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737|回复: 64

好文章分享050 快樂源自心靈的選擇 (洪靜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7-2011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2-9-2011 09:35 PM 编辑

目录:

第一页
1. 楊瀾寫給女兒的十四條人生忠告 - 移到了第三页
2. 我的心在乎
3.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4. 表面的勝負
5. 吝啬的人 (林清玄)
6. 快乐无忧是佛(林清玄)
7. 人生要隨緣 (鄭石岩)
8. 怎樣廣結善緣 (星雲大師)
9. 活著 (林清玄)
10. 生命的化妝 (林清玄)
11. 我不懂生命的意義 (李家同)
12. 兩難之間 (星雲大師)
13. 供养一份诚心(继程法师)
14:学佛(继程法师)
15:建一座佛堂在心中(继程法师)
16:完美主义者与出离心(灵山居士)
17:分手,也可以很美好 (心律法师)
18:两块石头的命运
19:懂得赢,也要懂得输


第二页
20: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寸動含靈皆平等,清淨正直無分別
21:一個關於佛陀的故事
22:兩塊出差錯的磚 (阿姜布拉姆)
23:打開心窗、接納別人 (戴晨志)
24:了解就能宽容(开照法师)
25:老和尚 &老太婆
26:螞蟻的啟示
27:这一跤,并没白跌(开照法师)
28:分別洗衣 (阿姜布拉姆)
29:倒楣的我,好運的他們 (阿姜布拉姆)
30:生病時的針砭 (阿姜布拉姆)
31:生病有什麼不對呢? (阿姜布拉姆)
32:探病 (阿姜布拉姆)
33:悲傷,失落與慶賀生命 (阿姜布拉姆)
34:牛糞一卡車 (阿姜布拉姆)
35:業的法則 (阿姜布拉姆)
36:沒有出路時,喝杯茶吧 (阿姜布拉姆)
37:順流而行 (阿姜布拉姆)
38:夾在虎蛇之間 (阿姜布拉姆)
39:盡其所有,全力以赴 (阿姜布拉姆)
40:有問題嗎? (阿姜布拉姆)
41:慈悲之翼 (阿姜布拉姆)

第三页
42:輕率無智的聽聞 (阿姜布拉姆)
43:張口的危險  (阿姜布拉姆)
44:世界上最大的東西  (阿姜布拉姆)

1. 楊瀾寫給女兒的十四條人生忠告 - - 从第一页移到了第三页
45. 苦与自在 (继程法师)
46. 亲近善士 (继程法师)
47. 佛心 (继程法师)
48. 外在与内涵 (继程法师)

49. 世间八法 (宗萨钦哲仁波切)
50. 快樂源自心靈的選擇 (洪靜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6-7-2011 10:12 AM 编辑

好文分享002:我的心在乎

一個暴風雨之後的早晨,一位老人沿海邊散步,他發現昨夜巨浪把許多小魚拋到了離海水有幾米遠的沙灘上,足有上千條。只見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彎腰在揀那些魚,不停地把魚往海水裡扔。

   老人走上前問:這麼多魚,你能扔完嗎?孩子沒有回答,只是手不停地扔魚。老人又問:救這些魚或不救它們,誰也不知道,誰也不在乎。你為何要這樣做呢?孩子說:小魚知道,小魚在乎,我的心在乎!

「我的心在乎!」孩子這句話深深感動了我。茫茫大海,對於這些小小可憐的生命,只是滄海一粟,然而在生命的世界裡,卻是上千條鮮活的生靈,也許有人不在乎,但所有善良的心一定在乎!就像那個男孩那顆透明、善良的心。

善良,像一顆綴在葉尖的露珠,也許它很小,但它可以滋潤一朵花,並讓它美麗的開放;善良,像一座草屋,也許它很破舊,但它可以讓疲憊無助的旅人,過一個平安的夜晚;善良,像一座心橋,也許它並不寬,但它可以聯結所有相隔已久的陌生與期盼。一顆善良的心靈就是一片春天,悄無聲息地,溫暖著那些遇到危難和受傷的生命。

所有的生命都有可能遇到不幸,所有遇難的生命,都渴望另一個生命善良的關懷。當我遇到受傷的生命時,我也會說:我的心在乎!

来源:
http://dsfon.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433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6-7-2011 10:13 AM 编辑

好文章分享003: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著名學者陳之藩在青年時,胡適先生給了他一張四百美元的支票,資助他到美國留學。陳之藩後來有了錢,馬上就還給胡先生,還寫一封信致謝。

   胡適接到信後,給陳之藩寫了回信:「之藩兄:謝謝你的來信和支票,其實你不必急於還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說得多麼好啊!一個人在世上,能把私利看淡到如此境界,的確實是不容易。

   陳之藩後來說:「我每讀這封信時,並不落淚,而是自已想洗個澡。我感覺自已污濁,因為我從來沒有過這樣澄明的見解,與這樣廣闊的心胸。」施恩惠在人間,必會在人間得到豐厚的「利息」。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人活在世上有這樣一種澄明的心胸,才能昭如日月平淡坦然,人生才算得上大自在!

