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出家人有许多传统的规矩。。。比如:比丘从女众手中接物,不可直接用手接,比丘会打开一块布平放在桌面或地面,比丘手碰着布的一端,女众就把物品放在布上面。
在泰式寺院里,不应站立喝水,应该坐着或蹲着喝。
见到师父要合掌示恭敬。师父坐着与你说话,你得合掌跪着。我曾见老人家跟大众如此跪着,好久。我看了心都疼!
师父与你问答,起码都得合掌。
女众不应正视比丘。
听闻开示一两个小时得双腳挪后跪坐合掌(很辛苦的姿势,上了年纪,骨头硬的人更是辛苦,而且对脊椎骨不好)。缅甸式寺院也是如此。我认识的一位十戒女就是因为长期如此而脊椎骨变畸形了,好多后遗症。
大家对这方面有什么意见分享吗? |
|
|
|
|
|
|
|
发表于 12-8-2010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10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我的脚很酸
高见!善哉!善哉!善哉! |
|
|
|
|
|
|
|
发表于 12-8-2010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来很不满意我的答案?
其实我自己也不满意自己的答案
到底规矩、戒律等等问题,它的“调整”应该去到哪个限度,这是因人看法而异的。我自己无法很好拿捏到底应该变到哪个程度,哪个程度不可变。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化上的礼节是各国土和时代的产物,好像和成佛成阿罗汉没有关系吗?
如在泰国和锡兰的南传上座部都有不同的礼节
那俗家妇人也不太可能成阿罗汉,是要出家,要男身,是吗?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99.善於說法的優陀夷
有一次,尊者優陀夷在憍薩羅國遊化,來到名叫「拘磐荼」的村落,住在一個屬於毘紐迦旃延婆羅門家族的芒果園中。
這天,一群跟隨著毘紐迦旃延女婆羅門學習的年輕人,來到芒果園中打柴,看到正坐在樹下的尊者優陀夷容貌非凡,散發著解脫者的氣度,就過去禮拜問訊,請求說法。
尊者優陀夷為這群年輕人說了種種法,並對他們多所勉勵,說得這群年輕人法喜充滿,趕緊回去向他們的老師女婆羅門稟報:
「老師!芒果園中來了一位很會說法的沙門,名叫優陀夷。」
「這樣啊!那幫我請他明天來家裡吃飯,請他接受我的供養。」
「好啊!老師。」
這群年輕人又回芒果園去邀請了尊者優陀夷,而尊者也同意了邀請。
第二天,尊者優陀夷應邀來到女婆羅門老師的住處,接受了許多美食的供養。當尊者優陀夷用餐完畢後,這位女婆羅門老師穿著華貴的鞋子,包著頭巾,坐在高座上,顯得有些驕慢地向尊者優陀夷說:
「我有些問題想請教你,可以為我解說嗎?」
「姊妹!今天不是時候,改天吧。」
第二天,那群年輕的學生們,又到芒果園去聽尊者優陀夷說法了,同樣地法喜充滿回來,而尊者優陀夷也同樣地應邀接受供養,然後什麼也沒說就走了。
第三天的情形也一樣,一連三天,尊者優陀夷都是吃過飯就走,沒回應女婆羅門的問題,也沒說法。
當第四天,年輕學生們又向他們的老師報告時,女婆羅門不耐煩地說:
「年輕人!你們這麼讚歎沙門優陀夷,可是一連三天來,我每次請他說法,他都推託不說!」
「老師!尊者優陀夷很珍重法,而這三天來,每次你都穿著華貴的鞋,包著頭巾,不恭敬地坐在高座上,人家怎麼會說呢?」
「如果是這樣,那再幫我邀請一次吧!」
這一次,女婆羅門改坐在低座上,誠敬地問尊者優陀夷:
「大德!有沙門、婆羅門說:苦、樂是由其自體所生的『自作』,有說是苦、樂以外體性所生的『他作』,有說不是自體,也不是其它體性所生的『非自非他作』,尊者!您怎麼說呢?」
「姊妹!體證真實的解脫阿羅漢都不這樣說,因為苦、樂是由別的原因生成的。」
「那怎麼說呢?」
「阿羅漢說,從其因緣而生起種種的苦、樂。
讓我來問你,請依你的意思照實回答。
有眼嗎?」
「有。」
「有眼可見的色嗎?」
「有。」
「有視覺的辨別、認識,然後由認識等因緣,而生起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嗎?」
「嗯,的確是這樣子的,尊者優陀夷!」
「有由於耳、鼻、舌、身、意等認識因緣,而生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嗎?」
「有的,尊者優陀夷!」
「這就是阿羅漢所說的:從其因緣而生起種種的苦、樂。」
「尊者優陀夷!這就是阿羅漢所說的從其因緣而生起種種的苦、樂嗎?」女婆羅門再次認真地確認道。
「正是,姊妹!」尊者優陀夷肯定地答。
「那阿羅漢是如何說滅除從因緣而生的苦、樂、不苦不樂的呢?」
「讓我再問你:如果能滅除眼而永不再生起,還會有由視覺認識等因緣,而生起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嗎?」
「不會了,沙門!」
「像這樣,能滅除耳、鼻、舌、身、意,而且永不再生起,還會有由這些感覺認識因緣,而生起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嗎?」
「不會了,沙門!」
「這就是阿羅漢所說的:因緣生起的苦、樂、不苦不樂滅除了。」
說到這裡,女婆羅門當下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必再靠別人而領悟佛法,在正法中無所畏懼,就從座位起來,合掌對尊者優陀夷說:
「我現在已經堅定而不退失地領悟了正法,從現在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伽,終身歸依三寶。」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二五三經》、《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一三三經》。
————————————
看了以上经文,
座低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跪的。
最重要是不要高傲的态度。
说法者明白佛法的可贵,目的也不想对不尊敬佛法的听者说而已。
