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97|回复: 0

永别了……德里达 - Au Revoir Derrida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10-2004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雅各. 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1930年7月15日 - 2004年10月10日)



今天,打开邮箱,收到了一则震惊的信息:

一代哲学大师德里达,在今早与世长辞。我们这一代的另一颗巨星的陨落……

享年74岁,解构主义的思想源流之创始者,在法国巴黎医院因癌症病逝。这位雪白头发的法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其著作被译成多国语言,深深影响着大西洋两端的思潮。

法国总统齐勒也不得不表示:“因为他,法国献给了世界一个最伟大的当代哲学家,我们时代其中一位知识生活的主要人物。”

上个世纪60年代,当美国哲学界一些人正要“引进”法国的结构主义时,德里达向美国的同道宣布:结构主义在法国已经终结。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此后,病因哲学家展开了对德里达的研究、评论和对话,至今美国人仍在写“如何理解德里达”这样的题目。

德里达的著作不计其数。1967年对他来说,是绝对不会被忽视的年份,这一年《言语与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文字学》三部作品的发表,阐述了他的基本想法,也正式奠定了德里达在学界的地位。1972年德里达发表另一个重要的三部曲,这被视为他学术生涯中的第二个高峰。值得注意的是,主人为德里达树立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年代标记是1993年,这是《马克思的幽灵》(Specters of Marx)一书出版的年份。同时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在这篇显然是经过了反复锤炼、字斟句酌的简短文字中,德里达被放置在既有社、资对立又有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世界图景这一宏大叙事框架之中,其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因素,也被强调到几乎与堪称德里达哲学之"元概念"的"解构"相提并论的程度。很显然,德里达也不得不在不同的语境中接受对自己的不同解读。(转述自李里峰<"遭遇"德里达>)

作为解构主义之父的德里达,把他的精力花在研究语言的工作上,证实语言拥有多层次及多层意义或是多种诠释的方法。他的理论挑战着那些认为言语是沟通的直接形式的看法,甚至是那些认为文本作者是其意义作者的见解。

解构主义,是一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批判思考,或是分析模式,被广泛使用在文学、语言学、哲学、法律和建筑学之中。

解构主义的学说仍然是充满争议,有人甚至宣称结构主义已死。批评者指责德里达是个虚无主义者,因为他坚决的否定了存在的意义。

德里达于8月在法国<世界报>(Le Monde) 的一篇访问中表示:“解构主义是站在‘是’--一个对生命的肯定-- 的一边。” 德里达多次被提名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不曾得过奖。

曾经在几个访谈中表示想当足球员,但是技不如人而无法达成心愿。

德里达并没有把他自己关押在象牙塔里头,他曾经为了捍卫法国阿尔及利亚裔移民的权利及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进行斗争,也曾在911事件后,写下<9月11日的‘概念’>(The'Concept' of September 11) 和<流氓>(Hoodlum) 两篇文章。

他在晚年仍然活跃于写作,但是死亡还是纠缠上他。

“自柏拉图开始,这已经是旧哲学的指令:学习生存,就是学习死亡” 他在人生中的最后时刻如此说,“渐渐的我学会接收死亡,关于学习死亡的智慧,我还是一窍不通。”

“隐晦哲学家” 还是走了,留给了我们隐晦的文字,隐晦的思想,留待咱们去剖解、理解。德里达无疑是一个既耳熟能详又捉摸不透的名字。尽管可以不无根据地推测,真正通读过德里达哪怕一部完整著作的人并不会太多,但若说从未听说过其人其学,只怕也有些说不过去。

因为德里达,我们不能不慨叹:这世界真小、真精采,随处都有惊奇和欣喜。

永别了……走在思想边界,埋葬意义的德里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12-2024 07:52 PM , Processed in 0.10897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