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30|回复: 12

南传大藏经的菩萨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8-2011 07: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已在“菩萨修觉悟定法成佛”主题里,论证了菩萨是修“趋向觉悟”的定法成佛。那会是什么法呢?南传尼柯耶的小部(佛本生和佛种姓经等)里就说了十波罗密。此十波罗密可开为三十波罗密,也可合为跟北传一样的六波罗密。

有些人可能还不肯定小部是不是佛说。我已在“佛本生和佛种姓经l应为佛说”主题里论证小部经应为佛说。因为佛陀也在其它尼柯耶里也谈过去生。如果您真不信小部里的菩萨道,很多在其它四部尼柯耶的本生谈都有提起佛的过去生有修六或十波罗密。所以菩萨修菩萨道成佛是记载在南传大藏经里的。


三十二相经:布施、持戒

大典尊经:慈、舍

大善见王经:布施、禅那、慈、舍

大天捺林经:慈、舍

八集。福业:慈

九集。20经。毗罗摩:八万四千种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8-2011 07: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诸佛的菩萨道在南传尼柯耶的五部都有提到。尤其是小部更加详细说明。这些都是南传弟子结集传承的,没有必要"添加"菩萨道在自己的经典里。再加上否认菩萨道会有我在“菩萨修觉悟定法成佛”主题里提到的逻辑问题。所以大乘菩萨道在任何传承里都承认是佛说的。正信佛弟子不应再为此课题分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11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別說三世諸佛,十方現在諸佛在小部裡也有跡可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8-2011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Dharani

认同。我只说三世诸佛是因为这是他们最无法否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請問南傳挖掘所謂的菩薩道,是否遭大車逼宮所致?

多少人被一個好聽得名字鼓動地熱血沸騰,沸騰地自以為已經是菩薩了,只是這菩薩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稱的,受記的八個條件不知道具備了幾條?

都說南傳亦有菩薩道,這點不能否認,那就把菩薩道帖出來吧。

莫說成為一位正等正覺者,即使想要達到有如須彌陀隱士能夠獲得被授記的境界,也需要具備以下八項條件:

一、 是人

二、 是男人

三、 波羅蜜已經圓滿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證得阿羅漢果。

四、 遇到一尊活著的佛陀

五、 是一位相信業力的隱士(kammavadi,佛教以外  的出家人)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

六、 具備四禅八定與五神通。

七、 有不惜犧牲自己生命修波羅蜜的非凡精進力。

八、 善欲足夠強大至令他發願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悟之路 于 28-9-2011 09:34 PM 编辑

是的,只有具備了樓上這八個條件的人才能戴上‘授記之冠’。因此,莫說成為佛陀,即使想要達到有如須彌陀隱士可以獲得授記的境界也是非常困難的。

若欲被授記成為菩薩已是如此困難,對于在被授記之後還要以至少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的期限,通過四成就的方式圓滿諸波羅蜜才能成佛的難度是如何才能形容呢?成佛是真正很困難的。

當時我們的佛陀被授記為菩薩時,已經具備了八個條件,現在自稱要修菩薩道的佛弟子們,對比一下,自已具備幾個做為菩薩的條件就是了。

第一條、第二條 就別對比了,很多人都符合條件,第五條有一些人也符合。

那麽其他五條呢?第三條可是有能力聽了幾句偈語就能證阿羅漢的利根人!第四條是遇到佛陀,可惜佛陀在2500年前入滅了。別整天整天覺得自己是個菩薩了,要修菩薩道。看看自己夠格沒。

再說證了初果,別妄想證菩薩,因為七世後就必須解脫了。所以,必須保持凡夫形象,最多只能有四禅八定與五神通,就算這些成就還不能保證不退轉的,所以成佛是非常稀有的,所以真要修菩薩道,自己去思維這道到底安全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9-2011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一心想著成佛,瞧不起阿羅漢,這是毫無自知之明,甚至是貪心作祟。(究竟是真的想度衆生,還是夢想成為佛陀那種具有超級能力的人,恐怕他自己都未必清楚)

有一類人是最可憐的,就是那些發出了真實的成佛之願,但是卻根本不具備條件成佛的人。

這些人不想取證聲聞四果,但是又不夠條件成佛(因為願力原因),于是他們將成為不斷輪回,無法解脫的剛強衆生,除非某一天發現自己的錯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大藏经里佛陀说若有人引导人不要成佛之道-是大谤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9-2011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大藏经里佛陀说若有人引导人不要成佛之道-是大谤法
清池 发表于 28-9-2011 09:04 PM



    很好奇地问--你家大藏经几时升格到可代表佛教[代表佛陀]说人了??自得其乐??

