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0323|回复: 495

依佛陀所教, 有一个灵魂在轮回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11-2010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4-11-2010 06:14 PM 编辑

有一个灵魂在轮回吗????

在轮回中是否有一个永恒的主体存在, 在原始的佛经是没有提出有永恒的主体在轮回这样理念
所谓法体」,「靈」,「魂」,「佛性」, 奧義書的「真我嗜那教的「命」都是永恒的主体」同义词..
后期佛教的八识论中, 有人认为八识中阿賴耶是负起轮回的, 这一」已经涵义着一个永恒的主体的概念.

有二部白话阿含经已经说明了没有一个主体」,「靈魂」,「在轮回, 但佛陀强调是什么导至轮回, 可惜很多人不能理解, 进而採用嗜那教的「命」/主体和业力,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其实有一种解释, 迟点再说...




先看第一部阿含经选....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063.htm
嗏帝比丘的邪見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聲回答:

  「世尊!您確實用各種方法教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所以,識隨著所引生的因緣,就有不同的名稱,如從眼睛看見東西所生起的識,就稱為『眼識』;從耳聽聲、鼻聞香、舌嚐味、身觸物、意識法的因緣而生起的識,就分別名為『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像火,其名稱可以從所引生的燃料來稱呼一樣,如燒木柴的火,稱為木火;燒一捆捆柴的火,稱為薪火;燒乾草的火,稱為草火;燒乾糞的火,稱為糞火;燒穀殼的火,稱為穀殼火;燒垃圾的火,稱為垃圾火。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只有這個愚癡的嗏帝比丘,顛倒了文句與含義,既誹謗了我,也傷害了自己,更犯下了大罪過。你這個愚癡人!知錯了嗎?」

  受佛陀這般責備,嗏帝比丘內心憂慼,無言地低頭,若有所思。

  佛陀責備過嗏帝比丘後,繼續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你們看到眾生了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你們看到眾生需要依賴食物提供的營養,才能生存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你們看到當食物供給的條件消失了,眾生就會死亡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如果不確定以上說的這一些,那麼就會有懷疑,不是嗎?」
  「的確,世尊!」
  「比丘們!如果以正慧如實見以上所說的這一些,那麼就不會有所懷疑了,不是嗎?」
  「是的,世尊!」
  「比丘們!如果你們對這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起了執著:珍愛它、寶貝它、擁有它,那算瞭解我教導過你們的筏喻法:筏是用來渡河,不是用來喜愛執著的嗎?」
  「不算瞭解,世尊!」
  「比丘們!如果有外道問你們:『道友!你們確知這樣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處?有什麼功德呢?』你們應當怎麼回答?」
  「世尊!我們會這樣回答:『道友!清淨、明亮的正確知見,是為了厭離欲貪,是為了離欲,是為了如實知的緣故』。」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確實應該這樣回答。

  比丘們!眾生當生與來生,都需要四種食物來維持與延續生命。哪四種呢?即物質性的摶食,可以生起感受的觸食,求生意志的思食,以及攀緣執取的識食。

  比丘們!這四種食物的需求從何而來呢?其根源的『集』是什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
  那是『愛』!

  愛又是從何而來?其根源的『集』是什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是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這就是從無明而有行,從行而起識,從識而起名色,從名色而起六入處,從六入處而起觸,從觸而起受,從受而起愛,從愛而起取,從取而起有,從有而起生,從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因此,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比丘們!有了這樣的知見,還會耽湎於過去,想著:『我過去存在或不存在?我過去是什麼?後來又變成怎樣?過去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飛馳於將來,想著:『我將來會存在或不會存在?我將來會是什麼?之後又會變成怎樣?我將來會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困惑著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什麼?如何存在?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團、惡意讓如來流血』等五大重罪嗎?還會故意犯戒、捨戒、放棄在僧團中修學嗎?或者,轉向跟隨外道修學、求福、持咒,以求離苦息苦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有第八次的輪迴受生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因尊敬老師而說嗎?會因大沙門世尊這樣說就跟著說嗎?還會去追隨其他人為老師嗎?還會獻身於尊奉一般沙門、婆羅門,重返他們的喧鬧討論,以及求吉祥的符號儀式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你們只會說自己所知、所見,以及自己所瞭解的,是嗎?」
  「是的,世尊!」
  「很好啊!比丘們!我以『當生可見證、可直接領受、勸引驗證、向上引導、智者內證』的正法來教導大家,我為大家說的,就是這樣的法。

