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7|回复: 8
|
部派佛教阿羅漢的聖果觀
[复制链接]
|
|
作 者: 許暖宜
就讀學校:南華大學宗教所
93年教理組第三名
部派佛教阿羅漢的聖果觀
一、前言
已斷煩惱解脫的聖者阿羅漢會退,這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大多是不願接受的事實。《雜阿含經》中不是說:「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痴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註一),難道阿羅漢還有貪瞋痴?在佛陀時代,阿羅漢與佛有著同等的地位,都是解脫的聖者,佛也稱為大阿羅漢。這種觀念在佛入滅一兩百年前,一直都還保持著,也沒有什麼異議。直到「大天五事」的出現,明白指出了阿羅漢功德上的缺失,才將佛和阿羅漢的距離越拉越遠,也從狹隘的以阿羅漢為中心論裡解放出來。原來羅漢還有無知未斷,還有他要做的事,他還要「回小向大」,向佛看齊。雖然阿羅漢不如佛的地方很多,但對於凡夫而言,能證得果位,不再受生死輪迴並成為出世聖人,畢竟是稀有難得的。所以大眾部大天論師對阿羅漢功德提出質疑的主要目的,是反應阿羅漢在慈悲救生上的功德缺憾和習氣未能蠲除,在這兩點上提出阿羅漢還有成長的空間,並沒有否認阿羅漢的解脫功德。反觀部派佛教中,以阿羅漢為中心的上座說一切有部主張「阿羅漢有退」,這似乎會令人感到意外。不過,如果詳推其原委,則不難得知:有部的佛陀觀是歷史佛,是現實人間的佛,佛與一般人一樣是父母所生,需藉不淨以為自體,有病苦、毀謗等等。佛尚且如此,身為弟子的阿羅漢,在現實人間上也不太可能十全十美。這是可以推知的。
大天五事以現代人來看(尤其是北傳佛教),似乎理所當然,但回到部派佛教時代,卻造成很大的震撼。在大天五事初唱之際,阿羅漢的聖果觀,也成了部派論師的討論課題之一,也反應了「菩薩」思想將要抬頭之際,繼而導入一佛乘。本文就阿羅漢聖果經為主題,先從「大天五事」切入探討阿羅漢是否究竟,配合著從阿含經中尋找與佛的有何差別之處,其次探討談各部派對退法阿羅漢之論辯,最後附帶討論在家眾可否證得阿羅漢果。
二、「大天五事」所透顯的意涵
從斷煩惱得解脫而論,佛陀謙虛的如此說:「我亦是阿羅漢」。然而《雜阿含經》中佛曾說出他和阿羅漢不同:
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註二)
佛是自覺的聖者,而阿羅漢是依佛的教法修行而證果的聖者,在先覺覺後覺的立場上,佛有著導師的崇高尊稱。可是當大天五事提出後,佛和阿羅漢不再只是自覺覺他的差別而已,佛是習氣永斷,而且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阿羅漢卻猶有餘習。大天五事在部派時代是一著名的爭論,參與討論的部派主要是大眾部和說一切有部,現就要略說明。
◎大眾部
「餘所誘、無知、猶預、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一、「餘所誘」|大天不正思惟,漏失不淨,弟子起疑,阿羅漢諸漏已淨,如何猶有斯事?
大天:1.煩惱漏--阿羅漢無。
2.不淨漏---阿羅漢猶有不淨漏失。因煩惱雖斷,但仍有便利涕唾等事,又諸天魔常於佛法憎嫉,見修善者而壞之,即使阿羅漢亦會被天魔所嬈,而漏失不淨。
二、「無知」---大天次第記別弟子四沙門果,弟子云:阿羅漢有證智,如何我不自知?
大天:無知有兩種|
1.染污無知:阿羅漢無。
2.不染污無知:阿羅漢猶有。由此雖然阿羅漢有證智,仍不能自知是否證果。
三、「猶預」|弟子問:聖者已度疑惑,如何我於諦實中猶懷疑惑?
