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64|回复: 12

卍 伟大的佛陀 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12-2012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 佛陀

美德的化身

佛就是其所宣说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十九年的成功而事件繁多的传教生涯中,他将所有的言说都付诸于实践。在任何一处都不曾发现他表现过人性的弱点,或发泄过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准则,是人世间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则。

——马克思·缪勒  著名德国学者

人类之树的奇葩

这是我们人类之树的奇葩,千万年才盛开一次。

一旦它开花,人世间即充满智慧的馨香,和慈爱的甘露  

                          

——埃得温·阿诺德  “亚洲之光”

佛陀离我们更近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个人,朴素、虔诚、孤零零,为获得光明而战斗。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神话。即使在众多的神话之后,我所看到的,还是一个“人”。

他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具有宇宙意义的信息。我们许多的现代思想都与之极其和谐。他教诲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和不如人意,莫不是出于自私。自私有三种形式:一、极力满足感官享受的欲望;二、对于永生的贪婪;三、对于世间“繁荣”和名利的追逐。

在一个人变得安祥之前,他必须先停止仅仅为他的感官或自身而活着。然后,他才进入了一个大的生命。佛陀在耶稣之前五百年,以另一种语言号召人们要学会原谅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离我们和我们的需求更近。在个体对社会的服务这点上,佛陀比基督说得更透彻;在对待“人身是否不朽”这个问题上,佛陀比基督来得更不含糊。

——H·G·威尔斯

人类最高尚的一员

如果你想看看最高尚的人,请看那位身着乞士衣服的国王,正是他的圣洁,使他成为人类最高尚的一员。

——阿卜杜勒·阿塔西亚 穆斯林诗人

佛陀的方法

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尼赫鲁(1889-1964)杰出印度政治家

一个疯子和一个正常人

佛陀与一个凡人的差别,好比一个正常人与一个疯子的差别。

——一位作家

礼敬佛陀

很容易发现,佛世尊是人们所能了解到的,在人类心目中接受礼敬最多的人。

——桑德斯教授 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基督教男青年会秘书

佛陀的启示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尼赫鲁

佛陀的否定回答

如果我们问,譬如说:“电子的位置是否保持原样?”我们必须回答:“不!”如果我们又问:“那电子的位置是否随时间而变?”我们必须回答,“不!”如果我们再问:“它是否在动?”我们必须回答:“不!”当被问及人的自我,在人命终后的情形时,佛陀做出了类似的回答。但这种回答对于十七、十八世纪的科学传统来说是陌生的。

——J·R·奥本海默 美国物理学家、原子弹计划主持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0 收起 理由
tonychong + 10 随喜赞叹~~伟大的佛陀~善哉善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动

当我们阅读佛陀的说教时,我们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动。他的伦理之路的第一步是正见,或理性的见解。他努力去除干扰人洞察自身和自身命运的一切樊篱。

——S·拉达克里希南博士  “乔达摩佛”


冷静的大脑和热诚的爱心

最让人吃惊的一点是,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脑,与一颗饱含深切同情的热诚爱心的独特的结合体。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朝向佛陀,因为,只有他是人类良知的表率。     
 
——摩尼·巴格西 “我们的佛陀”


哲学天才

佛陀是一位热爱人类的先锋,也是一位精力充沛与热情洋溢于一体的哲学家。在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叫嚷喧哗、你争我夺和喋喋不休的论战之后,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能够忽略他所说的事。而比这点更伟大的,大概要算他所树立的那种榜样了。

——摩尼·巴格西  “我们的佛陀”


他不去空谈罪

佛陀嘱咐人们,对所有的有情众生要有爱和宁静的心。他不去空谈什么罪,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罪的根源——无明和愚昧,而通过开悟和同体感应,是可以消除无明和愚昧的。

——S·拉达克里希南 “乔达摩佛”


佛陀就像一位医师

佛陀就像一位医师。正如一位医师必须知道不同疾病的处方,它们的起因、解药和补救办法,而且又能够运用自如,佛也教授了四圣谛,指出了苦的种类,苦的起源,苦的消亡和灭苦的道路。

——爱德华·康泽博士 “佛教”


佛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佛不仅是佛教徒的财富,他也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他的教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通用的。其后的每一种宗教,都从佛陀那里借鉴了许多好的思想。

——一位穆斯林学者


一位贤明的父亲

佛陀就像一位贤明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熊熊的世俗烈火中玩耍嬉戏,于是,就采用各种善巧方便,将他们引离这火宅,趣向安全的归宿——涅槃。

——拉克西米·拉那苏博士  “佛法精要”

佛就是道路

我越来越觉得,释迦牟尼在性质上和效果上,是最接近他的,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活。

——米尔曼主教


佛的伟大

我不觉得,在智慧上或在德行上,基督比历史上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陀的位置摆在基督的前面。

——伯特兰·罗素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英国人 摘自“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基督徒?”


