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iotherm 于 9-2-2011 08:59 PM 编辑
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舍卫诚里的祗树给孤独园。那时,当尊者摩罗鸠摩罗独自一人在静坐时,忽然生起了如下的念头:『世尊对一些问题总是采取不回应、默置或摈弃的态度。这些问题是:这个世间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生命和身体是一样的?还是生命是一种东西,而身体又是另一种东西?死后是继续存在?还是死后不再存在?又或者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如果世尊为我解释这些问题,那么我就继续跟世尊学习佛法;如果世尊不为我解释这些问题,那么我就离开僧团它往。
于是尊者摩罗鸠摩罗就离开坐处,去参见世尊。尊者摩罗鸠摩罗礼敬世尊后,就在世尊旁边坐下,告诉世尊说:“世尊, 我刚才独自一人在静坐时,忽然起了一个这样的念头。世尊对于世间是不是永恒的?乃至死后存不存在?等问题;总是不给予解释或采取默置、摈弃的态度。对于世尊这种态度,我不能忍受也不喜欢。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不是永恒的,那么世尊就应如是解答。反过来说,如果世尊不知道世间是不是永恒的,那么世尊就应当直说我不知道。乃至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等问题,世尊也应给予如是的回应;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明白说我不知道。”
于是,世尊就和尊者摩罗鸠摩罗展开了如下的对答: “摩罗鸠摩罗啊,我有跟你说过,如果你跟我修学佛法,我就告诉你世间是不是永恒的吗?” “没有,世尊!” “如是乃至死后存不存在?等问题,我有跟你说过,如果你跟我修学佛法,我就为你解说吗?” “没有,世尊!” “那么,摩罗鸠摩罗啊,你有没有告诉过我,我跟随世尊修学佛法,世尊必须为我解答世间是不是永恒的?” “没有,世尊!” “如是乃至死后存不存在?等问题,你有没有告诉过我,我跟随世尊修学佛法,世尊必须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没有,世尊!” “摩罗鸠摩罗啊,既然如此,你这愚痴得人,你的指责不是没有理由吗?” 尊者摩罗鸠摩罗被世尊责备后,身心惶恐,坐着默然无言。
世尊责备尊者摩罗鸠摩罗后,告诉诸比丘说:“如果有愚痴的人,起了如下的念头;我不会跟从世尊修学佛法,除非世尊述说世间是永恒的;那个愚痴的人在还没有得知答案时可能就命终了。同样的,问题如:世间不是永恒的乃至死后存不存在?除非世尊为我诉说,并声明只有这个才是真理,其它的都不是,否则我就不根从世尊修学佛法。一个人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在他还没得知答案时可能就命终了。
这就好像有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了,他的亲属同情他,要令他痊愈,于是寻找医师来治疗他。可是那中箭的人却起了如此的念头:我不要拔除这支箭,除非我知道射箭的人是和性何名?名字是长是短?肤色是黑还是白?是王族?婆罗门?商人还是平民?还有这支箭是从东南西北那一个方向射来的?
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这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这把弓是用什么动物的筋绑成的?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弓弝是什么颜色?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制成弓弦材料?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这箭是以什么木制成的?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这箭是用什么动物的筋绑成的?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箭尾的羽毛是属于那种动物的?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这箭头是以何物制成的?我不要取出毒箭,除非我知道这支箭的制造者姓名住处?这个愚痴的人啊!在他还没得知答案时就命终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便把时光浪费殆尽,再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
世间是永恒的,为了如此的邪见,才来跟我学习佛法,这是错的。同样的,为了『世间不是永恒的乃至死后不存在』等邪见,才来跟我学习佛法,这也是错的。 世间是永恒的,为了如此的邪见,才不跟我学习佛法,这是错的。同样的,为了『世间不是永恒的乃至死后不存在』等邪见而不跟我学习佛法,这也是错的。
因不认同世间是永恒的,才来跟我学习佛法,这是错的。同样的,因不认同『世间不是永恒的乃至死后不存在』等邪见,才来跟我学习佛法,这也是错的。因不认同世间是永恒的,所以才不跟我学习佛法,这是错的。同样的,因不认同『世间不是永恒的乃至死后不存在』等邪见而不跟我学习佛法,这也是错的。
不管世间是永恒的、不永恒的乃至死后是不是继续存在?生、老、病、死、忧戚、啼哭、不快乐等烦恼还是有的。这等烦恼还是逼迫着生命的。
世间是永恒的见解是『不必说』的。同样的,『世间不是永恒的乃至死后不存在』等见解也是『不必说』的。 为什么『不必说』呢?因为这些见解不是‘义理’,不是解脱生死的法,也不是梵行。这些见解不会成就神通,不会导致涅盘,也与解脱的‘道’无关,所以这是『不必说』的。
什么是我一向所『说』的?苦、苦的原因、苦的灭除和灭除苦的方法是我一向所『说』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义’,这是解脱生死的法。这能成就神通,成就梵行,导致涅盘乃至与‘道’相应,所以这是我一向所『说』的。
那些『不必说』的见解,应当离弃它。我一向所『说』的,应当学习持守。” 佛陀如此开示过后,诸比丘都感到很高兴能听闻此等法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