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24|回复: 282
|
散文原创 转贴19. 他空见和自空见
[复制链接]
|
|
学佛的障碍障礙是一種前進的阻力,它是通於世間學和佛法。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障礙。但是作為佛教徒,我們比較關心佛法的部份。 當一個人無法應用世間的語言時,這是語言的障礙;無法和別人溝通,這是溝通的障礙,。 。 。 。這是世間的障礙。 佛法方面,當一個人,在看/聽/討論佛經/論/書時,不能看到它背後所要帶出的意義,這就是一種大障礙了。用佛教的術語來講就是業障,根源於我執和法執,這些都是要學習去除掉。 。 。世間的障礙,頂多帶來世間的不便;但佛法的障礙會帶來生死的輪迴,不能不除阿! ! 當然這是沒有絕對的,世間的障礙有時也會造成學佛路上的阻力,如完全不懂華,梵,巴利,藏,英,日文。 。 。 ,這在學佛上就比較吃虧,雖然是世間障礙,不過也可能會成為學佛路上的阻力。 另一方面,對於衷心解脫者,去除佛法上的障礙就好,世間的障礙不一定要個個精通;不過對於學菩薩道的佛教徒,佛法上的障礙固然要除,世間上的障礙也要去除,因為菩薩需要種種的工具來度眾生。這是為何古印度的菩薩說:菩薩應當學五明。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0-10-2009 05:41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9-5-2009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明
無明的定義:
『雜含』(卷一二·二九八經)解釋無明說:「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
從根本來講,無明就是不知緣起,不知四聖諦。
佛法以有情為本,有情之中,又以人類為中心,舉凡世間知識與宗教哲學都與解決苦的問題有關。佛陀說法當然也是為了解決苦,佛法說到有情(人類),多從蘊、處、界下手,要解決苦,也多從蘊、處、界談起。
有情的苦迫,追根究底,都是我見在作怪。我們都是有意無意的直覺到有個自我。這個自我,有各種各樣的名稱/推想,可以說是一切文化中的核心論題。無論是印度的梵我和一,中國的天人合一,西方的上帝觀,舉凡人類的科學,文化,哲學等知識,莫不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強烈的自我感,往往造成錯誤顛倒虛妄的思想與行為。佛陀菩提樹下覺悟到,就是人類這種顛倒妄想的“自我“就是造成了個人身心苦迫。所以要解決這種苦迫,就要徹底的去除我見。
佛陀覺悟了緣起法,就是徹底的去除我見的不二之方法。覺悟了有情無論從蘊、處、界來看都是緣起所生,是無常,苦,空,無我。如實地觀察,久而久之,我見少了/沒有了,自然而然就不會有愛染與執取,苦迫減少了/滅了。
所以要滅苦,可以從不同的方向下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可以,都是不同角度去探討有情/人類。不過都不應該離開緣起的無常苦空無我來觀察。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分析背後皆含藏著佛學的根本看法,那就是所謂蘊、處、界都是非永久的,即「無常」,是伴隨煩惱的「有漏法」,是「苦」,是非實體性的「無我」。
注:蘊、處、界也有另外一種說法:
佛陀分析有情生命為:蘊、處、界三科。
五蘊:色受想行識,依色心不離而言,色一而心四,乃是側重心理的分析。
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色五而心一,乃側重生理的分析。
六界:地水火風空識,也是色五而心一,所不同於上者,乃是側重物理的分析。
總之,一切構成有情之法,不出心理、生理與物理三大類。後來阿毗達磨論師對三科內容加以推演,擴充其內容。五蘊如舊,十二處分內六處與外六處,也即是六根與六塵。於十二處加六識,合為十八界。由此證明:不論早期根本聖典,或是後來的大乘論書,對有情生命的分析,或詳於色而略於心,或詳於心而略於色,對色心的倚重倚輕,容有不同,而色心不可或缺,即是不爭的事實。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5-2009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梵和缘起
佛教说无明是不明缘起
吠檀多说无明是不明梵
那么佛教的缘起和梵有何区别?
