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若
最近上映的“The Finest Hour”令人想起《读者文摘》。以前的《读者文摘》总是报导历险故事,几乎每一期都是海啸冰原沙漠求生记。八十年代曾经有个前辈,言之凿凿,问我知道为什么《读者文摘》那么好卖吗(当年是地球上最畅销杂志。)他们卖的是什么?我说不知道呢,不是卖故事吗?
图片来源:http://cdn3-www.comingsoon.net/
“嗯,他们卖的是希望。”
“哦,”我说:“ok。”
后来的《读者文摘》可能就衰在这里;六七八九十年代变化太快,对于世界,人们渐渐 “不抱希望”。尤其《读者文摘》中文版,六七十年代读者单纯,他们相信杂志里头摘录的,都是真实故事;可是后来(大概七十年代尾)刊登了一篇饱受歧视的童养媳替老公换眼角膜的感人故事,读者纷纷自愿提供协助,编辑不得不作澄清,说这是小说(忘了是哪位台湾作家。)
《读者文摘》刊登的是小说?不是真的?吓,对广大读者来说,可是晴天霹雳呵。
图片来源: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
当然,八十年代是纸醉金迷的时代,人们要的是时尚,未必是希望。记得当年新加坡政府某领袖说过,国民要学中文,只须读杂志就够了。其实,如果大家阅读的都是《读者文摘》,那可真是学到好中文。
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其实是笔名,原名林玉如)是《读者文摘》中文版创刊总编辑,直至1988年退休。林太乙中英文皆佳,杂志诸多中译文章,隽永清简,没有一般西译毛病。原名蔡濯堂的思果,也曾经担任《读者文摘》编辑,他曾出版《翻译研究》,《翻译再究》等书,说的不只翻译,是怎样写得好中文。
凡是阅读《读者文摘》中文版长大的读者,几乎都学得一手好中文。如詹宏志先生,刘克襄先生,把这称之“读者文摘体” 。什么是 “读者文摘体” ?照我理解来说,不外“化繁为简”。既然是 “文摘” ,就是把长篇文章摘取,合辑。本来给一般读者阅读的英文,换成中文,也不得不丢掉冗词赘句,直肠直肚,不像时下一般译文九曲十三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