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9|回复: 8
|
大乘佛教的中觀思想概要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48 PM 编辑
中觀思想的意义
超越二邊
中觀,是指古印度龍樹菩薩依據《般若經》『緣起性空』的觀念而造《中論》,
所提倡的一種脫離執着、不偏不倚的理論和觀察方法。
論典勃興
在西元二、三世紀間,正當大乘經典逐漸面世的時候,有學問的論師輩出,他們不僅大量注釋經典,還不斷撰述內容獨立、組織嚴密的論著。經過龍樹,以致後來的世親等論師二、三百年的努力,終於把大乘佛教推展至有組織、有體系的成熟階段。
龍樹提倡
龍樹菩薩(約一五零--二五零)出生於南印度的婆羅門家庭,自小便精通一切外道的典籍,後來皈依佛教,出家作比丘。他先學習小乘,其後再轉學大乘。他不但窮究當時的佛典,並且能夠融滙貫通,樹立了大乘佛教的思想體系。
他的著作很多,又極為龐雜,但最主要的,是思想源自《般若經》的中觀論。不過,《般若經》着重實踐,而龍樹卻進而把它建立為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49 PM 编辑
中道思想
緣起,是顯示事物的相對性和互相依存的關係。一切事物根本是『空』的、『無自性』的;我們所經驗到的,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體吧了!如果能夠以這種既不把萬物執為實有;也不執為虛無的態度去認識事物,便是掌握了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可以從而獲得真實智慧,達至解脫的境界。
雙遣二邊
為了破徐我們的執着,龍樹把當時的小乘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謬誤,
歸納成生滅、常斷、一異和來出八項而力加破斥。
我們觀察宇宙萬有的時候,必然會運用這八項相對的觀念去理解事物,因而有常人的我執、外道的常見、斷見和小乘學人的法執生起。然而,通過緣起的觀點,一切事物都是沒『自性』的;我們所經驗到的,只可以稱為『假有』。因為必須先前沒有,現在卻出現,才可以名為『生』;先前有,現在卻壞滅,才可以名為滅。萬物既然都是沒有實體的,又怎會有實的『生』、實的『滅』呢?這稱為「不生不滅」。其次,永恒不變,才可以名為『常』;現在存在,而將來郤消失,才可以名為『斷』。物由於受著構成它的各種條件所限制,條件改變,它亦隨著變化,因此『不常』;既然沒有實的自體,便沒有甚麼可以消失,名為『不斷』。經驗告訴我們,穀粒和它的芽並不是同一樣東西,可見因和果決不相同,名為『不一』;穀芽必須從穀粒中長出來,可見兩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名為『不異』。眾緣具備了,穀粒便會萌發,決不是先前已經有了穀芽,在才長出來的,名為『不來』;芽從穀裏長出來,並不像蛇離開它的洞穴那樣毫無關係,名為『不出』。
上述的『八不』,並非否定物的存在,只是通過否定的方式,去破除我們的執著,顯出緣起的真義。當然,我們的謬誤也不僅限於這八項,龍樹只不過列舉出存在、時間、空間和活動四個最根本的範疇來討論吧了﹗
折衷二諦
龍樹承認佛陀為了適應我們的需要,分別用世俗諦和勝義諦來說法,但他更進一步指出,這二諦並不是截然不同的。世俗諦所說的宇宙萬有,自性是空的,名為『真空』;勝義諦所說的空,也不是離開這個世界而存在的,名為『妙有』,這便是『不壞諸法而說真際』、『不動真際而立法』的道理了。然而凡夫卻把『妙有』執着以為真實;小乘的信徒又往往把『真空』誤解為徹底地否定一切。其實『真空妙有』的境界並不是憑着語言、概念的束縳,真實智慧生起的時候,便可以證悟這種境界而轉迷成悟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50 PM 编辑
學派成立
龍樹的中觀思想,由他的弟子提婆繼承,並且發揚光大。到了西元六世紀初期,有佛護和清辨兩位論師為《中論》造注釋,形成了『中觀學派』,由於他們宣揚一切皆空的思想,因此又稱為『空宗』。
這一個學派曾經一度和瑜伽行派抗衡;七、八世紀之間,兩派又有了交互流通的趨勢,終於形成了『中觀瑜伽派』,和密宗同時流傳 ......