大天:疑惑有兩種
1.隨眠性疑:阿羅漢已斷。
2.處非處疑:阿羅漢未斷。獨覺於處非處才成就,聲聞於此仍有疑惑,故不可自輕。
四、「他令入」|弟子問:阿羅漢有智慧眼,於自解脫能自證知,我如何仍須師之令入,而都無現智自證知呢?
大天:有阿羅漢但由他入,不能自知。如舍利子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佛若未記,彼不自知。舍利子、目犍連尚須佛記,汝等於此不應窮詰。
五、「道因聲故起」|大天夜裡數唱苦哉!苦哉!弟子疑惑驚怪。
大天:諸聖道若不至誠稱苦召喚,命終不現起,故夜裡數唱苦哉!(註三)
◎說一切有部
「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汝言非佛教。」
一、「餘所誘」---(「天魔所嬈漏失不淨」):不淨從煩惱生,彼推說天魔嬈亂。↓非因計因
二、「無知」---阿羅漢於自解脫,由無漏智見故,已離無知,說仍有無知。↓撥無無漏智之見。
三、「猶豫」---阿羅漢於自解脫,由無漏道,已斷猶豫,說仍有猶豫。↓謗阿羅漢越度疑惑之邪見。
四、「他令入」---阿羅漢實自證得無障無背,現量慧眼,身證自在,非但由他而得度脫,但由他故得度,則是謗道之邪見。
五、「道因聲故起」---諸聖道要修方得,若說唱言苦哉能召喚起聖道,是非因計因。
大天五事說明了阿羅漢的不圓滿,不只功德相差佛甚為遙遠,印順導師在《唯識學探源》中說到:『大天的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都是習氣之一。大眾部等主張羅漢有無知、有猶豫,薩婆多部的主張「雖斷猶現行」,這在部派分裂上,是一個著名的諍論』(註四)。小乘習氣未斷的問題,這以阿羅漢為究竟的上座說一切有部來說,是很難接受的說詞,也因此成為部派分裂的因素之一。阿羅漢有否究竟問題,一時成為大家所討論的議題。我們從《阿含經》中可看出,證果是當時佛弟子的最終目的,阿羅漢又名為無學,因貪瞋痴已斷,無所進求了。如《別譯雜阿含經》云:
若有羅漢,盡諸煩惱,正見心得解脫,當于爾時,貪欲瞋恚及以愚痴,一切悉斷,無有遺餘,是名無學。若彼羅漢,盡於貪欲、瞋恚、愚痴,更不造作身口意惡,無所進求,以是義故,名為無學。(註五)
在阿含經中,有的是對阿羅漢果德的讚嘆,少有、也幾乎沒有懷疑過,而今在大天用佛與阿羅漢相比之下,阿羅漢已不再是至高無上了,他和佛相差太遠,佛是圓滿者習氣永斷無餘,而阿羅漢猶有習氣。其實,羅漢有習氣,也有無知的看法,這在有部的阿毘達磨論中也有談到,如《大毘婆沙論》云:
1.有身見結,苦類智忍時,已斷已遍知,諸阿羅漢猶相似轉。謂作是說:我缽、我衣、我同住、我弟子、我房舍、我資具,於無我中而說有我。成禁取結,道類智忍時,已斷已遍知。諸阿羅漢猶相似轉。如洗手足、住阿練若、但畜三衣、常行乞食,乃至具足受持十二杜多功德,謂得清淨。曾聞尊者路摩尚祇迦,雖是阿羅漢,每日洗浴,謂得清淨,此類極多。疑結,道類智忍時,已斷已遍知,諸阿羅漢猶相似轉。謂阿羅漢遠見堅物,便生猶豫,杌耶?人耶?為男、為女?若見二路,亦懷疑惑,此是正道耶、非正道耶?見三衣缽亦懷猶豫:是我所有、他所有耶?(註六)
2.佛世尊愛恚永斷,違順平等,拔諍論根,滅憍慢本;視諸珍寶猶如瓦礫;於一切法覺照無遺,無相似愛及恚慢等諸煩惱習永斷故。非如獨覺及諸聲聞雖斷煩惱而有餘習。貪愛習者,如尊者阿難憐諸釋種;瞋恚習者,如尊者畢陸伽婆磋語殑伽神言:小婢止流,吾今欲度;憍慢習者,如尊者舍利子,棄擲醫藥;愚痴習者,如尊者笈房缽底食前咳氣,如食未銷,不知後苦,而復更食。(註七)