佛法在印度流传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含摄世间善法,佛陀时代如此,部派佛教如此,大乘佛教也还是如此,密教教更不用说了。
轮回,解脱,三界,佛,如来。。。都不是佛教发明的词语,是印度本来就有的概念,佛陀只是借用来说明自己的体证。
有些是继承,
有些是净化,
有些是批判,
有些是创新。。。
我们不能够因为佛教/印度教共享同样的字眼,就定论两者是相同。很多时候内涵上都有很大区别。无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梵和缘起是对立的,
梵是常一我净
缘起是无常,非独立,无我/空,没有自性,不自主
梵是绝对的
缘起是相对的
梵我是超越现实,客观/主观唯心主义,
缘起无我是现实经验的,中道如实观的
梵我是虚幻,幻想有个常乐我净,绝对真实的超越世界,所以对于现实世界,是厌世的,逃避的,把它说成虚幻,是梵衍生出来的。梵是真实,现实是假的。
缘起是经验世界,苦是在世间,灭苦也还是在“现实“世间,而不是缥缈不可知的世界及未来。
梵是“不落因果“-幻想有个不生不老不死的的境界。外道幻想大修行者/解脱者涅磐了可以脱离脫離於因果法則,圣者不受因果业报。展现的是逃避现实,向往神秘虚幻的世界,出世却不入世兼独善其身。(欣彼厌此)
缘起是“不昧因果“ – 佛教的大修行者/解脱者,是透彻因果,解脱了也还要承担过去所造的一切业,也会因为业力引发而承受果报。那为何说佛教的解脱者证涅磐,就是苦灭了?这是因为佛教圣者虽为因果法则牵连,不过却不昧因果,心不起执著烦恼。展现的是勇于承担/担当及改造现实世界的精神,出世(心不为现实苦无常的世界而起执著烦恼)兼入世(积极于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积极参与净化这个世间。典型的例子是佛陀,舍利佛,目见连,那先比丘,龙树,提婆等等。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5-2009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依止,法依止, 莫异依止
自依止,法依止, 莫异依止。
这是佛陀入灭前的最后教诲。莫异依止, 是不要我们去依靠外来神力(神教),生命自我的执著,还是要依靠自身去解决。不过如果太注重自我,又容易陷入唯我和唯心的层次,犯上增上慢,以自我中心。如能皈依自我,皈依真理/法(缘起法),一方面不会陷入他力迷信的信仰;另一方面又不会陷入自我傲慢的心理。
印度宗教里,信仰众神/一神的信仰,是属于佛陀排除在外的宗教层次(莫异依止)
佛陀比较赞叹的宗教层次,是依靠自己去除内心贪嗔痴的宗教,佛教,耆那教,印度六派哲学都有这种特质;
佛教不共于其他印度宗教/哲学的立场是佛陀不但皈依自己,也皈依法(缘起法),这也是为何佛陀可以去到无我的宗教层次,其他宗教至多只能到唯心层次.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5-2009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upatissa 的帖子
很多类佛新兴宗教,称佛做菩萨的,滥些就混饭吃,骗骗钱,骗骗财,骗骗色;好一点,其导师多数就只是落于自我唯心层面,傲慢自大,这才会称佛做祖;最惨的是,其信徒由于崇拜老师心态,往往只能达到她力信仰的层面。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5-2009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
古印度人/人類對於存在的探討而認知到“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任何哲學家/宗教家在探討“存在“哲學時,背後都有一個不得以的悲情,內心總是希望能夠解決存在/現實世界所引發的苦。為了解決這個客觀的痛苦,提出種種形而上學的概念.不外是
1。想像有個絕對自由的自我/靈魂可以去到超越存在/有為法/輪迴的世界。有一個相對於不圓滿的現實世界,存在著一個絕對安樂,快樂,永恆的世界/境界。
2。徹底消滅存在/五蘊,自然達到徹底的滅除主觀/客觀的苦惱。
如果把這種人類的慾望加以放射出來,典型的代表就是基督教的天國與印度教的梵,前者是一個絕對世界,後者可以是絕對世界/境界/精神。古印度還有一種想法,就是消滅存在/五蘊,一切苦惱的產生,都是因為存在自身,沒有了存在,自然也不會有因存在而引發的苦。這種是思想的代表派係是婆羅門教的正理學派與部派佛教解脫觀。以下是正理學派的解脫邏輯:
當獲得真實的知識時,錯誤的認識就消失。當錯誤的認識消失時,過失就消失。當過失消失時,行為就停止。當沒有行為時,生就不能存在。無生時,苦就終結。隨著苦的終結,就將獲得解脫,這就是至善。