后期的影響
在汉传方面,這派的學說在南北朝時,由鳩摩羅什開始有系統地介紹到中國,發生了極大的影響,如隋、唐時的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等各大宗派,都以龍樹菩薩和他的論著作為立宗的重要依據。
此外,中觀的學說很全面地介紹到中亚西藏地區,成為西藏佛學思想的正宗。 |
|
|
|
|
|
|
|
发表于 12-9-2011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理解,中观的中道不止不执二边,连‘中’也要舍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3-9-2011 12:26 AM 编辑
緣起性空, 一切事物根本是『空』的、这解释是不对的
"一切事物根本是『空』的", 那是否可以说一切事物根本是『有』的??
事物本来合成就生/有, 分离就灭/空, 但这灭不是永灭. 因缘和合后又有, 基本上这种因缘生灭的现相, 是无常性, 没有所谓的根本, 因为一却一直在变化是没有停止, 不能因单看事物分离的那杀那为空, 就以为是空"一切事物根本", 同样的也不能因单看事物杀那合成为生/有, 以为有是"一切事物根本".
緣起者, 此生彼生, 此灭彼灭. 何来性空?? |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07: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三法印
佛教的“空”不是“没有”。超脱“有”和“无”才叫空。事物合成就生/有, 分离就灭/“无”, 这就是空性。
无奈的是您还没悟道证果,就常扭曲这些佛教观念,以魔化佛说菩萨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9-2011 07: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9-2011 10:08 AM 编辑
回复 6# 三法印
緣起性空, 一切事物根本是『空』的、这解释是不对的
"一切事物根本是『空』的", 那是否可以说一切事物根本是『有』的??
只是你仁兄的常误解。。就如你不能真正了解佛法中的无我观。。
若真的无我 - 那谁在涅磐成佛?谁在无余涅磐?谁在说涅磐是乐?
为何佛陀说虽然舍利弗过世了,但他的五种法身常在?
你把手放进火中,是谁在叫疼?是谁在叫苦?
中观的正解是 - 真空妙有,
我们的生命无量潜力就是妙有, 如来能够感应众生的诚心呼唤而相应出各种应化就是妙有
佛教徒对空性和虚空是有一定的认知的,都会分别清楚的:
1。虛空 (梵文: akasa) - 指物资的性质, 空无所有
2。空性 (梵文: sunyata) - 指绝对真理, 事物真实的本性, 打破二元对立的陷阱错误观点,
而是以万物互相依存的实相的不二观 (nonduality)。
1。 与有物质(physical materials)的相对- 是虛空 (梵文: akasa) (vacuum space)
2。 与有时空观(time-space fabric perception)的相对- 是空性观 (梵文: sunyata)(non-duality perception)
时空本身就是众深迷心的二元对立的错误陷阱观点,
从最小的宇宙分子-波来说, 宇宙万物根本没有所谓的界线的, 根本没有时空这回事,只是你脑中的幻觉而已,
也没有 你我,远近,今古 之分
。 |
|
|
|
|
|
|
|
发表于 15-9-2011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三法印
最近也研究了一些东西,龙树菩萨的中观是主张离开二边不执中间,阿含经未讲到这个层次,只讲‘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讲到寂灭,就没什么好讲的了,所以阿含是讲寂灭道。
但是到了般若经却说无苦集灭道,连四圣谛也没有了。接着出现了中观思想,要我们不要分别胜义谛、世俗谛,可见是甚深的思想,所以空义是不能随便说的。或许金刚经的‘离相无相’即是胜义谛的实相般若,如果依旧分别说胜义和世俗,岂非多余的。
不过,对一般凡夫愚者而言,若说‘空’,即执断见,若说有,即落常见,所以中道不说空有,般若经名为毕竟空。在楞伽经中说到如来藏,或问此如来藏是否与梵我相同,经中虽说不要以为如来藏就是梵我,却有必须建立如来藏来说明非梵我名目。
由此可见,众生总是喜欢‘有’,而怕落‘空’,纵然那个‘有’是‘空’的别名,被称为‘妙有’,总比光说是‘空’好多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