由上面的內容來看,大天所高呼的五事似乎也得到有部的一些回響,從習氣的有無角度來區別佛和阿羅漢,佛和羅漢的確不同。而且離佛世越長久,佛所超越阿羅漢的地方也就越來越多,也因此大乘不共境、行、果的新天地,都在羅漢不斷餘習的光明下發現。
三、退法阿羅漢之論辯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註八)這是經裡對證得阿羅漢證得果德時的措繪。然而以羅漢為中心的上座長老們在重理性重思考的慣性下,提出了「阿羅漢有退義」。其實,有部論師提出此看法是有根據的,在他們所宗的《雜阿含經》中有這麼記載過,有關於阿羅漢自殺的事例:
1.瞿底迦,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註九)
2.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註十)
3.求德比丘,是時解脫,自身作證,復還退失,第一、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還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獨處修行精進,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註十一)
以上前二例皆是在《雜阿含經》中的實際事例。強調護生的佛教決不主張以自殺來解問題,但對於一個慧解脫的聖者而言無法抵抗身體的重大病苦,在這種情況下,佛才允許一位無我的聖者自我了斷生命,達到無餘涅槃。但類似這樣的事況並不多見。而第三事例則是為了避免證果後又再退,才選擇自殺。
事實上,說一切有部雖然認為「阿羅漢有退義」,但也不全然一定會退,有部將阿羅漢分為兩種:時解脫和不時解脫。而大眾部分別說部卻認為「阿羅漢無退義」,經部則認為「預流果無退,阿羅漢亦無退」。以下將各宗之義略述如下:
3-1 大眾、分別說部的主張
大眾部對阿羅漢的聖果觀與佛陀觀相同,均聖者有著極高的推崇,不認為四果阿羅漢會退,認為「阿羅漢無退義」。(註十二)其理由如下所述:
1.定無退而起諸煩惱。譬如:「瓶破已唯有餘瓦,不復作瓶,諸阿羅漢亦應如是,金剛喻定破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如燒木已唯有餘灰,火還為木,諸阿羅漢亦如是,無漏智火燒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註十三)
2.隨眠是纏種子,隨眠自性心不相應,諸纏自性與心相應,纏從隨眠生,纏現前故退。諸阿羅漢已斷隨眠,纏既不生,彼如何退?故說無退,是應正理。(註十四)
大天五事並不是否認阿羅漢的解脫,它只是拉開佛和阿羅漢的距離,強調阿羅漢功德上的不足,對阿羅漢斷煩惱、不受後有,是相當肯定。
不過,該部論師卻認為預流果有退的見解|「預流者有退義」(註十五),似乎是十分確定。大眾部認為:「須陀洹能作一切惡行,唯除無間罪」。(註十六)這種看法在卍續藏中有略解何以證得預流果的聖者還會造下十惡業道罪:
問:如何初果得不壞信,造十惡業,猶有壞戒?
答:入觀證淨,出觀行惡,亦不相遠。
問:若爾應入觀不疑三寶,出觀便疑?
