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92|回复: 1
|
中国著名的建筑师
[复制链接]
|
|
庄俊(1888~1990)
庄俊先生1888年6月6日生于上海,他于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第二届预备
班,同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1914年毕业后被清
华聘为讲师和驻校建筑师。1923年秋,受清华委托,他率领百余名学生赴美留学,本人
也于1923~1924年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并到美国各地及欧洲考察建筑。
1925年,庄俊在上海创办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以后,先后在交通部华北建筑工程公司、
建工部中央设计院和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工程师,直至1958年退休。
1927年,他与其他建筑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称中国建筑师学
会),当选为首任会长,以后又多次被选为会长。
庄俊早年配合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做清华学校校园规划及清华一些早
期建筑的设计,其完成的主要设计项目有:上海金城银行,济南、哈尔滨、大连、上海、
青岛、徐州等地的交通银行,汉口大陆银行,南京盐业银行,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试验
所,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妇产科医院以及住宅、别墅等。
庄俊先生于1990年4月25日病逝于上海。
沈理源(1890~1951)
沈理源先生1890年7月11日生于浙江,他于1909年考入意大利拿波里奥工业大学,
攻读土木和水利工程。1915年回国,就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师;不久,即转向建筑工
程设计工作。初期,在北京与别人合作设计了前门外劝业场和电影院。此后,在天津建
立华信工程司,在京津一带从事建筑师业务。
1928~1934年,他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1938~1951年任国立北京
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和天津工商学院及津沽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在大学教学
中,除担任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任务之外,他还向学生们讲授西洋建筑史。
1949年后曾兼任纺织工业部总工程师及天津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杭州浙江兴业银行,清华大学体育馆扩建工程,清华大学电气
馆、机械馆、航空试验馆和教工住宅,北京大学沙滩图书馆,天津浙江兴业银行,天津
盐业银行,天津新华信托银行。此外,他还设计了不少商业建筑和私人宅邸等。
沈理源先生于1951年11月21日病逝于北京。
关颂声(1892~1960)
关颂声,字校声,广东番高人,1892年8月29日生于天津,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
大学,1914年去美国留学,人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17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19年回
国后先后任天津警察厅工程顾问、北宁路常年建筑工程师,并助理监造北平协和医院。
1920年他创办了天津基泰工程司,主要负责组织和对外联系业务。他还曾担任南京首都
建设委员会工程组委员。1928年曾参加全国大学工学院分系科目表的起草和审查工作。
他曾经是中国营造学社社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关颂声因拒绝任伪满洲国工程部长而遭监禁,后经营救
脱险返回上海。
1949年后去台湾。他在台湾的建筑设计作品有香港万宣大楼。邵氏大楼、台湾人造
纤维公司、台北综合运动场、台中省立体育场等。在台期间,曾担任台湾建筑师公会理
事长,对社会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也做出过贡献。
1949年以前,基泰工程司的业务曾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广州、沈阳、香
港等地,它在近代中国建筑师开办的建筑师事务所中是最负盛名的。
关颂声先生于1960年11月27日病逝于台北。
吕彦直(1894~1929)
吕彦直是山东省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他8岁丧父,9岁随姐姐侨居法国巴黎。
回国后入北京五城学堂,1911年改入清华学校,1913年毕业后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初学
电学,后改为建筑,1918年毕业。他曾作为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的助手,
参与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国后,先在上海与别人合作东南建筑公
司,从事建筑设计,主要设计有上海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不久,又在上海改办彦记建
筑事务所。
1925年9月,他荣获孙中山陵墓设计首奖,并被聘为陵墓建筑师。1927年5月由他设
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再度夺魁。
吕彦直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病逝。
刘敦桢(1897~1968)
刘敦桢,字士能,1897年9月19日生于湖南省新宁县,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
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与柳士英等人共同创办华海公司
建筑部。1925年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7年该校与东南大学合并,1928年
改称中央大学。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32年任学社文献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大
学教授,1944年起任建筑系主任,同时兼任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起,任中央大学工学
院院长。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52~1968年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其间
在1960~1968年间还任建筑系主任。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1955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刘敦桢先生对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四川、云南等地的古建筑和园林均
做过实地考察,并写下了数十篇调查报告,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从1959年起,由他主
持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历时七载,八易其稿,于“文革”后出版。
他的重要学术著作有《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以及《刘敦帧文集1~4
卷》。
刘敦桢先生于1968年4月30日在南京逝世。
赵深(1898~1978)
赵深先生1898年8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1920年赴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他曾参加芝加哥大学摩天教学大楼的
设计。1926年与杨延宝同赴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3月回国,在上海青年会建筑处任建
筑师。1930年冬自设赵深建筑事务所。1931年2月与陈植合办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
1931年冬童囗加入,1932年改名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抗战期间,他常驻昆明,主持华
盖分部工作。1950—1952年联合另5家事务所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组织“联合建筑师工程