部派佛教則是通過徹底消滅存在,來達到不再生,不再輪迴的目的。比前者高明的是不需要預設絕對自我/世界的存在。對於深思過生命的人來講,必然會發覺/體會“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如果能夠徹底消滅存在/五蘊,一切因存/五蘊在而引發的苦,也自然而然的沒有了。
對於正理學派來講,沒有“生“(輪迴),一切主觀客觀的苦都即將終結。和部派/原始佛教區別的是,正理學積極的談/承認解脫後的自我,而佛教認為沒有生就好像熄滅了的火一樣,你不能問還有沒有火(自我),火去了那裡? (解脫的自我去了那裡?如來在世時,尚且找不到自我/如來,何況是如來滅後?)。所以不去談我/如來存不存在的問題。比起正理學派,部派佛教可以說是更徹底的消滅存在論。不過另一方面,佛教又非常的反對他的解脫觀點是“斷滅“論。這樣的解說,不但超越了人類的經驗,知識,也違反了一般人的思維模式。
兩者看起來很不一樣,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希望滅除現實世界/客觀世界種種不圓滿的狀況所引發的苦。從古印度哲學來看,以上兩者都是推崇脫離現實世界/有為世界,超出生死輪迴,達到主觀/客觀上沒有苦的境界/世界。
解脫/涅磐的聖者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1.內心煩惱徹底止息
2.苦的止息
3.世界/存在的止息
4.輪迴的止息
唯有以上四種都止息了,才算是徹底的解脫/涅磐,對於部派佛教來講,就是無餘涅磐。每個印度哲學派係都是抱著這樣的解脫觀點,都是以脫離/跳出輪迴世間為最高級的解脫目標,佛教也不例外。由此可見,以上兩個不同的體系,都建立在“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這個命題上,為了徹底滅除這些苦,必須想像有個絕對自由的自我/靈魂可以去到超越存在/有為法/輪迴的世界;或者採取更絕的方式,徹底消滅存在,自然達到徹底的滅除主觀/客觀的苦惱。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的本質有味(乐), 但无常, 无常的快乐就是烦恼..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5-2009 1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5-2009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二)
這種解脫觀從所開展現出來的面貌,很難避免於偏向厭世思,逃避現實。厭倦這個輪迴世間/此岸,嚮往涅磐的另外一個世界/彼岸。我們把部派佛教以及印度主要外道的解脫觀稍作總結:
印度各學派解脫目標:
耆那教/吠檀多/數論/佛教都認為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所以必須超出生死輪迴,達到主觀/客觀上沒有苦的境界/世界
解脫方法原則:都相信徹底滅除內心煩惱是必要手段
耆那教/吠檀多靈魂/自我通過去到/進入一個沒有客觀苦的世界,耆那教說為世界的頂端,奧義書學者說是“神道“,吠檀多講是去到/進入梵,對基督教來講,就是天國。正理學派:
苦產生於生,生產生於行為,行為產生於過失,過失產生於錯誤的認識。
沒有錯誤的認識――〉沒有過失――〉沒有行為――〉沒有生――〉沒有苦
部派佛教(12緣起三世兩重因果觀)
部派佛教通過徹底消滅存在,來達到不再生,不再輪迴的目的。比前者高明的是不需要預設絕對自我/世界的存在。對於深思過生命的人來講,必然會發覺/體會“存在的本質是一種苦“,如果能夠徹底消滅存在,一切因存在而引發的苦,也自然而然的沒有了。
由此可見,印度各學派包括了佛教,都繼承了奧義書以來的解脫思想,都把跳出/不再生於輪迴世界作為最高的解脫目的。區別在於佛教的無餘涅磐給於了不再生比較合理的解釋。
問題是佛教的涅磐真的是建立在消滅主觀與客觀的苦上嗎,就像其它世間的宗教家/哲學家?如果是的話,那麼部派佛教把無餘涅磐說是終極解脫是對的,而我們也不因該輕易批判耆那叫/吠檀多等外道的解脫思想。
不過也有另一個可能,佛法的苦是建立在緣起(12緣起)所生,也就是苦的形成時建立在對於五蘊的執取,只要徹底放下對於五蘊的執取,苦自然滅除了。所謂的苦,是因為我們對於五蘊/存在的執取(依照大乘佛教來講,就是心“有所住“),只要內心捨棄對於五蘊/存在的執取,苦就自然滅了。
無明――>業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純大苦集。
無明滅――>業行滅――>識滅――〉名色滅――〉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 〉有滅――〉生滅――〉老死純大苦滅。
12緣起告訴我人,一個內心已經完全捨棄對於五蘊的執取,徹底滅除內心煩惱的聖者,就是解脫了。而解脫的聖者又怎會去嚮往去滅除客觀苦的存在來達到真正的解脫以期內心可以得到徹底的安樂? (比如通過去到一個沒有煩惱和痛苦的永恆世界和徹底消滅存在?)
