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230|回复: 32

佛陀法语摘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2-2010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5-2-2010 08:13 PM 编辑

十月十八日

当时,有一个比丘问他的同修:『朋友,怎样才能完全净化见解?』


『一个人若能看到六根生灭的实相时,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


这比丘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便跑去问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那人回答:『朋友,一个人若能看到五蕴积集的生灭实相,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


这比丘对这个答案还是不满意,便跑去问另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所得的答案是:『朋友,一个人若能看到四大的生灭实相,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


这比丘对这个答案依然不满意,再跑去问另一个同修同一个问题。那比丘回答:『朋友,一个人若能看见凡生起之事物必定会死亡的实相时,他的见解已完全净化。』


这比丘对这些答案始终不满意,便跑去见世尊,告诉世尊他所提的问题与所得的答案,并且问道:『世尊,怎样才能完全净化见解?』


世尊回答说;「假设有一个人从来没见过金稣卡树(Kimsuka),跑去问见过的人,问道:『金稣卡树长得甚么模样?』那人回答:『金稣卡树长得黝黑,有如被火烧过的树干。』问者不满意这个答案,又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那人回答说:『金稣卡树是红红的,有如一块肉。』至此,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就如那人所说的。提问者还不满意,再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那人回答说:『金稣卡树没有树皮,它的豆荚会像阿咖遐树(Acacia)般的爆开。』至此,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又有如那人所说的。提问者还不满意,又去问另一个见过金稣卡树的人,那人回答:『金稣卡树树叶茂密,像榕树一样能遮荫。』至此,提问者所理解的金稣卡树就如那人所说的。这些好心人对于金稣卡树的理解,在准确性上有所不同,他们因此给予不同的答案。同样的,被你提问的比丘,各个的见解因为各自的倾向而有所不同,在见解的净化程度上也有所不同,他们因此给予不同的答案。」(S.IV,192)


---------

若能看到

1)六根生灭的实相
2)五蕴积集的生灭实相
3)四大的生灭实相
4)凡生起之事物必定会死亡的实相

的任何一项能净化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月五日

天神无法确定一个心已得到解脱的人属于那里的。即使他们想:「这心识是属于如来的。」也不对。为甚么呢?因为如来是无踪迹的。虽然,我这样讲,仍然有些隐士与婆罗门错误地说:「沙门乔达摩是虚无主义者,因为他教导断除、消灭、使实有之物消失。」我并没有说这些。在以前和现在,我只是在教导甚么是苦及如何灭苦。(M.I,1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月廿四日

土、水、火、风在甚么地方找不到落脚之处?长与短、大与小、净与污、名与形最终在甚么地方消失?答案是:

圣者的意识是无影无形、
无边无际与无量光明的,
土、水、火、风
在这里找不到落脚处

当意识消失时,
长短、大小、净污、名形,
最终也跟着消失。(D.I,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月廿六日

我将教导你何谓执着与忧虑,也将教导你如何放弃和脱离执着与忧虑。何谓执着与忧虑?凡人有如此看法:「这个身体是我的,我是这个,这个就是我。」这样想的人对身体的变化感到悲伤、忧虑、苦恼、哀痛与绝望。对于受(感觉作用)、想(认识作用)、行(意志作用)、识(意识作用),凡人也有如此看法与感受。

何谓放弃与脱离执着、忧虑?受过良好教导的圣洁弟子有以下看法:「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个不是我。」这样想的人对身体的变化不会感到悲伤、忧虑、苦恼、哀痛与绝望。对于受、想、行、识,他也有如此观感。这就是放弃与脱离执着、忧虑。(S.III,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月十六日
在一种境界里没有土、水、火、风;没有无边处无想处、无空处、非想非非想处;没有世间、非世间、世间与非世间、无日与无月;没有来生、死亡、持住,因此也没有生与灭。它既非稳固,却也不动,不缘于任何事物。这才真正是痛苦的终止。(Ud.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月廿三日
「放弃不属于你的东西,放弃它!能放弃它是你的幸福与快乐。甚么东西不是你的呢?身(物质因素)、受(感觉作用)、想(认识作用)、行(意志作用)、识(意识作用)都不是你的,所以放弃它们。放弃了它们,你就会幸福与快乐。这就有如有个人把祇园里的草、木和枯枝汇聚在一处,一起烧掉或任他随意处置,你们会认为:「这个人汇聚了我们,把我们烧掉或任他随意处置吗?」

「不会的,世尊。」

「为甚么呢?」

「因为它不是我们,不属于我们的。」

「同样的,身、受、想、行、识都不属于你们。」(S.III,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5-2-2010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卅一日

那库拉比达(Nakulapita)对世尊说:「世尊,我是一个老弱的人,寿命已不长。能够见到可敬的世尊与僧众,很是难得。因此,请世尊鼓励我、安慰我。这将使我受益、快乐一段长时间。」