光芒四射的太阳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人类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

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尼赫鲁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这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信心十足地去遵循的教法。在这个有着各种宗教、宗教狂热和各种信条的人世间,哪里还能再找到一位如此卓越的老师呢?在这个群星荟萃的世界里,他是最大的一颗巨星。难怪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们会如此一致地公认他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一位欧洲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 佛法

佛陀的基本教义

和善,从容,慈悲,戒除自私贪欲,这就是伟大的东方宗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E·A·勃特  “大慈大悲的佛陀”


一座好桥

佛法好比一座用柔性钢建成的好桥,风和水对它起不了什么作用影响。它却能自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同时又保证了一条通往不死、趣向涅槃的通衢。

                            ——普拉·康提帕罗  “宽容”


唤醒人心

神秘的东方,这片富产宗教的土地,它的确在佛教中给了我们启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人性深处的美好和圣洁,并且明白了一个道理——不靠什么神,只需用人类心中本具的灵性,即可唤起那种美好和圣洁,并使之成为人类生命中的荣耀。

                                  ——查尔斯T·戈尔汉姆

无与伦比的佛教

不管我是不是佛教徒,当我在调查了世界所有伟大宗教的体系之后发现,在意境美妙和博大精深这两点上,没有哪一种宗教能够超过佛教的四谛八正道。我乐于按照八正道去安排我的生活。

                                    ——瑞斯·戴维兹教授


佛教并非将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

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陀的使命

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它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苏菲的信息”


宇宙宗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西方现代科学之父 相对论提出者


佛教将岿然屹立

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像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弗朗西斯·斯托利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宗教”


快乐的宗教

与忧郁的,悲伤的,忏悔的,悲观的心态完全相反,佛教将上述的态度,看作是感悟真理的障碍。相反,若能记住,快乐是实现涅槃所必须培养的基本技能“七觉支”之一的“喜觉支”,那会是饶有趣味的。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陀教了什么”


对其它宗教提出挑战

就我们所发现的确切记载来看,佛教不是一种假设的原始思想体系,它对其它宗教仍然是一种挑战。

                           ——戈尔主教  “佛陀与基督”


佛教里没有想当然的假定

将凭理智开悟作为救赎的基本条件,是佛教的一种荣耀。在佛教中,道德和理智上的开悟是密不可分的。道德铸就了更高尚生活的基础,而由知识和智慧来使这种生活尽善尽美。

如果一个人没有对因果缘起法则的完整理解,如果他不具有必备的知识和洞察力,就不能说他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在这一点上,佛教与其它所有宗教迥然不同。

所有的“一神教”都始于想当然的假定,而当这些假定随着知识的增长,变得自相矛盾时,带来的则是悲哀。但是佛教不是从想当然的假定开始,它的基础是严格地就事论事,所以决不规避知识之光的赤裸裸的照射。

                       ——拉克西米·拉那苏 “佛法精要”


佛陀比现代的理想主义者看得更深刻

乔达摩用超感的绝技甚至连“永生”也否定了,这着实让哲学界的后生们着迷不已。他们看到,此举弥补了贝克利主教,著名的理想主义论点中所缺少的那一半。

印度的沉思是非常细腻的,它明显地暗示,乔达摩比现代理想主义者,有着更深的见地。当今世界所有进步的思想,都不是朝着神学方向去的,而是朝向了哲学和心理学。神学二元论(善与恶相斗争的神学理论)的咆哮正偏向危险的境地。进化论的基本原则和一元论正为有头脑的人们所接受。

                         ——赫胥黎教授  “进化与伦理”

宗教革命

二千五百年前,印度发生了一场知识和宗教的革命,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一神教,涤荡了僧侣的自私自利的习气,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宗教,一个光明与思考的体系,它被贴切地称为“法”,意即哲学的宗教。

