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04|回复: 24
|
如何理解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复制链接]
|
|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 |
|
|
|
|
|
|
|
发表于 15-2-2011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2-2011 11:39 AM 编辑
那是广义来说恶世间的凡夫俗子,常其无明的妄念,
但不是指佛菩萨等佛法圣人,在习的菩萨道第子等, 的正见,正念,菩萨愿,佛智,方便智,悲心,精进心,无畏心 等
因为恶世间的凡夫俗子在动念时常不能[自觉],也不能[觉他],所以当然也没有[觉满]
自觉是指观心,觉照,断三毒烦恼
觉他是指利他,助人觉悟,显出自身的菩萨性的使命
觉满是指成佛,三觉圆满
就算那凡夫俗子他一世间脑停了没有念头,但他也有那无始以来的前世恶因恶业没有灭掉,后世也要还的。
只有在他一世时能发菩萨愿,做菩萨圣业,其善圣业方能消冲掉他那无始以来的前世恶因恶业,方能成圣成佛菩萨。 |
|
|
|
|
|
|
|
发表于 15-2-2011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 ...
素还真 发表于 19-6-2010 03:14 PM 
師兄,我每天都在動念。 |
|
|
|
|
|
|
|
发表于 15-2-2011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aoyin 于 15-2-2011 09:02 PM 编辑
如何理解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素还真 发表于 19-6-2010 03:14 PM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地藏菩萨本愿经】
请看青色部份
“南阎浮提”就是指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的众生,确确实实举止动念都是在造业,都是在造罪,起心动念都不善,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业、就是罪。坚固的我执,世间人不懂,好像为自己的利益、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当的、这是正确的,这哪里有错误?这是世间人的妄想执著。佛说出这是错误,而且错得太离谱了。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自私自利我执变现出来的。你妄想执著要不能够破除,不能够放下,你就永远在搞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佛经讲得太多,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三善道就好比出来度假,观光旅游;三恶道是老家,出去几天又要回老家了。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佛说这是大错了。怎么样才是正确?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你就能够永远摆脱六道轮回,超越三界,这是正确的。
佛教给我们教我们真的,真正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乐不是三界里面的乐,三界里面没乐。超越三界才真正得乐,佛讲三界统苦;天上也有苦,苦少一点,但是还是苦。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然后对于佛陀的教诲,真正感恩戴德。我们真是幸运,世间人讲运气真好,遇到佛法,佛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我们遇到这一生真的得解脱。要遇不到佛法,我们跟经上讲,我们起心动念还是造业、还是造罪。明了之后,为佛法、为众生,为佛法希望佛法普遍的流通,希望佛法久住世间,能令一切众生得佛法的利益;要发这个心,念念要想到一切众生。不但全世界人类,还有畜生、还有饿鬼、还有诸天,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我们心量就拓开了。
我们今天读这个经文,“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就好像是讲我们现代社会。从前人读经读到这些,没有见到这个现象,现在这个现象在世界上太普遍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没有不恐惧的,众生造作这些罪业哪里说没有果报?今天整个世界这些灾变,现在人归咎到自然灾害,非人力所能为,这个想法就是错误的。自然灾害怎么来的?人心变现出来的。如果我们细细去思惟,所有一切万物,刚才讲它都在动,只要是个物象,它的原子、电子都在动,动它就有波。我们人心起心动念,杀害、窃盗、邪淫、妄语,这是极恶的波,而且这个波一切众生都造,你愈想这个恶的波是多么强大。这个强大的波改变了物质,你影响它、你改变它,使它正常的组合都被破坏。这是我们佛法里头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山河大地,随著人心转,人心善环境就善,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就发生种种灾变。
可惜现在一般人他不相信,他认为这个说法是迷信。等到哪一天搞清楚、搞明白,来不及了,世界毁灭了。不相信佛的真实话,你要承受这个果报。这是极不好的这些波,现在讲的磁场,佛法里面讲光,中国内地讲气;极不好的、极恶的,你接触到身心不安,几乎我们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有这个感受,哪个地方人生活能过得安稳?都是忧患忧虑,不知道哪个地方好。都知道灾难要现前,不晓得灾难怎么形成的?这些都是波动的影响。诸佛菩萨的世界为什么那么美好?每一个人心地都清净善良,所以居住依报的环境那么样的殊胜。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往生去的都是上善之人,你心不善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在佛法里面讲,它是一个很新的世界,阿弥陀佛建立到现在不过是十劫而已,十劫在无限的时间里面讲是很短暂的时间,所以它是一个新兴的世界。里面的人不是土人,里头没有土人,都是外面移民过去的。移民的条件,阿弥陀佛很聪明,移民什么条件?心地善良、心地清净,他选择这些人进去;心地不善良的不准你进去,所以这个世界这么美好。
