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5|回复: 0

《习言道》斗争精神|建议暂缓延迟退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2025 03:2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内卷引发的话题

  最近跟朋友讨论如何治理内卷,朋友激动地对我说:“治理内卷,首先应当叫停延迟退休!”

  朋友希望叫停的延迟退休,就是2024年9月13日人大通过的决定:

  “启动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用十五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六十周岁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分别延迟至五十五周岁、五十八周岁。”

  2025年1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发布《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

  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笔者是支持延迟退休的,并专文做了讨论:

  ——“一边是人均寿命不断增加,一边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下降。这种反向的变化表明,与其把当下的退休人员称之为‘老年人’,不如称之为‘壮年人’或许更为贴切。因此,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并非仅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充实,而是有着越来越迫切的生理依据。”(参拙文:《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格局:人口红利抑或人才红利》,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

  于是我用专业口气开导这位朋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是中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安排……”

  这位刚退休的公务员毫不客气地怼我:“当下就业压力这么大,究竟是年轻人无所事事更可怕呢,还是老头老太无所事事更可怕?”

  二、谁有资格无所事事?

  这一怼,极大地触动了我。

  延迟退休的依据,是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阶段。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中国人口总量以及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大格局,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一方面,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口总量以及劳动力总量依然过剩的格局。

  这就是当下中国的基本国情。

  延迟退休具有严肃的法律效应,也确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不是可以随意叫停的事情。然而,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年龄歧视,我对延迟退休的困惑在于:一边是体制内外有明文规定,青年人35岁就不再有应聘资格;另一边是体制内业有明文规定,60岁的男性和55岁的女性要延迟退休。

  把这两边的规定放在一起比较,我越琢磨就越担忧:60岁PK35岁,60岁退休可以靠退休金生活,35岁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啃老,究竟谁有资格无所事事?

  为什么年轻人到了35岁就失去了应聘资格?这当然不能归咎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是,如果现在体制内外的各单位不再聘用35岁的年轻人,那么50-60岁的老年人又有什么理由延退呢?

  即便是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那也应当首先解决当下的主要矛盾,优先保障年轻人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而不是让年轻人宅在家里,躺平了观看老年人发光发热。

  三、可否暂缓延退?

  “叫停延退”能在多大程度得到体制内的人认可,或者体制内会有多少人站出来反对?这还真不好说。

  高校的80后副教授告诉我:“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工作是人生意义的寄托。延迟退休是一项符合人性的决定。”

  体制内在岗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中大多数人坚定地支持延迟退休。

  要不要把我的担忧发表出来?一想起可能会得罪体制内这么多的人,我就顾虑重重。

  然而与广大青年人的就业权利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比,“顾虑重重”不能成为我保持沉默的理由。

  我之所要把我的担忧发表出来,盖源于“天下苦内卷式竞争久矣”。

  “叫停延退”能否缓解内卷式竞争?这有待实践检验。如果经济学的教授和博士们能用计量模型评估一下政策效果,功莫大焉。

  “叫停延退”或偏激,窃以为,“暂缓延退”应当是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的选项之一。

建议暂缓延迟退休
IMG_0359.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2-2025 10:27 PM , Processed in 0.11564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