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44|回复: 1
|
[社交舞]社交舞~舞步~舞序
[复制链接]
|
|
國標而言,可分為兩大類:拉丁舞與摩登舞。拉丁舞分為恰恰恰、捷舞、倫巴、森巴及鬥牛舞五種;摩登舞分為華爾滋、探戈、狐步、快步及維也納華爾滋五種
華爾滋 (圓舞曲)起源
至於做為社交舞,起源於1780年代維也納的華爾滋,很快就傳到其它歐美國家。俗稱慢三步,用3/4拍的音樂,抱握姿勢以閉合位置為主。特點是在第一拍的時候,身體要低下來,而在第二、三拍的時候,身體要升高,形成波浪式的移動。基本舞步是左轉(Reverse Turn)和右轉(NaturalTurn)
維也納華爾滋(Viennese Waltz)
由於風行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以得名。,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種可與異性近身接觸的休閒運動。難能可貴的是,歷經數百年而舞風仍保持原有的風範。因節奏的快速,所以又稱為「快速華爾茲」(QuickWaltz)即「快三步」舞。對應社交舞裡面的快三步,是國標舞裡面摩登舞的一種,舞曲配合較快的3/4拍音樂。維也納華爾滋和華爾滋都是起源於1780年代的維也納,經英國皇家舞蹈協會整理成為標準舞之一。主要的舞步是左轉(Reverse Turn),右轉(NaturalTurn),原地左轉(Reverse Fleckerl),原地右轉(NaturalFleckerl)以及它們之間的交接步或用腳尖或腳跟旋轉來代替邁步。。美國維也納華爾滋(American VienneseWaltz)有更多的舞步,因為它允許閉合位置(closedposition)以外的所有位置。維也納華爾茲旋律流暢,節奏輕盈,充滿朝氣,顯現出輕快、流利 、活潑、興奮、也有深情感與羅曼性的的風格特點。
台灣華爾滋
台灣社交華爾滋舞的基本方型步是移植於美式華爾滋,但祗用了左方型步(LEFT BOX),但不知為何捨棄了右方型步(RIGHT BOX),但總體而言九0年代的台灣社交華爾滋舞,在舞步編排八成己用了英式華爾滋的舞步,並滲入了競技舞步。
競技華爾滋
對摩登舞選手而言呈現在評審面前第一競賽舞曲是華爾滋,也藉華爾滋在評審前創造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必須是正面的、有評價的;所以華爾滋對摩登競賽者而言,對接下去的探戈、狐步等舞曲,有著相當的連帶影響,不可不重視。故在平時的課程計劃與練習須多下點心思。
舞風:擺盪與流暢、柔韌與多旋轉的、深情感與羅曼性的。
舞蹈方式:鐘擺式擺盪。
節拍:3/4拍。
每分鐘/小節:1分鐘/28~30小節。
重音:在第一拍。
升降方式:節拍1尾時上升、2、3拍繼續上升、3拍結尾下降。
動作特性:在流暢、重心、時間、移動彼此間的均衡控制。選手級必須具有華爾滋的鐘擺式擺盪動作,移動時的上升下降擺盪必須正確;花步須含的擺盪、流暢、柔韌、旋轉等基本型態。在大擺盪移動時的持續重心改變須能夠自然。組步須多樣化並表現良好的控制與呈現信心。舞者絕不可陷入華爾滋優柔夢幻般的音樂陷阱,產生鬆散的姿態與速度。重要的是華爾滋的擺盪須有別於狐步與快四步的擺盪,愈高級的舞者愈能舞分出其擺盪的差別。
倫巴(Rumba)英文Rumba的音譯。也被稱為愛情之舞的,是起源於古巴的拉丁舞,所以又叫古巴倫巴,舞曲節奏為4/4拍。它的特點是較為浪漫,舞姿迷人,性感與熱情的;步伐曼妙有愛,纏綿,講究身體姿態,舞態柔媚,步法婀娜款擺,若即若離的挑逗,是表達男女愛慕情感的一種舞蹈。
競賽的:
大約十年前,拉丁舞系比賽中,第一首競賽的舞曲是倫巴舞,但不知為何,此拉丁舞的代表舞,後來卻被往後推至第三曲競賽。