对于投机取巧--不修正法--付佛外道者修的不是佛的说[也许可以说它其实是魔。。。但是这会让人觉得受委屈-甚至痛苦-挣扎中苟且偷生--因此不说的说--说了造业啊]--我佛慈悲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9-2011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觉悟之路

成佛的条件不是一生人可以成就的。所以别拿这些条件来衡量菩萨道行者。南传佛教徒里能一生证阿罗汉果的也不会多。

大乘佛教徒不看低阿罗汉。那一些人不代表大乘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1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一实相印

成佛的条件不是一生人可以成就的。所以别拿这些条件来衡量菩萨道行者。南传佛教徒里能一生证阿罗汉果的也不会多。

大乘佛教徒不看低阿罗汉。那一些人不代表大乘佛教。


盡量說些自打嘴巴的狡辯吧,若大乘經典不代表大乘,還有什麽能代表?

很可惜,我讀過不少的大乘經都有貶阿羅漢,贊揚菩薩之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1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大藏经里佛陀说若有人引导人不要成佛之道-是大谤法
清池 发表于 28-9-2011 09:04 PM

歪曲主張‘無我’的佛教為‘泛神論’也是大謗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我们一般把经典都分成大乘、小乘,这个是不对的。经典本身没有什么大乘小乘分别,是我们后代的人分别的。经典有先出的、有后出的,有些国家对先出的经典肯定,对后出的经典就否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我们研究佛法来讲的话,不管是先出的后出的,我们研究的方向也就是符不符合三法印,符合三法印就是佛法,不符合三法印那只是个方便法。我们如何去取舍真正佛陀的本意?要以三法印做为根本教义。我们佛学院听很多的课,随时随地我们就是以三法印来验证说法者所说的法,是不是无常无我、寂静涅槃、缘起大悲,是不是跟这些相应,如果跟这些相应的话,我们可以接受。

先出的根本教典——以阿含经来讲的话,跟后期出现的经典最大的差别点是什么?先出的经典里面特别重视人生意义价值的抹煞,当然我讲这个话可能比较严重一点。它认为生命出现是很痛苦——诸受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从无常入门,厌离心切,所以很容易就堕入解脱道、声闻道。

但是我们要知道,因为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许许多多的比丘都是由苦行外道转入佛教的,所以佛陀对当时的弟子、那种根机的弟子,只能说这些无常、苦空、解脱的佛法;可是对现实的人生来说,这是抹煞了人生的意义价值,这个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所以佛陀以本生谈说:我过去生过去世当一只鸟,有些地方火烧了,这只鸟就到海边以羽毛沾的水去洒一洒,后来感动天帝了,那只鸟就是我释迦牟尼佛;这个就把菩萨道的精神讲出来了。

所以是不是大乘经典,用一个最简单的话来检验:就是肯定生命的出现是非常有意义的,肯定轮回生死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是一种美好的事情。大乘经典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严土熟生」——庄严世界,成熟众生;他不但要净化自己心灵,还要净化这个世界。如果大家发菩提心多的时候,这个世间就会变成美好的世界,因为整个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影。

所以我们看一部经如果是否定人生的存在意义价值的时候,这是佛陀为了适应当时苦行的风气浓厚时代所说的法——解脱道,厌离心切。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知道这是根本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整个世界人类来讲的话,在无限的时空演变当中,我们发现说我们要以解脱道为基础,净化自己身心以外,就是如何发大悲心去利益众生,在无限的生死当中,来完成利他自利的功德。如果我们没有解脱道的基础,菩萨道也不能建立。华严经里面有一品叫做<梵行品>,就是专门去观五蕴空、解脱道。

所以不要以为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我们一天到晚办活动、办夏令营、办什么斋戒会一大堆,而自己的内心里面烦烦恼恼的。我常常讲,原始佛教是一个半圆,后期出现的大乘经典又是另外一个半圆,这两个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一个圆。我们研究佛法,我们学生不要去分说这是小乘经、这是大乘经,这整个合起来才是一个圆满的佛教。

我们修学佛道的人,如果没有解脱道的基础,你说要去广度众生利益众生,到最后会变成败坏菩萨,你会退心。你自己没有一点本事,你跳到水里面说要救人,救人要紧,你跳下去,你会抱着他一起沉到海底。所以不要说这是小乘经我不想修,我要修菩萨成佛,这也不对。 (华严大义-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12:09 PM , Processed in 0.15800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