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3-9-2010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自在心
如来
经曰:缘起无明。
又曰:若见缘起, 即见如来。
缘起=无明=如来
如来是无明。好平等!
如来是正等觉者,怎么会是无明???
不读经典,空口说白话,只会造了不善口业. |
|
|
|
|
|
|
|
发表于 23-9-2010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自在心
当意、意识,停止的那一刻, 你会回然发觉, 原来你和天地合一,和万物一体,和万法相通。
[本来无事]的清凉感觉油然而生。
这是典型的印度奥义书中心思想! |
|
|
|
|
|
|
|
发表于 23-9-2010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9-2010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iuhuashan.cc/article/2922.htm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9-2010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cks123
语言只是工具。说者不迷,听者自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9-2010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自在心
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
----虚云法师法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9-2010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自在心
阿姜 查听到他的一位弟子在诵心经,当他结束后,阿姜 查说:“无空亦无菩萨。”他于是问:“那经从何来?”弟子回答:“据说是佛陀说的。”阿姜 查说:“可是没有佛陀啊!”后来他说:“心经是在谈甚深的智慧,超越一切的世俗。没有了它们(世俗),我们哪还能教导他人呢?对事物而言,我们必须给它名字,不是吗?” |
|
|
|
|
|
|
|
发表于 24-9-2010 09: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自在心
对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桥樑!
但不是用来歪曲佛理,而误导了众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9-2010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cks123
经曰:缘起无明。
又曰:若见缘起, 即见如来。
缘起=无明=如来
与朋友讨论了字义,说明了其中微妙的联系,与大家分享。如来,thatagata,意思可以可做如来,可做如去,好像来,好像去,可是都没有来去。一般人,只当如来就是巍巍而立的佛。
无明,为佛说缘起的第一支,万法都缘这个生起。
法的本来,没有一个明白的原因,佛也没办法说明白。
只有了一切执着,人才能看到,只要见到这个本来或缘起,佛说你就见到如来的实相了。
若只认为无明是贪嗔痴,怕了,要抗拒它,动念了,就见不到道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9-2010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自在心
了一切执着,并不是造作,起心动念,认为有什么事情未了,有什么事情要放下。。。这还是“迷”。
意思是,看透妄想,妄想无性,当体立空。
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
http://www.jiuhuashan.cc/article/2922.htm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9-2010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自在心
觉
是觉不迷本
万象皆如来
色空非有无
动静亦非事
止作和灭任
在在顺其性
不生应时消
萌思千里遥
友人解其义。。。
止、作、灭、任,是修行人的通病,出自圆觉经。
应当顺其性,即不在乎,放下了。
万法本来不生,一个人悟了,当下一切休去(消)。
你若在思考或回忆,这悟境就离你七万八千里了。
因为第一次听这止、作、灭、任,所以上网找了有关止、作、灭、任的解说,。。。
以下是《圓覺經》所說四種偏差:
《圓覺經》云:「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圓覺經》說,善男子,善知識所證得的妙法,應該離開四種偏差,哪四種偏差?
「一者作病」,即有所造作。好比說我今天打了幾次坐,好像到會計室算帳一樣,打坐四次要給四個羅漢果,八次要給他一個菩薩位;十二次要給他一個佛土。或者今天拜了多少佛、作了多少功德。再不然今天修行有多少境界、多少進步,這些都是有所造作的。以修持境界、積功累德為道,此是「作病」。
假定有人「作如是言」,心理有這種觀念,認為今天已經作了很多善事、佛事,以此功德圓滿,一定可以開悟證果。「欲求圓覺」,想以造作功德之心,來求智慧開悟之道是錯誤的。「彼圓覺性非作得故」,本來佛法的自性不能造作而得。
譬如大家參禪打坐學佛,你不要認為這兩腿多盤兩天就能盤出一個佛來!佛不是腿能盤得出來的!如果盤腿能成佛,那叫成腿,不叫成佛。
那麼打坐幹什麼呢?打坐就是教你以這種修養的方法,找出你自性本來是佛的那個東西。不是認為累積打坐的功行,像求會計成本一樣,會得到一個佛,那完全錯了!所以說「彼圓覺性非作得故」。
如果認為作得某些功夫、累積多少功德一定會開悟,那就犯了造作病,此是禪病之一。所謂病,就是觀念錯誤,心理見解上的病砨,不是心理病態。心理病態與見解病態不同。
經文:「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任其自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反正總有一天成佛,一切自在,打坐念佛修持是你們妄用功夫,認為一切不管就是佛法,那就是任病。生死是空,涅槃也是空,「涅槃生死等空花」嘛!用不用功都一樣,一切本來無生滅,任運自在,這種觀念是任病。