如果听者年老体弱,不用跪也可以的,最重要他的心是尊敬佛法就可以了。 |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8-2010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8-2010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我的脚很酸
完全没有不满意的意思, 是真的佩服你答案中的洒脱。然而,你又说,
自己也不能完全信服自己的答案,
也是的,世间的事没有绝对的,
心里怎么样,才是修行,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8-2010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wusen
看了以上经文,
座低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跪的。
最重要是不要高傲的态度。
说法者明白佛法的可贵,目的也不想对不尊敬佛法的听者说而已。
如果听者年老体弱,不用跪也可以的,最重要他的心是尊敬佛法就可以了。
谢谢分享。 单单一篇经文,不能一概而论之。
是跪是站是坐,都是形式而已。。。
一个善巧的老师,必然知道何时何地,用何方法,可以教导弟子,不是拘泥於形式的。
纯粹分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8-2010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自在心
传统是一回事,心则是另外一回事。
正见才是重点。
正见就是 。。。。
http://cforum.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2016478&extra=page%3D2
如果我们能如此认清事实:所有事物都是性空唯名的存在,我们并非它们的主人——我们就可以自在地使用餐盘、夜壶与一般锅子,没有任何罣碍。这些事物自己没有名字,我们可以赋予各种名称,只要运作方便即可。
因此才说语言是一回事,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其他人称某物为痰盂,我们也可以随着他们这样说:如果他们称某物为夜壶,我们也可以照着做。换言之,我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顺应这个世间,随顺世间生活。佛陀与他的弟子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他们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生活,或善或恶,或智或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适应得很好,因为他们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当你这样了解时,心便很舒坦,很平静,不再执着,这是正见的自然结果。你知道何者为世俗的惯例,何者为解脱,心不再受到扰动。放下负担,轻松自在。
资料来源:《森林中的法语》第二章 思法 作者: 阿 姜查 禅师 |
|
|
|
|
|
|
|
发表于 15-8-2010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5-8-2010 05:28 PM 编辑
因此才说语言是一回事,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其他人称某物为痰盂,我们也可以随着他们这样说:如果他们称某物为夜壶,我们也可以照着做。换言之,我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顺应这个世间,随顺世间生活。佛陀与他的弟子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他们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生活,或善或恶,或智或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适应得很好,因为他们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当你这样了解时,心便很舒坦,很平静,不再执着,这是正见的自然结果。你知道何者为世俗的惯例,何者为解脱,心不再受到扰动。放下负担,轻松自在。
------------
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 知道何者为"世俗的惯例",何者为解脱,
"世俗的惯例"是为了世俗而设, 这样才能有次序, 对大体有利益, 不好为了一二各别列子而改.
其实我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顺应这个世间,随顺世间生活........
而且且看到很多老人家听法如果不便都可以坐在椅子上听, 应当没有问题, 有时或许是"心不平"才生起不平的看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10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 知道何者为"世俗的惯例",何者为解脱,
"世俗的惯例"是为了世俗而设, 这样才能有次序, 对大体有利益, 不好为了一二各别列子而改.
其实我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顺应这个世间,随顺世间生活........
而且且看到很多老人家听法如果不便都可以坐在椅子上听, 应当没有问题, 有时或许是"心不平"才生起不平的看法... 回复 12# 三法印
“调整自己”,并不代表一味的随顺传统,你说是吗?
跟据时间,空间,文化而改变,创新也是一种随顺世间,随顺众生。
所谓“调整”,智慧就很重要,有智慧,就有勇气改变传统,或是有包容心接受传统。
佛教之所以多川流,法门无量,接引众生,也是因为这样吧!
