事物,是我們招惹它的。
如果不理它們,它們不會打擾任何人,
所以佛陀說:「寂滅為樂。」[3]P.149,[6]P.217
要將五蘊從煩惱(雜染)和執著中分隔開來,
就好像要在森林中清除樹叢而不砍樹一樣。
一切都只是不斷地升起與消逝罷了
──煩惱並無立足之地。
我們不過是跟五蘊生、死而已了
──它們只是依著它們的本然來、去罷了。[7]P.31
我們就「生」在我們認為事物為「我所有」的當下
──從「有」(becoming)而生。無論執著什麼,
我們便「生」和存在當下。[4]P.6,[8]P.112
「存在」意思是「生之領域」:
感官欲望生於色、聲、香、味、觸和法中,
與這些事相認同;
心,緊緊地執持且黏著在感官欲望裡。[8]P.109
了解在心中生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覺而已。
它們是短暫變化的,它們生起、存在、消失。
它們就只是那樣。它們沒有自我或存在,
它們既不是「我們」也不是「他們」。
他們是不值得執著──沒有一樣值得執著。[8]P.98
如果有所執取,這就叫做「生」。
生與死二者都是建立在執著「諸行」、
懷想「諸行」上面的。[5]P.36
就像從樹上掉下來一樣,在我們明白怎麼回事以前
──「碰!」我們已經撞地了。(不清楚摔的過程)
這跟十二因緣一樣。我們直接所經驗的痛苦,
是經歷了整個十二因緣勾鍊(chain)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勸誡他的弟子們
要審查(investigate)和完全地知曉他們自己的心,
才能在他們「撞地」以前,捉住自己。[4]P.53
《阿姜 查的禪修世界》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4-2009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緣起很詳盡地指出苦的生滅如何發生,
它揭示苦的生滅是輾轉相依的自然現象,
並沒有鬼、神、靈物或其他東西能製造苦或滅除苦。[8]P.45
我想佛教從印度消失的主因是因為
佛教徒錯誤地解說法義,
將佛教的中心思想--緣起,
解釋為印度教或婆羅門教
三世輪迴及梵我的思想。[8]P.94
佛教的教義從主張「無我」轉變到有「我」時,
佛教便消失了,
自我的觀念進入佛教當下,
佛教隨即自然而然地從印度消失。[8]P.96
所有的祭拜、祈禱儀式,都不屬於佛教的。[1]P.193
不要太黏縛著各式各樣的儀式,直到成為戒禁取;
必須是能清淨身口,然後成為自淨其意的立身處。[1]P.199
真實的佛教是身口意的修習,怎樣去熄滅煩惱。
真正的佛教不必和書本、經文、佛教儀式及外在事物
如神明、宇宙等發生牽連。[1]P.207
佛法的正見必須具備二個條件:
第一,學佛的目的是在解除痛苦;
第二,學佛必須可以親身體驗,毋需盲目相信別人。[3]P.1
所謂輪迴,
不應該理解為所謂的宿世、今世和來世,
事實上這是由
「貪欲」、
「隨著貪欲去做」和
「從貪欲的行動所升起的果報」
這三種組合而成的圈子。[1]P.49
一個人的內心升起「我是什麼」,
而他能覺察這個念頭的升起,這就不是一種「生」;
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覺察,
就是「生」。[7]P.47
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到,
當貪、瞋、癡等煩惱升起,自我就已經誕生,
每一次就是「一生」。[8]P.30-31
以佛法的觀點而言,
快樂意指完全沒有飢渴和欲望。[2]P.140
渴求的本身即是變異的,
因此永遠無法被滿足。[2]P.142
渴求由一個時期發展到另一個時期,
渴求永不止息。[2]P.143
渴求是導致苦的原因,不論是哪一種程度的渴求,
都將帶來某一類的苦。[2]P.150
《阿姜 佛使的禪修世界》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4-2009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所說的法可以簡單歸納為:
「不要執著任何事物」,其意義就是叫人
不要把任何事(物質、境界、行為、精神狀態、
行為的結果)執著為「我」、「我所有」。[7]P.67
世間充滿著什麼?
