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537|回复: 24

声闻与菩萨的区别,超越世间的佛陀形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12-2011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闻与菩萨的区别

不管南北传,都有菩萨道。有个典故,释迦佛某前生为菩萨时,遇见燃灯佛,他甚至确信自己能听一两句就能证阿罗汉。这种自信绝不是泛泛之辈所拥有的,试问有谁能够未闻佛法时,就能有信心知道自己能成为阿罗汉?不过这位菩萨并未修习声闻法即身成罗汉,而是选择菩萨道,目的是为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教导其他众生灭苦之道。若那一世他证阿罗汉,则只有须弥陀阿罗汉,而没有释迦牟尼佛。

因此,所有的佛教思想就如此预设了声闻生涯与菩萨生涯的基本区别。但更早的传统则倾向于强调,若考虑四圣谛的根本解脱智,则佛陀和其阿罗汉弟子是平等的,但佛陀与阿罗汉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在一些经典,可以发现一股提升佛陀形象,并着重描述他无以伦比的功德、智慧与神通力的渐增趋势,例如如来十力与十八不共法等等,都是所有的佛教派别共通的。


超越世间的佛陀形象

在《内藏百宝经》(支娄迦讖译)之类的大乘经典中,佛陀越来越缺少历史性格,而逐渐演变成一个超越世间的生命,也阐述到他的示现只是为了符合世间存在的惯例而已。并且这个情况出现得越多,暗示阿罗汉弟子们的成就逊于佛陀的正等正觉的机会越大。

大乘见解的特色是,视阿罗汉弟子们的成就远逊于圆满的“佛果”。因此无法将之视为有价值的修习目标,且颠覆阿罗汉“所作已办”的传统说法,也认为他们事实上还有进一步的事要做。

因此,较早的传统,例如今日的上座部,就认为普遍的觉悟路线是阿罗汉果,而英勇的菩萨道则是少数人的选项。然而,对大乘而言,声闻乘几乎还有“残余的自私”,因为它缺乏菩萨“大悲”的动机。因此大乘的究竟而言,佛教唯一正当的修行方式就只有菩萨道。

抗拒这些大乘见解的传统部派佛教,都认为这三条道路(声闻、辟支、正等正觉)最后的涅槃是相同的。大乘对此有两种态度来表达:

1. 声闻与独觉确实能导致觉悟,导致灭苦,以及涅槃,因此目标是真实的。然而,这些目标是略逊一筹,因此为了更殊胜的佛果而舍弃它们。

2. 第二种态度以《法华经》来代表,认为声闻与独觉的目标绝非真实,纯粹是方便善巧的范例。因此,这些目标只是佛陀为了让众生至少开始修习佛道所运用的权宜之计。最后他们的修行必须导向唯一的佛乘(大乘),圆满佛果。

(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1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被超神化的佛陀,结果也带出佛的三身的说法,接下来会探讨到三身之说。


化身


首先是“化身”的探讨。在较早的传统中,如来开示“佛法”,然后涅槃入灭。虽然严格来说,他死后不能说存在、不存在、即存在又不存在、即不存在又非不存在,只能说他已彻底从生死轮回解脱,不再出现。然而,大乘的佛持续存在,并以某种方式活动。


严格来说。对佛教而言,我们不能说佛以任何“世俗”的意义存在。因为以“世俗"的意义来说,“存在”意味着在一个特别的领域出生为一个个别的生命,诸佛已经彻底超越生死轮回,因此不能说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的“个人存在”。

对于大乘来说,成佛通常包括到达“无住处涅槃”。一方面,佛的不思议空智不住生死轮回(例如执著为出生为一个个别的生命),另一方面,佛的大悲又无法完全远离生死轮回。因此最后,他既不住在生死轮回,也不住在涅槃中。所以,佛看似如我们其他人般,出生为一个个别的人,但其实不然,我们常人在此世上所见到的,事实上只是佛的“化身”。


报身


在修行的过程中,菩萨逐渐增长为利益众生而以神通转化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能力。印度的瑜伽与禅修原理通常认可修习各种神通力,但在修习菩萨道的情况中,神通力则被圆满达成,并大为提升。南北传的三藏也有描述佛陀的三十二相,但这“相”显然并非我们平常所见佛陀的普通身相,三十二相是经过长久劫以来修习波罗蜜,而逐渐发展出来的身相。


如前述,各式各样的“细微身”在印度的禅修理论中很常见,对瑜伽士而言,他在禅定中所修习与体验的另一个身体(更细微)比他普通的肉身更真实。因此,就某种意义来说,瑜伽士逐渐变成另外这个更细微的身体,对菩萨来说,这个发展的终点即是在佛国(净土)中说法的“报身”。此报身接近佛的真实样貌,并确实可能会被某些人看到。但对于我们或其他人来说,能看见佛陀所显现较粗的“化身”就很满足了。


