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卧都是修行,修行莫碍于形式,重点是否活在觉知,醒觉的状态中。 生活太忙碌,不察觉心念是贪,是嗔,是痴,随着业习(累积的习性反应)造作新的业,苦海浮沉,没有出口。 接触佛法,向往人性的光明,仰敬圣贤的智慧,那无求的境界,无贪,无嗔,无痴,因缘所促,义无反古走向修行的道路。心中只有感恩,一路上善知识的扶持,免了许多冤枉路。有缘亲近继程法师,开照法师,慧光法师,还有接触了苏美多法师有关空性的教法,一路走来,十七年了,点点滴滴,有笑有泪,渐渐在法雨甘露中成长,站稳脚步。 不再找寻了。只因心已有了皈依处,找到了生命的出口。
佛曰:“不以其他为皈依处,以自己为皈依处”。以“自己”为皈依处,然,佛说“无我”;那,“自己”是舍?多年以前,有了感悟,“自己”不是“我”,是“正念”, 是“觉知”,“佛性”,“佛心”,“本来面目”,一切的文字标签只是代号,是不同的手指,指向同样的月亮。 通过静坐,身心沉淀,醒觉的觉知当下身心里外,清楚明辨“心”与“活动”。心,不动,明觉;活动,生生灭灭。“心”如天空;“活动”是白云,彩虹,鸟儿,也可能是狂风暴雨;“心”如旅店,“活动”是客人,来来去去;“心”如大海,“活动”是浪涛,起起落落,终归大海。我爱大海的比喻,心如大海,能包容万物,不推不拒。 我也喜欢空间的比喻。“空”衍生了“有”。“空”衬托了“有”。往往人忘失了宾主,执着于“有”,无视“空”的存在,真理的所在。踏进房间,引人注目的总是陈设的家具,玲琅满目的摆设。。。谁曾留意空间的所在?心的本质,是如此空,然,显现的是又是如此的五花十色的红尘。我们可曾看清了,是继续眷念梦幻泡影的滚滚红尘?还是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发现了那片自在的无际天空?
打坐时,闭上双眼,舒适的盘腿而坐。观,照。这就是生命的出口,自在的天空。观:滚滚红尘,攀缘未来,捉取过去。。。周而复始,一样的剧本,不过换了主题。观不清楚,身心合一轮回去,演不完的贪嗔痴。观清楚了,身与清净心合一,不贪不嗔不痴,无求无为,演一场即心是佛的自在人生。 忙碌不忘静坐,可以让烦杂的事物消融沉淀;保持观照,包容接受心中的暴风雨,智慧才会升起。 祝大家心安,安住在自在的无际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