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分享:      
发表:秋天的雨
安般念入门
Meditation on Anapanasati – Elementary
本雅难陀法师主讲
禅修法概说 Introduction of Meditation Methods
禅修在佛教中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止禅,一个是观禅。观禅是毗婆舍那,而止禅是阇摩他。修止禅有四十种方法,这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有提过:
一、十遍:白遍、黑遍、黄遍、红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光明遍、虚空遍。
二、不净观(尸体的十种不净相):膨胀(肿大)、青瘀(发黑)、脓烂、断坏(分
开)、食残(动物咬)、散乱(被动物撕咬而散裂开)、斩斫离散(被砍或断折)、
血涂(血肉模糊)、虫聚(布满尸虫及蛆)、骨(白骨观)。
三、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念自己持戒清净的功德)、天
或信心随念(念自己来世不再辛苦的信心,可达到近行定)死随念、身至念
(念三十三/二身分)、安般念(看出入息)、念涅槃、布施或舍随念(念
供养的业力及功德,可达到近行定)。
四、慈、悲、喜、舍:慈、悲、喜都可以进入到三禅;而舍心观只可以进入四禅。
五、四无色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六、四大的业处:有止禅及观禅的修法。根据佛陀的说法,修四大的观禅之前必
须先修止禅为基础。
七、对于喜欢吃的食物,你必须生起厌恶的感觉,可达致近行定。
(初入门)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Anapanasati-- Elementary
上面说过禅修有四十种业处,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以安般念(出入息)的业处来开始禅修。
因为其实有很多禅修者的过去世都已经看过出入息了,所以你们应该要先试试修安般念的方法。若不行或看不到呼吸,可换修另一种业处。这样换修业处(禅修的方法),并不是有什么问题。
甲之一.禅修的环境及姿势 Environment and Posture of meditation
首先,佛陀说禅修者要打坐,必须找一个安静,没有声音的地方。因为对刚开始禅修的人而言,声音是一种干扰。他们在看呼吸时,心会常常禁不住地想要听听周围的声音,听听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定力就退了。
禅修时,必须坐下来先盘腿、闭起睛睛;若腿痛的话,可以更换双腿的位置使它舒适,换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身体也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俯或后仰。因为后仰的话,会对呼吸感觉不清楚,若出入息不清楚时,妄想就会涌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多。身体若是前俯的话,不只会越来越累,同时呼吸也会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快,这样是不能打坐的。除了身体要正直,头也一样要正直。
至于手要怎样放,并没有一定的姿势,所以手的姿势并不重要,可以随意放,只要舒适就好。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姿势,因为身体不正,是会很容易疲倦的。
打坐时要闭起眼睛,将心念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吸,保持知道呼吸在一个比较清楚出入的地方。有些修行者为了让自己不要有妄念,以便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他就会紧紧抓住呼吸、控制呼吸,导致身体越来越痛、紧绷,颈项也会紧绷,甚至有些禅修者只要一闭眼睛,就会感觉头硬硬的,很痛。所以刚开始禅修时,不要控制呼吸,虽然问题在开始时不是很大,但后来就会变得很大。以后一闭眼睛就会有紧、硬的感受,那是很辛苦的。
甲之二、四个专注呼吸的方法 Four Methods to concentrate on Breath
A.看呼吸-观息 Knowing the breath
若要修安般念,首先只要知道自然的出入息(呼吸)就可以了。在刚开始时,一定要决定(默念):“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然后,息进入──知道;息出去──知道,就可以了;不要抓或控制呼吸。
什么方法都不会的禅修者,开始时应该要尝试──数息:“进、出、一;进、出、二;……进、出、八。”一到十也可以,或五到十都可以。但不要算太多,像十一、十二、十三等,因为会越数越不清楚;而且也不能算太少,好像一、二、一、二这样,定力无法生起,也就不能成功。
若一开始无法数息者,不应勉强数息,只要知道自然的呼吸进出就可以了。
接下来,若你能成功专注呼吸五分钟,你就要开始决意:“现在我可以专注五分钟,我要专注十分钟。”这样的慢慢、逐渐决定,可以的话,就决定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让能专注的时间逐渐加长。有时候,有些禅修者能专注长达半个小时,禅相会出现,但不要理它。这阶段的禅相若时时刻刻不一样,而且很明亮又一瞬间就会不见,这还不是真正的禅相。
错误的例子 Wrong Examples
a.有些的禅修者,他知道的是呼吸推动的感觉,因为他注意的是鼻孔周围,一直快速推动(鼻翼翕动)的力量。但是他本身其实知道这是错误的,因为出入息太快了,一点也不像呼吸的感觉。所以若是不小心注意到推动力的禅修者,就要自己决定:“我不要注意呼吸的推动,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而已。”这个时候,推动的感觉就会转弱,最后会自然消失。
b.禅修者一开始就注意到鼻孔周围有一点点冷的感受,并感觉很平静。其实他是注意到冷。结果过两、三天后,他就会感觉鼻孔里有越来越热的现象,像火烧似的,感觉很辛苦。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在开始时所注意到的触点并不是呼吸而是身体上(鼻孔)的感受。人的身体具有十二种感受──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热、冷、支持、推动,而他注意到的是其中的冷、热。刚开始时只有一点点的感受,甚至觉得很平静,结果感觉越来越清楚时,就会越来越难以忍受,直至一闭上眼睛,就有很热的感觉,很辛苦,最后就无法继续静坐。
我们知道安般念能令禅修者修到四禅,但方法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任何感觉上,也就是不要理会呼吸时的冷、热、硬、推动等十二种感觉(特质),而只要把全部注意力专注在自然的呼吸,就可以了。一心正念:“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而已”,这样即使有感觉到冷、热等感受,只要一概不理,种种感觉自然就会不见、消失掉。
c.有些禅修者看到呼吸后,就把心专注得越来越往鼻孔里,结果专注到鼻孔里面,导致鼻孔越来越紧,到最后还会发痛。所以禅修者要决定:“我不要专注鼻孔里面的触点,我只要专注鼻孔前面一点的呼吸。”
这样做,刚开始也许会很困难,这时候他可以闭起眼睛,然后把手放在鼻孔前面一点去感受呼吸,等做到了以后,再把手放下(拿开),去知道自然的呼吸,这样地用功的话,呼吸就会渐渐地越来越清楚,也就可以成功修得安般念的业处了。
d.有些禅修者专注鼻孔周围息的触点,他专注“触”专注得越清楚,那触点也就越来越硬、越来越痛,这样也不能成功修得安般念。这就是为何说禅修者只要知道自然的呼吸就好。
e.更有些禅修者,他专注呼吸时,把注意力专注在离鼻孔很远的地方,这样他的呼吸会不清楚,也就不能专注很久。所以禅修者不要专注太远的息,只要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吸就好。
f.如禅修者专注呼吸进出所经过的地方,心随着呼吸进到腹部,又随着呼吸出去到很远的地方,禅修者的专注力是不应该跟随着息的。所以我们的心不要随着呼吸旅行,而应该只是知道自然呼吸的进出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