             ——安纳伽利卡·达玛帕拉 “世界蒙受佛恩”


一个生活的计划

佛教是一个生活的计划,由它可从生活中得到最高利益。它是一种宗教的智慧,知识和智力于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佛陀并不是为赢得皈依者才宣说佛法的,而是为了启发听众。

                                       ——一位西方作家

来看看

佛教始终是一个“知(了解,知道)”和“见(领悟,证见)”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信”的问题。佛陀的教法是“来看”,它邀请你来看看,不是请你一来就信。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陀教了什么”


人的宗教

只要日月继续存在,只要人类还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佛法就会一直延续。因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班达拉奈克 前斯里兰卡总理


佛教徒不是任何人的奴隶

一个佛教徒不是任何书本或任何个人的奴隶。他也不会因为成为佛陀的弟子,而葬送自己的思考自由。他通过训练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且拓宽自己的知识,最后甚至可以证得佛果。因为人人本皆具有佛性。

                 ——纳腊达·摩诃特拉尊者 “什么是佛教”


有原则的生活

佛教用“原则”而不是用“规则”教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因此佛教是一种宽容的宗教。它是人世间最仁慈厚道的宗教。

                                    ——约瑟夫·怀恩神父


佛教仍将存在,即使……

即使证明根本不曾有过什么佛陀,佛法也依然会存在下去。

                     ——克里斯托马斯·汉普内斯 “佛教”


现代问题

稍微读一下佛教书籍我们立刻就会明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佛教徒,对于我们现代心理学问题的了解程度,远远超乎我们今天对他们所作的估计。

——格拉罕·豪威博士


思想训练

关于“思想的力量”,如今我们听到了许多,而佛教在思想训练方面是迄今为止,人世间最完善最有效的体系了。

——都德列·莱特


一个新的人种

佛陀开创了一个新的人种,一个道德英雄的人种,一个救助工作者的人种,一个佛陀的人种。

                              ——曼玛莎·纳什·沙斯特里


第一个履行了传教使命的宗教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携来救助全体人类的宇宙信息的宗教。佛陀在他开悟以后,向不同的方向派出了六十一位门徒,让他们为了人类的福利,而宣说佛法教义。

                   ——K·N·贾亚提内克  “佛法与和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强迫改教的说法

就向不情愿的听众,强加思想和信仰的这个方面来看,佛教从不去劝说人们改变宗教信仰,就更不用说靠对别人施加任何形式的压力,或说什么阿谀奉承的话,或搞什么欺诈哄骗,来让人同意自己的观点了。佛教的法师们,从未像市场上强买强卖那样去“竞争”皈依弟子。

                             ——G·P·玛拉拉塞卡拉博士


究竟的真实

这里有必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佛陀教法的另一个独到之处。即,佛教是所有宗教导师的教法中唯一前后连贯的哲学,它公开声明是要告诉我们关于生存和现实的究竟事实。佛陀的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来自一种对生活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就是实事求是的看法。佛的哲学是绝对不会忽略对知识的叙述的。

                     ——K·N·贾亚提内克 “佛法与和平”


全无半点狂热

只有佛教能够被确定是唯一没有狂热的宗教。它的目标是帮助人们,通过征服自我,而达到内心世界的改造,它怎么会去求助于权力、金钱或游说,来达到使人改教的目的呢?佛陀只不过展示了救世之路,而剩下的,则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是否沿着这条路向前进。

                  ——拉克西米·拉那苏博士  “佛法精要”


佛教与其它信仰

佛教好比手掌,而其它宗教好比手指。

                                      ——可汗·蒙卡大师


并非忧郁的宗教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一种阴暗的,忧郁的宗教。事实上不是这样。佛教是要让它的实践者聪明而欢快。当我们阅读菩萨(也就是后来的佛)的生平故事时,我们了解到他是如何修行无生法忍的,这将使我们即使在面对众多麻烦时,也能够依然欢快,并且能为他人的福利而随喜功德。

                     ——戈兰那提罗卡尊者 德国佛教学者


佛教与社会福利

有人认为,佛教感兴趣的只是崇高的理念、高尚的道德和哲学的思考,而忽略人们社会的、经济的福利,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佛陀感兴趣的是人的幸福快乐。对他来说,如果没有基于道德和精神的原则之上的生活,幸福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知道,在不利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下,想过幸福生活也是很难的。

