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多乌德加尼亚是我的恩师宗净法师在缅甸学吴敏禅修中心静修时的禅修指导老师,通过恩师介绍,西亚多的《别轻视烦恼 你将被耻笑》一书让很多禅友非常受益。此次翻译采访西亚多的文本,是希望大家能够对西亚多的禅修指导有进一步的认识。希望禅友们都能分享到这份法的礼物。维安合十! 采访者:James Shaheen 英文文本地址:http://sayadawutejaniya.org/wp-content/uploads/2008/06/8_tej.pdf 英译中者:维安 声明: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不明之处请查阅英文原本,一切转载请指名出处及英文文本地址。谢谢! # 西亚多简介 # 西亚多乌德加尼亚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已故雪吴敏禅师门下开始了佛教修行。在1996年出家之前,他是一名商人。现在,西亚多乌德加尼亚在缅甸仰光雪吴敏禅修中心教导禅修。 西亚多鼓励他的每个学生把正念的修习运用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家前作为居士的生活经验使西亚多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学生在世俗中遇到的挑战,并能给与他们智慧的引导。他的书《别轻视烦恼你将会被取笑》恰如其分地传递了他的教授风格—真实地反映了佛陀的教诲。 1.您能否谈谈您的书《不要轻视烦恼 你将被取消》? 我从来没有打算写一本书。我的一个学生在小参时记了很多笔记并希望能够提供给他人。这些笔记后来由我和其他的一些行者所编辑和补充。我们选择了这个标题是希望指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低估了烦恼的力量。当我指导禅修时,我强调观察心的运作。当你这么做时,你会看到大量的烦恼。它们粗显地表现为贪、嗔、痴。它们还有很多的近亲,通常显现为五盖:欲念、厌恶、掉举、昏沉和疑。我建议行者们去了解和检验这些烦恼,因为只有通过了解烦恼,我们才能学会处理烦恼,并最终摆脱烦恼。如果我们忽略了烦恼,最终烦恼会取笑我们,并把我们打败。 2. 如果烦恼引起了我们如此多的悲伤,为什么人们会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人们常常执着于他们擅长的事情,执着他们目前以来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们只想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因此,他们往往不承认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消极面,所以经常会感到骄傲自负。但是如果你不能同时看到好的和坏的,就不能说这是完整的图片。如果你不观察到烦恼,智慧就不会增长。 3.没有烦恼就是智慧吗? 是的,当有了正见之后,不会有任何烦恼。它们是对立的;无痴就是智慧。智慧倾向于善,但不执着它。智慧会回避不善,但不会有嗔在里面。智慧会了解善与不善之间的区别,并了解到不善的不可取之处。 4.您似乎要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正念,而不是坐着禅修。您能谈一下吗?
这基本上就是佛陀所希望的那样,让人们一直持续的修习。我只是把佛陀的话做了一个广告而已。坐禅可以只是整个修习的一部份。我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正念是因为人们常常忽略这一点,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有效的修习,尤其是当人们没有太多时间来坐禅。 5.那坐禅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常说禅修的重点是心的运作,而不在于是什么姿势。这就是我理解的禅修。 6.您如何定义禅修? 禅修是培养心的良好品质。也就是把条件聚集起来以便好的品质升起。如果你在坐禅的时候,心却在造作贪,我并不会把这称作禅修。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禅修时比姿势更重要的是心的运作。但是人们常常把“坐禅”就等同于“禅修”。这两个词几乎成为了同义词,这是错误的。禅修有两个分类,一个是Samatha (止禅),你需要坐着止静;还有一个是Vipassana(观禅)。对于观禅来说,坐禅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修习观禅的目的是培育智慧。 7.那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培养智慧是为了理解,也就是清楚地看到,来了解。你并不需要来去除烦恼,那是智慧的工作。 8.您曾经有过一个十分丰富的在家生活。为什么您会出家?是什么触动了您? 我选择出家是因为我可以作为一名僧人全职一心地修习。 9. 难道作为居士,就不能全职一心地修习吗?您刚刚还说我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的修习。 当然可以;它取决于个人。有一些不同,但是你必须用大量的时间来修习。 10. 是不是作为出家众就比较容易全心的修习? [西亚多笑。] 其实,我不能说是出家使得禅修更容易。来禅修与你是在家还是出家身份无关。我选择作一名僧人是因为我想出家。僧人的身份并没有在修习上会对我有多大帮助,同样以前的在家身份也没有在修习上对我有害处。 11.您成为一名僧人,因为您觉得有义务来教导禅修吗? 我曾经没有意向来教授禅修,我以前不知道我会来教导禅修。但后来我的老师要求我来教,所以我才开始教授禅修。 12.所以您出家,只是因为您想成为一名僧人,没有别的原因,是吗? 是的。没错。 13.您曾经说过,出家前您曾经经历过抑郁症,您后来是怎样度过。您能谈谈吗? 我14岁时开始修行,在我开始经历抑郁症时,我已经培养出来一定的能力来客观的认知并处理心念,而并不把这些心念当作是自己的,纠结在其中。当我抑郁时,我可以运用所有这些技能。我一共经历了三次抑郁症,第一次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中摆脱了出来。第二次,同样如此。但每次来的抑郁症,力量都比上次的要大,但头两次我克服了抑郁症,但复原时间并没有持续很久。我知道头两次我用的是努力,而非智慧,没有理解。所以在最后一次抑郁时,我已经没有精力再努力克服了,所以抑郁处处伴随着我。 14. 那您当时做了些什么? 对我来说,在处理抑郁症时关键是正确的态度。我意识到必须使用智慧来了解它,理解它。 15.怎么做? 只有通过认识到抑郁症和并在当下与它同在。我只是认知到,这是自然的,只不过是心的一个特性,和个人无关。我持续地看着它,从中学习。它走了吗?是否增加?心在想什么呢?心念是如何影响情绪的?我开始感兴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