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14|回复: 10

《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5-2011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现在给你们讲这一条牛了,这是禅宗渐修的心地法门,《牧牛图》是普明禅师的作品

    乱跑的牛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他写了四句诗:


一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url=][/url]

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url=][/url]

    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子套进去。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别的思想来,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犹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这是第二个图案,你看画的这一条绳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这个牛要走,这个小孩拼命拉


三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url=][/url]

   第三步叫“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给绳子穿惯了,渐渐乖了,小孩子轻轻一拉就带走了

    这里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抗战的时候我有两个师长朋友,一个带兵笨笨的,胖胖的,他的部队很散漫,不大训练的,可是打起仗来他的兵都会拼命。另有一个带兵非常精明,没有哪一点不知道。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队经过,有一匹在跑,他就骂那个管马的马夫,笨蛋!把那匹马拴住。马夫跑过去拼命地拉,反而被马拉着跑。这个师长跑过去,两个耳光一打,把绳子接过来,一转一转,转到马的旁边,轻轻一带就拉过来了;然后把绳子交给马夫,又打他两个耳光,笨蛋!马都不会带。  

    牛也好,马也好,发了脾气,你把那条绳子转一转,转到鼻子边上,轻轻一拉,它就走了。你看佛教我们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乱跑,心性宁静不下来,所以佛教你眼观鼻,鼻观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个心念就调伏了。所以我讲这个故事是亲自看到的,看到“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不敢乱跑了,鼻子拉住了。“渡水穿云步步随”,这个牛跟着小牧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跟着他一步步走,乖乖的不敢动,因为绳子在牧童手里,气已经被控制了。“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牧童手里拿着芒绳,一步都不敢放松。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调息,自己不感觉疲劳。你看这个图案,黑牛的头发变白了,呼吸已经慢慢调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呼吸调柔

    你的意识心念专一把心息合一调柔,这是第三步了。你看他画的图案,这个牧童很轻松了,拿着鞭子,随便拿个树枝。牛呢?头开始白了。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恶业。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够合在一起了


四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url=][/url]

    第四步“回首”,这个牛回头了,就是心念给呼吸、给绳拴住了。“日久功深始转头”,这个牛不乱跑,心归一了。“颠狂心力渐调柔”,平常那个乱跑的心性软下来了,跟着呼吸的来去,就是数息以后随息了。“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可是我们的意念不要放松,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专一还不能放手。这个图案画得很有意思,牛的头颈这里都变白了,个性柔和得多了。本来这个放牛的孩子站在牛旁边的,第六意识不用心了,不过拉牛的绳子还要拉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5-2011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息合一


五驯伏  

绿杨荫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url=][/url]

   再进一步“驯伏”,“绿杨荫下古溪边”,这个放牛的孩子不拉绳子了,意念不再那么用力,自己的心性思想也不再乱跑,随时跟出入息合一了。这就是六妙门的随息快到止息的阶段。“放去收来得自然”,舒服啊,这个牛乖了,思想不乱跑,随时在做工夫的境界里。“日暮碧云芳草地”,这个境界自然舒泰,“牧童归去不须牵”,牧牛的孩子手拿牛绳,自己回家了,牛也不拉了。我们乡下小的时候看过,那个乖的牛,到晚上自己会回来的。画的牛已经三分之二都变白了,善良了


六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url=][/url]

    第六步“无碍”,这个牛差不多全白了,都是善良,心性调伏了,只剩尾巴那里一点还黑的。牧牛孩子在哪里呢?吹笛子去了,自己去玩了,牛归牛,小孩子归自己了。这个图案叫“无碍”,工夫差不多打成一片了。“露地安眠意自如”,露地就是旷野空地,白天夜里工夫自然上路了,永远在清净定的境界里头。意识不用心,自然都是专一清净,就是我们第一次讲的,已经是四瑜珈到“离戏”阶段了。“不劳鞭策永无拘”,这个牛都不要管了,心性妄想自然不生,清净了,也不要鞭子打了,也不要注意了。这个第六意识自然清净,妄念清净了。“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身心非常安详。这个牧童什么都不要管,这个第六意识、意根已经清净,稳坐青松下面,无事吹笛子玩。宋人的诗“短笛无腔信口吹”,随便了。这个牛呢?到家了没有?还早呢!  


心无挂碍


七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url=][/url]

    到了第七步“任运”,这个牛后面尾巴也没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业,念念清净。“柳岸春波夕照中”,诗中的图画多可爱啊,江南的春天,水绿山青,堤岸杨柳,太阳照下来的那个境界。“淡烟芳草绿茸茸”,烟雨蒙蒙,淡淡的烟雾,满地都是芳草,绿杨一片青幽。这个时候有没有妄念呢?有妄念。但是处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没有烦恼,很自在,观自在菩萨了。“饥餐渴饮随时过”,饿了就吃,口干了就喝,随缘度日,一切无碍。《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第六意识呢?这个牧童呢?“石上山童睡正浓”,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了。你看画的那个小孩子,躺在那里睡觉,牛也没有离开,自然在吃草。工夫到这一步叫任自在。哪怕你做董事长,做老板,或者给人家打工,开会、做工的时候,心境都是一样的。就是十六特胜的“喜受,乐受,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那么自在


八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url=][/url]

    这是第八步功夫“相忘”,这个牛 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经升天,相忘了,也没有呼吸往来,也没有妄念,也没有身体,也没有空,也没有知觉,一片清净,一片善的境界。“白牛常在白云中”,一片光明。“人自无心牛亦同”,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了,身心在这个境界。“月透白云云影白”,月亮透过白云光明出来,白云、月亮,一片光明,“白云明月任西东”。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  


九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url=][/url]

