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59|回复: 12

禅门心柱 (严禁灌水,发表与参禅无关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2013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多练习禅修,尽量做到时时刻刻都在。
本帖最后由 潇洒农夫 于 9-3-2013 01:32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2013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每天练习短短几分钟的禅修,即可带来一整天的宁静。

制造一种习惯,让我们趋向宁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13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开悟成佛,必须能够吃得起苦,忍受单独的禅修很多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13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缅甸帕奥禅林


缅甸与泰国等其它南传佛教国家一样,盛行短期出家的风俗,连戒尼 也不例外。同时,缅甸佛教界云游参学之风颇盛,所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帕奥禅林的住众人数随着季节而略有变化,但一般都维持在六、七百人左右,其中上座部比库 有三、四百位。在缅甸新年(阳历4月13日~17日)人数最多时可达一千多位。

从1990年开始有外国禅修者前来帕奥禅林求法,到1995年最多时才三十来位,如今已增至一百多位,其中华人占半数以上,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还有来自斯里兰卡、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希腊、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的禅修者。

4、禅林构成
帕奥禅林由下院、中院与上院三部分组成。下院(Zin-kyan Kyaung)的建筑主要为早期禅林的原来规模,加上近十年来不断扩建的新建筑,如今乃老比库、十戒尼、八戒尼、北传「比库尼」、女居士们居住和禅修之处。目前兴建了一座大型的三层多功能新禅堂——「慈住法堂」(Mettàvihàr? Dhamma Hall),可供女众坐禅、诵经、闻法及居住之用。

中院 (Kywe-da-nyin Kyaung)为别住院,即需要忏除桑喀地些萨罪 的比库进行别住(parivàsa)、马那答(mànatta)以及出罪(abbhàna)的地方。由于帕奥禅林僧团持戒之精严在缅甸有相当的知名度,故常有远道而来请求别住的比库。

上院地处丘陵,全寺以山为界,为森林所覆盖,称为「庄严山寺」 (Cittalapabbata Vihàra),比库僧团主要于此居住与禅修。从下院进山,须经过小坟堆、橡胶林、军区射击场等,步行约二十来分钟即可到达。

5、大禅堂(sama)

庄严山寺的主要建筑有大禅堂、禅师寮房、三层的图书馆、医院、诊所、托钵堂、两层的斋堂、巴利学校等等。

山上的大禅堂已于2000年2月竣工使用。大禅堂坐东南向西北,依山而建,两边各有山岭向外伸展。其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气势雄伟,风格颇具典型的缅甸传统特色,禅堂顶还耸立着一座造型仿蒲甘古城阿难达寺的金佛塔。

大禅堂取名为「法住界堂」(Dhammavihàr? samà)。巴利语s?ma,意即界、界场,为僧团举行 甘马 之处。因为陆上界场必须建立于相对独立之处,所以在禅堂四角,共立有八块大石块——界相(s?ma nimitta界标,标相)。在举行授具足戒、诵戒、自恣等僧甘马时,尚须拔除电源等,以示与外界隔绝。

大禅堂分为两层,下层为在家居士坐禅之处,亦可供经行。上层为比库们坐禅、诵经、举行僧甘马之处,当中供奉着一尊铜铸佛像,四面墙上装有大纱窗,既通风又明亮。其室内空间可容二、三百人坐禅共修。

6、孤邸 (kuti)

在庄严山寺茂密的树林中,分布着近300间(2007年)独立孤邸(ku?i寮房),目前还在陆续增建。
这些孤邸多数为简陋的高脚小木屋,但近年来也新建了愈来愈多附有浴厕的大孤邸。禅林尊重外国禅修者,特别给予优待,所以外国禅修者(包括在家居士)基本上每人可以分配到一间孤邸,以便不受干扰地独处禅修。而许多缅甸比库则要两人一间地共住在图书馆一、二楼的集体宿舍,甚至要在大禅堂、斋堂等处睡地铺。