倘若施與恩惠於人,不存有利息的念頭,就到菩薩的境界了。

幸福在什麼地方   

有一天,小獅子問牠的媽媽:「幸福在什麼地方?」獅子媽媽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於是,小獅子不停地追著自己的尾巴。不過,追了一整天也追不到,牠把這情形告訴媽媽。

 獅子媽媽笑說:「其實你不用刻意找尋幸福,只要你一直向前走,幸福便會自然的跟著你!」

来源:
http://dsfon.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433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6-7-2011 10:14 AM 编辑

好文章分享004:表面的勝負
只要站起來的次數,比倒下去的次數多一次,就是成功。

一位父親,很為他的小孩苦惱,都已經五、六歲了,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

他去拜訪一位禪師,請求這位禪師幫他訓練他的小孩。

禪師說:「你把小孩留在我這邊三個月,這三個月你都不可以來看他。  

三個月後,我一定可以把你的小孩訓練成一個真正的男人。」

三個月後,小孩的父親來接回小孩。

禪師安排了一場空手道比賽,向父親展示這三個月的訓練成果。

被安排與小孩對打的是空手道的教練,教練一出手,這小孩便應聲倒地。

但是小孩才剛倒地,便立刻又站起來接受挑戰。

倒下去又站起來,如此來來回回,總共六次。

禪師問父親:「你覺得你小孩的表現,夠不夠男子氣概?」

父親說:「我簡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來這裡受訓三個月,我所看到的結果,是他這麼不經打,被人一打就倒。」

禪師回答:「我很遺憾你只看到表面的勝負。你有沒有看到你兒子,那種倒下去,立刻又站起來的勇氣及毅力?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氣概  。」  

知足喜捨 是一種幸福
健康平安 是一種幸福
分享喜悅 是一種幸福
體驗學習 是一種幸福
活在當下 是一種幸福
實踐夢想 是一種幸福

以美好的心,欣賞週遭事物  

以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個人  

以負責的心,做好份內的事  

来源:http://dsfon.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433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1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z 完了,这些都不是佛说的,等下一定被删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棒棒糖学长


    谢谢你的提醒。我个人的看法是:只要对大家有所提升的,都是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6-7-2011 10: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棒棒糖学长


    谢谢你的提醒。我个人的看法是:只要对大家有所提升的,都是佛法。
亚洲游客 发表于 26-7-2011 10:03 AM



    这里的人不是这样想的

他们会查历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05吝啬的人 (林清玄)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

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

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

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

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

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

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想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

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约花了一分钟,就把草给

出去。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

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

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便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证得了菩提。


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认识到菩提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发心想追求菩提,

就可以透过训练开启菩提心。训练开启菩提心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时时让自己往美好、光明、良

善的地方走。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1094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06快乐无忧是佛——林清玄


当我们读到了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真是令人深深的感动,
对于我们修行佛道的人是无与伦比的教化,像我们在生活里还有许多的烦恼、不安、忧
伤,心灵中充满了喧闹、哀愁、骚动的人,哪进而配谈什么是佛呢?

我们先不说学佛,沅是说学习快乐无忧好了,一个人如实的生活,才知道“快乐无忧”
四个字是多么艰难。

信仰佛教最虔读的西藏人民,他们互相问候的话,不是“呷饱也未?”不是“恭喜发财!”
而是“吉祥如意。”人人在见面或分别时,总是双手合十,互道“吉祥如意!”我觉得,吉
祥如意与快乐无忧很相近,但犹不如快乐无忧那样的浅白。

我们现在来看“快乐无忧,故名为佛”的出处,我且用分行来重排国祖道信这一段对真要的
开示:

“无百千法门,同归方雨,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困果,皆如梦幻。
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念,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
不作诸恶。
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快乐无愤愤乃不是感官个体户满足的层次,而是任心自在,遇到任何的因缘都是佛法的妙用,
这是万里无云,浩浩青天的境界。也是达摩祖师说的: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求悟。

当牛头慧忠禅师说:“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有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协否?”
在珠慧海说:“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饿来吃饭,困来眠。”
曰:“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南泉普愿禅师快圆寂时,弟子问他:“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
他说:“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
弟子说“我可随师父去吗?”
他说:“可以,你如果要跟我去,别忘了衔一茎草来!”——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来源:http://zhihai.heshang.net/Article/fxjc/jpzc/200904/6622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6-7-2011 10:43 AM 编辑

好文章分享007:人生要隨緣 鄭石岩

鄭石岩的家裡貧窮,小學畢業時,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你的小孩,我幫你介紹
去某個人家放牛吧,有三餐,一年還有100斤的穀子。」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沒有激動的反應,
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

當然,有幾分心酸。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
「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
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

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
告訴他:你不是不念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

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可是
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
期付款,有多少就繳多少。」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
肯定,他念念不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
不起學費。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書,但母親說: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這時,母
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你去做生意賺錢吧!」

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他知道家裡是沒
錢的,所以整個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

「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
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公里,再騎10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
回宜蘭上課。」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
他說,那時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

「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時
再拿出來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
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

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賣
場裡活動。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拿錢給媽
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你卻不讀書了。
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去讀書。」

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後來,與一
位老師談話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老師的話
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

這是 一個引領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
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
她一直當我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駐錫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佛家的豁達
生命觀,對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

鄭石岩31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高科
技領域中打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

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
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適應不良。
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

你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 我發現,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願意
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

