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96|回复: 335
|
佛教小常识
[复制链接]
|
|
1.目录
2.何谓“三净肉”?何谓“五净肉”?
3.在家三宝弟子,如何护持三宝?
4.何谓“三业”?何谓“三障”?
5.请问在平常见到鬼界旳众生,是好或不好?
6.请问听经、念佛都要回向吗?其意义为何?
7.学佛贵在精进,请问精进的定义为何?
8.何谓“念佛三昧”?
9.佛教何谓“龙华三会”?
10.佛教佛门中常见“卍”字,是代表什么意思?
11.佛教的节日
12.观音斋期表
13.四大菩萨
14.东方三圣
15.西方三圣
16.弥勒菩萨
17.佛教何谓五衣、七衣、九衣,各代表何义?
18.和尚、僧、尼、法师
19.过去七佛
20.佛陀的十大弟子
21.海青
22.五戒
23.十善
24.七众弟子
25.四圣谛
26.南传佛教
26.因、缘、果
27.八关斋戒
28.佛教与无神论
29.神与创世纪
30.天龙八部
31.六根本烦恼
32.禅话 : 放下什么?
33.十法界
34.人身难得
35.娑婆世界
36.八正道
37.护寺神伽蓝
38.大智文殊菩萨
39.罗汉与小乘佛教
40.任何人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41.选择教法
42.大行普贤菩萨
43.大悲观世音菩萨
44.大愿地藏菩萨
45.四大天王
46.盂兰盆会的由来
47.何谓【常见】
48.何谓【断见】
49.普贤十大愿王
50.须陀洹
51.斯陀含
52.阿那含
53.阿罗汉
54.辟支佛
55.菩萨
56.佛
57.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58.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
59.念珠
60.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61.三法印
62.何谓【法印】
63.妙法蓮華經
64.何谓【原始佛教】
65.何谓【上座部与大众部】
66.何谓【南传与北传】
67.何谓【汉传与藏传】
68.何谓【小乘与大乘】
69.何谓【显教与密教】
70.佛教宗派
71.印度部派佛教的宗派
72.印度大乘佛教的宗派
73.汉传佛教的宗派
74.藏传佛教的宗派
75.何谓【[四无量心】
76.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观
77.学佛行仪 :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78.四摄法
79.达摩祖师
80.憨山大师 (1545-1623)
81.龍樹菩薩
82.莲花生大士
83.鸠摩罗什
84.憨山大师醒世歌
85.憨山大师费闲歌
86.六祖惠能
87.慧远大师
88.禅话 : 锄草斩蛇
89.玄奘 (伟大的取经人)
90.三归传授
91.智者大师 (天台宗创始人)
92.佛陀怎样看待创世主——上帝
93.生命的起源
93.解脱道与菩萨道
94.莲池大师
95.三世因果歌
96.十二因缘
97.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98.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99.佛法里再重的戒律都有开缘
100.做到五戒十善,来生可再得人身
101.未证得阿罗汉以前,决不要相信你自己
102.地藏菩萨与阎浮提众生有大因缘
103.正信的佛教
104.【目莲】 与【地藏菩萨】
105.藕益大师 (浄宗九祖)
106.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107.最好修学那一宗?
108.四念处
109.五浊恶世
110.佛说阿弥陀经
111.阿弥陀佛
112.阿弥陀佛 - 四十八大愿
113.观世音菩萨
114.大势至菩萨
115.法器法物
116.地狱变相图
117.藥師佛
118.藥師佛十二大願
119.東方琉璃光世界
120. 您是佛教徒嗎﹖
121. 佛子能拜鬼神嗎?
122. 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123. 佛教重视神迹吗?
124.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125. 神道設教也是佛教嗎?
126. 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127. 西方三圣的特征
128. 大雄殿
129.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130. 佛教對於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131. 烧戒疤的由来
132. 钟的由来
133. 六字真言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17-12-2007 06:4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8: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何谓“三净肉”?何谓“五净肉”?
这是佛门中,为一些无法即时茹素者的一大方便,最终目的还是要全茹素的。
所谓三净肉者,就是三种情况之肉类不得食,何等为三?
一、不自杀:不得亲自杀一切众生(梵语众生bahu-jana),谋得其肉,若得其肉则犯。
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自知不能亲自杀,而教别人杀来给我吃,若得逞则犯。
三、不闻杀:非自己所杀,非教他杀,而亲闻他人宰杀,众生哭叫之声,其肉不得食,若得其肉则犯。
这是所谓三净肉之真义,为了减低犯罪之权巧而为,那么,什么叫做五净肉呢?就是由前面三净肉再加上两种情形,合称为五净肉,何等为二?