师事务所”。1952年担任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总工程师,1953—1955年任建工部中央设计
院总工程师,1956年回华东建筑设计院任副院长兼总建筑师。
他早期的主要设计作品有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上海南京大戏院、南京铁道部办
公楼。在华盖期间,其合作设计的项目主要有南京外交部大楼、大上海大戏院、上海浙
江兴业银行等。他本人负责设计的有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合作者:李锦沛、范文明)、
无锡茂新面粉厂、无锡申新纺织三厂、昆明聚兴城银行、无锡江南大学等。解放后,他
指导设计的主要工程项目有杭州西泠饭店、苏州饭店、福州大学。泉州华侨大学、上海
虹桥国际机场、赞比亚联合民族独立党党部大楼等。
赵深先生认为,建筑有其共性,但更应注意和突出其个性;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
建筑造型要多样化、现代化。
赵深先生于1978年10月16日在上海病逝。
杨银谬(1899~1978)
杨锡谬先生,江苏吴县人,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科学士。1924~1929年在黄元吉开办
的凯泰建筑公司任建筑师。1930年在上海自办杨锡谬建筑师事务所,并任《中国建筑》
杂志发行人。1934年任上海《申报》建筑专刊主编。1948年复入凯泰建筑公司。1949年
与顾鹏程等人合办联合建筑师事务所。1951年入北京建筑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兼三室主
任。1964年调人市规划局,后又回到市建院。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上海中法报台、上海特区法院、百乐门舞厅、国立上海
商学院、南京饭店、大都会花园餐厅、北京太阳宫体育馆、网球馆、北京工人体育馆、
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陶然亭游泳场、北京红领巾湖室外游泳场等项目。
杨锡谬先生曾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
杨锡谬先生于1978年在北京逝世。
林克明(1900~1999)
林克明先生1900年7月生于广东东莞市,曾在法国学习,1926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建
筑工程学院。
1926年回国后,在汕头市工务科负责道路工程及城市规划方案。1929年为省立工业
专门学校兼职教授,1930年受聘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工程顾问。1932年他创办了国内
最早的几个建筑工程系之一的襄勤大学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
建筑设计事务所。1945年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
1949年后,林克明先后在黄埔建筑管理局、广州市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市建筑工
程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设计院等部门任领导,负责技术领导工作。1972年任广州
市设计院副院长,1975年调任广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79年起兼任
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该校设计研究院院长。
林克明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
协常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1992年获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广州市优秀专家
学者”称号。1990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3~1978年任中国建筑学
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由他设计或负责主持的工程主要有:原中山图书馆(现改名为中山文献馆)、广州
中山纪念堂(任工程顾问)、广州市政府全署(现市政府办公大楼,该方案获方案竞赛
第一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襄勤大学工学院师范学院教学楼、苏联展览馆(中
苏友好大厦)、广东科技馆、羊城宾馆(现东方宾馆旧楼)等建筑。
他还著有《城市规划概论》、《现代建筑思潮》、《建筑设计原理》等著作。
林克明先生于1999年3月在广州病逝。
童囗(1900~1983)
童囗先生,字伯潜,满族。1900年10月2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25年留学美国,
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在全美建筑系学生竞赛中获1927年亚瑟斯·布鲁克纪念奖
(Arthur Spayed Brooke Memorial Prize)二等奖及1928年同一竞赛一等奖。1927年
获学士学位,1928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美国工作两年,1930年赴欧洲考察建筑。
回国后于1930~1931年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31年冬在上海加入赵深陈植
建筑师事务所,1932年该所更名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他主要是主持图室工作,直至
1952年结束华盖的全部业务。1944年起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以后一直任南
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建筑研究所副所长。
在华盖建筑事务所期间,与赵深、陈植二人合作设计的主要项目有南京外交部大楼、
大上海大戏院、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等。重束参加设计的工程约100项,其中主要的有南
京首都饭店、上海金城大戏院、南京下关电厂、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南京地质矿产陈
列馆等。晚年主要从事理论历史研究工作。
他还著有《江南园林志》、《Chinese Garens》(《中国园林》)。《Glimpses
of Gardens in Easters China》(《东南园墅》)、《近百年西方建筑史》、《重囗
画选》、《童囗素描选》等著作。
童囗先生于1983年3月28日病逝于南京。
梁思成(1901~1972)
梁思成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
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
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
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8月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
直至1931年6月。1930年加入营造学社,1931—1945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
1932~1933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建筑史。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
研究员并兼任研究员。1934年起任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5—1946年任中国战区
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7年被任
命为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中国代表。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49
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
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吉林大学校舍《与陈植、童囗合
作》、交通大学校舍、北京大学地质馆、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等。他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
(建筑设计主持人)、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进行了方案设计。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他曾与同事对国内2000多处
古建筑和文物进行过调查,并以此写出了《中国建筑史》。他对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建