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諮商、
生涯規劃、臨終關懷……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
自己。

後 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那年他39歲,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
傷了脊椎,下半身因此癱瘓。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

他盡 是擔憂、沮喪。有一天,鄭石岩的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學佛也
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來並不受用啊!」

「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都記得。」
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當時浮現的念頭是:寫作。
他坐在輪椅上,開始動手。

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在輪椅與病床上渡過了一個月,
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發覺:人生還要要求什麼呢?腳能走、眼睛能看、
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當下就是一切。」

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如,導致
他失去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瑣事一
般,完全沒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
河道或寬或窄,但最終都流到大洋。 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
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

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們的本質
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扎根,然後再往前走

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遇。人生
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
力會很大。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塗地,因此變得沮喪。

「在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他說他已經一無所有。
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的。你所有的這些,就像
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派,再注入
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禪詩,對方的心情頓時
晴朗。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年輕時,她的丈夫有外遇而離開
了她,她艱辛養大3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病交迫。

老太太說:「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老太
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如
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

你能容忍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你總是問什麼時候有出頭天,我想跟你
說:就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歲了,耳聰目明,還能走,不是很好嗎?你還
有能力照顧你的先生,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不是嗎?

你不要懷疑,就生活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就這樣,她露出笑容。老人的笑容很美。她說:這
句話我會記得。你可不可再講一次?說完,鄭石岩展露出笑容,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見的,一樣美麗。

「人生,不可能處處逢源。但逢不逢源,完全是主觀。面對挫折時,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或是停在那裡抱
怨、沮喪,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但不是隨波逐流。隨緣,是在任何一個當下,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借力
使力,在那裡有所收獲。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領悟的是:「真正打敗自已的,
是自己的想法;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付諸行動
。」鄭石岩說,如佛經所講,人生是
「妄」。我回首自已的過去,雖然看來閱歷豐富,但其實很短,就在剎那之間。最後,沒有一樣是你可以帶走
的。

来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Ra18H0aCGB0rzRb0XB_x/article?mid=25058&prev=25059&next=25057&l=d&fid=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08怎樣廣結善緣 星雲大師

有人說: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佛經上也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所謂結緣,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關係和良好的溝通。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
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廣結善緣呢?

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跟行人結緣,有人做個茶亭施茶與人結緣,有人造一座橋樑銜接兩
岸與人結緣,有人挖一口水井供養大眾結緣,有人送一個時鐘跟你結時間緣,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善
緣。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我現在大略舉出幾種結緣方法:

一)經濟結緣── 有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塊錢跟別人結善緣,不但帶給別人親切感,甚至也許因此救了
他人一條命。比如說公路上出了車禍,有人想打電話報案求援,偏偏只有鈔票沒有銅板,根本無法
換錢,這時候你借他一元,馬上救護車也來了,醫生也來了,許多流血垂危的傷者都得到了及時救
護,你這一塊錢的善緣就廣大無比了!

二)語言結緣──別人灰心的時候,你鼓勵他一句話,對方就有絕處逢生的感覺;別人失望的時候,
你讚美他一句話,他就會覺得人生可愛多了。所謂「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
一句好話有時真可以使人我快樂、天地清平!

三)功德結緣──一件小小的善事,一個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蘭曾經有一個小孩子,
傍晚從海邊堤防走回家的時候,偶然發現堤防上有一個小洞,海水正慢慢的從洞口流出來,他一想:
哎啊,這不得了!要是不趕快把它堵塞起來,明天這堤防就會潰決,海水會淹沒整個城市的。這個子
孩子一發善心,找不到東西堵塞,就用手指頭去堵,他站在風雨中,從天黑等到天亮,整個晚上都等
不到人,天亮以後才有人發現他僵冷的暈倒在堤防邊,手指頭還緊緊塞在洞裡,大家才萬分感動的知
道他一根指頭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財產。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小小
的善心,能夠拯救無比的生命,成就無限的功德。

四)教育結緣──我們也可以用知識或技術做法佈施,來和人結緣。每天,無論在台北或澎湖,全國有
十八萬教師在諄諄傳授知識學問,提高了國民的知識水準,也促進了國家的繁榮進步。你今天教別人
一點知識或技術,明天就會成為他立身處世的本領;常常一句睿智的語言,可能影響對方一生,成為
他生活的指南和處世的依據。

五)服務結緣── 在某些事情上給別人一點方便,有時會成為大家欽佩敬愛的對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
字路口攙扶老婆婆過街,為人民褓姆樹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貨小姐親切地引導客人買東西,讓顧客享
受到購買的樂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車上很有禮貌地讓位子給老人,使我們對國家的未來有了信心。從
這些日常生活上給人的服務結緣,可以窺測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進步開發的社會。

六)身體結緣── 一個微笑,一個舉手,有時候會帶給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緣。曾經有一個失業的青年徘
徊在台北火車站前,望著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色發楞,想找一個有錢人的座車撞上去自殺,以便讓貧窮
的老母親得到一筆撫恤金過日子。正在他萬念俱灰的時候,有一個高貴美麗的小姐經過他面前,對他
微微一笑的點了個頭,這個青年一高興,倒忘了尋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養家,更不想
死了!一個笑容的因緣多麼大。

學佛法、做功德,有時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錢財,有時候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
一點知識,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的功德。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個
菩薩應世傳法,就是我們通常所稱念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四位大菩薩
各有殊勝的因緣:

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為緣,普渡眾生,在他的慈心悲願裡,一切眾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
心懷。

地藏菩薩以願力為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來,地藏菩薩的這四
句無量願偈,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為佛法點出了長明燈!

