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秋天的雨
问答汇编
问1:“阿毗达摩”是很难的学说,我们要如何来学习?
答:其实,“阿毗达摩”也不算是很难的学说;如果能系统地学习“阿毗达摩”,既可以用来指导禅修,又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阿毗达摩”有两种方法:第一、先掌握“阿毗达摩学”的义理,然后再次第地修行,如此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第二、先修再学。就像在帕奥禅林,有些六、七十岁的老年禅修者,他们连看书都很吃力,但是在业处导师的指导下有次第、有系统地修行之后,他们对名色法的了解,甚至比那些精通“阿毗达摩”的学者还要清楚,因为他们已经通过观智亲自观照过了。
根据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不是为了增加一门学科,不是为了丰富知识,更不是为了辩论,而只是为了修行,为了断烦恼。这个才是佛陀开示“阿毗达摩”的意趣。
问2:何谓教理行证?
答:教是教理,行是修行,证是证悟。教理是律经论三藏,行是修行戒定慧三学,证悟是圣道、圣果以及涅槃。这是构成佛法的三大要素。
第一、教理(pariyatti),或者说教法、圣典、学习。
第二、行道(pañipatti),即实践、禅修、修行。
第三、通达(pañivedha),这里的通达是指证悟涅槃。
因此,教理是教,行是修行,证是证悟。修行要依照教理,脱离了教理、脱离了三藏的修行是盲修瞎练。如果只懂教理,却不肯修行,想要证果永远是说食数宝,就是只看别人吃饭自己不会饱。所以要先学教理,再依教修行,修行才能证悟。它们之间的次第是这样的。
问3:请尊者开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差别?
答:“有余”,又作有余依,巴利语sa-upàdisesa,意思是还有剩余。“涅槃”,巴利语nibbàna,梵语nirvàõa。vàõa是渴爱,nir是没有之意。巴利语nibbàna意思是火被熄灭了,也就是贪瞋痴之火的完全熄灭。
有两种涅槃,一种是有余涅槃,另一种是无余涅槃。
第一、有余涅槃,也叫做烦恼涅槃,是心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但是还剩下一堆五蕴,一堆名色法,或者说还有身心,这称为有余涅槃。
第二、无余涅槃,是五蕴的般涅槃。就像佛陀和一切阿拉汉,当他们在生命终结、命根断绝之后,五蕴不会再重组。因为他们没有烦恼了,所以没有重组的力量,于是不会再投胎,这就称为无余涅槃,也就是作为所依身的五蕴已经完全没有了。
圣者的涅槃分为两个阶段。我们举佛陀为例子,当我们的菩萨在菩提树下证得全自觉那一剎那,他断尽了一切烦恼,从那个时候起就称为有余依涅槃,因为佛陀的五蕴身心还在。四十五年之后,也就是在佛陀八十岁那一年,他在古西那拉城外的沙喇双树之下,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当他的命根完全断绝之后,称为无余依涅槃,因为那时佛陀的五蕴已经没有任何残留了。这是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的差别。
问4:禅有哪些意思?是修行的同义词吗?
答:“禅”有三种意思:
第一种禅,古代依梵语dhyàna翻译成禅那,巴利语为jhàna,这种禅是指四禅八定的禅。佛陀教导修习这种禅。
第二种禅巴利语为bhàvanà,翻译为禅修,包括修止和修观。这也是佛陀所教导的。
第三种是禅宗的禅。汉语叫Chan,西洋人依日语译为Zen。这种禅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被认为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佛陀在开示八圣道时教导的正定是指禅那;佛陀讲到修行方法时是指止与观,这些都是佛陀教导的。至于禅宗的禅,只能说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不能把它当成印度佛教。正如禅宗也有所谓“如来禅”、“祖师禅”之分。
问5:从一个凡夫修行直到证初果,必须受持哪些戒律?应该通晓哪些佛法知识和实修理论呢?
答:想要修行直到证得初果,对于在家人来说,至少应当守持五戒,若有条件还要受持八戒。对出家人来说,北传是比丘、比丘尼、正学尼、沙弥、沙弥尼这出家五众,他们应当持守好各自的戒律。对南传比库来说,他必须完整地受持227条学处,以及佛陀在《律藏》里制定的所有篇章,包括《大品》和《小品》。比库对所有的学处和义务都要身体力行,才能做到戒清净,因为戒清净才谈得上修行。在家人也是,要持守好戒律,因为戒清净是修行的基础。
至于通晓佛法知识与实修理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一位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之下有次第地修行,不懂就去问,依教修行,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即使你对于佛法知识不是很了解,但只要你对导师有信心,这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现在会比较困难,毕竟精通三藏又具实修经验的导师寥若晨星。
第二种是先学习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识,树立正见。有了正确的见解,对佛陀的教法、对三藏有一定的认识,才去判断一位老师教的方法对不对?是不是正法?是否具有正见?次第是否明确?现在有些法师只懂得教你如何开始修行,但继续修下去就胡里胡涂,连他自己也不清不楚了!这些法门虽然起点很简单,目标也默认得很高,但是中间过程却不明不白。还有一些禅师所教的禅法渗进了许多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佛学知识。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龙蛇混杂、鱼目混珠,邪师度众多如恒沙,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法,甚至连外道都喜欢打着佛法的招牌,但所教的却偏离佛陀的教导。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邪教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新兴宗教呢?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等都不少。如果我们拥有一定的佛学基础,就不会盲目追随邪师。所以,我们对佛法僧三宝要有坚定的信心,对律经论三藏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应当检验他们教导的修行方法是不是戒定慧?是不是八圣道?如果一个出家众连持戒都成问题,你跟着他就会有危险。如果只讲定,没有慧也不行,甚至说他一打坐就可以坐两个月也是没用,只修定并不能解脱。而有些人则只教所谓的慧,教修观,却忽略定,这些禅法也有问题。
建议大家应该去看巴利三藏和《清净道论》。按照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要判断一种禅法是否正确,应该阅读作为禅修指南的《清净道论》。因此,要修行直到证悟初果,就要依师、依传承。然而,想知道某位禅师的教法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导,判断的标准是巴利三藏和《清净道论》。如果他们的教法与佛陀的教导相符,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地一步一个脚印修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