依佛法正見來看,答案是不會。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宗教/哲學對於形而上學(尤其是存在哲學)的種種描述,背後都有一個不得以的悲情,內心總是希望有一個相對於不圓滿的現實世界,存在著一個絕對安樂,快樂,永恆的世界/境界。對種種形而上學的解脫觀點,是因為我們覺得苦,如果苦熄滅了(只能根據佛陀通過緣起正觀的方法,依據外道的看法,苦滅只能寄託在來生證入他們所提出形而上的”xx "),對於如何消滅客觀苦的種種問題/爭執也就熄滅了,戲論滅了。對於一個徹底滅除內心煩惱的佛教聖者來講,既然苦已經止息了,自然不會再去追求這種世界/境界/消滅。所以龍樹在中論,一開始就讚歎佛陀的緣起正觀,能夠善巧的滅除一切戲論,也是這個原因。
若講徹底解脫,佛陀在菩提樹下時已經做到了,不能說佛陀還會期待身心入滅以得到內心真正的安寧。這是期待通過去到一個沒有客觀苦的世界和通過消滅存來滅除痛苦的修行者/哲學家/宗教家才會有的修行盲點。這也是古印度其他哲學派系的終極解脫觀,也是為何我說,如果佛陀不談跳出輪迴/彼岸/無餘涅磐,恐怕很難引導當時的沙門/婆羅門苦行者向於佛法涅磐。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upatissa 的帖子
新名句....尽信佛,不如无佛。![](static/image/smiley/default/icon_redface.gif)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upatissa 的帖子
终归一句,从本质上来讲,是苦
若本质上来讲是苦, 为何还想要存在?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upatissa 的帖子
正见中的正见啊~![](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upatissa 的帖子
佛教有一个观念就是业, 业和轮回有怎样的关系, 业和心有什么样的关系是重要的关键.
明白业力如何结成, 如何保持, 如何成熟, 这样的缘起比较完整..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三法印 的帖子
如果我说生命本质是“乐”,那我们就乐了吗?
不会的,本质是这样,但定义苦的人还是我们,定义乐的人还是我们。
简单的说....地球是圆的,不管我们习不习惯。
实际上...虽然没什么好不习惯,但当思想演变成“圆形不好”时,我们就会不习惯。
就像人...开始有“自我”后,生老病死即是苦。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法无我
Sunyata Buddho,空,佛陀,知晓,醒觉,悦乐的人:我们的生命必定会老、必定会病、必定会死,这是肯定的。将会是怎样的病法?怎样的死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吧!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会因此而苦恼,因为这不是属于我们的,可是却是法,大自然的。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如果我说生命本质是“乐”,那我们就乐了吗?
不会的,本质是这样,但定义苦的人还是我们,定义乐的人还是我们。
--------
好吃的食物乐吗? 性爱乐吗?, 这种生命本质的需要定义吗? 你还来不急定义乐时它已经在你的心里.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来比较... 感触
我的城里的人死了
我的朋友死了
我的亲人死了
我的最亲的人死了
我要死了..
感触从中性的到激烈的, 越来越接近"我", 就越激烈, 这点正常的人都能感受.
"我"和"我的存在"并没有不同..
为何越来越接近"我", 感触就越激烈?
学佛法的我们能清楚吗?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1-5-2009 01:29 AM 发表 ![](http://cforum6.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好吃的食物乐吗? 性爱乐吗?, 这种生命本质的需要定义吗? 你还来不急定义乐时它已经在你的心里.
当然...已经在你心里,所以你需要觉知去再次认识他们。
你可以定义成是苦的,但改变不了本质。
就像...食物是需求,性爱是欲望,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或是怎样去定义,需求就是存在,欲望就是存在,所以佛法主张看透,而非消除客观世界的苦。(可以参考LZ的贴)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所以你需要觉知去再次认识他们, 判别是乐是苦
你不能把乐的感触硬说成苦, 那是你自我欺骗...
就像...食物是需求,性爱是欲望,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或是怎样去定义,需求就是存在,欲望就是存在,需求本身就是乐的,
但我说改变不了无常的本质。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1-5-2009 01:58 AM 发表 ![](http://cforum6.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所以你需要觉知去再次认识他们, 判别是乐是苦
重点不是怎么去定义,本质是什么才最重要。
不要太相信你的感觉,吃摇头丸就是被“乐”的感觉欺骗的人。
你不只需要重新去定义,更需要不去定义。
需求是需求,有些人就是以为需求是乐,结果暴饮暴食当取乐,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贴切的说...连企图“去改变无常的本质”都是错的,本质就是存在,客体奈何不了主体,就像你的手无法反抗你。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