7、饮食

在缅甸、泰国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每天上午都能见到身缠黄褐袈裟的比库在沿街托钵(pi?óapàta即接受他人布施的食物),这是佛陀在世时流传下来的古风。

帕奥禅林由于远离村庄,外出托钵来回要花上约两个钟头的时间,而大部分比库主要把精力用在禅修上,所以在饮食方面采取寺内托钵的方式,并分别于下院的长廊与上院的托钵堂两处进行。饮食由各地信众排期供养,并由戒尼和居士们负责安排打理,有时则是斋主前来亲手供养,一日两餐,过午不食。

由于禅林内华人较多,所以也特别提供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菜式。所供应的食物为含有及不含葱蒜的无蛋素食。除饭菜粥面等主食外,还有奶茶、咖啡、时令水果、糕、饼、糖等。

8、作息时间

帕奥禅林为典型的禅修道场,禅修生活数十年如一日,全年无休,无所谓节假日,甚至连缅甸新年也不例外。每天有将近八个小时的坐禅共修时间,此外的自修时间禅修者可选择经行(行禅)或继续坐禅。
以下是帕奥禅林的作息时间表:

3:30 am 起床
4:00~5:30 am 早课与共修
约5:45 am 早餐托钵(具体时间依明相而定)
7:00~7:30 am 清洁孤邸
7:30~9:00 am 共修
9:00~10:00 am 禅修报告 (男众)、经行及自修
约10:10 am 午餐托钵
1:00~2:30 pm 共修
2:30~3:30 pm 经行
3:30~5:00 pm 共修
5:00~6:00 pm 禅修报告 (女众)、作务与自修
6:00~7:30 pm 晚课与共修
7:45~8:45 pm 缅语开示

9、戒律

上座部属于佛教中的「保守派」,比库们的生活谨遵佛制戒律,不得随意取舍。南传佛教认为:对于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进行增删修改,作为上座部佛弟子,必须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正法、律而遵行。正因如此,南传上座部佛教才相对完整地保持世尊正法、律的纯洁性和正统性,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比库僧团修持生活的风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座部佛教寺院逐渐分为经教寺院和禅修寺院两种。相对来说,经教寺院多数位于城市村镇,比库们以研习经论、教导沙马内拉 和村民为主,持戒较松,有些甚至还接受金钱、抽烟等。禅修寺院多数位于森林、郊外,比库们以修习禅观为主,持戒较严,有些道场甚至不持金钱。

帕奥禅林是禅修寺院,其僧团属于缅甸的水金派(Shwekyin Nikàya)。在这里,戒律不是只拿来研究的,也不是只挂在口头上的,而是应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凡不持金钱、不非时食、不沾烟酒、半月诵戒、犯戒忏悔、雨季安居 、如法甘马等,一切生活规范,皆以戒律为准则。

在帕奥禅林的戒尼被要求守持十戒,故称为「十戒尼」。她们身披深褐色尼衣,有别于他处披粉红色尼衣的八戒尼。

帕奥禅林中也有几十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地的北传僧人,包括北传比库和比库尼。不过,由于传承等方面原因,北传僧人无法参加上座部僧团的诵戒、授戒、自恣等甘马。禅师对于真心前来禅修求法者,无论南传北传,皆表示欢迎。若北传僧人有心想进受南传比库戒,禅师一般会同意,但却要求受戒之后必须终生披着南传袈裟,持守佛制戒律。

二、帕奥禅师

1、简介

帕奥禅师,法名伍.阿金纳(U acinna意为「习行」)。缅甸人为表示尊重,一般不直接称呼法名,而称他为「帕奥多雅西亚多」 (Pa-Auk Tawya Sayadaw),意为「帕奥禅林大长老」。