文殊菩薩以智慧為緣,發廣長舌,說無上法,為盲者現光明,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為中國
佛教開創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賢菩薩以實踐為緣,舉手投足皆是道,揚眉瞬目無非法,為中國佛學樹立了崇樸務實的道范與高風。

除了四大菩薩之外,佛教裡面的歷代高僧大德,個個都有獨到的結緣法門。例如:

弘一大師以書法與人結緣,以持戒與人結緣。只要是嚮慕佛法的人,他從不吝惜以筆墨寫經句結法緣;
他自己更是嚴謹修行,堅守戒律,絕無一言謗法,無一行犯戒,為佛法樹立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的崇高典範。

虛雲老和尚以禪定與人結緣,如如不動,一心不亂,不說法而法音宣流,接萬機而不隨境轉。

太虛大師則以說法為緣,或以文字演繹般若,或以講經啟迪迷津,奔走各方,為中國佛教的起死回生打
下一劑清涼藥方。

善導大師以光明和大眾結緣,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現智光,為黑暗污濁的人間帶來一片光明。

印光大師以念佛結緣,從唸唸觀佛相續不斷,日日持誦佛號不絕的修持中,引導信眾對彌陀淨土產生堅
定的信心,和彌陀世尊結下妙善的因緣。

其他如印度須達長者以佈施結緣,建造了祇園精舍,成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場所,而受到舉國的敬
仰。又如永明延壽禪師以放生結緣,救渡了無數水族走獸免受刀俎油鍋的災難。龍褲國師以奉茶結緣,
讓飢渴的旅人遊子得到甘露的滋潤、清涼的蔭,有力氣跋涉更遙遠的路途!

社會要靠群體的結合營運才能發揮功能效用,就是個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會,才能生活愉快。
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農工商的合作無間,搬有運無,才能衣食無缺,免於匱乏,因此我們要感
謝因緣,感謝眾多的人成就我們。如果我們想要事業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眾生結現世好因好緣,
甚至結未來善因善緣,乃至和諸佛菩薩結法緣。能夠把握因緣、創造因緣、隨順因緣,「十方來,十方
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證成!

最後,祝福各位成為人人欽佩而最有人緣的人,具足好因緣,成就大事業!

摘自《佛教對因緣的看法》 作者:星雲大師

來源:http://morganwu.pixnet.net/blog/post/25719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11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8-7-2011 12:11 PM 编辑

好文章分享009:活著 --林清玄   

有一個人很害怕死亡。

他心裡想著:「死亡是在前面呢?還是在後面呢?」

他想到:「人總是在往前跑時死亡,例如飛機失事、車禍喪生。所有的動物也都是在往
前斐命的時候,被捕殺的。從來沒有動物是在後退時喪生,所以,死亡是從後面追趕的。」

他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要避免被死亡追上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得更快速、更匆忙。」

於是,他每天總是行色匆忙,不論是吃飯、工作或走路,都比從前的自己快了三倍。

有一天,他匆匆忙忙的趕路時,突然被一個白鬍子的老人叫住。

老人問他說:「你如此匆忙,是在追趕什麼呢?」

他說:「我不是講追趕,我是在逃開呀!」

「逃開什麼呢?」老人問。

「逃開死亡!」

老人說:「你怎麼知道死亡是在後面呢?」

他說:「因為所有的動物都是在往前逃命被死亡追上的。」

老人說:「你錯了!死亡不是在起點時追趕,而是在終點時等候的。不論你跑
快或跑慢,都會抵達終點。」

「你怎麼知道?」

「因為我就是死神呀!」老人說。

那個人大驚失色:「你今天出現,莫非我的死期到了?」

死神說:「喔!你不用害怕,你的死期還沒有到,只是你一直跑得太快,我的
兄弟「活著」一直向我抱怨趕不上你,如果你不和他會合,如死亡又有什麼兩
樣呢?他特別請我通知你慢一些呀!」

「我要如何才能和「活著」會合呢?」

死神說:「首失,你要站著不動,把心靜下來 然後你要環顧四周,用心體
會、
用愛感覺、用所有的力量來品味,活著就會趕上你了。」

當他把心靜下來的時候,老人說:「你回頭看看,我的兄弟來了。」

他一回頭,老人不見了,卻看見了從來沒有看見的、美麗的街景。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2932601.htm#ixzz1TMQ2JFX7

感言:人常常在忙,忙,忙;忘记停下来,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11 1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10:生命的化妝 / 林清玄


http://blog.yam.com/doryjo/article/39382887


我認識一位化妝師。她是真正懂得化妝,而又以化妝聞名的。


對於這生活在與我完全不同領域的人,我增添了幾分好奇,因為在我的印象裡,

化妝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問她:“妳研究化妝這麼多年,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

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樣的問題,這位年華已逐漸老去的化妝師露出一個深深的微笑。她說:

“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

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

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


次級的化妝是把人突顯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妝,而這層妝是為了掩蓋自己

的缺點或年齡的。


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

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的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唇……”


沒想到,化妝的最高境界竟是無妝,竟是自然,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妝師看我聽得出神,繼續說:“這不就像你們寫文章一樣? 拙劣的文章常常

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視線,

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

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多麼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妝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歎地說。


“不對的,”化妝師說,“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

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

營養,這樣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


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

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

也不到哪裡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


我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說明,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

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化妝師接著作做了這樣的結論:“你們寫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妝師嗎? 三流的文

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

這樣,你懂化妝了嗎?”