一、自死:所谓自死者,就是众生自己命终,非他人打击之死,亦非种种策谋之死,得其肉而食者不犯。
二、残食:所谓残食者,就是众生被弱肉强食,因而剩下之残余之肉,若得其肉可食,食而不犯也!譬如老虎追杀山羊,羊肉吃不完,剩下残肉,得其肉者,食而不犯。
由三净肉加上后两种情况者,称之为五净肉,这是佛教界,为一些要茹素者,一时办不到而开的方便法,减少犯重之嫌,特立所为,最终目的还是要全茹素才对!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8: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在家三宝弟子,如何护持三宝?
佛法是觉悟之法,是世间的明灯,是出世之宝筏,不但在家三宝弟子要拥护之,出家佛弟子更应该全力以赴,换句话说:佛法之存亡,兴盛与衰微,是每一位佛弟子的共同责任,佛法出现人间,犹如昙花一现;有缘者即可亲近得到,无缘者,纵使奉献在面前,亦然如隔千里。
在家三宝弟子,若欲护持佛法,应该护持正法,令正法飘扬寰宇,不是正法就不要护持,的确有许多在家三宝弟子,不能分辨正邪,一概无知的盲从与护持到底,壮其外道,如此一来,只有加速佛法的衰灭而已!可不慎之!
三宝(梵语tri-ratna),三宝之存亡兴衰,有赖僧俗二众之支柱。
大般若经云:“三宝不断绝故,如来一切法,亦不断,三宝断绝故,如来一切法,亦断绝。”
是故,护持三宝是佛门四众弟子所应力行之责,佛于经典常呼吁在家弟子,要行四事供养三宝,普让僧宝能安心立命行道,广度众生,何谓四事供养,分别如下:
1.饮食
2.衣服
3.医药
4.卧具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何谓“三业”?何谓“三障”?
三业梵语(trini-karmani),身业、口业、意业,是名为三业。
三业又分二种业:一者、三业清净。如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四圣皆修得三业清净,免受生死轮回,而以佛之三业最究竟清净。二者、三业不清净。如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牲道等六道,六道三业未得清净,故得生死轮回。
三障(梵语triny avaranani),烦恼障、业障、报障,是名三障。
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也。
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也。
报障者:如地狱恶鬼畜牲等之苦报是也。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证果。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请问在平常见到鬼界旳众生,是好或不好?
通常看见鬼界的众生,有三种情况。
一、余报:自己八识田中,有过去生中的业识果报,尚未净尽,是故,鬼道众生亦然可见,有些人小时候可见,长大就看不见了;或有些人,小时候看不见,但长大可看见;或有时候可看见,有时候看不见,时有时无,不定时可见,这些都是业报所现,不是好现象,但也不用紧张或恐怖,平常多做功德回向,布施喜舍,广种福田(梵语punya-ksetra),或诵经念佛回向,普令鬼界众生能离苦得乐。
有些人一辈子始终不信有鬼界,但在命终前的几个月,或命终前几个星期,就开始可以看见已故的亡者,甚至直叫亡者的姓名,这时候阴境开始浮现,业报不断漂浮与展开,自己阴界现前,就可以看见阴境的种种情景,自己业识与鬼的业识一样,故可看见,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是阴境的现前,把那些亡者当做朋友来看待,自己完全不能自觉,像这些例子,中外古今,常见常闻,不在言下,不胜枚举。
二、他力所化:何谓他力所化呢?就是鬼道众生知道你看不见他,他就以神力变化给你看,如此神力所为,是名他力所化。鬼类来的动机,是好是坏,要看你与鬼之间,有恩或怨,是仇是爱,依此来决定你的祸福吉凶。平常多做功德,布施(梵语dana)种福田,回向给鬼道众生,逐渐可消除自己的业障,鬼道众生亦蒙受你的回向,亦可离苦得乐,往生善处。
三、因修所见:何谓因修所见呢?就是修道者,精进勤修,自己的道业有所成,或开悟,或证果,自性光明,神通自在,因此,能够看到鬼道众生的世界,了如指掌,历历分明,这种情况,叫做因修所明。
综合上面三种情况而言,前面两种是不尽理想的,不是业障现前就是鬼道所变化,应该多加忏悔,勤修佛道,广植福田,布施喜舍;求得自度度人,才是当今之务,不得苟且与怠慢。
后一种是因修所见,见而无妨,这是自己修行而得的果报,神通广大所见,不伤大雅,一切如意自得。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请问听经、念佛都要回向吗?其意义为何?