法身


但要说清楚,报身也不是佛陀的究竟身,佛的自性身是“法身”。补充:Dharmakaya可以了解为佛法的集合,kaya是聚合之意,但在瑜伽行派的传统说法,是指胜义谛的实相,即佛所了知永恒不变的真谛(真如、如实)。世间的佛陀—化身,来了又走,生了又死,如释迦牟尼死于2500多年前。宇宙的佛—报身,无数劫来在他们的净土中说法并示现化身。严格来说,法身什么事也不做,如如不动的本来。


对于较早的非大乘传统说法,不论何时只能有一个佛,必须等到他的教法消失后,另一个佛才会出世。先前诸佛虽然被承认且是供养与礼敬,但他们和释迦牟尼一样(至少在教理上),都是过去而非现在的生命。通常认为下一位将来成佛的菩萨是弥勒,他一定将近功德圆满,但他的时候仍未到。

然而对于大乘来说,这一切都变了。报身的概念被发展出来且广大应用,强调在十方无际的宇宙中,现在一定有佛在净土与佛国中说法,例如不动如来、药师佛、阿弥陀佛与他们的净土,都是我们可触及的,无论是经由禅修或转生。此外,大乘观念还允许很多因地菩萨,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努力着,不止是弥勒菩萨。确实,根据《法华经》,释迦牟尼依然在我们身边。

礼敬诸佛与菩萨,这样的发展是大乘的特,或许此发展可被视为忆念并观想佛陀与其功德的“佛随念”修行的延续,不过这与现代上座部的态度作对比可能有点夸张。虽然上座部对于过去的佛陀与阿罗汉们本体状态的教理立场并未改变,但实际上,他们仍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影响力还是以某种方式持续,直到他的所有舍利子最终消失为止,认为舍利子在末法的末日会自动聚集在佛陀觉悟的地点并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2011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8-12-2011 11:54 PM 编辑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忍辱和吃苦的毅力, 不要以为读经就能成佛的, 成佛的波罗密很高, 而且成佛也不是万能, 无缘的人也渡不到, 佛陀都讲过他只是一位老师或指路人, 听他指导的人还得靠自己去走这条路, 不然也达不到解脱. 可惜有人神化佛陀, 最后才产生"成佛妄想症".

若佛陀出现在这时代, 外表他只是一位"北印度人"身穿南传的迦纱...我看大乘人看到他时, 可能还当他是小乘行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2011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释迦牟尼佛修行三大阿僧劫最后只说法49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11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日如来(太阳佛),梵音名号Maha^vairocana,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11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忍辱和吃苦的毅力, 不要以为读经就能成佛的, 成佛的波罗密很高, 而 ...
三法印 发表于 18-12-2011 11:49 PM

若佛陀出现在这时代, 外表他只是一位"北印度人"身穿南传的迦纱...我看大乘人看到他时, 可能还当他是小乘行者.

确实。。。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9-12-2011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公乃是罗汉化身,在民间称尊称为活佛。一贯道出来后,济公被upgraded成天然古佛,已经是很早很早很早很早很早之前就成佛了。所以罗汉 = 古佛,古佛 = 罗汉。放下小眼心,人人都是古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11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12-2011 10:48 AM 编辑
若佛陀出现在这时代, 外表他只是一位"北印度人"身穿南传的迦纱...我看大乘人看到他时, 可能还当他是小乘行者.


这可不一定,古印度的佛陀是沙门派之一,是头陀的行像,半僧半俗。
若大乘人看到他时, 可能当他是山林修行的喇嘛行者。

「頭陀行」為心甘情願地自我偏苦、吃苦的修道生活方式。

早期『阿含經』中載有「十三頭陀法」。「頭陀」(dhata)意為「修治身心,捨棄貪欲,去除塵垢煩惱」,是釋迦佛時代古印度宗教修持中的一派,也是印度各小國間社會上所尊崇的道風。由於「苦行」有助於五欲的捨棄和煩惱的調伏,而苦行者又常具有特殊的德能,因此,古印度以來,苦行僧在社會群眾崇拜和信仰方面,感動力和影響力就特別地深遠!

