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1|回复: 6
|
从自杀入地狱传说谈起。
[复制链接]
|
|
自杀并不决定趣向,是人生前的善业恶业决定趣向,若阿罗汉自杀,由于阿罗汉斩断一切无明,渴爱束缚,终止了轮回,所以阿罗汉不论是病死,老死,意外死,自杀死,皆不受后有。
引用尊者瞿低迦执刀自杀典故:
[二三] 第三 瞿低迦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二 尔时,尊者瞿低迦住伊师耆利山麓之黑曜岩。
三 时,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得一时之心解脱。时,尊者瞿低迦
退转其一时之心解脱。
四 复次,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得一时之心解脱。尊者瞿低迦又
退转其一时之心解脱。
五~八 三次……[乃至]……四次……[乃至]……五次……[乃至]……六次,
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得一时之心解脱。尊者瞿低迦六次退转其一
时之心解脱。
九 尊者瞿低迦七次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得一时之心解脱。
一〇 时,尊者瞿低迦作如是思念:‘我至六次退转一时之心解脱,我宁可将执剑!’
一一 时,恶魔波旬知尊者瞿低迦心之所念,诣于世尊处。诣已以偈语世尊:
辉耀神通誉 大雄大智慧
离诸怖畏者 礼奉卿足下
大雄之胜死 卿弟子想死
以死是期望 光明主止此
世尊喜于教 卿之弟子者
如何未达证 有学而为死
一二 其时,尊者瞿低迦执剑。
一三 时,世尊知是恶魔波旬,以偈语恶魔波旬曰:
不欲于此生 大雄乃如是
拔除渴爱根 瞿低迦涅盘
一四 时,世尊呼诸比丘:‘诸比丘!我等今往伊师耆利山麓之黑曜岩,良家之子瞿
低迦于彼执剑。’
一五 ‘然唯!世尊。’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
一六 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到伊师耆利山麓之黑曜岩。世尊由远处见尊者瞿低
迦,于床上抱肩 仰卧。
一七 其时,又见蒙胧如烟雾,行往东方、行往西方、行往南方、行往北方、行于
上方、行往下方,行往四维。
一八 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见蒙胧如烟者,行往东方、行往西方、
行往南方、行往北方、行往上方、行往下方、行往四维者否?’
‘世尊!诚如所说。’
一九 ‘诸比丘!此恶魔波旬,以求良家子瞿低迦之识。‘良家子瞿低迦之识,住何
处耶?’然则!诸比丘!良家子瞿低迦之识已般涅盘而无住处。’
二〇 时,恶魔波旬取耶虑瓦树之黄色箜篌来诣世尊处!诣已,以偈白世尊曰:
我求于上下 乃至于四维
四方及八方 不见瞿低迦
往于何处耶
二一 [世尊:]志坚英雄者 常乐于禅思
日夜从于道 无愿于此生
打破死魔军 不行于再生
拔除渴爱根 瞿低迦涅盘
二二 破败于彼悲 小胁落箜篌
悲怆之夜叉 以没于此处
引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告诉铁匠准陀把他准备的栴檀树菌茸(一种有毒蘑菇)供奉给他,不要给其余比丘,并告诉准陀所剩余的栴檀树菌茸挖一洞埋起来,佛陀不觉得天下有什么生物可以消化这种蘑菇。
十七
时,铁匠子准陀,于夜间备调美味之嚼食、啖食及甚多菌茸7,往告世尊:“世尊!食事已备,请知时宜。”
十八
尔时,世尊于清晨着下衣,持钵、衣,与比丘众俱,往铁匠子准陀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设之座席,坐已,世尊告铁匠子曰:
“汝所备办之栴檀树菌茸供奉与我,备办其他之嚼食、啖食,供奉与诸比丘!”
铁匠子准陀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从所备办之栴檀树菌茸,供奉世尊,其他之嚼食、啖食供奉诸比丘。
十九
尔时世尊言铁匠子准陀曰.
“准陀所剩余之菌茸,应埋藏于洞穴。准陀!我于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门、婆罗门及天、人之间。除如来之外,不见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
铁匠子准陀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从剩余之栴檀树菌茸,埋藏洞穴。诸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铁匠子准陀坐于一面时,世尊以法语教示、教诫,令之欢喜,则从座起而离去。
二十
尔时,世尊食铁匠子准陀之供食时,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近于死。其时,世尊摄正念、正智,忍耐而令苦痛消除。
尔时,世尊言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赴拘夷那竭。”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我闻于如是
食准陀供食
贤者患重疾
激痛几濒死
因进旃檀茸
尊师起重症
世尊痢泻后
我往拘那竭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2-2010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阐陀尊者自杀,舍利弗尊者问佛陀阐陀尊者趣向何处?佛陀回答舍利弗:’舍利弗!凡人弃其身,受他身,余称此为‘有应
受之身,’然而阐陀比丘则非此。故阐陀比丘不再有矣,舍利弗应当如是见。’
附录:
[八七] 第四 阐陀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准陀及尊者阐陀住灵鹫山。
三 尔时,尊者阐陀罹病,陷于严重之苦恼状态。
四 时,尊者舍利弗夕时从静座而起,至尊者大准陀处,如次谓彼曰:‘友,准陀!