充滿著生、住、滅的事物,
執著就苦,
不執著就不苦。[5]P.124
(Upa:五蕴是什么?五蕴是缘生法,无常无我苦空,迁流不息的行。
执取五蕴就是苦,不执取五蕴就是苦的熄灭)
哪個地方有執著,那兒就有束縛,
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束縛,兩者同樣都會捆綁人。
只要執著事物為「我」或「我所有」,
便會產生繫縛,而人一旦陷入繫縛之中,
就好比身陷囚獄一般了。[7]P.16
我們學習佛法,修持止觀
就是為了要摧毀執著。[7]P.17
如果有執著的話(即使是執著善),
便是苦。[3]P.57
「法」比喻為筏,「法」的智慧應該用來渡過苦海,
不應該以它為唇槍舌劍而互相傷害;
不可執著它,甚至已到彼岸、登陸了,
還背著筏,不願與它分手。[5]P.42
見解的執著大多是來自那公認為最好的
風俗習慣、文化或宗教教理。[1]P.69
由於錯誤的見解而執著為神異、靈驗之修行,
還都是戒禁取結。[1]P.173
若不執著「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
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5]P.144
《阿姜 佛使的禪修世界 - 二、不執著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4-2009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旨在告訴我們,
沒有一個自我,
也沒有任何屬於自我的東西,
有的只是誤解妄心。
人只有身和心,
而身和心只不過是自然的過程罷了。
它們像一個能夠處理和轉化資料的機轉。
如果它們以錯誤的方法來運作,
就會產生愚癡和迷惑,
使人誤以為有一個自我,也有屬於自我的東西。
如果它們以正確的方法來運作,
那些感覺就不會產生了。[3]P.3
觀照出萬物是空無自我,
沒有實質能被執取為「我們所有」,
那就是佛教的真相或佛教的核心,
也是修行佛法的中心原則。[1]P.46
佛法的主要原則──「任何法門都不可執著」,
不外乎完全祛除執著有「我」或「我所有」。[3]P.58
無我的教法,只能在佛教中發現,
其他宗教教大家要執著自我。
如果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有一個我必須予以執著,
那麼他一定無法體悟自我是不存在的。[3]P.61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悅」
這裡的「生」很明顯地,就是指我慢的升起。[7]P.39
任何時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
當下就有「生」、苦與輪迴。……
如果外在環境美好,以致「我」沒有升起,
內心就呈現安詳,這就是一向涅槃,
是一種短暫的涅槃,是涅槃的「樣品」,
它寂靜、清涼。[7]P.44
如果我們修習,思惟這些真理──
只是無常、僅是無我、就是如此、
只是自然要素、純粹是因緣,
用我們已經解釋過幾次的方法,
自我漸漸褪色和消散,
直到沒有可被摑掌的自我,
也就是說,問題在此終結。[2]P.29
沒有「我」和「我所有」這種感覺的阻擾,那麼,
就沒有任何帶有擾動形式的渴求,
也沒有希求的苦惱,這是寂然,心靈的完全自在,
這是佛教目標上的快樂,
它是佛教最高層次的「解脫」。[2]P.156
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
輪迴就沒有機會出現,
內心就會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
直到完全習慣於涅槃,不再變化,
這就是圓滿的涅槃。[7]P.51
真正的緣起是直接滅苦的修行。[8]P.31
很明顯地,
佛陀教導緣起的用意
在於更加徹底滅除我見或滅除自我。
單靠一一分析五蘊來看「無我」還不夠,
才必須看清緣起的現象。[8]P.32
工作是做了,卻沒有作者。
道路是走了,卻沒有走者。
這首偈指的就是阿羅漢,他們是修習佛法的人,
他們是走完了聖道、抵達涅槃的人,
但卻沒有發現到走路的人或修行的人。
「做而無做者」的原則,
必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加以體會和應用。[3]P.101
《阿姜 佛使的禪修世界 - 三、無我、無我所》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upatissa 的帖子
明白了五取蕴而不是五蕴是佛教的苦圣谛,对于佛法的集谛也就不说自明了。
渴爱是(五取蕴)苦的原因。如依12缘起来看,就要有爱就有取,有取有“有“(五取蕴苦),所以渴爱是苦不断生起,轮回的原因。
我人由于无法深观/认识到苦从爱染执取而来,所以面对苦幻无常的境界,爱染执取不断生起,引发苦不断,连续的生起,在佛法里有个术语叫做无明。无明就是不知缘起,不知四圣谛。简单来讲,无明与爱染就是集谛。
既然苦是因为无明与爱染,苦灭圣谛当然是指没有无明,没有爱染的境界。没有无明与爱染,即使面对缘起无常苦幻的蕴处界,“(五取蕴)苦永远不会生起,这是灭圣谛,既是涅磐。 |
|
|
|
|
|
|
|
发表于 16-4-2009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以为从究竟义来看,佛法不讲五蕴是苦,而说五取蕴是苦。
(Upa:五蕴是什么?五蕴是缘生法,无常无我苦空,迁流不息的行。
执取五蕴就是苦,不执取五蕴就是苦的熄灭)
五蕴是"缘生法", "无常", "无我", "苦", "空",
五蕴是"苦"
那你是不是自打嘴巴?