  比丘們!有『健康』的『精卵結合』,以及有相應的『識』三個因緣俱足了,才會有胎兒。經九個月或十個月的懷孕,嬰兒才會出生。嬰兒出生後漸漸養育長大,生理上諸根也漸漸成熟。
  生理上諸根成熟以後,由於不具正念,對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所以,當眼看、耳聽、鼻聞、舌嚐、身觸、意識時,遇到喜歡的就樂著,不喜歡的就憎惡,因而罪惡的行為就在其中不斷地發生。這樣,從覺受的樂愛,就有了執取;有了執取,就有蓄勢待發的有;然後是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大苦聚集。比丘們!這一切,不都是以具足愛,由愛所繫縛而形成的一連串相接續的嗎?」

  「是啊,世尊!」
  「比丘們!正等正覺的如來,心具正念,對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所以對每一個眼看、耳聽、鼻聞、舌嚐、身觸、意識,喜歡的不會樂著,不喜歡的也不會憎惡。這樣,對覺受不會有樂愛,樂愛止息了,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大苦,也就止息了。比丘們!這一切,不都是以愛的息滅,而達到解脫的嗎?」
  「是啊,世尊!」
  「比丘們!要記住這愛盡解脫的簡要教導,也要記得嗏帝比丘,這個被困在愛之大網束縛中的漁夫子之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11-2010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经, 五蕴十问... 抄之前的主题..

选译自《杂阿含经》第五十八经——译于八关斋戒日
我是这样听说的:
在古印度舍卫国王舍城的地方,有一位鸯伽国长者之女,叫做鹿子母。她财力雄厚,归信佛陀,故而为佛陀捐资建造了一座讲堂,这座讲堂就叫做东园鹿母讲堂。
有一次,佛陀驻锡在该讲堂中。当时世尊于下午三点到五点左右,刚从禅定中出定,从禅坐中起身,走到众比丘面前,将坐卧具铺陈于地上而坐。
佛陀对着比丘们说:「比丘们,受阴有五种(五取蕴),是哪五种呢?分别是: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他的座位起身,整理好他的衣服,将身上的架裟只覆盖在左肩上,袒露着右肩,走到佛前,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地对佛陀说:「世尊,这五种受阴(五取蕴),是否就是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
佛陀表示他会回答,不必跪着问,要他回到他的座位上坐着问就可以了。
这比丘便听从佛的指示,回到他的座位上去。

但当他回到座位上坐好后,随即便发出第二个问题【根】。
这比丘问道:「世尊,这五受阴(五取蕴)从何而生?是什么原因令它们集聚在一起,然后产生,接着不断向外境攀缘接触?」
佛陀回答他:「比丘,这完全是由于贪欲。以欲为根,因欲而集,因欲而生,因欲生触。」

这比丘听后,内心充满着法喜,接着又提出他的第三个问题【阴即受】:「世尊,您对五阴的解释,我已经明白了!想再请问您,这五受阴是本来就有执取?抑或是除了五受阴以外,另外还有执取(是执取造成五受阴『五阴异受』)?」

佛陀回答:「比丘啊,你这两种说法都不对!五阴【五蕴】如果生起欲贪【爱】,那么就是五受阴【五取蕴】。是欲贪【爱】导致执取【取】,所以应该说是有欲贪【爱】故有执取【取】。简言之,欲贪【爱】才是五受阴【五取蕴】的罪魁祸首!」


比丘听后非常满意,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二阴共相关】:「世尊,您的分析真的是很清楚,我的心里现正充满着法喜。想再请问前一生的五阴与下一世的五阴是否相关?」

佛陀回答:「是的,没错!这前生的五阴与后世的五阴是有牵连关系的。举例来说,有一人心里总是这样想着,希望我在来世能获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然而此人今生未了,便妄想来世如何如何,这必然会造就阴、阴相续」。