听经念佛,乃至所做一切功德,皆须回向(梵语parinama),回向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殷勤所倡导,意义深广,回向具足有:超越、解脱、与空性相应、无我、目标、归宿、力量、希望、因果(梵语hetu-phala)、终程,等等之含义,佛陀之智慧已达圆满之境,圣者如是言,必有甚深法义,愿我佛弟子,依佛所言而言,依佛所行而行,依佛所证而证,依佛所愿而愿,终极目标,必达成圣弟子所愿矣!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学佛贵在精进,请问精进的定义为何?
精则不杂,进则不退,不杂不退名为精进。学佛贵在精进,精进如披铠甲,勇往直冲,不达终程,绝不罢休。精进(梵语virya)则能早证佛道,懈怠则慢于证成佛道;佛经记载释迦佛与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在无量劫以前,曾经当过师兄弟,同一尊佛前发愿,立誓发奋成佛,但两者的道业却差距悬殊,释迦佛早先成佛,弥勒菩萨慢成佛,原因何在呢?就是释迦佛精进办道,勤求圣法,广度有情很卖力;而弥勒菩萨较懈怠,如此一来,精进者与懈怠者的功行与进度,不能构成对比了,如今的释迦佛早已成佛,弥勒菩萨尚未成佛,是释迦牟尼佛(梵语Sskya-muni buddha)之后的补处菩萨,现今于弥勒内院为天人演说佛法,尚在等觉菩萨的果位,在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示现人间,出家而成就无上佛道。
由此可见,学佛的行者,应该莫以懈怠之心,空度岁月,消耗青春,无常大限降临,谁也避免不了生死轮回的事实,一暴百千劫,再回头来是几时.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8.何谓“念佛三昧”?
何谓三昧呢?三昧(梵语samadhi)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由梵语 译音而得,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念,把心安住于一处,而内心不散乱的意思。 念佛三昧,就是把佛号念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能念所念双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佛一如,是名念佛三昧。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佛教何谓“龙华三会”?
在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将示现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根的众生。
佛说弥勒下生经云:“尔时弥勒佛于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梵语arhan);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这就是佛门常说的“龙华三会”之由来。
弥勒佛住世六万年,怜愍众生令得法眼,灭度之后,法住于世亦六万年。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佛教佛门中常见“卍”字,是代表什么意思?
梵文“万”字,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大般若经卷三八一等,均记载佛之胸前、手足、腰间等处有“卍”。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数个卍字。
在佛教中,卍字为佛及十地菩萨胸前之吉祥相,其后渐成为代表佛教之标志。
卍字之汉译,古来有数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译为“万”字,表示功德圆满之意。
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别,于印度教,男性神多用(反方向卍)表示,女性神多用卍 表示。于佛教,现存于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卍字全为“卍”,该塔系阿育王时代之建筑物,为纪念佛陀昔时于此入定而建的。华严经为例,全经之“卍”共有十七处,皆读为万.