《圓覺經》告訴你,「彼圓覺性,非任有故」,成佛也不是人類的本性,放任怎麼可能成佛?這種說法照文字這樣解釋不太容易瞭解,我們進一步用現代語來解說,也就是,認為涅槃是空,生死也是空,一切放任自在,反正眾生本來是佛,到時間自然成佛,你說他真是逍遙自在嗎?才不自在呢!一切任他自在就有依賴性,依賴放任已經錯了!依賴放任不就是一念嗎!此其一。
其二,反正本身就是佛,一切自在就好了,你就自在一點吧!你生病了不要喊唉喲好不好呢?一切本來自在,那個痛也很自在嘛!可是他病了,痛苦煩惱來了,他還是難受啊!他那個時候可無法放曠任緣了,可見他那個放曠任緣是心理意識的作用。
經文:「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第三種禪病是我們常犯的,不管學禪也好、止觀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大家兩腿一盤都想得止得定。嚴格講,定與止有層次的差別,不能得止,就談不上得定。止也好、定也好,一般認為什麼念頭都沒有就是得定,結果我們看到一般人坐在那裏都很痛苦,皺著眉頭,心中念頭停不了,「剛才了卻東邊事,又被西邊打一拳」,思想念頭翻上覆下,想求止念求息心,事實上做不到息心止念,卻在忙打念頭,現在一般人容易犯這個毛病。不要說這種情形是錯誤的,即使做到任何念頭不拱上拱下,就算止於一念止住了,那還不是禪。
佛說「彼圓覺性,非止合故」,即使做到念完全止住,與明心見性之道也毫不相干,止念是做功夫可以做到的,有幾種人很容易做到,一個人心裏受到外境嚴重的刺激打擊,灰心到極點,心如止水,你叫他,他沒有反應,那也叫功夫嗎?不是。另一種人,生理機能毀壞,腦神經受刺激,想不起來,止住了,那也是佛嗎?不是的,止,不是道。《圓覺經》說止於一念或止於一個境界,或認為定久是禪,那都是偏差。
經文:「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止病是止於一念、止於一個境界,或者止於一個佛境界,或是止於一個空的境界,或者止於一個清淨的境界。止不住是散亂心、放任。一般人不是放任就是求止,再不然想求功德,想從積功累德而悟道,此即前面所言,作病、任病、止病三種病。第四種病是滅一切煩惱。有關這點,一般觀念也很嚴重,認為學佛用功應該永斷一切煩惱,生理、心理畢竟空無所有,此外,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都寂滅了,當然普通人很少能做到。
幾十年前我們看到有些修行人專修這種定法,一般叫頑空定,什麼都不管,一切滅下去,一切不動念,久而久之,人慢慢變得沒有記憶力,當場不起分別,看到人問你是誰,對人笑一笑。現代人碰到這樣的人一定認為此人有道,樣子也很好看,紅光滿面,儼然有道之士。佛說像這一類境界就屬於頑空,冥頑不靈,滅久了之後,記憶力減退,什麼東西都沒有,如果認為這是禪,那錯了!所以佛說:「彼圓覺性,非寂相故」。
涅槃也翻成寂滅,但涅槃不是這個。這一類也不像羅漢有餘依涅槃境界,這完全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下意識認為一切滅完了就是道。後世有言,「莫道無心便是禪,無心猶隔一重關」,把滅絕一切當成無心,錯誤在這裏。
不偏不依好辦道
經文:「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說離開這四種禪病,才可以瞭解自性本來清淨的道理。由於瞭解自性本來清淨的道理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觀」是觀照之觀,我曾經反覆提及想是想,觀是觀。想是粗的,觀是細的。勉強打個比方,東西掉在房間黑暗的角落,拿手電筒照,東找一下西找一下,這是想;觀,等於房間所有的燈一下全點亮了,地上之物全被照到,這是觀,以境界來講是如此,那麼,以作用而言呢?想,是先用第六意識專一起來修;觀不是第六意識境界,而是意根,第七識與第八阿賴耶識照性的功能來了知它的,了即明明了了,自然知,但不是第六意識分別妄想的妄知,這其中分別起來非常細微。
知道自性本來清淨這一知,是知識上的知道,離開這四病,不求止、不放任、不造作、不求寂滅,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離四病後,勉強用一形容詞,呈現了自性清淨面。由於認識瞭解了清淨面,然後在此境界中止觀雙運而起觀的,才叫佛法的正觀。定與慧等持,智慧慢慢開發,修持慢慢進步,功德自然逐漸圓滿,此謂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不瞭解正觀的路線,而用其他各種方法來修持作觀的,名為邪觀。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我不過照文解釋而已!永明壽禪師引用了《楞嚴經》、《圓覺經》原文說明這個道理,他自己並作結論:
「如上所說,不唯作無著任緣之解,墮於邪觀,乃至起寂然冥合之心,皆存意地。」
解釋得非常清楚,的確是名言。永明壽禪師說,上面我引證佛在《楞嚴經》、《圓覺經》所說的兩段話,不但認為一切無著,放曠任緣是道的見解屬於邪見,乃至一般學佛,認為一念不生,寂然不動即合於禪道之心,也是錯的。實際上,一念不生、寂然不動的境界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瑜伽師地論》稱為「無尋唯伺地」,心性不亂跳動,可是第六意識還有個東西在那裏看住,等於黃龍南禪師描寫參話頭的境界:「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形容得非常妙!他叫人家參話頭用功,要用到這樣專一的程度,這只是初步用功參禪的境界,並非這樣就是禪。黃龍南禪師所形容的這種境界,就是《瑜伽師地論》所講的「無尋唯伺地」,也就是小乘禪觀經(禪觀經有數本)所言「有覺無觀」的境界。
這兩天有一本書,同學送我,我還沒有看,他先講給我聽。有個故事說貓捉老鼠,老鼠躲到洞裏不出來,貓在洞外目睛不瞬地守著,等了很久,老鼠突然聽到外面有狗叫,心想貓一定被狗嚇跑了?老鼠爬出來,一把被貓逮個正著,老鼠問貓:「老兄啊!你怎麼聽到狗叫沒有被嚇跑呢?」貓說:「這個時代一個人沒有兩種語言還有飯吃嗎?」
所以,寂然冥合之心還是意地的境界,《瑜伽師地論》所講「無尋唯伺地」也是意地,一點也沒錯!經律論融會貫通,仔細研究,對於你的用功、見道,絕對有最大的幫助,我非常贊成永明壽禪師的意見,真想用功修持,不看經律論,一味地籠統下去,不會有所成就,充其量只有籠統禪,籠統禪是第五病,不能成道的。
南怀瑾居士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 ... amp;extra=page%3D10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