这比丘又提出他第五个问题【名字】:「世尊,听完您的解析,令我喜不自胜。可否请您对五阴作个总解释呢?」

佛陀回答:「要了解五蕴,当从十一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的情况。在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在位置上,则有内、外之分;在性质上有粗、细;在型态上有美、丑;在空间上则有远、近。比如色蕴,不要说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就是昨日、今日、明日,这色蕴也是变异不定的;在内则有身体的器官内脏,在外则是身体的外表;如眼睛、鼻子等是粗色【有见有对色】,细胞、神经等则是细色【不可见有对色】;婴儿的皮肤是好色,起皱纹的皮肤是丑色;现前的身体是近色,过去或来世的身体则是远色。其余的受、想、行、识等,以此类推,都是无常变异的。」。


比丘听后非常的欢喜,又问第六个问题【因】:「世尊,又是什么样的因缘造成五阴呢?」

佛陀回答:「色蕴的六根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聚合而成的。其它如受、想、行等三阴则是缘于【触】所生起的,如果六根没有与六尘接触,则不会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种种复杂的感受,没有这些『受』,那么『想』与『行』也就不会跟着生起。至于『识蕴』则与『名色』是互为因缘。」

比丘又提出他的第七个问题【味】:「世尊,您能不能再解释对这五阴的贪爱染着【味】、所生的后患【患】及如何远离【离】?」

佛陀回答:「比丘,对这五阴所生的快乐感受贪爱执着就是【味】,五阴时时刻刻无常、变易、不定,故而其快乐感受亦非恒久不变,想要永保这乐受,却又无能为力,只能任令它散灭,面对这样无奈的现实所产生的苦恼便是因贪爱执着所生的后患【患】,若能调伏对五阴的贪爱,进一步舍离执着,便是【离】。」。

比丘接着问到他第八个问题【我慢】:「世尊,什么是我慢?又是如何产生的?」

佛陀回答:「比丘,如果没有智慧的凡夫,一直执着这样的观念:『五阴就是实在的我,或者除了这五阴以外还有一个真我或灵魂存在,或者是真我、灵魂与五阴合一并存了』等,那么他就会因自我中心作祟而生起我慢,故而凡事只会先想到自己,或者觉得自己优于别人。」

比丘接着问第九个问题【无我慢】:「世尊,我明白了。但要怎样才能消除我慢?」

佛陀回答:「如果能够正见这五阴不是我,因为不是我,所以也不是我所拥有之物,更不是另有一个我或灵魂在这五阴之内,这样就不会生起我慢了。」

比丘提出他的最后一个问题【疾漏尽】:「世尊,那要怎样很快地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呢?」

佛陀回答:「比丘,如果在一切情况下,都能正知正见五阴非我非我所,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得到解脱了。」


此时法会中有一个愚痴的比丘,心中生起了这样的一个邪见:「怪了?!世尊说无我,如果真的是无我,那么现在的我作善恶业,来世又是谁在受报呢?」

世尊以他心通很快地知道这名比丘的想法,便对比丘们说:「你们之中还是有人听不懂我的教法,竟然心中还会生起这样的疑惑:『世尊说无我,如果真的是无我,那么现在的我作善恶业,来世又是谁在受报呢?』好吧!我再为你解释一遍!比丘们,你们说这色蕴的性质是恒常不变的,还是无常变易的?」

比丘们回答:「世尊,是无常变易的。」

佛陀说:「既然他是无常变易的,你们自己说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比丘们回答:「是不好的!」

佛陀说:「既然你们说它是无常的、是不好的,那么有智慧的圣贤弟子在这五蕴中还会发现有我、我所有、或者五蕴就是我、五蕴中另有一个我或灵魂等等现象吗?」

比丘们回答:「不可能的,世尊!」

佛陀说:「比丘们,就是这样!你们应当在一切的情况去观察这五蕴非我、非我所、也不是除了这五蕴以外或其中还有另一个【我】的存在等现象。这样你们才会生起离欲的决心,进修八正道,正向解脱,最后便能自知自证『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当佛陀说完后,会中已有许多比丘心得解脱,证阿罗汉果。其它的比丘听完佛陀的教诲后,都心生法喜,决定依照佛陀的教导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0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4-11-2010 03:40 PM 编辑

第一部经已经阐明没有一个固定不變的「识」在生死中流轉.
第二部经也阐明世俗凡夫所相信的『五阴就是实在的我,或者除了这五阴以外还有一个真我或灵魂存在,或者是真我、灵魂与五阴合一并存了』等观念都是错误的.