答:疑但迷理,初果總無,十惡業道,其事微細,初果猶有。(註十七)
其實大眾、分別說的上述主張是可以質疑的。經上說到,證初果的條件必須是斷了「身見、戒禁取見和疑」,其中疑的內容是對三寶、四諦的懷疑不信。四諦即含世間正見|知善惡、因果業報、凡夫聖人與前世後世。這種正信決不是一般感情知性上的信,是理智上且親身體悟的信,怎麼可能會退且又唯除極重的五無間業不會造作之外,還會造作其它三惡道業?這一點我們應先存疑,再聽聽其他論師的意見。一般說來,即使阿羅漢會退,頂多退回初果,不應由聖者退回凡夫,不然證果豈不很沒有保障,隨時有面臨退轉的危機。因此,面對上述大眾分別說部的主張,其餘部派也提出不同的見解。
3-2說一切有部的主張
說一切有部正好相反於上述大眾、分別說部的看法,主張「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註十八)其中,即使阿羅漢會退,也不是所有的阿羅漢均會退轉,他把阿羅漢分成時解脫和不時解脫兩種,會退轉的唯有時解脫阿羅漢:
一、時解脫:待時方解脫
1.得好衣時:謂彼要得細軟鮮淨勝妙衣服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2.得好食衣時:謂彼要得美妙飲食,酥蜜等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3.得好臥具時:謂彼要得厚軟臥具床褥等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4.得好處所時:謂彼要得寂靜處所勝妙房舍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5.得好說法時:謂彼要得如理應機教授教誡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6.得好補特伽羅時:謂彼要得具勝德性,秉性柔和易共住者,與共住時,乃得解 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二、不時解脫:不待時得解脫。(註十九)
有部將阿羅漢分為時解脫和不時解脫兩種後,主張會退的是時解脫阿羅漢。也提出會令時解脫羅漢退法的五種因緣。如:(註二十)
1.多營事業
2.樂諸戲論
3.好和鬥諍
4.喜涉長途
5.身恒多病
而且在論中又分為六種阿羅漢,如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等六種。前五種有退,是時解脫阿羅漢;第六種為不時解脫阿羅漢,不會退轉,又名不動心解脫阿羅漢。
在《婆沙論》中,引舉前面所提的羅漢瞿底迦是時解脫,六返退已,於第七時,怕自己又退失,所以拿刀自害而般涅槃。因而有部論認為:「阿羅漢定有起煩惱退」。(註二十一)《阿含經》所載瞿底迦的自殺,成為有部很有利的人證,但面對分別論者上述所引(瓶破無瓶,火燒木成灰)的現喻,有部論師作了如下的解釋:
不必須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纜,非毘奈耶,非阿毗達磨。但是世間粗淺現喻,世間法異,賢聖法異,不應引世間法難賢聖法。若必須通,當說喻過,喻既有過,為證不成。如瓶破已,必有餘瓦,得阿羅漢已,有餘煩惱不?(註二十二)
由上述引文可知,分別論者無法舉出經證來證明阿羅漢不會退,只好舉譬喻說明之。但譬喻的說明沒有經證來得有說服力,所以有部論師認為沒有解釋的必要。而分別論者同樣也必須解釋有部論師所提出阿羅漢瞿底迦自殺之契經。如論中云:「退時退道非果,以沙門果是無為故」(註二十三)有部接著問難說:「既許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別,而說無退?又彼許退無學道時,為得學道?為全不得?若彼學道,果亦應退,非無學果成學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過,退無學道不得學道,若爾應住異生位故。若非異生、及學無學,應離凡聖,有別有情,許即便非世尊弟子,故應許有起煩惱退。」(註二十四)而應理論者亦批評分別論者之阿羅漢已斷隨眠故無退之說,如論中云:
彼(分別論者)如是說是無知果,是黑暗果,是無明果,是不勤方便果,然實有起煩惱義(阿羅漢定有退)。(註二十五)
