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41|回复: 6

【天穿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3-2010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穿节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这一节日风俗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现在,只有客家等少数地区的人们还有此风俗残留。

  天穿节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汉族传统节日,时间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几种说法,以正月二十为多。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日,女娲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水。苍天补,四极正; 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天穿节节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两说,一般认为该节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转自赵杏根选编《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7页)诗序所记天穿节的日期,以煎饼置屋上的习俗与《拾遗记》的记载相同,可知此节东晋以来一脉相传。诗中还提到以煎饼补天穿是妇女所为,并把此节同“娲皇”即女娲联系起来。看来清人“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的说法,宋代已然。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根据杨慎的说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的情形,同样也是由女娲补天的神话形成节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条资料还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

  明代地方志虽然有天穿节的记载,但是极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关天穿节的记载多起来,可知天穿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陕西省的乾隆《富平县志》、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县志》、光绪《高陵县志》,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河津县志》,河南省的嘉庆《渑池县志》的记载。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陕西光绪《渭南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一日,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绪《重修灵宝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节的风俗与前代相同,一些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前引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而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清代地方志中风俗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说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说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是不确切的,此说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在北方和个别南方地区是不适宜的,若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清代方志较多记载此节,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书重视岁时节日记载的反映。

  关于天穿节的由来,东晋以降的资料多说是源自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之名,始见战国成书的《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共撰《淮南子》。该书《览冥训》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神话学家袁珂指出:“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已明言‘止淫水’。其余之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女娲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从是说,则治水在于治“天穿”之水,故炼石补天。民间以煎饼补天,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
  天穿节的日期与女娲补天神话主旨是一致的。叶春声指出:“考‘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阳历二月十九日,阴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之‘天穿’。这是古代科学不发达对气象的一种解释。”(叶春声《广州岁时节令通考》,载《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天穿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期一致,天穿节作为人们对“雨水”期间开始有雨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成立的。而女娲补天的神话透露出古人把下雨归结为天漏的结果,因此,女娲补天即治水的神话势必会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结合,这就是天穿节的由来。还有资料可以佐证笔者的这一观点。民国年间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会蒸发,以火克水。虽然与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补天方法不同,但异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炼干”之俗属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交感巫术行为。天穿节融合了女娲补天传说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

  天穿节形成于何时呢?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见于汉代资料,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代已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现存文献对于天穿节的记载是在东晋,且已经成俗,我们推断,天穿节可能形成于汉代。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3-2010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以前,天穿节习俗遍及大江南北,以正月二十为节日。宋代仍主要以正月二十日为节日,如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云:“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也有以正月二十三为节日,且逐渐只在江南地区流传。明清山西、陕西部分地区也仍保留补天穿习俗,天穿节时间绝大多数在正月二十日,方志中多有记载,如陕西省的乾隆《富平县志》、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县志》、光绪《高陵县志》,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河津县志》。如今,依然传承着“补天穿”这一古老民俗的,可能唯有客家人。


【补天穿】

客家地区天穿节的“补天穿”习俗同样源远流长,清代各客家地区方志中也多有记载。
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载:“(元夕)后五日,名天穿节,妇女作米糕、糖食祀天,曰‘补天穿’。”
清光绪十六年《花县志》载:“(正月)十九日,仙姬大会,俗讹为‘天机籁败’。各悬蒜于门,谓之辟邪恶;烙糯粉为大圆块,加针线其上,谓之‘补天穿’。”
清同治十年《增城县志》载:“(正月)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籁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
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载:“(正月)十九日,挂蒜于门,以辟恶。”
民国二十五年《龙门县志》载:“(正月)十九日,插桃枝、大蒜于户,以辟恶。”
由上可知,清代客家补天穿习俗主要有两大活动,其一,“挂蒜于门”以驱除邪恶之气;其二,“作米糕、糖食祀天”,除了祭祀女娲娘娘,还祭拜天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10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听过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10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民俗補天穿,吃年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2-2011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啊~要安怎庆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2-2011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啊~要安怎庆祝
无名汉 发表于 25-2-2011 10:19 PM



    吃年糕,年年长高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2-2011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娘惹吃bubur渣渣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10-2024 03:50 PM , Processed in 0.09152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