我為了這位女性化妝師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為我最初對化妝師的觀點感

到慚愧。


告別了化妝師,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這樣深刻的體悟:在這個

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內在意義,那麼,改變表

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從內在裡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


感言:我们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把佛法用到生活和生命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11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8-7-2011 12:59 PM 编辑

好文章分享011:我不懂生命的意義()

------李家同

http://blog.yam.com/doryjo/article/39090480


老杜是我電機系的同學,他隨便念一下,就可以應付考試。
老杜畢業以後,進了

一家小公司做事,當時大家都熱中數位線路,只有他一個人做的是類比線路。沒

想到的是,多媒體電腦來臨以後,他練好的功夫大為有用,全國會設計類比電路

E7人非常少,他也自己開了公司,公司的股票一漲再漲,老杜的身價也一漲再漲。
我們都非常羨慕老杜,總覺得老杜為什麼如此聰明,無論做什麼事,都做得這麼好。


可是他不會因為他賺了這麼多錢就心滿意足。
過一陣子,老杜開始追求別的東西,他常常出國--為了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滿足,他

常到各種靜修的地方去,常常聽到有名的宗教領袖講道,可是他一直對這些講道不


太滿意。他常常覺得這些高僧講道,不是聽不懂,就是了無新意。
老杜所想要得到

的是生命究竟有何意義。


有一天,老杜忽然打電話給我,原來他說他要去找一位張小姐。老杜在大學時參加

過山地服務社,就在那時候他認識張小姐,也有些來往,老杜非常心儀張
小姐。
大學畢業後,老杜告訴了我們一個令他心碎的消息,張小姐決定去做天主教修女了,

專門替原住民服務。老杜雖然有失落感,當然也很佩服她,張修女發終身大願的時

候,老杜曾經去觀禮,他站得遠遠地觀看了全部的儀式,事後就永遠不再提張小姐

了,畢竟人家已經是修女了。


這次老杜告訴我,他終於找到了張修女,她在好遠的山地村落替一群小孩子服務。

這些小孩子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張修女在照顧他們。老杜說,這二十年來,張修

女從未離開過那個山地小村莊,她一定會告訴他生命的意義何在。
我同意他的看法,可是我不懂為什麼老杜要告訴我這件事情。原來老杜想去看她,

但不敢一個人去,他要我陪他一起去,替他壯膽。老杜已經四十幾歲的人,一夜

間,變成了小孩子,也難怪他,誰敢去找一位修女呢?
我們兩個人開了車,終於找到了張修女工作的地方,一進去,迎面而來的就是一些

鬧得不可開交的小孩,那裡有好幾位修女,我們問了一陣子,找到了張修女。張修


女看到我們,很和氣地問我們來的目的。


我們說我們是來捐錢的,於是張修女就帶我們去她的辦公室。
到了辦公室,老杜再


也按捺不住,他告訴張修女他的名字。
張修女聽到老杜的名字,大吃一驚。她說她完全沒有想到他會來這麼偏遠的地方。

她雖然在這二十年來,從沒見過老杜,卻在報紙上常常看到這位電子新貴的消息。

她說她常常替他祈禱,但是她沒有說她祈禱的意向,我猜這絕對和賺錢無關。
張修女卻不是一個閒人,那些調皮的小孩子不停地去告狀。一個小女孩說一個小男

孩偷吃了她的餅乾,張修女給她一塊新的,卻引起一大堆小孩子都來要餅乾。一個


小男孩摔了一跤,哭著來找張修女。張修女將他抱了一陣子,他才不哭了。
就在這

種紛紛擾擾的情況之下,老杜向張修女說他這幾年來一直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但一


直搞不出所以然來,他相信張修女一定知道答案。
張修女的答案才真令我們大失所望,她說她其實是一個很沒有學問的修女,對於神

學知道得少之又少,如果硬要說明生命的意義,她可以去查書,但她相信書上的答


案,老杜早就知道了,也不會使他滿意的。
她還調皮地問老杜,如果像他這麼聰明的人都無法瞭解生命的意義,誰能瞭解呢?