有部除了主張阿羅漢有退之外,連二、三果也會退,這一點和大眾、分別說部是同樣的看法,但在論中也有說明二、三果為何為退而不是退初果的原因。其主要的原因是:見所斷煩惱,於有事起故,斷已不退,能通達無我,於勝義諦我畢竟無,故煩惱斷已不退。而且所斷煩惱是永斷三界見所斷結、永斷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由見道力得預流果定無退失見道者,所以立預流果不退(註二十六)
對於有部立「三世實有,法體恒存」之說,在主張上三果會退時,對諸所得無漏根力、覺支、道支,是得過去的或者是未來的?尊者設摩達多和毘婆沙師做了如下解釋:
★尊者設摩達多:退阿羅漢時,唯得未來先所捨學法,不得過去。
↓以彼畢竟不現前故。
★毘婆沙師:退阿羅漢果時,得過去、未來先所捨學法。過去雖不可現前,而可成就。
在有部認為阿羅漢有退義,大眾分別部認為阿羅漢無退義時,經部這時也提出看法,主張初果不會退,阿羅漢亦不會。表面上好像有折中調和兩家的說詞,但經部卻又提出二、三果有退義,這是更別於有部和大眾分別說部的。
3-3經部的主張
經部認為「無退預流果,……阿羅漢亦無退」(註二十七)預流果無退的原因是,有學先凡位中所住種性,一定無退之理,因世出世道所得堅固。所以不會退失先前所得之果,但後所得之果,容有退義。對於「阿羅漢亦無退」的見解,其實與有部的見解是一樣,承認羅漢有時解脫和不時解脫兩種:時解脫有退與不時解脫無退。《俱舍論》載有經部對阿羅漢有無退義的說明:
經部師說阿羅漢亦無退義。彼說應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如何由教?經言:苾芻聖慧斷惑,名為實斷。又契經言:我說有學應不放逸,非阿羅漢。雖有經言,佛告慶喜,我說利養等亦障阿羅漢,而不說退阿羅漢果,但說退失現法樂住。經言不動心解脫身作證,我定說無因緣從此退故。若謂有退,由經說有時愛解脫我許然。(註二十八)
經部主張時解脫有退,但它的「時解脫」的退義和有部的「時解脫」並不同。有部的時解脫要如前所述之五種因緣才會退,而經部的時解脫是退靜慮,也就是退禪定,不是退果性。因而經部論師以為阿羅漢會退,但也並非全然都會退,所退的是定境,這是經部以為阿羅漢不會退的原因。它有異於大眾、分別部所主張的阿羅漢無退義,也有異於有部的有退義。
經部對瞿底迦自殺的事例解釋道:
瞿底迦昔在學位,於時解脫極噉味故,又鈍根故,數數退失,而持刀自殺。由於無所顧惜身命,臨命終時,得阿羅漢便般涅槃,故亦非退失阿羅漢果。(註二十九)
在經部看來瞿底迦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他還在有學的位階,難免進進退退,這正符合自宗認為二、三果會退的主張。如在《順正理論》有經部的見解:
經主義作如是言:阿羅漢果亦無有退,一來、不退,世裕道得,容有退義。引經證言:聖慧斷慧,名為實斷。初後二果,但由聖慧斷感而證,故無退理。(註三十)
由上可知,經部表面好像在調和,但仍不免自尊己宗,各執己見。茲將各部派對初果至阿羅漢有無退轉的見解列表如下:
初果 四果
大眾、分別說部 有退 無退
說一切有部 無退 無退
經 部 無退 無退
經部的加入似乎讓這難解的論題又更複雜不少,不過有一點吾人可以確定的是:初果聖者不會退,它是轉凡成聖的底線。在此,筆者想提供大家另一思考面是,大天五事的唱導有促使菩薩思想抬頭,那麼「阿羅漢有退」的問題,是否也可說是部派論師們留給熱心於淑世的阿羅漢們回小向大的轉圜空間?我想這是可以再思考的問題。
四、在家眾可否證得阿羅漢果
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發》中有提到此一問題,他說:「在家與出家,歸依三寶的理想是一致的,在修證上有什麼差別嗎?一般說,在家者不能得究竟的阿羅漢。這是說,修證上,出家者也是勝過在家者的,出家者有著優越性。然北道派以為:在家者也可以成阿羅漢,與出家者平等平等。」(註三十一)經律中有在家得阿羅漢的證明,如:族姓子耶舍,居士鬱低迦,婆羅門青年斯特,都是以在家得阿羅漢,可見阿羅漢不限於出家。
銅鍱部的《論事》以為:在家可以得阿羅漢的,但阿羅漢沒有在家生活的戀著,所以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如《彌蘭陀問經》曰:「在家眾得阿羅漢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惟日雜難經》(吳文謙譯)說:「人有居家得阿羅漢道、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者」。其實在家阿羅漢說,很早就傳來中國。(註三十二)