禅师于1934年6月24日出生在缅甸中南部伊雅瓦底省兴答达镇(Hinthada Township)雷超(Leigh Chaung)村。
1944年5月(10岁)于该村的萨林寺(Sa Lin Monastery)依止伍.索那(U Sona)长老披剃出家受沙马内拉戒。
从1950年开始,尊者在多位老师的教导下学习巴利语与经论,并且在沙马内拉时代即通过了三级巴利佛法考试。

1954年5月10日(20岁)于兴答达镇的耶吉戴迪寺 (Ye Kyee Taik-Thit Kyaung)礼请明嘎喇西雅多.伍.般雅(Mangala Sayadaw U pannà)长老受比库戒。

1956年,22岁的阿金纳尊者参加僧团会考,获Dhamma- cariya(达摩阿阇梨,佛法导师)资格。

经过了十多年研习经教的生活,尊者于1964年(30岁)开始转向禅修实践。他跟随数字当代长老学习四界分别、入出息念、观业处等多年,随后于达通镇(Thaton)内明达拉山(Nemindara)附近的岛外居森林(Taung-waing-gyi Tawya)、木冬镇(Mudon)的心乐丛林寺(Citta-sukha Tawya Kyaung),以及叶镇(Ye Township)附近的阿新丛林寺(Ah-sin Tawya Kyaung)等处,度过了17年简单刻苦的潜修时光。于此期间,尊者依据巴利圣典及其相关注疏,深入研究禅修理论,并配合止观实践,同时兼修头陀行(dhutaiga)。

1981年7月,帕奥禅林前任住持佩窦西雅多.伍.阿嘎般雅(Phel-htaw Sayadaw U Aggapa¤¤à)长老病危,邀请阿金纳尊者(47岁)前来照看禅林。长老去世后,尊者成为帕奥禅林(Pa-Auk Tawya)的第三任住持。

1983年开始,不断有禅修者前来求法禅修。因其教法殊胜,目前前来求法禅修者已增至数百人,其中有许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众及禅修爱好者。

现于缅甸国内,除毛淡棉的帕奥禅林总部之外,还在首都仰光的丹林 (Thanlyin Yangon)、上缅甸的曼德勒 (Mandalay)及眉妙 (Maymyo)、下缅甸的巴固 (Pago)、帕安 (Hpa-an)、叶镇(Ye)、达威 (Dawei)等多处设有分部。

1996年,帕奥禅师受到缅甸政府的肯定,获颁Mahà Kamma??hànàcariya(业处大阿阇梨,大禅师)称号。

1999年,政府又颁授予帕奥禅师在禅修教授方面的最高荣衔——Agga Mahà Kamma??hànàcariya(至上的业处大导师)。

2、教禅

帕奥禅师自幼接受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教育,精通巴利三藏及诸注疏,也背诵了很多巴利语经论,所以当他在讲经及开示时,常依据缅甸传统,先背诵一段经文,再依注疏解释。

在上院,禅师每天都会有两次固定的时间教禅,有时甚至还带病教禅,为法忘躯的精神确实让人感动。禅师能说流利的英语,在教禅、佛法传授等方面皆没有问题。

禅师教授禅法耐心与慈悲又不失严谨,对于禅修者在禅修过程中某些关键之处的严格把关与检查,更可体会到禅师的丰富经验与善巧教授。只要禅修者依循教导踏实禅修,自能渐渐体会。

2006年,帕奥禅师因考虑到正法的薪传及年高退隐禅修等问题,特指派了一批完成止观禅修学程的比库为业处导师(Kamma??hànàcariya即禅修导师)。现禅林中共有近十位负责指导住众禅修的业处导师,其中外国男女住众由一位能说流利英语的缅甸比库和一位中国比库负责,禅修者可以不必担心语言沟通问题 。

3、著述

帕奥禅师于教学之余,曾以8年时间完成五本共四千余页的巨著《趣向涅盘之道》(Nibbanagaminapanipada),其内容为:

(1)、《入出息念与色业处》
(2)、《名业处》
(3)、《缘起》
(4)、《相、味、现起与足处》
(5)、《维巴沙那(附:止业处)(毗婆舍那,vipassana,内观)》

以上五大册是缅文的著作,目前已由缅甸的觅智尊者(Ven. ¥à?agavesaka)翻译为英文,但尚无中译本。

近几年来,帕奥禅师常受邀请至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日本、美国、英国等地弘法与指导禅修,其讲稿曾由寻法比库(陈思槟)、德雄比库 (Ven.Guoavara)等弟子翻译、整理成书,并陆续在中国广州、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印行流通,有关帕奥禅林止观禅法的内容也逐渐被介绍到中文世界来。

目前已印行出版的禅师中文著述(非卖品)有:《智慧之光》《如实知见》《菩提资粮》《去尘除垢》《正念之道》《显正法藏》(旧版名《转正法轮》)。

三、止观禅法

1、次第

佛陀在《长部.大般涅盘经》中教导: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完全修习戒,能获得定之大果报、大功德;完全修习定,能获得慧之大果报、大功德;完全修习慧,则心完全从诸漏中获得解脱,这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

戒、定、慧三增上学是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必经次第。

在《中部.传车经》中,又提到欲证悟涅盘的禅修者必须次第地培育七种清净,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与智见清净。此中,戒清净即增上戒学,心清净即增上心学,其余五种清净即增上慧学。

帕奥禅师所授禅法,严格依照巴利三藏及其注疏,特别是佛音尊者所编着的《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故也有人誉此禅法为《清净道论》的传承。在帕奥禅林,禅修者应按照三学、七清净及十六观智的禅修次第,以「戒清净」为基础,进而修习定、慧二增上学,亦即止(samatha奢摩他)和观(vipassana毗婆舍那),其目标是「现见涅盘」。

2、止业处

对于初学者,禅师一般会教导「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或称阿那般那念、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这两种止业处作为入门方便。如果选择修习入出息念,禅修者在证得四种色界禅那之后,可进一步修习「三十二身分」「白骨想」,并以「十遍」依次证得色界四种禅那,再修四种无色定,接着修「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护卫业处」(即:「慈心修习」「佛随念」「不净修习」及「死随念」)等,完成「心清净」。

3、观业处

观业处必须以止业处为基础。在修习观业处之前,先须修习「四界分别」直至见到色聚(r?pa kalàpa)。见到色聚后,开始辨识与分析色聚至究竟色法,再逐一辨识眼处、耳处等六处及头发等四十二身分中各类色聚里的究竟色法,修习「色业处」。然后再以辨识与分析禅那速行心路过程及眼门等六门心路过程中每一个心识刹那里的心与心所,修习「名业处」,辨识内外诸行并无我、无人、无有情等,而只是一组名色法而已,从而成就「名色分别智」,证得「见清净」。

接着,在稳固的禅定力支持下,以追查名色法之因的方法逐渐向过去逆观,见到过去世之后,找出造成今世结生(果报五蕴)的过去因――无明、爱、取、行、业﹝有﹞,以此因果关系来观修「缘起」,并尽自己能力辨识若干个过去世,以及未来世乃至证悟阿拉汉果并入般涅盘之时。透彻地辨识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六门五蕴的前因后果,从而成就「缘摄受智」,证得「度疑清净」。

观业处的所缘(目标、对象)是苦圣谛和苦集圣谛。苦圣谛即五取蕴,亦即名色法;苦集圣谛即名色法之因,亦即缘起。观业处必须在此基础上,透彻地观照诸行法(有为法),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等究竟名法、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次第地成就各种观智,乃至断除烦恼,亲证寂灭涅盘。