就在張修女和我們聊天的時候,另一位修女進來了,她暗示廚房在等她燒飯。我和

老杜到了這個時候,已經餓得發昏。之前小朋友拿餅乾的時候,我們兩人也分到了

一些。不過這實在不夠,我們也知道附近沒有什麼飯店,要想吃飯,一定要隨著張

修女進廚房去。
一進了廚房,張修女就給了我們每人一件圍裙,我們立刻想起了「天下沒有白吃的

午餐」的意義。
要燒一頓飯給幾十個人吃,儘管多數是小孩子,當然也不是易事,

我們兩個人手忙腳亂地幫忙,等到飯菜上桌,我們又被分派去不同的桌子管小孩吃

飯,因為這兩桌的原來老師正好休假。


這些小孩發現有客人來,紛紛發起人來瘋,有一個小孩,每一口飯都要老杜餵他,

有一位修女來指責他,老杜卻替他辯護,他一方面胃口奇佳,一方面被這些小孩

得快樂無比。
吃完飯,我們兩人以為可以休息了,沒有想到張修女命令我們帶孩子們去睡午覺,


這些小孩子一點也不怕我們兩個人,我們花了九牛二虎之,才將這些孩子哄睡著

了。
張修女在她的辦公室裡再度招待我們,也倒了茶給我們喝,老杜喝了茶以後,向

張修女說:「我現在懂得妳為什麼二十年來沒有離開這個工作了,妳這樣的生活

的確是有意義的。」
修女點點頭,她說:「其實我從來就弄不清楚生命的意義,但我知道如何過有意

義的生活。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扮演著好母親的角色,好多小孩子也因此有母愛。

任何人只要肯全心全意地去幫助別人,都會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命的意義也許難懂,要過有意義的生活,卻不是難事。」
老杜點點頭,他說在替那個撒嬌小孩餵飯的時候,他覺得他活得好有意義,至於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大概從此不想去研究了。他從此要過有意義的生活。
張修女說她知道老杜是一個聰明的人,他一定能夠領悟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所

以她沒有講什麼大道理,僅僅將他拖下水。讓他嚐嚐幫助別人的快樂,果真老杜

很快領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11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11:我不懂生命的意義 ()------李家同

http://blog.yam.com/doryjo/article/39090480

我們要告辭的時候,張修女找到了一盒伯爵紅茶送給老杜,她說她記得老杜在大

學生時代很想喝伯爵紅茶,可是沒有錢買來喝。當時她家比較有錢,有時還請他。

可是現在她不能喝這種昂貴的紅茶,因為她已經沒有任何收入,喝不起這種奢侈

品。
老杜收了伯爵紅茶,脫口而出,「小雲,謝謝妳,」小雲顯然是張修女的名字,

張修女只好告訴他,她早已不用這個名字了,在這裡,她是「瑪利修女」。
老杜

發動車子以後,向張修女說:「瑪利修女再見!我會過有意義的生活的!」
這是

二十多年前的事,老杜在台北從此一直照顧一批家遭變故的小孩子。
我有一次看到老杜帶著一個小男孩去買夾克,我也曾經見到他請幾個小孩子吃飯。

他最厲害的一點是能教一些高職生電機。儘管他的事業非常成功,他從未停止這

種工作。
而我呢?我二十年前在德蘭中心開始做義工。我的教書生涯應該算是很順利的。

做到了大學校長,也得到了好多學術界不易得到的獎項,但我總覺得我的生活之

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我一直在幫助不幸的孩子。
我們兩人都已是六十五歲,頭髮雖白,但仍健在,瑪利修女卻已在前些日子離開

了人世,去世之前,她一直在鄉下一家小醫院接受治療,有人建議她轉診到台北

的大醫院,她拒絕了。她說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大醫院是奢侈品,她

不願意享受這種奢侈品。
她去世之前,也有一些令她記掛的事,都是有關孩子的事,某某孩子扁桃腺發炎,

某某孩子手臂開刀,有一個國中畢業的男子到台中去找工作,一直找不到,後來

打電話來,他找到了隨車送貨的工作,修女聽到了以後,安心地閉上眼睛,從此

沒有再醒過來。
我們當然都去參加了瑪利修女的葬禮。彌撒開始,前面的座位是空著的,在合唱

聲中,一百多位瑪利修女照顧的孩子們兩個一排地走了進來。我從未聽過如此好

聽的聖歌大合唱。
當修女的棺木離開教堂的時候,一個小男孩好大聲地哭喊:「瑪利修女,不要走!」
我們兩人不約而同地想起了瑪利修女所說的話,「我不懂生命的意義」。


其實她是懂的,
她知道生命的意義是無法用文字詮釋的,她選了另一種方法來

詮釋她的想法,她將她的一生過得非常有意義,
「有意義的生活」應該是「生

命的意義」最好的詮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11 0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12:兩難之間 - 星雲大師

人生常會遭遇到不知如何抉擇而處於「兩難之間」的時候,比如父母吵架時,
兒女到底應該幫誰?當婆媳不合的時候,為人子、為人夫者又應該站在誰的
立場說話?母親與太太同時掉落水裏,不知所措的他,應該先救誰呢?

歷史上,許多皇朝為了保全國家安危而實行和親政策,身負使命的公主,也
常在「忠孝不能兩全」的兩難之間掙扎。

例如唐朝的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贊
干布,她歷經千辛萬苦才將唐朝的文化傳入西藏,為後人所景仰。然而當初
在她隻身遠赴異地,不久又傳來母親病危的訊息,更加

勾起她的思鄉之情,
此時她面對的是父母的親情呼喚,一方面卻又身負國家交托的責任,她到底
是該回,還是該留?真是兩難之間,難以取捨!