在《增壹阿含經》中,有一象舍利弗出家修學,後還捨法服習白衣行。不久,又出家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招梵志譏毀,經過象舍利弗的神通度化,才使白衣不被梵志的慳嫉心所欺,而說無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自行,並且又說了十一法為阿羅漢所不習者:1.終不捨法服習白衣行;2.不習不淨行;3.不殺生;4.不盜;5.食終不留遺餘;6.終不妄語;7.不群類相佐;8.不吐惡言;9.不有狐疑;10不恐懼;11.不受餘師,不受胞胎。(註三十三)
誠如印順法師所言:在修證上,出家是勝於在家的,出家有著優越性。這優越性是指出家者的修學環境之優越,能出家一意專心辦道,其證果可能性當然比在家有染俗事來的容易了。從經典中我們可以清楚得知|「在家眾可以證羅漢果」只是,證果後就不會再現在家身,因他已不會戀著世間欲樂,所以不是入涅槃,就是出家展現出家的清淨法相。
五、結 語
從原始佛教中,佛與羅漢同是解脫的聖者,佛亦是大阿羅漢之一。直到大天的五事的提出部派的分裂的因素之一,大天論師並非懷疑阿羅漢是斷煩惱的解脫聖者,反而提出了「阿羅漢無退義」。五事是針對阿羅漢功德上的不足,他有很多地方不如佛,他和佛是有距離的,這暗示了菩薩行的必要,阿羅漢不應得少為足,應回小向大,向佛學習。而說一切有部在縝密理性思考下,本以阿羅漢為中心,為究竟的,也不免冷靜的提出「阿羅漢有退義」。為何如此?其實我們仔細了解大眾部的佛陀觀之後不難發現,大眾部對佛陀的景仰情深,不免加了神化色彩,而且過之猶恐不及。這對滿足一般人的信仰是可以,但是佛陀在人間成佛,佛縱使有無比的功德與神力,在根本佛教的佛陀,是人間的佛陀,是親切而務實的。部派對佛陀觀有如是不同觀點,對阿羅漢之聖果觀亦會有不相同的看法,這是可以想見,因而對於阿羅漢果位會不會退的問題,各人所見不同。
瞭解如上各部派的見解,可以整理出一原則上:阿羅漢應不會退。即使主張阿羅漢會退的有部,也並非全然退,若有退(如經上說),則是時解脫阿羅漢,因他的證果須待好因緣,屬鈍根者。或者如經部所說,在剛證果,就外出弘法,多諸雜務,可能因此退失禪定,而非全然退果性。經上有因病緣而請求自殺,不能堪忍病苦,這是屬於慧解脫阿羅漢,他的禪定力不深,能心不苦,卻無法做到身不苦。在已證果的情形下,佛陀是慈悲允許的,但這畢竟是極少數。(全文完) |
|
|
|
|
|
|
|
发表于 8-9-2011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9-2011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9-2011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好 |
|
|
|
|
|
|
|
发表于 8-9-2011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版主好。日本可还好吧?打扰此贴不好意思  |
|
|
|
|
|
|
|
发表于 8-9-2011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证果后,禅定退不退失还会重要吗?退失了还会引起烦恼?
心不苦就已经够了,身不苦还会影响境界?
阿罗汉还会因为病苦而起烦恼?不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9-2011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9-9-2011 07: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das
此论文正好说明“退法阿罗汉”是上座部里面的一个观点。
不过这篇论文把大众部说成是大乘佛教是有偏差的。大众部不是大乘佛教。 |
|
|
|
|
|
|
|
发表于 3-1-2012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楼主自创的,不是抄的.gif)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