4、特色

整个禅修体系紧扣巴利经论,教理与实践紧密结合,严谨系统,环环相扣,次第清晰,目标明确。巴利经论既是实践的指南,又是检验禅修的标准。在禅修过程当中,证入何种禅定、达到哪一阶段,乃至证悟何种果位,禅修者自己清楚。对于掌握一定经论基础的禅修者来说,在禅修过程中会有得心应手的感觉。但对于经论基础较差的人来说也不用气馁,只要认真依照业处导师的指导,修到某种阶段而有了实修体验之后,再来学习《阿毗达摩》和其它经论,其时已经是「胸有成竹」的了。

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帕奥禅师并不认为其所授禅法是所谓的「帕奥禅法」,因为他只是将它从巴利三藏与注疏中提取出来而已。而巴利圣典所指导的修行方法,正是佛陀本身修行的方法,也是佛陀在世时指导弟子们的修行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013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本来是单独的,只要有自我存在,就是单独的。但是我们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所以一直在做很多事来连接。不管如何连接,我们一样还是单独的。对于心志软弱的人,他将无法承受这种真相,所以发疯了,这样一来就可以逃避真相。
我们可以用坚强的心志,来超越这种面对单独的煎熬。当我们越熟悉宁静,我们就会得到越多的喜乐。喜乐还只是路边风景。面对单独,我们就会失去一切与外境的连接。我们会直接走向心。面对自己,就会面对心。我们的妄心无法接受真相,害怕真相,所以我们会逃避单独,逃避走向心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013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想明自本心,必须先察看一切思念由什么源头流出?
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须深深自问:“什么是我的自心?”并强烈的渴望解答这个问题。
这就叫做‘修’,也叫‘行’,也叫‘求道’,也叫‘求觉’。
所谓坐禅者也不外是反观自心。
专心寻求自心,远胜每日读诵经典陀罗尼至数年之久。
凡此举措,只是形式,能生若干功德,但功德耗尽,仍须受三恶道之苦。
寻求自心,最后必能导向正觉,这种修持乃为成佛的先决条件。

深深自问(有多种方式):

我是谁?
什么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什么是无?
拖死尸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1-2013 07:1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时刻刻回到禅修方法,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13 0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瞄觑觅心

参禅人在提问之前、当下、之后,都要用心眼觑看着心相的变化。就像一个人把自己当成旁观者,保持着距离在一旁偷偷的瞄看着心相的一切变化流动,就是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2013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时刻刻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昏沉即是放弃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2-2013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步经行



慧门禅师:慢动作的经行,一样可以搭配提话头,但我主张要比南传的慢步经行更慢。各位在慢步经行时,脚的提挪踏像机器人一样,看起来很不自然,太刻意太用心意识了。那要慢到什么程度?慢到自己的移动;虽然慢,却在动;虽然动,却又看不出动。这时你的身心自然达到平衡,这种持续的平衡状态,会让你根本没有办法分心去动念或去攀缘。在身心平衡下搭配提撕话头,更让你没有任何余力去起心动念,这也是动中参的一种。

慢步经行.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13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话参禅法要: 当你提问“拖死尸是谁”时,是否觉得西松平常?若跟平常说话没两样,不痛不痒,没有感觉,那就是话头提得不够紧。什么叫做紧?就是要有强烈出离生死苦逼的心。当我们的出离心不够强时,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并没有什么苦,做人很好啊!只要出离心不够强,不想解决自己生死轮回的问题,不论用任何法门修行都不会有力量。




本帖最后由 潇洒农夫 于 21-2-2013 07:4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13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话头呢?

话就是一句话,头则是话的语助词。提问话头,就是作意提问一句话。话头有很多种。

最好的有:拖死尸是谁?

无。

我是谁?

只问不答,一直继续问下去。总有一天粉碎虚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13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相就在眼前,可是却偏偏这么近,那么远。

看穿它,看清楚,究竟是个什么?

这个迷雾一般的,遮蔽着真知的究竟是个什么?

到底一切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为什么自己不知道?

能够知道的又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2024 12:32 AM , Processed in 0.07651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