头陀行,佛教一种清苦修行方法。基本要求便是日午一食,过午不食,托钵行乞。
乞讨的话,只允许乞讨食物,不允许碰金钱。被佛陀誉为”头陀第一”是迦叶禅师。佛陀说,只要世人行头守陀行,佛法就不会衰败。


  佛教經論中,不僅聲聞法稱歎頭陀行法,菩薩道的大乘論也推崇此法呢!『大智度論』卷四十九「發趣品」中說:菩薩摩訶薩住四地中,應受行不捨十法:

   ()不捨阿練若住處

   ()少欲

   ()知足

   ()不捨頭陀功德

   ()不捨戒

   ()穢惡諸欲

   ()厭世間心

   ()捨一切所有

   ()心不沒(不生二種識處)

   ()不惜一切物


        論文中說明了四地菩薩不捨頭陀行法,五地菩薩方不修頭陀行,頭陀行法對佛弟子修道生活之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真正修學佛法之人,應如何掌握道法的準繩呢?「道人修道、求證,不是不知分寸而是不留分寸!」『大智度論』卷六八中有言:「修學十二頭陀行者,正見居家多惱亂,故捨父母、妻子、眷屬,出家行道,而師徒、同學間尚互結著於心,又復彼此時有嬈亂,是故受阿練若法令身遠離憒鬧,住於空閑,使身遠離,亦當令心遠離五欲五蓋。」原來古來聲聞比丘所行之四聖種--著糞掃衣、常乞食、樹下坐、使身心寂靜--皆通於外道沙門、梵志等修道生活方式,所以『大智度論』卷六八文末,世尊說:「隨應因緣著糞掃百納衣,又受戒法盡壽著納衣、乞食樹下住、病服弊()棄藥」是佛未出世以來,古老傳統中四聖種頭陀行中的三事。佛法固以智慧為本而不以苦為先,然以頭陀法有助於佛道,能隨順道法,故諸佛常讚歎之。


所以佛教的頭陀行法 - 不是指外相,而是内心修行的 - 少欲,知足,捨一切所有, 不惜一切物,。。的一心向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12-2011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聞聲是內功,菩薩是外功。
大乘念佛是用在外功,內功依然用內觀,禪定,算是沒偏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11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12-2011 01:04 PM 编辑

回复 9# 大魔神

    聞聲是內功,菩薩是外功。
大乘念佛是用在外功,內功依然用內觀,禪定,算是沒偏離。


不对,修声闻道的戒是外在戒-诸恶莫作,都是从外面看得到的事

而修菩萨道的戒是- 自己和别人都要-诸恶莫作 诸善都要奉行, 是从内心主观出发的,外相是看不清楚的,但所作的佛业从时间上是客观上看得到这些利益大众改变和净化他人的文化传统的事业的。

佛法都是 [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
最后这 自净其意 就是指净化自心识  才是最重要的,不然那只是外道法而已


所以佛法才会说 心外求法,心外求佛 都是外道  修佛法成外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11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清池

佛法是內制外。有了內正見,外自然煙屑雲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11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清池

大乘念佛是為未的正見者攝正念頭。菩薩道年年日月風雨不停宣揚佛法,功德無量。
外功==對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011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芬姐第4 于 20-12-2011 02:54 PM 编辑
若佛陀出现在这时代, 外表他只是一位"北印度人"身穿南传的迦纱...我看大乘人看到他时, 可能还当他是小乘行者
三法印 发表于 18-12-2011 11:49 PM

那你错了,以前佛陀时代大乘的人就没当他是小乘行者,因为佛陀49年不是只讲那几本经的道理
佛陀如果出现这个时代,也不会有人当他是小乘行者,因为佛陀不会只讲小乘法门


"身穿南传的迦纱“???       大乘很多佛都是身穿南传的迦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011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三法印

若佛陀出现在这时代, 外表他只是一位"北印度人"身穿南传的迦纱...我看大乘人看到他时, 可能还当他是小乘行者.


    我觉得反而像一些喜马拉雅山苦行的瑜伽行者,更不像小乘行者。因为佛陀留发并无剃头,早期印度的大乘头陀沙门也有很多是这样的形象,例如菩提达摩。

南传泰国佛教的袈裟已经变样了的,更接近传统的应该是西藏或缅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011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阿育王护持佛教, 把自己的出家的儿子和女儿送去斯里兰卡, 最后由斯里兰卡, 泰国和缅甸相互交流, 才保住佛陀的法脉, 泰国佛教和缅甸的袈裟都是三衣一钵, 托钵过午不食, 比丘就上求佛法, 下乞衣食. 佛陀和大迦叶是头陀沙门, 他们都是剔发.
而袈裟变样的是西藏和中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011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0-12-2011 10:47 PM 编辑
而袈裟变样的是西藏和中国的...

不是这样的,而是在古时的部派佛教的袈裟在颜色上,各部派就已不一样了
藏传的声闻戒和红色的袈裟颜色是延续法藏派的
而南传和中国汉传的声闻戒和黄色的袈裟颜色是延续说一切有部的。。

再说在寒冷的地带就不能只延用热带的服式,再说古代儒家的社会不认同露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2-2011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21-12-2011 01:24 PM 编辑

回复 15# 三法印

佛陀和大迦叶是头陀沙门, 他们都是剔发.