不像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里头有土著,没有法子,这些人心地不善,所以说五浊恶世。众生造作这么多罪业,诸佛菩萨来劝导劝化,劝了也未必听,也未必能依教奉行。可是佛菩萨慈悲到了极处,不听也来劝,劝告永远不间断,永远不停止,总希望有一天你觉悟回头。所以真正明白人、觉悟的人,这个环境不好修行,佛就劝你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是教给我们移民。这些道理我们搞清楚,方法也懂得,我们就有很深的信心,知道自己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做得到的;我们换一个环境去生活,换一个环境去修行。我们也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所以移民到极乐世界,然后要帮助这一些六道众生,跟诸佛菩萨一样慈悲,一样有智慧,来教导这些众生。
“阎浮众生”这是指我们这个地球,“举止动念”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无非是罪”。地藏菩萨说的这句话有没有过分?我们自己要认真冷静的去思惟,起心动念是不是罪?佛讲这一部经,这部经是在方等会上讲的。在那个时候,三千年前菩萨说这一句话,确实会让我们怀疑。如果在现代这个世间来讲这一句话,我们就会很肯定,确确实实起心动念无非是罪。可是菩萨的意思很深,为什么?起心动念就是罪,这个话说起来难懂。在如来果地上,在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讲圆教初住菩萨,他们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不会了。
这个意思诸位听懂,你就明了起心动念就落到十法界里面去,所以他那个罪的标准定得高。那个标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界限,你落到十法界,那你就是罪;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还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所以起心动念是什么?已经把你真心真性变成了识。法相宗里面讲修行的标准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起心动念是转四智变成八识,这是罪,是从这个标准上说的。我们今天世间,那个标准就更低了。今天世间标准是什么?三恶道的标准。起心动念的时候,都是三恶道的罪业。当然地藏菩萨确确实实,这个意思是指三恶道的标准,确实指这个。严重的分别执著,十法界里面分别执著很薄、很淡薄,六道里面分别执著就严重,尤其是恶道众生。
佛在大乘经上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这是我们真正想学佛的人,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常常用佛陀这一些教诲来测验自己,我们功夫是不是得力?我们修学有没有偏差、有没有错误?用这些教诲来检点、来考察。像读书一样,常常要察看自己的成绩。佛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业因,这业因当然非常复杂,复杂里面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第一个因素。佛就给我们说,这十法界的第一个因素。佛成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佛是平等心,等念众生。如果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佛看虚空法界决定没有分别,那是一体的,平等心是成佛的第一个因素。菩萨是六度心,起心动念能与六度相应,这个人是菩萨。缘觉心是十二因缘,念念跟十二因缘相应,这是辟支佛,念念与四谛相应是声闻,这都讲第一个因素。念念与十善、四无量心相应,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是六道里面的天道。为什么会生天?上品十善,还要具足四无量心,这种人生天。到人道里面来得人身,与五戒相应;我们今天得人身,过去生中修行与五戒相应,这是得人身。三恶道与贪相应,这饿鬼道;与嗔恚相应的地狱道;与愚痴相应的畜生道。十法界里面,这里头还有一个修罗道,修罗比较特殊。修罗是修善也修上品十善,没有四无量心,而是贡高我慢,嫉妒心很重,好胜心很强,他也修上品十善,这种人是修罗因。
都是罪,无非是罪,我们想想我们起心动念与哪一个相应?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去思惟,觉得自己起心动念与哪个法相应,将来就到哪一个道里面去受生。你到哪一道去投胎,说实在话没有人在这个地方逼迫你,没有!完全是自己造作自己感受。这里头没有别人给你做主宰,上帝做不了主,阎罗王也做不了主,佛菩萨还是一样做不了主,谁作主?自己作主;就是你起心动念与哪一个法相应,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掌握到这个原则,每一天起心动念自己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念头落在哪一道,这个人是觉悟的人,明白人。我们要想往善道去,纯善至善是佛、菩萨这两道。要想作佛菩萨,你一定要修清净平等觉,用清净平等觉心去修六度,起心动念与这个相应,你走的是佛道,你没有走错。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与贪嗔痴相应,那你走的是恶道,你走的是三途。佛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往哪里去他管不了,他没有能力来限制我们。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
|
|
|
|
|
|
|
发表于 16-2-2011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 ...