又如《康熙帝國》中,康熙為了緩和葛爾丹的侵略,將和碩公主下嫁蒙古。
临別前,稚幼的她對著孝莊太后說道:「假以時日,當父皇與夫君干戈相向
時,我該幫誰呢?」面對如此兩難的問題,孝莊太后也不知如何回答,只有
淡淡的說:「一切看你自己。」

在佛教的歷史上,佛陀為了普應群倫、利益眾生,對於王位的繼承、家庭的
責任與出家的修道相牴觸時,同樣深感處於「兩難之間」。然而,當他成就
佛道後,再度看到出家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的時候,毅然的對她說道:「我雖
然對不起你一個人,但我對得起所有的眾生。」

歷代高僧中,才華出眾的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當時為了拯救全國的民眾,受
到呂光將軍的要脅,必須娶公主為妻;他抉擇於小乘的持戒與大乘的菩薩行,
同樣處於兩難之間。

基督教裏,也有不惜犧牲性命而忠於信仰的聖者,如耶穌基督、哥白尼等。
在現實生活裏,也有一些年輕人面對自我的理想與期許,為了堅定的信仰而
選擇出家,常常因父母反對,或因家庭經濟的困窘而處於「兩難之間」。


其實,人生的「兩難之間」何其之多!聰明的人兒,當你面對人生的「兩難
之間」,我們不必急著去解決它,可以讓時間來紓解一切,能夠「化危機
轉機」,最好能達到「雙贏」的結果。當「兩難之間」變成「皆大歡喜」,
這才是最圓滿的結局

 
《人間福報》
20024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2011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13供养一份诚心
(
继程法师)

把自己喜爱的东西送给心爱或尊敬的人,是一般人都会有的作法,这是表达自己的爱意或敬意。

我们喜爱的东西,是通过感官接触而引发内心对它的喜欢。虽然个人所好所爱,未必尽然相同,

但仍有基本的标准。一般上自然界的东西比较易於引发内心较单纯的喜爱,如通过眼根的色尘,

较易引人喜欢的是花、草等,鼻根则为香,舌根则为水果等滋味,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送礼

的礼品。

把这份心意转化为宗教的感情,便是将这些东西供养所供奉的佛或神明了,因此在寺庙里,多

的是这类的供品。虽然有些是不带有必然性的宗教味,如花、果等,有的则似乎宗教味较重的,

如香,但这些都可以成为信徒供养的供品。


这些供品,有的供装饰作用,如一束鲜花,或经过插花技巧的花道作品,对一个佛堂的庄严,

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一缕袅袅上升的香烟,不止有一股香气稳定情绪,更在气氛上增加了宗教

味道。


供养者的心意其实是很重要的,但假借外在的实物来表达,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两者是否相

应,有时可从供养者在供养时的态度看出来。有的信徒,只是很诚意的把自己所喜爱的拿来供

养,有的是为了要炫耀自己的奢华,有的则有所求而来,他们未必都直接流露出这种种心态,

但从他们的一些举动中多少可以看出来。


当然,信仰宗教者的程度不一样,未必要求每个信徒都只是一份单纯的诚心。而实际上我们也

无权要求任何人以甚么心态来供养,不过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当我们在供养时,内心所流露

的,是怎样的一份心意?并检讨自己是否往更高的层次去追求


摘自禅话绵绵

http://www.foyuan.net/article-91923-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011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14:学佛(继程法师)

http://www.foyuan.net/article-169859-1.html

从信佛、学佛到出家,对我而言,是一个自然的发展。我的个性平淡,对於因缘,并不强求。

因此我的学习过程是渐进的,但其中却颇多使我不得不深思的。


开始接触佛教不久,我便发现对於佛法的研究、认识,有着一股在探求其他学问的未曾有过

的热诚,而我就如此自然的由其发展下去了。


我学佛到出家而至於今日,弘法都一直是我主要的工作。也许可以说我是从学习照顾他人,

指导学生中学佛的,因此我比较容易去了解佛友们的需求,也因此使我觉得宽大的胸怀,是

学佛者在求上进时的必备条件。越能扩大心胸者,其学佛成就也就必然的越高,不只是利他

工作上如此,自利的境界,亦复如此。


学佛者对於佛法的完整性之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初学佛者,总会对佛法教理的研究与实行;

有着「知易行难」的感觉,但渐渐深入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时,便会觉得正见的把握缘法的

完整、主体、多次元的体会,是更不容易的,而一个人如果已达到对缘起正见的完整把握的话,

他的实践功夫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因此他会了解到「知难行易」的境界。而如果我们真的

要把握缘起法的完整性,那就必项以深心、细心、定心的观察、分析、思考,才有可能因此

上观法门的运用便很重要了。但也必须二者双定,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从止中去提升观的力

量,从观中去显发智慧。在整个行持中,使正见与行持统一,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而获得开

悟。如此则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行,完全融合一体,同时显现、任运自然。


禅修的功夫会比较偏重於个人的净化,而身为学佛者,个人的净化也只是修持中的一部分而已,

若要完全发挥,那么庄严净土,建设净土的使命,更是重要。而净土必项建设在人间,人间固

然充满着许多烦恼与污浊,但身为其中的一分子,应有责任去净化它;它越显现得污浊,就越

需要学佛者去净化。佛教青年应有净化人间,使人间成为净土的宏愿。


佛法流传至今,一直都与时代在前进,只是当学佛者忽略了其契理契机的双重需要时,才会出

现了或者变质,或者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因此学佛者一方面须深入佛法的中心思想,一方面也