    佛陀是留髮不剃头,连流行声闻法的南传的佛像都是保持如此形象。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泰国比丘都剃眉毛。





而袈裟变样的是西藏和中国的...

泰国比丘用鲜艳的正色黄色、硫磺色,都是不如法色,或许受大众部影响。

西藏及缅甸则都是用暗赤色(木兰色),属于坏色,符合戒律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2011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Svaha

就看看这里...
http://cforum.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2625098&page=1&extra=#pid955272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2011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芬姐第4 于 22-12-2011 11:49 AM 编辑
而袈裟变样的是西藏和中国的...三法印 发表于 20-12-2011 10:23 PM

你们泰国南传的袈裟颜色也一样变样  
佛陀时代穿的袈裟不是黄色的  


袈裟颜色、款式都不重要,和文化、气候有关

佛陀和大迦叶是头陀沙门, 他们都是剔发.
三法印 发表于 20-12-2011 10:23 PM

佛陀不是光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2011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37/main3.htm
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侶最顯著的標誌。

  剃除鬚髮的出家儀式,自佛世至今二千多年來都沒有改變,但是在僧服卻依佛教傳布地區氣候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尤其中國幅員廣闊,南熱北寒,佛教流傳時間最久,以致中國僧侶的服裝在時代中變遷很大,與印度原始佛教僧侶的服制比較起來,不論在形式、顏色及功能等各方面都相差很遠。
原始佛教僧人穿著糞掃衣
[去除貪心、揀別外道]

  在僧團成立的初期,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都穿糞掃衣──一種用破布製成的衣服。這些破布或來自墓地,或是在大街上、垃圾場撿來的。後來佛陀也允許信徒供養僧伽布料,不過要先把它剪成幾塊,然後縫在一起,為的是要減低它的價值,減少僧人的貪染。穿這樣的衣服除了表示僧侶過的是一種簡樸的宗教生活外,還有揀別外道的用意。因為當時其他教派的苦行者,有的穿著樹皮或草製成的衣服,有的穿用毛、羽絨或鹿皮製成的衣服,甚至有的人一絲不掛(在印度至今仍有這樣裸形的苦行者)。佛陀不僅不主張縱欲的行為,也不提倡上述極端的苦行,因為他從經驗裡得知這種苦行對解脫並沒有任何助益,而糞掃衣能夠去除比丘對外在物質的貪欲,又足以達到遮蔽身軀、保護身體,防禦冷、熱、蚊、蟲、風等的功能。它毋寧是當時一種最好的、最簡便解決穿衣問題的方法。

  佛陀反對苦行,也反對奢侈,所以規定僧人只能擁有三衣──安陀會、鬱多羅僧和僧伽黎。安陀會是五條布縫成的中宿衣(下衣),鬱多羅僧是七條布縫成的入眾衣(上衣),僧伽黎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註一)。三衣之外加上僧祇支(覆肩衣)和涅槃僧(裙子)則成五衣。
[以「點淨」或「染淨」破壞衣色]

  這些衣服除在縫製、數量上有所規定外,在顏色上也規定要先「壞色」,不許用上色(註二)或純色,如黃、赤、青、黑、白五大色就不許著用。佛陀教導比丘們從樹根、樹皮、樹汁和花提煉染料,破壞衣色的整齊,免除對衣服的貪著。

  平常我們所說的「袈裟」就是「染色」、「不正色」的意思,在佛世時只有指出那些顏色是不適當的,到佛滅後,由於各部派所持的律有所不同,對如何是「壞色」也有不同的看法,大抵分為二種──「點淨」或「染淨」,「點淨」是在新衣上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染淨」則是將新衣染成壞色,不論是「點淨」或「染淨」,法定有三種壞色──青(青而黑的色)、黑、木蘭色(赤而黑的色)(註三)。
[袈裟顏色隨部派規定有所不同]

  西元二、三世紀時,印度的佛教在戒律上分為五部,為標幟自己的宗派,三衣便有不同的規定,如後漢安世高譯《大比丘三千威儀》中便舉出薩婆多部著絳袈裟,曇無德部著皂袈裟,迦葉維部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著青袈裟,摩訶僧祇部著黃袈裟。現在東南亞各國的僧人都著黃色袈裟,正是摩訶僧祇部的流傳,雖然五部的衣色不同,但原來的赤色袈裟卻在五部通用。

  西元七世紀時,義淨法師傳來的說一切有部的律制,談到僧服的顏色是赤色的,而玄奘大師旅印時所見那揭羅曷國保存佛陀的僧祇支是黃赤色,梵衍那國阿難弟子商那和修的九條僧祇支是絳赤色,可見有部的僧衣是赤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3:20 AM , Processed in 0.18858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