若佛弟子能够有正见,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佛教界就少了很多纷争了。
 |
|
|
|
|
|
|
|
发表于 16-8-2010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自在心
那你说说看你要怎样反传统, 改变佛陀留下来的制度呢?? |
|
|
|
|
|
|
|
发表于 17-8-2010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反传统对于很多事情来说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对于宗教就不一定了,反传统随时会成为胡乱诠释经典的藉口,到最后会误导信徒,毕竟宗教经典这种东西太过主观了 |
|
|
|
|
|
|
|
发表于 17-8-2010 08: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誡與傳統不一樣,這兩者不能相提並論,我個人認為佛陀傳出來的佛法是屬於教誡而不是傳統;再說佛法與一般的世間學說不一樣,所以不應該以傳統的角度去理解佛の教誡。
如果談到要改變的,我個人覺得應該改變的不是外界的事項,而是自己的心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8-2010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自在心
远近代历史上的一些“调整”的例子。。。
http://www.ybam.org.my/cms/fenxiangtequ/wenzhangfenxiang/2007-09-13/1189648544487.html
美国藉的苏曼迦罗比丘,原是牧师世家,1955 年创立了大马第一个佛青团及週日学校于所驻锡的槟城佛学院,法师并以英语佛曲等康乐接引年轻学佛者、因而被视为「大马佛青运动之父」,为马佛青总会的精神表率。
http://music.fjnet.com/mjtfy/nr/201002/t20100204_78751.htm
梵呗是佛教艺术化的语言,以清净微妙的梵声来歌咏佛法,传唱法义哲思、宗教情感。。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102/102-14.htm
上座部佛教讓四位女眾受俱足戒,10月22日在澳洲西部覺乘寺(Bodhinyana Monastery),上座部佛教第一次讓四位尼眾受俱足戒,這也是泰國森林禪修傳統的第一次。。。。由該寺創立者及住持、睿智的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主持上座部二部僧授戒。此舉對於重建比丘尼法脈,邁出重要的一大步。畢竟,比丘尼受戒是世尊親手建立的,要讓僧團在現代社會受人敬重與長久住世,比丘尼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有著良好訓練與嚴守淨戒的尼眾,具有巨大的價值、傑出的典範,也可以是尋道者的老師,讓世界更合諧的和平種子──與僧侶毫無二至。
http://www.china2551.org/Article/fjls/zgfjlszl/200710/695.htm
汉地僧人的服装特点是,一方面遵从戒律的规定,参照了当时印度传来的僧衣的式样;另一方面,不得不适应汉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及民族风俗等;同时有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约与干涉因素介入。。。民国时候,太虚大事设计了一种新式的长衣和短衫裤。他所设计的长衣,长度刚刚及膝;领子是用两层布片复叠缝制的,胸前中间开启对襟,钮扣钉在对襟的边缘上。这种长衣因为是由太虚大事所倡导,所以当初都成为“太虚褂”,后来又改称为“罗汉褂”。
http://data.book.163.com/book/section/0000FVCE/0000FVCE9.html
唐朝时,佛教寺院仍然注重宗教活动,自从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建立清规之后,有规模的禅林,便成为中国佛教重要的主体。尤其百丈禅师提倡农禅生活,自食其力,主张佛教不依靠外力,自己耕作,自己生活。年岁高达八十的百丈禅师,除了领众焚修外,仍是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
|
|
|
|
|
|
|
发表于 17-8-2010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8-8-2010 02:30 PM 编辑
有听过阿那伽战鼓的故事吗???
世尊曾经用阿那伽(巴利文 anaka)战鼓的故事来比喻正法的未来命运:
「诸比丘!过去久远劫时,有一个名叫达萨拉哈(Dasaraha)的剎帝利,拥有一个用来报告时间及警报的战鼓,名叫阿那伽战鼓。
「此战鼓每天都为城里的人民报告时辰。若遇到紧急事件发生时,士兵们更是大力地将战鼓擂得震耳欲聋,以便让人民做好防备。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簇新的战鼓慢慢地出现了剥落与裂痕。达萨拉哈见此情形,赶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将裂痕换补上去。之后,当鼓皮也出现剥落与裂痕时,他们同样地换上了新鼓皮。
如此重复地换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原来的木片与鼓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
如是,世尊问诸比丘说: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这个阿那伽战鼓还在吗?」
「世尊!战鼓还在。」
「它还叫阿那伽战鼓吗?」
「是的,世尊!它还叫阿那伽战鼓。」
「这个战鼓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阿那伽战鼓呢?」
「世尊!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阿那伽战鼓了,因 为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换掉了。」
「诸比丘!同样地,如来所宣说的教法于未来也将出现与阿那伽战鼓一样的情形。到了某个时候,会有一些比丘因为当时的形势所需,或由于个人的贪心、欲望、无明,把佛法一点一滴地换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后,如来的圣教将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所剩下来的仍然被称为‘佛教’,但实际上,佛陀的教诲已经荡然无存了。」(S.20.7.;杂1258)
很多人的出发点是为了做好事, 为佛教, 但只是为了表面的事情而建设的功劳, 实际上是破坏佛法的行为. 由于个人的欲望,无明和贪心, 加上个人强烈自我的正义感(错认)最后就形成所谓好心做坏事...... |
|
|
|
|
|
|
|
发表于 18-8-2010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以上的例子是因什么而会调整吗?
而调整后又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呢?
你发的帖[萬物靜觀皆自得]跟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
|
|
|
|
|
|
|
发表于 18-8-2010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8-8-2010 07:59 PM 编辑
佛陀的智慧能看到正法,像法,乃至末法。
现代人的智慧能看到多远?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多远的未来。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