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88|回复: 12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思想概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9-2011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09 PM 编辑

劃分八識
  瑜伽行派所說的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職、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識,即是精神活動的主體,或名「意」、或名「心」,三者無別;
       若從狹義來說,
                     前六識名「識」,
                     第七識名「意」,
                     第八識名「心」。


  前五識依眼、耳、鼻、舌、身五根, 了別色、聲、香、味、觸五種外境。

       第六意識具有推理、判斷、思維、記憶及了別一切內、外境界等作用,

       以第七末那識為所依之根, 故名意根, 而念念不斷地思量, 錯誤地堅執第八識是實有的常存的自我。

      第八阿賴耶識乃有情的根本心識, 是產生一切現象的根源, 意譯為「藏識」, 藏, 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種意義。
      能藏, 是指阿賴耶識能攝藏一切善惡諸法的種子。 所藏, 是指此識是一切善、惡、種子所儲藏的地方。

  執藏, 是指第八阿賴識無間斷地被第七末那識迷執為內在的自我。
      由於第八識具此三藏的功能, 故名為「藏識」。 瑜伽行派認為此八識已包攝世間一切現象,
      即離開此八識以外, 並無任何事物存在, 故主張「萬法唯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種子現行
  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具有生出一切現象的能力, 此能力稱為「種子」;由此種子產生物質與精神等一切現象, 稱為「現行」。 現行的前七識透過熏習的作用;將本身的種子儲藏於第八識中, 而在第八識中所熏成的種子, 遇緣成熟時, 便呈現為諸法。 如是, 第八識與前七識互為因果, 使八識相續地現行, 顯現出迷妄的世界與人生。 此外, 還有些本然存在無漏種子, 依附於第八識內, 待緣而由種子開展為清淨的世界與人生。

種子類別
  種子按其性質可分為兩類﹕一、名言種子;二、業種子。
  名言種子是能生起一切法的「親因緣」種子, 以語言、概念或顯了境界為條件而熏習成的名言種子的性質, 不是善, 也不是惡, 而是「無記」的, 因他的力量微弱, 沒有獨自變現宇宙萬法的力用。 必須借業種子為助緣, 才會變現諸法。

種子來源
  業種子是由意識造作善惡兩種行為所熏生的種子。 與第六意識相應的思心所, 依身、口、意造作善惡兩種行為(即業), 把此等行為的餘勢熏習於第八識內, 成來變現宇宙萬法的動力。 此業種子能夠推動名言種子, 去變現起與自己造作相類似的諸法。
  從種子的存在上來說, 有本有與新熏兩種。 所謂本有種子, 是無始以來, 在第八識中本來具有的種子;所謂新熏種子, 是無始以來, 從第八識起現行, 產生宇宙萬法, 因為熏習成新熏的種子。 這樣, 種子與現行, 互為因果﹔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無始以來, 輾轉相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諸識轉變
  識轉變是指外界不同的事物與內在的精神活動, 都由識所變現, 也就是說物質與精神的存在, 都是由識的活動而顯現出來的。 根據瑜伽行派的見解, 識轉變包括阿賴耶識的種子生起前七識現行的過程;現行前七識的諸法熏習其種子於第八識內的過程;及第八識內的種子生種子的過程等。 此三種過程有循環的連續性, 絕對不會有任何一部分可以單獨存在, 並且阿賴耶識的轉變與前七識的轉變是相互為因果的, 這種循環的活動, 是會無始無終地不斷進行着的。 這就是識轉變的意思。
  世親以後, 瑜伽行派的論師, 對識轉變的理論鑽研得更細密, 其中護法認為, 阿賴耶識的種子轉變成現行的諸法時, 八識均顯現成四分, 即相分、見分、自證分及證自證分。 相分是所認識的對象;見分是了解相分的能力;自證分是本身能證知自己的認識活動, 即能證知自己見分認識相分之作用;證自證分是證知自證分的認識作用。 譬如用尺量布, 相分為被量度的布;見分為能量度的尺;自證分為量度的結果, 猶如知道所量長短的智;證自證分又為自證分的量度結果, 有如能判斷量度結果正確的人。 此四分說的道理, 在認識活動進行時, 我們是可以清楚地體會得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12 PM 编辑

萬有分類
  瑜伽行派將一切法分為五類, 共一百種。 此五類是﹕
                 一、色法, 指有質礙及變化的物質, 共有十一種。
                 二、心法, 指八識, 是精神活動的主體。
                 三、心所有法, 是相應於心法〈八識〉而起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現象。
                          由於是依心法而起, 附屬於心法之中, 不能獨立, 要與心法一起才產生作用,
                          故名心所有法, 共五十一種。
                 四、心不相應行法, 是心法、心所有法及色法三者聯合一起產生作用所假立的法, 是沒有實體的。
                         這種不與色、心、心所有法相應的有為法, 叫做不相應行, 共有二十四種。
                 五、無為法, 是無生滅變遷的絕對存在, 即真如所顯之理, 可分為六種。