倫巴舞的舞蹈型式上,女舞者必須經由動作,強調臀部的表現,並相當留意臀部動作是否跟隨著男舞者,而男舞者也須有具體的臀部動作,但男舞者最重要的是:使用整體的肢體創造出身體引導並激勵女舞者,強烈的將焦點放在女舞者身上,加上有「他要她」的表現。競賽選手不可在舞池大規模的移動,必須劃定舞蹈區域,並以舞蹈予以完全籠罩。倫巴舞的常步須以轉移重心產生強而穩的腳部間移動,不可有大距離的擺盪移動。倫巴的格調定意是由身體的扭轉與臀部自然運用所組合而成的。複雜的、體操型態的舞步,與不自然的臉部表情須注意,因為這些都無法吸引男士。
基礎概念:
舞風 :煽情的、性感與熱情的、若即若離的挑逗。
舞蹈方式 :定點式、柔順的、強調重音的持續的動作。
節拍 :4/4拍。
每分鐘/小節:一分鐘/27~29小節。
重音 :在第一拍。
升降方式 :無。
動作特性 :沉穩、音樂情感、強而直接的腳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7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現重點:
倫巴舞所強調的臀部動作重點,是經由控制腳與腳之間的重心轉移所產生,腳的移動用了半拍時間,而身體動作的產生在每一拍的後半拍。「爆發性」的動作與「音樂的詮釋」須有效的運用,創造出持續性的動作以符合舞蹈中的對應性與敏銳性,肢體須不斷的改變線條,手部動作須始於身體中心並成身體動作的最終表達。腳腿部與其關節等更是表現的重點,加上腳部與地板間須呈現持續柔順的接觸,男士須有手部與意態上的靈銳引導。
恰恰舞也稱為恰恰恰(英語:cha-cha-cha),是從古巴的一種倫巴舞演變出來的,其特點是每小節重音都伴隨扭胯動作,是體育舞蹈中唯一以女士領舞的舞種,男士要圍繞女士。伴奏音樂為2/4拍,但第二小節有三個重音,所謂4 1,最後一個重音扭胯。節奏歡快。
競賽的拉丁舞系比賽中,在結束了第一首的森巴舞競賽後,選手們在舞池中選定了第二首競賽舞恰恰恰舞的位置,由於恰恰恰舞不屬於大幅度移動的舞蹈。故選手們必須選定自己喜歡的位置,規劃出舞蹈範圍以求最好表現。恰恰恰舞的格調是"俏皮"與"活潑"的舞蹈,選手們非常了解如何使用俏皮活潑的動作與觀眾互動,而觀眾們的熱情回饋,相對的可激勵舞者們做出更高一層的演出。故有關可激發自然性的調皮動作都可考慮列入舞蹈中,舞者在舞步當中強調腿部與腳部與身體線條的搭配性,而臂部的動作就不如森巴舞中所佔的強烈性。
基礎概念
舞 風 :俏皮的、活潑的、熱情的。
舞蹈方式 :定點式、舞者使用相對性的移動與方向線相同。
節 拍 :4/4拍。
每分鐘/小節:1分鐘/30~33小節。
重音 :在第一拍。
升降方式 :無。
動作特性 :具節拍性的、瞬間的、直接的重心與無拘束的動作。
表現重點
恰恰恰舞的重點,強調的是腿部與腳部,舞步結構的編排不可過多長距離的移動,並在組合舞步中包含與觀眾直接面對面舞蹈的舞步,而每個動作與節拍的配合相當重要。
恰恰恰的演變
在國際標準舞拉丁系列中恰恰恰舞的歷史最年輕,故無輝煌優久的歷史可書寫,但由資料文獻可歸納:是在30年代由曼波舞及美式Lindy 舞演變而成;或是:約在50年代於美國的舞廳中出現,緊跟在曼波舞之後而由曼波舞演變而成。恰恰恰舞與它的前身曼波舞幾乎同時傳入歐洲,而在第二次大戰後約1956年恰恰恰舞大大流行,並使得曼波舞靠邊站。(順提:數年前美國影片商,試圖利用電影將曼波舞重創黏巴達舞般的流行,但未能如願)。而國際化的恰恰恰舞是由「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予以整理,規範細節並納入正規教學。
1與2的迷思(恰恰恰的拍數算法)
1台灣社交的恰恰恰開步是在音樂的第一拍,其基本步的拍數算法為 "123&4",這應該是早期引進時,延用了美式恰恰恰舞的數拍方式。
2.國際標準舞恰恰恰與其兄弟倫巴舞可以說既雙生又異類,開步是在音樂的第二拍,其基本步的拍數算法為"234&1",這應是配合拉丁音樂,四拍音樂有重音在第二拍的奏法;而這種第二拍開步,在美國稱為 "OFF-BEAT"偏離拍數跳法。而早期風靡台灣的OB恰恰,可能就是以第二拍開步的"OFF-BEAT CHA CHA"的簡稱。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