同赴尊者阐陀之处探病!’
‘友!唯然,’尊者大准陀答尊者舍利弗。
五 于是,尊者大准陀与尊者舍利弗,共赴尊者阐陀之处。至已,就坐于所设之座。
六 着座已,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阐陀言:‘友阐陀!汝病有少愈耶?食养物充足耶?
苦痛之感觉减退而无加增,感觉其减退,不感觉其增进耶?’
七 ‘友舍利弗!余之病未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余强烈之苦感,加增而无减退,
唯感其增进,不感其减退。
八 友!譬如强力之勇士,以锐刃截头。如是友!过度之体风,以害余之头。友!
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觉其减退。
九 友!譬如有力之勇士,以布片强力缠缚头上。友!如是过度之体风,使余感苦
痛。友!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〇 友!譬如熟巧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以锐利之牛刀,戳贯腹部。友!如是
过度之体风贯戳余腹。友!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一 支!譬如二强力之勇士,捕捉弱者之腕,各执其一以炙烤于炭火上。友!如
是,余身体有过度之热。友!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二 ‘友舍利弗!持刀刃 来与余,余不欲存活。’
一三 ‘尊者阐陀!勿持刀刃来 ,尊者阐陀当续存活,我等愿尊者阐陀续存活。若
尊者阐陀无适宜之食物者,我为尊者阐陀寻来适宜之食物。若尊者阐陀无适宜之药
物者,我用尊者阐陀寻来适宜之药物。若尊者阐陀无适宜之看护者,我为尊者阐陀
看护。尊者阐陀勿谓持刀物来,尊者阐陀当绩存活!我等愿尊者阐陀续存活!’
一四 ‘友舍利弗!余非无适宜之食物,余有适宜之食物。余非无适宜之药物,余有
适宜之药物。余非无适宜之看护者,余有适宜之看护者。然而友!余长时无有不可
意,以可意而奉侍大师。友!此实于佛弟子之最适宜。奉侍大师以可意而无有不可
意事,此应无再有矣 。阐陀比丘谓持刀刃来,友舍利弗!请如是了解。’
一五 ‘尊者阐陀!若愿释答我等质问之义,我等则以二、三点问于尊者阐陀。’
‘友舍利弗!请问,由闻我等将知此义矣。’
一六 ‘友阐陀!汝以眼、以眼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
之我,’如是认识耶?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阐陀!汝以意、以意
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一七 ‘友舍利弗!余以眼、以眼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
我之我,’如是以认识。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舍利弗!余以意、
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
一八 ‘友阐陀!汝于眼、于眼识、于眼识所识之法,以何见、何知耶?以眼、以眼
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耶?于耳
……于鼻……于舌……于身……友阐陀!汝于意、于意识、于意识所识之法,以何
见、何知耶?以意、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如是以认识耶?’
一九 ‘友舍利弗!余于眼、于眼识、于眼识所识之法,见灭,知灭。以眼、以眼识、
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于耳……于
鼻……于舌……于身……友舍利弗!余于意、于意识、于意识所识之法,见灭,知
灭,以意、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
以认识。’
二〇 如是说已,尊者大准陀语尊者阐陀言:‘友阐陀!然者,以彼世尊之此教,应
常时善予思量。于依止 者有动转,无依止者则无动转。无动转则有轻安,有轻安
者则无喜悦 ,无喜悦者则无来往 ,无来往者则无生死,无生死者则无此世、无
来世、无两界之中间,此始为苦恼之灭尽。’
二一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准陀以此教诫,教诫尊者阐陀之后,起座离去。
二二 时,尊者阐陀于尊者等离去未久,即持刀刃自刎。
二三 于是,尊者舍利弗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二四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白世尊言:‘大德!尊者阐陀持刀自刎,彼之所趣,
彼之来世为何耶?’
‘舍利弗!阐陀比丘于前与汝,非说无应受之身耶 ?’
