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________^ 于 4-4-2012 05:45 PM 编辑
今晚打开电脑,便看到邯郸彭鉴道神父的一篇精彩分享,看后觉得大快人心,这段分享竟让我连连叫好以至于吃饭走路都在脑海中萦绕。彭神父这样写:“教宗利奥十世为了筹备建筑罗马伯铎大殿款项,灵机一动,想出一个遗臭万年‘赎罪券’。一个方济各会士在兜售赎罪券时,绘声绘色地说:‘当你将钱放进献仪箱时,听到当啷一响,你为之祈祷的灵魂就会飞向天国。’这样的宣讲显然违背耶稣所说的:‘你们贫穷的是有福的,因为天主的国是你们的。你们现今饥饿的是有福的,因为你们将得饱饫。你们现在哭泣的是有福的,因为你们将要欢笑。’(路6:20-21)耶稣随后又说:‘你们富有的是有祸的,因为你们已经获得了你们的安慰。你们现今饱饫的是有祸的,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现今欢笑的是有祸的,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路6:24-25)耶稣不是贫穷主义者,他不是在鼓吹贫穷,但是他却站在贫苦大众一边,为贫穷的人呼吁,倡导平等理念,给大众以福音。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贵族、绅士、官员、高级神职的奢侈腐化,严重地损害了天主教世界宣讲‘基督博爱’的形象。作为一向忠诚于基督信仰的马丁路德神父,深刻理解贫苦大众的疾苦。之所以因着他的振臂高呼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是因为当时作为基督代表的神职,确实没有践行与基督的博爱精神。因此,马丁路德博士揭竿而起,他富有激情的宣讲‘教宗说,有钱的人有福了,你们可以买到天国;耶稣说,贫穷的人你们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你们的;谁说的更对呢?’”
小团体主意和一系列主观的狭隘总是影响对事物公正的评价,基于此,马丁路德一直是在天主教历史上遗臭万年的人物,就像他在基督新教历史上成为一个有魄力的敢于冲破藩篱的英雄人物一样。这是狭隘的爱教主义的表现,因为马丁路德“背叛”了公教信仰,出去自立门户了,而且公开挑衅天主教,这是公教信徒无法容忍的。这样的宗教感情可以理解,但的确影响了对马氏真正的评价,事实上,马氏主要反对的是教廷而不是教会,当时马氏与教廷双方都是互不让步,要是彼此都承认自己错误并能像耶稣一样宽恕对方,我想不至于出现如今近500年的天主教、基督新教分裂。
应该客观承认,中世纪的教廷的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当然,教会的信仰、教会的文明等并未受影响。当时马氏也是被逼无奈才做出“挥泪斩马谡”的行径。就像彭神父所云:“作为一向忠诚于基督信仰的马丁路德神父,深刻理解贫苦大众的疾苦。之所以因着他的振臂高呼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是因为当时作为基督代表的神职,确实没有践行与基督的博爱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对待马丁路德。虽然我们坚决不赞同他的分裂,虽然他当时也是被政治利用,虽然我们伤心于教会的纷争,虽然马氏一开始修道便一直有凡心未泯的倾向,但我们仍然该承认马氏是一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虽然他的观点部分完全背离教会传统。
徐锦尧神父在信德社给我们讲过这一句话:“谁爱基督宗教胜于爱其他宗教,慢慢会演变为爱自己教派胜于爱其他基督教派,最后演变为爱自己胜于爱一切。”这里说的便是狭隘的团体主义和偏激主义。因为耶稣是博爱的。在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是坦诚自己错误的问题。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关于马丁路德,我自从刚领洗便经常听到教友们对他的辱骂,特别是一些老太太,一说起马氏,便怒从心来,认为是败家子、叛徒,总是抓住马氏后来与修女结婚的错误不放,好像即使要打入地狱也不解恨,而遇到基督教朋友,也总是说你们是分裂出去的,你们的马丁路德神父是我们的叛徒,怎样怎样。对于错误越掩盖越美化,结果总是适得其反,我就是不明白,那些老太太为什么不能坦诚的承认当时教廷也有不对之处,而表示一下愧疚呢?为什么一定要掩盖呢?作为老人,应该是我们新教友或者年轻人的表率,应该以身作则教我们承认错误以求改进。为什么给我们树立这样的偏激主义?
再看看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做法,当时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匍匐在地口亲大地,并屡次代表教会向曾经受侵略的国家道歉,虽然有些罪是政治造成的,教会没必要道歉,但教宗的这个行动却赢得掌声,承担错误不会让教会形象丧失反而更树立教会形象。而在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去德国访问时候也对马丁路德做出极大的肯定和评价以至于使本来激烈反对教宗访问的德国新教徒对教宗高度赞扬,教宗的这一做法也为基督合一迈开更好的一步。
关于“赎罪券”风波一直是教会觉得羞愧而不愿意提及的事情,我个人也如此,每当教外人提天主教还专门好提这点,因为人性的使然造成“好事不出面,恶事传千里”。尽管天主教会已经今非昔比,尽管教外人抓住错误不放是做法是不对的,但当我们真遇到被人这样说时候,我们到底是怎样呢?是与他人辩论?是为教会百般掩饰?最好的做法还是效法若望保禄二世教宗的低姿态吧,那样会赢得更多掌声和喝彩。
去年教宗本笃十六世出了本书《纳匝肋人耶稣》第二集,里面提到一个很新颖的观点:“耶稣的死不能怪罪于犹太人身上,应顾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宗教处境。”教宗认为若望福音用“犹太人”,但它不指向今日以色列民族,亦不带种族色彩,因为若望本身、耶稣,以至宗徒都是犹太人。教宗指若望所指的犹太人是指向掌权的司祭。新书节录公布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许新作,他撰函感谢教宗在书中摒弃了数百年来的断语──此等断语常引致人仇恨犹太人。以色列驻圣座大使馆透过公告称,欢迎教宗新作免除了犹太人对耶稣死亡的责任,亦肯定了教宗对犹太人民和以色列国的正面立场。大使馆说“如果没有‘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就不会有犹太教信徒和天主教徒、圣座和以色列国间的修和进程”。 这里,显然,教宗没有抓住犹太人的罪不放,反而以理解宽恕的眼光做出客观评价,这体现了教会的与时俱进。
因此,只有反省和宽恕才能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