华严经卷四十八云:“如果胸臆有大人相,形如 字,名吉祥海云”。其中“卍”字原语,即是指毛发等旋转重叠如海云之相。
华严经卷二十七云:“愿一切众生得如卍 字发,螺文右旋转”。其中“卍”字原语,即是“有乐”之义,意指毛发右旋,自成纹样,令见者咸得欣悦之相。
华严经卷二十七云:“其发右旋,光净润泽,卍 字严饰”。其中“卍”字,即指佛发右旋之相。华严经卷二十七云:“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 字旋指”。其中“卍 ”字,为“满瓶”之义,意指佛之头部与指节等处圆满隆起之相。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佛教的节日
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涅槃 二月十五日
观音菩萨圣诞 二月十九日
普贤菩萨圣诞 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
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初八日
韦驮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日
观音菩萨成道 六月十九日
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十三日
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二十四日
地藏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
药师佛圣诞 九月三十日
阿弥陀佛圣诞 十一月十七日
释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
[资料来源:佛教小常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2.观音斋期表
正月初八
二月初七日 二月初九日 二月十九日
三月初三日 三月初六日 三月十三日
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三日 五月十七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三日
七月十三日
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 九月二十三日
十月初二日
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十二月二十五日
[资料来源:佛教小常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3.四大菩萨
在佛教众多菩萨当中,名声最大的有四位: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王。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传说唐代避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他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教认为他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叫观世音。据说观音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所以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干手千眼观音等。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为男像,自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化,大约从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转女,成为大受俗众欢迎的女菩萨,以至千百年来,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称,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省普陀山。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教寺院中,他常塑在释迦牟尼佛的左边,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并称,又文殊菩萨的塑像常是顶结五窑,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最大的特点是骑著一头青狮,表示智慧威猛,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是梵文的意译,亦译为‘遍吉’。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右侍,专司‘理’德。其职责是把佛门所倡导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他的塑像最大的特点是骑著一头白象。相传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现峨眉山万年寺有宋代铜铸普贤骑白象的造像。
地藏,是梵文的意译。佛经说这位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得名。释迦牟尼嘱咐他,在释迦寂灭,弥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众生。他即发下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宋高僧传》载,他转世为新罗(今朝鲜半岛)王子,自幼出家,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建寺收徒,年99岁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现九华山神光岭有肉身殿,相传即为地藏菩萨的成道处。
[资料来源:佛教小常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4.东方三圣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这个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药师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解脱苦厄。药师佛除与释迦佛、弥陀佛在大雄宝殿共同享用人间香火外,还有自己的‘药师殿’、‘药王殿’。(与中国道教的药王庙是两码事),殿内正中为药师佛,两旁是他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药师三尊’,又叫‘东方三圣’。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体,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
[资料来源:佛教小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10-9-2007 05:46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5. 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讲,这里无任何悲痛和苦恼,居民们可以尽情享受诸种快乐,所以叫‘极乐’。阿弥陀佛又被称作接引佛,他的左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资料来源:佛教小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9-2007 05:1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8-2007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6.弥勒菩萨

弥勒与汉传佛教甚有缘份的菩萨。据佛经上讲,他本为释迦牟尼佛祖的弟子,先于佛入灭,上升到弥勒净土。释迦牟尼预言他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当下生人间成佛。因此,他即是佛门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因为是未来之佛,故现在还是菩萨。在五代时出了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传说这个契此和尚身材矮胖,肚子特大,常用竹杆挑著个大布袋东游西荡化缘。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每多灵验,因而名噪一时。他圆寂时说偈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尽皆哄传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后世,许多寺院里照他的模样塑造了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像。许多地区民间俗称他为‘笑头儿和尚’,‘大肚罗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也不径而走。当然,弥勒像和布袋和尚自有其不同之处。
[资料来源:佛教小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9-2007 05:19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7-8-2007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提供一些憎人称呼的一些资料吗?
例如:为什么一些称长老,大和尚,上人等。。。
还有袈裟的一些种类。。。
南传的基本上一般是统一的吧,
北传的有些不一样种类较多为什么呢?
感谢!
阿弥陀佛。。。 |
|
|
|
|
|
|
|
发表于 7-8-2007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很难分别正法和非正法的最大障碍就是。。。。。
在非正法中参入了佛陀的清净教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8-2007 07: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一级重犯 的帖子
大和尚:受戒之师叫和尚,和尚之年长德高者,称为大和尚。〖佛学小辞海〗
上人:一般指持戒严格,精于义学之僧。〖佛教小辞典〗
大师:师谓师范,合为大的师范。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佛教小辞典〗
长老:对年长德高僧人之尊称。或对住持的尊称。〖佛教小辞典〗
我会不断增加资料,但可能无法一一的回答所有的问题.谢谢.阿弥陀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8-2007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7.佛教何谓五衣、七衣、九衣,各代表何义?
“三衣”是出家人的三种袈裟(梵语袈裟kasaya),这三件袈裟,用途各别,五条衣是工作服,七条衣是诵经服,九至二十五条衣是大礼服,详细叙述如下:
1. 五条衣: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返,当著此衣,五衣的制法,共分五条,每条一长一短,故名五条衣。
2. 七条衣: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著衣,亦云入众衣。此衣分七条,二长一短,故名七条衣,披在五条衣之上,故名上著衣。凡入众、礼拜、诵经、聚会等,皆著此衣,故又名入众衣。凡礼佛、修忏、坐禅、赴斋、听经、布萨、自恣,当著此衣。
3. 九条衣:九条衣梵语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亦云杂碎衣。名合名重者,以割截重作合成故。此衣条数最多,故名杂碎衣,三衣之中,此衣最大,
故又称大衣。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当著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有三,谓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中品有三,谓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上品有三,谓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
[资料来源:佛学问答]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