筑风格,城市规划中如何保护优秀民族传统建筑,以及在传统建筑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和探索,写出了大量的理论文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8-2007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延宝(1901~1982)
杨延宝先生,字仁辉,1901年10月2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县。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中
等科,1921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4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费
城工作,曾参加了克利夫兰博物馆的设计。1926~1927年赴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回国
后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主持图房工作直到1948年。1940年起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
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副院长和建筑研究所所长。1979~
1982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53年起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会副理
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1957年和1961年两次当选为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有京奉铁路奉天总站、北京交通银行。南京中央医院、清
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南京中山陵园音乐台、沈阳东北大学、北京和平宾馆等。他还
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北京图书馆(新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工程的方
案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及指导的建筑设计达100余项。
他的主要著作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杨延宝建筑设计作品集》、《杨延宝水
彩画选》、《杨延宝素描选集》。他还撰写了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方面的文
章。
杨延宝先生于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病逝。
陈伯齐(1903~1973)
陈伯齐先生1903年7月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30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建筑专
业,1934年又到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1939年毕业;在此期间先后到过欧洲
许多国家考察建筑。1940年回国后,在重庆大学受命创建建筑系井任首届系主任。此外,
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校任教授、系主任。40年代曾任重庆浮图关体育场总工
程师、都市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建筑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中国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及建筑创作委员会委员、高等工业学校建筑学教材编审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州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及广州市防空委员会工程处工程师等职。1958~
1959年作为广东建筑学会代表之一两次参加北京十大建筑设计组工作。他还曾任广东省
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
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有:重庆浮图关体育场,广州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及展览馆
设计,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广州园林一条街实验性住宅,武汉华中理工大学、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科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广州
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1号楼教学楼。化工楼设计等。他还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广
西桂林风景城市规划的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和指导设计的工程达100余项。
陈伯齐先生1973年10月4日在广州市病逝。
夏昌世(1903~1996)
夏昌世先生于1903年5月生于广东省一个华侨工程师家庭,年轻时赴德国学习,
1928年在德国卡尔斯普厄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并考取工程师资格。1932年在德国蒂宾
根大学艺术史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32~1939年在南京任铁道部、交通部工程
师。1940~1941年任国立艺专、同济大学教授。1942~1945年任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
授。1946~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52年起改任华南工学院教授,1973年8月移居德
国弗赖堡市。
他曾担任过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并任广东园林学会常务理事长。
1982年曾回国侨居香港,并先后返回广州指导和参加暨南大学华侨医院设计工作。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华南工学院图书馆、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及校园规划,广州
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医院大楼、教学楼群和实验室等,湛江海员俱乐部,海南
亚热带研究所专家楼,武汉三所新建高等院校设计,鼎湖山教工疗养所,桂林风景区规
划与设计,广西医学院设计。其中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1993年获中国建筑学会成立40周
年颁布的优秀建筑创作奖。
他著有《园林述要》一书,还在《建筑学报》、《园林学报》、《建筑理论与实践》
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关亚热带建筑设计、中国园林及岭南庭园等方面的文章。
夏昌世先生于1996年12月4日在德国费赖堡市病逝。
谭垣(1903~1996)
谭垣先生1903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早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1929
年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上海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从1931年起兼任南京中央大学建
筑系教授,1934年2月起任专职教授。1937年随中央大学迁重庆,并在重庆大学建筑系
兼职。1947年到上海之江大学任教。从1952年起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晚年致力
于研究纪念性建筑。
50年代主持设计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扬州烈士纪念园”获设计竞赛一等
奖,1983年设计的“聂耳纪念园”方案获设计竞赛一等奖。
专著有《纪念性建筑》一书。
谭垣先生于1996年在上海病逝。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福建省闽侯人。1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20年随父赴欧洲
