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33|回复: 0
|
抽象劳动是一种欺骗手段
[复制链接]
|
|
劳动就已经是对具体的劳动的抽象从而产生出对劳动的定义了,劳动与具体的劳动是类属子集的关系,但抽象的劳动又是什么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抽象的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对劳动的第二次抽象,其实是刻意改造才对,因为劳动对于人类个体来说也不是无差别的,有人勤劳,有人好逸恶劳,所以劳动与抽象劳动就不可能等价,也就出现了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三者鼎立。我说马克思移花接木,移形换影。是因为,第一,他不敢承认劳动与抽象劳动等价,毕竟他要在劳动前面加个无差别的限定词才能变成抽象劳动,第二,他也不敢承认劳动与抽象劳动有所不同,这样出现了一体三面。第三,马克思将劳动前面加无差别三字的限定,目的是将劳动加功能化,实现无差别的功能,也就是一般等价物,显然劳动自身不具备,无法自然形成黄金这种交换价格的无差别性。抽象劳动,这样蹩脚的词汇,是一种欺骗手段。马克思希望具体的劳动能与之产生折算关系,他说具体的劳动和抽象的劳动是一体两面,目的在于避免人们追问,从劳动到无差别的劳动即抽象劳动之间的具体转化过程,他也不知道,在潜意思中将这个过程归结为神的创造。总结一下,无差别三字不仅仅指具体劳动的共同属性,而且将劳动升级成了一般等价物,超出了定义法的能力范围,已经不是劳动自身的属性了,这就是文字游戏。
货币(一般等价物)是计价的方式,每个人参与经济的目的的不同性决定了交换的本体是不同质的,虽然手段是一样的,都要换成货币,但手段却无法决定目的。货币价值的同质性源于人类习惯的一致性,比如每天你吃一根油条,卖2元一根,明天在大概率下,你也是吃一根油条每根卖2元,如果卖3元,说明整个油条行业的状况和格局发生了异常改变,同理可知,以你今天的工资水平明天在大概率下能够支持同样水平的消费,所以你对同样的劳动付出的要价在明天应该也不会发生改变,这成就了经济体系的稳定性。把货币价值有限的同质性套用在劳动上,认为每一块货币都有同质劳动支撑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类劳动的种种模式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各自演化,不存在同质的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是一种艺术化的想象。货币就像不同水池装有不同的水溶液,看上去是一样体积的水溶液(货币量),但却可以承载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代表了独立的自由意志,有人仗义疏财,有人却惜金如命,不同的价值观也代表了人心智的成长变化,少年时较轻浮,中年时较沉稳,老年时更淡泊。这种显著差异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商品能够发生交易是因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是非负值,即交易双方互通有无各有获利,而不是因为价值相等,市场上买卖双方的竞争与妥协决定了价格,从而决定了各自获利的多少,价值决定价格纯属无稽之谈。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