五蕴是苦,五取蕴是苦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三法印 的帖子
佛法不讲五蕴是苦,而说五取蕴是苦。
这里的苦意指宗教上/内心的苦
五蕴是"缘生法", "无常", "无我", "苦", "空",
五蕴是"苦"
这里的苦只是说明五蕴世间是缘生法", 是"无常",是 "无我",是 "空",是不自在,是不圆满。但是不圆满,不自在,无常无我的五蕴世间,只是自然法则,其自身不会造成(宗教上/内心) 苦恼, 唯有当人们执取于这些缘生法的常乐我净,(宗教上/内心) 苦恼才会产生。
花开花落怎会造成人们的苦恼呢?只有当人们执取爱染于这些花,才会为花开花落而忧悲苦恼。五蕴世间的生生灭灭怎会造成苦恼呢? 只有当人们执取爱染于五蕴世间,才会因为生老病死等而忧悲苦恼。一切都是执取惹的祸,没有执取,就可以超越生老病死等忧悲苦恼。
五蕴是"苦",是共世间一切宗教哲学,尤其是印度宗教/哲学。任何宗教如果从这里出发,最后必然要把解脱推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范围,是把解脱推向来生。
五取蕴是苦,我暂时还没有看到有任何的宗教哲学宣扬这样的真理。是纯粹属于解决生命的苦恼,是不待时节的。 |
|
|
|
|
|
|
|
发表于 16-4-2009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三法印 的帖子
只要有执取,还是会苦
当然五蕴常乐是废话,五蕴若常乐,也没有所谓的现象界,一切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生没有灭,当如婆落教所讲的"梵"。
我们应该分别两种苦,一种是世间人所认知的苦,一种是佛法所认知的苦。前者即使你没有从缘起角度来看,你依然可以得出/感受到身心/世间是苦,这种苦在印度可以说奥义书以来印度圣哲所共识的。区别在于,缘起只是更合理的给予解释身心/世间为何是苦,他只是自然法则。
后者是佛陀的创见体验,佛陀以她的甚深智慧,体证到人类内心所感受到的苦迫,不是来自于缘生缘灭,苦幻无常的五蕴世间,而是来自我人爱染执取于这个五蕴世间。不但是世俗生活如此,即使是哲学宗教上的天堂,上帝,梵,道,跳出/脱离轮回等概念,无不根源于爱染执取五蕴。 一切宗教,哲学就是因为体认到五蕴/世间是苦,所以才会建立此岸彼岸,绝对相对,有为无为等二元哲学概念。每个哲学/宗教对于形而上的彼岸/无为都有自己的理论,然后大家为了各自的哲学理论而争吵不已。而一个佛教徒,她如果能够认识到人类心灵上/宗教上的苦来自于对五蕴/世间的执取,而不是五蕴/世间自身,有没有天堂,上帝,梵,道,彼岸,绝对,无为世界等,都不会对他的信仰构成危机,因为他知道只要放下对五蕴的执取,他就超越了因为"生老病死"等而引发的忧悲苦恼。已经超越"生老病死"等忧悲苦恼的圣者,还会期待/争论/追求一个客观上不生不死的境界吗?
他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争论彼岸的课题,对他来讲,彼岸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须不需要的问题,就象佛陀在"毒箭中的比喻"所讲的一样。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不是形而上的课题,而是生命苦恼的问题,这个部分解决了,无论形而上的课题的答案是什么,都不会对你生命构成苦恼。 |
|
|
|
|
|
|
|
发表于 16-4-2009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upatissa 的帖子
你说苦的根源在执取是绝对没错的
那是谁去执取? 是谁感受苦? 是谁知道苦?
是谁去放下执取? |
|
|
|
|
|
|
|
发表于 16-4-2009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三法印 的帖子
我。。。。。。![](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ea.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upatissa 的帖子
一个花瓶,从他生那一时刻开始,它注定朝向于灭的方向。因为花瓶是缘起无常法,终归于灭,宛如任何缘生法,是无常,不自在,不圆满,是苦。
即使如此,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花瓶的存在或者你知道但是不爱染执取于它,当成我的,就算这个花瓶破了,也不会造成你内心任何的苦恼。相反的,如果你爱染执取于这个花瓶破是我的,花瓶的动静都会让你患得患失,如果花瓶破了,那是苦上加苦。
由此可见,无常苦幻的缘生法(五蕴世间),不必然引发苦恼,惟有爱染执取于它(五蕴世间),苦才会生起。以佛教术语来讲,就是五取蕴是苦。花瓶如此,五蕴世间也如此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三法印 的帖子
[quote]那是谁去执取? 是谁感受苦? 是谁知道苦?
是谁去放下执取?[/quote]
除了缘生缘灭的自然身心之外,不存在宗教哲学上所讲的自我。以大乘唯识的术语来看,所谓自我不过是人类的虚妄分别的错误观念。
与其花时间去探讨自我的存在与否,倒不如去看看你为何追问这些问题,不就是内心对五蕴的执取?