    第九步“独照”,牛没有了,妄念杂想没有了。牧童,第六意识睡觉也走了,什么都没有。“牛儿无处牧童闲”,牛找不到了,牧童闲,就是意识清明。百丈禅师讲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牧童悠闲自在,牧童就是我们自己。“一片孤云碧嶂间”,青天上面还有一点点白云;碧嶂,这个境界清明,牧童自己明白了,工夫到了。“拍手高歌明月下”,一切空了。密宗讲见到空性,空了什么都没有,你以为对吗?还早呢。“归来犹有一重关”,因为你观空了却不能起用,一起心动念就觉得乱,那是工夫没有到家。所以我骂某人,要他工夫做到了再出来做事,那个时候就不会乱了。所以这步叫“独照”,能够出世,不能入世,还不行,不是大菩萨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11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url=][/url]

    到了第十步“双泯”, 能够入世,也能够出世,提得起也放得下,能够空也能够有。这个时候可以入世做事了,在家出家都可以,做男做女都可以。“双泯”,空有都没有了,人也不见,牛也不见。“人牛不见杳无踪”,照见五蕴皆空了。“明月光含万象空”,只有自性一片光明,有也可以,无也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也可以;烦恼也可以,不烦恼也可以。工夫到这一步境界,可以说修行有了成就,差不多可以开悟了。“若问其中端的意”,究竟怎么是对呢?很自然,“野花芳草自丛丛”,到处都是,不一定出家才能做到,也不一定在家才能够修道。得大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  

   《牧牛图》讲完了,我们这里这一条牛也摆在前面,怎么管它?有十步工夫,心地法门配合十六特胜,现在你都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11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附上资料来源的连接。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11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坐时候,对食物也有些要求,
比如不能吃太饱,不然肠胃一直活动,也影响静坐的进展,也难入定。
而吃太饱不太饱,看过南传师傅的开示, 在三汤匙前感觉要饱就停了。
若不是持素的人, 吃太多有血性的东西,会感觉到很多不妥,还有等等不安分意念涌起,(当然要是你功夫深自然没问题)。
佛祖当年菩提树下,修苦行,一天吃一粒米, 后来发现这个不是方向,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喝了羊奶,才有能力继续静坐。


但,若是身体原来有很多问题,也会引发很多打坐时候的障碍。
看了以下这个视频,真是心头一阵发麻,虽然早已经知道饮食的重要,但是看了,还是忍不住震撼。

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注意饮食,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1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1-11-2011 01:45 AM 编辑

南怀瑾先生解释的【牧牛颂】太多旁支。讲到后面部分,完全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11-2011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部分必需要达到后才能得知, 不用猜, 一步一步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1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部分必需要达到后才能得知, 不用猜, 一步一步来..
三法印 发表于 11-11-2011 08:31 AM

这次我挺你了
摸过牛的人才知道牛脾气
不是用猜

就算你摸过黄牛,未必知道斗牛的脾性
不可用黄牛的脾气来猜斗牛的脾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1-2011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要绑牛时牛就反抗了,牧童没有力量和牛相抗,牛一时把你带向左边(苦),一时把你带向右边(乐),牧童被他转得团团转,就因为那条绳子。牧童只要了解那只牛的习性,那只牛从小就被他家饲养,它已经离不开牧童一家,乱跑也是习性,牧童不必绑它,他到东边就让他到东边,他到西边就让他到西边,牛性会自然静下来,因为牧童没有握着绳索就不会被他牵引去,乐与苦自然也不生。放下以为控制住心就可以得到好处的欲望,你的心自然会受到控制。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牧童手里拿着芒绳一步都不敢放松。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调息,自己不感觉疲劳。

一步都不敢放松你的心就无法柔软,你可以发现坐禅很痛苦,连呼吸都不自在,这是紧绷之法,并非中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1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4-11-2011 10:33 AM 编辑

西藏佛教是用十象圖





西藏佛教有「十象圖」。十象圖所表示的大意是:在一條曲折的山路上,十頭像在向山頂行進,隨著上升高度之不同,像逐漸從頭至尾,由黑變白,前有一小猴引路,後有一僧人追趕。開始象不馴服,牧童則是鞭打追趕,到山頂時則騎於象背,像也俯首聽命。背景圖像是山腳水浪洶湧,沿途風光枯燥,山頂則白雲繚繞,日月爭輝。可見十象圖與牧牛圖,皆是以性犟力大難馴服的動物比喻「心」,展現修行者勤修戒、定、慧,調伏心意而達梵我圓融的過程,而且形式也大同小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1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1-11-2011 11:29 AM 编辑




学者马世长<四兽因缘考> (一九八九年 ,《敦煌研究》) 一文,更有一项新发现,新疆省库车县库木图喇石窟中,第六十三洞窟,赫然「猴的右腋之下,挟持一只白兔」,四兽遵循长幼之序, 怡然共游,与敦煌变文<四兽因缘> 中所叙述之情状完全相同。由此,大约可以定出这个故事发展的前后次序,

应是﹕
  
  三禽兽本生
  (律藏、经律异相、及新疆拜城克敦尔石窟故事画)
  ↓
  四禽兽本生
  (库车石窟故事画、西藏佛画)﹕疑承自藏文佛典
  ↓
  敦煌变文<四兽因缘>
  (伯二一八七卷,唐懿宗以后,约为晚唐之制)

除了以上所述证据之外,另有西藏佛寺中今仍可见之佛画,画上除了四兽长幼排列构图相同之外,更有佛殿及人物讲道在画面上,尤其点明此画之宗教性质。而更重要的一个论题是﹕三禽兽本生故事和四禽兽本生故事可能并不是来自同一系统。换言之,四兽因缘故事乃承自藏文佛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6:45 PM , Processed in 0.12511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