素还真 发表于 19-6-2010 03:14 PM 
「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你天天想這些,不是自找麻煩嗎?真正懂得「一切法從心想生」的道理,我們做人的態度就要改變。我天天想佛、想菩薩,將來肯定就變成佛菩薩。佛菩薩在哪裡?經教裡面。我把讀經研教當作這一生唯一的一樁大事,把經教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教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不知不覺就超凡入聖、永脫輪迴了。 |
|
|
|
|
|
|
|
发表于 16-2-2011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是佛祖的开示,还是汉传佛教的说法?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是佛祖的开示,还是汉传佛教的说法?
eucerin 发表于 16-2-2011 11:28 PM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话是地藏菩萨在方等会上对佛陀说的。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话是地藏菩萨在方等会上对佛陀说的。
...
miaoyin 发表于 17-2-2011 01:18 PM 
问题是,这本经书是谁写的啊?
忉利天宫法会,好像很玄幻吧?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如何理解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问题是,这本经书是谁写的啊?
忉利天宫法会,好像很玄幻吧?
eucerin 发表于 17-2-2011 01:22 PM 
所有经典都是佛陀涅盘后,佛陀的众多弟子结集经典记录下来的。
而汉文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唐于阗国的三藏沙门实叉难陀翻译的。
唐朝时代的于阗国当时是西域的一个小国,于阗国代表这位法师的籍贯,于阗国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带。
“三藏沙门”是代表他的学历。通常称为三藏法师,他老人家谦虚客气,不敢自称法师,而称沙门。
“三藏”代表“经、律、论”。这是一定要冠上去,如果不通达三藏在当时就没有资格参加经文翻译。
“沙门”是梵语,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称沙门,不一定是佛教徒。其他宗教里面出家修行的,像婆罗门教、瑜伽、数论,只要出家修行的都可称为沙门。沙门这个名称传到中国后,就变成佛家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称之为沙门。
“实叉难陀“也是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文意思称为喜学,欢喜学习。
|
|
|
|
|
|
|
|
发表于 18-2-2011 03: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经典都是佛陀涅盘后,佛陀的众多弟子结集经典记录下来的。
miaoyin 发表于 17-2-2011 02:39 PM 
你需要了解下佛教史 |
|
|
|
|
|
|
|
发表于 18-2-2011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需要了解下佛教史
susupapaya 发表于 18-2-2011 03:28 AM 
末学愚钝,不是佛教历史通家,也不是净土宗专家。
愿闻其祥。
注:末学要出门了,暂时退出论坛。 |
|
|
|
|
|
|
|
发表于 19-2-2011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 ...
素还真 发表于 19-6-2010 03:14 PM 
一切法从心想生。。。“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这十六个字,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两个,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你都不能成就。
你举止动念(恶),它就是变成罪了。道理在此! 所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
|
|
|
|
|
|
|
发表于 19-2-2011 07: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菩萨道的教义就是要第子舍去那五丈身内的小我,而用大众身的大我来暂取代之,作为修行的方便法。 |
|
|
|
|
|
|
|
发表于 19-2-2011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菩萨道的教义就是要第子舍去那五丈身内的小我,而用大众身的大我来暂取代之,作为修行的方便法。
清池 发表于 19-2-2011 07:58 AM 
请出示有关经典对于以上大乘菩萨道教义之说法。谢谢! |
|
|
|
|
|
|
|
发表于 19-2-2011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2-2011 09:30 AM 编辑
回复 14# 琁凨