佛教自身并不把物质福利当作它的最终目标,物质福利只是达到更高和更高尚目标的一种手段。但它又是达到更高幸福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所以佛教承认,需要有利于达到精神成就的最低物质条件,因为,即使是一位独处静修的僧人,也需要一些最起码的物质条件。

                     ——W·罗睺罗尊者 “佛陀教了什么”


阿育王的榜样

在佛教中,你可以读到,阿育王不仅宣传了一种崇高的道德,同时又行使了一个君王的权力,他的为王之道,着实令我们当代具有其它信仰的领袖们自愧弗如。

                          ——杰弗瑞·莫蒂梅尔 西方作家


根基牢靠的原则

即使是在今天,佛教也不能被认为是过时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些根基牢靠不可动摇的原则之上的。

                                    ——格尔楚德·加拉特


“法”就是“法律”

佛陀的所有教法,可以归纳为一个字:“法”。这个正直的法则,不仅存在于人的心里,也存在于这个宇宙中。整个宇宙即是法的体现或启示。现代科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即是法的表现。

因为法,月亮才会有盈亏,法是宇宙中一切物质的法则,它们的运作方式,正是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的研究目标。法存在于宇宙中,好比在人的心中一样。如果一个人能如法生活,那么他将摆脱苦难,并证入涅槃境界。

                                      ——A·玛辛达尊者


迫害

在历史上的宗教里,我更倾向于佛教,尤其是它的最初形式,因为它极少有迫害的成份。

                                        ——伯特兰·罗素

欣赏佛教

虽然一个人最初可能是被佛教的深不可测而吸引住的,但是,只有当他在评判了,佛教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效用后,才会欣赏到佛教真正的价值。

                      ——爱德华·康泽博士 西方佛教学者


知识是通向更高道路的钥匙

没有感官的快乐,生活会不会变得不堪忍受呢?没有对永生的信仰,人还会讲道德吗?没有对神的崇拜,人能够朝着正直的方向前进吗?是的,佛陀回答道。这些目标都可以用知识达到,只有知识才是通往更高道路的钥匙,只有知识才是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

知识,带来安宁与和平;知识,使人面对现象世界的风风雨雨能够镇定自若。

                                    ——卡尔·皮尔森教授


幸运的佛教徒

那些谦卑的佛陀的跟随者们是多么的幸运啊!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染上那种只认启示录为一贯正确的谬见。

                                  ——阿难陀·考夏亚衍那


佛教与仪轨

……因此佛教成了一种个人的宗教,仪轨仪式在此间没有多大余地。一种出于自身心理条件作用的行为不是一种仪式。今天,佛门中很多看似符合仪轨的行为,如此看来,也算不上真正的仪轨。

            ——W·F·贾亚苏里亚 “佛教的心理学和哲学”


拯救者

如果硬要把佛陀称为“拯救者”的话,那只是从他发现并指出了解脱之道——涅槃这个意义上来说的。但是这个“道”还是要由我们自己去走的。

                                 ——尊者W·罗睺罗博士


勿用强

强迫别人不加理解地去相信和接受某事是政治党派的作风,那是不高尚的和不理智的。

——尊者W·罗睺罗博士


尊敬其它宗教

一个人不能只顾推崇自己的宗教,并贬低其他人的宗教,而是应该找出这样或那样的正当理由,赞美别人的宗教。这样,一个人既促进帮助了自己的宗教成熟,也为其他的宗教尽了义务。反其道而行之的话,一个人既为自己的宗教掘好了坟墓,也伤害了其它宗教。

谁要是赞叹自己的宗教而又贬低别人的宗教,他事实上是想“我要让我自己的宗教荣耀”。但是,事与愿违的是,他恰恰更加严重地伤害了自己的宗教。和谐是很好的:大家都要学会愿意倾听别人讲授的学说。

                                             ——阿育王


真正的骄傲

评判一种宗教或一种生活方式,不仅要看它所宣说的真理,还要看它给其遵循者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就这种评判而言,佛教有一个值得我们为它骄傲的、成功的记录。

    ——D·瓦利辛哈 摩诃菩提会总书记 “佛教的生活方式”


无意识

也可以说印度比西方心理学家更早发现了“无意识”。对他们来说,无意识是沉睡在个体中的,关于该个体往昔存在的总体印象。因此,与这种潜能有关的佛教的沉思技巧,堪称现代心理分析和自体精神训练法的先驱。