几乎所有相信轮回的人都有这样的盲点,
1)就是有轮回就一定要有一个主体,
2)这个主体一定不变(或者说它的最根本是不变的),  
3)这个主体一定是真善美, (或者说它的最原始是纯善甚至光明的)
4)这个主体会轮回是因为外来的业力, 唯有把外来的业力清除完后就能解脱轮回
5)有一个主体会进入涅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的三法印朋友是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大乘同门前,就妄下的评语。

1。 他又乱影射有‘原始的佛经‘的存在,而后又影射‘南传藏和阿含’就是‘原始的佛经‘。这连国际的佛学界都没认同,南传藏’ 南传藏只是部派佛教的后期演变的佛藏之一。阿含经就包括各不同学说不一的部派佛教(其中很多都演变成后来的大乘)

2。大乘的佛理从没有常真不变的靈魂说,那是常见,也没有说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那时断见。大乘的基本中道起点就是不偏边常见和断见。对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称为"我执"。但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无我‘,也是一样是"我执。

3。 大乘说的识 (vijbana ),就是在部派佛教所说的五阴 (色、受、想、行、识)之一的识,是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但部派佛教所说的五阴比较粗,只说识是了别的工能的意思。
所以后来大乘学说把识细分为八识(或九识)。 这识在部派佛教在翻译在汉文也常以心来讲,但心字是很粗的分法,还常混乱同用在肉团心(心脏)上。阿賴耶識(alaya-vijbana)的Alaya阿賴耶这字早在部派佛经就能找到了。
4。 那如果一人持着谤无因果,无作用(生命不会转世)是指有邪见,邪见是因为见识如外道。

5。最后,大乘的识是不能如靈魂的转世的。识藏只能把这世的因传到下一世的识藏。 就如一个台球撞击另一个台球,第一个台球的力(因)去影向第二个台球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沒有靈魂, 卻有業的輪迴. 相信很多佛教徒自己都要頭大大.   

那麼, 是不是有個可能, 業的輪迴是不是以前一個死去的人, 傳給了現在一個新人, 那麼, 現在這個活人其實並不是以前那個死人, 完全是兩個人, 只是受了他的業的輪迴???

不要那麼混亂, 白話一點, 是不是這樣解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11-2010 04:56 PM 编辑

回复 3# 三法印

第一部经已经阐明没有一个固定不變的「识」在生死中流轉.

- 这是你的妄解,大乘藏哪有说「识」能在生死中流轉.?


第二部经也阐明世俗凡夫所相信的『五阴就是实在的我,或者除了这五阴以外还有一个真我或灵魂存在,或者是真我、灵魂与五阴合一并存了』等观念都是错误的.

-唯识学的「识」是和五阴的「识」一样,只是前者是细分,后者是粗分


1)就是有轮回就一定要有一个主体,

-
佛教说的是重生 rebirth,就如大自然的雨水,星尘,万物一样的回收重用

-
轮回这字是借用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但在佛教他的义以变了。


2)这个主体一定不变(或者说它的最根本是不变的),  


你的血液循环,旧血球死了,新血球替换,生生死死不息, 请问有何主体?


你的旧头发掉了,新头发长出,生生死死不息, 请问有何主体?


3)这个主体一定是真善美, (或者说它的最原始是纯善甚至光明的)

真  和  善美, 是要分开来讲的,因为善美是要以人的主观来判断的,是人的价值观,各文化各时代的价值观是有不同的。一件事,你家的狗认为是善美的,但你可能认为是不善美的。(如母狗吃掉那微弱的刚新出生的小狗)

真就不能以主观来判断的,真就是真,没得讲的。如动物生产就是这样子的,如动物交配就是这样子的。

真是属真

善美是属假


4)这个主体会轮回是因为外来的业力, 唯有把外来的业力清除完后就能解脱轮回

生死重生 rebirth 是宇宙自然的作用,没有什么不好的,


只要识 到实相,生死就不是苦的,是自在的。

解脱轮回的思想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以为能逃出生死是最好的,所以佛陀就用他们的欲望来引他们上佛教。


5)有一个主体会进入涅褩.