梵语 Pormatman或Mahatman的意译。谓远离“我执”、“我见”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的最高“我”;含有常一主宰的意思。为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之一。
语出《涅槃经》二三:“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又《涅槃经疏》五:“大我谓诸如来成就入自在我。于法得自在者。”吾人所执着自我的身心,是没有自在性、常一性;
佛陀所证得的涅槃,则为真实且常住不变,故称大我,义同真我。后用以指群体,群体社会。与个人之“小我”相对。
五佛顶 在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
(名数)与五佛顶尊同。
五佛顶者,在释尊之左方,表五智也。大日经一曰:“救世释师子,圣尊之左方,如来之五顶,最初名白伞,胜顶最胜顶,众德火光聚,及与舍除顶,是名五大顶。大我之释种,应当依是处,精进造众相。”
一、白伞佛顶,又作白伞佛顶,名曰白伞盖佛顶轮王,以白色伞盖为三昧耶形之佛顶尊也。是为以白净大慈悲遍覆法界之标帜。大日经疏五曰:“次于释迦师子之南置如来五顶,第一白伞佛顶。”同义释七曰:“此则如来众相之顶,以白净大慈悲遍覆法界。”秘藏记末曰:“白伞盖佛顶,黄色,持莲华,上有白伞盖。”调定图曰:“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伞盖,右手仰屈地水火风,舒空,坐赤莲华。”
二、胜佛顶,又作殊胜佛顶。以宝剑为三昧耶形,为主殊胜大慧之尊,故名为胜佛顶。大日经疏五曰:“第二誓耶,译为胜顶。”秘藏记末曰:“胜佛顶,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宝剑,围火焰,右手执未开莲华。”
三、最胜佛顶,又云一字最胜佛顶轮王、最胜金轮佛顶、转轮王佛顶、金轮佛顶(此有释迦金轮与大日金轮,今乃释迦金轮也)。此尊主如来八相中转法轮之德,转法轮之德,无比无上,故名为最胜佛顶。又拟法轮于世间之金轮,而以金轮为三昧耶形,故云金轮佛顶。大日经疏五曰:“第三微誓耶,此用多声呼也,译为最胜顶。”秘藏记末曰:“最胜佛顶,亦名金轮佛顶,黄色,左手执莲华,上有金轮。”
四、火聚佛顶,又作光聚佛顶、放光佛顶、火光佛顶。此尊主以光明摄聚众生之德,故名。秘藏记作高佛顶。大日经疏五曰:“第四谛殊罗施,译云火聚顶。”秘藏记末曰:“高佛顶,黄色,左手执莲华,上有如意宝。”
五、舍除佛顶,又作除障佛顶、摧碎佛顶、除业佛顶、除盖障佛顶、尊胜佛顶等,主摧破一切烦恼之德。大日经疏五曰:“第五微吉罗拏,译云舍除顶,是弃舍一切烦恼义,亦是摧碎义也。”此五佛为表释迦如来五智之最胜者,无论何尊形,皆作转轮王之形也。大日经疏五曰:“此是释迦如来五智之顶,于一切功德中犹如轮王具大势力,其状皆作转轮圣王形。谓顶有肉髻形,其上复有发髻,即是重髻也,余相貌皆如菩萨令极端严欢喜。”同十六曰:“五佛顶,其白伞佛顶以伞为印,胜佛顶以刀围普,最胜佛顶以轮为印,除障佛顶以钩为印(摧碎),火聚佛顶画佛顶髻形。” |
|
|
|
|
|
|
|
发表于 19-2-2011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宇宙观 = 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刹哪片刻间的主观心识
三千是指三千大千假相的客观法界
一念与三千是不二的,。(所谓的万法唯心所造,唯识所造)
不二是指两种现象是二而不二的,一而非一的。(如钱币的两面,是不能分开讲的)
一念三千 -是天台法华之法门
没有众生的一念的存在,就没有宇宙的三千法界假相
没有宇宙的三千法界,也就是没有众生了(也没有众生的一念)隋代的天台大师(智者大师)说
只要有一个众生一念存在,这宇宙法界就是无始无终的存在。
若无有一个众生一念存在,这宇宙法界就不存在。 |
|
|
|
|
|
|
|
发表于 19-2-2011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 ...
素还真 发表于 19-6-2010 03:14 PM 
如果这句“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不就等于落入“常”见了吗?
业固然有善恶之分,还说得过去~
要是说举止动念,无不是罪...那么众生不就永远也不能解脱了? |
|
|
|
|
|
|
|
发表于 20-2-2011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这句“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不就等于落入“常”见了吗?
业固然有善恶 ...
biotherm 发表于 19-2-2011 10:06 P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要不然。。。地藏菩萨。。那么难成佛?。。。地狱那么多众生? |
|
|
|
|
|
|
|
发表于 23-2-2011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这句“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不就等于落入“常”见了吗?
业固然有善恶 ...
biotherm 发表于 19-2-2011 10:06 PM 
《心經》上說得很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你對這個宇宙之間,十法界裡頭,你還有什麼留戀的?你全搞明白、搞­清楚了,你自自然然就徹底放下。
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
|
|
|
|
|
|
|
发表于 23-2-2011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