                            ——冯·格拉森那普 德国学者


理性的分析

在世界的伟大宗教中,唯有佛教是有意识地、坦率地用系统的、理性的分析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摩尼·巴格西 “我们的佛陀”


宗教的敌人

在佛陀的教法中,很少有我们称之为“教条”的东西。由于有一种当时少有(甚至当今也少有)的宽阔视野,佛陀拒绝压制批评,因为在他看来,不能容纳异说的偏狭心理,是宗教最大的敌人。

——S·拉达克里希南 “乔达摩佛”


宗派主义

绝大多数的新入教者,都被他们的古鲁(Guru,即精神导师,或译祖鲁)所控制,不准他们阅读其它宗教的经典、教义、杂志、小册子和传单等等。这种情况在佛教中是很少见的。

                             ——法拉·康提帕罗 “宽容”


五戒

此五戒,指出了佛教徒实践自制的五个大方向。第一条(戒杀)是要人控制愤怒的情感;第二条(戒盗)是要人控制对物质财富的贪欲;第三条(戒淫)是要人控制对于肉体的贪欲;第四条(戒妄语)是要人控制懦弱和恶意(此为不诚实的起源);第五条(戒酒)是要人控制对不健康刺激的贪欲。

                   ——艾得蒙德·霍尔姆斯 “佛陀的信条”


一个取得辉煌胜利的人

第一批将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成英语的学者之一,是一位著名神父的儿子。他选择这项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证明与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

虽然他的这个任务失败了,但他取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个令人愉快的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使他从事这项工作,使数以千计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触到珍贵的“法”。这个伟大学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维兹博士。

                            ——A·玛辛达 “幸福的蓝本”


人类的命运

在世界广大的地区内,它(指佛教)仍然存在。很有可能,通过与西方科学的接触,通过历史人物的鼓舞,“乔达摩”最早的教法,在复兴和纯洁之后,会在人类的命运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H·G·威尔斯


议会体制借鉴于佛教

很可能,现在的这种自制倾向(各种公司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制倾向,即是一个证据)的新动力,是从佛教对权威迷信(如对法师或传教士的迷信)的摒弃,和对佛教平等原则的汲取(表现在佛教对种姓制度的谴责)中得到的。

关于早期代表性自制机构的情况,我们不得不到佛教典籍中去寻求某种解释。我们今天议会实践的基本原理,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印度佛教徒的集会中都可以找到。许多人知道这一点后一定会吃惊。

集会的尊严,是由任命一位特殊的官员(一位僧人)(即我们众议院“发言人先生”的雏型)来维护。另一位官员(另一位僧人)(即我们的议院督导员的原形)则被任命来负责查看会员何时达到法定人数。一位会员(一位僧人)提出一个议题,然后提交给大家讨论。

在某些情况下,只讨论一次,在另一些情况下需要三次。然后集会议会规定,在通过一项议案使其成为立法之前,要朗读三遍,如果发现有不同意见,则此事应由无记名投票产生的多数票来决定。(编者注:此会议指僧人所作的羯磨)

                         ——泽特兰候爵 一位前印度总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 道德

民主

佛教是一个民主的运动,它在宗教、社会、政治中都倡导民主。

——安贝德卡博士


伦理天才

在这个地球上,他(佛)表达了具有永久真实性的真理,提高了不仅是印度的而且是人类的伦理水平。佛,是这个世界所得到的最伟大的伦理天才之一。

              ——阿尔伯特·施维泽  西方主要哲学家之一


世界文化

在人类的编年史上,佛教为世界文明和真实文化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比任何其它力量所做的要多得多。

                                       ——H·G·威尔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宽容、和平,与爱

赢得和平

有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提了出来:佛陀的教理究竟能在当今世界适用到什么程度?也许它适用,也许不。但是如果我们遵循佛陀阐明的原则去行事的话,我们最终会赢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尼赫鲁


智慧为剑,无明为敌

佛教的史册中,没有一页曾冒着宗教裁判所那种阴森森的火光;没有一页曾被燃烧中的异教徒城市的滚滚浓烟所笼罩;也没有一页曾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所染红。佛教只佩戴一把剑,那就是智慧之剑;佛教只认得一个敌人,那就是无明。这是历史的证言,是不容置疑的。

                       ——巴帕特教授 “2500年的佛教”