需要关注时势,了解当前思潮,才能契理契机的弘扬佛法。


在此佛教已国际化的时代,各区佛教文化的交流,各种文化的交流,已是国际(世界)文化的

现象,身为佛子,就应自觉到在整个局势中所能扮演好的角色,努力去完成。


我本身并无大志,只希望自己在佛法的弘扬工作上,不只在思想上的思考与传达,也同时在修

持方法与观念上的指导方面,有能力去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011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15:建一座佛堂在心中(继程法师)

http://www.foyuan.net/article-169859-1.html

不少佛教徒,只有踏入佛寺才感觉到有佛,或者才觉得自己是佛教徒。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佛是外在的,是在佛寺里的那些佛像中。有的稍为好一点的会把佛像安置

在家里,回家时,看到了佛像,上支香,才觉得有佛,才觉得自己是佛教徒


这些人都是在看到佛像时,才知道有佛的。因此他的信仰就寄托在那些像上面,离开了像,

感情或信仰似乎就失落了


也许这正是佛像受到热烈欢迎的因素。对整体佛教而言,这当然是有利有弊的。利者,即是

可以让信徒的信心有依皈之处,弊者,则是过度依赖了外在的像,信心就不能落实。


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於佛法的不普及所致。佛法不普及,正信的佛教不能健全的发展,一方

面固然因为弘法者少或素质较差,另一方面也因为佛经浩瀚,佛理的体系过於庞大与高深,

因此造成了宣传上的困难。


如果能够有系统的训练弘法人才,并把佛理的体系简化,组织成有系统的课程,那么还是能

够以有组织的宣传方式,在足够的时间条件下,渐渐的把佛法传播开去,使正信的佛教萌芽、

成长、开花结果的。


如果一个人对佛理有研究,并将佛教的思想熏入内心,将佛法生活化,那么他内心里就会时

时忆念着佛。如此则不论他在那里,他都会是佛教徒,因为他心中有一座佛堂


建一座佛堂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时时处处都沐浴在佛陀慈光庇照下。


摘自禅话绵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011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分享016:完美主义者与出离心(灵山居士) - 强力推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159569/

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

就象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佛陀并不

打算剔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

只能是一种遥远的梦想。他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话,你

可能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修,在地铁里,在公司里,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饭之后。但你

同样可以出离,要知道,出离心并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离心,可以以这种方法检验在过去对你很重要的一件

事,现在是否对你一点都不重要,过去可以轻易激怒你的事,现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

果是的话,那么你就从这里出离了


你需要出离的东西很多,并不只是不抽烟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开始。所谓出离,就

是不再执著过去执著的事物当你不再执著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

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必需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这里所说的所有的

事物当然不止是那些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例如,如果你看到一

个观点,这个观点令你不舒服,那么说明你执著于一个相反的观点。这个观点奴役着你,

所以你会不舒服。这样的事情也应该出离。不管这个相反的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

如果他可以让你不舒服,那你已经被攻陷,你都应该从那里出离。应该指出的是,佛教所

有的观点都是为了破除另一些观点而出现,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的新主人。


你也许经常会变的很生气,那是因为你的生活里总是出现与你所预期的相反的东西。例如,

你请的小时工可能让你非常不舒服,仅仅是因为她擦桌子的方式与你不同,你很不喜欢她

那种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时候你在街上看见一些打扮夸张把头发染成绿色的人

也会生气。那是因为你执著于古老的审美观。


要摆脱这种不爽的心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你改变心态,不再执著于每个人必需按照你

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还有一个就是换一个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样的小时工


很显然,前者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后者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你

可能必需不断地更换小时工(这也是很多人不断更换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

找到一个照你说的方式去擦桌子的小时工,但你很快会发现,她上厕所的时候居然忘了冲

马桶。


因此,试图以改变外在的世界来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

现,把毫无准备的你激怒。你有多少执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摆脱痛苦,你必需从所有的

执著里出离。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为什么会生气。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

反的东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著的东西。佛陀不会被任何事情激怒,因为他出离了所

有的执著。你可能因为任何事情生气,你可能因为公共汽车开的太慢而生气,可能因为找

不到所需要的东西而生气(她把东西放哪了?她总是乱放东西),甚至可能因为你想让他

生气的人不生气而生气。这说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之后,你可能还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刚经在说什么。但你

还是和过去有所不同,过去你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而现在你已经可以容许很多不完美的

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较咸的菜而不会抱怨。所谓完美主义者,

也就是说,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你希望住在墙壁是天蓝色的屋子

里(如果不是,你就会睡不着觉),你不喝桶装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欢的杯

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浓也不要太淡。做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坏处就是,你会经常痛

苦,因为这个世界上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俯首听命,它们不会事事顺着你。要让他们达到

你所希望的样子,你必需花很多时间。


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不过他们最终都被证明失败了。事实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

调整,一切都会很完美。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著和不

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你会变的非常强大,你不再坚持必需住在有蓝色

墙壁的屋子里,不再坚持必需喝桶装水,不再坚持必需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水,不再坚持

茶的味道必需不浓不淡。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著,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

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11:32 AM , Processed in 0.15304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