有时间的话,慢慢去体会以下的智慧之语。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學習斷除執著,
只需要學習這件事,你就會瞭解佛教的本質了。[7]P.20
想瞭解Upa^da^na(執著)必須將英文中
依戀附著(attachment)、黏著的(clinging)及
緊握的(grasping)三個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這樣才能確切表達Upa^da^na的涵意。[7]P.19
世間充滿著什麼?
充滿著生、住、滅的事物,
執著就苦,
不執著就不苦。[5]P.124
佛法旨在告訴我們,
沒有一個自我,
也沒有任何屬於自我的東西,
有的只是誤解妄心。
人只有身和心,
而身和心只不過是自然的過程罷了。
它們像一個能夠處理和轉化資料的機轉。
如果它們以錯誤的方法來運作,
就會產生愚癡和迷惑,
使人誤以為有一個自我,也有屬於自我的東西。
如果它們以正確的方法來運作,
那些感覺就不會產生了。[3]P.3
一切事物只是事物,它們不是任何人痛苦的原因。這就像一根非常銳利的刺,它使你痛苦嗎?
不,它只是一根刺,它不打擾任何人。
世上的一切事物單單只是事物,是我們招惹它的。
如果不理它們,它們不會打擾任何人,
所以佛陀說:「寂滅為樂。」[3]P.149,[6]P.217
我們就「生」在我們認為事物為「我所有」的當下
──從「有」(becoming)而生。無論執著什麼,
我們便「生」和存在當下。[4]P.6,[8]P.112
如果有所執取,這就叫做「生」。
生與死二者都是建立在執著「諸行」、
懷想「諸行」上面的。[5]P.36
就像從樹上掉下來一樣,在我們明白怎麼回事以前
──「碰!」我們已經撞地了。(不清楚摔的過程)
這跟十二因緣一樣。我們直接所經驗的痛苦,
是經歷了整個十二因緣勾鍊(chain)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勸誡他的弟子們
要審查(investigate)和完全地知曉他們自己的心,
才能在他們「撞地」以前,捉住自己。[4]P.53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16-4-2009 09:2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6-4-2009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upatissa 的帖子
不错的见解~![](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ea.gif) |
|
|
|
|
|
|
|
发表于 16-4-2009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upatissa 的帖子
当有人问
是谁去执取? 是谁感受苦? 是谁知道苦?
是谁去放下执取?
不要以为是在追问有个自我的存在, 这是一个很深的问题.. 好好去体会.. |
|
|
|
|
|
|
|
发表于 16-4-2009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三法印 的帖子
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总要把事情弄得那么深?
唐穆宗長慶二年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慕鸟巢禅师的大名,便入山求见。 白居易见到禅师后便说:“禅师居的地方太危险了!”这是好意,不想禅师并不领情,反唇相讥道:“太守的危险比我更大!”白居易问:“弟子位镇江山,哪来危险?”“官职越大,妄念越多,就像柴放到火上,能没危险?”白居易若有所悟。又心有不甘,便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佛法大义是说不出来的,白居易问这个问题,也有难为禅师的意思。如果是僧人问这个问题,禅师一定不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白居易是位俗界中的人,不正面点他不起作用。于是鸟巢禅师便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一听未免失笑,说:“三岁的孩儿也懂这个道理。”鸟巢禅师说: “三岁孩儿虽然能懂得,八十岁老翁却做不得!”白居易是个绝顶聪明的人,马上明白了禅师的用意,一言不发的向禅师顶礼而退。
做人可以简单很多的。 |
|
|
|
|
|
|
|
发表于 16-4-2009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外道不请自来???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6-4-2009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三法印 的帖子
是谁去执取? 是谁感受苦? 是谁知道苦?
是谁去放下执取?
追问以上问题并无法看到/灭除苦痛的原因,只会陷入哲学/神学的争论。去观察苦痛如因爱染执取而生起。受爱取如何在六根+六尘接触而生起,学习如何在根境接触生受而不贪染执取,不是更有直接吗?一切有关于自我的描述,不过是像在争论不孕女人的孩子一样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9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upatissa 的帖子
是谁去执取? 是谁感受苦? 是谁知道苦? 是谁去放下执取?
无关自我的描述!!!!
你说去观察苦痛如因爱染执取而生起。受爱取如何在六根+六尘接触而生起,学习如何在根境接触生受而不贪染执取,不是更有直接吗?
来读读
佛告比丘:
「若比丘於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善思之![](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若学习如何在根境接触生受而不贪染执取, 即使贪染执取断去, 尚有"我不贪染执取", "我慢"的知见存在...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7-4-2009 12:18 A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