言无不善

佛陀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下怒火中烧,也没有从他嘴里冒出过半句不善之词。

                                 ——S·拉达克里希南博士


智慧与慈悲的实践

看哪!那位盘腿坐于莲花宝台上的相好心慈、青春永驻的人,抬起他的右手,似乎是在告诫我们:“汝若欲出离苦怖,应修般若及慈悲。”

                                    ——安纳多尔·弗朗士


没有迫害

据我所知,在整个佛教辉煌漫长的千百年中,还不曾有佛教徒迫害其它宗教徒的记载。

          ——雷斯·戴维兹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部分 人在佛教中的位置

人为自然制定法则

科学意义上的法则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大脑的产物,是不能脱离于人而存在的。所以,说人为自然制定法则,比说自然为人制定法则更有意义。

                                    ——卡尔·皮尔森教授


人并非是现成的

今天的人是千百万种思想和行为不断叠加的结果。人并非现成的,而是成为,而且仍在成为。他的性格由他自己的选择、思想、行为来决定。依其习性,他选什么,他就成为什么。

                                       ——皮亚达西尊者


人可自立

佛教让人能够自立,让人能够生起自信和力量。

                                    ——纳腊达·特拉尊者


人能不再被压垮

凭借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即使大自然的盲力能将人碾碎,人也比这些盲力更伟大。佛教在这一点上则更进了一步——佛教指出通过理解大自然,人还可以控制大自然。他可以不再被这些力量所压垮,并且能够利用它们来升华自己。

                                             ——帕斯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部分 灵魂

对灵魂的信仰是所有烦恼的开端

佛教由于否定所谓的“灵魂”,“自我”,或叫作“阿特曼”(Atman)的存在,这点使它在人类思想史上地位独特。概括佛陀的教法:自我的思想是一种假想的,并无任何现实与之相对应的观念。它产生有害的思想,如“我”,“我的”以及自私的欲望、贪婪、执著、仇恨、恶意、欺诈、傲慢、自我中心主义和其它一些恶习。它是这个世界上从个人冲突到国家战争的所有烦恼的根源。简言之,此世间所有的罪恶都要追溯到这个错误的见解上。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陀教了什么”


死后的续存并不神秘

生与死的区别仅在一念之间:今生最后一念决定了所称作“来生”的第一念,而此念实际上是同一序列的延续。其实,就在此生中,前念也决定了后念。所以,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后的续存算不上一个大的秘密,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徒是从来不去多操心的。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陀教了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部分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现代科学

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在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艾得温·阿诺德爵士


佛教在科学面前应付自如

如果有什么宗教能自如地应付现代科学的要求的话,那就是佛教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精神的科学

佛教是一个思考的体系,是一种宗教,是一种精神的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既是理智的,又是实际的和无不包容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它满足了近三分之一的人类的精神需要。它博得了西方的好感,主张靠自立和对他人见解的容忍。它包含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并指出,人是他现前生活的“造物主”,同时又是他自身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克里斯托玛斯·汉普内斯


佛教开始于科学的止步

在这点上科学是拿不准的,而佛教却敢于迎接原子的挑战,因为佛教的出世间的知识境界是科学“到此为止”的地方。这点对任何研究过佛教的人来说,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因为,通过佛家的沉思,构成物质的原子成份,可以被看到和感觉到,我们可以照见悲哀,不满意(或苦),及它们的生灭迁化(缘起)所形成的那个我们称为“灵魂”或“阿特曼”(Atman)的东西——佛的教法中称此“灵魂”或“阿特曼”的幻觉为“有身见”(Sakkayaditthi)。

           ——艾格尔顿·C·班普蒂斯特 “佛陀的至高科学”


因果律,而不是赏赐与惩罚

在佛陀看来,这个世界不是那样的。佛教徒相信的,是合乎道理的自动运转的“羯磨”(即“业”),他们谈因果律,不谈赏赐与惩罚。

                                           ——一位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部分 什么是涅槃

得救与赎罪无需神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佛陀向世人宣告: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就在此生、此世界,即可使自己得解脱,而无需靠任何个人化的 “上苍”或“神”。他谆谆教诲自立、无染、礼貌、开明、和平、无缘慈的教法。他强烈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智慧,一个人是不能在生活中获得精神内证的。

——艾略特教授 “佛教和印度教”