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
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
学位。同年人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
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
和专业英语。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社任职。
1931~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
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
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11广场人民英
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
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
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
(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
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
著)。
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情原)、《一天》、《激
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
《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
徽因诗集》(1985年)。
林徽因集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于一身,她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
林徽因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
卢毓骏(1904~1975)
卢毓骏先生190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入巴黎国立公共
工程大学学习,1925年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任研究员。1929年回国,在南京考试院
工作。1949年到台湾,并于1961年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大考场及铨叙部,汤山望云别
墅,南京高等法院,台湾科学馆,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教职员宿舍,“中国文化大学”
校园规划及华冈校舍、大仁馆、大义馆、大伦馆、菲华楼、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
法庭及法官训练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试院等。
他的专著有《防空建筑工程学》、《防空都市计划学》、《新时代都市计划学》、
《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与营造法》。他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建筑艺术新论》、
《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新时代工业化之应有认识》、(明堂新考——个中国
建筑师想像中的中国古代明堂》、《反映有机文明的中国建筑》、《都市计划及造园》、
《以柔克刚——防御原子弹建筑的若干构想》等。
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都市计划有良好的配合。在教学中,他强调学生
要尽力多涉猎艺术、工学、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多接触文学、哲学,只有如此才
能加强设计的深度。
卢毓骏先生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
刘鸿典(1904~1995)
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
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
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
~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
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
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
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
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
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
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
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
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
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陆谦受(1904~1992)
陆谦受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幼年随父赴英,1930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
学院(Dip.A.A),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A.R.I.B.A)。1930年回国,任上海中国
银行建筑科科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1949年联合留英归来的王大同、
陈占祥、郑观宣等组成“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后赴香港。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
务所与甘铭、周耀年及李礼元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参与香港大型村屋——苏屋村的部分
设计。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汉口路华商
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行员宿舍、苏州
中国银行、南京金城银行等。其中,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位于上海外滩,是该地众多高层
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倡导的建筑主张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
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王华彬(1907~1988)
王华彬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庚款留
学生预备班,后留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1933年
回国,先后任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上海沪江大学教授、之江大学建筑学系主
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房管局总工程师、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
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等。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
人大代表,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先后当选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50多年来,王先生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科学研究与学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
贡献。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