涅褩是空性,在世时五阴就是暂时的主体,在有余涅褩时,整个五阴也是涅褩的,没有分别的。

你所谓的盲点,是你没做好功课去了解同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4-11-2010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冠英接下了檳州首長的位子, 國政以前留下來的工作/事都要一屏承當. 國政下爛攤子, 國政拍拍屁股走人, 林冠英也要承擔.
因為林冠英繼承了這個事, 如果以前的國政留下來還剩有甜頭, 就吃甜頭, 如果留下來的是死貓, 就吃死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11-2010 04:46 PM 编辑

回复 5# hamitaichi

请读

Rebirth 重生 and Reincarnation 轮回

Rebirth (Buddhism)

Rebirth in Buddhism is the doctrine that the evolving consciousness (Pali: samvattanika-vinnana)[1][2] or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Pali: vinnana-sotam,[3] Sanskrit: vijnana-srotam, vijnana-santana, or citta-santāna) upon death (o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aggregates" (P. khandhas, S. skandhas)), becomes one of the contributing causes for the arising of a new aggregation. The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person is neither identical to nor entire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deceased but the two form a causal continuum or stream.
In traditional Buddhist cosmology these lives can be in any of a large number of states of being including the human, any kind of animal and several types of supernatural being (see Six realms). Rebirth is conditioned by the karmas (action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of previous lives; good karmas will yield a happier rebirth, bad karmas will produce one which is more unhappy. The basic cause for this is the abiding of consciousness in ignorance (Pali: avijja, Sanskrit: avidya): when ignorance is uprooted, rebirth ceases. One of the analogies used to describe what happens then is that of a ray of light that never lands.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birth_(Buddhism)



Reincarnation is believed to occur when the soul or spirit, after the death of the body, comes back to life in a newborn body. This phenomenon is also known as transmigration of the soul or metempsychosis.
This doctrine is a central tenet within the majority of Indian religious traditions, such as Hinduism, Jainism, and Sikhism;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rebirth is also often referred to as reincarnation.[1] The idea was also fundamental to some Greek philosophers and religions as well as other religions, such as Druidism and later on, Spiritism, and Eckankar. It is also found in many small-scale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in places such as Siberia, West Africa,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2]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sects within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do not believe that individuals reincarnate, particular groups within these religions do refer to reincarnation; these groups include the mainstream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followers of Kabbalah, the Cathars, the Druze[3] and the Rosicrucians.[4]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se sects and the beliefs about reincarnation that we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oplatonism, Hermeticism, Manicheanism and Gnosticism of the Roman era, as well as the Indian religions, is uncle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incarna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11-2010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ebirth 重生 vs. Reincarnation 轮回

   Although these terms are often used interchangeab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nceptu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On the whole, Buddhists believe in rebirth while Hindus, Jains, and some Christians believe in reincarnation. Strictly speaking, reincarnation means the assumption of another body by a permanent, eternal self (the Hindu notion of atman or the Christian notion of soul). Most Buddhists do not believe in a permanent self (anatman or anatta, without enduring self) but believe human consciousness (the "I" or self) dissolves at death and that only a subtle mindstream remains. The mindstream carries with it karmic imprints from prior lives (but not memories and emotions associated with prior lives, unless the person is a highly developed spiritual practitioner, in which case reincarnation is possible) and it is this subtle mindstream that conjoins with a new life-form after death. Thus, rebirth does not mean an identifiable human being assuming a new human body. Moreover, in Buddhism, rebirth is not always accomplished in human form. Depending on karmic circumstances, a human being can be reborn as an animal or as a being in any of the upper or lower realms.

http://www.angelfire.com/yt/fairtibet/rebirth.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hamitaichi