佛陀与拯救

拯救人们的并非是佛陀(而是人们自己),但他教给人们拯救自己的道路,恰如他拯救自己一样。人们接受他的教法,也决非是因为这种教法来源于他,而是因为,这种教法确实能使人信服,并且鼓舞人心;同时,它也是人们自身精神灵光的显现。

                         ——奥登勃格博士 德国佛教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部分 信

佛陀不要求“信”

佛陀不仅仅悟到了最高的现实,他也清楚明白地展示了他那“超越所有人天”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毫无神话或荒唐无聊的伪装可言的——它是用如此使人信服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至于凡是能够遵循佛陀教法的人都会发现,佛法是积极的,并且也是不言自明的。

                         ——乔治·格里姆 “佛陀的教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部分 佛教与其它宗教

“后佛教”的印度教

佛教以不同的形式影响、修正、改造了印度的宗教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印度人的哲学经典,则是众所公允的“后佛教”风格。印度哲学中的“业”和“再生”这两个前提和其它前佛教体系,在佛教的经典里得到了完全的开发,并且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

                                   ——S·N·达斯古普塔


通用的伦理

在前佛教的印度宗教中,没有一个宗教可以说是形成了一套对所有人都通用的、必定有效的伦理学和宗教的准则。

———S·N·达斯古普塔


佛教就是佛教

佛教和耆那教当然不算印度教,甚至也不算吠陀教。但它们生于印度,是印度生活、文化和哲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佛教徒或耆那教徒都是百分之百的印度产物,但都不是印度教徒。把印度的文化称作印度教的文化完全是一种误导。

                                  ——前印度总理·尼赫鲁


永蒙佛恩

我慎重地认为,佛陀教法的核心,现已成为印度教不可分割的部分。印度教的印度,今天已不可能折回原路,去重温乔达摩发动的那场影响了印度教的伟大改革。他的巨大奉献,他的出家学道和毫无瑕疵的生活,在印度教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印度教也会永远感激这位伟大的老师。

               ——前印度总理·马哈特玛·甘地 “摩诃菩提”


主导信仰

佛教这种信仰体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上苍”,也否定人的灵魂,把对永生的信仰看作一个大错,也拒绝杀生祭祀和祷告的功效。佛教期待人们依赖自己的努力得解脱,而不要去指望别的什么东西。佛教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不需要谁去发誓服从,也从来不要谁去寻找什么“世俗的左膀右臂”。但它却在古老世界的很多地方,以飞快的速度传播。而且,不管被强行掺入了什么卑琐的迷信成份,佛教依旧是人类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主导信仰。

                                       ——T·H·赫胥黎


佛教的罪恶观

佛教的罪恶观与基督教有些不同。“罪”对于佛教徒来说只不过是无明或愚蠢。罪恶的人是一个无知或无明的人。只要他需要指导,他就不需要被惩罚和声讨。他并不被认为是一个违背“上苍命令”的人或是需要乞求神灵怜悯和饶恕的人。倒是他的朋友们应当以人道的方式使他懂得讲道理。佛教徒不认为罪人可以靠祷告来与“上苍”讨价还价,以期逃脱其自身愚行所带来的果报。

           ——约翰·华特士


“不可动摇的心”神们需要救助

在人类历史上,佛陀第一个请求和呼吁人们不要杀生,不要对神灵祷告、赞美或杀生祭祀。以其无碍的辩才,世尊情真意切地宣布:神们自己也迫切需要救助。

——雷斯·戴维兹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2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部份 世界与宇宙

不如人意的世界

佛陀对这个世界并不气恼。他只是认为,娑婆世界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变幻无常。但佛陀并不认为,此世界是“罪恶的”;佛陀又认为,此世界是“无知的”,而不是什么“暴乱的”或者“叛乱的”。对于那些不愿意倾听他的人担心甚少,佛陀从来没有任何神经过敏、激动暴躁的表现。

                       ——艾略特教授  “佛教和印度教”


一场伟大的斗争

整个宇宙是一个宽广的战场。到处都有斗争。生存不外乎是一场徒劳的斗争——反抗恶疾病菌,分子对抗分子,原子对抗原子,电子对抗电子。人的思想则更是一个战场,色、声、味等等,都是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力量的结果。斗争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还有一个完全和平的状态——即是我们所说的——涅槃。

                       ——拉那达·特拉尊者  “菩萨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2024 12:05 AM , Processed in 0.075475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