二五 ‘大德!有名为弗婆伊奢那之跋耆族村,于该处有尊者阐陀之友家,亲善之
家、有往来之家 。’
二六 ‘舍利弗!此等确为尊者阐陀比丘之友家、亲善之家、往来之家。然而舍利
弗,余不说此为‘有应受之身。’舍利弗!凡人弃其身,受他身,余称此为‘有应
受之身,’然而阐陀比丘则非此。故阐陀比丘不再 有矣,舍利弗应当如是见。’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2-2010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含有波罗夷罪的人体戒里面,赞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属于波罗夷不共住,又可以分为突吉罗。
在下面附录的经文里面,佛陀首重解脱与否,不重视生死,自杀还是自然死,
从这里可以理解,波罗夷是属于不共住,以免使到未生信心者不生,已生者退转,进而使到正法无法久住。
对于已解脱,近解脱的人来说,告诉他自杀也无非不可并无过失。
从这篇经文,可以详细分辨出劝告他去死和知道他会自杀,不阻拦,知道他会自杀,而直接告诉他死后非恶,或可至善趣的分别。
[八七] 第五 跋迦梨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
二 其时,具寿跋迦梨住陶师之家,患重疾病而甚痛苦。
三 时,具寿跋迦梨告诸侍者言:
‘友等!去诣世尊之住处,诣而以我语头面顶礼世尊足而白言:‘大德!跋迦梨
比丘,患重疾病困苦,彼以头面礼世尊足。’再如是白之:‘大德世尊!愿以哀愍
故,请来跋迦梨之处。’’
四 ‘唯唯,友!’彼诸比丘,应诺具寿跋迦梨,去而诣世尊之住处。诣而敬礼世尊,
坐于一面。
五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而其痛苦,彼以头面礼世尊足。复言曰:‘大德!
愿以哀愍故,请来跋迦梨之处。’’
世尊默然而听许。
六 时,世尊着下衣、持钵、衣,往具寿跋迦梨之处。
七 具寿跋迦梨,遥见世尊来,见而起床。
八 时,世尊言跋迦梨曰.
‘止止!具寿跋迦梨,勿起床!此处有设座,我坐此处。’
世尊坐于所设之坐。
九 坐而世尊言具寿跋迦梨曰:
‘跋迦梨!堪忍否?足否?苦受之损为不增耶?知损失而不知增长耶?’
‘大德!不忍、不足,苦受增而不损,知增长而不知损失。’
一〇 ‘跋迦梨!有少分之恶作否?有少分之追悔否?’
‘大德!实不少恶作,不少追悔!’
一一 ‘跋迦梨!汝于自戒有所责否?’
‘大德!我于自戒无所责。’
一二 ‘跋迦梨!若于自戒无所责者,有何恶作,有何追悔?’
‘大德!欲诣见世尊已久,但虽欲往见世尊,唯我身缺乏力。’
一三 ‘止止!跋迦梨!何必见此烂坏之身。跋迦梨!得见法者则见我,见我者乃见
法。跋迦梨!见法则见我,见我乃见法。
一四 跋迦梨!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一五~一六 ‘是故于此处……如是观者,则知……不再受后有。’
一七 时,世尊以此教法,教导具寿跋迦梨,则从座起,而向鹫峰山去。
一八 时,世尊离去后未久,而告诸侍者言:
‘友等!以床载我至仙人黑石窟,如我应如何思命终于屋内耶?’
一九 ‘唯唯,友!’彼诸比丘应诺具寿跋迦梨,即以床载具寿跋迦梨到仙人黑石窟。
二〇 时,世尊于日分之余,及斯夜住鹫峰山。
二一 时,有二天神于深夜现殊妙之色相,偏照鹫峰山,来诣世尊之住处……乃至
……立于一面。
二二 立于一而之一天神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思念解脱。’
二三 第二天神白世尊曰:
‘大德!彼必善解脱而解脱。’
二四 二天神如是言,如是而敬礼世尊,右绕即灭其处。
二五 时,世尊于斯夜过后,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当往跋迦梨之处。往而如是言跋迦梨曰:‘友跋迦梨!世尊闻二天神
之语,昨夜有二天神,深夜现殊妙之色相,偏照鹫峰山,诣世尊之住处,诣而敬礼
世尊立于一面。友!立一面之一天神白世尊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思念解脱。’
第二天神白世尊言:‘大德!彼必善解脱 而解脱。’友跋迦梨!世尊于汝作如是
言:‘跋迦梨!勿畏怖,跋迦梨!勿畏怖。汝之死非恶,汝之命终非恶。’’
二六 ‘唯然,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而往具寿跋迦梨之处。往而言具寿跋
迦梨曰:
‘友跋迦梨!世尊闻二天神之语……’
二七 时,具寿跋迦梨告诸侍者曰:
‘友等!我由床下。我如何以想坐高座而聆闻彼世尊之教耶?’