  此中, 色法是心識的認知對象, 心所是心的附表作用, 心不相應行法是色、心、心所的假立的法, 無為法是心識的真實體性, 故全都與心有密切關係, 沒有一物是離心識而獨存的, 故瑜伽行派認為五位百法, 不離於識, 因此說一切唯識。

萬有實質
  諸法的本質可分為三種, 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

謂能認識的心識對種種不同的所緣境, 生起程度各別的周遍計度, 迷執以為有實在的我與法, 這名為遍計所執自性。 此遍計所執自性是沒有實質的﹕如黑夜見繩以為是蛇, 此蛇相是不存在的遍計所執自性。

依他起自性是指由能分別〈思考〉的心、心所及世間各種因緣所生起的諸法。 如所見之繩由麻等因緣和合而生。 圓成實性是於依他起的諸法上, 遠離偏計所執的妄想分別而證得的。
  
由於以上的緣故, 此圓成實性與依他起的諸法具有「非異」〈同〉又「非不異」〈非同〉的關係。 非異是指圓成實性乃遍滿一切諸法的真實性, 諸法乃圓成實性上之用, 故名「非異」。 「非不異」是指圓成實性是超越相對、生滅、時空的, 與依他起性諸法的落於時空及生滅有所不同, 是以非不異。 故此說二者具有「非異」「非不異」的關係。 例如﹕色受想行識等諸法皆是「無常」的, 此遍於一切法上的「無常」性, 與色〈諸法〉也是「非異」「非不異」的, 就如圓成實性之與依他起性。 若「無常」性與諸法有異, 則諸法是常, 若「無常」性與諸法無異, 諸法便成壞滅無的狀態, 所以, 無常性與諸法, 正如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一般, 都是非異非不異的。

  至於要證悟三性, 其次序是先破除了遍計所執的謬誤, 以根本智直接把捉圓成實性的真如狀態, 然後, 再由後得智了解依他起性的如幻如化, 這就是「非不見此〈圓成實性而能見〉彼〈依他起性〉」的意思了〈即要先證見圓成實性, 才可以通遠依他起性〉。

遍計所執性──似有──蛇──妄情有, 依真實理無

依他起性──假有──繩
                                           妄情無, 依真實理有
圓成實性──真有──麻

  〈三自性的性質與比喻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19 PM 编辑

三無性說

  三無自性的思想是依據三自性而建立的, 當說三自性時實已含了三無性的道理在內。 在經中說, 三無性是佛說一切法無自性的密意。 《唯識三十論頌》云﹕「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這裏三無自性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其所成立的道理, 解說如下﹕

  第一、依遍計所執性, 立相無自性。 實在的我與法是人們心中假設出來的東西,
                    只有名字, 並無實質的相狀。 猶如空華, 本質與相狀都是無的。

        第二、依依他起性, 立生無自性。 宇宙萬有是由眾緣而生起的現象, 並無自然生起的本質。
                    猶如幻象, 非有似有。

         第三、依圓成實性, 立勝義無自性。 圓成實性是超越生滅、變化, 遠離妄情迷執的勝義境界,
                     猶如虛空一般的沒有形相, 遍於一切而存在。

  總括來說, 三性之無性是說明一切萬有具三種本質。

           一是不存在的遍計,
           二是假有的依他,
           三是真實的圓成實,

       而此圓成實性又名真如, 是真實不虛, 恒常都是如此的絕對真理, 亦即是識的本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識成智
  佛教認為有情最終的理想是證得涅槃與佛智, 即是指以聽聞佛、菩薩等的教法為增上緣, 而令依附在第八識內的無漏種子產生活動, 最後, 把有漏的八識都轉化成無漏的「智」, 去體驗一切萬法本來具有的真如之理, 從而展現出清淨的生命境界。 這裏能體驗真理的智叫做「菩提」, 意思是「覺悟」, 此智慧一起, 便豁然大悟宇宙的實相, 故名「覺悟」。 而所體驗的理, 從真如離障方面說名「涅槃」, 意思是「圓寂」, 即圓滿的寂滅。 菩提的獲得是轉捨「所知障」的種子而轉得的, 所知障是障蔽所知境, 令能認知的心有迷闇不了知境的障礙。 涅槃的獲得是轉捨「煩惱障」的種子而轉得的, 煩惱障具有煩擾惱亂有情的身心, 令其流轉生死的障礙。 故能轉捨煩惱障、所知障二障種子而獲得菩提、涅槃, 名「二轉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13 PM 编辑

獲得四智

  一個修行, 當修成佛時, 便將有漏的八識轉成四種覺智﹕

  第一、大圓鏡智, 是轉捨有漏的第八識而得到的無漏智, 性相清淨, 遠離一切有漏雜染,
                    任持一切無漏清淨種子, 顯現佛果的殊勝微妙諸功德法, 及能顯現佛身、佛土,
                    猶如大圓鏡能映現一切影像, 因此名大圓鏡智。