「居士,你说得很对。有肉体的人即使只宣说自己有片刻之健康也是愚痴的。所以,你应训练自己,思想着:『虽然我的肉体病了,我的心却没有病。』你应如此训练自己。」(S.III,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月廿四日
没有支架的瓶子易打翻,有支架的瓶子不易打翻。没有支柱的心易崩溃,有支柱的心不易崩溃。心的支柱是甚么?是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S.V,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一日

心本来是明亮的,却被外来的污垢所玷污,凡夫不明白这点,所以他们没有修养心。心本是明亮的,故能清除外来的污垢,圣洁的弟子了解这点,所以他们有修养心。(A.I,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月廿三日

我并不是说精深知识的获得是直接的。相反的,它是随着循序渐进的训练、实践、修习而来的。(M.I,4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月廿六日

健康是最佳之利益,
知足是最丰之财富,
信任是最好之朋友,
涅盘是最高之快乐。(Dp.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月廿七日

世间上有四种人。那四种?第一种人只有浅薄的学识,但又不能从中得利。另一种人有浅薄的学识,又能从中得利。再有一种人有渊博的学识,却不能从中得利,还有一种人则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能从中得利。

为甚么那种学识浅博的人,不能从所学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所学的经文很少,又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也不能依法修习。为甚么另一种学识浅薄的人又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虽少,却能理解所学部份的文句与字义,并且能依法修习。为甚么那种学识渊博的人,不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虽很广博,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也不能依法修习。最后,为甚么另一种学识渊博的人能从所学之中得利呢?因为这种人对经文的学习很广博,又能理解其中的文句与字义,并且依法修习。(A.II,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月十一日

我已传授了全部的佛法,一个人只要了解佛法中的四行偈言,并把它应用在生活中,那他可以称得上是博学、是熟记佛法的人。(A.II,1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十一日
凡不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盘的教义,你可肯定它不是佛法、戒律,不是佛陀的教诲。只有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盘的教义,你才可肯定它是佛法、戒律,是佛陀的教诲。 (A.7.79./IV,1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十二日
广阔的海洋只有一种滋味—咸的滋味。
我的教义也只有一种滋味—自由的滋味。(Ud.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2-2010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二日
『设想大地被水覆盖了,有一人将一副穿有一个洞的牛轭(牛马等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抛入水中。牛轭随风四处漂流。再假设每一百年中,有一只瞎了眼的海龟浮出水面,那么,依你猜测,这只每隔百年才浮出水面的海龟的头部伸入轭上洞孔的机会有多少?』

『世尊,那是微乎其微的。』

『是的!人能出世为人的机会也同样是微乎其微;彻底了悟的如来住世的机会也同样是微乎其微;佛法与如来的戒律能在世间教授也同样是微乎其微。你既然已出世为人,如来又已到世间并教导佛法,你就应该力求了悟四圣谛。』(S.56.48./V,457;《杂阿含406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2-2010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8-2-2010 10:52 PM 编辑

一月三日
永生之门已开启,
有所听闻者都满怀信心地做出反应。(M.I,169)





解脱道就是永生的门, 达到彼岸涅盘
佛陀为我们开辟永生的门, 我们不应该错失这样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2-2010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七日
被惧怕所驱动的人,
来到了神圣的山丘、森林与树丛中,
来到了神圣的灵树与灵庙前。
然而它们皆非安全之避难所,
皆非最佳之皈依处,
不是去了那儿,
苦痛便能解除。

然则谁若以佛、法、僧为皈依处,
谁便得以启发智慧,了悟四圣谛;

苦(苦谛)、苦的来源(集谛)、
苦的断灭(灭谛)、灭苦之八正道(道谛)。

这是安全的庇护所,
是最佳之皈依处;
到此处求庇护的人,
能摆脱所有痛苦。(Dp.188-1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2-2010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九日
『我将为你讲述八正道;为你分析八正道。我这就讲,请仔细听。何谓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何谓正见?正见即正确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断灭以及断灭的方法。

何谓正思维?正思维即离欲、慈悲、助人的思维 。

何谓正语?正语即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和不绮语。

何谓正业?正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何谓正命?正命即放弃不正当职业,以正当职业谋生。

何谓正精进?正精进即兴起,扬善去恶的念头,做出努力,集中并引导心念去制止恶念的滋生、断灭已升起的恶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进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发展,达至圆满。

何谓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感受、思想、心念,以便制止世间的一切诱惑与嫌恶。

何谓正定?正定即修习四禅定。(S.45.8./V,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2-2010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十四日
摩诃利(Mahali)问世尊:『世尊,造恶业的原因是甚么?』

『贪、嗔、痴、不专注和邪念,这些都是造恶业的原因。』

『世尊,造善业的原因又是甚么?』

『慷慨、慈爱、智慧、专注和正念 ,这些都是造善业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4:16 AM , Processed in 0.17183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