二八 ‘唯唯,友!’彼诸比丘应诺具寿跋迦梨,则扶具寿跋迦梨下床。
二九 ‘友!昨夜有二天神,于深夜……乃至……立于一面。友,立于一面之一天神
白佛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思解脱。’第二天神白世尊言:‘大德!彼善解脱而
解脱。’友跋迦梨!世尊对汝如是言:‘跋迦梨!勿畏怖,跋迦梨 !勿畏怖,汝
之死非恶,汝之命终非恶。’’
三〇 友等!然则当以我语头面顶礼世尊之足而白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
病而甚痛苦。’以头而顶礼彼世尊之足,而作如是自言:‘大德!色是无常,我不犹
豫,无常则苦者不疑惑。无常、苦变易之法,我于此无欲、无贪、无爱而不疑惑。
大德!受是无常,我不犹豫……乃至……想……行……无常我不犹豫。无常则苦,
我不疑惑。无常、苦变易之法,我于此无欲、无贪、无爱而不疑惑。’
三一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具寿跋迦梨而去。
三二 时,诸比丘离去未久,具寿跋迦梨以执持刀。
三三 时,彼诸比丘!来诣世尊之住处,诣而坐于一面。一面坐之彼诸比丘,白世
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甚是痛苦,彼以头面顶礼世尊之足,复作如是白
言:‘大德!色是无常,我不犹豫,无常则苦,我不疑惑。无常、苦变易之法,我
于此无欲、无贪B无欲而不疑惑。受……想……行……识是无常,我不犹豫,无常
则苦,不为疑惑。无常、苦变易之法,我于此无欲、无贪、无爱而不疑惑。’’
三四 时,世尊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我等往仙人黑石窟,跋迦梨善男子持刀之处。’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
三五 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往仙人黑石窟。
三六 世尊遥见具寿跋迦梨,以肩屈于床上而卧。
三七 其时,有黑云、闇云,行于东方,行于西方,行于北方,行于南方,行于上
方,行于下方,行于四维。
三八 时,世尊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汝等见此黑云,行于闇冥之东方,行于西方,行于北方,行于南方,
行于上方,行于下方,行于四维耶?’
‘大德!如是!’
三九 ‘诸比丘!此为魔波旬觅求跋迦梨善男子之识,谓跋迦梨善男子之识,止住于
何处耶?
四〇 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其识不止住而般涅盘。’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5-2-2010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尊者陀骠摩罗子告诉佛陀将于佛陀面前自取灭度说起,
从上面几篇经文和下面经文,可以了知佛教首要关注的是是否已解脱,并不关注是自杀,他杀,病死,安详死,老死。这不是重点。
杂阿含第107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陀骠摩罗子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愿于佛前取般涅盘
世尊默然。如是三启。佛告陀骠摩罗子。此有为诸行。法应如是
尔时。尊者陀骠摩罗子即于佛前。入于三昧。如其正受。向于东方。升虚空行。现四威仪。行.住.坐.卧。入火三昧。身下出火。举身洞然。光焰四布。青.黄.赤.白.颇梨红色。身下出火。还烧其身。身上出水。以洒其身。或身上出火。下烧其身。身下出水。上洒其身。周向十方。种种现化已。即于空中。内身出火。还自焚其身。取无余涅盘。消尽寂灭。令无遗尘。譬如空中然灯。油炷俱尽。陀骠摩罗子空中涅盘。身心俱尽。亦复如是。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烧铁丸 其焰洞炽然
热势渐息灭 莫知其所归
如是等解脱 度烦恼淤泥
诸流永已断 莫知其所之
逮得不动迹 入无余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
|
|
|
|
|
发表于 28-7-2010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看不懂![](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 |
|
|
|
|
|
|
|
发表于 28-7-2010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有小学成都教育,看不懂![](static/image/smiley/default/icon_redface.gif)
但是我认为自杀应该没有罪,前提是不要连累身边的人 |
|
|
|
|
|
|
|
发表于 30-7-2010 06: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有小学成都教育,看不懂
但是我认为自杀应该没有罪,前提是不要连累身边的人
阿白 发表于 28-7-2010 04:15 PM ![](http://cforum6.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佛教不讲“罪”,而是“业”(行为)和“业力”(行为的效应)。![](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hy.gif)
-----------------------------------------
对已经没有执着的阿罗汉圣者来说,那只是一个色身走向崩坏的一个过程,不会带来心灵上的。
但是,世上许多自尽的凡夫,往往是带着一堆烦恼、不善的心念而去,很大机会和不善的往生处相应。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