  第二、平等性智, 是轉捨有漏的第七識而得到的無漏智。 此智觀一切諸法與自他有情,
                    悉皆平等, 生大慈悲, 隨諸有情所樂, 示現種種佛身佛土。

  第三、妙觀察智, 是轉捨有漏的第六識而得到的無漏智。 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 無礙而轉,
                    依有情不同的根機資質, 自在說法, 教化眾生, 令斷除一切疑惑。

  第四、成所作智, 是轉捨有漏的前五識而得到的無漏智。 此智欲利樂諸有情,
                    故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 成就本身願力所應作之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15 PM 编辑

四種涅槃
  涅槃是煩惱止息的狀態, 依其性質的不同, 可分為四種﹕

  第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是一切之實性, 即真如之理。 一切諸法雖為客塵煩惱所覆障,
                   然本性清淨, 具有無量微妙功德, 無生無滅, 湛然常寂, 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
                  又離言語, 思慮的分別, 唯有佛、菩薩才能在內心中體驗得。

  第二、有餘依涅槃, 謂斷盡煩惱障所顯現的真如之理。 煩惱障雖滅除,
                   但仍有欲界五蘊的身軀存在, 故名「有餘依涅槃」。

  第三、無餘依涅槃,亦是斷除煩惱障所顯的真如之理。
                    然所依的五蘊身軀亦一同滅盡, 而出離生死苦海, 故名「無餘依涅槃」。

  第四、無住處涅槃, 是斷除所知障所顯現的真如之理。
                    證得此涅槃, 對生死與涅槃二者無有欣厭, 常為大悲般若輔助,
                   由大悲故, 憫一切迷惘顛倒的有情而不住涅槃﹔由般若〈大智〉故,
                   不起煩惱, 亦不住生死, 是以, 在無窮盡的未來, 使有情得到利益安樂,
                   故名「無住處涅槃」。

  以上四種涅槃, 第一種是一切有情皆具有的, 不須透過修行, 本然存在﹔
        而後三種則必須由於修行而斷盡煩惱障、所知障才可以證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16 PM 编辑

具足三身
  三佛身是指佛成就的三身。 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第一、自性身, 是一切法的實相真如之理, 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相同,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第二、受用身, 可分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兩種。 自受用身是諸佛修習無量福慧,
                    感得圓滿清淨的色身, 並恒常地自受用廣大的法樂﹔
                    他受用身是為化益諸大菩薩, 出現的微妙清淨功德身。

  第三、變化身, 是諸佛為了教化未登初地的菩薩, 及二乘凡夫等, 以不思議的力量,
                    隨所化的對象不同, 而有種種的化身出現, 引導有情去惡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識存在問題,是根本問題,是涉及到正見邪見,涉及到是否符合三法印的問題。如果在部派時代,按照傳統的上座部的做法,堅持唯識的人,是會被驅逐的。

在正邪難以辨別的狀況下,那麽靠的就是論據,經典,邏輯,而不是這些什麽聖教不相違這類空洞的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11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觉悟之路


    不对,大乘佛教就是建立在中观-唯识-如来藏-三鼎立的教理,与大乘经典 (不是依南传的经典)
当今佛教是南北互相承认,那就是说南传的长老和各果的阿罗汉都承认大乘的经典和教理(中观-唯识-如来藏)为佛说,与他们平起平坐。
你之说不能与当今的南传的长老和各果的阿罗汉一至,只能说那只是你学佛的不足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清池
当今佛教是南北互相承认,那就是说南传的长老和各果的阿罗汉都承认大乘的经典和教理(中观-唯识-如来藏)为佛说,与他们平起平坐。
你之说不能与当今的南传的长老和各果的阿罗汉一至,只能说那只是你学佛的不足而已,
狡辯,胡搞蠻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1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曾經存在于過去的事物,後來已經消失了,但直到現在才被人們發現,這樣的事物根據唯識論,到底應該算是現在的存在,還是過去的存在呢?

若按照你們的觀點,事物在其被發現之前是不存在的,該事物就只能存在于其被發現之後的現在,那麽,該事物只能是現在的存在。但是,該事物所存在的一切事情恰恰都發生于過去,其一切內容都是過去時,所有的一切都只存在于其被發現之前的過去,這又怎能說是現在的存在呢?

任何大腦正常的人都知道,能決定或影響某個事件或事物存在的各種因素,只能存在于該事件或事物産生之前及其存續期間,而不是存在于該事件或事物消失之後(比如該事件或事物在其消失後才被人們通過某種方式發現),而你們口中的唯識論卻恰恰把這因果關系及時間順序弄反了,這就像“一個人能夠反向穿越時空,殺死腹中正懷著其祖父的曾祖母”那樣荒唐可笑。按照你們的那種唯識的觀點,就必然陷入事實和邏輯上的這種顛倒與混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11:57 AM , Processed in 0.13312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