你举得例子很好笑。

今世记得多修福报,下世我来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法印
涅褩是空性,在世时五阴就是暂时的主体,在有余涅褩时,整个五阴也是涅褩的,没有分别的。
清池 发表于 4-11-2010 04:26 PM


涅褩是空性,在世时五阴就是暂时的主体,
涅盘=空性

在有余涅褩时,整个五阴也是涅褩的,没有分别的。
五蕴 = 涅盘 = 空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hamitaichi


  那麼, 是不是有個可能, 業的輪迴是不是以前一個死去的人, 傳給了現在一個新人, 那麼, 現在這個活人其實並不是以前那個死人, 完全是兩個人, 只是受了他的業的輪迴???


你的DNA显现有多大百分比是你父母的?有多大百分比是前远代祖先的?有多大百分比是人类共性的?有多大百分比是动物共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清池

複雜. 算了. 我還是不去相信這些東西.
每次佛教一談到沒有 "靈魂卻有輪迴" 這個課題, 只有靠以前所有的文獻來兜轉, 轉到最後還沒有人明白什麼意思.

我只是懷疑, 其實另外有一個不說的奧秘, 其實只是把未完成的業(TASK)交付(PASS)給別人, 所以是一個極度不公平的規律. 我以前, 就已經說過, 整個大輪迴就是建立在不公平之上. 不公平才是大輪迴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複雜. 算了. 我還是不去相信這些東西.
每次佛教一談到沒有 "靈魂卻有輪迴" 這個課題, 只有 ...
hamitaichi 发表于 4-11-2010 04:46 PM


拜托~
若可以把未完成的业交给别人,那还需要为自己所作所为负责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举得例子很好笑。
今世记得多修福报,下世我来接。
peggy_str 发表于 4-11-2010 04:38 PM


接林冠英的事比較好, 肯定沒有死貓, 又有很多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0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4-11-2010 05:18 PM 编辑
沒有靈魂, 卻有業的輪迴. 相信很多佛教徒自己都要頭大大.   

那麼, 是不是有個可能, 業的輪 ...
hamitaichi 发表于 4-11-2010 04:18 PM


有永恒灵魂就没有真正的解脱, 因为会被污染的主体同时会也被清净, 不保証过后也会被污染不是吗?  
业不是輪迴的主因, 业只是在輪迴负起好坏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11-2010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11-2010 05:07 PM 编辑

回复 11# peggy_str


  
在有余涅褩时,整个五阴也是涅褩的,没有分别的。
    五蕴 = 涅盘 = 空性?  


    我在重说
    在佛陀有余涅褩时, 他的心(包括识)和身内的五阴 都是涅盘境界的,
    这是所谓的色心不二之理,所以佛的骨舍利也是尊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冠英接下了檳州首長的位子, 國政以前留下來的工作/事業都要一屏承當. 國政下爛攤子, 國政拍拍屁股走人, 林 ...
hamitaichi 发表于 4-11-2010 04:32 PM

哈哈!
那个叫拖衰
不叫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托~
若可以把未完成的业交给别人,那还需要为自己所作所为负责任吗?
peggy_str 发表于 4-11-2010 04:49 PM


我也不想的, 不過依照佛教的 "沒有靈魂卻有業的輪迴", 唯有這樣推敲才合理.
因為佛教說死了沒有靈魂, 連靈魂都沒有了, 還用什麼去負責? 唯有留下業, 那麼業交給誰? 當然另一個人去負則啦.

別說是輪迴, 現實的崗位(job position)全都是這樣, 上次下崗(resign)的人留下來的手尾, 新上岡(on job)的人都要承接下去. 這叫做交事.


如果我猜測的沒有人可以找到破洞, 我已經把佛教一直以來的迷團解釋出來了.

我從來不喜歡兜轉的思維, 我要清清楚楚的解釋, 再笨的人都要聽的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0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那个叫拖衰
不叫业
我又又来啦 发表于 4-11-2010 05:03 PM



那麼業又是什麼呢? 看看有誰可以合理的解釋"沒有靈魂卻有輪迴". 最好是白話, 白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2-2025 05:47 PM , Processed in 0.15999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