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座的“涅槃”或“解脱”观念
作者:[斯里兰卡] 皮亚那(Kadawathgama Piyaratane)
[摘要]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在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佛教中,涅槃概念既有深刻的一致性,也有诸多差异。本文根据巴利语系的经典及上座部的传统观点,系统阐述了涅槃与菩提、涅槃与实相的内在关系,以及上座部关于涅槃概念的种种解说。同时,也指出了流行观念中对于涅槃的种种误解,是一篇带有上座部色彩的关于涅槃观念的概述。 [关键词]涅槃;解脱;上座部;菩提;实相 一、涅槃与菩提 涅槃(梵nirvān.a,巴nibbāna)指“停止”、“止息”(欲望与无知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痛苦,非自愿的轮回的熄灭),“熄灭(烦恼之火)”、“平静”,“宁静”。近代以来,西方也将它译为“觉醒”或“启示”。上座部佛教认为,人达到了涅槃境界,其实就是佛。在这一点上,与大乘佛教有差别,大乘佛教似乎更注重菩提。 菩提(梵bodhi,巴bodhi),在梵文中是一个适用于描述阿罗汉觉醒经验的术语。菩提的字面意思是“觉醒”,但更常见的是被称为“启蒙”。在早期佛教中,菩提是涅槃的同义词,都是通过比喻来描述佛、阿罗汉的觉悟经验的,都意味着“灭绝贪(贪婪、渴望)、瞋(仇恨、厌恶)和痴(无知、妄想)”。在随后的大乘佛教的学派中,“涅槃”在一些经文中的重要性被贬低,仅指贪婪和仇恨的灭绝,这意味着仍然有达到觉悟的(无知和妄想)存在,认为这些需要菩提来消除。 佛陀把涅槃描述为心灵超越于贪欲、嗔恨和其它的被折磨状态后的至极的宁静,这意味与周围的世界和谐,对万物的慈悲和放弃执着和痴迷。这种和平的实现存在于意识结构的被平静和新的再生的条件被根除。在涅槃状态,贪婪和嗔恨的根源已经根除,这样的人不再遭受生的痛苦(受苦)或进一步处在轮回状态中。 巴利文经典还载有关于涅槃其他观点:比如,涅槃是和看穿现象背后的空性联系在一起的。涅槃表现为根本意识结构的重构和透出的明悟[1](P.82)。学者赫伯特·冈瑟说:在涅槃状态中,“理想主义的人格,真正的人”成为现实。 在《法句经》中,佛陀说涅槃是“最高的幸福”[2](P.156)。这是一种持久的幸福,通过内在的静定获得的,完整圆满的幸福感,达到了觉悟或菩提,而不是通过非永恒的事物所带来的幸福。这里,对于涅槃的理解,是通过“菩提”这个词来表达的。 佛陀把涅槃解释为“先天的”、“本有的”精神(极乐世界),此时心灵已经达到了清晰、完美的洞察,意识的构成已停止运作,这被佛叫作寂灭 (巴利文:阿马塔卡或阿默拉沃蒂),即是达到了最高的精神成就,必然的结果是一个人过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按照八正道生活。这样的生活会增加对产生业力的行为的控制。由于正确的结果它产生了健康的业,最终让产生业力的根源完全停止并达到了涅槃的境界。否则,人类永远流浪在无常和产生痛苦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全部被统称为轮回。 每个解脱的人不会造新的业力,但仍然保留了他个人的特殊个性,这是他或她的业报的缘故。这一事实是有心理和生理基础的,一个阿罗汉的一生显示了业力的持续的影响[3](P.207)。 涅槃是“先天”的,但它不是“没有原因”的或“独立”的[4](P.41)。早期经典的观点是,要达到涅槃,无论是在现在或来世都取决于努力,而不是预先注定的[5](P.87)。此外,根据巴利文的《阿含经》,涅槃不是基于对先天存在或永恒完美的认识,而是达到某种迄今为止未能能达到的程度[6](P.352)。这也是正统瑜伽行派的立场,或觉音这样的学者的观点[7](P.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